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呼伦湖鱼类群落结构及其渔业资源变化 被引量:23
1
作者 毛志刚 谷孝鸿 曾庆飞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87-394,共8页
根据2014-2015年在呼伦湖进行的鱼类资源拖网调查,结合历年渔业捕捞资料,分析该水域的鱼类群落结构及渔业资源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采获鱼类21种,隶属4目6科21属,其中鲤形目种类最多,占总数的81.0%;群落优势种为贝氏(Hemiculter... 根据2014-2015年在呼伦湖进行的鱼类资源拖网调查,结合历年渔业捕捞资料,分析该水域的鱼类群落结构及渔业资源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采获鱼类21种,隶属4目6科21属,其中鲤形目种类最多,占总数的81.0%;群落优势种为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鲤(Cyprinus carpio)、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和瓦氏雅罗鱼(Leuciscus waleckii),鱼类群落的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偏低.东部、西部湖区间的鱼类群落组成存在一定差异,其中西部湖区的鱼类物种数量较少,但大中型鱼类比例及生物多样性较高.与历史资料相比,呼伦湖鱼类的物种数量下降,优势种组成发生较大变化,鱼类个体小型化趋势明显,而捕捞强度过大、湖泊富营养化加剧及气候水文条件变化是导致呼伦湖渔业资源衰退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种类组成 生态类型 优势种 生物多样性 渔业资源小型化 呼伦湖
下载PDF
辽东湾6月鱼类的种类组成及空间分布 被引量:3
2
作者 刘修泽 王召会 +3 位作者 董婧 李玉龙 王小林 王爱勇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08-517,共10页
利用2007年6月和2008年6月的底拖网调查数据,采用聚类分析和相对重要性指数,分析了辽东湾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调查共计捕获鱼类24种,隶属于5目22科24属。2007年优势种为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和矛尾... 利用2007年6月和2008年6月的底拖网调查数据,采用聚类分析和相对重要性指数,分析了辽东湾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调查共计捕获鱼类24种,隶属于5目22科24属。2007年优势种为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和矛尾鰕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2008年为小黄鱼和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小黄鱼在两个年份均占据第一优势地位。聚类分析和SIMPER分析表明,2007年6月鱼类群落在空间上可分为3组,对组间相异性贡献较高的分歧种为小黄鱼、黄鲫(Setipinna taty)、矛尾鰕虎鱼、短吻红舌鳎、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方氏云鳚(Enedrias fangi)、长绵鳚(Zoarces elongatus)、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等;2008年6月可分为3个组,对组间相异性贡献较高的分歧种为小黄鱼、黄鲫、短吻红舌鳎、李氏(Repomucenus richardsoni)、矛尾鰕虎鱼、长绵鳚、斑纹狮子鱼(Liparis zonatus)、银鲳(Pampus argenteus)和鲬(Platycephalus indicus)等。聚类结果按照地域空间可分为辽东湾北部、中部和西南部,且两个年度6月均表现为辽东湾北部生物量最高,而多样性最低。辽东湾北部水域邻近河口,是鱼类理想的产卵场和保育场,故6月该区域生物量最高。聚类结果表明辽东湾水域6月鱼类的种类组成相对稳定,鱼类的繁殖栖息习性和辽东湾水域不同区域的环境影响着鱼类的种类组成及其空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湾 6月 鱼类种类组成 空间分布
下载PDF
九段沙湿地潮沟鱼类组成的时空格局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兰荣 龚小玲 +2 位作者 朱敏 汪德海 孙瑛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15-925,共11页
九段沙湿地是典型的长江口沙洲,对长江和东海鱼类资源有重要的影响。为了解九段沙湿地鱼类多样性及变化趋势,于2009至2012年对其进行了16次调查,结果显示:(1)4年在九段沙湿地捕获鱼类12 477尾,共96种,新记录鱼类15种;(2)结合历史资料,至... 九段沙湿地是典型的长江口沙洲,对长江和东海鱼类资源有重要的影响。为了解九段沙湿地鱼类多样性及变化趋势,于2009至2012年对其进行了16次调查,结果显示:(1)4年在九段沙湿地捕获鱼类12 477尾,共96种,新记录鱼类15种;(2)结合历史资料,至2012年底九段沙湿地共记录鱼类158种,以鲈形目种类居多,有54种;鲤形目次之,共27种;(3)优势种有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hasta)、(Liza haematocheila)、棱(Liza carinatus)、刀鲚(Coilia ectenes)、凤鲚(Coilia mystus)和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es);(4)上沙、中沙和下沙鱼类组成存在差异,盐度是影响鱼类组成结构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九段沙湿地鱼类资源较丰富,具有长江口鱼类区系特征,但鱼类多样性呈逐年降低的趋势,种类组成也逐年在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段沙湿地 潮沟 鱼类组成 时空格局
原文传递
基于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探捕调查的鱼类分类多样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冯佶 李渊 +3 位作者 林龙山 王良明 张然 张静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6-84,共9页
根据2012—2013年秋、春两个航次在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探捕调查数据,系统整理了调查海域鱼类物种组成并分析其季节更替,通过计算调查海域鱼类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分类阶元包含指数(TINCLi)以及分类学多样性指数(Δ^+和∧^+),初步探讨... 根据2012—2013年秋、春两个航次在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探捕调查数据,系统整理了调查海域鱼类物种组成并分析其季节更替,通过计算调查海域鱼类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分类阶元包含指数(TINCLi)以及分类学多样性指数(Δ^+和∧^+),初步探讨了该海域鱼类分类多样性现状。结果显示,调查海域鱼类共有27目104科206属340种,其中鲈形目种类数目占绝对优势。当采用IRI≥500标准定义优势种时,秋季优势种有2种,春季有4种,不同季节鱼类优势种存在差异,并且主要鱼种的季节更替现象明显。分类阶元包含指数分析结果显示,鱼类物种组成中,目、科、属各分类阶元包含各低级分类阶元的平均数目分别为(3.85、7.63、12.59),(1.98、3.27)和(1.65)。调查海域Δ^+值和∧^+值分别为66.3和100.2,其中Δ^+值高于大亚湾(62.2)和北部湾(63.5),最接近于东海陆架区(65.7)。研究结果显示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鱼类分类多样性目前并未发生显著变化,但仍应关注人类活动对该海域鱼类多样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类多样性 鱼类组成 相对重要性指数 分类阶元包含指数 分类学多样性指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