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辅助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应用(附36例报告) 被引量:6
1
作者 潘剑威 欧昌江 +4 位作者 严敏 范卫健 贺红卫 吴中学 詹仁雅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70-573,共4页
目的探讨多种辅助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应用。方法共36例患者的41个颅内复杂动脉瘤行辅助栓塞治疗,方法包括球囊、支架辅助栓塞和双微导管栓塞技术。结果宽颈动脉瘤33个,其中球囊辅助栓塞11例,完全栓塞7例,次全栓塞3例... 目的探讨多种辅助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应用。方法共36例患者的41个颅内复杂动脉瘤行辅助栓塞治疗,方法包括球囊、支架辅助栓塞和双微导管栓塞技术。结果宽颈动脉瘤33个,其中球囊辅助栓塞11例,完全栓塞7例,次全栓塞3例,另外1例因球囊放置困难改用双微导管栓塞技术;支架辅助栓塞15例,完全栓塞10例,次全及部分栓塞各2例,单纯支架植入1例;双微导管技术栓塞8例,完全栓塞6例,次全及部分栓塞各1例。梭形动脉瘤8个,全部行支架辅助栓塞,完全栓塞1例,次全栓塞6例,单纯支架植入1例。3例出现并发症,其中术中血栓形成2例,术后视野缺损1例。结论球囊、支架辅助和双微导管栓塞技术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具体应根据动脉瘤部位、形态和患者临床情况进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动脉瘤 球囊 支架 双微管
原文传递
支架植入重构载瘤动脉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 被引量:4
2
作者 邓东风 金点石 +5 位作者 曲凯 周敬斌 朴翔宇 蔡鸣 张艳丽 孙瑞坦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220-1223,共4页
目的 探讨41例巨大及复杂颅内动脉瘤的支架植入重构载瘤动脉治疗方法以及选择不同支架结合不同型号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的适应证,急性期使用支架的安全性.方法 采用Neuroform(Ⅰ、Ⅱ)、LEO以及SolitaireAB支架,弹簧圈主要采用Matrix、Or... 目的 探讨41例巨大及复杂颅内动脉瘤的支架植入重构载瘤动脉治疗方法以及选择不同支架结合不同型号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的适应证,急性期使用支架的安全性.方法 采用Neuroform(Ⅰ、Ⅱ)、LEO以及SolitaireAB支架,弹簧圈主要采用Matrix、Orbit圈.急性期支架辅助栓塞宽颈动脉瘤28例,择期栓塞13例.结果 41例44个动脉瘤栓塞均顺利完成,无手术并发症;2例巨大动脉瘤90%栓塞,其他均95%以上栓塞.结论 支架植入重构载瘤动脉结合不同型号弹簧圈栓塞,提高了颅内巨大及复杂动脉瘤的治疗成功率;急诊栓塞时未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准备而使用支架,虽无相应并发症出现,但还需慎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 弹簧圈 巨大 复杂动脉瘤
原文传递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许泽武 周江 +6 位作者 李司司 戴冬伟 赵瑞 李强 黄清海 刘建民 周宇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841-848,853,共9页
目的探讨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8年7月至2021年4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行FD治疗的20例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患者的人口学(性别、年龄)、临床资料,其中临... 目的探讨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8年7月至2021年4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行FD治疗的20例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患者的人口学(性别、年龄)、临床资料,其中临床资料包括首发症状和动脉瘤是否破裂、复发、多发以及动脉瘤部位、大小、形态(囊性、梭形、夹层或血泡样动脉瘤)、载瘤动脉是否累及分支等,以及FD治疗相关资料、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资料。术后≥6个月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评估患者动脉瘤闭塞情况(完全闭塞、进一步血栓形成、稳定、复发)及临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20例患者中,夹层动脉瘤7例,梭形动脉瘤6例,囊性动脉瘤7例,无血泡样动脉瘤;复发动脉瘤2例,破裂动脉瘤1例,无多发动脉瘤;9例有明显的分支受累,为豆纹动脉或大脑中动脉分支自瘤颈或瘤体发出。瘤体平均最大径为(8.47±4.89)mm,平均瘤颈(囊性)或病变长度(梭形或夹层)为(11.03±6.97)mm。20例患者共释放22枚FD,释放技术成功率为100%,18例置入单枚FD,2例桥接置入双枚FD;14例行单纯FD置入,6例行FD联合弹簧圈治疗。围手术期共3例患者发生出血或缺血并发症;围手术期出院时mRS评分0分19例,1分1例,无死亡病例。20例患者均获得了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0(6,18)个月,随访期内1例患者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未遗留神经系统症状。末次随访时的mRS评分0分19例,3分1例,总体致残率和致死率分别为5.0%(1/20)和0。18例患者获得DSA影像学随访,中位随访时间9(7,14)个月,其中8例为完全闭塞,9例为进一步血栓形成,1例为稳定,无复发病例;无分支受累动脉瘤和有分支受累动脉瘤完全闭塞比例分别为7/10、1/8。结论FD治疗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技术成功率高,随访临床效果较好,可作为复杂动脉瘤的治疗选择,长期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大脑中动脉瘤 复杂动脉瘤 血流导向装置 初步研究
下载PDF
两种时机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3
4
作者 曾志斌 沈比先 +3 位作者 陈胜基 侯刚强 钟文新 张建波 《临床医学工程》 2018年第4期483-484,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时机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8例。A组为发病2 d内行介入栓塞治疗,B组为发病2 d后行介入栓塞治疗,观察两... 目的探讨不同时机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8例。A组为发病2 d内行介入栓塞治疗,B组为发病2 d后行介入栓塞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及神经功能变化。结果 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显著高于B组的78.95%(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A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指标均显著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复杂动脉瘤行早期介入栓塞治疗优于延时介入栓塞治疗,可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栓塞 时机 复杂动脉瘤 神经功能
下载PDF
体感诱发电位在复杂动脉瘤血管架桥及重建术中的应用
5
作者 姜燕 许百男 +1 位作者 孙正辉 姜金利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138-140,共3页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在复杂动脉瘤血管架桥及重建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02~2008年24例复杂动脉瘤病人进行动脉瘤血管架桥及重建手术,术中分别采用动脉瘤切除远近端血管吻合,动脉瘤孤立加大隐静脉高流量搭桥或颞浅动脉低...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在复杂动脉瘤血管架桥及重建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02~2008年24例复杂动脉瘤病人进行动脉瘤血管架桥及重建手术,术中分别采用动脉瘤切除远近端血管吻合,动脉瘤孤立加大隐静脉高流量搭桥或颞浅动脉低流量搭桥等方式处理动脉瘤,实时进行体感诱发电位监测:胫后神经刺激,记录双侧皮层的SEP。将P40波幅下降一半作为脑缺血的预警信号,潜伏期延长3 ms作为参考。结果4例行动脉瘤切除远近端血管吻合,16例行大隐静脉高流量血管搭桥术,4例行颞浅动脉低流量血管搭桥。监测结果:Ⅰ型无变化16例;Ⅱ型加重但逐渐恢复:波幅下降一半,但稳定且略有回升4例;Ⅲ型加重无恢复:波幅下降一半,且继续下降,升高血压也无明显改善3例;Ⅳ型波形扁平且无恢复1例;Ⅴ型波形消失0例。结论在复杂动脉瘤手术中,术中体感诱发电位的监测可以提示血流阻断后脑供血情况及功能区脑灌注状态。对颅内动脉瘤手术的安全性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减少了手术风险,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监测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动脉瘤 血管架桥 体感诱发电位
下载PDF
DSA应用于颅内复杂动脉瘤介入杂交手术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0
6
作者 杜希剑 余开湖 +1 位作者 章凯敏 于加省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6年第5期23-25,共3页
目的探讨介入杂交手术平台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效果,并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在手术治疗前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采用Solitaire 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17例(共23个动脉瘤),同时比较2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2D-DSA)... 目的探讨介入杂交手术平台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效果,并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在手术治疗前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采用Solitaire 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17例(共23个动脉瘤),同时比较2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2D-DSA)、3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3D-DSA)在颅内动脉瘤检出率方面的差异。结果 17例病理证实为颅内动脉瘤患者中2D-DSA共检出16例,1例微小血泡样宽颈动脉瘤因病灶太小漏诊,准确率为94.12%,3D-DSA全部检出,准确率达100.0%,但两种检测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30,P=0.310)。15例宽颈动脉瘤术中达到致密栓塞;2例未破裂颈内动脉巨大宽颈动脉瘤予以较疏松填塞。1例双侧大脑中动脉宽颈动脉瘤患者因术前出血量大,栓塞治疗后行开颅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术。全组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30个月,16例恢复工作,1例呈迁延性昏迷状态(治疗3个月)。复查DSA16例动脉瘤消失,1例疏松填塞的巨大颈内动脉宽颈动脉瘤患者,瘤腔仍有血流灌注,但动脉瘤未增大。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能够有效提髙颅内复杂宽颈动脉瘤栓塞治疗的成功率,同时可有效防止再出血,提髙复杂动脉瘤的治愈率,期间应用DSA技术可确保治疗安全性,并对预后做出可靠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复杂动脉瘤 DSA
下载PDF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的初步经验 被引量:9
7
作者 刘建武 陈志华 +4 位作者 赖贤良 宋书欣 毛国华 祝新根 朱健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601-606,共6页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2月至2018年6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使用PED治疗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住院患者7例,均为未破裂动脉瘤,并分析其临床及随...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2月至2018年6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使用PED治疗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住院患者7例,均为未破裂动脉瘤,并分析其临床及随访资料。使用Kamran分级评价动脉瘤栓塞即刻效果及载瘤动脉的改变。术后6个月,采用Raymond栓塞分级评价栓塞效果;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预后,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6分为死亡。结果7例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患者均成功置入单枚PED,其中单纯使用PED栓塞2例,PED联合弹簧圈栓塞5例。栓塞后即刻造影,Kamran分级2a级7例,术后mRS评分0分6例,1分1例;1例M1段动脉瘤术中支架内局部急性血栓形成;1例M1段动脉瘤术后同侧枕叶小灶梗死。术后6~12个月随访,7例均为Raymond栓塞分级Ⅰ级,其中6例患者动脉瘤未显影,载瘤动脉通畅;1例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术后6个月复查动脉瘤少许显影,术后12个月时复查动脉瘤未显影,载瘤动脉通畅。术中及术后随访期间(6~18个月),7例均无动脉瘤破裂出血或脑实质出血,无神经功能缺损。结论PED治疗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安全、有效,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随访及大样本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
下载PDF
多种介入技术联合腔内修复术治疗复杂瘤颈腹主动脉瘤临床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李祺熠 许太福 +1 位作者 苏奕明 侯培勇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19年第8期924-928,共5页
目的:评估全腔内治疗复杂瘤颈腹主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早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10月在柳州市工人医院血管外科诊治的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符合复杂瘤颈并行全腔内治疗、临床资料完善的腹主动脉瘤患者纳入本研... 目的:评估全腔内治疗复杂瘤颈腹主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早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10月在柳州市工人医院血管外科诊治的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符合复杂瘤颈并行全腔内治疗、临床资料完善的腹主动脉瘤患者纳入本研究。结果:共33例复杂瘤颈腹主动脉瘤患者进行了全腔内治疗,在进行传统的腔内修复术的同时,9例联合纤维蛋白粘合剂瘤腔内注射术,12例联合近端瘤颈Cuff支架植入,8例联合肾动脉支架植入,4例联合下行导丝牵拉技术。所有病例均获得技术性成功。在3个月~7年的随访过程中,3例术后出现1a型内漏,2例随访中瘤腔未见明显增大,1例再次行介入治疗后内漏消失。另30例患者在随访中未见腹主动脉瘤破裂、支架内漏、移位、感染等并发症。结论:根据瘤颈解剖特点,多种介入技术联合腔内修复术治疗复杂瘤颈腹主动脉瘤是安全可行的,早中期的随访提示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瘤颈 腹主动脉瘤 腔内修复术 介入技术 内漏
下载PDF
双微导管技术介入治疗颅内不规则复杂动脉瘤的疗效 被引量:5
9
作者 魏文锋 袁雪松 +1 位作者 刘平 卞晓星 《江苏医药》 CAS 2016年第23期2558-2560,I0001,共4页
目的总结双微导管技术介入治疗颅内不规则复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颅内不规则复杂动脉瘤患者25例,均实施双微导管技术血管内介入治疗,观察其动脉瘤栓塞、恢复及复发情况。结果 25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其中,22例完全致密栓... 目的总结双微导管技术介入治疗颅内不规则复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颅内不规则复杂动脉瘤患者25例,均实施双微导管技术血管内介入治疗,观察其动脉瘤栓塞、恢复及复发情况。结果 25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其中,22例完全致密栓塞,3例接近完全栓塞,无大部分栓塞者。术后6个月均获随访。GOS评价结果:1例植物状态,其余24例为5级且未见明显并发症发生。恢复良好率为96.0%。结论双微导管技术行血管内治疗颅内不规则复杂动脉瘤具有良好的栓塞效果,未见明显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微导管技术 血管内介入治疗 颅内复杂动脉瘤
原文传递
pipeline栓塞装置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鹏宇 李永利 《医学综述》 2019年第12期2427-2431,共5页
近年来,pipeline栓塞装置(PED)越来越多地用于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治疗。PED代表的是一种血流导向装置,它是由多根导丝编织而成的带有致密网眼的管状支架。PED的多孔性不仅可以保持其所覆盖的穿支血管的通畅性,还可以引流流经动脉瘤的血液... 近年来,pipeline栓塞装置(PED)越来越多地用于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治疗。PED代表的是一种血流导向装置,它是由多根导丝编织而成的带有致密网眼的管状支架。PED的多孔性不仅可以保持其所覆盖的穿支血管的通畅性,还可以引流流经动脉瘤的血液,激活内皮化机制,促进动脉瘤闭塞。PED在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治疗过程中可发生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急慢性并发症,但其术后完全闭塞率高,死亡率低,大大改善了动脉瘤患者的预后,为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同时它的适应证也在不断拓宽。未来,如何把握适应证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复杂动脉瘤 pipeline栓塞装置 动脉瘤闭塞
下载PDF
Enterprise 2代支架与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亚超 范波 《临床研究》 2022年第4期32-35,共4页
目的探究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分别选择Solitaire支架与Enterprise 2代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效果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7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2020年2月研究开始,并于2021年5月完成。依据使... 目的探究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分别选择Solitaire支架与Enterprise 2代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效果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7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2020年2月研究开始,并于2021年5月完成。依据使用支架类型不同将患者划分成A组(43例)和B组(44例),其中A组患者使用Enterprise 2代支架进行治疗,B组患者使用Solitaire支架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预后及治疗三个月后生活质量表(SF-36)得分。结果A组与B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依次是93.18%、90.7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依次是11.63%、15.9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患者手术后一个月预后良好率依次是62.79%、63.64%,手术后三个月预后良好率依次是72.09%、75.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三个月后,两组SF-36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选择Solitaire支架与Enterprise 2代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均能发挥良好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并发症少,疾病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复杂动脉瘤 栓塞 弹簧圈 Solitaire支架 Enterprise 2代支架 并发症
下载PDF
PED+Coils与单纯PED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素兰 范锋 +1 位作者 刘倩倩 马明逸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9年第1期68-71,共4页
目的探讨PED+Coils与单纯PED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并发症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连续使用PED治疗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2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护理方案,包括脑缺血的护理、脑出血的护理、神经功能障碍的... 目的探讨PED+Coils与单纯PED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并发症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连续使用PED治疗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2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护理方案,包括脑缺血的护理、脑出血的护理、神经功能障碍的护理、心理护理、专业的出院指导及延续性护理在随访中的应用等。结果 35例患者中,PED+Coils组15例,单纯PED组21例。手术成功率100%。共使用PED 40枚,支架开放不良5例,其中PED+Coils组4例,单纯PED组1例。缺血性并发症4例(11.4%),其中PED+Coils组1例(6.7%),单纯PED组3例(14.2%),均为轻微脑梗死。PED+Coils组出血性并发症1例,为导丝操作相关性,右侧肌力0级。经相关护理和康复指导,除1例永久致残性并发症患者外,其余患者无遗留神经功能缺失。1例永久致残性并发症患者给予专业的康复训练,出院时左侧上肢肌力3级,左下肢肌力4^-级。结论专业的护理是保证患者并发症预后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peline栓塞装置 弹簧圈 颅内复杂动脉瘤 介入 瘤体栓塞 载瘤血管重建 康复
下载PDF
肾动脉烟囱技术在复杂瘤颈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的早期疗效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勇 何虎强 +5 位作者 孙晓磊 曾宏 张雷 王伟明 胥雄飞 何延政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16年第2期-,共3页
目的:探讨肾动脉“烟囱”技术在复杂瘤颈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术中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4年10月9例肾动脉“烟囱”技术治疗复杂瘤颈的腹主动脉瘤患者资料。结果手术成功率100%,9例患者通过“烟囱”加主体支架处... 目的:探讨肾动脉“烟囱”技术在复杂瘤颈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术中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4年10月9例肾动脉“烟囱”技术治疗复杂瘤颈的腹主动脉瘤患者资料。结果手术成功率100%,9例患者通过“烟囱”加主体支架处理,共植入肾动脉“烟囱”支架9枚,其中4枚球扩支架,5枚覆膜支架。其中2例发生近端Ⅰ型内漏,1例辅助Cuff 后内漏消失,1例选用顺应性球囊对吻扩张后内漏消失。随访3~16个月(中位时间12个月),无患者死亡,未见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及脏器缺血发生,未见支架移位、明显内漏或“烟囱”支架闭塞。结论肾动脉“烟囱”技术在复杂瘤颈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的早期疗效确切,但其远期疗效及并发症需要进一步研究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瘤颈腹主动脉瘤 烟囱技术 支架
原文传递
3D-CTA应用在颅内复杂动脉瘤栓塞治疗的探讨
14
作者 姚正健 黄建煌 +3 位作者 陈建宁 王磊 方志敏 宋建华 《莆田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19-22,共4页
为探讨3D-CTA在颅内复杂动脉瘤栓塞治疗的临床价值,回顾性分析我院101例颅内复杂动脉瘤临床资料,并根据是否采用3D-CTA指导下介入栓塞分为研究组(75例)和对照组(26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即刻Raymond分级及动脉瘤复发率。结果显示,研究... 为探讨3D-CTA在颅内复杂动脉瘤栓塞治疗的临床价值,回顾性分析我院101例颅内复杂动脉瘤临床资料,并根据是否采用3D-CTA指导下介入栓塞分为研究组(75例)和对照组(26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即刻Raymond分级及动脉瘤复发率。结果显示,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手术时间(P=0.017)、术后即刻Raymond分级(P=0.048)、术后复发率(P=0.042)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3D-CTA结合DSA(2D)进行颅内复杂动脉瘤栓塞,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CTA 颅内复杂动脉瘤 栓塞治疗
下载PDF
新型颅内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 被引量:17
15
作者 张海林 任军 +6 位作者 赵贤军 李强 丁永忠 张新定 任海军 袁治 潘亚文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1年第8期466-469,共4页
目的探讨新型自膨式闭环颅内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23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未破裂动脉瘤2例,破裂动脉瘤21例。行单纯支... 目的探讨新型自膨式闭环颅内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23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未破裂动脉瘤2例,破裂动脉瘤21例。行单纯支架治疗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21例。结果 23例共使用24枚支架,23枚支架均成功定位、释放,1枚解脱后移位;栓塞后即刻造影示动脉瘤致密栓塞16例,瘤颈残留4例,瘤体显影3例。术后发生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相关并发症2例。出院时按改良Rankin评分0分19例,1分2例,2分1例。死亡1例。结论 Solitaire支架输送简单,顺应性好,定位准确,完全释放后仍可以完全回收,安全性高,即刻栓塞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复杂动脉瘤 Solitaire支架 栓塞
下载PDF
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出血并发症的预防性护理干预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孙方贞 梁婧婧 +3 位作者 申云飞 赵静萱 王丽伟 刘云娥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1-94,共4页
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干预在减少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出血并发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2018年1月开始对行复合手术治疗的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应用预防性护理干预方案,将此前应用常规护理的患者纳入对照组(n=22),将应用预防性护理干... 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干预在减少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出血并发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2018年1月开始对行复合手术治疗的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应用预防性护理干预方案,将此前应用常规护理的患者纳入对照组(n=22),将应用预防性护理干预方案的患者纳入干预组(n=22)。预防性护理干预方案包括实施风险评估与分级管理、预防性宣教、围手术期血压精细化管理、心理干预等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患者知识掌握程度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实施预防性护理干预患者的知识掌握程度、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实施预防性护理干预,能够减少围手术期出血并发症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颅内动脉瘤 复合手术 预防性护理干预 出血
下载PDF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施铭岗 佟小光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52-556,共5页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大脑中动脉(MCA)复杂动脉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天津市环湖医院收治的32例MCA复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动脉瘤直径(24.3 ±6.3)mm;位于MCA M1段8例(近端5例,远端3例)...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大脑中动脉(MCA)复杂动脉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天津市环湖医院收治的32例MCA复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动脉瘤直径(24.3 ±6.3)mm;位于MCA M1段8例(近端5例,远端3例),MCA分叉处15例,M2及远端9例.结果 行直接夹闭动脉瘤15例,动脉瘤切除载瘤动脉重塑6例,颅内外动脉搭桥辅助动脉瘤夹闭2例,颅内外动脉搭桥动脉瘤孤立9例.术后恢复良好[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Ⅳ~Ⅴ级]25例(78.1%),效果不良(GOSⅡ~Ⅲ级)6例(18.8%),出院时5例恢复良好,1例重度残疾(GOSⅢ级);死亡1例(3.1%).25例获6~36个月随访,6例失访.25例患者均无动脉瘤再出血;最后一次随访GOS分级Ⅴ级22例,Ⅳ级2例,Ⅲ级1例.26例复查DSA或CTA显示,动脉瘤完全消失21例,部分残留4例(未进一步处理),1例动脉瘤孤立后无明显变化;11例颅内外搭桥和4例载瘤动脉重塑患者吻合血管均通畅.结论 直接手术夹闭仍然是处理MCA复杂动脉瘤的重要手段,对于无法直接夹闭者可行载瘤动脉重建或颅内外血管搭桥.显微手术治疗MCA复杂动脉瘤疗效较好,复发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 颅内动脉瘤 显微外科手术 脑血管重建术 颅内复杂动脉瘤
原文传递
复杂腹主动脉瘤的腔内处理策略 被引量:7
18
作者 郭伟 贺元 《临床外科杂志》 2020年第6期587-589,共3页
复杂腹主动脉瘤一般指短瘤颈腹主动脉瘤或累及内脏分支动脉的腹主动脉瘤,其治疗难点主要体现在对瘤体的近端锚定区的充分评估以及内脏分支动脉、肾动脉的合理重建上。目前,主要的技术有平行支架技术、开窗技术和分支支架技术。平行支架... 复杂腹主动脉瘤一般指短瘤颈腹主动脉瘤或累及内脏分支动脉的腹主动脉瘤,其治疗难点主要体现在对瘤体的近端锚定区的充分评估以及内脏分支动脉、肾动脉的合理重建上。目前,主要的技术有平行支架技术、开窗技术和分支支架技术。平行支架技术以烟囱型支架为代表,通常被应用于急诊或无条件实施开窗支架时的高风险病人。开窗技术作为近年来腔内治疗复杂腹主动脉瘤的主流方法,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逐步由单纯的开窗向开窗+分支结合的方向发展,以适应更加复杂的解剖学结构。上述技术各有优缺点,本文将对治疗复杂腹主动脉瘤的各类技术进行简要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腹主动脉瘤 腔内修复术 平行支架 开窗 分支支架
下载PDF
颅内复杂动脉瘤行搭桥血管重建术围手术期安全管理 被引量:6
19
作者 陈蕾 马官英 陈俊 《中国医药导刊》 2010年第12期2147-2149,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复杂动脉瘤行搭桥血管重建术围手术期安全管理重点。方法:回顾性总结了采用搭桥血管重建技术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24例的临床治疗护理资料。结果:随访3~52个月(平均9.6个月),出院时GOS(Glasgow Outcome Scale)评分5~4分者2... 目的:探讨颅内复杂动脉瘤行搭桥血管重建术围手术期安全管理重点。方法:回顾性总结了采用搭桥血管重建技术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24例的临床治疗护理资料。结果:随访3~52个月(平均9.6个月),出院时GOS(Glasgow Outcome Scale)评分5~4分者22例(91.67%),重残1例(4.17%),死亡1例(4.17%)。结论:术前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动脉瘤的再出血,进行有效的Matas试验,可提高患者对术中临时阻断载瘤动脉的耐受性,减少术后脑缺血的发生。通过临床症状观察,做好此类患者围手术期各个环节的安全管理,才能确保手术治疗的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动脉瘤 搭桥 血管重建 安全管理
下载PDF
3D打印辅助技术对短瘤颈复杂腹主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
20
作者 吴延庆 史洪涛 +4 位作者 吴海涛 孙灿龙 张温温 王彤 牛焕章 《实用癌症杂志》 2024年第2期323-326,共4页
目的探究3D打印辅助技术对短瘤颈复杂腹主动脉瘤(AA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短瘤颈复杂AAA患者60例,根据是否采用3D辅助打印技术将上述研究对象划分为常规干预组(n=32)、3D打印组(n=28);常规干预组患者接受腹主动脉CT血管造影(... 目的探究3D打印辅助技术对短瘤颈复杂腹主动脉瘤(AA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短瘤颈复杂AAA患者60例,根据是否采用3D辅助打印技术将上述研究对象划分为常规干预组(n=32)、3D打印组(n=28);常规干预组患者接受腹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3D打印干预组在常规干预组的基础之上联合3D打印技术辅助检查。比较两组术前预测、术中测量得到的瘤颈最大直径、瘤腔最大直径、瘤体最大直径、瘤颈与正常腹主动脉夹角(a角)、瘤颈与腹主动脉中轴夹角(b角)之间的差异;记录并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患者真腔最大直径、假腔最大直径、瘤体最大直径。结果两组研究对象瘤颈最大直径、瘤腔最大直径、瘤体最大直径的术前评估结果与术中测量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常规干预组a角、b角术前评估与术中测量结果有一定差异性(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真腔直径扩大、假腔直径以及瘤体直径缩小,且3D打印组变化更加显著(P<0.05)。结论3D打印技术辅助腹主动脉CTA可精准还原重建图像,对短瘤颈AAA患者术前评估、手术方案的抉择以及手术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辅助技术 短瘤颈 复杂腹主动脉瘤 应用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