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证明力规则检讨 被引量:86
1
作者 李训虎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6-173,共18页
中国的司法实践对证据的证明力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关注,呼唤证明力规则、创造证明力规则并实践证明力规则。然而,当下的证据法学界对证明力规则往往持一种简单化的批判态度,其对于证明力规则的理性总结与学理思考相较于司法实务界倾注的... 中国的司法实践对证据的证明力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关注,呼唤证明力规则、创造证明力规则并实践证明力规则。然而,当下的证据法学界对证明力规则往往持一种简单化的批判态度,其对于证明力规则的理性总结与学理思考相较于司法实务界倾注的努力不相适应。在以证明力为导向的证据法中,证明力规则的产生是一种必然。在证明力规则问题上,中国证据法学者在理论层面缺乏主体意识,但法律条文以及司法实践却显示了相当程度的主体性并保持了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法 证明力规则 证据能力 主体性
原文传递
行政证据与刑事证据衔接规范研究——基于刑事诉讼法第52条第2款的分析 被引量:38
2
作者 杜磊 《证据科学》 CSSCI 2012年第6期657-664,共8页
《刑事诉讼法》(2012年)在第52条第2款规定了行政证据和刑事证据衔接适用规范。该规范与以往的证据转化规则不同,是赋予行政证据以刑事证据能力的规范。对于"等证据材料"的理解,应当进行严格解释,将勘验、检查笔录以及部分现... 《刑事诉讼法》(2012年)在第52条第2款规定了行政证据和刑事证据衔接适用规范。该规范与以往的证据转化规则不同,是赋予行政证据以刑事证据能力的规范。对于"等证据材料"的理解,应当进行严格解释,将勘验、检查笔录以及部分现场笔录涵盖进来,而现行司法解释及有关规定将其范围扩大到鉴定意见、检验报告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在具体的适用过程中,审判机关是实质意义上的衔接适用主体,行政证据无需转化就可以直接适用,对行政证据自身合法性的审查应当依据行政法律、法规进行,而刑事证据规则也有其适用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证据 刑事证据 证据材料 证据能力 证据衔接
原文传递
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中的证据转化——对《刑事诉讼法》(2012年)第52条第2款的分析 被引量:31
3
作者 高通 《证据科学》 CSSCI 2012年第6期647-656,共10页
行政执法证据与刑事证据的衔接与转化,主要通过证据转化规则和侦查机关提前介入行政执法来实现。《刑事诉讼法》(2012年)第52条第2款规定了行政执法证据的刑事证据资格问题,但"可以在刑事诉讼中作为证据使用"并未免除侦查机... 行政执法证据与刑事证据的衔接与转化,主要通过证据转化规则和侦查机关提前介入行政执法来实现。《刑事诉讼法》(2012年)第52条第2款规定了行政执法证据的刑事证据资格问题,但"可以在刑事诉讼中作为证据使用"并未免除侦查机关的取证义务,而是将行政机关作为取证对象。行政执法证据进入刑事诉讼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理清,如行政证据的范围、移交主体、证据审查规则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执法证据 刑事证据 证据转化 证据资格 刑事诉讼法
原文传递
我国证据能力制度的反思与完善 被引量:15
4
作者 陈卫东 付磊 《证据科学》 2008年第1期3-15,共13页
证据能力是证据制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其主要关注的是证据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的准入问题。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在证据资格问题上都注重防止不符合法定条件的证据材料进入到诉讼过程中,以避免法官因此形成不恰当的心证。不同的是,... 证据能力是证据制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其主要关注的是证据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的准入问题。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在证据资格问题上都注重防止不符合法定条件的证据材料进入到诉讼过程中,以避免法官因此形成不恰当的心证。不同的是,大陆法系国家要求法官在严格证明程序的规制下行使自由裁量权,立法上对证据能力问题较少具有普适性的规定;而英美法系国家则设立专门的程序来解决证据的可采性.并根据大量的证据规则来约束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我国现行的证据能力制度存在诸多缺陷。在构建我国能力制度的时候.可以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一方面建立相应的证据能力规则,另一方面完善相关的程序,使证据能力制度真正发挥其制度功能,保障法官在审判过程免受不当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能力 可采性 证据禁止 非法证据
原文传递
试析纪检口供的证据效力 被引量:15
5
作者 邱文华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00-102,共3页
当前,在查办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职务犯罪案件中,被告人翻供的情况比较突出。在此情况下,可否以纪检口供直接定案,成为司法实践中十分棘手的问题。通过考证现行立法及有关证据法理论,发现纪检口供并不具有刑事诉讼的证据能力,不能直... 当前,在查办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职务犯罪案件中,被告人翻供的情况比较突出。在此情况下,可否以纪检口供直接定案,成为司法实践中十分棘手的问题。通过考证现行立法及有关证据法理论,发现纪检口供并不具有刑事诉讼的证据能力,不能直接作为刑事诉讼证据。要解决这一司法难题,必须对现行反腐体制进行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能力 证据证明力 证据效力 纪检口供 翻供行为 被告人 刑事诉讼 中国
下载PDF
论初查中收集电子数据的证据能力 被引量:13
6
作者 谢登科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0-76,共7页
《电子数据规定》第6条承认了初查电子数据的证据能力,但其仅能解释为初查中可以采取任意性侦查而非强制性侦查措施收集电子数据。强制性侦查和任意性侦查的区分标准主要在于侦查行为是否干预或侵害被调查人的重要权益。电子数据自身所... 《电子数据规定》第6条承认了初查电子数据的证据能力,但其仅能解释为初查中可以采取任意性侦查而非强制性侦查措施收集电子数据。强制性侦查和任意性侦查的区分标准主要在于侦查行为是否干预或侵害被调查人的重要权益。电子数据自身所具有的虚拟性、可复制性等特征,导致其取证模式、取证行为与传统实物证据存在较大差异,由此衍生了诸如网络远程勘验、网络在线提取等新型取证行为,这些取证行为并不都属于任意性侦查而允许在初查中使用。基于以审判为中心的基本要求,初查电子数据在转化为定案依据之前,须经法定调查程序审查认定。在证据调查之中,应按“重大权益干预”标准对初查电子数据取证行为类型和性质予以实质审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查 电子数据 任意性侦查 强制性侦查 证据能力
下载PDF
行刑衔接程序中证据转移问题研究——以刑事侦查为中心的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吴彬彬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0-96,共7页
行刑衔接是我国"违法"与"犯罪"二元分立结构下的特有现象,将行政机关在执法和办案过程中获得的证据材料移送刑事司法程序作为证据使用,对于提高诉讼效率和有效保全证据有重要意义。但是对于移送证据的范围在立法和... 行刑衔接是我国"违法"与"犯罪"二元分立结构下的特有现象,将行政机关在执法和办案过程中获得的证据材料移送刑事司法程序作为证据使用,对于提高诉讼效率和有效保全证据有重要意义。但是对于移送证据的范围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认识不一,而且对于行政证据在刑事司法程序中的使用方式也没有法律的明确规定,有学者认为是直接使用,视同刑事证据,但是从立法和司法解释的本意来看,移送的行政证据只是具有了刑事证据资格,不需要刑事侦查机关再次履行取证手续而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刑衔接 行政证据 证据转移 证据能力
下载PDF
论技侦手段所获材料的证据使用 被引量:10
8
作者 程雷 《证据科学》 CSSCI 2012年第5期557-564,共8页
技术侦查手段在我国侦查实践中正在不断扩大适用,作为一项打击犯罪的尖锐武器,其所获得的信息与材料却基本上不允许用作证据使用,这一做法既不利于打击犯罪与不利于保障人权。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部分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本文在... 技术侦查手段在我国侦查实践中正在不断扩大适用,作为一项打击犯罪的尖锐武器,其所获得的信息与材料却基本上不允许用作证据使用,这一做法既不利于打击犯罪与不利于保障人权。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部分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本文在分析成因与实践作法的基础上,对修正案的规定进行了评析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侦查 证据转化 秘密侦查 证据资格
原文传递
论事故调查报告证据能力问题——以新《刑诉法解释》第101条为中心 被引量:9
9
作者 冯俊伟 王玉荣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 2022年第1期148-160,共13页
事故调查报告是对安全事故等发生的原因、经过、责任认定、处理建议等的综合性意见,在刑事诉讼中判断其证据能力时,面临事故调查主体缺乏刑事调查权、事故调查程序规范化不足和事故调查报告难以归入法定证据种类等争议。2021年最高人民... 事故调查报告是对安全事故等发生的原因、经过、责任认定、处理建议等的综合性意见,在刑事诉讼中判断其证据能力时,面临事故调查主体缺乏刑事调查权、事故调查程序规范化不足和事故调查报告难以归入法定证据种类等争议。2021年最高人民法院新《刑诉法解释》第101条是事故调查报告的证据能力规范,对事故调查报告的规范运用有重要意义。应当对事故调查报告与其所附证据材料的证据能力问题作出区分。对事故调查报告证据能力应当严格审查,从事故调查主体中立性、调查人员专业性、调查程序正当性、调查结论可靠性等方面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故调查 刑事诉讼 证据能力 行政证据
下载PDF
电子证据的法律地位新探——案件事实信息理论在电子证据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邱业伟 程钰文 +2 位作者 李丽 吴斌 李霁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32-37,共6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应用的飞速延伸,在司法实践中涉及电子证据的案件越来越多,从最早的恒生公司诉王洪网上名誉侵权纠纷到新浪诉搜狐侵犯著作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电子证据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电子证据的定义、与...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应用的飞速延伸,在司法实践中涉及电子证据的案件越来越多,从最早的恒生公司诉王洪网上名誉侵权纠纷到新浪诉搜狐侵犯著作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电子证据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电子证据的定义、与其它种类证据的共性、能够成为独立的证据种类三个方面研究了电子证据的法律地位,这对证据体系和证据立法的完善,以及司法实践中证据的运用具有积极、现实的理论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证据 证据能力 独立地位
下载PDF
域外证据的特别证明程序探析——兼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11条 被引量:7
11
作者 尹伟民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28-32,共5页
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11条的规定,对域外证据的公证认证程序进行论述,认为公证认证程序作为域外证据取得证据能力前提条件的规定存在弊端,同时认为,“经过公证的域外证据”与“公证证据”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11条的规定,对域外证据的公证认证程序进行论述,认为公证认证程序作为域外证据取得证据能力前提条件的规定存在弊端,同时认为,“经过公证的域外证据”与“公证证据”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证据效力上不能等同,并对相关立法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域外证据 公证认证程序 证据能力 公证证据
下载PDF
论我国刑事证据种类的立法优化 被引量:1
12
作者 步洋洋 《法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6-59,共14页
随着《刑事诉讼法》的历次修改,刑事证据种类的立法范式之应然与实然如何,理论与实践的争议始终没有中断。因应《刑事诉讼法》即将再次修改之契机,证据种类问题的论理研判不应单纯囿于“事实说”转向“材料说”的历史成因,“封闭式”抑... 随着《刑事诉讼法》的历次修改,刑事证据种类的立法范式之应然与实然如何,理论与实践的争议始终没有中断。因应《刑事诉讼法》即将再次修改之契机,证据种类问题的论理研判不应单纯囿于“事实说”转向“材料说”的历史成因,“封闭式”抑或“开放式”的利弊多寡,而应从“刑事诉讼构造的实然影响、证据审查判断的逻辑变化、契合证据制度价值的多元化趋势”等层面论证我国刑事证据种类立法流变的多维动因,在实然省察我国证据种类立法现状的同时,演绎归纳出以“列举+兜底”式的“半开放式”立法模式为重点的短期优化路径,以刑事证据作“去定义化”处理、规范刑事证据的审查与运用为核心的长期优化路径,以求最大限度地消解证据种类问题项下的观念分歧,助力证据体系建构的范式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概念 证据种类 证据能力 证据规则
原文传递
统一监察证据标准的学理阐释与制度建构
13
作者 郭运帷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88-96,共9页
监察证据标准是伴随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出现的新事物,包括职务违法案件的证据标准和职务犯罪案件的证据标准。统一职务犯罪案件的监察证据标准契合了监检法三机关互相配合与制约的工作关系,增强了监察法与刑事诉讼法的衔接性,有利于平衡... 监察证据标准是伴随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出现的新事物,包括职务违法案件的证据标准和职务犯罪案件的证据标准。统一职务犯罪案件的监察证据标准契合了监检法三机关互相配合与制约的工作关系,增强了监察法与刑事诉讼法的衔接性,有利于平衡监察机关调查处置职务犯罪的质效和对被调查人基本权利的保障。统一监察证据标准的制定完善应当体现包容性并以罪名类型化作为建构主线,其内容须具备客观性和开放性,其规范效力则要保持相对性,数字智能化是统一监察证据标准的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察证据标准 统一证据标准 二元划分 证据能力
下载PDF
区块链电子存证证据资格认定的实践困境与规则优化
14
作者 赵锐 黄贺 《南海法学》 2024年第1期99-112,共14页
区块链技术具备去中心化、加盖时间戳、非对称加密等自身特性,契合当今司法实践的发展方向,正不断融入确权与存证领域中。这一技术在提供底层支持的前提下,还存在更深层次的制度意蕴,能够实现技术证明与法律证明的良性互动。但是,目前... 区块链技术具备去中心化、加盖时间戳、非对称加密等自身特性,契合当今司法实践的发展方向,正不断融入确权与存证领域中。这一技术在提供底层支持的前提下,还存在更深层次的制度意蕴,能够实现技术证明与法律证明的良性互动。但是,目前的区块链存证技术对电子证据证据资格的认定仍有局限性,法院对区块链电子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等要素审查存在适法混乱问题。因此,未来仍有必要构建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及其规范化思路,确立相关行业标准和规范,同时在审判实践中形成对区块链电子存证审查的二元视角,完善相关审查规则,真正解决司法应用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块链 电子证据 证据资格 证据三性
下载PDF
刑事卷证:以文字为起点的证据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牟军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17,共13页
在对知识的传播和接纳以及在此基础上做出决策有着较严格要求的领域,文字所具有的记录性、形象性、稳定性和可传递性等外部特征以及内部文法特有的叙事功能,使得文字材料运用的优势得以凸显。人们得以较为便利、经济、完整、准确和有效... 在对知识的传播和接纳以及在此基础上做出决策有着较严格要求的领域,文字所具有的记录性、形象性、稳定性和可传递性等外部特征以及内部文法特有的叙事功能,使得文字材料运用的优势得以凸显。人们得以较为便利、经济、完整、准确和有效地接受和读取文字所传达的思想和信息。以文字为载体所体现的刑事卷证内外特征,决定了卷证实际运用中特有的功能和价值,法官对卷证有着一种自然的信赖。然而,文字固有的缺陷以及卷证制作和使用的不当,加之卷证自身功能上的局限性,导致卷证的运用对公正审判可能会产生相应的不利影响。针对卷证自身及运用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通过卷证证据能力与证明力规则的确立加以消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字 卷证 口证 证据能力 证明力
原文传递
证据能力词源考
16
作者 邵奇聪 《证据科学》 2024年第3期309-328,共20页
证据能力(Beweisf?higkeit)概念为日本所创。德国法学中“Beweisf?higkeit”不表示证据能力,德国也没有表示证据能力的概念。史料显示,日本在1888年和1902年先后将德国表示证明力的“Beweiskraft”和指代文书客观证明效力的“Beweisf?hi... 证据能力(Beweisf?higkeit)概念为日本所创。德国法学中“Beweisf?higkeit”不表示证据能力,德国也没有表示证据能力的概念。史料显示,日本在1888年和1902年先后将德国表示证明力的“Beweiskraft”和指代文书客观证明效力的“Beweisf?higkeit”译为证据能力,还混淆了两者的源词,导致谬种流传。证据能力概念在1910年进入日本刑事诉讼法学教科书,在1920年前后的人权运动中被普及并取得证据资格的含义,在1930年代初得到系统论述,在1950年代被平野龙一从英美法的角度重述和丰富了内涵,此后延续至今。未来我国宜逐步淡化证据能力概念,改用可采性概念,继续在证据属性的范畴中精耕细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能力 证明力 可采性 证据属性 证据资格
原文传递
证据为何要补救?——刑事证据补救的逻辑与方法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景龙 《证据科学》 2022年第2期203-222,共20页
补救与排除是探讨证据资格的两种视角,是刑事证据资格的一体两面,排除规则与补救规则的理论根据在深层次上是相通的,只是角度不同。刑事证据补救有多层含义,其本质是证据资格的证明,即对系争证据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资格进行解释、论证... 补救与排除是探讨证据资格的两种视角,是刑事证据资格的一体两面,排除规则与补救规则的理论根据在深层次上是相通的,只是角度不同。刑事证据补救有多层含义,其本质是证据资格的证明,即对系争证据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资格进行解释、论证的过程。因此,基于“发现真相”的客观需求而对证据真实性瑕疵和相关性瑕疵的补救,可称之为证据资格的“积极性补救”,又称“功能性补救”;具有相关性的证据被排除,唯一目的便是为了实施公共政策,所以当“政策实施”的目的落空从而允许采纳某证据时,我们便称之为证据资格的“消极性补救”,也称“政策性补救”。刑事证据的补救方式有补正、合理解释、重作、补强/印证等。其中,补正乃非实质性瑕疵的补救,证据重作是对证据内容的补救,合理解释即证据合法性的补救,补强/印证旨在证明力的补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补救 证据资格 理论根据 补救方式
原文传递
刑事证据视野中的盘查记录 被引量:5
18
作者 马静华 《证据科学》 2010年第1期66-73,共8页
盘查记录有《当场盘问、检查笔录》和《挡获经过(说明)》两种形式,它们在制作主体、形成时间空间、证明内容等方面具有不同特点,之所以如此,源于不同的警务机制。盘查记录的诉讼证据资格不应有任何疑问,这是因为在"违法—犯罪二元... 盘查记录有《当场盘问、检查笔录》和《挡获经过(说明)》两种形式,它们在制作主体、形成时间空间、证明内容等方面具有不同特点,之所以如此,源于不同的警务机制。盘查记录的诉讼证据资格不应有任何疑问,这是因为在"违法—犯罪二元追诉机制"下,刑事立案前的查缉活动由负责日常警务的警察依法进行,由此获得的证据必然具有合法性。在证明作用方面,盘查记录因其证明内容的综合性、直接性和不可替代性,从而具备了很强的诉讼推进能力。从立法完善角度,应当统一盘查记录的形式,规范其制作方式和记载内容,明确盘查记录的诉讼证据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证据 盘查记录 证据资格 证明作用
原文传递
刑事证据制度转型:由证据概念、证据属性到证据资格 被引量:4
19
作者 孙锐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2-69,共8页
无论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对证据概念的界定,还是传统证据法理论的“证据三性说”,均难以对证据与定案根据作出明确的区分,故而无法为实践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引,应实现由概念研究向规则研究、由静态研究向动态研究的转化。证据资格是... 无论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对证据概念的界定,还是传统证据法理论的“证据三性说”,均难以对证据与定案根据作出明确的区分,故而无法为实践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引,应实现由概念研究向规则研究、由静态研究向动态研究的转化。证据资格是某案件材料作为证据进入庭审程序所需要满足的法律条件,具有动态化、层次化的特点,旨在以诉讼程序为依托,并通过证据规则体系的构建,实现对证据的筛选和把关。作为我国刑事证据的新的理论模型和分析工具,证据资格的提出有助于推动“以审判为中心”背景下的证据制度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概念 证据属性 证据资格 证明力
下载PDF
纠结的“查阅”同步录音录像:新《刑诉法解释》第54条述评 被引量:4
20
作者 郭烁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 2022年第1期133-147,共15页
最高人民法院新《刑诉法解释》第54条写明了律师"查阅"讯问录音录像的权利,但就文义解释而言,该规定一方面未能化解长期以来饱受争议的同步录音录像的证据属性问题,另一方面刻意回避了阅卷权下的"复制"权能;由于加... 最高人民法院新《刑诉法解释》第54条写明了律师"查阅"讯问录音录像的权利,但就文义解释而言,该规定一方面未能化解长期以来饱受争议的同步录音录像的证据属性问题,另一方面刻意回避了阅卷权下的"复制"权能;由于加设了限制条件,也可能造成在普通刑事侦查案件及监察委负责调查的案件中讯问录音录像的查阅困难。鉴于同步录音录像于当下兼及证明过程合法性以及证据真实性的重要证据地位,应扩大适用范围,保证作为证据的录音录像随案移送,开放多种方式的律师调阅途径,为转变侦查方式、规范办案行为、排除非法证据提供更多可能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录音录像 证据资格 阅卷权 非法证据排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