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世界诗学的构想 被引量:25
1
作者 王宁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69-176,共8页
伴随着全球化在文化上的进程,“世界文学”近年来已成为国际人文学科的又一热门话题。当年,歌德之所以提出“世界文学”的构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读了包括中国文学在内的一些非西方文学作品后,受到极大的启发。
关键词 “世界文学” 诗学 人文学科 文学作品 中国文学 全球化 非西方 歌德
原文传递
论比较诗学及其他者视域的异质文化与非我因素 被引量:15
2
作者 杨乃乔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4-113,共10页
在全球化时代的汉语学术界,比较诗学研究是中外文论走向汇通性研究所展开的主流方向,比较视域是比较诗学在学科研究上得以安身立命的本体,他者视域是比较视域构成的内在品质,他者视域在比较诗学研究中秉有的两种文化立场。异质文化是比... 在全球化时代的汉语学术界,比较诗学研究是中外文论走向汇通性研究所展开的主流方向,比较视域是比较诗学在学科研究上得以安身立命的本体,他者视域是比较视域构成的内在品质,他者视域在比较诗学研究中秉有的两种文化立场。异质文化是比较文学研究者以及国际汉学家所使用的一个专用术语,以语言与民族血亲关系的本质差异性而言,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在本质上互为异质文化,即两者互为异类,对方都是自己的非我因素。比较诗学研究者诉求跳出本土学术研究领域的单边文化主义,主张以一种异质文化与非我因素的开放眼光来从事普适性的、整体性的、国际性的中外诗学研究,从而规避本土文论研究的一元性和惟民族性。比较诗学研究中的比较视域主张中外诗学研究之间的相互看视,主张中外诗学双方之间互为他者,认同一个民族的诗学相对于另一个民族诗学来说,两者之间就像镜与灯一样,可以相互镜照与相互照亮。交集理论是比较诗学在学科理论建设上简明及有效回答视域融合及比较研究如何可能的学理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诗学 他者视域 异质文化 非我因素 交集理论
原文传递
从世界文学到世界诗学的理论建构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宁 《外国语文研究》 2018年第1期1-8,共8页
虽然国际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界对世界文学问题的关注和讨论已有多年,但鲜有人从理论的高度来建构一种具有普适意义的世界诗学。本文作者继续以往的研究,在自己的世界诗学理论建构之基础上作进一步论证。作者认为,世界诗学的建构是基于... 虽然国际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界对世界文学问题的关注和讨论已有多年,但鲜有人从理论的高度来建构一种具有普适意义的世界诗学。本文作者继续以往的研究,在自己的世界诗学理论建构之基础上作进一步论证。作者认为,世界诗学的建构是基于世界文学和比较诗学的一种理论升华,它同时有着这两方面的基础,因而是可行的。尽管迄今所有具有相对普适意义和影响的文学阐释理论都来自西方理论家的建构,但是这些理论的建构大多基于西方文学和文论的经验和实践。因而,用于解释东西方所有的文学批评实践很难做到无懈可击,其中必定有着很大的发展和完善的空间。此外,中国的文学理论家和比较文学学者始终对当今西方的理论前沿热点话题高度重视,并及时地将其译介到中国,因而在西方乃至国际学界的已有研究之基础上,由中国学者提出一种理论建构也是必然的,这也是中国学者在解决世界问题时应当提供的中国智慧和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文学 世界诗学 比较诗学 中国文论
下载PDF
比较诗学:谁是“中介者”? 被引量:9
4
作者 徐新建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2001年第4期15-29,共15页
比较文学中的'比较诗学',涉及到从'词语'、'文化'到历史'语境'和翻译转释等许多方面.有关论争近来不断增多.本文仅就所谓中西之间的'中介者'等提法,阐发作者的观点,以期引起更为深入的研讨.
关键词 比较诗学 比较文学 论争 作者 语境 文化 历史 中介者 翻译 词语
原文传递
孟而康、比较诗学与世界诗学的建构 被引量:8
5
作者 王宁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0-37,共8页
在当今的国际比较文学界和文学理论界,虽然精英文学及其理论的研究受到文化研究的冲击,但专事文学理论研究的比较诗学仍然占有一席之地,在这方面,美国学者孟而康作出的开创性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作者认为,尽管孟而康并非是把目光转向东... 在当今的国际比较文学界和文学理论界,虽然精英文学及其理论的研究受到文化研究的冲击,但专事文学理论研究的比较诗学仍然占有一席之地,在这方面,美国学者孟而康作出的开创性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作者认为,尽管孟而康并非是把目光转向东方的比较文学和文论研究的第一人,但可以说,他对跨文化比较诗学的全面探讨却超越了在他以前或同辈的艾金博勒、佛克马和刘若愚,进入了总体文学和文论研究的境地,这显然与当今的世界文学话题比较接近。作者认为,孟而康的贡献不仅仅止于对比较诗学的拓展,他还对世界诗学的建构作了某种预示,可惜由于他的英年早逝而未能在这方面进行深入讨论,而本文作者则沿着孟而康未竟的事业提出了自己关于世界诗学的理论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而康 比较诗学 世界诗学 普世性 建构
下载PDF
日本古代文论的千年流变与五大论题 被引量:9
6
作者 王向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4-126,共13页
包括汉诗论、和歌论、连歌论、俳谐论、戏剧论、物语论在内的日本古代文论,从中国古典文论的引进、套用和初步消化,到中国文论的吸收、利用和主体性的确立,再到理论的成熟及对中国文论的跨越,经历了一千年的历史流变,在此过程中逐渐形... 包括汉诗论、和歌论、连歌论、俳谐论、戏剧论、物语论在内的日本古代文论,从中国古典文论的引进、套用和初步消化,到中国文论的吸收、利用和主体性的确立,再到理论的成熟及对中国文论的跨越,经历了一千年的历史流变,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五大基本论题。一是"慰"论的文学功能论,将心理情感的慰藉作用作为文学的根本功能;二是"幽玄"的审美形态论,把超现实的幽深、神秘、暧昧模糊、间接,作为最高的审美形态;三是"物哀"及"知物哀"的审美感兴论,把激发与打动超越社会功利道德的纯粹人情,作为审美感兴之所在;四是"寂"的审美态度论,提倡观"寂色"、听"寂声"、修"寂心",以此作为诗人作家的审美境界;五是"物纷"创作方法论,提倡如实地、原生态地呈现人间生活的全部纷然复杂性。这些都从不同侧面体现了日本古代文论既不同于中国、也不同于西方的民族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古代文论 比较文论 慰论 幽玄论 物哀论 寂论 物纷论
下载PDF
比较文学的挑战 被引量:8
7
作者 乔纳森.卡勒 生安锋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2,共12页
比较文学为批判性、理论性的跨学科研究项目提供了自由试验的场域,这一点对于其他学科具有示范作用,会在总体上影响到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方向。在当今时代,对比较文学而言,首要的挑战就是一种全球性视角的必要性,另一个挑战则是由文... 比较文学为批判性、理论性的跨学科研究项目提供了自由试验的场域,这一点对于其他学科具有示范作用,会在总体上影响到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方向。在当今时代,对比较文学而言,首要的挑战就是一种全球性视角的必要性,另一个挑战则是由文化研究的兴起造成的。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因此而迅速扩展,甚至于根本无法把握。但是,比较文学也许能够借此获得一种新的身份:作为最广维度上的文学研究场域——作为某种跨国现象的文学研究;而比较文学作为一般的文学研究的场域,将为比较诗学提供一个家园。比较文学要逐渐消除其原来的欧洲中心主义特征,实现向一种更加全球化的学科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世界文学 比较诗学
原文传递
“文学性”与比较诗学——一项知识的考掘 被引量:8
8
作者 张汉良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9-34,共16页
"文学性"是一个外来语。罗曼·雅可布逊于1919年提出literaturnost一词有其文学研究的特殊历史背景。该术语在1950-60年代被西欧和美国学者引进,英译为literariness(或literarity)、法译为littérarité,在内涵... "文学性"是一个外来语。罗曼·雅可布逊于1919年提出literaturnost一词有其文学研究的特殊历史背景。该术语在1950-60年代被西欧和美国学者引进,英译为literariness(或literarity)、法译为littérarité,在内涵上亦多所敷延,不但脱离了原始的历史脉络,在新的语境中,如国内的文学研究与教学环境中,也滋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附加意义。本论文为"文学性"这个概念探源,叙述它在雅可布逊著作中的前后发展,诸如就历时性层面上,它与列宁党的文学论的回应关连,与当时未来主义诗作的互动;就并时性的理论层面上,这个概念如何交代诗语言透过语码和讯息的互动,产生表义功能和进行沟通功能。本文进一步指出当前以神经语言学为基础的认知科学对"文学性"的新诠释,亦出自雅可布逊的另外一条思路。本文指出"文学性"的语言形式主义脉络和生理科学脉络,企图透过这项汇通,提出比较诗学研究的新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性 比较诗学 雅可布逊 神经认知科学
原文传递
“以中释西”文学批评范式的学理依据与阐释路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董首一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3-171,共9页
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强调“双向阐发”,但时至今日,“以西释中”仍占绝对优势,文学批评中几乎没有“以中释西”的声音。“以中释西”既可以让我们“发现西方”,又可以对“以西释中”的单向阐发进行拨正,避免中国文论的“失语”。由于中... 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强调“双向阐发”,但时至今日,“以西释中”仍占绝对优势,文学批评中几乎没有“以中释西”的声音。“以中释西”既可以让我们“发现西方”,又可以对“以西释中”的单向阐发进行拨正,避免中国文论的“失语”。由于中国传统文论本身是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思想的统一,文化交融与互鉴使西方文学具有中国美学特色,以及中西文心相同,所以“以中释西”有着充分的学理依据。“以中释西”的具体路径包括以中国诗学直接审视西方文学、以问题为基础进行阐释、正向阐释与反向阐释相结合三种方法。“以中释西”应注意树立“文体意识”、强调对被阐释文本的“细读”和微调理论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诗学 “以中释西” 学理依据 阐释路径
下载PDF
“世界文学”与非西方世界 被引量:7
10
作者 赵卿 程相占(校)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24,共14页
"世界文学"在西方的实践表明,它实际上排除了现代时期以前的写作文本以及英语之外的写作文本。思考世界文学时,秉持一种"道德的以及理论理想化的包容性世界文学"观念是必要的。这样的世界文学观念将以一种系统的方... "世界文学"在西方的实践表明,它实际上排除了现代时期以前的写作文本以及英语之外的写作文本。思考世界文学时,秉持一种"道德的以及理论理想化的包容性世界文学"观念是必要的。这样的世界文学观念将以一种系统的方式把非西方世界的文学包括在内。如何以一种系统的方式把非西方文学包括在世界文学中,可以考虑如下三种富有成效的方法。其一,以印度、中国、日本为中心或其他非西方的观点去看待世界文学;其二,通过东西方诗学的比较研究来看待世界文学;其三,在东方学习西方、西方学习东方的过程中来看待审美循环的结合点。这种世界文学观念将不仅更加准确地反映世界的组成,并且还将以一种更加平等的方式看待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文学 非西方文学 比较诗学 审美流通
下载PDF
论中西文化语境下对"比较诗学"产生误读的可能性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乃乔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4-39,共16页
法国比较文学研究者艾田伯(Rene Etiemble)曾指出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化倾向必然导致比较诗学(comparative poetics)这一新兴学科的诞生.当学术界把"comparative poetics"这一学科概念翻译到汉语学术界之后,汉语比较诗学在字... 法国比较文学研究者艾田伯(Rene Etiemble)曾指出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化倾向必然导致比较诗学(comparative poetics)这一新兴学科的诞生.当学术界把"comparative poetics"这一学科概念翻译到汉语学术界之后,汉语比较诗学在字面意义上所引起误读的困惑,较之于英语概念更大.在比较诗学领域,英语"comparative"与汉语"比较"已经不是一个日常用语,而是一个有着自身特定学理意义的学术概念,比较诗学这一概念的主体意义就是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比较视域下对中外文学思潮与中外诗学进行汇通性研究.本文从四个层面具体讨论对比较诗学产生误读的可能性,指出比较诗学是比较文学的下属学科,过去一百年以来在比较文学那里所发生的种种学科弊病在比较诗学这里完全都有可能再度出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诗学 比较文学研究 误读 跨民族 文学思潮 自身 倾向 汉语 翻译 英语
原文传递
海子诗歌与1980年代中国的文化意识
12
作者 王东东 《江汉学术》 2024年第5期19-28,共10页
作为1980年代文化之子,海子的写作也探测着1980年代文化的范围、极限和边陲。海子诗学与1980年代文化之间形成了共振。海子将陈维纲翻译的荷尔德林诗句“在这贫困的时代,诗人有什么用场”,改为了“在这贫困的时代,诗人何为”,并使之在... 作为1980年代文化之子,海子的写作也探测着1980年代文化的范围、极限和边陲。海子诗学与1980年代文化之间形成了共振。海子将陈维纲翻译的荷尔德林诗句“在这贫困的时代,诗人有什么用场”,改为了“在这贫困的时代,诗人何为”,并使之在汉语中广为流传。海子和刘小枫分享了同一种“比较诗学”、比较文化的思考,这是“文化热”的表现,也是1980年代中后期普遍的思想氛围;海子作为诗人也以自己的方式参与了中国式“诗化哲学”的思想建构。与刘小枫类似,海子在“拯救与逍遥”之间作出了自己的文化决断。海子最终完成了从“诗化哲学”到“哲学化的诗”的转变,他的诗学同样“是对真实的意义的价值现象学追问”,并且与1980年代的“比较文化”互为表里。其诗歌理想来源于1980年代的文化理想,也因而容纳了1980年代文化意识最深层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子 荷尔德林 刘小枫 比较诗学 诗化哲学 1980年代 文化意识
下载PDF
兴与隐:意象中的诗性智慧探寻
13
作者 胡静思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24年第1期178-180,共3页
意象作为中西方诗学的交汇点,其中的诗性智慧虽然不同,但在一定程度上有相通之处,二者可相互借鉴。通过对中西方意象生成语境、意象的隐喻内涵、中西方诗性智慧的异同的分析,中西方的意象在创造性、想象力、映射人类生活与思维上存在一... 意象作为中西方诗学的交汇点,其中的诗性智慧虽然不同,但在一定程度上有相通之处,二者可相互借鉴。通过对中西方意象生成语境、意象的隐喻内涵、中西方诗性智慧的异同的分析,中西方的意象在创造性、想象力、映射人类生活与思维上存在一定的互通性,或许可为现代中国的文化艺术中对意象的使用,探寻出新的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诗学 意象 诗性智慧
下载PDF
从汉英诗歌中自然意象的认知分析看中西比较诗学 被引量:3
14
作者 高原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4-21,共8页
文学理论应当为解读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文学作品提供普遍的学理基础,比较诗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发现总体文学的基本规律。认知诗学立足于人类共有的认知机制,具备构建世界性的文学理论的先天条件。从认知角度分析中国古典诗歌和英国浪漫... 文学理论应当为解读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文学作品提供普遍的学理基础,比较诗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发现总体文学的基本规律。认知诗学立足于人类共有的认知机制,具备构建世界性的文学理论的先天条件。从认知角度分析中国古典诗歌和英国浪漫诗歌中的自然意象,探索比较诗学发展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诗学 认知诗学 认知比较诗学 自然意象
下载PDF
审美之维——童庆炳先生的文艺思想及其时代命题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圣传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9-116,163-164,共8页
从"审美特征论"的构想起,"审美性"便成了童庆炳思考文学艺术的理论基点和特色,并由此增生出了一系列的学术命题,构筑起了宏大的"诗学"体系。从"审美诗学"到"文化诗学",在"审美... 从"审美特征论"的构想起,"审美性"便成了童庆炳思考文学艺术的理论基点和特色,并由此增生出了一系列的学术命题,构筑起了宏大的"诗学"体系。从"审美诗学"到"文化诗学",在"审美维度"的串联下,童庆炳文艺思想不仅前后交织、肌理相通,还显示出特定历史语境下的"现实性"情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而且从一定程度上还彰显着新时期以来人文知识分子的学术旨趣和精神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庆炳 审美诗学 心理诗学 文体诗学 比较诗学 文化诗学
下载PDF
从“翻译诗学”到“比较诗学”与“世界诗学”--建构中国文论国际话语体系的路径与指归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洪涛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76-188,75,共14页
作为中国本土诗学思想的结晶,中国古典文论拥有自己独立完整的诗学话语体系,其对外翻译与传播是建构中国文论国际话语体系的关键。鉴于当前中国古典文论基本囿于本土而国际文化场域又以西方为中心的现状,中国文论国际话语体系的建构应... 作为中国本土诗学思想的结晶,中国古典文论拥有自己独立完整的诗学话语体系,其对外翻译与传播是建构中国文论国际话语体系的关键。鉴于当前中国古典文论基本囿于本土而国际文化场域又以西方为中心的现状,中国文论国际话语体系的建构应以中国古典文论的对外译介为切入,逐步实现其从本土诗学到“翻译诗学”,再到“比较诗学”与“世界诗学”的跨越,由此推动中国古典文论从本土走向西方、进而走向世界。而在此进程中,以中国古典文论为根基的整个中国文论可以逐渐在国际文艺理论界发出自己的声音,获得国际话语权力,赢得国际话语地位,从而为中国文论国际话语体系的建构奠定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诗学 比较诗学 世界诗学 话语权力 中国文论国际话语体系
原文传递
评厄尔·迈纳《比较诗学》中关于中国原创诗学的一个观点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挺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38-44,共7页
厄尔·迈纳在《比较诗学》中认为,当一个或几个有洞察力的批评家根据当时最受崇尚的文类来定义文学的本质和地位时,一种原创诗学就发展起来了。西方诗学是亚里士多德根据戏剧定义文学而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摹仿—情感的"(m... 厄尔·迈纳在《比较诗学》中认为,当一个或几个有洞察力的批评家根据当时最受崇尚的文类来定义文学的本质和地位时,一种原创诗学就发展起来了。西方诗学是亚里士多德根据戏剧定义文学而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摹仿—情感的"(mimetic-affective)诗学;日本和中国的诗学是以抒情诗为基础的,是一种"情感—表现的"(affective-expressive)诗学;世界上没有一种诗学是建立于叙事文学之上的。中国原创诗学是《诗大序》。本文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为何中国原创诗学建立在抒情诗的基础上,并认为《诗大序》之前的古代诗论,特别是孔子和司马迁的诗论,也是中国原创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迈纳 《比较诗学》 原创诗学 《诗大序》
下载PDF
界面接合之处——评《语词博物馆:欧美跨艺术诗学研究》
18
作者 程汇涓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23年第2期394-401,共8页
诗歌作为一种集声音、意义、图像、节奏等多种表现手段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对它的研究不应拘囿于单一模态,而是应该在界面接合之处发现新的潜力。《语词博物馆:欧美跨艺术诗学研究》一书追踪西方跨艺术诗学的理论渊源和发展脉络,聚焦当代... 诗歌作为一种集声音、意义、图像、节奏等多种表现手段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对它的研究不应拘囿于单一模态,而是应该在界面接合之处发现新的潜力。《语词博物馆:欧美跨艺术诗学研究》一书追踪西方跨艺术诗学的理论渊源和发展脉络,聚焦当代跨艺术诗学的核心概念,且从辨异会通的角度比较中西方跨艺术诗学的思想内涵、观念渊源、表达形式和媒介意识。该书的理论爬梳和批评实践为跨艺术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可资信赖的知识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艺术诗学 艺格符换 比较诗学 媒介
下载PDF
朱光潜早期美学思想中的意象概念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怀义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98-204,共7页
在《文艺心理学》、《诗论》等早期著作中,朱光潜以意象概念为核心,建构了他的审美超越论思想,提出了他的意象结构论观点,并对中国古诗的境界等问题进行了批评。朱光潜的审美超越论思想以意象为核心、以诗境的整一性为基础而得以实现。... 在《文艺心理学》、《诗论》等早期著作中,朱光潜以意象概念为核心,建构了他的审美超越论思想,提出了他的意象结构论观点,并对中国古诗的境界等问题进行了批评。朱光潜的审美超越论思想以意象为核心、以诗境的整一性为基础而得以实现。由于朱光潜受克罗齐和尼采等人的美学思想影响甚深,因而他在阐述过程中对中国古诗境界的分析多有误读,对王国维诗境说的批评多有先入为主的成分。究其原因,主要是朱光潜在两种不同意义上使用"意象"概念所造成的。朱光潜以意象为中心将中西方美学相融通的做法值得我们进一步批判、继承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境结构 意象概念 整一性 比较诗学
下载PDF
比较文学·比较诗学·人文之道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沛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8-124,共7页
本文旨在探讨比较文学的自身形构、比较诗学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比较文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比较文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自在的译介阐发实践、自觉的关系研究和自为的比较诗学。其中比较诗学是比较文学的自身反思和自我... 本文旨在探讨比较文学的自身形构、比较诗学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比较文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比较文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自在的译介阐发实践、自觉的关系研究和自为的比较诗学。其中比较诗学是比较文学的自身反思和自我立法的灵魂,包括诗学的平行比较、比较诗学关系史研究和比较文学的自身诗学三个环节。比较文学是自身反思和自身实践的;通过自身实践,比较文学为人文科学提供了共通的方法论模型,并作为实践的自我认识成为新时代人文主义的标志和先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 比较诗学 人文科学 方法论 人文主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