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获“骏马奖”的女作家作品为例 被引量:14
1
作者 黄晓娟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8-58,共11页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共同体意识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是中华文化意识的重要载体与媒介。历届获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女作家作品,既具有本民族的文化特质...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共同体意识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是中华文化意识的重要载体与媒介。历届获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女作家作品,既具有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又呈现着中华文化相同的文化符号、共同的文化理念、共有的行为规范,展示了当代多民族文学中不同族群经验和多元文学传统所构成的气象万千的中华文化,为促进民族文化向心力的形成、建设共享现代文化、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意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女性文学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认同
原文传递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任务、途径与方法 被引量:10
2
作者 何星亮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9-38,共10页
近几年来,学术界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著不少,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任务、途径与方法认识不够全面。本文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主要体现在民族结构层面、民族发展层面和社会层面,即通过... 近几年来,学术界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著不少,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任务、途径与方法认识不够全面。本文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主要体现在民族结构层面、民族发展层面和社会层面,即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之际,把中华民族打造成像石榴一样交融一体、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指引,为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保障,为确保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奠定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任务主要体现在思想观念层面:一是树立“四个与共”理念,二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三是增进“五个认同”,四是树立正确的“五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主要体现在工作层面:一是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二是增进共同性、尊重差异性,三是分清源与流、增强共同体意识,四是分清主与次、加强中华文化认同,五是促进物质和精神平衡发展,充分发挥科学精神的能动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法主要体现在工作层面:一是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二是实现制度导向与非制度导向相结合,三是实现正性控制与负性控制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目标 任务 途径 方法
原文传递
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因素与铸牢路径——基于西南四省的调查 被引量:6
3
作者 周琴 邓庭艳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3-52,共10页
基于心理学的意识理论,从认知、情感和意志三个维度对云贵川渝6786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以期对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所启示。研究发现,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整体表现良好,... 基于心理学的意识理论,从认知、情感和意志三个维度对云贵川渝6786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以期对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所启示。研究发现,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整体表现良好,但认知、意志维度的水平略低于父母,其内部呈现出显著性的性别、学段、民族、学校城乡属性、家庭SES等群体差异。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作为外源性因素,家庭功能对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最为显著,学校环境次之,社区支持相对较弱;民族认同作为内生性因素,在家庭、学校、社会三项外源性因素和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为铸牢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构建多维一体的教育体系,巩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提高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普及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中小学生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家校社协同
原文传递
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被引量:6
4
作者 郝亚明 杨文帅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13,共9页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了一个关键性的理论支点和实践抓手,但目前这一提法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创见意义均未得以充分挖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了一个关键性的理论支点和实践抓手,但目前这一提法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创见意义均未得以充分挖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这一论断对于深入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背景、政策目标、实践方向、基本性质等问题有着重要意义。概而言之,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失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背景;调适两者关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目标;增进共同性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方向;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差异的统一体”的基本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性 差异性 辩证统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原文传递
民族地区学前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价值与路径 被引量:5
5
作者 付倩 么加利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2-38,共7页
促进民族地区学前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早期建构,激活这一特定群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必要且急迫。基于民族地区学前儿童精神成长文化空间的原生态文化属性,可以从中华民族身份认知、中华民族情感和中华民族性行为三个维... 促进民族地区学前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早期建构,激活这一特定群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必要且急迫。基于民族地区学前儿童精神成长文化空间的原生态文化属性,可以从中华民族身份认知、中华民族情感和中华民族性行为三个维度规定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民族地区学前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具有多重价值:一是实现儿童由原生民族身份认知向中华民族身份认知的超越;二是促成儿童感性化的原生民族情感向中华民族情感的提升;三是形塑儿童原生民族性行为的中华民族性行为精神特质。培育民族地区学前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依赖有效路径。第一,优化儿童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教育场域;第二,拓展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文化空间;第三,揭示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一致性,突破儿童原生民族性行为与中华民族性行为贯通的瓶颈;第四,优化儿童游戏的内容,促成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前儿童 文化场域
原文传递
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转向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洪修 刘燕群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38,共7页
空间的浮现及课程空间的建构为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思维范式转换的可能性与可操作性。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建构文化符号与外部环境联动的实践空间、知识体系有机联结的认知空间、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体验空... 空间的浮现及课程空间的建构为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思维范式转换的可能性与可操作性。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建构文化符号与外部环境联动的实践空间、知识体系有机联结的认知空间、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体验空间。然而,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文化符号内外环境系统的空间割裂、知识体系的空间“碎片化”以及实践方式缺乏空间体验的问题。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转向应遵循学生的思想活动规律,着眼完整深刻的共同体“课程绘图”,增强学校课程的空间意义;聚焦多元文化的交叠共生,提高学校课程的空间认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校课程的空间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课程空间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校课程
原文传递
生成性过程视角下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高质量发展 被引量:2
7
作者 蒋士会 张钰与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6-84,共9页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的学校场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高质量发展本质是以主体交互性、内容生活性、手段创造性和评价过程性为特征的生成性过程。运用怀特海过程哲学理论建构而成的“主体性—相关性—创造性—过程性”模型,从教...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的学校场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高质量发展本质是以主体交互性、内容生活性、手段创造性和评价过程性为特征的生成性过程。运用怀特海过程哲学理论建构而成的“主体性—相关性—创造性—过程性”模型,从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评价四个维度关照学校场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成性过程。学校场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基于过程逻辑,即对话性师生关系、生活性知识世界、创造性技术手段以及过程性评价标尺的逻辑层次。然而,学校场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低质量发展呈现出学生本位的“主体建构”仍需强化、知识世界的“生活关联”相对薄弱、数字化手段推送的“共情体验”亟待深化以及质量评价的“过程生成”有待彰显的现实样态。鉴于此,提出强化主体交互、优化知识谱系、赋能数字技术平台和实化动态评价的路径重构,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质态跃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过程哲学 高质量发展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原文传递
论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政治心理生成机制 被引量:4
8
作者 龙金菊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0-88,共9页
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的政治战略及其宣传教育常态化推进,本研究认为其具有鲜明的政治心理属性,具体表现为政治战略性、思想引导性与心理可塑性特征。由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及其教育发展较晚,在高校教育推行中有必... 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的政治战略及其宣传教育常态化推进,本研究认为其具有鲜明的政治心理属性,具体表现为政治战略性、思想引导性与心理可塑性特征。由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及其教育发展较晚,在高校教育推行中有必要依托于发展较为成熟、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从其内在关联性来看,充分体现在思想生成、思想疏导以及内化与外化的有效联动过程中。进而聚焦政治心理生成的内在结构,认为应该从学习目标规制中的动机审视、知识体系框构中的认知建构、认同符号凝练中的情感驱动、行为倾向规约中的意志锻造、政治信仰铸就中的人格养成这五个层面深入探寻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政治心理机制的凝聚策略。主张在学习被动型的显性教育阶段加强外力介入,而在学习主动型的隐性教育阶段逐渐弱化外力介入,尊重个体内生动力,促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由被动情态顺利走向主动情态,实现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转化、融合与统一,达到理想的教育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 政治心理
原文传递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表述与认同自觉——以近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族谱地图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罗宝川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25,共12页
任何民族的生息繁衍都离不开具体空间,各民族成员对生存空间的表述能够反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真实进程。近代以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族谱进入编修高潮。一方面,族谱内绘制的村落、墓葬、祠堂、阳宅、里居、义田、山川等图像,蕴藏着丰... 任何民族的生息繁衍都离不开具体空间,各民族成员对生存空间的表述能够反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真实进程。近代以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族谱进入编修高潮。一方面,族谱内绘制的村落、墓葬、祠堂、阳宅、里居、义田、山川等图像,蕴藏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空间信息;另一方面,它也是各民族对生存空间实际情况的观念投射。除了空间表述功能外,族谱地图还能从直观视觉的角度确证本族群土地、山林、坟地等产权利益,能在强固族内血缘纽带的同时,以“族谱方志化”的形式建构地缘共同体和家国共同体。此外,族谱地图亦反映了国人对国家与民族关系的思考,彰显了各民族对“个人-家-国”的认同自觉,是从空间维度重新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本土知识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族谱地图 西南少数民族 空间表述 认同自觉
原文传递
民族教育史书写中的“中华民族”叙事:检视与路向
10
作者 达万吉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2-68,共7页
在突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的时代背景下,民族教育史蕴藉着与多学科共同论证“中华民族”叙事、共同构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的使命。现有民族教育史书写方案中的“中华民族”叙事包含中国教... 在突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的时代背景下,民族教育史蕴藉着与多学科共同论证“中华民族”叙事、共同构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的使命。现有民族教育史书写方案中的“中华民族”叙事包含中国教育史中的中华“一体”叙事、族别教育史和区域民族教育史中的“多元”中华叙事,以及民族教育通史中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叙事。这三种叙事取向体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不同学科视野下叙述“中华民族”的不同侧重面,同时也蕴含共同的自觉意识和价值关怀,即如何在历史书写中建构“中华民族”。迈向“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的民族教育史书写,应以中华多民族教育史观更新价值信念,以“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重构概念工具,通过多学科协力拓展知识视野,努力在各民族教育历史中再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有机性,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实践供给学术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教育史 中华民族 历史叙事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原文传递
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内涵、困境及建设路径 被引量:11
11
作者 田琳 王浩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26,共6页
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是民族大中小学校落实民族工作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体化教育要从培养教育对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份认知、形成教育对象的中... 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是民族大中小学校落实民族工作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体化教育要从培养教育对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份认知、形成教育对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认同、促进教育对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行为自觉三个内容维度实现横向贯通与纵向衔接。然而,当下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教育的实践存在教育目标“碎片化”、教育内容“散点化”、教育方式“无序化”等现实困境。在实践路径中,民族学校应逐步建立和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循序进阶的目标体系、多元统整的课程体系、一点多维的教育方式,从而形成科学、有效的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学校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体化教育
原文传递
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空间向度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杨茂庆 周驰亮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36,共8页
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空间在场的历时性工程。空间是分析教育现象与教育活动的基本维度,运用空间生产的理论框架,将学校空间视为社会空间的组成单元,从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生活空间三个维度探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 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空间在场的历时性工程。空间是分析教育现象与教育活动的基本维度,运用空间生产的理论框架,将学校空间视为社会空间的组成单元,从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生活空间三个维度探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学校场域的生成与发展。通过阐释物质空间对学生感知的影响,分析精神空间对学生认同的作用,探讨生活空间对学生行为形塑的价值,进而理清学校空间凝聚学生价值共识的逻辑层次。基于此,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聚焦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的学校空间布局、“五个认同”的价值观教育以及民族团结进步的身心融合教育,以空间整合、空间内聚、空间形塑的实践路径,促进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感知、情感认同与实践内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空间生产 物质空间 精神空间 生活空间
原文传递
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几点认识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京泽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11,共7页
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钥匙。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及其思想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是一个从点题到破题,从概念到重大原创性论断... 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钥匙。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及其思想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是一个从点题到破题,从概念到重大原创性论断,从理论到方略,逐步发展、深入与升华的过程,这些重要论述及思想深刻阐明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重大意义、原则方法和实践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中央民族大学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和办学治校的根本方向,我们必须进一步完整准确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更加深入地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各项工作做细做实,以此高质量推进学校改革发展和服务国家战略服务民族工作,深度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高校 理论内涵 重大意义 实践行动
原文传递
教育帮扶视角下西部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与路径 被引量:6
14
作者 林笑夷 崔延强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7-42,共6页
中国特色教育帮扶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西部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实困境一是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有待加强,二是教育... 中国特色教育帮扶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西部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实困境一是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有待加强,二是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协同性仍需提高,三是教育资源的充足性和稳定性亟须保障。教育帮扶不仅在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增强困难群体的幸福感和认同感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还有效改善了西部地区教育基本面貌,有助于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面向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涉及改善硬件条件和丰富软件资源的帮扶政策先后出台和贯彻执行,为破解西部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实困境提供重要思路。教育帮扶视角下西部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完善与优化,应以提升教育质量和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为根本,完善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形式、补充教育资源,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抓实做细,做到有形、有感和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西部地区 教育帮扶
原文传递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学术话语的发展特征与逻辑建构 被引量:5
15
作者 唐仲山 王一骄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12,共8页
自2014年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学术话语经历了从政策话语到学术话语、从外在逻辑到内在逻辑、从认识论到方法论的建构过程,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撑。分析发现,现阶段... 自2014年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学术话语经历了从政策话语到学术话语、从外在逻辑到内在逻辑、从认识论到方法论的建构过程,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撑。分析发现,现阶段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学术话语书写仍存在主体地位的不充分性、体系建构的不完整性、表达与传播的工具性、书写主体与书写对象的失衡性等问题。未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学术书写应实现由分散到系统的理论体系建构、由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的学理表达,由学术话语到大众话语的传播转换,使其学术话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得到彰显,逻辑体系更加完善,表达与传播更具实效性与感染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政策话语 学术话语 话语体系
原文传递
构建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 被引量:4
16
作者 黄泰博 陈纪 王慧萍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2-28,共7页
构建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既是落实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具体措施,也是边疆地区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针对地理环境特殊、民族关系复杂、不安全因素较多等具体特点,边疆地区常态化宣传教育应重点围绕“理念认... 构建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既是落实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具体措施,也是边疆地区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针对地理环境特殊、民族关系复杂、不安全因素较多等具体特点,边疆地区常态化宣传教育应重点围绕“理念认知”和“情感认同”展开。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是党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性尝试。边疆地区在常态化宣传教育的过程中既要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也要把握边疆地区的特殊情况,对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个与共”“四个共同”“五个认同”“三个意识”等内容进行重点宣传教育。可通过建立宣传教育长效机制、细化宣传教育目标受众、丰富宣传教育方式手段、完善宣传教育基础工作等实践路径,构建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地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
原文传递
民俗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兼谈新时代民俗学何为
17
作者 杨德亮 金明艳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131,共10页
民俗学刚一诞生,就成为国家和社会塑造自身认同和凝聚力的重要工具。在欧美学科史上,民俗学为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和遗产保护提供了重要支持,参与了国民精神的塑造。中国民俗学发端于近代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关键时期,与时偕进,几乎参与... 民俗学刚一诞生,就成为国家和社会塑造自身认同和凝聚力的重要工具。在欧美学科史上,民俗学为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和遗产保护提供了重要支持,参与了国民精神的塑造。中国民俗学发端于近代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关键时期,与时偕进,几乎参与了20世纪中华民族建设的所有重要运动,与国运紧密关联。进入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时代命题,民俗学宜积极参与国家战略,通过研究中华民族共有符号、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参与研究英雄史诗等民间文学、弘扬传统优秀民俗文化、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积极参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书写,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学 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共同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原文传递
民族院校通识教育变革的价值导向、实施路径与发展策略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亚群 向亚雯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4-91,共8页
加强通识教育是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实现民族院校办学使命的重要路径。民族院校通识教育的变革具有三重价值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育人为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立足民族文... 加强通识教育是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实现民族院校办学使命的重要路径。民族院校通识教育的变革具有三重价值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育人为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立足民族文化之根,传承各民族优秀文化。其实施特点包括实行通专结合的培养制度,采用分布必修的通识教育课程模式,重视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实行大班授课,发展在线教学,彰显校园文化的民族特色,发挥潜在的育人功能。一方面,其改革举措推动了民族学等相关学科建设,提升了民族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了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另一方面,受教育理念、教育评价方式等因素影响,民族院校通识教育也存在课程模式单一、轻隐性课程等问题。调整通识教育教育发展策略,需树立全面的通识教育发展观,改革课程模式和教学评价方式,拓展育人路径,促进教育交流和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院校 通识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原文传递
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思考
19
作者 王秀芝 《教师教育论坛》 2022年第9期83-87,共5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新发展。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是非常必要的。思政课教师应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深入研究,确立课程标准、教学目标...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新发展。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是非常必要的。思政课教师应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深入研究,确立课程标准、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课程载体,厘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理问题,把践行“四个与共”、深化“五个认同”作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教学目标,开展课程设计,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内涵由浅入深融入到各学段一门思政课中,在大中小学学生思想中真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中小学思政课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体化教学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机理、功能与嬗变——一个系统论的分析框架 被引量:220
20
作者 青觉 赵超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13,共9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从精神层面解决民族问题和实现民族大团结的关键途径。从系统论的角度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特定的内外部环境作用下,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客观事物的信息输入人脑,并通过人脑的机能进行转换后生成的。这...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从精神层面解决民族问题和实现民族大团结的关键途径。从系统论的角度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特定的内外部环境作用下,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客观事物的信息输入人脑,并通过人脑的机能进行转换后生成的。这种意识形成后并非消极无为,而是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发挥特定的功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以无形的力量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和共同体成员的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可塑性和变动性,深受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在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强弱有明显的变化。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机理和主要过程,可以为下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必要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辩证唯物主义 系统论 民族团结教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