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8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播中的身体问题与传播研究的未来 被引量:215
1
作者 刘海龙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7-46,共10页
在传统的传播研究中,身体问题几乎一直不受重视。本文试图描述该问题的起源与视域,并引起传播学界兴趣。本文首先梳理了传播研究中身体问题的思想史,接下来对于麦克卢汉、媒介考古学、控制论、后人类主义等理论资源中与传播研究相关的... 在传统的传播研究中,身体问题几乎一直不受重视。本文试图描述该问题的起源与视域,并引起传播学界兴趣。本文首先梳理了传播研究中身体问题的思想史,接下来对于麦克卢汉、媒介考古学、控制论、后人类主义等理论资源中与传播研究相关的身体理论进行了初步探讨,试图勾勒传播中身体研究的主要议题。最后,笔者借助通俗文化中的后人类主义叙事,从未来视角反思了当下的传播研究中身体问题的重要性及如何展开。本文认为,身体议题对于传播研究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对它的态度会影响传播学科未来的价值与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传播研究 后人类主义 虚拟现实
原文传递
物是人非与睹物思人:媒体与文化分析的物质性转向 被引量:112
2
作者 章戈浩 张磊 《全球传媒学刊》 CSSCI 2019年第2期103-115,共13页
媒介的'物质性'是我们思考当下数字生活、考察媒体世界、剖析文化场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却长期成为传播研究的盲点。本文聚焦于当前正在发生的'物质性转向',梳理各种相关的理论源流和思想派别,在中国语境下对媒介物... 媒介的'物质性'是我们思考当下数字生活、考察媒体世界、剖析文化场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却长期成为传播研究的盲点。本文聚焦于当前正在发生的'物质性转向',梳理各种相关的理论源流和思想派别,在中国语境下对媒介物质性范畴做出界定,并讨论它的本体论和方法论走向。本文认为,媒介物质性,泛指一切涉及'物'与'物质'的媒介构成、媒介要素、媒介过程和媒介实践,而'媒介'本身所具有的物性也由此重新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性 媒介 媒介研究 文化分析 传播学
下载PDF
显现的实体抑或意义的空间:反思传播学的媒介观 被引量:54
3
作者 胡翼青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0-36,共7页
种种迹象表明,传播学关于什么是本学科视野中的"媒介"的理解含混不清。即使从最粗疏的区分来看,它既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显现的实体,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意义的空间。主流传播学就将媒介理解为像媒介组织那样的功能性实体,所以它... 种种迹象表明,传播学关于什么是本学科视野中的"媒介"的理解含混不清。即使从最粗疏的区分来看,它既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显现的实体,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意义的空间。主流传播学就将媒介理解为像媒介组织那样的功能性实体,所以它不仅经常研究非传播的问题,而且还对真正的传播研究视而不见。媒介实体化的后果,是传播学学科身份危机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本文认为,如果在认识论上把媒介看作是一个意义汇集的空间,而在方法论上把媒介理解为一个抽象的隐喻,就会真正找到属于传播学的研究问题,从而重塑传播学的学科气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体 空间 媒介 传播学
原文传递
健康传播研究什么——论健康传播研究的九个方向 被引量:38
4
作者 张自力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45-50,共6页
“健康传播研究什么?”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问题。对于健康传播的定义,不同研究背景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承认健康传播(研究)的多维性和多层次性。从这一点出发,在“接合”健康传播研究的不同维度和层次... “健康传播研究什么?”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问题。对于健康传播的定义,不同研究背景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承认健康传播(研究)的多维性和多层次性。从这一点出发,在“接合”健康传播研究的不同维度和层次的基础上,以健康传播研究的两个主要维度传播学维度和社会学维度为基本坐标,可以建构出一种新的“健康传播研究领域划分模式”,从而划分出健康传播研究的若干领域和九个重要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学研究 健康传播 研究方向
下载PDF
异军突起的第三学派——媒介环境学评论之一 被引量:31
5
作者 何道宽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4-108,共5页
近年来,中国传播学界思考传播学的危机、范式内容和学派,检讨北美主流经验主义学派的不足,认真研究正在崛起的第三学派——媒介环境学。本文论述媒介环境学问鼎传播学主流学派的势头,回顾国内学界对该学派的认识过程,主张深化对这个学... 近年来,中国传播学界思考传播学的危机、范式内容和学派,检讨北美主流经验主义学派的不足,认真研究正在崛起的第三学派——媒介环境学。本文论述媒介环境学问鼎传播学主流学派的势头,回顾国内学界对该学派的认识过程,主张深化对这个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环境学 学派 传播学
下载PDF
传播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 被引量:24
6
作者 杨月霞 吴琼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4期114-117,共4页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是传播的载体。只有传播才产生话语,从话语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从传播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从传播学的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特殊意义在于,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新功能的认定和实现方...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是传播的载体。只有传播才产生话语,从话语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从传播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从传播学的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特殊意义在于,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新功能的认定和实现方面产生重要突破,改变目前多是从语义表述的现状与发展的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这样一种简单的、表层的、被动的研究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学 思想政治教育 话语
下载PDF
当代传播符号学发展的三种趋势 被引量:22
7
作者 李思屈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4-31,共8页
为了消除学术界对传播符号学的刻板印象,本文描述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播符号学发展的三种趋势重要动向,即传播学与符号学形成交集,东方智慧出现复苏,传播符号学与应用性学科和自然科学的科际融合。这三种趋势和动向,对未来传播符号... 为了消除学术界对传播符号学的刻板印象,本文描述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播符号学发展的三种趋势重要动向,即传播学与符号学形成交集,东方智慧出现复苏,传播符号学与应用性学科和自然科学的科际融合。这三种趋势和动向,对未来传播符号学发展可能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学 传播学 符号经济 认知神经科学 本土化
原文传递
传播研究与STS如何相遇:以“技术的社会建构”路径为核心的讨论 被引量:22
8
作者 戴宇辰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5-27,119,共14页
近年来,传播学能否与STS相关联的议题陆续出现在学者们的研究之中。STS对于技术的考察有助于传播研究重新思考媒介技术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联。有鉴于此,本文尝试选取STS传统中的"技术的社会建构"(SCOT)路径来阐释STS对技术的... 近年来,传播学能否与STS相关联的议题陆续出现在学者们的研究之中。STS对于技术的考察有助于传播研究重新思考媒介技术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联。有鉴于此,本文尝试选取STS传统中的"技术的社会建构"(SCOT)路径来阐释STS对技术的独特理解。SCOT对于技术与社会相互嵌入关系的把握,可以为传播研究提供包括"从技术转向使用者""从媒介生产转向媒介消费"以及"从受众效果转向社会影响"三个议题的转变。最后,本文还将探讨对于传播研究而言SCOT的独特性何在。本文认为,将媒介技术的社会性纳入传播研究的版图意味着采取一种包含"文本—物质"维度的"非媒介中心"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S SCOT 传播研究 非媒介中心视角
原文传递
民族志方法与传播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常燕荣 蔡骐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22-25,共4页
民族志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被导入传播研究领域后,对传播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传播学甚至由此而产生一个新分支--民族志传播学。同时,传播研究也在质化研究的方向上迈进了一大步。在传播研究中,民族志方法在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两个领域均有... 民族志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被导入传播研究领域后,对传播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传播学甚至由此而产生一个新分支--民族志传播学。同时,传播研究也在质化研究的方向上迈进了一大步。在传播研究中,民族志方法在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两个领域均有应用。与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相比,民族志方法具有自身的认识论立场和方法论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方法 传播研究 民族志传播学 研究方法 研究领域 质化研究 大众传播 人际传播 实证主义 方法论 认识论
下载PDF
媒体外交:一种传播学视角的解读 被引量:19
10
作者 陆佳怡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2-105,共14页
近年来,学者们开始讨论媒体外交,但对于什么是媒体外交并没有形成共识。本文首先基于传播机制,厘清外交、公共外交与媒体外交三者之间的关系;紧接着,梳理国内外学者对媒体外交概念的阐释,解读构成元素,分析研究维度;最后,基于传播学视角... 近年来,学者们开始讨论媒体外交,但对于什么是媒体外交并没有形成共识。本文首先基于传播机制,厘清外交、公共外交与媒体外交三者之间的关系;紧接着,梳理国内外学者对媒体外交概念的阐释,解读构成元素,分析研究维度;最后,基于传播学视角,给出了一个操作性定义,同时立体呈现媒体外交的层次与传播要素构成,尝试建立媒体外交研究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外交 外交 公共外交 传播学
原文传递
麦克卢汉的遗产——超越现代思维定势的后现代思维 被引量:15
11
作者 何道宽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4期74-79,共6页
麦克卢汉是传播学的巨匠、先知和“圣人”。其著作《理解媒介》是传播学的经典,其中大多数的思想和术语,历经风雨而不衰。他提出的“重新部落化”就是今天时髦的后现代化,也就是超越现代思维的局限,亦即超越分析的、线性的、机械的... 麦克卢汉是传播学的巨匠、先知和“圣人”。其著作《理解媒介》是传播学的经典,其中大多数的思想和术语,历经风雨而不衰。他提出的“重新部落化”就是今天时髦的后现代化,也就是超越现代思维的局限,亦即超越分析的、线性的、机械的思维,走向整合的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克卢汉 《理解媒介》 传播学 媒介
下载PDF
2022年中国的传播学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国际新闻界》传播学年度课题组 《国际新闻界》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5-49,共25页
本文从2022年近30种中文学术期刊(包括港台地区)遴选出在研究问题、观点视角以及论证方式等方面较为创新的传播学论文,并从元宇宙、疫情与健康传播、传播思想史、媒介理论、媒介物质性、算法、平台劳动、媒介与空间、媒介文化、媒介记... 本文从2022年近30种中文学术期刊(包括港台地区)遴选出在研究问题、观点视角以及论证方式等方面较为创新的传播学论文,并从元宇宙、疫情与健康传播、传播思想史、媒介理论、媒介物质性、算法、平台劳动、媒介与空间、媒介文化、媒介记忆、手机/社交媒体的使用与交往等十一个话题勾勒过去一年中国传播学的知识版图。研究发现,2022年中国传播学研究的主要特点呈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传播学研究注重与来自跨学科的经典理论对话,并对“何为媒介”等基本问题持续反思;其次,研究者兼顾新现象与日常性议题,注重新旧问题、理论之间的对话;最后,传播学者将研究视野放置于更多元的行动者、更丰富的研究场景之上,使得学界对空间、物等研究对象的认识愈发深入和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述 传播学研究 媒介理论
原文传递
“传播灰色地带”与传播研究人文思考路径的探寻 被引量:13
13
作者 姜飞 黄廓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2-130,共9页
由传统大众媒体主导的大众传播时代,在向基于新媒介的分众、小众传播转型的过程中①,从传播影响区域和效果的视角来看,产生了一个"灰色地带":这个地带有三个层面:既包括以居住地域为观测指标得出的物理性盲域——电视和网络... 由传统大众媒体主导的大众传播时代,在向基于新媒介的分众、小众传播转型的过程中①,从传播影响区域和效果的视角来看,产生了一个"灰色地带":这个地带有三个层面:既包括以居住地域为观测指标得出的物理性盲域——电视和网络抵达性差的相对弱势群体居住区;也包括以传播效果为指标得出的信息选择性盲区——虽然看电视和网络知晓国际、国内大事,但对自我生存周边3公里范围内,甚至是本居住社区的事情所知甚少;同时,在一定意义上或者是政治、文化和经济发展进程的"飞地",或者是文化生成、人文养成的"盲区"。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探讨数字媒介环境下,媒体和传播领域人文性思考的历史轨迹,进而通过大众媒体传播和媒介传播相向而行过程中的传播"灰色地带"的特点描述,重提"社区媒介"的作用,探讨社区传播的模式,以及其对人的发展完全性的重要意义,供学术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传播 ICTS 灰色地带 人文思考 传播研究
下载PDF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大学生思想引导规律探析及方法创新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张蕊 王尧葵 +3 位作者 鲍玲 徐春光 乔志勇 马自强 《高教学刊》 2016年第5期1-3,共3页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门槛低、互动强、传播快等特点,通过传统教学、培训方式进行思想引导已力不从心。微信已融入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本文从调查学生微信使用习惯,研究传播学相关理论,调研工作成效卓越的微信公众平台经验三个角度...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门槛低、互动强、传播快等特点,通过传统教学、培训方式进行思想引导已力不从心。微信已融入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本文从调查学生微信使用习惯,研究传播学相关理论,调研工作成效卓越的微信公众平台经验三个角度出发,探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引导规律。高校辅导员应当发挥与学生生活贴近的优势,创新工作方法,组建专门队伍、调整传播策略、保障推送时效、语言立体渗透、挖掘数据反馈,让高校新媒体成为陪伴大学生成长的知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思想政治教育 传播学 辅导员
下载PDF
普遍联结:回到施拉姆的预言 被引量:9
15
作者 杜骏飞 《国际新闻界》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5-49,共25页
“普遍联结”定义了数字交往的价值理性,即:在“盖娅”的尺度上寻求团结。如果说信息是传播的起点,那么普遍联结就是交往的信念。本文讨论了几个理论问题:(1)“类生物隐喻”。数字交往的演化哲学是联结主义的,并以系统生物性为方向。(2... “普遍联结”定义了数字交往的价值理性,即:在“盖娅”的尺度上寻求团结。如果说信息是传播的起点,那么普遍联结就是交往的信念。本文讨论了几个理论问题:(1)“类生物隐喻”。数字交往的演化哲学是联结主义的,并以系统生物性为方向。(2)“现实虚拟”。数字交往的决定因素仍然是社会与人,而非媒介与技术;现实虚拟的观念意味着,虚拟中所蕴含的现实性决定了虚拟自身。(3)“数字团结”。普遍联结的方向不是整体一律,而是一多共存的数字团结;只有秉持社会公正,才能减少数字排斥。(4)施拉姆曾期望,传播学将消失——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被吸收到行为科学统一体之中;这或许意味着,新传播学应致力于建设具有生态性、价值理性、超工具性的普遍联结,并进而成为一门基础学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遍联结 数字交往 类生物隐喻 现实虚拟 数字团结 传播学
原文传递
铺垫效果研究:发展与问题 被引量:13
16
作者 林功成 李莹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2-69,共8页
议程设置、框架理论和铺垫理论是三个经常被共同讨论的理论模式。从传播学史看,它们都为研究媒介内容与公众意见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其中,铺垫理论借鉴了心理学概念,从微观角度探讨了议程设置如何发生的过程。然而,这一理论在... 议程设置、框架理论和铺垫理论是三个经常被共同讨论的理论模式。从传播学史看,它们都为研究媒介内容与公众意见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其中,铺垫理论借鉴了心理学概念,从微观角度探讨了议程设置如何发生的过程。然而,这一理论在从心理学借用到传播学领域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方法和成熟的范式、以及研究对象的不同,其原初意义和应用环境都发生了迁移,这也使得传播学者对铺垫效果的关注相对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铺垫效果 议程设置 心理学 范式 传播学
原文传递
认同危机与范式之惑:传播研究反思之反思 被引量:12
17
作者 龙强 吴飞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3-84,共12页
当前学界对传播研究的反思主要集中在学科地位、研究范式和重建路径三个层面。学科性与跨学科性的二元冲突,引发了传播学者深刻的认同危机,具体体现在学科领域的碎片化、核心知识的乏善化以及学科地位的边缘化。对长期以来占据主导位置... 当前学界对传播研究的反思主要集中在学科地位、研究范式和重建路径三个层面。学科性与跨学科性的二元冲突,引发了传播学者深刻的认同危机,具体体现在学科领域的碎片化、核心知识的乏善化以及学科地位的边缘化。对长期以来占据主导位置的行政研究的批判,成为学界的共识。而在学者所推崇的范式传统中,最被重视的是芝加哥学派和批判学派。在重建路径方面,探讨最多的是三个方面,即整体性否思、深耕理论本身和回应现实问题。传播研究反思的主题仍然是对过往的延续,视野不够开阔,知识创新严重不足,且各自为政,缺少对话,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对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和苦难的关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研究 学科地位 研究范式 重建路径 元传播
原文传递
从“媒体独白”迈向“全民共情”:中国国际传播10年研究的多元谱系与未来路径 被引量:6
18
作者 钟新 蒋贤成 +1 位作者 沈静 王雅墨 《传媒观察》 2023年第2期15-30,共16页
传播学素来以其博采多领域理论、方法的“十字路口”身份著称,而国际传播领域因其与国际关系、外国语言文学等学科的深刻内在关联,呈现出更加复杂的理论谱系与议题面向。本文使用文献计量的研究方法,以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的学术期... 传播学素来以其博采多领域理论、方法的“十字路口”身份著称,而国际传播领域因其与国际关系、外国语言文学等学科的深刻内在关联,呈现出更加复杂的理论谱系与议题面向。本文使用文献计量的研究方法,以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的学术期刊文献为主要数据来源,分析2012年至2022年间中国学者的国际传播研究历程,认为其大致遵循了从注重媒体角色职能到兼顾多元主体传播力的全民化趋势、从立足于传统媒体环境到依托于社交媒体和人工智能媒体的技术化演进趋势、从强调国家层级的软实力到关注个体层级的跨文化共情心理的情感化演进趋势。基于对论文关键词共现、聚类和突变等信息及对国家社科基金立项信息的分析,发现过去10年的国际传播研究主要受到以讲好中国故事为代表的国内政治议程、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宏观环境的国际政治议程、以媒介技术智能化社交化发展为标志的文化资本、以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创新应用为内涵的学术场域内部动力这四条线索的影响。未来的国际传播研究在国际传播的使命、主体、技术、模式等层面将迎来进一步的理论创新,从而真正推动“国际传播研究的解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传播 传播学 国家形象 共情传播 文献计量 学术场域
原文传递
传播学视域下媒体型智库的产生和发展解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施蕾蕾 《传媒观察》 2018年第5期39-44,共6页
媒体型智库是智库和媒体融合的深层产物,因而要探讨媒体型智库,可从智库和媒体的融合入手。本文首先从传播受众、传播内容、媒介形式、传播效果、价值取向等方面分析媒体型智库产生和发展的合理性,进而通过分析智库与媒体融合发展的阶段... 媒体型智库是智库和媒体融合的深层产物,因而要探讨媒体型智库,可从智库和媒体的融合入手。本文首先从传播受众、传播内容、媒介形式、传播效果、价值取向等方面分析媒体型智库产生和发展的合理性,进而通过分析智库与媒体融合发展的阶段,指出媒体型智库是智库和媒体融合发展的必然结果。最后部分从智库发展规律、传统媒体转型、网络化社会发展趋势、发挥舆论引导优势等几个方面对媒体型智库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型智库 传播学 融合
原文传递
影响的焦虑——关于中国传播学主体性的思考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涛甫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3-132,共10页
传播学不是自治性和自主性很高的学科,无论从中国传播学的视角,从西方传播学的方位着眼,传播学发展受到强势学科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影响的焦虑",这是传播学主体性缺失所致。尤其是中国传播学发展,存在多重"影响的焦虑&qu... 传播学不是自治性和自主性很高的学科,无论从中国传播学的视角,从西方传播学的方位着眼,传播学发展受到强势学科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影响的焦虑",这是传播学主体性缺失所致。尤其是中国传播学发展,存在多重"影响的焦虑",主体性缺位问题更加突出。破解传播学主体性难题,包括中国传播学主体性,需要长线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响的焦虑 传播学 主体性 他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