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传播中的身体问题与传播研究的未来 |
刘海龙
|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215
|
|
2
|
物是人非与睹物思人:媒体与文化分析的物质性转向 |
章戈浩
张磊
|
《全球传媒学刊》
CSSCI
|
2019 |
112
|
|
3
|
显现的实体抑或意义的空间:反思传播学的媒介观 |
胡翼青
|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54
|
|
4
|
健康传播研究什么——论健康传播研究的九个方向 |
张自力
|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38
|
|
5
|
异军突起的第三学派——媒介环境学评论之一 |
何道宽
|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31
|
|
6
|
传播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 |
杨月霞
吴琼
|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2 |
24
|
|
7
|
当代传播符号学发展的三种趋势 |
李思屈
|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22
|
|
8
|
传播研究与STS如何相遇:以“技术的社会建构”路径为核心的讨论 |
戴宇辰
|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22
|
|
9
|
民族志方法与传播研究 |
常燕荣
蔡骐
|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5 |
15
|
|
10
|
媒体外交:一种传播学视角的解读 |
陆佳怡
|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9
|
|
11
|
麦克卢汉的遗产——超越现代思维定势的后现代思维 |
何道宽
|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99 |
15
|
|
12
|
2022年中国的传播学研究 |
《国际新闻界》传播学年度课题组
|
《国际新闻界》
北大核心
|
2023 |
10
|
|
13
|
“传播灰色地带”与传播研究人文思考路径的探寻 |
姜飞
黄廓
|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3
|
|
14
|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大学生思想引导规律探析及方法创新研究 |
张蕊
王尧葵
鲍玲
徐春光
乔志勇
马自强
|
《高教学刊》
|
2016 |
13
|
|
15
|
普遍联结:回到施拉姆的预言 |
杜骏飞
|
《国际新闻界》
北大核心
|
2023 |
9
|
|
16
|
铺垫效果研究:发展与问题 |
林功成
李莹
|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3
|
|
17
|
认同危机与范式之惑:传播研究反思之反思 |
龙强
吴飞
|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2
|
|
18
|
从“媒体独白”迈向“全民共情”:中国国际传播10年研究的多元谱系与未来路径 |
钟新
蒋贤成
沈静
王雅墨
|
《传媒观察》
|
2023 |
6
|
|
19
|
传播学视域下媒体型智库的产生和发展解析 |
施蕾蕾
|
《传媒观察》
|
2018 |
10
|
|
20
|
影响的焦虑——关于中国传播学主体性的思考 |
张涛甫
|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