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热带同质园11个树种新老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比较 被引量:6
1
作者 吴秋霞 吴福忠 +6 位作者 胡仪 康自佳 张耀艺 杨静 岳楷 倪祥银 杨玉盛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71-779,共9页
叶片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不仅是植物维持代谢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也随凋落物归还土壤并为土壤微生物提供碳源,对凋落物分解和土壤有机质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比较了同质园中11个亚热带代表性树种新鲜叶与凋落叶NSC (可溶性糖... 叶片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不仅是植物维持代谢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也随凋落物归还土壤并为土壤微生物提供碳源,对凋落物分解和土壤有机质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比较了同质园中11个亚热带代表性树种新鲜叶与凋落叶NSC (可溶性糖、淀粉)含量。结果表明,所有树种新鲜叶NSC含量均显著高于凋落叶,新鲜叶中NSC含量为68.7–126.3 mg·g^(–1),而凋落叶中NSC含量为31.4–79.5 mg·g^(–1)。同时,可溶性糖含量在新鲜叶和凋落叶中的变化幅度均远大于淀粉:可溶性糖在新鲜叶中的平均含量是凋落叶的3.3倍;而淀粉在新鲜叶中的平均含量仅为凋落叶的1.2倍。另外,对不同功能类群的比较发现,常绿阔叶树种与落叶阔叶树种NSC含量差异并不显著,而针叶树种NSC含量明显低于阔叶树种。具体表现为:在新鲜叶中,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树种NSC含量平均为99.7和96.8 mg·g^(–1),而常绿针叶树种平均为75.4 mg·g^(–1);在凋落叶中,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树种NSC含量平均为47.2和50.7 mg·g^(–1),而常绿针叶树种平均为33.3 mg·g^(–1)。这些结果表明, NSC作为林木碳代谢组分,在叶片衰老前可能向新鲜叶转移,反映了林木叶片碳存储策略。然而,不管是新鲜叶还是凋落叶,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massoniana)等针叶树种叶片NSC含量显著低于阔叶树种,这可能降低这些针叶树种凋落叶初始基质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质园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凋落叶 可溶性糖 淀粉 亚热带森林
原文传递
中亚热带不同树种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碳、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杨静 张耀艺 +6 位作者 谭思懿 廖姝 王定一 岳楷 倪祥银 吴福忠 杨玉盛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1-61,共11页
【目的】分析中亚热带不同树种、土层、粒级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团聚体粒级组成及其碳、氮含量、储量及碳氮比的早期影响,揭示种植不同树种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碳、氮含量的影响,以期为中亚热带地区造林和营林中合理选择树种提供科学依... 【目的】分析中亚热带不同树种、土层、粒级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团聚体粒级组成及其碳、氮含量、储量及碳氮比的早期影响,揭示种植不同树种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碳、氮含量的影响,以期为中亚热带地区造林和营林中合理选择树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随机区组设计,于2012年2月在土壤发育和经营历史相同的林地上建立了中亚热带地区常见树种同质园。2019年8月测定各树种不同土层(0~10、10~20、20~30、30~40和40~50 cm)不同粒级(>2、1~2、0.25~1和0.053~0.25 mm)团聚体的质量百分含量、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储量及碳氮比。【结果】1)各土层团聚体均以>2 mm粒级为主,且>2 mm粒级团聚体的质量百分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并在木荷、米槠和杜英土壤中较高,而1~2 mm粒级团聚体的质量百分含量则在马尾松林土壤中最高;2)各粒级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各土层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则随粒级减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其中,0~10 cm土层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以1~2 mm粒级最高,而20~30、30~40和40~50 cm土层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则均以0.25~1 mm粒级最高,并在米槠林土壤中最高;3)除0~10 cm土层外,各土层不同粒级团聚体的全氮含量总体在米槠林土壤中最高,在香樟林土壤中最低;4)在20~30、30~40和40~50 cm土层,>2 mm粒级团聚体的碳、氮储量均在米槠林土壤中最高,而其余各粒级团聚体的碳、氮储量均在马尾松林土壤中最高;5)各粒级团聚体的碳氮比均在表层(0~20 cm)土壤较高,在深层(30~50 cm)土壤较低。【结论】各树种种植7年后,不同土层团聚体的粒级组成均以>2 mm为主,且>2 mm粒级团聚体的质量百分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土壤团聚体的碳、氮储量变化规律与粒级组成变化规律相似,土壤团聚体的粒级组成比团聚体碳、氮含量更能影响团聚体的碳、氮储量,所以种植米槠的土壤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粒级组成 碳氮储量 同质园 中亚热带森林
下载PDF
Resorption Efficiency of Four Cations in Different Tree Species in a Subtropical Common Garden 被引量:2
3
作者 Yaoyi Zhang Xiangyin Ni +5 位作者 Jing Yang Siyi Tan Shu Liao Dingyi Wang Kai Yue Fuzhong Wu 《Phyt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SCIE 2022年第1期185-196,共12页
High rainfall in subtropical regions can leach cation elements from ecosystems,which may limit plant growth.Plants often develop efficient resorption patterns to recycle elements,but there is relatively little availab... High rainfall in subtropical regions can leach cation elements from ecosystems,which may limit plant growth.Plants often develop efficient resorption patterns to recycle elements,but there is relatively little available information on this topic.In February 2012,a common garden was established in a subtropical forest by planting dominant trees from the area.Green and senescent leaves were sampled from 11 tree species.The concentrations of potassium(K),calcium(Ca),sodium(Na)and magnesium(Mg)were determined,and the resorption efficiencies were calculated.The results showed significant K,Na and Mg resorption in most of the investigated tree species,while Ca mainly displayed accumulation.Evergreen coniferous and evergreen broad-leaved trees(such as Cunninghamia lanceolata,Pinus massoniana,Cinnamomum camphora,and Michelia macclurei)exhibited relatively higher resorption efficiencies of K(39.0%-87.5%)and Na(18.3%-50.2%)than deciduous broad-leaved trees.Higher Mg resorption efficiencies(>50%)were detected in Liriodendron chinense,C.lanceolata and P.massoniana than in other trees.Overall,evergreen coniferous and evergreen broad-leaved trees could show higher cation resorption than deciduous broad-leaved trees.K and Mg resorption efficiencies and Ca accumulation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in green leaves.Our results emphasize that nutrient resorption patterns largely depend on elements and plant functions,which provides new insights into the nutrient use strategies of subtropical plants and a reference for the selection of suitable tree species in this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trient use strategy CATIONS common-garden trees nutrient resorption subtropical forest
下载PDF
Experimental approaches to select tree species for forest restoration:effects of light,water availability and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in degraded areas
4
作者 Johanna Croce Ernesto I.Badano +2 位作者 Carolina B.Trigo Fernanda Martinez-Galvez Andrés Tálamo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4期1197-1207,共11页
Knowing what native trees can recr uit on degraded areas allows selecting the best species to restore these sites.However,as this information is not often available,experimentation is required before large-scale plant... Knowing what native trees can recr uit on degraded areas allows selecting the best species to restore these sites.However,as this information is not often available,experimentation is required before large-scale planting.This study used ex situ experiments to make these decisions on recruitment.Competition with r-strategist plants,excessive solar radiation and water shortage commonly impair tree recruitment in open habitats.The experiments focused on the interactions among these factors and were conducted with three pioneer species from seasonally dry forests of northwest Argentina,Anadenanthera colubrina,Ceiba chodatii and Jacaranda mimosifolia.Seeds of each species were sown at two light levels(sunlight/shade),two rainfall levels(full/reduced)and two levels of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with/without competitor)in a tree nursery.Seedling emergence and survival were monitored over a year an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pecies differentially respond to varying levels of light and water.Seedlings of A.colubrina tolerated water shortages under elevated solar radiation,which are desirable features for forest restoration.Seedlings of C.chodatii tolerated shade and drought,suggesting that they require shading for establishing in open areas.However,J.mimosifolia seedlings neither tolerated full sunlight nor water shortages,suggesting that this species requires shading and regular watering if used in reforestation.Regardless of the effects of light and water,the survival of all species was reduced by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These results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experimentation for selecting the best species for forest restoration and can enhance the cost/benefit ratios of these a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mon-garden experiments DROUGHT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Seedling survival SHADE
下载PDF
有机、无公害和普通茶园蜘蛛群落组成及动态差异 被引量:28
5
作者 韩宝瑜 《蛛形学报》 2005年第2期104-107,共4页
2002~2003年,每1~2星期1次,对皖南麻姑山区25年生山林间的有机茶园、植被贫乏的无公害茶园和普通茶园的茶丛及地表蜘蛛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查得普通茶园蜘蛛6224个体,分属于8科14种;无公害茶园蜘蛛7430个体,分属于8科16种;有机茶园蜘蛛... 2002~2003年,每1~2星期1次,对皖南麻姑山区25年生山林间的有机茶园、植被贫乏的无公害茶园和普通茶园的茶丛及地表蜘蛛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查得普通茶园蜘蛛6224个体,分属于8科14种;无公害茶园蜘蛛7430个体,分属于8科16种;有机茶园蜘蛛8005个体,分属于12科29种。3类茶园中,3~5月、10~11月蜘蛛的物种数和个体数较多,7月、12月种数和个体数较少。本研究中的普通茶园植被较少,茶园管理稍粗放,滥施化学农药,蜘蛛种数和个体数均为最少。无公害茶园周围植被虽较少,但管理精细,一般根据防治指标施药,蜘蛛种数和个体数多于普通茶园。有机茶园植物相对繁盛,不施药,蜘蛛种数和个体数最多。茶园环境和管理措施对蜘蛛群落的组成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茶园 无公害茶园 普通茶园 蜘蛛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三类典型茶园昆虫和螨类群落组成和动态的差异 被引量:22
6
作者 韩宝瑜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49-254,共6页
2002年7月~2003年7月,每1~2星期1次,对皖南麻姑山区25年生有机茶园、无公害茶园和普通茶园茶丛、茶丛上空及地表的昆虫和螨类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查得普通茶园29018个体,分属于79种41科;无公害茶园35117个体,分属于81种41科;有机茶园12... 2002年7月~2003年7月,每1~2星期1次,对皖南麻姑山区25年生有机茶园、无公害茶园和普通茶园茶丛、茶丛上空及地表的昆虫和螨类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查得普通茶园29018个体,分属于79种41科;无公害茶园35117个体,分属于81种41科;有机茶园12727个体,分属于102种57科。查得有机茶园、无公害茶园和普通茶园中,假眼小绿叶蝉个体数及其占总个体数百分率分别为5176个和40%、14049和40%、17590和60%。蜂类、步甲类、虎甲类、瓢虫类和隐翅甲类是茶园主要天敌昆虫,这几类天敌的种数和个体数在有机茶园、无公害茶园和普通茶园中分别是40种和2620个、33种和1898个、29种和1610个。三类茶园中,3~4月、9~10月物种数较多,11月下旬~1月上中旬种数较少;4~6月个体数较大,7~8月天气炎热、个体数减少,9~10月个体数又增多较大,12月~次年1月个体数较少。普通茶园个体数波动大;无公害茶园个体数最多,由于及时监测和防治,可控制虫害大发生。有机茶园个体数最少而物种数最多。研究认为有机茶园建在山林间,植物相繁盛,生物多样性大,群落的能流路径复杂,稳定性强,涵养了自然控制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茶园 无公害茶园 普通茶园 生物多样性 群落
下载PDF
有机、无公害和普通茶园管理方式对节肢动物群落和主要害虫的影响 被引量:16
7
作者 韩宝瑜 崔林 董文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438-1443,共6页
2002年7月~2003年7月对皖南一块有机茶园、一块无公害茶园和一块普通茶园茶丛内、茶丛上空及地表的昆虫、蜘蛛和螨类进行了调查.在有机茶园查得20732个体,属于131种70科,无公害茶园查得42547个体,属于97种50科,普通茶园中查得35242个体... 2002年7月~2003年7月对皖南一块有机茶园、一块无公害茶园和一块普通茶园茶丛内、茶丛上空及地表的昆虫、蜘蛛和螨类进行了调查.在有机茶园查得20732个体,属于131种70科,无公害茶园查得42547个体,属于97种50科,普通茶园中查得35242个体,属于89种50科.在有机、无公害和普通茶园中:①假眼小绿叶蝉个体数及其占总个体数百分率分别为5176头和25%、14049头和33%、17590头和50%;茶尺蠖个体数及其占总个体数百分率分别为340头和1.6%、13099头和30.8%、7154头和20.3%.②蜂类、步甲类、虎甲类、瓢虫类和隐翅甲类的总种数和总个体数分别是40种和2620头、33种和1898头、以及29种和1610头;③天敌与害虫种数之比依次为1:0.60、1:0.64和1:0.71,个体数之比依次为1:0.84、1:3.21和1:3.17;茶尺蠖与茶尺蠖绒茧蜂个体数量之比依次为3.4:1、18.8:1和17.0:1.有机茶园中蜘蛛与叶蝉数量相关显著(p<0.05).x^2测验表明,有机、无公害和普通茶园相互间物种的数量组成差异较大.结果表明,强烈的人为干预显著影响群落组成和主要害虫数量;茶园禁用农药且周围的非茶园生境中植物相丰富,将涵养天敌、减轻虫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茶园 无公害茶园 普通茶园 群落组成 田间管理方式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蒙古莸叶片解剖结构的地理种源变异及其对环境变化响应的意义 被引量:27
8
作者 纪若璇 于笑 +5 位作者 常远 沈超 白雪卡 夏新莉 尹伟伦 刘超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77-286,共10页
长期受到生长环境影响而形成的遗传变异对植物生长发育有着显著的影响。叶片是植物对环境变化最敏感的器官,了解叶片解剖结构在不同环境中产生的适应性变异是探索植物对环境适应的基础。同质园试验是研究遗传与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代谢... 长期受到生长环境影响而形成的遗传变异对植物生长发育有着显著的影响。叶片是植物对环境变化最敏感的器官,了解叶片解剖结构在不同环境中产生的适应性变异是探索植物对环境适应的基础。同质园试验是研究遗传与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代谢等影响的一种有效方法,该研究利用同质园试验排除了环境梯度的影响,通过常规石蜡切片、多重比较、相关性分析、一般线性模型分析等方法,对7个不同种源地的蒙古莸(Caryopteris mongholica)叶片解剖结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比较。结果表明,7个种源地的蒙古莸叶片均为等面叶,无海绵组织分化,其上表皮细胞较下表皮细胞厚,上栅栏组织较下栅栏组织厚;叶片各解剖结构参数间存在显著的自相关性,不同种源叶片解剖结构存在显著差异:随种源地年平均气温升高,叶厚度、栅栏组织厚度呈增大趋势,其中,最西南部的阿左旗种源蒙古莸叶片的上下栅栏组织、叶厚度及叶片结构紧密度值均最大,表现出明显的抗旱特征。种源地经纬度、气温、降水等对解剖结构指标有显著的影响,其解释程度为34.09%–81.43%。同质园试验说明,种源地气候差异驱动的遗传变异是引起不同种源叶片解剖结构差异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莸 同质园 叶片 解剖结构 种源 遗传变异
原文传递
种源与同质园环境对刨花楠幼苗叶功能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6
9
作者 陈嘉静 余华 +1 位作者 徐朝斌 钟全林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48-654,共7页
为了解刨花楠(Machilus pauhoi)叶片在生长过程中对资源的分配利用及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特征,探究刨花楠叶功能性状变异的主要影响机制,以江西南昌与福建顺昌两地同质园的1.5年生刨花楠苗木为研究对象,分析种源与同质园环境对其叶面积(LA... 为了解刨花楠(Machilus pauhoi)叶片在生长过程中对资源的分配利用及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特征,探究刨花楠叶功能性状变异的主要影响机制,以江西南昌与福建顺昌两地同质园的1.5年生刨花楠苗木为研究对象,分析种源与同质园环境对其叶面积(LA)、叶干重(LDW)、比叶重(LMA)、叶形态指数(LMI)以及叶组织密度(LTD)等主要叶功能性状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刨花楠苗木的LA、LDW、LMA、LMI及LTD等叶功能性状指标受种源及同质园土壤环境的共同影响,且同质园土壤环境对苗木叶功能性状影响的贡献高于种源(LA性状除外);种源地气温是影响刨花楠种源间苗木叶功能性状变异的主要因素,其中LA主要受种源地7月气温影响(P <0.01),LDW和LMI主要受种源地年均温影响(P <0.01),LMA和LTD则分别受种源地纬度和1月气温影响(P <0.01);土壤养分是影响同质园间苗木叶功能性状差异的主要因素,除LA性状在两同质园间无明显差异外,3个种源苗木的叶功能性状指标值均以江西南昌同质园为大;苗木LA主要受种源地环境或遗传基因影响,LDW、LMA、LMI及LTD等叶功能性状指标则主要受同质园土壤养分高低影响;苗木LA、LDW、LMA、LMI及LTD等叶功能性状指标的表型可塑性指数以LTD最大(0.96),LA最小(0.53).本研究表明刨花楠苗木不同叶功能性状对种源和同质园环境的响应并不一致;结果可为刨花楠优良种源选择、苗木高效培育等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功能性状 表型可塑性 种源 同质园 刨花楠苗木
原文传递
基于同质园实验的两种典型荒漠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变异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马丽 单立山 +3 位作者 解婷婷 种培芳 杨洁 师亚婷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01-711,共11页
植物叶功能性状的变异及影响因素对了解植物利用资源和适应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同质园中不同地理种源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和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为研究对象,测定叶片形态性状和化学计量指标,并对其进行单因素方差... 植物叶功能性状的变异及影响因素对了解植物利用资源和适应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同质园中不同地理种源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和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为研究对象,测定叶片形态性状和化学计量指标,并对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同质园中各地理种源白刺叶片肉质化程度、含水量、组织密度、氮含量、氮磷比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白刺叶功能性状表现出的种间差异可能与遗传分化有关;白刺和红砂的比叶面积和组织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氮含量与氮磷比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而红砂叶片碳氮比与碳磷比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表明两种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有所差别,红砂叶片具有较高的碳同化能力;白刺叶片肉质化程度、含水量、组织密度和红砂叶片比叶面积和磷含量受海拔显著影响(P<0.05),表明海拔是影响两种植物生长的主导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功能性状 种源地环境因子 同质园 白刺 红砂
下载PDF
基于野外调查和同质种植园实验的芦苇植物功能性状变异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马香艳 刘乐乐 +6 位作者 尹美淇 宋慧佳 朱鹏程 于晓娜 杜宁 王仁卿 郭卫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755-3764,共10页
研究表型可塑性和遗传变异在植物表型分化中的相对作用,有助于预测全球环境变化下的植物群落组成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是全球性广布的草本植物,种内变异丰富,在我国西北和东部均存在多个分化稳定的生态型,... 研究表型可塑性和遗传变异在植物表型分化中的相对作用,有助于预测全球环境变化下的植物群落组成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是全球性广布的草本植物,种内变异丰富,在我国西北和东部均存在多个分化稳定的生态型,但中国芦苇在更大尺度上的表型研究还非常匮乏。将位于黄河上游的宁夏平原和黄河下游的黄河三角洲作为研究区域,通过野外调查和同质种植园实验对芦苇自然种群的植物功能性状变异进行观测。结果表明,无论在野外还是同质种植园,黄河三角洲芦苇的基径、叶长和叶宽均显著大于宁夏平原芦苇,说明两个地区的芦苇种群之间存在着受遗传决定的表型分化,这可能与两个地区间的降水等气候差异有关。在野外,宁夏芦苇的株高和叶厚显著大于黄河三角洲芦苇,但在同质园中差异消失或相反,说明株高、叶厚受环境影响较大,表型可塑性也是芦苇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机制。在同质种植园中,宁夏平原芦苇的叶片氮磷含量较低,但株数却显著多于黄河三角洲芦苇,反映了不同地区芦苇之间存在不同的适应策略,宁夏平原芦苇更偏向于高扩散率的杂草策略,而黄河三角洲芦苇更偏向于竞争策略。此外,宁夏平原芦苇的株高、叶长两个性状以及基径-比叶面积相关性在野外和同质园两个环境中存在一致性,表明了性状变异和权衡策略的遗传稳定性。综上,位于黄河上下游的芦苇种群间存在着适应性分化,这是表型可塑性和遗传变异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来源芦苇对全球变化下的多重环境因子的响应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苇 植物功能性状 表型可塑性 同质种植园
下载PDF
东北5种温带人工林表层土壤碳氮含量的分异 被引量:10
12
作者 王薪琪 王传宽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911-1918,共8页
造林是固碳(C)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深刻地影响土壤氮(N)动态,然而不同造林树种对土壤C和N收支的影响及其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采用同质园试验方法,测定了东北温带水曲柳、胡桃楸、白桦、落叶松和樟子松5个主要造林树种造林后第3年和第11年... 造林是固碳(C)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深刻地影响土壤氮(N)动态,然而不同造林树种对土壤C和N收支的影响及其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采用同质园试验方法,测定了东北温带水曲柳、胡桃楸、白桦、落叶松和樟子松5个主要造林树种造林后第3年和第11年表层(0~10 cm)土壤有机C(Csoil)、全N含量(Nsoil)的变化,以及植被特性和土壤微生物等相关因子,探究了不同树种造林对土壤C、N的影响及驱动因子.结果表明:试验期间,5个树种纯林的Csoil、Nsoil均显著降低,Csoil与Nsoil变化量呈显著正相关,并且Csoil减少速率(2.6%·a-1~4.8%·a-1)显著高于Nsoil减少速率(0.8%·a-1~2.8%·a-1).阔叶树种纯林Csoil、Nsoil减少量显著小于针叶树种纯林.树种特征、微生物特性共同解释了Csoil变化率的68.5%、Nsoil变化率的90.9%,Csoil、Nsoil变化率随凋落叶C/N及微生物生物量C/N的增大而减小,但随着细根生物量、微生物生物量C及微生物获取C酶与获取N酶之比的增加而增大;Nsoil变化率还随凋落叶产量及微生物代谢熵的增大而减小.这些温带人工林在造林11年后表层土壤C、N含量显著减少,而树种间的不同变化强度主要是由树种特征和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差异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固碳 微生物生物量 微生物代谢熵 胞外酶 同质园
原文传递
不同生境来源羊草对同质园土壤养分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贤松 侯向阳 +3 位作者 纪磊 武自念 李西良 郭丰辉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45-53,共9页
采用同质园试验,研究不同生境来源羊草生长对土壤养分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根据羊草对土壤影响的差异性(高、中、低),可将供试羊草分为3类,而这3类羊草在来源地分布上并无明显规律。不同生境来源羊草影响下,土壤养分... 采用同质园试验,研究不同生境来源羊草生长对土壤养分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根据羊草对土壤影响的差异性(高、中、低),可将供试羊草分为3类,而这3类羊草在来源地分布上并无明显规律。不同生境来源羊草影响下,土壤养分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1.82%~75.63%,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10.89%~21.50%。综上所述,不同生境来源羊草对土壤养分与生态化学计量比有显著性影响,可较好改善土壤养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草 同质园 土壤养分 生态化学计量
下载PDF
飞机草入侵种群与原产地种群生长性状的差异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委涛 郑玉龙 冯玉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6890-6897,共8页
飞机草(Chromolaena odorata)是我国热带地区危害严重的外来入侵植物,为揭示适应进化对其成功入侵的贡献,在同质种植园中,比较研究了飞机草10个入侵地种群与12个原产地种群生长性状的差异,为排除奠基者效应的可能影响,进一步比较了飞机... 飞机草(Chromolaena odorata)是我国热带地区危害严重的外来入侵植物,为揭示适应进化对其成功入侵的贡献,在同质种植园中,比较研究了飞机草10个入侵地种群与12个原产地种群生长性状的差异,为排除奠基者效应的可能影响,进一步比较了飞机草10个入侵地种群与其原产地可能的祖先种群间的差异。结果表明,飞机草10个入侵地种群的基茎、株高、分枝数、生物量和比叶面积均显著高于12个原产地种群;与可能的祖先种群相比,飞机草10个入侵种群的生物量、分枝数和比叶面积仍更高。这些结果表明,在长期的入侵过程中飞机草通过进化提高了资源向生长的分配,支持增强竞争能力的进化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机草 同质种植园 增强竞争能力的进化 生长 入侵
下载PDF
树种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同质园实验 被引量:6
15
作者 袁春阳 李济宏 +7 位作者 韩鑫 洪宗文 刘宣 杜婷 游成铭 李晗 谭波 徐振锋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882-889,共8页
树木通过地上/地下凋落物输入及根系活动等过程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对调节土壤环境和增加土壤肥力具有重要作用。为阐明四川盆地乡土树种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氮(MBN)含量的影响机制,该研究采用同质园研究方法,以亚热带7种常... 树木通过地上/地下凋落物输入及根系活动等过程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对调节土壤环境和增加土壤肥力具有重要作用。为阐明四川盆地乡土树种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氮(MBN)含量的影响机制,该研究采用同质园研究方法,以亚热带7种常见树种天竺桂(Cinnamomum japonicum)、油樟(C.longepaniculatum)、大叶樟(C.austrosinense)、桤木(Alnus cremastogyne)、香樟(C.camphora)、红椿(Toona ciliata)和香椿(T.sinensis)为研究对象,并以撂荒地作对照,分析了树种对不同土层MBC、MB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树种显著影响土壤MBC、MBN含量及其比值。树种总体表现为正或无效应;与撂荒地相比,天竺桂树种效应最强,其0-10 cm土层MBC和MBN含量分别高于撂荒地108.2%和139.6%。7个树种和撂荒地土壤MBC、MBN含量总体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而MBC:MBN剖面特征因树种而异。总体来看,树种效应大于剖面效应;相比于其他树种,天竺桂更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生物量 同质园 树种效应 土壤层次 亚热带
原文传递
亚热带森林不同树种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3
16
作者 温辉辉 吴福忠 +3 位作者 张慧玲 彭清清 邱丹妮 彭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797-2804,共8页
土壤动物群落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等关键功能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不同树种下凋落物质量和微环境差异可能调控着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本研究以亚热带森林同质园中8个优势树种为对象,于2022年8月原位调查了不同树种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 土壤动物群落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等关键功能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不同树种下凋落物质量和微环境差异可能调控着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本研究以亚热带森林同质园中8个优势树种为对象,于2022年8月原位调查了不同树种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组成、分类学类群和功能群的差异以及调控因子。共捕获土壤动物567只(白蚁和蚂蚁除外),隶属3门10纲26目99科,其中角翼甲螨科、蛉蟋科、原虫兆科、等节虫兆科为优势类群。树种显著影响了土壤动物总体丰度,表现为火力楠>杜英>米槠>杉木>香叶>木荷>马尾松>枫香。不同树种下土壤动物的丰富度、均匀度和多样性具有明显差异,火力楠、杉木土壤动物丰富度和多样性相对较高,米槠、枫香相对较低;枫香中小型土壤动物均匀度最高且显著高于火力楠、杜英,而大型及总的土壤动物均匀度在8个树种间差异不大。此外,火力楠树种下杂食性和植食性土壤动物丰度相对较高,杜英树种相对较低;杜英、火力楠树种下捕食性和腐食性土壤动物丰度较高,显著高于枫香,且腐食性土壤动物主要以中小型土壤动物为主。冗余分析显示,凋落物N、C∶N、K是影响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表明凋落物层较厚且凋落物N、K含量较高的树种可能有利于提高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及影响不同功能类群土壤动物的分布,从而有助于维持森林生物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质园 土壤动物 生物多样性 功能类群 凋落物
原文传递
同质园环境和遗传分化影响锦鸡儿属植物根际土壤固氮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 被引量:2
17
作者 魏庐潞 徐婷婷 +2 位作者 李媛媛 艾喆 马飞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2-123,共12页
环境和遗传分化共同影响植物的功能性状,进而能够通过根系分泌物影响根际微生物。本研究利用同质园试验,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基于固氮酶基因nifH的同源性,分析同质园栽培的不同种源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中间锦鸡儿(C.liou... 环境和遗传分化共同影响植物的功能性状,进而能够通过根系分泌物影响根际微生物。本研究利用同质园试验,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基于固氮酶基因nifH的同源性,分析同质园栽培的不同种源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中间锦鸡儿(C.liouana)和荒漠锦鸡儿(C.roborovskyi)根际土壤固氮菌多样性,并探究其与种源地气候及同质园土壤属性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锦鸡儿植物根际土壤固氮菌隶属6门9纲18目21科33属72种,其中变形菌门、疣微菌门和蓝细菌门为优势门,优势属为中慢生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固氮氢自养单胞菌属(Azohydromonas)和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3种锦鸡儿根际土壤固氮菌α多样性种间差异不显著,但中间锦鸡儿和荒漠锦鸡儿根际土壤固氮菌的α多样性存在显著的种内差异(P<0.05),小叶锦鸡儿和荒漠锦鸡儿根际土壤固氮菌群落结构存在显著的种内差异(P<0.05)。冗余分析表明同质园土壤pH和种源地年均温分别是影响3种锦鸡儿根际土壤固氮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因子,说明3种锦鸡儿属植物根际土壤固氮菌群落多样性受同质园环境与遗传分化的共同调控。本研究结果为锦鸡儿属植物的生态适应机制和引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锦鸡儿 同质园 固氮菌 多样性和群落结构 种源地气候
原文传递
紫花苞舌兰不同发育阶段根内及根区土壤真菌的分布特征
18
作者 张文杰 高世南 +2 位作者 梁玉琼 王梦雪 邵士成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366-3378,共13页
【目的】分析紫花苞舌兰(Spathoglottis plicata)不同发育阶段根内及根区土壤真菌多样性变化,探索其分布规律,挖掘潜在的真菌资源。【方法】将紫花苞舌兰发育阶段划分为原球茎期、幼苗生长前期、幼苗生长中期、幼苗生长后期、成年期和... 【目的】分析紫花苞舌兰(Spathoglottis plicata)不同发育阶段根内及根区土壤真菌多样性变化,探索其分布规律,挖掘潜在的真菌资源。【方法】将紫花苞舌兰发育阶段划分为原球茎期、幼苗生长前期、幼苗生长中期、幼苗生长后期、成年期和花期。采用QIIME 2等软件对高通量测序的不同发育阶段根系及根区土壤真菌进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分析;利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原球茎内和幼苗根系真菌,分析其系统发育关系。【结果】紫花苞舌兰根系及根区土壤优势真菌类群不同,分别为胶膜菌科(Tulasnellaceae)和爪甲团囊菌科(Onygenaceae)真菌。紫花苞舌兰不同发育阶段真菌类群存在动态变化,原球茎期至幼苗生长中期,胶膜菌科真菌占绝对优势地位,幼苗后期和成年植株阶段赤壳科(Nectriaceae)和发菌科(Trichocomaceae)真菌占比较高,花期植株根系的优势类群是角担菌科(Ceratobasidiaceae)真菌。此外,原球茎及幼苗根系共分离获得101株真菌,分属13科,胶膜菌科占比35.65%,为优势类群。【结论】本研究揭示了紫花苞舌兰不同发育阶段根系及根区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变化规律,为深层次理解兰科植物与共生真菌关系及珍稀濒危兰科植物回归地点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苞舌兰 菌根真菌 真菌多样性 操作分类单元 原球茎 胶膜菌科 同质园
原文传递
亚热带同质园不同人工林的生物量和林下植被多样性差异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宣 肖洒 +10 位作者 朱鹏 杜婷 李济宏 洪宗文 袁春阳 兰婷 李晗 谭波 徐振锋 张健 游成铭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17-726,共10页
【目的】探究不同林分的生物量及林下植被多样性差异,为营建亚热带人工林筛选适生的珍贵乡土阔叶树种。【方法】以四川农业大学崇州基地同质园试验中大叶樟Cinnamomum platyphyllum、油樟C.longepaniculatum、天竺桂C.japonicum、樟树C.... 【目的】探究不同林分的生物量及林下植被多样性差异,为营建亚热带人工林筛选适生的珍贵乡土阔叶树种。【方法】以四川农业大学崇州基地同质园试验中大叶樟Cinnamomum platyphyllum、油樟C.longepaniculatum、天竺桂C.japonicum、樟树C.camphora、桤木Alnus cremastogyne、香椿Toona sinensis、红椿T.ciliata等7个阔叶树种林分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各树种平均树高、平均胸径、林下植被多样性等指标,量化树种对生物量及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影响。【结果】不同树种全株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大叶樟的生物量最高,其次是桤木和红椿,天竺桂最低。树种各器官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整体表现为干>根、枝>叶,并且大叶樟各器官生物量均最高,天竺桂各器官生物量均最低。各器官生物量占全株生物量比例在树种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树种大小排序无一致性规律。不同功能群之间的全株、叶、枝及干生物量无显著差异,但常绿树种的根生物量、根生物量占比和根冠比显著高于落叶树种(P<0.05),枝和干生物量占比则相反。落叶树种林分林下草本多样性显著高于常绿树种林分(P<0.05),并且红椿、桤木和香椿林分林下草本的Simpson指数显著高于天竺桂、樟树、大叶樟和油樟林分,红椿林分的林下草本Shannon-Wiener指数显著高于其他6个林分(P<0.05)。【结论】研究区培育落叶树种有利于人工林的物质循环和生物多样性保育,并且相较于其他乡土树种,选择桤木和红椿作为培育树种更有利于亚热带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与管理。图6表2参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人工林 同质园 阔叶树种 生物量 林下植被多样性
下载PDF
树种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7种亚热带树种同质园试验
20
作者 郭冉 洪宗文 +4 位作者 袁亚玲 兰婷 游成铭 徐振锋 谭波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6-612,共7页
【目的】通过了解树种差异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为亚热带人工林树种优化及土壤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以亚热带同质园7个阔叶树种,即大叶樟(Cinnamomum septentrionale)、桤木(Alnus cremastogyne)、油樟(Cinnamomum longepani... 【目的】通过了解树种差异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为亚热带人工林树种优化及土壤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以亚热带同质园7个阔叶树种,即大叶樟(Cinnamomum septentrionale)、桤木(Alnus cremastogyne)、油樟(Cinnamomum longepaniculatum)、天竺桂(Cinnamomum japonicum)、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红椿(Toona ciliate)和香椿(Toona sinensis)为研究对象,在立地5 a后(2015-2020年)测定不同树种人工林和邻近撂荒地各土层(0~10、10~20和20~30 cm)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坚实度和抗剪强度的变化规律。【结果】①相较于撂荒地,树种显著影响0~30 cm土壤容重、0~10 cm和20~30 cm土壤坚实度和总孔隙度、20~30 cm土壤抗剪强度;②油樟、大叶樟、天竺桂和香樟4种樟属植物表层土壤容重整体高于其他树种,但土壤总孔隙度则相反;③土壤容重、土壤坚实度和土壤抗剪强度总体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变化范围分别为1.22~1.54 g/cm^(3)、143.9~335 N/cm^(3)和0.49~2.25 kg/cm^(2),土壤总孔隙度则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变化范围为47.26%~52.55%;④土层深度显著影响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坚实度和抗剪强度,树种和土壤层次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土壤总孔隙度。【结论】树种可能通过改变凋落物输入和根系活动影响土壤理化性质,种植樟属植物可改善土壤物理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质园 土壤容重 土壤总孔隙度 土壤坚实度 土壤抗剪强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