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后联合入路重建带及重建钢板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9
1
作者 陈林 张伟 +3 位作者 时珂 韩安平 周晓枢 韩壮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80-684,共5页
目的通过与重建钢板比较,探讨前后联合入路采用重建带固定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优势。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5月-2015年1月采用前后联合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并符合选择标准的39例髋臼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0例采用重建带内固定(试验组... 目的通过与重建钢板比较,探讨前后联合入路采用重建带固定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优势。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5月-2015年1月采用前后联合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并符合选择标准的39例髋臼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0例采用重建带内固定(试验组),19例重建钢板内固定(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受伤至入院时间、骨折类型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术中重建钢板及重建带塑形次数及塑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透视次数、VAS评分、髋关节功能Merled’Aubigne-Postel评分,以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复查X线片,参照Matta标准测量骨折移位距离以评价骨折复位以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试验组术中塑形次数、塑形时间、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患者均获随访,试验组随访时间为12-29个月,平均21.1个月;对照组12-27个月,平均20.5个月。两组术后7 d及6个月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6个月时低于7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髋关节功能Merled’Aubigne-Postel评分为(15.950±1.504)分,与对照组(15.895±1.629)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0,P=0.913)。术后试验组骨折移位(0.750±1.070)mm,对照组为(0.842±1.068)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69,P=0.789)。X线片复查示,两组骨折均愈合,试验组愈合时间为(16.10±2.07)周,对照组为(15.84±2.14)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2,P=0.075)。结论前后联合入路采用重建带固定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疗效与重建钢板相似,但术中塑形次数及时间以及X线透视次数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骨折 复杂骨折 前后联合入路 重建带 重建钢板 内固定
原文传递
两种前后联合入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8
2
作者 姚运峰 薛晨曦 +2 位作者 孙一松 詹俊峰 荆珏华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512-1517,共6页
目的比较改良髂腹股沟入路与Stoppa入路分别联合后外侧Kocher-Langenbeck(K-L)入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5月—2016年5月,应用前后联合入路治疗的62例复杂髋臼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用改良髂腹股沟入路联合K-... 目的比较改良髂腹股沟入路与Stoppa入路分别联合后外侧Kocher-Langenbeck(K-L)入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5月—2016年5月,应用前后联合入路治疗的62例复杂髋臼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用改良髂腹股沟入路联合K-L入路34例(A组),Stoppa入路联合K-L入路28例(B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合并伤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X线片复查,参照Matta复位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观察骨折愈合以及骨关节炎、异位骨化发生情况。根据改良d’Aubigne和Postel的髋臼骨折临床评分标准,评价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B组各2例K-L切口发生脂肪液化,A组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均无医源性损伤发生。术后56例患者获随访,A组30例随访时间为12~48个月,平均31.8个月;B组26例随访时间为12~46个月,平均30.2个月。术后12个月,根据改良d’Aubigne和Postel的髋臼骨折临床评分标准,A组获优9例、良16例、一般3例、差2例,优良率为83.3%;B组获优7例、良14例、一般2例、差3例,优良率为80.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53,P=0.724)。X线片复查示,A组骨折达解剖复位23例、满意复位6例、不满意复位1例,B组分别为20、5、1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11,P=0.991)。两组骨折均达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75,P=0.106)。随访期间A组出现明显骨关节炎改变5例、异位骨化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例,B组分别为4、2、1例,两组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髋臼骨折部位和类型,合理选择改良髂腹股沟入路或Stoppa入路,再联合K-L入路治疗复杂性髋臼骨折,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髋臼骨折 前后联合入路 改良髂腹股沟入路 Stoppa入路 Kocher-Langenbeck入路 内固定
原文传递
不同手术方式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申远 宇洪浩 原泉 《河北医学》 CAS 2023年第6期1026-1032,共7页
目的:分析单纯后路手术与前后路联合手术两种术式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术后生活质量以及并发症,优化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外科治疗方案。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我院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患者120例,按... 目的:分析单纯后路手术与前后路联合手术两种术式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术后生活质量以及并发症,优化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外科治疗方案。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我院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患者120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单纯后路组(n=83)和前后路联合组(n=37)。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通过JOA、VRS、NRS评分和PF、RP、GH评分表,评估两组患者术后1、3、12个月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生活质量;通过电话复诊记录患者满意度。结果:与后路手术组比较,在术后各随访时间点,前后路联合手术患者JOA评分、JOA恢复率、PF、RP、GH评分以及满意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前后路联合组在术后3、12个月时NDI评分显著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个月时前后路联合组VRS、NRS评分高于单纯后路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前后路联合组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显著增加(P<0.05);前后路联合组的手术时长、术中失血、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显著增加(P<0.01)。与单纯后路组K线阴性患者相比,前后路联合组K线阴性患者术后1、12个月时NDI评分较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前后路联合手术在神经功能恢复、生活质量改善以及患者满意度方面并无显著优势,反而带来了更大的手术创伤、手术花费及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单纯后路手术 前后路联合手术 并发症 满意度
下载PDF
前后联合入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 被引量:5
4
作者 李卫华 王晓 +1 位作者 张永乐 潘华刚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11年第1期47-50,共4页
目的探讨经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6年1月~2009年6月间收治的19例髋臼双柱骨折病人行前后联合入路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手术。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7个月。骨折复位程度... 目的探讨经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6年1月~2009年6月间收治的19例髋臼双柱骨折病人行前后联合入路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手术。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7个月。骨折复位程度按照Matta标准:解剖复位14例,满意复位4例,不满意复位1例;髋关节功能采用改良Merled’ Aubigne-Postel髋关节评分标准:优9例,良7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4.2%。术后并发症:创伤性关节炎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结论前后联合入路手术可使病人获得满意复位、牢固固定及早期功能锻炼,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骨折 髋臼 手法 骨科 骨折固定术 前后联合入路
下载PDF
前后联合入路切除胸腰段椎管巨大哑铃形肿瘤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5
作者 施建党 赵晨 +5 位作者 丁惠强 付斌 牛宁奎 岳学峰 杨宗强 何胤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3-188,共6页
目的探讨前后联合入路切除胸腰段椎管巨大哑铃形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2015年3月,采用经后正中入路联合侧前方经膈肌脚、胸膜外腹膜后入路切除胸腰段椎管巨大哑铃形肿瘤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30~65岁,平均45岁。病程8~64周,... 目的探讨前后联合入路切除胸腰段椎管巨大哑铃形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2015年3月,采用经后正中入路联合侧前方经膈肌脚、胸膜外腹膜后入路切除胸腰段椎管巨大哑铃形肿瘤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30~65岁,平均45岁。病程8~64周,平均12.7周。椎管外肿瘤部分位于T12、L1 6例,L1、25例,L2、3 1例;肿瘤大小范围为4.3 cm×4.0 cm×3.5 cm^7.5 cm×6.3 cm×6.0 cm。根据椎管外肿瘤累及的范围与部位,在Eden分型基础上对胸腰段Ⅱ、Ⅲ、Ⅳ型肿瘤在纵向和横向的侵犯范围进行二次评估,横向为b型5例,d型2例,e型4例,f型1例;纵向累及2个节段椎体8例,2个以上节段椎体4例。术后定期随访观察肿瘤切除情况、是否复发及脊柱稳定性等;采用语言疼痛程度分级法(VRS)评价术后疼痛改善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50~230 min,平均170 min;术中失血量270~600 m L,平均350 m L。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及胸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组织病理学确诊为神经鞘瘤10例,神经纤维瘤2例。1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6年,平均31个月。神经症状均明显改善,腰背部无异常酸痛感。复查胸腰段X线片、MRI未见肿瘤残留,随访期间无病变复发及内固定物松动、断裂,脊柱侧弯等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前VRS分级为Ⅰ级2例、Ⅱ级8例、Ⅲ级2例,末次随访时恢复至0级10例、Ⅰ级2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17,P=0.001)。结论经后正中入路联合侧前方经膈肌脚、胸膜外腹膜后入路可安全、完整地切除胸腰段椎管巨大哑铃形肿瘤,并可较好地保护胸腰段脊柱稳定性及椎旁肌肉功能,对于复杂分型的胸腰段椎管哑铃形肿瘤可取得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 椎管内外 哑铃形肿瘤 前后联合入路
原文传递
两种术式组合治疗腰骶椎结核的比较
6
作者 沈生军 徐尚胜 +3 位作者 任磊 杜鹏 霍永超 赵宇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1573-1578,共6页
[目的]比较单纯后路与前后路联合病灶清除固定融合术治疗腰骶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9年12月采用个体化手术方式治疗下腰骶椎结核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36例采用单纯后路手术(后路组),另外3... [目的]比较单纯后路与前后路联合病灶清除固定融合术治疗腰骶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9年12月采用个体化手术方式治疗下腰骶椎结核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36例采用单纯后路手术(后路组),另外32例采用前后联合手术(前后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辅助检查结果。[结果]总体并发症率,后路组为7/36(19.4%),前后组为12/32(37.5%)。后路组手术时间[(222.0±34.0)min vs(312.0±40.4)min,P<0.001]、切口总长度[(18.3±3.5)cm vs(34.3±7.0)cm,P<0.001]、术中失血量[(380.0±152.6)ml vs(490.0±209.3)ml,P<0.001]、术中透视次数[(5.5±0.1)次vs(6.1±0.2)次,P<0.001]、下地行走时间[(9.0±0.6)d vs(11.6±0.7)d,P<0.001]、切口愈合等级[甲/乙/丙,(36/0/0)vs(25/7/0),P=0.003]和住院时间[(17.6±3.2)d vs(20.3±4.1)d,P=0.003]均显著优于前后组。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以上,两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腰痛VAS和OD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检验方面,随时间推移,两组ESR均显著降低(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ES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TB病灶逐步痊愈(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腰椎前凸角均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所有患者病变节段均达到骨性融合。相应时间点,两组间病灶影像所见、腰椎前凸角和Bridwell融合分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腰骶椎结核应依据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方式,尽量采用单纯后路手术,以减少手术创伤和并发症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椎结核 病灶清除 固定融合 单纯后路 前后路联合
原文传递
非结构性植骨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刘进 刘浩 +3 位作者 李涛 龚全 曾建成 宋跃明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5年第9期906-909,共4页
目的 探讨椎间非结构性植骨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5-09—2010-09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并在前路减压完成后进行椎间非结构性植骨的36例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资料。骨折脱位... 目的 探讨椎间非结构性植骨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5-09—2010-09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并在前路减压完成后进行椎间非结构性植骨的36例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资料。骨折脱位节段:C3、42例,C4、54例,C5、68例,C6、715例,C7T17例,其中合并单侧关节突交锁11例、双侧关节突交锁13例及关节突骨折12例,AO分型B型17例,C型19例。术前脊髓功能按Frankle分级:A级3例,B级6例,C级11例,D级9例,E级7例。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平均306.4(190-42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414.3(250-1 200)ml。36例获得平均34.2(6-60)个月的随访,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骨折脱位完全复位、颈椎序列恢复。除1例A级患者病故外,其余患者末次随访时脊髓功能按Frankle分级:A级2例,B级2例,C级6例,D级9例,E级16例。术后并发声音嘶哑1例,脑脊液漏2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1例。无椎间隙塌陷、植骨颗粒进入椎管、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 椎间非结构性植骨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中既便于后路复位,又能同时重建前中柱稳定性,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颈椎 骨折脱位 非结构性植骨 前后路联合手术
原文传递
一期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严重胸腰段及腰椎骨折 被引量:29
8
作者 张振武 饶小华 田纪青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8-234,共7页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严重胸腰段及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月~2008年1月收治严重胸腰段及腰椎骨折患者62例,其中T112例,T1213例,L128例,L210例,L36例,L43例。新鲜骨折58例,陈旧骨折4例。Denis分类:压缩型12例,...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严重胸腰段及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月~2008年1月收治严重胸腰段及腰椎骨折患者62例,其中T112例,T1213例,L128例,L210例,L36例,L43例。新鲜骨折58例,陈旧骨折4例。Denis分类:压缩型12例,爆裂型33例,骨折脱位型17例。脊柱载荷评分均≥7分,胸腰椎损伤分型及评分系统(TLICS)评分均≥5分。19例伴脊髓损伤,术前Frankel分级,A级7例,B级5例,C级7例。均采用一期前后联合入路手术,其中前路减压52例,均行前路植骨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时间150~210min,平均170min;术中出血量400~2900ml,平均819ml。无医源性神经损伤、切口感染、切口疝、脑脊液漏、脓胸及植骨块移位等并发症。术前后凸Cobb角为8°~40°,平均23.9°;术后57例完全纠正,5例残留2°~10°(平均4.7°)。术前椎体压缩率为20%~95%,平均54.5%;术后47例完全纠正,15例残留2%~30%(平均16.9%)。术前椎管狭窄率为5%~90%,平均51.1%;术后为0~30%,平均4.7%。上述3项指标术后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12~72个月,平均31个月,前路植骨均骨性融合。术后10~12个月时,后凸Cobb角为0°~15°,平均0.62°;椎体压缩率为0~30%,平均4.6%,与术后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19例术前脊髓损伤患者中15例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4例神经功能无变化(仍为A级);43例术前无神经损伤者采用我院自制功能评价法评定,优30例,良9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0.6%。1例术后钛网塌陷、椎弓根螺钉切割,出现较明显后凸畸形,患者出现较顽固慢性背部酸痛症状;其余病例均无腰背部顽固性疼痛。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结论:一期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严重胸腰段及腰椎骨折能使伤椎得到即时的三柱稳定,且减压彻底,固定坚强可靠,适应症选择适当近期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胸腰段 腰椎 手术 前后联合入路
下载PDF
单纯前路与前后联合入路矫形手术治疗重度颈椎后凸畸形 被引量:13
9
作者 钟沃权 姜亮 +5 位作者 孙宇 张凤山 张立 刘晓光 党耕町 刘忠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35-240,共6页
目的:探讨单纯前路与前后联合入路矫形手术治疗重度颈椎后凸畸形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 :我院2005年7月~2008年12月收治重度颈椎后凸畸形(Cobb角>40°)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13~69岁,平均28.75岁。引起颈椎后凸的病因为:先... 目的:探讨单纯前路与前后联合入路矫形手术治疗重度颈椎后凸畸形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 :我院2005年7月~2008年12月收治重度颈椎后凸畸形(Cobb角>40°)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13~69岁,平均28.75岁。引起颈椎后凸的病因为:先天性发育畸形4例,神经纤维瘤病3例,退变性后凸2例,创伤性畸形2例,因颈脊膜瘤行后路C2~C5椎板切除术后颈椎后凸1例。术前JOA评分7~16分,平均11.6分;后凸Cobb角41°~113°,平均69.7°。均行颈椎矫形手术,其中8例(Cobb角41°~86°,平均58.9°,后凸节段无明显后方骨性融合,JOA评分平均11.9分)行前路手术;4例(3例Cobb角>90°,1例前后方均有明显的骨性融合,Cobb角48°~113°,平均91.3°,JOA评分平均11.0分)行前后路联合手术,一期完成1例,二期完成3例。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术后Cobb角及随访时的JOA评分、Cobb角变化。结果:8例单纯前路手术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96min,平均术中失血量为520ml;术后2例患者出现肢体肌力下降,其中1例因术后5d内固定松动行手术重置内固定,再手术后肌力恢复到术前,另1例患者经甲强龙冲击治疗后肌力恢复到术前;术后Cobb角平均24.1°,畸形矫正率为59.1%;随访8~60个月,平均27.3个月,末次随访时Cobb角平均为36.9°,矫形丢失率为36.8%;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1~17分,平均15.1分,改善率为62.7%。4例前后联合入路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420min,平均术中失血量为1088ml;1例患者术后出现肢体肌力下降,经甲强龙冲击治疗后肱二头肌、三角肌肌力仍较术前减弱,其余肌力恢复至术前;术后Cobb角平均32°,畸形矫正率为65.0%;随访6~45个月,平均24.8个月,末次随访时Cobb角平均为45.5°,矫形丢失率为22.8%;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9~16分,平均13.5分,改善率为41.7%。结论:重度颈椎后凸畸形患者Cobb角40°~90°且无明显后方骨性融合时采用单纯前路矫形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后凸畸形 重度 矫形手术 前入路 前后联合入路 疗效
下载PDF
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经鹰嘴肘关节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富东 叶阮炷 李清峰 《河北医学》 CAS 2018年第4期657-661,共5页
目的:探讨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经鹰嘴肘关节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36例经鹰嘴肘关节骨折脱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8例,对照组采用肘关节后侧入路切复内固定术治疗,研... 目的:探讨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经鹰嘴肘关节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36例经鹰嘴肘关节骨折脱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8例,对照组采用肘关节后侧入路切复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则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手术一般情况、骨折愈合情况、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Broberg-Morrey功能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相较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26.49±3.28)m L、骨折愈合时间(6.09±1.18)周较对照组明显少、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骨折愈合率100.00%较对照组77.78%明显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0,P<0.05),术前两组Broberg-Morrey评分相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两组Broberg-Morrey评分明显升高,且术后研究组BrobergMorrey评分(78.82±4.88)分、(85.34±5.36)分、(93.32±6.08)分升高的幅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27.78%较对照组72.22%明显低(检验值=4.685,P<0.05)。结论: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经鹰嘴肘关节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疗效明确,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鹰嘴肘关节 骨折脱位 手术 前后联合入路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一期后路减压重建术与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不稳定型爆裂胸腰椎骨折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陈伟雄 潘磊 +2 位作者 薛厚军 李捷 刘青华 《现代医院》 2016年第7期962-964,共3页
目的对比研究一期后路减压重建术与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不稳定型爆裂胸腰椎骨折效果。方法60例不稳定型爆裂胸腰骨折病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一期后路组30例与前后联合组30例。一期后路组采用一期减压重建术手术治疗,前后联合组采用... 目的对比研究一期后路减压重建术与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不稳定型爆裂胸腰椎骨折效果。方法60例不稳定型爆裂胸腰骨折病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一期后路组30例与前后联合组30例。一期后路组采用一期减压重建术手术治疗,前后联合组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结果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方面对比,一期后路组均优于前后联合组,有显著性意义(P<0.05);Oswestry残障指数评分方面:术前两组对比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3个月均降低,且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术后3个月两组对比无显著性意义(P>0.05);ASIA运动神经功能评分方面:术前两组对比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3个月均增加且一期后路组高于前后联合组,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一期后路减压重建术治疗不稳定型爆裂胸腰椎骨折效果优于前后联合入路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期后路减压重建术 前后联合入路手术 不稳定型爆裂胸腰椎骨折
下载PDF
经前路小切口清除病灶后路矫形固定一期手术治疗合并后凸畸形的小儿胸椎结核 被引量:5
12
作者 吕国华 马泽民 +3 位作者 康意军 李晶 王冰 李启贤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2期56-58,共3页
目的 :探讨经前路小切口清除椎体结核病灶联合后路矫形固定融合一期手术治疗合并后凸畸形的小儿胸椎结核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 :追踪观察 32例合并后凸畸形的小儿胸椎结核患者采用前路小切口清除椎体结核病灶联合后路矫形固定融合一... 目的 :探讨经前路小切口清除椎体结核病灶联合后路矫形固定融合一期手术治疗合并后凸畸形的小儿胸椎结核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 :追踪观察 32例合并后凸畸形的小儿胸椎结核患者采用前路小切口清除椎体结核病灶联合后路矫形固定融合一期手术治疗的结果。观察指标主要包括局部病灶有无复发、后凸畸形术后近期矫正度、症状改善情况以及后凸畸形远期变化情况。结果 :术前平均后凸角为 5 0°(30°~ 70°) ,外观呈明显角状后凸畸形 ;术后近期平均为 2 5°(2 0°~ 4 0°) ,术后随访 1~ 7年 (平均 3.2年 ) ,后凸角平均为 2 5°(15°~ 4 5°)。手术耗时 15 0~ 2 0 0min ,平均 180min ,失血量 2 5 0~ 4 0 0ml(平均 35 0ml) :2 0例合并不同程度瘫痪者下肢肌力均提高 1~ 2级 ,3例尿潴留患儿于术后 3~ 6个月恢复排尿功能 ,5例肋间神经痛患儿 3例疼痛消失 ,2例疼痛减轻但未完全消失。 3例于术后 2~ 4年出现椎板下钢丝断裂。所有患者最后一次随访时均未见原脊柱结核病灶复发。结论 :经前路小切口清除椎体结核病灶联合后路矫形固定融合一期手术治疗合并后凸畸形的小儿胸椎结核是矫正后凸畸形和预防晚期后凸畸形发生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胸椎结核 后凸畸形 前后路联合 一期手术
下载PDF
前后联合入路与单纯后路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3
13
作者 方文广 林扬 黄立成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第4期59-62,共4页
目的:比较前后联合入路与单纯后路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案不同分为联合组(n=46)和后路组(n=34)。联合组采用膝前正中切口联合... 目的:比较前后联合入路与单纯后路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案不同分为联合组(n=46)和后路组(n=34)。联合组采用膝前正中切口联合膝后内侧或外侧切口治疗,后路组采用单纯后内侧或外侧切口。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及膝关节功能等指标。结果:联合组手术时间、引流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后路组,术中出血量高于后路组(均P<0.05)。联合组内固定失效率和愈合时间均少于后路组(P<0.05);联合组和后路组骨折愈合率分别为97.83%和94.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Merchant量表中生活质量、步态、膝关节稳定度、活动范围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后路组(均P<0.05)。结论:与单纯后路手术比较,前后联合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更有利于增强固定效果,促进骨折愈合,提升膝关节功能恢复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前后联合入路 单纯后路
下载PDF
单纯颈椎后路手术与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对照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陶凤华 徐勇 +4 位作者 陶海鹰 卫爱林 贺斌 石志才 李明 《临床外科杂志》 2012年第10期724-725,共2页
目的比较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与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减压治疗前后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对84例前后方均受压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别采用后路单开门神经根管扩大减压术(A组,50例)或一期前后路联合减压术(B组,34... 目的比较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与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减压治疗前后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对84例前后方均受压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别采用后路单开门神经根管扩大减压术(A组,50例)或一期前后路联合减压术(B组,34例)治疗。随访患者临床和影像学情况,评定神经功能,计算改善率,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A组手术术中出血量110~390ml,平均200ml,术后3例出现肩部放射痛。B组手术术中出血量300~850ml,平均410ml,术中出现脑脊液漏2例。随访1~6年,前路植骨全部骨性愈合。A组神经功能改善率为72.5%,优良率为82.3%;B组神经功能改善率为72.4%,优良率为81.6%。两组神经功能改善率和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后路单开门减压治疗前方软性压迫的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可使脊髓充分减压,术后脊髓前方的软性压迫缩小或消失,疗效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后路手术 前后路手术
下载PDF
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效果观察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明军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6年第7期1165-1167,共3页
目的观察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1月至2014年12月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12例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前侧入路手术治疗,治疗组采... 目的观察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1月至2014年12月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12例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前侧入路手术治疗,治疗组采用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骨折部位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患者效果显著,能有效缩短骨折愈合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后联合入路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后髁骨折
下载PDF
颅底陷入症合并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的手术治疗探讨 被引量:3
16
作者 史飞 张剑宁 李兵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第9期23-24,共2页
目的:探讨颅底陷入症合并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的手术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选择50例颅底陷入症合并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患者进行研究,均接受前后路联合手术方案治疗。术前与术后用CT与MRI检查,并且随访至少1年以上,了解术后症状缓解情况,... 目的:探讨颅底陷入症合并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的手术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选择50例颅底陷入症合并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患者进行研究,均接受前后路联合手术方案治疗。术前与术后用CT与MRI检查,并且随访至少1年以上,了解术后症状缓解情况,以及随访期间生活自理、活动或劳动恢复情况,比较术前与术后延颈髓受压成角、小脑扁桃体下疝深度及Klaus高度指数。结果:经过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均有好转,随访1年时所有患者均可生活自理;随访1年时,28例可简单体育活动,20例可轻微体力劳动,剩余2例无法完成体育活动与体力劳动;术后延颈髓受压成角更大,小脑扁桃体下疝深度更小,Klaus高度指数更大,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底陷入症合并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应用前后路联合手术方案治疗可取得不错的效果,患者术后症状好转,随访1年基本可生活自理,且大部分能恢复轻微体育活动或体力劳动,同时可明显改善CT与MRI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陷入症 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 前后路联合手术 CT MRI
下载PDF
小儿胸腰椎结核合并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3
17
作者 阳建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1期2670-2673,共4页
目的探讨小儿胸腰椎结核合并后凸畸形手术治疗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追踪观察22例合并后凸畸形的小儿胸腰椎结核患者采用前路小切口清除椎体结核病灶联合后路矫形固定融合一期手术治疗的结果。观察指标主要包括局部病灶有无复发、后凸... 目的探讨小儿胸腰椎结核合并后凸畸形手术治疗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追踪观察22例合并后凸畸形的小儿胸腰椎结核患者采用前路小切口清除椎体结核病灶联合后路矫形固定融合一期手术治疗的结果。观察指标主要包括局部病灶有无复发、后凸畸形术后近期矫正度、症状改善情况以及后凸畸形远期变化情况。结果手术耗时180~220min,平均200min,失血量280~450mL(平均350mL)。术后2例并发肺不张,1例并发胸腔积液,均为轻度。术前平均后凸角为51°(31°~72°)外观呈明显角状后凸畸形;术后近期平均为24°(21°~42°),术后随访1~5年(平均2.8年),后凸角平均为26°(18°~40°)。14例合并不同程度瘫痪者下肢肌力均提高1、2级,2例尿潴留患儿于术后3~6个月恢复排尿功能。1例于术后2~4年出现椎板下钢丝断裂。所有患者最后1次随访时均未见原脊柱结核病灶复发。结论经前路小切口清除椎体结核病灶联合后路矫形固定融合一期手术治疗合并后凸畸形的小儿胸椎结核是矫正后凸畸形和预防晚期后凸畸形发生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 结核 后凸畸形 前后路联合 一期手术 小儿
下载PDF
前后联合入路治疗多节段腰骶椎结核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陶海南 蒋守念 +2 位作者 方钢 黄绍东 黄国鹏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2年第4期384-386,共3页
目的探讨前后联合入路治疗多节段腰骶椎结核的干预方法及效果。方法将我院自2004年3月至2011年3月确诊收治的70例多节段腰骶椎结核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实验组38例行前后联合入路术,对照组32例行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固定术。随访2~... 目的探讨前后联合入路治疗多节段腰骶椎结核的干预方法及效果。方法将我院自2004年3月至2011年3月确诊收治的70例多节段腰骶椎结核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实验组38例行前后联合入路术,对照组32例行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固定术。随访2~3个月,采用Frankel分级评估脊髓神经功能损伤,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总体健康(GH)、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等生活质量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患者的Frankel分级及生活质量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5),而两组间相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多节段腰骶椎结核,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其脊髓神经功能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后联合入路 多节段腰骶椎结核 生活质量 手术治疗
下载PDF
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探讨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涛 颜斌 +1 位作者 施向春 胡晓锋 《中国社区医师》 2016年第32期66-67,共2页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外科治疗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收治脊柱结核患者38例,开展手术治疗,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术式,行前入路手术治疗17例,行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21例,观察相关指标。结果:经观察、统计,前后联合入路组手术时间、术...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外科治疗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收治脊柱结核患者38例,开展手术治疗,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术式,行前入路手术治疗17例,行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21例,观察相关指标。结果:经观察、统计,前后联合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要显著高于前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患者出现伤口感染2例,前后联合入路组患者出现伤口红肿,少量脓液3例,治疗后均恢复。结论:脊柱结核外科手术治疗方法众多,根据患者病变部位、范围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外科治疗 前入路手术治疗 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
下载PDF
单纯经后路与经前路矫治脊柱半椎体畸形矫形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1
20
作者 邹传奇 邱浩 +3 位作者 王如杰 刘复州 周跃 初同伟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4年第5期439-441,共3页
目的比较单纯经后路和经前路切除半椎体短节段固定的近、远期手术矫形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笔者对自2000-01—2013-06采用单纯经后路和经前路切除半椎体短节段固定治疗的脊柱半椎体畸形各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患者获得随访6~... 目的比较单纯经后路和经前路切除半椎体短节段固定的近、远期手术矫形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笔者对自2000-01—2013-06采用单纯经后路和经前路切除半椎体短节段固定治疗的脊柱半椎体畸形各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患者获得随访6~110个月,平均62.9个月。经后路(A组)与经前路(B组)侧凸Cobb角末次随访矫正率分别为(53.38±21.54)%、(23.75±21.18)%;后凸Cobb角末次随访矫正率分别为(56.86±11.88)%、(3.63±20.44)%。A组侧、后凸矫形效果及躯干平衡的恢复明显优于B组。所有患者围手术期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无伤口愈合不良、椎弓根切割、钉棒断裂等。末次随访时未见假关节形成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半椎体畸形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钉固定系统矫形效果确切,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明显优于单纯经前路单钉棒固定手术的矫形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畸形 半椎体畸形 经后路 前后路联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