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矸石堆积下多环芳烃的淋溶污染特征 被引量:14
1
作者 王新伟 钟宁宁 韩习运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3594-3600,共7页
淋溶是使有害物质析出的主要途径之一。为查明煤矸石堆放淋溶造成的有机污染效应,对不同风化强度煤矸石进行了动态淋溶模拟实验,系统研究了煤矸石中US EPA优先控制的16种多环芳烃(PAH16)的析出规律和迁移方式。获得煤矸石中多环芳烃(... 淋溶是使有害物质析出的主要途径之一。为查明煤矸石堆放淋溶造成的有机污染效应,对不同风化强度煤矸石进行了动态淋溶模拟实验,系统研究了煤矸石中US EPA优先控制的16种多环芳烃(PAH16)的析出规律和迁移方式。获得煤矸石中多环芳烃(PAHs)淋溶特征如下:煤矸石堆积期遭受短期降雨(500~1 600 mm)作用后,煤矸石溶出的PAH16总质量浓度达125.6~451.2 ng/L。PAH16溶出量初期较高,在一定降雨期后又达到峰值,酸雨条件下,煤矸石山淋溶出的PAH16可由线性累加转为指数快速累加的趋势。淋溶液中优势组分为萘、二氢苊、芴和菲,4种组分之和占所测PAHs总量的80%~90%。煤矸石溶出的PAHs环数分布为2环〉3环〉4环〉5环、6环。迁移方式上,2环PAHs多以溶解相迁移,3环PAHs主要以颗粒态迁移,存在少量溶解形式,而4环以上PAHs则以颗粒相形式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煤矸石 淋溶模拟 淋溶特征 迁移方式
原文传递
垃圾填埋场生物覆盖材料筛选及甲烷减排 被引量:7
2
作者 赵玲 王丹 +2 位作者 尹平河 赵超 武晶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719-3724,共6页
通过模拟柱实验研究了消化污泥、矿化垃圾和黏土作为垃圾填埋场生物覆盖材料的甲烷氧化能力。3种材料的甲烷日氧化率平均值、总氧化率和氧化速率V(CH4)分别是:消化污泥10.27%、75.82%、1.76 mmol/(kg·d);矿化垃圾11.05%、75.61%、2... 通过模拟柱实验研究了消化污泥、矿化垃圾和黏土作为垃圾填埋场生物覆盖材料的甲烷氧化能力。3种材料的甲烷日氧化率平均值、总氧化率和氧化速率V(CH4)分别是:消化污泥10.27%、75.82%、1.76 mmol/(kg·d);矿化垃圾11.05%、75.61%、2.04 mmol/(kg·d);黏土9.05%、68.15%、1.33 mmol/(kg·d),消化污泥和矿化垃圾对甲烷的氧化能力均大于黏土。进一步探讨了消化污泥中添加粉煤灰、建筑垃圾和黏土进行改性后对甲烷的氧化能力,考察了改性污泥的渗透系数和抗压强度。结果表明:粉煤灰对消化污泥的改性效果最好,其日氧化率平均值、总氧化率和V(CH4)分别达到17.27%、92.37%和2.35 mmol/(kg·d),粉煤灰与消化污泥以1∶1~1.5∶1混配后可满足填埋场对覆盖材料渗透系数和抗压强度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填埋 生物覆盖材料 甲烷氧化 渗透性 抗压强度 模拟柱实验
原文传递
砂岩含水介质中铀的吸附和迁移行为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崔迪 杨冰 +2 位作者 郭华明 连国玺 孙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17-226,共10页
地浸铀矿山退役后,含水层中残留的含铀浸出液随着地下水的运动向下游迁移扩散,存在对周边地下水污染的风险。本文设计了若干组批实验和柱实验,研究铀在北方某地浸铀矿山砂岩含水介质中的吸附和迁移行为。实验结果表明,砂岩对铀的吸附在1... 地浸铀矿山退役后,含水层中残留的含铀浸出液随着地下水的运动向下游迁移扩散,存在对周边地下水污染的风险。本文设计了若干组批实验和柱实验,研究铀在北方某地浸铀矿山砂岩含水介质中的吸附和迁移行为。实验结果表明,砂岩对铀的吸附在12 h以内达到平衡,铀初始浓度越高,砂岩的铀吸附容量越大;砂岩对铀的吸附为吸热反应,温度升高有利于吸附反应的进行。溶液pH值和共存HCO_(3)^(-)浓度会对铀的吸附作用产生强烈的影响:pH值在7左右时,铀的吸附量最高;HCO_(3)^(-)浓度越高,铀的吸附量越低。这些影响是通过改变溶液中铀的络合形态和砂岩矿物表面的电荷性质实现的。柱实验表明,pH值、铀浓度、流速和HCO_(3)^(-)浓度是影响铀在饱和砂岩含水介质中迁移的重要因素。pH值≤7时,pH值越高,砂岩柱越不易被铀穿透;而铀浓度、流速、HCO_(3)^(-)浓度越高,砂岩柱越易被铀穿透。两点非平衡模型可以很好地拟合不同条件下铀在砂岩柱中的迁移过程。批实验获得的分配系数是柱实验的1.1~6.6倍。通过对比实验条件、含水层特性和地下水化学特征,确定分配系数为48.1 mL/g时,较适合描述研究区内砂岩含水层中的铀迁移。上述认识为地浸铀矿山地下水铀的反应运移过程和天然自净化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吸附 柱实验 两点模型 分配系数
下载PDF
球磨纳米生物质炭在饱和多孔介质中的迁移与滞留机制
4
作者 樊建新 唐文巧 +1 位作者 吴兴钰 石姣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49-856,共8页
利用球磨纳米生物质炭模拟老化产生的纳米生物质炭,通过一维柱迁移试验研究了不同背景溶液离子强度(IS)、pH和流速对球磨纳米生物质炭在饱和多孔石英砂介质中迁移与滞留行为的影响,并运用对流弥散模型拟合穿透与滞留曲线得到沉积速率系... 利用球磨纳米生物质炭模拟老化产生的纳米生物质炭,通过一维柱迁移试验研究了不同背景溶液离子强度(IS)、pH和流速对球磨纳米生物质炭在饱和多孔石英砂介质中迁移与滞留行为的影响,并运用对流弥散模型拟合穿透与滞留曲线得到沉积速率系数等运移参数,结合DLVO理论研究影响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背景溶液IS降低,pH和流速升高,球磨纳米生物质炭的迁移率明显提高。这是由于在低IS和高pH条件下,球磨纳米生物质炭和石英砂的电负性增加,从而增强了两者之间的静电斥力,同时球磨纳米生物质炭之间具有更好的分散性,有助于球磨纳米生物质炭的迁移;在高流速条件下,球磨纳米生物质炭在石英砂柱中的滞留时间因为平流扩散而减短,同时水流剪切作用力增大不利于颗粒在石英砂上的吸附,有助于球磨纳米生物质炭的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磨纳米生物质炭 柱试验 迁移与滞留 作用机制 DLVO理论 迁移模型
下载PDF
重金属铜在砂质壤土土柱中运移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
5
作者 纪书华 孙建明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4-17,共4页
通过室内土柱出流实验,分析了重金属离子铜在饱和砂质壤土中的运移行为,发现高浓度的入流液有利于铜离子的运移。同时借助于软件包CXTFIT,用确定性平衡模型和非平衡两区模型对铜离子的出流动态进行了拟合,并预测了土柱不同深度处铜离子... 通过室内土柱出流实验,分析了重金属离子铜在饱和砂质壤土中的运移行为,发现高浓度的入流液有利于铜离子的运移。同时借助于软件包CXTFIT,用确定性平衡模型和非平衡两区模型对铜离子的出流动态进行了拟合,并预测了土柱不同深度处铜离子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室内饱和均质条件下,应用确定性平衡模型拟合参数模拟精度要高于非平衡两区模型,可以不用考虑不动水体对铜离子运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流实验 运移 模拟
下载PDF
基于阴离子粘土去除地热水中多种有害组分 被引量:2
6
作者 余正艳 曹耀武 郭清海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9-117,共9页
利用一种以阴离子粘土(焙烧后水铝钙石、水氯铁镁石、水滑石)为填充材料的净水反应柱,对云南龙陵邦腊掌水热区大沸泉中的氟、砷、硼等多种有害组分进行动态吸附实验,寻找去除效果最佳的阴离子粘土类型及配比,使其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利用一种以阴离子粘土(焙烧后水铝钙石、水氯铁镁石、水滑石)为填充材料的净水反应柱,对云南龙陵邦腊掌水热区大沸泉中的氟、砷、硼等多种有害组分进行动态吸附实验,寻找去除效果最佳的阴离子粘土类型及配比,使其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分析地热水中其它阴离子间的竞争吸附作用和对氟、砷、硼去除效率的影响;并探究柱实验去除效果的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柱填充材料的最佳阴离子粘土配比为水铝钙石∶水氯铁镁石∶水滑石=20.0 g∶1.5 g∶10.0 g,反应后氟、砷、硼的去除率均可达88%以上,且达到饮用水标准;地热水中的SO_4^(2-)、HCO_3^-/CO_3~2-表现出较强的阴离子间竞争吸附能力,可大大降低阴离子粘土对氟、砷、硼的去除效率;反应柱的净水效果受渗流速率和反应柱尺寸等因素的影响,净水渗流速率越小和渗流长度越长,净水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离子粘土 地热水 柱实验 竞争吸附
下载PDF
腐植酸对含多种成分地下水中的Fe^0去除Cr(VI)的影响:对长期PRB(可渗透反应格栅)性能的应用
7
作者 Tongzhou Liu Irene M. C. Lo +3 位作者 唐雨慧 杨娅 王玉慧 李捷 《腐植酸》 2012年第4期31-38,共8页
通过持续9个月的油管柱法实验,研究了腐植酸对促进溶解性铁释放的影响和Fe0圆柱中腐植酸聚合物(如碳酸氢盐和Ca)对受Cr(VI)污染地下水的影响。由于Ca的存在使腐植酸的作用变化显著。在无Ca柱中,由于腐植酸的存在,形成可溶性含铁腐植酸... 通过持续9个月的油管柱法实验,研究了腐植酸对促进溶解性铁释放的影响和Fe0圆柱中腐植酸聚合物(如碳酸氢盐和Ca)对受Cr(VI)污染地下水的影响。由于Ca的存在使腐植酸的作用变化显著。在无Ca柱中,由于腐植酸的存在,形成可溶性含铁腐植酸络合物和稳定超细铁(氢)氧化物胶体,促进溶解性铁的释放,而铁腐蚀产物的沉淀被抑制,Fe0表面次生矿物的累积则随之削弱。与无腐植酸柱相比,Cr(VI)的去除能力增加了18%。与之相反,通过SEM和FTIR证明,Ca的存在,会使腐植酸大量与铁(氢)氧化物共同聚合并沉积在Fe0的表面。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电子从Fe0表面到Cr(VI)的转移,减少了Fe0基质的排水孔隙度,导致Fe0去除Cr(VI)能力显著降低。与Ca和无腐植酸柱中的Cr(VI)的去除能力相比,在腐植酸和含Ca柱中,当有碳酸氢盐时,Cr(VI)的去除能力减少了24.4%;没有碳酸氢盐时,Cr(VI)的去除能力减少42.7%。本研究为含有丰富天然有机物(NOM)的环境中,Fe0渗透反应格栅(Fe0PRBs)性能预测和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柱法实验腐植酸可渗透反应格栅 Fe0
原文传递
美国犹他州中部Green River流域农业区硒的淋出速度和形态(英文)
8
作者 Evangelos KAKOUROS Yousif K.KHARAKA June A.BERDORFER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6-97,共12页
尽管硒(Se)是一种重要的生命元素,但是即使浓度很低,也有可能会造成危害。在美国西部,包括犹他州中部Green River流域斯图尔特湖水乌管理区,大面积的农业排水区中都存在硒。为了对该场地进行地球化学研究和进行修复,取未受扰动... 尽管硒(Se)是一种重要的生命元素,但是即使浓度很低,也有可能会造成危害。在美国西部,包括犹他州中部Green River流域斯图尔特湖水乌管理区,大面积的农业排水区中都存在硒。为了对该场地进行地球化学研究和进行修复,取未受扰动的岩芯分析了硒的形态、浓度和迁移。用酸消解进行前处理对土壤和曼柯斯页岩风化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硒的最高浓度为3ppm,采用连续萃取法的分析结果表明,有19%~79%的硒是以有机物形式存在的,有17%~67%的硒是以元素形式存在的。柱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硒可以从深部土壤迅速淋出,可溶性硒的质量分数很高,达到了292×10^-9。表层土壤中硒的淋出速度最初很慢,但是非常稳定,最终淋出速度会超过深部土壤。当对岩心通过放射灭菌后,表层土壤和深部土壤的淋出速度都会加快。计算结果表明,在修复富含硒的土壤时,所需的水量很大,每kg土壤需要约500L的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柱实验 灌溉 淋出速度 硒迁移 连续萃取法
下载PDF
农田区地下水氮污染和氮转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董悦安 沈照理 钟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99-204,共6页
为研究不同条件下农田区氮污染和氮转化的过程及结果 ,进行了 4个土柱的模拟实验 .模拟菜田施肥 (化肥 )残存量对地下水氮污染的实验表明 ,土柱中所施化肥残存量的 72 .0 8%和4 7.4 4 %随下渗水流出 .模拟非均质包气带结构对地下水氮污... 为研究不同条件下农田区氮污染和氮转化的过程及结果 ,进行了 4个土柱的模拟实验 .模拟菜田施肥 (化肥 )残存量对地下水氮污染的实验表明 ,土柱中所施化肥残存量的 72 .0 8%和4 7.4 4 %随下渗水流出 .模拟非均质包气带结构对地下水氮污染去除的实验表明 ,装有 4层粘性土夹层的砂柱对硝酸根离子的去除率分别为 85.69% (以蒸馏水混合液注入 )和 32 .4 8% (以地下水混合液注入 ) ,而没有粘性土夹层的砂柱对硝酸根离子的去除率则分别为 38.2 5% (以蒸馏水混合液注入 )和 2 8.92 % (以地下水混合液注入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污染 施肥 包气带结构 农田区地下水 氮转化 砂柱模拟试验
下载PDF
石油污染土壤原位生物修复的强化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樊鹏军 徐建蓉 +2 位作者 陈竹云 张帆 徐文 《油气田环境保护》 CAS 2010年第3期20-23,共4页
为研究添加营养物质和高效降解石油微生物对油污土壤生物修复的作用,通过分层土柱的方法,连续监测了不同条件下不同土层的含水率、石油烃含量、细菌数量及脱氢酶活性。结果表明:添加营养物质同时接种高效微生物可使降解效果明显改善,降... 为研究添加营养物质和高效降解石油微生物对油污土壤生物修复的作用,通过分层土柱的方法,连续监测了不同条件下不同土层的含水率、石油烃含量、细菌数量及脱氢酶活性。结果表明:添加营养物质同时接种高效微生物可使降解效果明显改善,降解率比在自然条件下提高近50%,而单纯添加营养物质不接种高效微生物可使降解率比在自然条件下提高约25%。降解初期,上层土壤降解效果较好,而到中后期,中下层降解效果好于上层。微生物数量和脱氢酶活性与石油降解率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脱氢酶活性比微生物数量更能反映修复过程中微生物的存活状态。添加营养物质和高效降解石油微生物对油污土壤原位生物修复具有强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土柱法 石油 降解菌 土壤 生物修复 降解率
下载PDF
套种条件下混合螯合剂对污染土壤Cd淋滤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周建利 吴启堂 +3 位作者 卫泽斌 郭晓方 丘锦荣 黄柱坚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440-3447,共8页
为了研究螯合剂对污染土壤Cd向下迁移的影响,对采自广东省乐昌市和清远市的2种铅锌矿废水污染水稻土(分别为中性和酸性土壤)进行100 cm土柱室外淋溶试验,研究在玉米与东南景天套种系统中,在5 mmol.kg-1土的混合螯合剂[MC∶柠檬酸∶味精... 为了研究螯合剂对污染土壤Cd向下迁移的影响,对采自广东省乐昌市和清远市的2种铅锌矿废水污染水稻土(分别为中性和酸性土壤)进行100 cm土柱室外淋溶试验,研究在玉米与东南景天套种系统中,在5 mmol.kg-1土的混合螯合剂[MC∶柠檬酸∶味精废液∶EDTA∶KCl(摩尔比)=10∶1∶2∶3]的强化作用下对2种污染土壤中Cd的淋滤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加混合螯合剂后第2 d,混合螯合剂能明显提高2种土壤各土层淋滤液Cd浓度;施后第8 d混合螯合剂仍能继续提高中性土壤20 cm以下土层和酸性土壤60 cm以下土层淋滤液Cd的浓度,但其活化作用均已迅速下降.施后第2 d和第8 d,2种土壤各土层的套种+MC处理的淋滤液Cd浓度均超过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施加混合螯合剂可降低中性土壤表层全Cd量.不同处理的土壤Cd均有向下层迁移的趋势,尤其是酸性土壤,在20 cm和40 cm处不同处理的全Cd量与起始值比较分别下降了40%~58%和39%~49%,经过100 d的修复即可达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上述结果表明,施用混合螯合剂对Cd污染土壤的地下水水质存在一定的潜在污染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土柱试验 混合螯合剂 套种
原文传递
孔隙地下热水中典型离子运移的异同性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心义 李任政 +1 位作者 张艳欣 赵丽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6-160,共5页
针对新近系明化镇组细砂热储层岩样,通过室内土柱模拟试验,分别探讨孔隙地下热水中典型离子Cl-、HCO-3、Ca2+和Na+的运移特征,对比研究其一维运移规律。试验结果表明,40℃、60℃条件下Cl-的纵向弥散系数分别为13.6 cm2/h、14.9 cm2/h。H... 针对新近系明化镇组细砂热储层岩样,通过室内土柱模拟试验,分别探讨孔隙地下热水中典型离子Cl-、HCO-3、Ca2+和Na+的运移特征,对比研究其一维运移规律。试验结果表明,40℃、60℃条件下Cl-的纵向弥散系数分别为13.6 cm2/h、14.9 cm2/h。HCO-3水解产生的沉淀物质堵塞土柱,60℃时HCO-3运移较40℃快。40℃、60℃时Ca2+阻滞系数分别为1.14,1.11。Na+运移过程中存在离子吸附交换反应,致使其运移迟滞于其它3种离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离子 地热水 土柱试验 质量浓度 纵向弥散系数 阻滞系数
下载PDF
Batch and Column Experiments on Fluoride Removal from Waters Using Modified Zeolite 被引量:2
13
作者 Guo Huaming Wang Yanxin Faculty of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China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3期77-80,共4页
High fluoride groundwater occurs widely in China, presenting a quite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 Zeolite from Xinyang, China was tested as the fluoride removing adsorbent. Batch and column experiments on fluoride ... High fluoride groundwater occurs widely in China, presenting a quite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 Zeolite from Xinyang, China was tested as the fluoride removing adsorbent. Batch and column experiments on fluoride removal using modified zeolites treated with hydrochloric acid, sodium hydroxide, sodium chloride and ferric chloride, respectively show that 0.1 mol/L HCl modified zeolite can be used as an adsorbent for fluoride, with an adsorption capacity of 173.16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tch and column experiments fluorid removal ZEOLITE groundwater.
下载PDF
铬在含水介质中的迁移及释放规律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瑜 王雨 +1 位作者 李银 胡羽成 《土壤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13-318,共6页
根据天津某铬渣堆周边地区的污染情况和水文地质条件,选取该区域3种典型含水介质(黏土、粉质黏土、粉土)填充土柱,开展室内土柱淋滤实验,研究铬在含水介质中的迁移及释放规律。铬溶液淋滤实验表明,Cr(VI)在粉土中的迁移速率最快,粉质黏... 根据天津某铬渣堆周边地区的污染情况和水文地质条件,选取该区域3种典型含水介质(黏土、粉质黏土、粉土)填充土柱,开展室内土柱淋滤实验,研究铬在含水介质中的迁移及释放规律。铬溶液淋滤实验表明,Cr(VI)在粉土中的迁移速率最快,粉质黏土中次之,黏土中最慢。清水淋滤实验表明,吸附在含水介质中的铬会在清水淋滤作用下解吸并重新释放到地下水中,从而造成地下水再次污染。根据土柱实验结果获得铬在黏土、粉质黏土和粉土中的弥散系数分别为1.87×10^(-4)m2d^(-1)、7.49×10^(-4)m2d^(-1)和1.17×10^(-4)m2d^(-1),渗透系数分别为8.60×10-6cm s^(-1)、2.14×10-5cm s^(-1)和1.34×10-5cm s^(-1),为模拟铬在含水介质中的迁移模型提供实测参数,进而为地下水中铬污染的控制与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介质 土柱实验 迁移 释放
原文传递
土地处理池塘污水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文辉 赵晓光 +1 位作者 刘增超 郑先俊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6-28,72,共4页
通过户外动态土柱模拟实验,研究了淹水时间、土壤厚度、土壤粒径和淹水深度对池塘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连续淹水超过4~5d,COD去除率明显下降;相同进水条件下,土层厚度在120cm处,COD去除率达到80%以上;土壤粒径<0.1mm时... 通过户外动态土柱模拟实验,研究了淹水时间、土壤厚度、土壤粒径和淹水深度对池塘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连续淹水超过4~5d,COD去除率明显下降;相同进水条件下,土层厚度在120cm处,COD去除率达到80%以上;土壤粒径<0.1mm时,COD去除率达到90%;在土层厚度120cm处,淹水深度为60cm时,COD去除率仅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 污水处理 土柱实验 COD去除率
下载PDF
不同类型土壤消解沼液潜力研究
16
作者 甘福丁 魏世清 +3 位作者 伍琪 李勇江 桂雪萍 蒋湖波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第5期233-237,240,共6页
利用模拟土柱试验装置对不同类型土壤消解沼液潜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静态或动态试验情况下赤红壤、石灰土、红壤对沼液污染都具有一定的消解净化作用。但不同的土壤类型,其消解沼液污染的能力也不尽相同。在此基础上,对沼液灌溉对... 利用模拟土柱试验装置对不同类型土壤消解沼液潜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静态或动态试验情况下赤红壤、石灰土、红壤对沼液污染都具有一定的消解净化作用。但不同的土壤类型,其消解沼液污染的能力也不尽相同。在此基础上,对沼液灌溉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作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类型 沼液 土柱试验 消解
下载PDF
堆浸过程中溶质运移机制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0
17
作者 尹升华 吴爱祥 +1 位作者 胡凯建 王洪江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92-1098,共7页
针对堆浸溶质运移过程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以揭示溶质运移规律为目的,首先通过对其运移机制进行探讨,并基于矿堆理想渗流假设给出溶质运移均匀流模型,同时考虑矿堆内可流动溶液和不可流动溶液区的作用及其相互影响,建立溶质迁移流动-不流... 针对堆浸溶质运移过程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以揭示溶质运移规律为目的,首先通过对其运移机制进行探讨,并基于矿堆理想渗流假设给出溶质运移均匀流模型,同时考虑矿堆内可流动溶液和不可流动溶液区的作用及其相互影响,建立溶质迁移流动-不流动模型。采用标记物穿透曲线法,进行溶质运移室内管柱实验,主要研究矿石粒径和喷淋强度对溶质运移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粒径矿样的孔隙直径和孔隙率均比较大,可流动溶液在大孔隙的传导作用而快速流出,因此,溶质初期浓度升高相对较快;而小粒径矿石比表面积大,不可流动溶液比率大,溶质须通过分子扩散运移进入不可流动溶液区,因此,其浓度上升速度较缓;矿堆内不流动溶液是影响溶质运移规律的主要因素,因此,可通过控制矿石颗粒级配和喷淋强度以优化溶质运移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浸 溶质运移 均匀流模型 流动-不流动模型 管柱实验
下载PDF
填埋场终场覆盖层甲烷氧化行为实验室模拟研究 被引量:16
18
作者 何品晶 瞿贤 +2 位作者 杨琦 邵立明 高志文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0-44,共5页
利用和强化填埋场终场覆盖层土壤的甲烷氧化能力是控制填埋场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经济和有效的手段.以杭州天子岭填埋场终场覆土为研究对象,采用柱实验方法对填埋场终场覆盖层的甲烷氧化行为进行模拟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模拟柱整体甲烷氧... 利用和强化填埋场终场覆盖层土壤的甲烷氧化能力是控制填埋场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经济和有效的手段.以杭州天子岭填埋场终场覆土为研究对象,采用柱实验方法对填埋场终场覆盖层的甲烷氧化行为进行模拟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模拟柱整体甲烷氧化速率由实验初始的3.33mol·m-2·d-1增至8.33mol·m-2·d-1,表征了甲烷氧化菌群的生长与增殖;覆土层氧气的空间分布与其中的甲烷氧化活动有显著的交互影响,甲烷氧化活动在10~20cm深度最为强烈;整个实验过程中,甲烷氧化后转化为二氧化碳的比例为51%,其余的碳被微生物所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填埋场 覆盖层 甲烷氧化 柱实验
下载PDF
铁矿渣去除水中砷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刘懿颉 甘义群 +2 位作者 王焰新 马腾 李佳乐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66-170,共5页
铁矿渣是常见的廉价固体废弃物之一,以铁矿渣为吸附材料,运用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其形貌和矿物成份,进行静态批实验和动态土柱吸附实验。研究表明铁矿渣对高砷水中五价砷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曲线,温度对吸附砷... 铁矿渣是常见的廉价固体废弃物之一,以铁矿渣为吸附材料,运用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其形貌和矿物成份,进行静态批实验和动态土柱吸附实验。研究表明铁矿渣对高砷水中五价砷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曲线,温度对吸附砷效果影响明显,较高温度有利于砷的吸附(40℃>30℃>20℃),温度主要影响吸附过程中孔隙扩散阶段的吸附速率,高砷水呈酸性时吸附效果优于碱性条件。土柱吸附实验当进水砷为1829.2μg/L时,进水体积比为1200倍时,出水浓度仍低于50μg/L,且出水的铁、铜、银、锌等金属离子均未超标。该论文为进一步探究铁矿渣对高砷水中砷的去除提供了实验研究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矿渣 批实验 柱实验 吸附
下载PDF
Effects of the Spatial Coupling of Water and Fertilizer on the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Parameters of Winter Wheat Leaves 被引量:7
20
作者 SHEN Yu-fang LI Shi-qi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11年第12期1923-1931,共9页
Wheat is an important agricultural crop in the Loess region of China, where there is drought stress and low availability of soil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Using a pulse modulation fluorometer, we studied the effects of... Wheat is an important agricultural crop in the Loess region of China, where there is drought stress and low availability of soil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Using a pulse modulation fluorometer, we studied the effects of water,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on the kinetic parameters of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in winter wheat. The wheat was grown in layered columns of Eum-Orthic Anthrosol (Cinnamon soil), with the water content and nutrient composition of each layer controll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kinetic parameters of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were sensitive to water stress. The basic fluorescence (F0) of leaves was higher in the dry treatment (0-30 cm layer at 40-45% of field capacity, 30-90 cm at 75-80% of field capacity) compared to the wet treatment (entire soil column at 75-80% of field capacity). The maximal fluorescence (Fm), the variable fluorescence (Fv), the photochemical efficiency (Fv/Fm) and potential activites (Fv/F0) of photosystem 2 (PS2)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dry treatment. Although drought stress impaired PS2 function, this effect was significantly ameliorated by applying P or NP fertilizer, but not N alone. P application increased FJFm, both in well-watered and water stressed plants, especially when fertilizer was applied throughout the column or within the top 30 em of soil. A combined fertilizer improved photosynthesis in well watered plants, with Fm and F,fFm being the highest when fertilizer was applied throughout the columns. For drought stressed, plants FJFm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when combined fertilizer was added within the top 30 cm of soil. We concluded that, when growing winter wheat in both arid and semi-arid parts of the Loess region of China, it is important to guarantee the nutrient supply in the top 30 cm of the so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stress NUTRIENT spatial coupling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column experiment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