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6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肠易激综合征回盲部肥大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47
1
作者 杨云生 周殿元 +2 位作者 张万岱 张振书 宋于刚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31-233,共3页
为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回盲部肥大细胞计数有无变化,以及它的可能作用及临床意义,应用组化染色法检测了19名正常人及20例IBS患者回盲部肥大细胞的计数,同时应用免疫组化和电镜观察研究肥大细胞与神经纤维的关系。结果... 为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回盲部肥大细胞计数有无变化,以及它的可能作用及临床意义,应用组化染色法检测了19名正常人及20例IBS患者回盲部肥大细胞的计数,同时应用免疫组化和电镜观察研究肥大细胞与神经纤维的关系。结果:IBS患者回盲部肥大细胞计数明显增多(P=0.019);神经纤维与肥大细胞密切毗邻,神经纤维多是无髓神经纤维。结果提示肥大细胞在IBS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可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在肠道和神经系统之间可能是它们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一种中间媒介。认为肥大细胞稳定剂或肥大细胞产物拮抗剂对IBS可能具有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回盲部 肥大细胞
原文传递
大鼠泻剂结肠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41
2
作者 张连阳 高峰 +2 位作者 童卫东 张胜本 黄显凯 《华人消化杂志》 1998年第10期864-866,共3页
目的应用大黄和酚酞建立一种大鼠泻剂结肠的动物模型.方法健康成年Wistar大鼠84只,分2期,第1期36只,第2期48只,均分为对照组(饲以普通饲料)、大黄组(饲料中添加有大黄粉)和酚酞组(饲料中添加酚酞).第1期:... 目的应用大黄和酚酞建立一种大鼠泻剂结肠的动物模型.方法健康成年Wistar大鼠84只,分2期,第1期36只,第2期48只,均分为对照组(饲以普通饲料)、大黄组(饲料中添加有大黄粉)和酚酞组(饲料中添加酚酞).第1期:大黄及酚酞开始剂量为100mg/(kg·d),逐渐递增,30d后,大黄剂量为3200mg/(kg·d),酚酞为4000mg/(kg·d).第2期:大黄及酚酞起始剂量为200mg/(kg·d),3mo后,大黄最终用量为2600mg/(kg·d),酚酞为3600mg/(kg·d).活性炭悬液推进法测定肠道传输功能,并行结肠标本HE染色及肌间神经丛嗜银染色.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两期试验中大黄组和酚酞组肠道传输均有明显减慢;肌间神经丛嗜银染色大黄组和酚酞组有肌间神经丛嗜银性减弱甚至消失.结论本泻剂结肠大鼠模型具有慢传输性便秘的肠道传输延迟和肌间神经丛嗜银性明显降低等肠道功能及病理变化,简单经济,可重复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泻剂 结肠疾病 疾病模型 大黄 酚肽
原文传递
自动毫安低剂量CT扫描对结肠病变的显示及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35
3
作者 冯琦 龚红霞 +4 位作者 庄治国 殷焱 沈云 高娜 许建荣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022-1025,共4页
目的评估自动毫安低剂量CT扫描对结肠病变的图像质量及对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预实验采用猪结肠制备息肉模型,通过改变噪声指数(NI)调节毫安,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得出可应用于临床病例组的NI值。病例组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搜集... 目的评估自动毫安低剂量CT扫描对结肠病变的图像质量及对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预实验采用猪结肠制备息肉模型,通过改变噪声指数(NI)调节毫安,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得出可应用于临床病例组的NI值。病例组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搜集连续71例临床怀疑为结肠病变的患者,71例在CT扫描前均已行结肠镜检查。将第1组39例(2007年1月至2007年6月检查的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C3个亚组,N1分别取10(15例)、13(13例)和16(11例),NI不随扫描体位而改变;第2组32例(2007年7月至2008年1月检查的患者)NI随扫描体位而改变,N1分别取10(俯卧位)和20(仰卧位)。以相同方法进行扫描获取横断面图像、CT虚拟结肠镜(CTVC)及透亮法显示(Raysum)的重组图像并进行图像质量评分。阳性病例均经肠镜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将第1组中A、B、C3个亚组间以及第2组中不同扫描体位所得平均CT剂量加权指数(CTDIw)与标准值(26.92mGy)进行比较,第1组病例亚组间的图像评分以及第2组病例不同扫描体位的图像评分均采用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进行比较。结果第1组:NI=10时,横断面和重组图像平均评分分别为4.2和2.4分,平均CTDIw为17.51mGy;NI=13时,上述平均评分分别为3.2和2.5分,平均CTDIw为12.90mGy;NI=16时,上述平均评分分别为2.9和2.7分,平均CTDIw为5.94mGy。当NI提高时,横断面图像质量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0.01,P〈0.01);对于重组图像,图像质量评分不随NI加大而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0.81,P〉0.05)。第2组:NI=10时,横断面图像和重组图像的平均评分分别为3.6和2.3分;NI=20时,上述平均评分分别为2.2和2.3分,平均CTDIw为11.63mGy。当NI由10提高到20时,横断面图像质量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对比研究
原文传递
脑-肠互动指向性条件应激肠易激综合征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4
4
作者 王伟岸 钱家鸣 +2 位作者 潘国宗 温淑豪 张艳萍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590-593,共4页
目的建立在肠易激综合征(IBS)发病中符合心理和胃肠生理因素互动特征的动物模型。方法Ⅱ级成年雄性Wistar大鼠作为模型动物,以樟脑丸特殊气味为条件刺激,肢体束缚加结直肠伤害性扩张刺激(气囊内压力>60mmHg)为非条件刺激,建立脑肠互... 目的建立在肠易激综合征(IBS)发病中符合心理和胃肠生理因素互动特征的动物模型。方法Ⅱ级成年雄性Wistar大鼠作为模型动物,以樟脑丸特殊气味为条件刺激,肢体束缚加结直肠伤害性扩张刺激(气囊内压力>60mmHg)为非条件刺激,建立脑肠互动指向性条件应激肠功能紊乱模型。以cFos表达为标志,研究条件应激过程中的脑活化部位,并观测应激前30min侧脑室注射促皮质释放因子拮抗剂CRF941对内脏功能的影响。结果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结合3次后,条件刺激即可稳定地诱发模型动物肠功能紊乱,持续达2h以上。与对照组相比,条件刺激后2h腹壁自发电活动增强[(5.50±0.55)次/5min比(0.83±0.75)次/5min,P<0.01];与对照组[(1.8±0.6)次/5min]相比,条件应激组近端结肠峰电位增多[(5.7±1.5)次/5min,P<0.01]。条件应激后1h大脑皮层多个部位cFos表达显著升高,其中与对照组[(2.4±1.1/HP)]相比,额前皮质在条件应激组[(30.6±11.5)/HP]和应激组[(35.6±13.5)/HP]表达显著增高(P<0.05)。在条件应激前30min侧脑室注射CRF9415μg,显著抑制条件应激诱发的内脏敏感性反应[(5.6±0.9)次/5min比(1.8±0.5)/次5min,P<0.01]。结论脑肠互动指向性条件应激可稳定诱发符合IBS发病特征的内脏功能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激 条件刺激 对照组 诱发 IBS 肠易激综合征 动物模型 峰电位 雄性 侧脑室注射
原文传递
Moxibustion down-regulates colonic epithelial cell apoptosis and repairs tight junctions in rats with Crohn's disease 被引量:25
5
作者 Chun-Hui Bao Lu-Yi Wu Yin Shi Huan-Gan Wu Hui-Rong Liu Rong Zhang Li-Qing Yu Jin-Hai Wang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45期4960-4970,共11页
AIM: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moxibustion on down-regulation of the colonic epithelial cell apoptosis and repair of the tight junctions in rats with Crohn's disease (CD). METHODS: Sixty male Sprague-Dawley ra... AIM: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moxibustion on down-regulation of the colonic epithelial cell apoptosis and repair of the tight junctions in rats with Crohn's disease (CD). METHODS: Sixty male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normal control (NC) group, a model control (MC) group, an herbs-partitioned moxibustion (HPM) group, a mild-warm moxibustion (MWM) group and a salicylazosulphapyridine (SASP) group, with 12 rats in each group. The CD model rats were treated with trinitrobenzene sulphonic acid to induce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The rats in the HPM and MWM groups were treated at the Tianshu (ST25) and Qihai (CV6) acupoints once daily for 14 d, and the SASP group was fed SASP twice daily for 14 d. No additional treatment was given to the MC and NC groups. Themicrostructure of the colonic epithelium was observed under a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he transepithelial resistance was measured using a shortcircuit current, colonic epithelial cell apoptosis was determined by 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biotin nick end labelling assay, and the expression of occludin, claudin-1 and zonula occludens-l (ZO-1) in the colonic epithelial junction was determined by Western blotting and immunofluorescence staining.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MC group, 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colonic epithelial barrier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rats treated with HPM, MWM or SASP, meanwhile, the current flow was reduced signifi-cantly, with values of 168.20 ± 6.14 vs 99.70 ± 3.13, 99.10 ± 4.28 and 120.30 ± 3.65 mA, respectively (P = 0.001). However, the HPM and MWM groups had higher current flow rates than the SASP group (99.70 ± 3.13, 99.10 ± 4.28 vs 120.30 ± 3.65 mA, P = 0.001). The number of the apoptotic colonic epithelial cells in HPM, MWM and SASP groups was largely reduced (61.5 ± 16.91 vs 15.5 ± 8.89, 14.8 ± 6.27 and 24.7 ± 9.68, respectively (P = 0.001); and the expression of occlu- din, claudin-1 and ZO-1 in the MWM and HPM groups was signifi cantly enhanced (0.48 ±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XIBUSTION colonic epithelial cells apoptosis Tight junctions colonic epithelial barrier Crohn’s disease RATS
下载PD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es of the bifidobacterial microbiota in the colonic mucosa of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diverticulitis and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被引量:25
6
作者 Miguel Gueimonde Arthur Ouwehand +2 位作者 Heikki Huhtinen Eeva Salminen Seppo Salminen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29期3985-3989,共5页
AIM: To characterize the bifidobacterial microbiota of the colonic mucosa in patients with colon cancer,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or diverticulitis. METHODS: A sample of the distal colonic mucosa was taken during ... AIM: To characterize the bifidobacterial microbiota of the colonic mucosa in patients with colon cancer,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or diverticulitis. METHODS: A sample of the distal colonic mucosa was taken during surgery from a total of 34 patients, twenty-one with diagnosed colorectal cancer, nine with diverticulitis and four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requiring surgery for their condition. Bacterial DNA was extracted from the resected mucosal samples and bifidobacterial mucosa-associated microbiota was qualitatively and quantitatively determined by means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PCR. RESULTS: Bifidobacteria were found in 100% of the samples from patients with diverticulitis or IBD and a 76% of those suffering colon cancer. The species B. Iongum and B. bifidum were the most widely found, followed by B. animalis, B. catenulatum and B. adolescentis. B. breve, B. dentium and B. angulatum were not detected in any sample. A significantly higher occurrence of B. Iongum was observed in patients with diverticulitis than in those with colon cancer or IBD (100%, 62% and 75%, respectively, P 〈 0.05). Similar results were obtained for B, animalis (56%, 0% and 25%, P 〈 0.05), while B. adolescentis was only found in the mucosa from patients with colon cancer (5 out of 21, 24%). At the quantitative level, patients with colon cancer or IBD showed lower counts of total Bifidobacterium (4.94 and 5.91 vs 6.96 log Cells/sample, respectively, P 〈 0.05) and of the species B. longum (4.05 and 4.79 vs 6.76, P 〈 0.05) than those with diverticulitis.CONCLUSION: Aberrancies in mucosa associated microbiota are present in different intestinal diseases. This may indicate a role of the microbiota in the pathogenesis of these dise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FIDOBACTERIUM colonic mucosa Colorectal cancer DIVERTICULITIS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下载PDF
基于慢病管理的结直肠癌筛查模式初探 被引量:19
7
作者 刘茉 王亚东 +5 位作者 王贵齐 刘世军 陈明俊 丁璐 赵君 杨文珍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24-527,共4页
结直肠癌是当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飞速增长。结直肠癌筛查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重要途径。相对于伺机性筛查,人群筛查是更理想的结直肠癌筛查模式,但在我国却面临着依从性低、财... 结直肠癌是当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飞速增长。结直肠癌筛查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重要途径。相对于伺机性筛查,人群筛查是更理想的结直肠癌筛查模式,但在我国却面临着依从性低、财政负担过重的问题。基于慢病管理的结直肠癌筛查模式,作为人群筛查的一种,针对高危人群更多、依从性更好、成本更低且更易组织管理的特殊群体——慢病管理人群进行干预。这种新型筛查模式既保留了人群筛查的固有特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伺机性筛查的优势,有助于有限资源的效益最大化,也是更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结直肠癌筛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直肠肿瘤 疾病管理 多相筛查
原文传递
螺旋CT仿真结肠内镜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王茜 马祥兴 张晓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4期328-330,共3页
目的 探讨螺旋CT仿真结肠内镜对结、直肠病变的检查方法及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螺旋CT机行 2 8例腹盆部扫描 ,并对图像行三维仿真结肠内镜重建。结果 正常 3例 ,直肠息肉 4例 ,结、直肠癌 11例 (2例为阻塞型 )。病理结果为正常 2例 ,... 目的 探讨螺旋CT仿真结肠内镜对结、直肠病变的检查方法及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螺旋CT机行 2 8例腹盆部扫描 ,并对图像行三维仿真结肠内镜重建。结果 正常 3例 ,直肠息肉 4例 ,结、直肠癌 11例 (2例为阻塞型 )。病理结果为正常 2例 ,直肠息肉 3例 ,结、直肠癌 13例 ,符合率 88.9%。结论 螺旋CT仿真结肠内镜是一种易操作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对结肠及直肠息肉、肿瘤等病变有很大诊断价值 ,可在术前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疾病 内镜检查 CT 诊断
下载PDF
不同术式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5
9
作者 刘勇敢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36-338,共3页
目的对比观察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4种外科术式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 1990年10月至2002年11月施行的89例94例次的手术治疗资料,数据处理采用t检验。结果行结肠全切除术6例,术后短期内腹泻6例(100%),难治性腹泻1例(16.7%),无便秘复... 目的对比观察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4种外科术式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 1990年10月至2002年11月施行的89例94例次的手术治疗资料,数据处理采用t检验。结果行结肠全切除术6例,术后短期内腹泻6例(100%),难治性腹泻1例(16.7%),无便秘复发;结肠次全切除术73例,短期内腹泻19例(26%),明显低于结肠全切除术(t=1.90,P<0.05),无难治性腹泻, 复发1例,出现吻合处梗阻1例,切口感染2例;盲直肠端侧吻合术12例,疗效与结肠次全切除术相同,但手术时间和失血量均明显少于结肠次全切除术(t=2.849和10.455,P<0.01);结肠部分切除术3例,均于短期内复发。本组病例无手术死亡、吻合口瘘发生。结论结肠次全切除、结肠全切除和盲直肠端侧吻合术对结肠慢传输型便秘均有满意的疗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术式,但结肠全切除术后腹泻发生率高,结肠部分切除术疗效不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便秘 结肠疾病 结肠切除术
原文传递
益气开秘方对结肠慢输型便秘大鼠肠动力和肠神经肽的影响 被引量:16
10
作者 何春梅 陆金根 曹永清 《中西医结合学报》 CAS 2007年第2期160-164,共5页
目的:探讨益气开秘方对结肠慢输型便秘大鼠肠道动力和肠神经肽的影响。方法:共纳入80只无特定病原体级大鼠,将60只造成结肠慢输型便秘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组、西沙比利组和益气开秘方组(简称中药组),其余20只设为正常对照组。以碳末推... 目的:探讨益气开秘方对结肠慢输型便秘大鼠肠道动力和肠神经肽的影响。方法:共纳入80只无特定病原体级大鼠,将60只造成结肠慢输型便秘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组、西沙比利组和益气开秘方组(简称中药组),其余20只设为正常对照组。以碳末推进百分率、离体肠肌条收缩频率及振幅、一氧化氮合酶1(nitricoxide synthase-1,NOS1)和P物质为观察指标。结果:模型组的碳末推进百分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中药组和西沙比利组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其各肠段肠肌条收缩的频率和振幅明显降低,中药组和西沙比利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提高(P<0.05)。模型组结肠肠壁组织NOS1阳性细胞面积百分比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西沙必利组和中药组,中药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P物质阳性细胞面积百分比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中药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开秘方可通过提高大鼠肠道平滑肌收缩的频率和振幅来促进肠道动力。其作用途径与调控肠神经丛NOS1和P物质阳性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疾病 功能性 便秘 中草药制剂 胃肠活动 神经肽类 大鼠
下载PDF
经肛型肠梗阻减压导管在急性左半结肠梗阻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4
11
作者 矫太伟 冯明亮 +1 位作者 刘梦园 孙明军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663-666,共4页
目的探讨经肛型肠梗阻减压导管置入术(TDT)治疗急性左半结肠梗阻的疗效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因急性左半结肠梗阻行TDT治疗的57例临床患者,总结梗阻部位、梗阻性质、置管成功率、一期手术吻合率,并发症发... 目的探讨经肛型肠梗阻减压导管置入术(TDT)治疗急性左半结肠梗阻的疗效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因急性左半结肠梗阻行TDT治疗的57例临床患者,总结梗阻部位、梗阻性质、置管成功率、一期手术吻合率,并发症发生率等相关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7例患者中大肠原发恶性肿瘤53例,其中横结肠癌1例,降结肠癌10例,乙状结肠癌24例,直肠癌18例;另4例分别为肺癌乙状结肠转移致肠梗阻、卵巢切除术后乙状结肠粘连性肠梗阻、宫颈癌浸润至直肠狭窄伴梗阻、克罗恩病致降结肠近脾曲梗阻各1例。置管成功55例,成功率96.5%(55/57),并发症发生率0;置入导管后行外科手术大肠原发肿瘤共计43例,导管留置时间0—22d,平均(8.7±4.4)d,Hartmann手术者9例(6例行根治术);一期吻合34例(30例行根治手术)。一期吻合率79.1%(34/43),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0%;另有13例病例选择非手术治疗,其中12例肿瘤病例因肿瘤处于晚期无法根治、经济原因等置管症状缓解后选择非手术治疗带管出院,1例克罗恩病梗阻病例置管梗阻缓解后拒绝手术治疗拔管出院。结论经肛型肠梗阻减压导管解除急性左半结肠梗阻安全、有效、成功率高、费用低,且对提高左半结肠癌性梗阻一期吻合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梗阻 结肠肿瘤 克罗恩病 导管 留置
原文传递
小儿纤维结肠镜检查133例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彭少林 刘贵麟 +1 位作者 高艳华 梁浩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1996年第1期12-14,共3页
探讨纤维结肠镜在小儿的应用特点。133例便血患儿行纤维结肠镜检查,男74例,女59例;年龄最小1岁,最大14岁,平均5.8岁。均在静注氯胺酮(1mg/kg)静脉全麻下镜检。诊断直肠、结肠息肉90例,胃肠道多发性息肉病... 探讨纤维结肠镜在小儿的应用特点。133例便血患儿行纤维结肠镜检查,男74例,女59例;年龄最小1岁,最大14岁,平均5.8岁。均在静注氯胺酮(1mg/kg)静脉全麻下镜检。诊断直肠、结肠息肉90例,胃肠道多发性息肉病4例,直肠血管瘤1例,巨结肠术后“Z”形吻合口肉芽出血1例,慢性结肠炎12例,全结肠未见异常25例(其中12例经手术证实为回肠美克尔憩室,1例为小肠内瘘,其余12例便血原因不明)。单发息肉主要分布在乙状结肠(46例,占55.4%)和直肠(19例,占22.9%)。行息肉电切术86例,其中184例电凝、电切指数均分别控制在3.0~3.5和2.5~3.0范围内,切除息肉103枚。全部患儿治愈。便血是小儿结肠镜检查的主要适应证。在镇静状态下镜检安全可靠,无肠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结肠疾病 纤维结肠镜检
原文传递
特发性结肠坏死穿孔32例 被引量:12
13
作者 李杨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178-1181,共4页
目的:探讨特发性结肠坏死穿孔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特发性结肠坏死穿孔患者的发病诱因、临床特点和疗效.结果:32例患者中,以突发腹痛就诊26例,另6例先有腹部隐痛不适,渐发展为全腹痛,伴有腹胀.平均病程7.2h.临床表现为弥漫性... 目的:探讨特发性结肠坏死穿孔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特发性结肠坏死穿孔患者的发病诱因、临床特点和疗效.结果:32例患者中,以突发腹痛就诊26例,另6例先有腹部隐痛不适,渐发展为全腹痛,伴有腹胀.平均病程7.2h.临床表现为弥漫性腹膜炎26例(81.25%),局限性腹膜炎6例.23例既往有习惯性便秘史.术前仅确诊3例,误诊29例(81.25%),其中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穿孔12例,上消化道穿孔11例,绞窄性肠梗阻9例.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术中证实升结肠坏死2例,横结肠坏死4例,降结肠及乙状结肠坏死26例.26例痊愈出院;死亡6例(18.75%),4例死于感染中毒性休克,1例死于急性肺栓塞,1例死于并发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结论:仔细采集病史、详细体格检查、诊断性腹穿及CT检查对本病诊断极为重要;及早手术是治疗的根本措施,应正确处理坏死穿孔部位、彻底清洗腹腔,术后充分引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 穿孔 结肠疾病
下载PDF
曲美布汀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0
14
作者 陈朝元 王岩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98-200,共3页
目的 :观察曲美布汀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临床疗效。方法 :参照罗马Ⅱ标准 ,选择 60例IBS病人 ,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 30例。对照组男性 12例 ,女性 18例 ,年龄 (33±s 16)a。治疗组男性 13例 ,女性 17例 ,年龄 (31±... 目的 :观察曲美布汀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临床疗效。方法 :参照罗马Ⅱ标准 ,选择 60例IBS病人 ,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 30例。对照组男性 12例 ,女性 18例 ,年龄 (33±s 16)a。治疗组男性 13例 ,女性 17例 ,年龄 (31± 12 )a。 2组均给予谷维素 (2 0mg ,po ,tid)、维生素B1(2 0mg ,po ,tid)、维生素C (0 .2 g ,po ,tid)。治疗组加用曲美布汀 2 0 0mg ,po ,tid ,疗程 2wk。观察治疗前后IBS腹痛、腹泻、便秘、腹胀的情况。结果 :治疗组wk 1总有效率 67% ,wk 2总有效率 83%。wk 2腹痛缓解率 90 % ,腹泻缓解率 89% ,便秘缓解率77% ,腹胀缓解率 81%。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美布汀 结肠疾病 功能性 腹痛 腹泻 便秘 肠易激综合征 腹胀
下载PDF
乌梅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脾胃虚弱证的疗效观察及其对血浆SP、CGRP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瑞科 杨际平 +1 位作者 邵颖 刘真真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2016年第5期515-517,共3页
目的:观察乌梅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脾胃虚弱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浆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腹泻型IBS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应用乌梅汤治疗,对... 目的:观察乌梅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脾胃虚弱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浆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腹泻型IBS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应用乌梅汤治疗,对照组应用枸橼酸莫沙必利胶囊治疗,2组均以治疗4W为1疗程。结果:乌梅汤治疗腹泻型IBS总有效率为90.0%,明显优于对照组之70.0%(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浆SP、CGRP水平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0.01);观察组效果更明显,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乌梅汤治疗腹泻型IBS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浆SP、CGRP水平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疾病 功能性 脾胃虚弱 乌梅汤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血浆P物质 人类
下载PDF
帕罗西汀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被引量:9
16
作者 黄淑存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472-474,共3页
目的 :观察帕罗西汀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 :63例有明显抑郁心理障碍的IBS病人随机分成 2组 ,帕罗西汀组 3 2例 (男性 1 4例 ,女性 1 8例 ;年龄 3 4a±s1 0a) ,对照组 3 1例 ,(男性 1 4例 ,女性 1 7例 ;年龄 ... 目的 :观察帕罗西汀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 :63例有明显抑郁心理障碍的IBS病人随机分成 2组 ,帕罗西汀组 3 2例 (男性 1 4例 ,女性 1 8例 ;年龄 3 4a±s1 0a) ,对照组 3 1例 ,(男性 1 4例 ,女性 1 7例 ;年龄 3 4a± 1 1a) ,2组均给予硝苯地平 1 0mg、洛哌丁胺 2mg、谷维素 2 0mg ,po,tid;帕罗西汀组同时给予帕罗西汀2 0mg,po,qd;疗程为 4wk ,共 2个疗程。结果 :帕罗西汀组治疗wk 4,8末躯体症状严重度评分 (4 .8± 1 .6,3 .8± 1 .4)、抑郁量表评分 (4 0± 5 ,3 8± 7) ,生活质量评分(5 7± 1 3 ,70± 1 6) ,与对照组 (6.1± 2 .0 ,5 .8±2 .4;5 2± 7,49± 4;49± 1 6,5 1± 1 7)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 ) ;帕罗西汀组治疗wk4,8末有效率分别为 75 % ,97% ,对照组为 48% ,5 8% ,(P <0 .0 5 )。帕罗西汀组不良反应轻微。结论 :帕罗西汀治疗伴明显抑郁心理障碍的IBS病人疗效显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罗西汀 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 抗抑郁药 不良反应
下载PDF
针刺上巨虚穴对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血清一氧化氮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王威 吕恩基 +1 位作者 张燕 赵金茹 《河北中医》 2011年第6期914-915,共2页
目的观察针刺上巨虚穴对肠易激综合征(IBS)大鼠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电针组,各10只。模型对照组和电针组均采用直肠球囊扩张刺激法,持续刺激15 d... 目的观察针刺上巨虚穴对肠易激综合征(IBS)大鼠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电针组,各10只。模型对照组和电针组均采用直肠球囊扩张刺激法,持续刺激15 d制备IBS大鼠模型。电针组隔日1次针刺大鼠双侧上巨虚穴10 d。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每日陪同电针组抓取、固定,不做任何治疗。各组采用分光光度计比色法检测NO含量和NOS活性。结果模型对照组血清NO、NOS水平均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电针组血清NO、NOS水平均较模型对照组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结论针刺上巨虚穴降低IBS大鼠血清NO及NOS水平,可能是针刺调节IBS胃肠运动,进而改善慢性内脏痛敏症状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疾病 功能性 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合酶 上巨虚 针刺 动物 实验
下载PDF
针药并用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血清5-羟色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以及内皮素的影响 被引量:10
18
作者 娄静 王菲 侯留法 《上海针灸杂志》 2017年第8期929-934,共6页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血清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以及内皮素(end...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血清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以及内皮素(endothelin,ET)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针刺配合白术芍药散加减进行治疗,对照组仅采用针刺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积分差异以及IBS-D治疗前后专用生活质量量表(diarrhea-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quality of life scale,IBS-QOL)评分差异以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5-HT、CGRP以及ET水平差异。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3%(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总积分、各临床症状症状积分及IBS-QO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临床症状总积分、各临床症状症候积分及IBS-QOL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临床症状总积分、IBS-QOL评分及治疗后3个月随访中医临床症状总积分、IBS-QOL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种临床症状症状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中5-HT、CGRP以及E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5-HT、CGRP以及ET水平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5-HT、CGRP以及E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结论针药并用治疗IBS-D(肝郁脾虚证)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患者血清中的5-HT、CGRP以及ET水平来达到治疗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疾病 功能性 肠易激综合征 腹泻型 肝郁脾虚证 白术芍药散 针刺 5-羟色胺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内皮素 针药并用
下载PDF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细胞和体液免疫网络失调及其临床意义——附61例报告 被引量:7
19
作者 韩炜 孙昭辉 +2 位作者 李延青 李学会 李君曼 《新医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420-422,共3页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患者细胞和体液免疫改变及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IBS发作期61例患者按临床主症分为腹泻型(22例)、便秘型(23例)、腹泻便秘交替型(16例)3组,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20名。采用...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患者细胞和体液免疫改变及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IBS发作期61例患者按临床主症分为腹泻型(22例)、便秘型(23例)、腹泻便秘交替型(16例)3组,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20名。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T细胞分化抗原(CD3+、CD4+、CD8+、CD4/CD8),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及补体C3、C4含量。结果:①IBS患者存在外周血T细胞分布百分率异常,特别是辅助性T细胞分化抗原(CD4)百分率下降和CD4/CD8比值失调明显(P<0.01),与正常对照组的CD4/CD8比值(1.40±0.14)比较,腹泻型组和交替型组明显下降犤(0.72±0.22)、(0.93±0.20)犦;便秘型组明显增高(2.35±0.17),P<0.01;②各型IBS患者Ig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有差异,特别是IgA含量犤腹泻型组、便秘型组、交替型组分别为(2.0±0.4)、(2.2±0.5)、(2.1±0.4)犦均较对照组(1.7±0.5)显著增高(P<0.01),而各型之间的IgM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各型IBS的C3、C4含量较正常组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BS患者体内存在免疫网络的调控失常,且各型患者的基础免疫状态各不相同。IgA显著增高提示IBS患者存在调节IgA合成和降解机制的异常。CD4+细胞均值和CD4/CD8比值是表明IBS患者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发病机制 T细胞分化抗原 免疫球蛋白 流式细胞术 临床意义
下载PDF
天然蒙脱石粉剂治疗慢性功能性腹泻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天然蒙脱石粉剂疗效观察协作组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616-619,共4页
目的 比较天然蒙脱石粉剂 (商品名 :思密达 )及双歧三联活菌胶囊 (商品名 :培菲康 )对慢性功能性腹泻患者日均排便次数及大便形态Bristol分型的影响。方法 采用多中心、前瞻性、开放、随机、阳性药物对照方法 ,对慢性功能性腹泻患者... 目的 比较天然蒙脱石粉剂 (商品名 :思密达 )及双歧三联活菌胶囊 (商品名 :培菲康 )对慢性功能性腹泻患者日均排便次数及大便形态Bristol分型的影响。方法 采用多中心、前瞻性、开放、随机、阳性药物对照方法 ,对慢性功能性腹泻患者随机分成 2组 ,治疗组予天然蒙脱石粉剂 3g ,每日 3次 ;对照组予双歧三联活菌胶囊 4 2 0mg ,每日 3次。疗程 2 8d。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 4 10例患者 ,其中治疗组 2 0 8例对照组 2 0 2例。两组在 2 8d疗程中日均大便次数分别为 (2 .0 2± 0 .81)次及 (2 .2 2± 0 .82 )次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7)。两组停药后 2周内大便日均 (1.82± 0 .85 )次及 (1.97± 0 .89)次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32 )。治疗组在 2 8d疗程中Bristol分型均值为 4 .6 4± 0 .83,对照组为 4 .89± 0 .83,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治疗组停药后 2周内Bristol分型均值为 4 .34± 1.2 0 ,对照组为 4 .6 3± 1.2 3,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天然蒙脱石粉剂是治疗慢性功能性腹泻有效而安全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蒙脱石粉剂 治疗 慢性功能性腹泻 临床研究 双歧三联活菌胶囊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