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程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王广利 程欣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1-4,共4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期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理论与现实命题。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铸牢各族大学生群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地区高校思想...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期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理论与现实命题。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铸牢各族大学生群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基础上,提出思政课程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衔接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高校 思政课程建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意蕴与三重路径建构 被引量:2
2
作者 焦伟 陈华森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5-10,共6页
民族地区高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场域。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既是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要求,也是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现实需求,更是助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铸牢中华... 民族地区高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场域。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既是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要求,也是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现实需求,更是助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系统推进的过程,需要从学校到班级、教师到课堂、学生学习环境到生活环境等多方面共同发力。高校要充分发挥学校党委、学院党委、学生党团支部的引领作用,教师、思政课和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学生学习生活环境、校园网络环境、社会实践环境的熏陶效力,以此有力提高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高校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价值意蕴 路径建构
下载PDF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实施路径——以西昌学院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杜正聪 张炜 +4 位作者 叶俊莉 赵益强 张波 吴成茂 胡建春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95-99,共5页
针对民族地区特别是“三区三州”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才匮乏等现状,民族地区高校如何培养地方急需的思想品德好、民族情怀深、知识能力实、服务意识浓、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是一个重要且紧迫的问题。民族地区高校要将... 针对民族地区特别是“三区三州”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才匮乏等现状,民族地区高校如何培养地方急需的思想品德好、民族情怀深、知识能力实、服务意识浓、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是一个重要且紧迫的问题。民族地区高校要将新时代教育思想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立德树人,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培养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提升服务地方能力。本文梳理了西昌学院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实施路径,以期为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民族地区高校 综合素质教育 实施路径
下载PDF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民族地区高校机构知识库服务功能设计研究——以内蒙古工业大学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呼和木其 王文婷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7年第12期180-185,共6页
机构知识库是一个机构将其成员在学习、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学术成果进行整合而成的数字资源整合。民族地区高校作为民族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机构知识库意义重大。以内蒙古工业大学为例,论述了民族地区高校建设机构知识库的必... 机构知识库是一个机构将其成员在学习、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学术成果进行整合而成的数字资源整合。民族地区高校作为民族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机构知识库意义重大。以内蒙古工业大学为例,论述了民族地区高校建设机构知识库的必要性,分析了内蒙古工业大学机构知识库建设存在问题,调查和总结了用户需求,提出内蒙古工业大学机构知识库建设应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核心,并设计出IMUT-IR应具有的3个层面服务功能模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高校 机构知识库 用户需求 服务功能
下载PDF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蒋智华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8年第17期12-14,共3页
党的十九大的报告提出我国社会发展已进入一个新时代,国家的发展既面临着新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转变,在全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下,民族地区高校更应发挥先锋作用,积极总结分析... 党的十九大的报告提出我国社会发展已进入一个新时代,国家的发展既面临着新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转变,在全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下,民族地区高校更应发挥先锋作用,积极总结分析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内涵和特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全面把握民族工作发展的新方式,在大学生群体中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和发展。该文对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培养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实践和研究,并提出建议,以促进我国民族工作的开展和推进,全面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和谐稳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民族地区高校 大学生 共同体意识
原文传递
民族地方院校学科建设绩效评价与优化路径——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的“投入-产出”模型 被引量:3
6
作者 张怀英 蒋辉 《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6期83-87,共5页
民族地方院校学科建设投入相对稀缺,学科建设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和提升策略直接关系到"双一流"背景下民族地方院校学科建设战略的选择和导向的确立.为此,基于投入的资源条件,构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学科评价指标体系,选择了6所民... 民族地方院校学科建设投入相对稀缺,学科建设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和提升策略直接关系到"双一流"背景下民族地方院校学科建设战略的选择和导向的确立.为此,基于投入的资源条件,构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学科评价指标体系,选择了6所民族地方院校作为样本,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进行了"投入-产出"基础上的学科评价实证研究,得到了样本各民族地方院校学科建设的成效及其实际水平,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有助于提升学科建设绩效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A模型 民族地方院校 学科建设绩效 优化路径
下载PDF
民族地区高校“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的价值探析 被引量:2
7
作者 贾建磊 陈倩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第10期89-91,共3页
在高校课堂中"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前提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最终目的又是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文章采用... 在高校课堂中"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前提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最终目的又是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阐释了"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的纯然联系,凝练了民族地区高校课堂中"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在主体性、地域性和时代性三方面的价值取向与价值行为,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角度,提出了民族地区高校教学相长的价值实现路径,即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公共教育资源均衡优化配置;加强校际协同,构建高校教育文化交流生态链;形成和完善教育培训与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高校 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
下载PDF
“双一流”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孙晶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第17期105-106,共2页
研究生教育位于我国高等教育的顶端,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对我国“双一流”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实践创新教育相对薄弱的现状,结合吉首大学物理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情况,提出从创新意识、思维、方法... 研究生教育位于我国高等教育的顶端,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对我国“双一流”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实践创新教育相对薄弱的现状,结合吉首大学物理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情况,提出从创新意识、思维、方法和能力等四个方面实现对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一流 研究生教育 实践创新教育 民族地区高校
原文传递
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问题探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冬梅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9期85-89,共5页
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教师,是推动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好思政课的重要力量。这支队伍既是党的理论、政策的宣讲者,又是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的强弱决定了思政课能否切实发挥... 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教师,是推动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好思政课的重要力量。这支队伍既是党的理论、政策的宣讲者,又是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的强弱决定了思政课能否切实发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作用,能否实现铸魂育人的使命担当。本文拟整合多学科研究视角,从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概念、构成出发,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重点分析目前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存在的困境,并尝试建构适合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现实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高校 思政课教师 教学能力
下载PDF
民族地区高校法学类硕士就业现状及指导策略探究
10
作者 全玉善 王海洋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第25期22-25,共4页
在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背景下,我国法律人才特别是应用型法律人才需求缺口巨大。民族地区高校法学类硕士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乡镇、省会城市或副省级等二线城市,存在就业时间跨度较长、就业定位期望值较高、就业单位选... 在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背景下,我国法律人才特别是应用型法律人才需求缺口巨大。民族地区高校法学类硕士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乡镇、省会城市或副省级等二线城市,存在就业时间跨度较长、就业定位期望值较高、就业单位选择较为单一、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和教育、法学硕士生与法律硕士生就业率相对不平衡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学生的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均有关系。鉴于此,学生应从自身出发,不断提升个人能力,高校应树立正确的培养目标,提升培养质量,完善法学类硕士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体系,政府应不断规范就业市场秩序,完善就业平台信息,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为构建法治社会提供所需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高校 法学类硕士 就业现状 职业规划
下载PDF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基本遵循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艳秋 程沫雷 盖括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105-112,144,共9页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下,我国民族地区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与时代使命,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作为把握历史机遇、完成时代使命的实践主体,不仅要以过硬的专业本...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下,我国民族地区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与时代使命,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作为把握历史机遇、完成时代使命的实践主体,不仅要以过硬的专业本领作为硬实力支撑,更要以坚定的政治认同作为软实力保证。因此,民族地区高校为满足政治认同教育需要、克服现有政治认同教育问题、达到高度的政治认同教育效果,必须将个性与共性相统一、整体与部分相协调、显性与隐性相呼应、及时性与长效性相接续的基本遵循贯穿其教育的全过程,促使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能够在“知、情、意、信、行”五个维度全面提升自身的政治认同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民族地区高校 大学生 政治认同教育 基本遵循
下载PDF
民族高等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合发展研究
12
作者 任长幸 张婷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6-21,共6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主题,还是党培育人才的重要指导纲领。而民族高校是培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阵地,因此文章从心理学视角出发,借助刺激-反应模型探讨民族院校高等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主题,还是党培育人才的重要指导纲领。而民族高校是培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阵地,因此文章从心理学视角出发,借助刺激-反应模型探讨民族院校高等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融合发展路径。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院校高等教育中,以此增强青年学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进而形成情感上的认同,最终实现行为的表达,以期为民族高校青年学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指引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院校 刺激-反应模型 教育融合
下载PDF
民族地区高校古代文学教学策略研究——以西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樊向飞 《科教文汇》 2019年第6期68-69,74,共3页
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对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进行研究探讨。特别是民族地区高校,由于所处地域的特殊性和复杂的生源构成,更要从实际出发,适应新形势需要,深入探索古代文学教学的策略。本文以西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在提出学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对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进行研究探讨。特别是民族地区高校,由于所处地域的特殊性和复杂的生源构成,更要从实际出发,适应新形势需要,深入探索古代文学教学的策略。本文以西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在提出学生存在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方法误入歧途、教育基础多样化等问题的基础上,建议通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适当调整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三管齐下,提高古代文学教学水平,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高校 古代文学 教学策略
下载PDF
论民族地区高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意义及路径 被引量:1
14
作者 辛向前 《成才之路》 2022年第10期28-30,共3页
民族地区高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主要存在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三方面的特殊性。而民族地区高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巩固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有助于提高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有助于少教民族大学生... 民族地区高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主要存在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三方面的特殊性。而民族地区高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巩固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有助于提高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有助于少教民族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高校要想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就必须充分考虑民族地区高校的校情和学情,制定适合的实践教学方案;积极开展专题式实践教学,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项目化;深度挖掘整理当地地域文化资源,充分开发利用实践教学基地;探索先进的实践教学新模式,追求实践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意义 路径
下载PDF
论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发展之路径——以凯里学院为例
15
作者 刘鹤 《凯里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142-146,共5页
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发展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其一是科研意识比较薄弱,其二是缺乏学科合力。因此,要从职业道德的角度,从服务教学的角度,从学科、专业、分院发展的角度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并围绕民族、地方、学科做文章,增... 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发展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其一是科研意识比较薄弱,其二是缺乏学科合力。因此,要从职业道德的角度,从服务教学的角度,从学科、专业、分院发展的角度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并围绕民族、地方、学科做文章,增强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高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 科研发展
下载PDF
从“佛系”青年入手谈民族地区高校思政工作实施举措
16
作者 文砾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第16期67-69,共3页
在我国民族地区高校,也有那么一个群体,他们几乎没有生存压力,对于生活学习压力选择“无视”和“逃避”,对大学学习生涯不规划,他们“无为、无爱、无谓”,“船到桥头自然直”是他们的人生哲理,他们被称为“佛系”青年。文章对民族地区... 在我国民族地区高校,也有那么一个群体,他们几乎没有生存压力,对于生活学习压力选择“无视”和“逃避”,对大学学习生涯不规划,他们“无为、无爱、无谓”,“船到桥头自然直”是他们的人生哲理,他们被称为“佛系”青年。文章对民族地区高校该群体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从该群体入手的实施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系”青年 民族地区高校 思政工作 实施举措
下载PDF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教育中的网络舆情引导策略
17
作者 高颖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18年第6期26-29,共4页
高校舆情,是指在网络空间内大学生群体对热点事件的评价以及所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新时代背景下,网络舆情的发展呈现出内容广泛、传播迅捷、监测困难等显著特征。民族地区高校网络舆情具有民族性、复杂性、难控性的特点。民族地区高校... 高校舆情,是指在网络空间内大学生群体对热点事件的评价以及所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新时代背景下,网络舆情的发展呈现出内容广泛、传播迅捷、监测困难等显著特征。民族地区高校网络舆情具有民族性、复杂性、难控性的特点。民族地区高校要认真研判舆情,科学合理制定舆情引导措施,从健全组织结构、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完善舆情平台运行机制、加强舆情技术监测等多方面开展工作,切实维护民族地区高校的和谐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高校 新时代 网络舆情 引导策略
下载PDF
基于大数据环境中民族地区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几点思考
18
作者 陆光华 《凯里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153-155,共3页
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但对大数据概念及基础理论等信息的认识在民族地区高校还是显得较为陌生,重视提高大学生读者的信息素养,加强对当今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安全、信息的利用认识和教育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 大数据 民族地区高校 信息素养教育 思考
下载PDF
民族地区高校互动课堂中的学生沉默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新疆四所高校的调查数据为例 被引量:5
19
作者 胡宝华 蒋志辉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52-160,共9页
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是国家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必须打破大学生沉默行为,提倡建言行为。本研究以新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四所典型高校的914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法和逐步回归方... 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是国家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必须打破大学生沉默行为,提倡建言行为。本研究以新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四所典型高校的914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法和逐步回归方法,对现阶段互动课堂中学生沉默行为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进而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现阶段,民族地区高校学生互动课堂沉默行为在性别、民族、班级、专业等四个方面上呈现显著差异,包括漠然型沉默行为、参与型沉默行为、默认型沉默行为、人际恐慌型沉默行为、个人偏好型沉默行为等五种类型,五种沉默行为在教师、课堂环境、学生等三个维度32变量上呈现异质异性化,并进一步提出因地制宜、逐步消除因大学生群体差异化产生的学生沉默行为和分类指导、逐步消除民族地区高校互动课堂中五种学生沉默行为异质异性化两条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高校互动课堂 大学生课堂沉默行为 新疆 因子分析 逐步回归法
原文传递
论区域文化在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中的作用 被引量:6
20
作者 杨玉洁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38-43,共6页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阵地。民族地区高校应当将文化自信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结合起来,以中国梦为导向,牢牢掌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动权。民族地区高校可以利用所在区域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民族文化的优势,开展文化自信教育,培...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阵地。民族地区高校应当将文化自信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结合起来,以中国梦为导向,牢牢掌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动权。民族地区高校可以利用所在区域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民族文化的优势,开展文化自信教育,培养政治过硬的民族地区建设者,引导其投身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洪流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文化 藏羌文化 民族地区高校 文化自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