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危岩落石运动路径研究 被引量:139
1
作者 唐红梅 易朋莹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CSCD 2003年第1期17-23,共7页
危岩崩塌是三峡库区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本文将危岩的运动过程明确的分为初始运动过程、碰撞过程、滑动过程和滚动过程四个阶段,获取各个阶段运动轨迹方程。运用工程实例验证它的适用性。
关键词 危岩 落石 运动路径 三峡库区 地质灾害
下载PDF
崩塌落石运动计算模型综述 被引量:13
2
作者 蔡向阳 铁永波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16年第3期100-104,共5页
由于崩塌落石的广泛分布及其发育地的地质条件与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使得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治理颇为困难。虽然近年来对崩塌落石的研究有了较多的成果,但目前对其运动的计算模型还存在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防灾减灾科学的... 由于崩塌落石的广泛分布及其发育地的地质条件与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使得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治理颇为困难。虽然近年来对崩塌落石的研究有了较多的成果,但目前对其运动的计算模型还存在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防灾减灾科学的进展。为了深入探讨崩塌落石的运动计算模型,本文回顾了国内学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系统总结了现有计算模型的研究现状,且对计算模型进行了讨论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塌落石 运动特征 计算模型 研究现状
原文传递
川西108国道高位崩塌成因与运动特征 被引量:10
3
作者 胥良 李云贵 刘艳梅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8-31,共4页
2007年5月25日于川西108国道某段发生的高位崩塌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综合地质调查、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爆破振动效应分析以及历史崩塌与降雨关系的统计分析,得出了地形高陡、岩体破碎及降雨诱发等是崩塌产生的主要原因,爆破... 2007年5月25日于川西108国道某段发生的高位崩塌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综合地质调查、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爆破振动效应分析以及历史崩塌与降雨关系的统计分析,得出了地形高陡、岩体破碎及降雨诱发等是崩塌产生的主要原因,爆破振动对其也有轻微间接影响。根据边坡形态及塌落高度,运用运动学原理及能量法还对崩塌体的撞击速度及冲击力进行了计算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塌 诱发因素 成因机制 运动轨迹
下载PDF
基于三维非连续变形分析的巨石崩塌运动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刘国阳 孟海怡 +1 位作者 宁宝宽 李石宝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46-256,共11页
巨石作为一种大体积、大质量的滚石,其崩塌失稳及高速、高能远程运动往往导致沿途建筑物和交通线路的毁灭性灾难。以西藏自治区G318国道K4580典型滑坡为工程背景,基于三维非连续变形分析(three-dimensional discontinuous deformation a... 巨石作为一种大体积、大质量的滚石,其崩塌失稳及高速、高能远程运动往往导致沿途建筑物和交通线路的毁灭性灾难。以西藏自治区G318国道K4580典型滑坡为工程背景,基于三维非连续变形分析(three-dimensional discontinuous deformation analysis,简称3D-DDA)方法研究巨石崩塌失稳及运动全过程的特征与现象。分别建立该边坡未滑坡、浅层滑坡后和深层滑坡后3种坡形的巨石崩塌3D-DDA数值模型。采用滚石运动横向偏移经验模型,验证3D-DDA巨石运动模拟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分析巨石崩塌失稳机制及破坏后沿3种不同坡形边坡的运动轨迹和动能演进等运动特征。结果表明,3D-DDA能够有效模拟巨石崩塌失稳、运动发展、剧烈冲击碰撞直至最终静止等整个动力学过程。巨石崩塌表现为滑动→倾倒-滑动→倾倒→翻转-下落的失稳模式转换;巨石运动表现为碰撞、弹跳、飞跃、滚动、滑动等多种运动形式以及横向偏移、侧向偏转等三维空间运动特征,经过道路并与高架桥发生碰撞,引发巨石灾害。不同坡面几何特征下的巨石运动偏移量、弹跳高度、运动至坡底碰撞时间、最终稳定时间等均随着未滑坡、浅层滑坡后、深层滑坡后3种坡形变化而减小。通过3D-DDA巨石崩塌运动分析,预测巨石运动全过程、影响范围、冲击能量、停积位置等,可为巨石防灾减灾对策或措施制定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巨石 崩塌失稳 运动特征 3D-DDA 冲击碰撞
下载PDF
弓长岭东南区塌陷坑后续开采岩移规律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何荣兴 付煜 +3 位作者 任凤玉 宋德林 刘洋 谭宝会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27-534,557,共9页
弓长岭东南区分上、下含铁带,上含铁带采用露天开采,下含铁带采用地下开采并形成地表塌陷坑,上、下含铁带采深形成300 m的高差,针对此技术条件,开展下含铁带继续下采的岩移规律和不影响露天开采的极限采深的研究。利用FLAC3D软件模拟分... 弓长岭东南区分上、下含铁带,上含铁带采用露天开采,下含铁带采用地下开采并形成地表塌陷坑,上、下含铁带采深形成300 m的高差,针对此技术条件,开展下含铁带继续下采的岩移规律和不影响露天开采的极限采深的研究。利用FLAC3D软件模拟分析了有、无散体补充条件下塌陷坑上盘岩体的岩移规律,塌陷坑上盘岩移曲线存在明显的分区特征,相同监测点的位移量随着采深的增加而增大,补充散体对于控制水平变形、倾斜、曲率等岩移指标作用明显。以露天采场内不出现危险移动变形指标为原则,在有、无散体补充条件下,下含铁带极限采深分别为260,240m,即开采至90,110m水平。根据弓长岭塌陷坑条件,考虑坑内散体和补充散体对上盘岩体的被动侧压力作用,改进上盘渐进崩落模型,计算得极限开采水平为107 m水平。根据数值模拟和理论推导的结果,综合确定下含铁带极限开采水平为110m。根据研究成果,提出将上含铁带露天采场剥离废石充填下含铁带塌陷坑的控制方案,保证了露天、地下的协同开采,控制了地下开采的塌陷范围,减小了露天废石的占地费用,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塌陷坑 岩移 上盘渐进崩落 废石充填
原文传递
西山煤田陷落柱形成之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解奕炜 李俊杰 车灿辉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83-87,共5页
以构造为主线,结合岩性、地下径流等分析了西山煤田陷落柱形成之主控因素,认为陷落柱在形成中,地质构造决定了陷落柱形态与分布规律,地层岩性组合是岩溶发育的物质基础;以构造应力为出发点,结合重力、真空负压等作用进行研究,认为陷落... 以构造为主线,结合岩性、地下径流等分析了西山煤田陷落柱形成之主控因素,认为陷落柱在形成中,地质构造决定了陷落柱形态与分布规律,地层岩性组合是岩溶发育的物质基础;以构造应力为出发点,结合重力、真空负压等作用进行研究,认为陷落柱具有多种成因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陷落柱 构造运动 岩性组合 塌陷机理
下载PDF
岩溶矿区采动裂隙发育及溶洞破坏特征相似模拟 被引量:7
7
作者 朱川曲 崔栋歌 +2 位作者 周泽 李青锋 黄友金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3-100,124,共9页
针对岩溶矿区煤层开采采动裂隙发育规律及其对溶洞稳定的影响问题,通过构建岩溶洞区域煤层开采模型,对煤层开采条件下的岩溶洞破坏特征以及岩层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强烈的采动影响下,岩溶洞顶板最容易发生破坏,导致采动... 针对岩溶矿区煤层开采采动裂隙发育规律及其对溶洞稳定的影响问题,通过构建岩溶洞区域煤层开采模型,对煤层开采条件下的岩溶洞破坏特征以及岩层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强烈的采动影响下,岩溶洞顶板最容易发生破坏,导致采动裂隙发育高度在岩溶洞顶板方向达到最大;在非均匀采动影响下,岩溶洞两侧岩层呈现极不均匀下沉,岩层以岩溶洞为端点发生回转,致使岩溶洞顶板和底板发生破坏。若此时,岩溶洞处于浅埋状态,则其顶板裂隙与地表容易贯通,使得地表土体颗粒流失,而底板裂隙造成岩溶洞内充填物漏失,岩溶洞顶板裂隙和底板裂隙的共同作用为岩溶地表塌陷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因此,在岩溶地区进行煤层开采时,应防止岩溶洞区域受到非均匀采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动影响 岩溶塌陷 采动裂隙 岩层移动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流花碳酸盐台地灰岩坑的地震反射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7
8
作者 陈端新 吴时国 +1 位作者 施和生 赵淑娟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935-1943,共9页
早中新世东沙隆起带上发育了大规模的流花碳酸盐台地,上覆巨厚未固结—弱固结泥岩。基于三维地震数据,利用相干体及可视化等方法,在台地上发现了由溶蚀垮塌作用形成的数量众多的椭圆形的灰岩坑。灰岩坑直径一般为200~700m,最大超过900m... 早中新世东沙隆起带上发育了大规模的流花碳酸盐台地,上覆巨厚未固结—弱固结泥岩。基于三维地震数据,利用相干体及可视化等方法,在台地上发现了由溶蚀垮塌作用形成的数量众多的椭圆形的灰岩坑。灰岩坑直径一般为200~700m,最大超过900m,深度10~90m;灰岩坑在地震反射上表现为碳酸盐岩顶部垮塌,并导致上覆泥岩地层塌陷;灰岩坑一般沿NWW向断层分布,这些NWW向断层切割中新世碳酸盐岩和上覆海相泥岩地层,绝大多数终止于T10的不整合面。综合分析东沙海区构造和沉积过程认为:发生在晚中新世末期的东沙运动形成了NWW向张扭性断层,为酸性流体提供了运移通道和物质交换场所;东沙运动伴生的基底岩浆活动可能产生了酸性热液流体;东沙运动末期发生强烈的构造抬升和大规模海底暴露,造成地表水沿断层注入,加快了碳酸盐岩的溶蚀速率。在台地底部珠海组砂岩层的高压流体、地表水和岩浆活动可能产生的酸性热液流体的共同溶蚀作用下,碳酸盐岩地层内部产生溶洞,并且越来越大,最终顶部无法承载上覆巨厚泥岩而发生垮塌,形成灰岩坑。流花碳酸盐台地灰岩坑的形成不是简单的暴露溶蚀,而是构造活动影响下深埋藏溶蚀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岩坑 碳酸盐台地 溶蚀 塌陷 东沙运动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崩塌落石运动分析与被动防治辅助设计软件开发与应用
9
作者 吴梦瑶 张宏浩 +3 位作者 梁志伟 周国庆 费锐 曾彬 《路基工程》 2024年第3期138-145,共8页
国内外针对崩塌落石灾害运动模拟分析软件,均存在一定问题。结合边坡落石灾害现状,基于落石模型试验,系统分析落石质量、弹跳高度、下落速度等因素对落石灾害破坏力的影响,确定落石运动轨迹,开发崩塌落石运动分析与被动防治辅助设计软件... 国内外针对崩塌落石灾害运动模拟分析软件,均存在一定问题。结合边坡落石灾害现状,基于落石模型试验,系统分析落石质量、弹跳高度、下落速度等因素对落石灾害破坏力的影响,确定落石运动轨迹,开发崩塌落石运动分析与被动防治辅助设计软件(Crockfall),并在老鼠错崩塌灾害防治设计中进行应用。结果表明:通过设定法向恢复系数、切向恢复系数、滚动摩擦系数、偏移比等参数取值,即可对落石运动轨迹进行模拟;Crockfall可在二维模拟结果上实现三维辅助设计分析,实现落石大规模、可重复的随机运动,拦石墙、拦石网等不同类型被动防控系统的选型和纵横向立体优化布局;老鼠错崩塌落石运动整体呈自由跌落-碰撞弹跳-顺坡滚动-二次碰撞-顺坡滚动模式,落石主要堆积在100~200、400 m后位置,在152 m位置处能量最大,破坏性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塌 落石运动 被动防治 运动轨迹 辅助设计 Crockfall软件
下载PDF
拉裂式崩塌的运动特征分析——以陕西延长县为例 被引量:6
10
作者 袁志辉 倪万魁 陈志新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1-115,共5页
利用离散元法对延长县拉裂式岩质崩塌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拉裂式崩塌的运动过程,分析了其运动规律。根据崩塌的受力形式和运动特点,拉裂式崩塌的运动过程分为岩体原有节理的开裂变形、崩塌体与基岩碰撞的落体运动、崩塌体相互碰撞与... 利用离散元法对延长县拉裂式岩质崩塌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拉裂式崩塌的运动过程,分析了其运动规律。根据崩塌的受力形式和运动特点,拉裂式崩塌的运动过程分为岩体原有节理的开裂变形、崩塌体与基岩碰撞的落体运动、崩塌体相互碰撞与堆积、坡体的二次变形破坏四个阶段。由于影响崩塌运动的因素很多,其运动形式也非常复杂,数值模拟得出崩塌的运动速度小于理论计算结果,运动距离与实际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因此数值模拟结果可用于预测该类型崩塌的影响范围,同时对工程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裂式 崩塌 运动过程 运动规律 影响范围 离散元 陕西延长
下载PDF
含石量和坡度对土石混合体崩塌运动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成浩 韩培锋 苏有文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20年第4期11-23,共13页
为探究震后及复杂地质山区土石混合体崩塌运动规律,采用离散元法分析崩塌运动过程,研究含石量和坡度变化下崩塌体崩塌运动速度、最远运距、冲击力及运动形式。结果表明:同一坡度下,含石量越大崩塌速度峰值越大,其运动时间越短;相同含石... 为探究震后及复杂地质山区土石混合体崩塌运动规律,采用离散元法分析崩塌运动过程,研究含石量和坡度变化下崩塌体崩塌运动速度、最远运距、冲击力及运动形式。结果表明:同一坡度下,含石量越大崩塌速度峰值越大,其运动时间越短;相同含石量,随坡度的增大速度峰值越大其运动时间逐渐缩短;细颗粒和块石的最大水平运距与含石量和坡度变化成正相关;含石量变化对崩塌体的冲击力影响较小,坡度变化对崩塌体的冲击力影响较大,其中坡度65°各含石量崩塌体出现滑动冲击阶段、动态冲击阶段、稳定堆积阶段;崩塌体崩塌演化经历了变形滑动、高速滑滚、准静态堆积三个运动阶段,运动形式以滑动为主。研究结果将为土石混合体崩塌灾害预测与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石混合体 崩塌运动 平均速度 运距比
下载PDF
广州地区岩质边坡崩塌影响范围计算方法初探 被引量:2
12
作者 曾启强 王立朝 +5 位作者 刘伟 张庆华 陈凌伟 楼康明 刘羊 樊亚男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9-168,共10页
边坡危岩体产生的岩质崩塌灾害突发性强、破坏能力强,是一种危害极大的地质灾害。防治边坡危岩体的关键在于划定危岩体的影响范围,准确评估边坡危岩体影响范围,提升边坡危岩体灾害防治能力,降低崩塌威胁,目前亟需完善边坡危岩体影响范... 边坡危岩体产生的岩质崩塌灾害突发性强、破坏能力强,是一种危害极大的地质灾害。防治边坡危岩体的关键在于划定危岩体的影响范围,准确评估边坡危岩体影响范围,提升边坡危岩体灾害防治能力,降低崩塌威胁,目前亟需完善边坡危岩体影响范围的计算模型。依据广州市危岩体调查成果归纳出常见边坡危岩体的类型和坡形特征,分类建立危岩体影响范围物理几何模型,综合考虑坡面摩擦力、块体碰撞、弹跳、碎裂、接触面覆盖物性质和恢复系数、地形条件、地震等崩塌运动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概化运动过程要素建立起直线型、曲线型边坡在不同坡度条件下崩塌影响范围的计算模型,并根据地震力对崩塌体动能的影响求得地震工况下崩塌影响范围的扩大系数。该模型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出坡形分类形成几何模型,依据运动过程推求出常见工况不同地形条件下边坡危岩体最大影响范围的计算模型,获取坡高、坡度和地表特征后可依据该模型计算得出危岩体影响范围。通过实际案例验证比对,计算结果相对误差较小,且能预留一定的安全距离,可用于常见坡形边坡危岩体影响范围评价,为边坡危岩体防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质崩塌 运动距离 影响范围 恢复系数
下载PDF
四川宝兴张家沟危岩体稳定性及运动学分析
13
作者 陈锡锐 刘虹强 +3 位作者 杨剑红 艾其凯 钟波 蔡国军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24年第2期81-89,共9页
张家沟危岩体在2022年“6•1”芦山地震后被发现,稳定性差,严重威胁下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基于稳定性计算及离散元数值分析方法对危岩体进行评价,选取稳定性最差的地震工况进行运动学分析,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结合解析解与数值解成果设计... 张家沟危岩体在2022年“6•1”芦山地震后被发现,稳定性差,严重威胁下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基于稳定性计算及离散元数值分析方法对危岩体进行评价,选取稳定性最差的地震工况进行运动学分析,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结合解析解与数值解成果设计相应防护措施。主要结论有:(1)张家沟危岩体结构破碎,顺坡向控制性结构面发育,破坏模式为滑移式;(2)稳定性计算与数值模拟结果皆表明张家沟危岩体在天然、暴雨、地震工况下均会失稳,其中地震工况下运动距离最长;(3)地震工况下危岩体的破坏模式为震裂—滑移式,运动过程中块石以滑移为主,跳高较小,同时坡面形态显著影响着落石运动特征;(4)落石间相互碰撞挤压会改变其运动特征及冲击动能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致灾范围。成果可为类似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移式崩塌 稳定性评价 离散元 运动特征 防治措施
下载PDF
斜坡危岩体崩塌运动的数学模型及工程应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沈小辉 魏云杰 +1 位作者 陶连金 韩俊艳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40-543,共4页
崩塌是'5·12'汶川地震诱发的主要次生地质灾害之一,在对灾区村镇大量崩塌体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将崩塌危岩体的运动过程分为自由落体、弹跳和滚动3个阶段,建立了各阶段运动过程的数学模型.以灾区九寨沟杨家岩崩塌体为例,计... 崩塌是'5·12'汶川地震诱发的主要次生地质灾害之一,在对灾区村镇大量崩塌体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将崩塌危岩体的运动过程分为自由落体、弹跳和滚动3个阶段,建立了各阶段运动过程的数学模型.以灾区九寨沟杨家岩崩塌体为例,计算了危岩体的运动速度、滚动距离和冲击力,为灾后重建中崩塌体的治理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12”汶川地震 危岩体 崩塌 数学模型
下载PDF
地下管道断裂引起的土体侵蚀透明土模型试验分析
15
作者 刘皓昀 段园煜 +1 位作者 柏奥 方梅香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38-42,共5页
为研究地下管道断裂引起的土体侵蚀内部发展过程,利用透明土材料技术进行土体侵蚀模型试验。使用摄像设备记录透明土模型内部试验全过程,对试验过程的图像进行定量测量,分析塌陷坑尺寸随时间变化情况;利用差分法对试验图像进行对比,分... 为研究地下管道断裂引起的土体侵蚀内部发展过程,利用透明土材料技术进行土体侵蚀模型试验。使用摄像设备记录透明土模型内部试验全过程,对试验过程的图像进行定量测量,分析塌陷坑尺寸随时间变化情况;利用差分法对试验图像进行对比,分析土体内部颗粒运动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在无压管道内,因管道断裂而产生的土体塌陷,塌陷坑呈圆锥柱状,侵斜角为78°。塌陷深度在140 s之前塌陷较快,随后逐渐缓慢,直至因土体在管道断裂内堆积堵塞而停止,最终塌陷深度为62.1 mm。根据颗粒运动的程度不同,可将土体内部区域分为塌陷区、松动区和稳定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面塌陷 透明土技术 土体侵蚀 颗粒运动 塌陷深度
下载PDF
贵州省某危岩崩塌运动特征分析
16
作者 杨丽君 赵叶江 《工程技术研究》 2023年第7期21-23,共3页
文章以贵州某山坡坡面为研究对象,对其危岩崩塌运动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危岩的运动轨迹及其崩落规律,得出以下结论:Ⅱ坡的坡高与危岩运动的水平距离相关性显著,且其变化对水平距离影响较大,当坡高为30 m时,危岩运动水平距离相较于坡高为1... 文章以贵州某山坡坡面为研究对象,对其危岩崩塌运动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危岩的运动轨迹及其崩落规律,得出以下结论:Ⅱ坡的坡高与危岩运动的水平距离相关性显著,且其变化对水平距离影响较大,当坡高为30 m时,危岩运动水平距离相较于坡高为10 m的运动水平距离增大95%;坡度对危岩运动的水平距离影响较小,在改变Ⅰ坡、Ⅱ坡的坡度后,危岩运动的水平距离增长率仅为7.89%、69.90%。相较于Ⅰ坡,Ⅱ坡坡度变化对危岩弹跳高度的影响较大。危岩总能量主要受Ⅱ坡的坡面参数的影响,说明危岩的运动轨迹与崩落规律主要与Ⅱ坡的相关坡面参数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岩 崩塌规律 运动轨迹 正交试验
下载PDF
“两个决不会”的误译与社会制度更替的生产力条件
17
作者 李济广 《政治经济学研究》 2023年第1期16-28,共13页
“两个决不会”的通行说法认为只要“能容纳的生产力还能发挥”则旧的社会就不会灭亡,只要“物质条件不成熟”新的生产关系就不会出现,这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经济制度关系的理论,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合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制... “两个决不会”的通行说法认为只要“能容纳的生产力还能发挥”则旧的社会就不会灭亡,只要“物质条件不成熟”新的生产关系就不会出现,这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经济制度关系的理论,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合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制度关系原理,与“两个必然”的实现条件、实现途径、实现时机等理论相矛盾,违背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事实,会严重危害社会主义事业和共产主义运动。问题的根源在于“两个不会”翻译错误。马克思“两个不会”或“两个生产力条件”的原意是,一个社会形态在生产力发展到足以使之消亡之前不会消失,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其物质生存条件形成之前不会取代旧的社会形态,即社会制度更替的生产力条件是“生产力发展足够”和“物质条件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决不会 两个必然 资本主义灭亡 共产主义运动
原文传递
北洺河铁矿地表及岩层移动观测系统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欧阳振华 李长洪 +3 位作者 陈国利 李占科 乔永山 王伟杰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2-44,共3页
地表塌陷严重威胁着矿山安全生产,破坏地表生三态环境。为了全面系统地研究地表塌陷和岩层移动问题,获得准确可靠的监测资料,不但要在地表布设测点,还要在岩层内部布设测点,从地表和岩层内部2个方面着手建立岩移观测系统,为后期研究地... 地表塌陷严重威胁着矿山安全生产,破坏地表生三态环境。为了全面系统地研究地表塌陷和岩层移动问题,获得准确可靠的监测资料,不但要在地表布设测点,还要在岩层内部布设测点,从地表和岩层内部2个方面着手建立岩移观测系统,为后期研究地表及岩层的移动和变形规律做好准备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层移动 地表塌陷 铁矿 岩移观测 矿山安全 变形规律 测点 观测系统 布设 内部
下载PDF
兴仁“6·10”彭家洞高速滑坡运动特征与形成机理 被引量:2
19
作者 廖德武 郑冰 +3 位作者 杜艳松 张君恺 兰中孝 吴正超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6-76,共11页
2021年6月10日20时30分左右,贵州省兴仁彭家洞发生高速滑坡,滑坡体高速运动沿途铲刮坡面崩塌堆积体,造成3人遇难,18栋房屋损毁。通过对滑坡发生前后影像资料遥感解译、灾害发生现场详细的地质调查及室内综合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彭家洞滑... 2021年6月10日20时30分左右,贵州省兴仁彭家洞发生高速滑坡,滑坡体高速运动沿途铲刮坡面崩塌堆积体,造成3人遇难,18栋房屋损毁。通过对滑坡发生前后影像资料遥感解译、灾害发生现场详细的地质调查及室内综合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彭家洞滑坡的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阐明了滑坡发生的运动特征与形成机理。研究表明:斜坡地形“上陡-中缓-下陡”与岩土结构“上硬下软”是滑坡形成的内在因素,人类工程活动、强降雨的饱水加载和下渗软化作用是滑坡形成的外在因素;滑坡平面形态呈折线形,根据运动特征和堆积结构将滑坡分为滑源区(Ⅰ)、铲刮-流通区(Ⅱ)、铲刮堆积区(Ⅲ)3个区;滑坡是由危岩带形成、滑坡孕育及斜坡失稳3个阶段孕育形成的挤压-推移式高速滑坡。研究结果对贵州类似的斜坡地带及岩土结构区域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滑坡 崩塌堆积体 运动特征 形成机理 滑坡形成演化
下载PDF
特殊构造砖烟囱定向爆破拆除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爱华 《爆破》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6-99,147,共5页
介绍了定向控制爆破技术拆除一座烟囱、水塔的结合体,拟爆结构物地坪以上27 m处设置钢筋混凝土结构水箱,致使重心高于一般烟囱,其外壁采用ф12 mm钢筋网箍和60 mm厚混凝土进行加固。周边环境复杂,距高压配电房仅1.4 m,为避免地坪处+0.5 ... 介绍了定向控制爆破技术拆除一座烟囱、水塔的结合体,拟爆结构物地坪以上27 m处设置钢筋混凝土结构水箱,致使重心高于一般烟囱,其外壁采用ф12 mm钢筋网箍和60 mm厚混凝土进行加固。周边环境复杂,距高压配电房仅1.4 m,为避免地坪处+0.5 m烟道口对定向的影响,将爆破切口位置提高到+3.0 m处;为减小触地振动、防止倾倒过程中出现后座,采用梯形切口,爆破切口长度取其周长62%,爆破切口高度取1.4 m。为克服烟囱外壁加固层和圆拱墙体钻凿深度不准确的影响,同排相邻炮孔采用一深、一浅的布置方式,其炮眼深度差值2~3 cm,装药结构应用正、反向起爆综合技术。采用开挖减震沟、设置缓冲带控制爆破振动等措施,爆破效果理想,保证了邻近建筑物及设施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向倒塌 控制爆破 砖混结构 后坐 倒梯形切口 正、反起爆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