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氯沙坦和辛伐他汀对逆转压力负荷心力衰竭大鼠心室心肌纤维化的作用 被引量:10
1
作者 邢晓倩 徐健 +2 位作者 吕雄文 黄艳 朱鹏里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376-1379,共4页
目的比较单独使用氯沙坦或辛伐他汀和联合投药对逆转压力负荷心力衰竭大鼠心室肌纤维化的作用。方法使用降主动脉缩窄术建立大鼠压力负荷心衰模型。大鼠随机分为6组(n=8~10):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氯沙坦组、辛伐他汀组及联... 目的比较单独使用氯沙坦或辛伐他汀和联合投药对逆转压力负荷心力衰竭大鼠心室肌纤维化的作用。方法使用降主动脉缩窄术建立大鼠压力负荷心衰模型。大鼠随机分为6组(n=8~10):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氯沙坦组、辛伐他汀组及联合投药组。5wk时比较各组大鼠心脏重量,计算重量指数;Masson染色观察心肌胶原组织增生;ELISA法检测血BNP浓度;RT-PCR法检测心室Collagen-Ⅰ和Collagen-ⅢmRNA表达,计算两者比例。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DAC组心脏重量及其指数、左心重量及其指数和BNP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Collagen-Ⅰ和Collagen-ⅢmRNA及两者比例均明显增加(P<0.05);投药组与DAC组比较,上述各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联合投药效果更明显(P<0.05)。结论氯沙坦和辛伐他汀可缓解心衰时心室心肌纤维化,联合投药效果更明显,可能与降低Ⅰ型和Ⅲ型胶原含量及其比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伐他汀 氯沙坦 心力衰竭 心肌纤维化 胶原重构 大鼠
下载PDF
辛伐他汀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肌间质重构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张冬颖 覃数 +1 位作者 唐显军 杨辉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16-520,共5页
目的探讨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辛伐他汀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肌间质重构的影响。方法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24h后存活大鼠随机分为心肌梗死组(MI组)、辛伐他汀20mg组(20mg·kg-1·d-1)和40mg组(40mg·kg-1... 目的探讨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辛伐他汀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肌间质重构的影响。方法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24h后存活大鼠随机分为心肌梗死组(MI组)、辛伐他汀20mg组(20mg·kg-1·d-1)和40mg组(40mg·kg-1·d-1),另单设假手术组(Sham组)。8wk后检测左、右心室重量指数,心肌组织胶原含量,Ⅰ型、Ⅲ型胶原容积分数(CVF)及Ⅰ/Ⅲ比值,同时测定Ⅰ型、Ⅲ型胶原mRNA表达。结果MI组左、右心室重量指数增加,梗死边缘区Ⅰ型、Ⅲ型胶原容积分数及Ⅰ/Ⅲ比值均增加,Ⅰ型、Ⅲ型胶原mRNA表达增加。两个Sim组的心室重量指数均降低,梗死边缘区Ⅰ型、Ⅲ型胶原容积分数及Ⅰ/Ⅲ比值下降,但仍高于Sham组,Ⅰ型、Ⅲ型胶原mRNA表达亦较MI组降低。结论辛伐他汀能减少梗死边缘区胶原沉积,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肌间质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伐他汀 胶原重构 心肌梗死 纤维化
下载PDF
PⅠCP、PⅢNP水平对心脏舒张功能障碍及胶原重构的评估作用 被引量:8
3
作者 李进嵩 陶剑虹 +6 位作者 蔡力 姜荣建 李春梅 孔洪 刘明江 舒燕 贺涛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40-644,共5页
目的探讨心脏舒张功能障碍中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ⅠCP)和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心脏舒张功能障碍、胶原重构的关系。方法 60只兔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心肌梗死(MI)组、左室肥厚(LVH)组(n=20)。第2、4、8、12周EL... 目的探讨心脏舒张功能障碍中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ⅠCP)和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心脏舒张功能障碍、胶原重构的关系。方法 60只兔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心肌梗死(MI)组、左室肥厚(LVH)组(n=20)。第2、4、8、12周ELISA检测PⅠCP、PⅢNP水平及多普勒血流和组织超声检测各组E/e'比值;第12周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偏振光法测定各组标本胶原容积分数(CVF)和Ⅰ/Ⅲ型胶原比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MI组和LVH组PⅠCP、PⅢNP水平明显升高(P<0.05),MI组与LVH组比较PⅠCP、PⅢNP水平亦明显升高(P<0.05),并随时间增加;与对照组比较,MI组和LVH组E/e'比值明显升高(P<0.05),并随时间增加;与对照组比较,MI组和LVH组CVF明显升高(P<0.05)。PⅠCP、PⅢNP水平与E/e'比值呈正相关(P<0.05)。PⅠCP/PⅢNP比值与Ⅰ/Ⅲ胶原比值呈正相关(P<0.05)。结论 PⅠCP、PⅢNP水平可以评估不同病理状态下心脏舒张功能的改变及心肌胶原重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 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 心力衰竭 舒张性 胶原重构
下载PDF
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及Bcl-2和Bax蛋白表达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颈动脉血管间质胶原重构及逆转中的意义 被引量:6
4
作者 万新红 邓利芝 +2 位作者 陈朝霞 向晓光 陈金龙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S2期197-200,共4页
目的 探讨血管平滑肌细胞及Bcl 2和Bax蛋白表达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颈动脉血管间质胶原重构及逆转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 16周龄雄性SHR各 12只分别为厄贝沙坦组 (30mg·kg- 1·d- 1 )和非厄贝沙坦组 ,另选同龄雄性Wistar... 目的 探讨血管平滑肌细胞及Bcl 2和Bax蛋白表达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颈动脉血管间质胶原重构及逆转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 16周龄雄性SHR各 12只分别为厄贝沙坦组 (30mg·kg- 1·d- 1 )和非厄贝沙坦组 ,另选同龄雄性Wistar大鼠 12只为正常对照组 ;颈总动脉切片采用HE染色、苦味酸一天狼星红 (PSR)染色、免疫组化法染色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dUIP缺口末端标记法分别检测颈动脉壁厚 腔径比值、胶原面积百分比、Bcl 2和Bax蛋白表达和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凋亡率(APOI)。结果 非厄贝沙坦组颈动脉壁厚 腔径比值较正常对照组高 2 5 0 .11%± 15 .6 3% (P <0 .0 1) ,厄贝沙坦组治疗 2 0周后 ,较非厄贝沙坦组下降了 4 3.2 4 %± 8.6 2 % (P <0 .0 1) ;非厄贝沙坦组胶原面积百分比较正常对照组SBP高 2 0 1.6 7%± 16 .73% (P <0 .0 1) ,厄贝沙坦组治疗 2 0周后 ,较非厄贝沙坦组仅仅下降了 17.70 %± 6 .4 5 % (P <0 .0 1) ;非厄贝沙坦组的VSMC率APOI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 ,经药物治疗后下降 ;非厄贝沙坦组的VSMCBcl 2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用厄贝沙坦治疗后 ,VSMCBcl 2阳性率较非厄贝沙坦组明显减少 ;非厄贝沙坦组和正常对照组的VSMCBax蛋白表达阳性率无明显差别 ,用厄贝沙坦治疗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颈动脉 胶原重构 凋亡 血管平滑肌细胞 BCL-2/BAX蛋白
下载PDF
急诊与择期血运重建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胶原重塑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彭林林 吴强 +4 位作者 杨天和 张陈匀 黄山 周晓泉 张晓丽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9年第4期259-261,共3页
目的评价急诊与择期血运重建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脏胶原重塑的影响差异。方法45例AMI患者依据不同干预方法分为择期血运重建组(急诊组,25例)和急诊血运重建组(择期组,20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患者在AMI发病后1周、3个月及... 目的评价急诊与择期血运重建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脏胶原重塑的影响差异。方法45例AMI患者依据不同干预方法分为择期血运重建组(急诊组,25例)和急诊血运重建组(择期组,20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患者在AMI发病后1周、3个月及6个月时的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ICP)、Ⅲ型前胶原(PCⅢ)。结果急诊组3个月和6个月的PⅠCP及1周时点的PCⅢ浓度分别为(7.61±4.05)ng/ml、(10.44±4.36)ng/ml和(27.91±8.71)ng/ml,均低于择期组的(10.79±4.17)ng/ml、(13.20±4.42)ng/ml和(37.71±13.64)ng/ml,均P〈0.05。结论急诊血运重建对AMI后半年内心脏胶原合成代谢的抑制作用强于择期血运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胶原重塑 血运重建 急诊 择期
下载PDF
倍他乐克防治新西兰兔心肌梗死胶原重构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王清 孙雪林 +2 位作者 邢启崇 闫素华 胡和生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217-1220,共4页
目的:探讨倍他乐克防治急性心肌梗死(AMI)后胶原重构的作用机制。方法:将AMI模型24例随机分成倍他乐克组和AMI组,另设8例假手术组,试验结束时,存活动物分别为倍他乐克组8例,AMI组10例,假手术组7例。所有新西兰兔分别于术前、术后1、4 d... 目的:探讨倍他乐克防治急性心肌梗死(AMI)后胶原重构的作用机制。方法:将AMI模型24例随机分成倍他乐克组和AMI组,另设8例假手术组,试验结束时,存活动物分别为倍他乐克组8例,AMI组10例,假手术组7例。所有新西兰兔分别于术前、术后1、4 d检测血清白介素-6(IL-6)、于术前、术后17、d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术前、术后4、71、42、8、56 d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ⅠCP)和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的含量,所有指标均用酶联免疫分析(ELISA)方法检测。56 d时处死试验动物,取梗死区及非梗死区组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梗死区和非梗死区的胶原沉积。结果:术后各组各时段兔血清PⅠCP和PⅢNP浓度均升高,倍他乐克组和AMI组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但倍他乐克组低于AMI组(P<0.05),且持续56 d以上。倍他乐克组和AMI组较假手术组梗死区及非梗死区胶原沉积和Ⅰ/Ⅲ型胶原比值明显增加(P<0.01),倍他乐克组梗死区及非梗死区胶原沉积较AMI组减轻(P<0.05);倍他乐克组非梗死区Ⅰ/Ⅲ型胶原比值较AMI组减低(P<0.05),梗死区无明显差异(P>0.05)。倍他乐克组和AMI组术后4 d血清IL-6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倍他乐克组低于AMI组(P<0.05);倍他乐克组和AMI组术后7 d hs-CRP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但倍他乐克组低于AMI组(P<0.05)。PⅠCP峰值与梗死区、非梗死区Ⅰ型胶原沉积呈正相关,PⅢNP峰值与Ⅲ型胶原沉积呈正相关;术后4 d血清IL-6和术后7 d血清hs-CRP与PⅠCP和PⅢNP峰值呈正相关性。结论:AMI后应用倍他乐克可减轻胶原沉积,其抗胶原重构作用有一部分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倍他乐克 胶原重构
下载PDF
TIMP-1mRNA表达在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胶原重构中的作用及其与TGF-β_1的关系 被引量:4
7
作者 韩福生 孙辉 +7 位作者 刘立志 高彦辉 周令望 刘阳 曾绍娟 曾宪惠 陈炳卿 于维汉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04-606,共3页
目的探讨TIMP-1mRNA表达在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胶原重构中的作用及其与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关系。方法4周龄雄性BALB/c鼠腹腔接种0.1ml100TCID50CVB3m,周龄、性别相同小鼠为对照,分别于接种后3、7、9、14、21、28、56d断脊处死小鼠... 目的探讨TIMP-1mRNA表达在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胶原重构中的作用及其与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关系。方法4周龄雄性BALB/c鼠腹腔接种0.1ml100TCID50CVB3m,周龄、性别相同小鼠为对照,分别于接种后3、7、9、14、21、28、56d断脊处死小鼠,心肌标本经常规制片,VG染色观察心肌组织胶原的改变,原位杂交观察TIMP-1mRNA和TGF-β1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观察TGF-β1的表达。结果感染后28d小鼠心肌组织血管周围胶原明显沉积,感染后56d心肌组织血管周围及心肌细胞间隙胶原沉积均明显增加;感染后7d可见TIMP-1mRNA表达,14~21d最为明显,此后减弱,直到56d。感染后3d可见TGF-β1mRNA及TGF-β1表达,7~21d最为明显,此后减弱,持续至感染后56d;TIMP-1mRNA和TGF-β1表达等级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01)。结论TGF-β1表达增加及其上调TIMP-1mRNA的表达可能在病毒性心肌炎心肌胶原重构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炎 胶原重构 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 转化生长因子-Β
下载PDF
别嘌呤醇降低大鼠心肌非梗死区胶原重塑 被引量:4
8
作者 肖骏 佘强 +1 位作者 罗开良 黄开顺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54-359,共6页
目的探讨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别嘌呤醇对大鼠非梗死区心肌胶原重塑的影响。方法结扎冠脉前降支制作大鼠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心肌梗死组和别嘌呤醇组,每组分别于7、14、21和28d时测定心肌组织胶原含量,Ⅰ、Ⅲ型胶原容积分数(C... 目的探讨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别嘌呤醇对大鼠非梗死区心肌胶原重塑的影响。方法结扎冠脉前降支制作大鼠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心肌梗死组和别嘌呤醇组,每组分别于7、14、21和28d时测定心肌组织胶原含量,Ⅰ、Ⅲ型胶原容积分数(CVF)、mRNA的改变及Ⅰ/Ⅲ型胶原比值,黄嘌呤氧化酶(XO)和清除活性氧活力。28d时另检测XO蛋白表达及左心室病理改变。结果心肌梗死组心肌胶原含量,Ⅰ、Ⅲ型CVF及mRNA升高,Ⅰ/Ⅲ型胶原比值先下降后升高,XO活力增加,清除活性氧活力降低(P<0.05或P<0.01)。别嘌呤醇组明显缓解了上述指标的变化。结论别嘌呤醇能够降低非梗死区胶原沉积和Ⅰ/Ⅲ型胶原比值,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肌胶原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别嘌呤醇 黄嘌呤氧化酶 活性氧 胶原重塑 心肌梗死
下载PDF
卡维地洛对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细胞凋亡及慢性期胶原重塑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刘春梅 路明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15年第10期1033-1036,共4页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对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细胞凋亡及慢性期胶原重塑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140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60只)、治疗组(60只)和对照组(20只)。模型组和治疗组小鼠给予腹腔注射CVB3,建立模型。治疗组于注射病毒1h...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对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细胞凋亡及慢性期胶原重塑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140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60只)、治疗组(60只)和对照组(20只)。模型组和治疗组小鼠给予腹腔注射CVB3,建立模型。治疗组于注射病毒1h后给予卡维地洛1.0 mg/kg/d。在接种21d后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CP-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一氧化氮合酶(i NOS),核因子κB(NF-κB)表达水平以及心肌细胞间质胶原容积分数(CVF)和细胞凋亡率(Rapo),测量各组小鼠的血压和心脏的质量及体质量;对比分析各组小鼠的心脏组织切片。结果 21d后模型组存活33只,治疗组存活44只,对照组全部存活,三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χ2=15.082,P<0.01)。模型组和治疗组小鼠MCP-1,TNF-α,i NOS,NF-κB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治疗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治疗后心肌细胞凋亡率和CV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治疗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卡维地洛可以有效降低病毒性心肌炎的炎性因子并以此达到保护心肌细胞、促进胶原重塑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心肌炎 卡维地洛 细胞凋亡 胶原重塑
下载PDF
血运重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救治中的应用效果
10
作者 熊操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5期27-30,共4页
目的:探讨血运重建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急诊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2年9月厦门市第五医院收治的109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55例)和对照组(54例)... 目的:探讨血运重建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急诊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2年9月厦门市第五医院收治的109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55例)和对照组(54例)。对照组仅行内科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内科药物治疗的同时在相应治疗时间窗内实施血运重建术。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心功能指标、心肌微循环指标、心脏胶原重塑指标、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ameter,LVESD)、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eft ventricular posterior wall diastolic,LVPWD)、室间隔厚度(interventricular septal thickness,IVST)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研究组LVEDD、LVESD、LVPWD、IVST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两组心肌微循环指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两组心脏胶原重塑指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6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患者接受血运重建治疗,可改善心功能、心肌微循环状况,抑制心室重塑,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运重建 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微循环 胶原重塑
下载PDF
脐血干细胞移植对严重冠心病患者左心室重塑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蒋智 贾中申 +4 位作者 韦方 李安杰 周永刚 梁青龙 周松 《贵州医药》 CAS 2016年第2期115-118,共4页
目的研究异体脐带血干细胞(UCBSC)移植对严重冠心病患者左心室重塑的作用。方法将40例冠状动脉造影为三支血管弥漫病变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UCBSC组,均给予常规内科药物治疗,UCBSC组在此基础上经冠状动脉前降支移植UCBSCs。移... 目的研究异体脐带血干细胞(UCBSC)移植对严重冠心病患者左心室重塑的作用。方法将40例冠状动脉造影为三支血管弥漫病变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UCBSC组,均给予常规内科药物治疗,UCBSC组在此基础上经冠状动脉前降支移植UCBSCs。移植前、移植后48h、4周、12周分别检测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ICP)、Ⅲ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PCⅢNP)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用心脏超声检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结果 UCBSC组患者均未发现过敏反应及移植相关不良反应。与对照组及移植前相比,UCBSC组在移植后48h血清VEGF水平显著升高(P<0.01),血浆PICP、PCⅢNP水平降低(P<0.01),且VEGF变化与PICP、PCⅢNP呈负相关(P<0.01)。移植后12周,UCBSC组LVESd小于对照组(P<0.05),但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严重冠心病患者经冠脉移植异体UCBSCs安全有效,通过上调VEGF表达可抑制心脏纤维化,从而改善左室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脐带血干细胞 异体移植 胶原 心室重塑
下载PDF
缬沙坦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肌胶原重塑、ASK1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邱敏 龙明智 +1 位作者 谭晓 王迪斌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21-624,共4页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模型下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ASK1)介导心室重塑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复制心肌梗死大鼠模型,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法检测心肌胶原容积分数,免疫印迹法检测心肌ASK1蛋白含量并测定大...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模型下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ASK1)介导心室重塑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复制心肌梗死大鼠模型,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法检测心肌胶原容积分数,免疫印迹法检测心肌ASK1蛋白含量并测定大鼠血流动力学和左心室质量指数。结果:缬沙坦组左心室质量指数、胶原容积分数、ASK1表达均显著低于心肌梗死组(P<0.05)。结论:ASK1的激活参与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过程,缬沙坦能干预ASK1介导通路并改善心肌胶原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重塑 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 血管紧张素Ⅱ 缬沙坦
下载PDF
肥大细胞在长脉宽1064nm Nd:YAG激光非剥脱性嫩肤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尚英彬 王展 +2 位作者 庞莹 席鹏 任秋实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0年第5期697-700,共4页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肥大细胞在非剥脱性激光嫩肤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长脉宽1064nm掺钕:钇-铝石榴石(neodymium-yttrium-aluminum garnet,Nd:YAG)激光对36只雌性昆明小鼠进行连续4次治疗,每次间隔1周。分别于第1次治疗后1h、1天、7...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肥大细胞在非剥脱性激光嫩肤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长脉宽1064nm掺钕:钇-铝石榴石(neodymium-yttrium-aluminum garnet,Nd:YAG)激光对36只雌性昆明小鼠进行连续4次治疗,每次间隔1周。分别于第1次治疗后1h、1天、7天、21天、30天、60天对小鼠皮肤行活组织取材。应用甲苯胺蓝特殊染色、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和免疫组化方法分别对皮肤组织样品真皮肥大细胞、成纤维细胞和I型、III型胶原进行检测。结果:激光治疗后1h、1天、7天、21天和30天,治疗组真皮肥大细胞总数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均为P<0.01);激光治疗后1h、1天、7天、21天、30天和60天,治疗组真皮脱颗粒的肥大细胞数量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增高(分别为P<0.01、P<0.01、P<0.01、P<0.05、P<0.01、P<0.01);激光治疗后7天、21天、30天和60天,治疗组真皮成纤维细胞数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分别为P<0.05、P<0.01、P<0.01、P<0.01);激光治疗后21天、30天、60天,治疗组真皮I型胶原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分别为P<0.01);激光治疗后7天、21天、30天和60天,治疗组真皮III型胶原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分别为P<0.01、P<0.05、P<0.01、P<0.01)。真皮脱颗粒的肥大细胞数量与真皮成纤维细胞数量呈显著正相关(r=0.663,P<0.01);真皮脱颗粒的肥大细胞数量与真皮I型及III型胶原水平亦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558,P<0.01;r=0.630,P<0.01)。结论:肥大细胞可能参与非剥脱性激光诱导的炎症反应、成纤维细胞增生和胶原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剥脱性激光嫩肤 胶原重建 肥大细胞 ND:YAG激光 创伤愈合
下载PDF
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联合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对扩张型心肌病胶原重塑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于勤 朱宁 +4 位作者 李倩晓 李晓菲 那荣妹 郑晓群 方唯一 《中国临床医学》 2011年第5期587-590,共4页
目的:探讨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hVEGF165)联合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治疗对扩张型心肌病胶原重塑的影响。方法:将40只扩张型心肌病(DCM)大鼠模型随机分为4组:PBS组、MSCs心肌移植联合基因治疗组(MSCs-GENE组)、... 目的:探讨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hVEGF165)联合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治疗对扩张型心肌病胶原重塑的影响。方法:将40只扩张型心肌病(DCM)大鼠模型随机分为4组:PBS组、MSCs心肌移植联合基因治疗组(MSCs-GENE组)、MSCs心肌移植组(MSCs组)以及基因治疗组(GENE组)。心肌局部注射所构建MLC-2v/pIRES2-EG-FP-hVEGF165与MSCs,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I型、Ⅲ型胶原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基因表达,蛋白免疫印迹(Westren blot)检测hVEGF165蛋白表达。结果:PBS组、MSCs+GENE组、MSCs组以及GENE组的I型胶原PCR产物灰度比分别为(0.359±0.010)、(0.240±0.012)、(0.313±0.058)、(0.230±0.011);而Ⅲ型胶原分别为(0.831±0.011)、(0.842±0.015)、(0.917±0.058)、(0.688±0.015);TGF-β1分别为(0.548±0.067)、(0.370±0.012)、(0.561±0.014)、(0.369±0.098);MSCs+GENE组TGF-β1与GEN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者显著低于PBS组和MSCs组,提示TGF-β1表达下调;I型/III型胶原灰度比分别为(0.436±0.072)、(0.290±0.023)、(0.337±0.021)、(0.333±0.011),其中MSCs组与GEN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SCs组与GENE组的I型/III型胶原灰度比减低,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MSCs-GENE组进一步使I型/III型胶原灰度比减低;TGF-β1表达分析结果显示,hVEGF165基因治疗较MSCs移植使TGF-β1表达下调的作用更显著。结论:MSCs移植与hVEGF165基因治疗有可能通过下调TGFβ1表达,降低I型/III胶原比值,增加心肌顺应性,减轻心肌胶原网络重塑而改善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 胶原重塑 转化生长因子Β1 间充质干细胞 基因治疗 扩张型心肌病
下载PDF
急诊与择期血运重建对AMI患者左室重构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任海舟 张雪松 +1 位作者 王晓华 汤雪露 《中国医药导刊》 2010年第11期1853-1854,共2页
目的:通过观察急诊及择期血运重建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的心脏结构及胶原重构的影响,探讨急诊及择期血运重建干预在AMI治疗及胶原重构中的作用和地位。方法:AMI患者按照入院时所采用的不同干预方法分为急诊血运重建组(A组:包括急诊静... 目的:通过观察急诊及择期血运重建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的心脏结构及胶原重构的影响,探讨急诊及择期血运重建干预在AMI治疗及胶原重构中的作用和地位。方法:AMI患者按照入院时所采用的不同干预方法分为急诊血运重建组(A组:包括急诊静脉溶栓和急诊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和择期血运重建组(B组:即择期冠脉内支架置入术)。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对照组和所有AMI患者在发病后1周、3月及6月时点的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ⅠCP)、Ⅲ型前胶原(PCⅢ)、同期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TDE)检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结果:A、B组各时间点同期比较LVEDD、LVESD、LVEDV、LVESV无明显差异,A组3月、6月时点PⅠCP低于同时点的B组,6月时点PCⅢ则高于本组的1周时点。结论:失去急诊血运重建治疗窗或者急诊血运重建失败的患者应积极实施择期血运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运重建 心肌梗死 超声心动图 胶原重构
下载PDF
螺内酯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左室血流动力学及胶原重构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侠 董士民 刘坤申 《河北医药》 CAS 2008年第2期136-137,共2页
目的研究螺内酯对大鼠心肌梗死(MI)后血流动力学和心肌胶原重构的影响。方法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诱导大鼠急性MI模型,心肌梗死后24h将大鼠随机分为:(1)安慰剂组;(2)小剂量螺内酯组;(3)大剂量螺内酯组,另设(4)假手术组,每组8只。于... 目的研究螺内酯对大鼠心肌梗死(MI)后血流动力学和心肌胶原重构的影响。方法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诱导大鼠急性MI模型,心肌梗死后24h将大鼠随机分为:(1)安慰剂组;(2)小剂量螺内酯组;(3)大剂量螺内酯组,另设(4)假手术组,每组8只。于第2周、第6周观察以下指标:(1)平均动脉压、左室舒张末压;(2)非梗死区心肌胶原含量及Ⅰ/Ⅲ型胶原蛋白比值。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安慰剂组左室舒张末压均升高(P均<0.01),心肌胶原含量及Ⅰ/Ⅲ型胶原蛋白比值也明显增加(P均<0.01)。与安慰剂组相比螺内酯组左室舒张末压、心肌胶原含量及Ⅰ/Ⅲ型胶原蛋白比值有显著下降(P<0.05或0.01)。与小剂量螺内酯组相比,大剂量螺内酯组左室舒张末压以及各项胶原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或0.01)。结论螺内酯可改善MI后左室舒张功能,抑制非梗死区胶原增生及重建。大剂量螺内酯较小剂量螺内酯效果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流动力学 胶原重构 螺内酯 大鼠
下载PDF
Evaluation of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he Maximus<sup>TM</sup>System for Facial Wrinkles
17
作者 Nikolay Potekaev Olga Zhukova 《Journal of Cosmetics, Dermatological Sciences and Applications》 2013年第2期151-156,共6页
Introduction: There is a growing demand for non-invasive methods with no down time and minimal risk for facial skin rejuvenation and treatment of wrinkles. The Maximus system, based on TriLipo technology, combines rad... Introduction: There is a growing demand for non-invasive methods with no down time and minimal risk for facial skin rejuvenation and treatment of wrinkles. The Maximus system, based on TriLipo technology, combines radiofrequency and Dynamic Muscle Activation (DMA). We evaluated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he MaximusTM system for the treatment of facial wrinkles. Methods: Twenty women received 8 weekly treatments for facial wrinkles using the Maximus system. Treatment efficacy was assessed by comparing pre- and post-treatment photographs, assessing skin characteristics using the 3D Visioscan system, assessing skin microtopography using the DUB ultrasonic scanning system, assessing microcirculation conditions of facial skin using Laser Doppler Flowmetry (LDF) and subjective evaluation of skin improvement. Results: No adverse events were observed. Following the treatments, positive changes in skin flakiness (scaliness), roughness, smoothness and wrinkles were demonstrated using Visioscan. A thickening of the epidermal-dermal layer and increased structural homogeneity were observed by ultrasound, hyperechogenicity was increased and areas of hypoechogenicity reduced. Microcirculation was improved, corresponding with a positive trend for improved skin characteristics. Conclusions: The Maximus system powered by the TriLipo technology is a non-invasive, effective, safe, and virtually painless treatment for reduction of wrinkles and facial skin rejuven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Lipo TriPollar Radiofrequency Dynamic Muscle Activation (DMA) WRINKLE Reduction ANTI-AGING SKIN TIGHTENING collagen remodeling SKIN Tonus
下载PDF
家兔慢性冬眠心肌MMP-2、MMP-9和TIMP-2表达与胶原重构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艳 孙伏清 +2 位作者 李淑梅 张飞龙 陈良龙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27-231,共5页
目的观察家兔慢性冬眠心肌(CHM)心肌间质胶原纤维变化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9(MMP-2、MMP-9)及其抑制剂(TIMP-2)的表达。方法27只家兔随机分为模型组(CHM,n=15)及假手术组(SHAM,n=12)。观察心肌间质胶原容积百分比(ICVF)、Ⅰ型和Ⅲ型胶原... 目的观察家兔慢性冬眠心肌(CHM)心肌间质胶原纤维变化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9(MMP-2、MMP-9)及其抑制剂(TIMP-2)的表达。方法27只家兔随机分为模型组(CHM,n=15)及假手术组(SHAM,n=12)。观察心肌间质胶原容积百分比(ICVF)、Ⅰ型和Ⅲ型胶原纤维比例、计算Ⅰ/Ⅲ型胶原纤维比例记分(CRS);免疫组化染色及Western blot观察MMP-2、MMP-9及TIMP-2表达。结果与SHAM组相比,CHM组ICVF显著增加(P<0.01);Ⅰ/Ⅲ胶原比例增高;CRS显著增加(P<0.01);MMP-2及MMP-9的表达明显增多(P<0.01),TIMP-2的表达明显减少(P<0.01)。结论在CHM过程中,MMPs/TIMPs比例失平衡,可能是CHM间质胶原重构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眠心肌 基质金属蛋白酶 胶原重构
下载PDF
缬沙坦和依那普利对实验性心肌梗死后胶原重构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韦金儒 刘唐威 +3 位作者 黄凯 尹瑞兴 吕立文 李醒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41-344,共4页
目的研究选择性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拮抗剂(缬沙坦)、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依那普利)对心肌梗死后心肌胶原重构的影响。方法将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后24小时的4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4组缬沙坦组10mg/(kg·d)、依那普利组5mg/(kg·... 目的研究选择性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拮抗剂(缬沙坦)、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依那普利)对心肌梗死后心肌胶原重构的影响。方法将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后24小时的4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4组缬沙坦组10mg/(kg·d)、依那普利组5mg/(kg·d)、心肌梗死对照组和未结扎冠状动脉的假手术组,每组10只。治疗10周后测量体重、心脏重量、血流动力学参数、胶原容积分数及形态学检查,用羟脯氨酸法测定梗死区和非梗死区胶原含量,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PⅠCP)、Ⅲ型胶原氨基末端肽(PⅢNP)浓度。结果心肌梗死后10周各组存活动物为缬沙坦组8只,依那普利组7只,心肌梗死对照组7只,假手术组9只。心肌梗死对照组左、右心室重量/体重比值,左心室胶原容积百分比和无小血管区胶原容积百分比高于假手术组(P<005~001),非梗死区胶原含量及血浆PⅠCP、PⅢNP水平明显增高(与假手术组比较,P值均<005)。与心肌梗死对照组比较,缬沙坦组、依那普利组中上述指标显著下降(P值均<005),但高于假手术组。非梗死区胶原含量与左心室舒张期末压呈正相关(r=082,P<005),与左心室收缩期末压呈负相关(r=-079,P<005);血浆PⅠCP与左心室舒张期末压正相关(r=072,P<005),PⅢNP与血流动力学参数无相关(r=032,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缬沙坦 依那普利 实验性心肌梗死 胶原重构
下载PDF
新型聚异丙基丙烯酰胺水凝胶影响大鼠梗死后心肌胶原代谢 被引量:1
20
作者 任珊 陈丹 +5 位作者 文英 贺素媛 李晓艳 蒋学俊 张先正 卓仁禧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3-188,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降解时间的聚异丙基丙烯酰胺水凝胶对梗死后心肌组织胶原代谢的影响。方法:合成两种不同理论降解时间的聚异丙基丙烯酰胺水凝胶(Gel A和Gel B)应用于Wistar大鼠心肌梗死模型,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转化生长因子(TGF)-β... 目的:探讨不同降解时间的聚异丙基丙烯酰胺水凝胶对梗死后心肌组织胶原代谢的影响。方法:合成两种不同理论降解时间的聚异丙基丙烯酰胺水凝胶(Gel A和Gel B)应用于Wistar大鼠心肌梗死模型,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蛋白表达,RT-PCR检测心肌组织Ⅰ、Ⅲ型胶原mRNA水平,心肌组织切片Masson染色观察胶原沉积及计算胶原容积分数。结果:Gel A或Gel B能明显抑制梗死区心肌组织胶原沉积,减少胶原容积分数;有效抑制梗死后增加的Ⅰ/Ⅲ型胶原mRNA比值;但并不能有效抑制梗死后增加的心肌组织TGF-β1蛋白水平。结论:聚异丙基丙烯酰胺水凝胶调节梗死后心肌组织胶原代谢,但这一作用不是通过TGF-β1胶原代谢调节通路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异丙基丙烯酰胺 水凝胶 心肌梗死 胶原重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