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7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故事与认知——简论认知诗学的文学功用观 被引量:91
1
作者 熊沐清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15,共10页
认知诗学是一种诗学而不仅仅是一种源自语言学的文学分析方法,其诗学的主要特征就是对文学一般命题的关注,探讨了文学的功用等基本问题,认为文学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和交际形式,其特殊性使得它对于发展人的认知能力具有特殊作用,认知诗学... 认知诗学是一种诗学而不仅仅是一种源自语言学的文学分析方法,其诗学的主要特征就是对文学一般命题的关注,探讨了文学的功用等基本问题,认为文学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和交际形式,其特殊性使得它对于发展人的认知能力具有特殊作用,认知诗学的研究目的就是力图在探讨文学与人类交际和思维的关系方面做出贡献。而在关于文学与认知之间关系的讨论中,认知诗学的研究者们更多地关注故事这一样式,认为故事是基本的认知能力,在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中具有根本的意义。这一基于认知的文学功用观把文学艺术视为发现、创新的方式和知识增长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文学及文学研究的地位,同时,认知诗学的逐渐成熟和文学认知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可以对人类认知与思维关系的探索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诗学 文学功用观 故事 认知
下载PDF
从认知诗学的角度解读唐诗宋词 被引量:70
2
作者 蓝纯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9-43,共5页
认知诗学是将认知语言学的理念运用于文学作品的赏析而产生的新兴学科,它认为文学不是为少数文人学士而存在的阳春白雪,而是人类日常生活经验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也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特殊体现方式。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角色/背景理论和... 认知诗学是将认知语言学的理念运用于文学作品的赏析而产生的新兴学科,它认为文学不是为少数文人学士而存在的阳春白雪,而是人类日常生活经验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也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特殊体现方式。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角色/背景理论和脚本理论分析唐代诗人王维及宋朝词人秦观、柳永和晏几道的部分诗词,并提出了由初遇—钟情—欢会—分别—相思等五个基本步骤构成的中国古典爱情脚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诗学 认知语言学 角色/背景分离 脚本
下载PDF
试论认知诗学研究的演进、现状与前景 被引量:56
3
作者 蒋勇军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3-27,共5页
认知诗学的研究与发展体现西方文艺理论由客观主义向人文主义的转向,顺应了其发展潮流。本文探讨了认知诗学的定义;分析了认知诗学与认知语言学、认知文体学和认知叙事学的关系;并尝试对认知诗学作全景式的描述,将其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 认知诗学的研究与发展体现西方文艺理论由客观主义向人文主义的转向,顺应了其发展潮流。本文探讨了认知诗学的定义;分析了认知诗学与认知语言学、认知文体学和认知叙事学的关系;并尝试对认知诗学作全景式的描述,将其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对各个阶段的标志、特征及意义进行梳理和分析,希冀勾画出认知诗学的发展全貌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诗学 全景 演进 现状 前景
下载PDF
国外认知诗学研究概观 被引量:49
4
作者 苏晓军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10,共5页
认知诗学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发展至今已有近40年的历史。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对认知诗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2008年首届全国认知诗学研讨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国内认知诗学研究队伍正在不断壮大。随着包括认知语言学在内... 认知诗学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发展至今已有近40年的历史。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对认知诗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2008年首届全国认知诗学研讨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国内认知诗学研究队伍正在不断壮大。随着包括认知语言学在内的认知科学的发展,认知诗学正迅速成为一门具有广阔前景的学科,不断走向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诗学 文学认知研究 认知文体学 认知语言学
下载PDF
认知诗学的“可能世界理论”与《慈悲》的多重主题 被引量:36
5
作者 熊沐清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23,共13页
认知诗学的"可能世界理论"有助于描述虚构世界的内在结构,分析文本的多重叙述层和叙述视点,发掘文本的多重主题、意蕴和审美价值。运用可能世界理论分析莫里森的新作《慈悲》可以发现:作者以17世纪末殖民初期的北美为背景,探... 认知诗学的"可能世界理论"有助于描述虚构世界的内在结构,分析文本的多重叙述层和叙述视点,发掘文本的多重主题、意蕴和审美价值。运用可能世界理论分析莫里森的新作《慈悲》可以发现:作者以17世纪末殖民初期的北美为背景,探讨这一特定背景下由蓄奴制引发和激化的人性问题,但并没有依循传统的"主人—奴隶"叙事模式,也没有把叙述者或主人翁固定于某一特定个人,除奇数章外,所有偶数章的主角是不同的人物,各章自成一个可能世界,服务于不同的主题和叙事目的,讨论了蓄奴制、宗教、两性关系、姐妹情谊等多重主题,并通过"行走"和"设问"两个功能推进命题实现可能世界之间的连接与通达,使这部小说既具有史诗般的宏大和丰富思想蕴涵,又显著体现了审美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诗学 可能世界 《慈悲》 多重主题
原文传递
认知诗学视野下的英美文学教学 被引量:27
6
作者 姜淑芹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8-121,共4页
当前的英美文学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认知诗学关注文本解读,将文学能力与人们的日常认知能力结合起来,这一理念对英美文学教学有很大的启示作用。以此理念为基础编写以认知话题为纲的英美文学教材,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和测评模式,促进学... 当前的英美文学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认知诗学关注文本解读,将文学能力与人们的日常认知能力结合起来,这一理念对英美文学教学有很大的启示作用。以此理念为基础编写以认知话题为纲的英美文学教材,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和测评模式,促进学生阅读,在学生的日常认知体验与文学认知体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是实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诗学 英美文学教学 日常认知能力 审美认知能力
下载PDF
多样与统一:认知诗学学科理论的难题与解答 被引量:27
7
作者 熊沐清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3-38,共6页
由于发展时间短暂,认知诗学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都还存在一些理论上的分歧与含混,概括为三个主要问题,即:认知诗学是一门学科、一种文学理论体系或者仅仅是一种研究方法?认知诗学的目的是对文学作出某种新的解释新的发现,还是仅仅对已... 由于发展时间短暂,认知诗学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都还存在一些理论上的分歧与含混,概括为三个主要问题,即:认知诗学是一门学科、一种文学理论体系或者仅仅是一种研究方法?认知诗学的目的是对文学作出某种新的解释新的发现,还是仅仅对已有结论作出新的解释?如何实现认知诗学的本土化?作为一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学科理论方面的多元性、多样性有利于它的丰富和拓展,但一定程度的"统一"也是必要的,即是在学科理论上坚持认知科学的理论基础,研究对象上始终聚焦于文学(包括文本研究和理论研究),研究目的上追求新的发现,从而保持学科理论的完整性、连续性,研究对象的确定性,方法论的独特性,如同美的事物一样符合多样统一的法则,它就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诗学 学科理论 多元性 统一性
下载PDF
认知符号学 被引量:25
8
作者 胡壮麟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0-25,共6页
本文力图介绍认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如何被应用于符号学研究,从而导致认知符号学(cognitive semiotics)的出现和发展。文章在《认知符号学》初发6期基础上介绍:基于内部心智表达和外部社会结构互动的认知符号模式,作为人类经验极为重要... 本文力图介绍认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如何被应用于符号学研究,从而导致认知符号学(cognitive semiotics)的出现和发展。文章在《认知符号学》初发6期基础上介绍:基于内部心智表达和外部社会结构互动的认知符号模式,作为人类经验极为重要的施事及其作为主体间理解和互动的基础,施事对符号的意识,关于意义的符号学和关于思维的认知科学的自然汇合点的认知诗学,新结构主义符号学今后发展的三个可能方向,把符号看做既是物理的也是生物的生物符号学和人类符号学,以及把认知科学、美学和符号学三个元素结合的美学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符号学 施事 意识 认知诗学 新结构主义符号学
原文传递
济慈“三颂”的认知诗学新诠 被引量:23
9
作者 孙毅 邓巧玲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2年第5期34-48,158,共16页
济慈所作《夜莺颂》《希腊古瓮颂》和《秋颂》世称“三颂”,是英国诗歌中流芳百世的杰作。本文基于认知诗学以济慈的“三颂”为蓝本,从作者角度分析了隐喻产生的机制,从读者视域分析了隐喻理解过程的认知变化。通过前景化学说和图式理论... 济慈所作《夜莺颂》《希腊古瓮颂》和《秋颂》世称“三颂”,是英国诗歌中流芳百世的杰作。本文基于认知诗学以济慈的“三颂”为蓝本,从作者角度分析了隐喻产生的机制,从读者视域分析了隐喻理解过程的认知变化。通过前景化学说和图式理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把握“三颂”中的新奇隐喻,体现了认知诗学对诗歌隐喻较强的阐释力,为文学文本研究开创了新视角。诗歌的创作和理解离不开语境,结合文化因素、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能更深入地解读济慈“三颂”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慈 前景化 图式更新 隐喻 “三颂” 认知诗学 语境
下载PDF
试论诗学象似性的涵义与形式 被引量:24
10
作者 熊沐清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13,共7页
诗学象似性是文学文本的一种美学特质,它来自于文本中形式、意义、情感和审美效果之间建立在相似关系基础上的融合,最终以符号形式反映现实世界与作者—读者观念世界的映照性相似或关联,其基本特征是(广义的)隐喻性。它主要有顺序象似... 诗学象似性是文学文本的一种美学特质,它来自于文本中形式、意义、情感和审美效果之间建立在相似关系基础上的融合,最终以符号形式反映现实世界与作者—读者观念世界的映照性相似或关联,其基本特征是(广义的)隐喻性。它主要有顺序象似、数量象似、距离象似、音韵象似、图形象似、环境象似、言语象似和角色象似等八种形式类型,有超越语言的象外之意,是作品艺术张力和魅力的主要源泉和读者对作品进行"具体化"的触发器,能引导读者感受象外之趣,获得更多审美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诗学 诗学象似性 涵义 形式
下载PDF
《洛丽塔》中的叙述与聚焦——认知诗学视野下的叙事策略 被引量:18
11
作者 饶芳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2-75,共4页
《洛丽塔》作为一部成功的叙事作品,其艺术魅力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对视点的恰当处理。作者选择第一人称作为小说的主导叙述视点,并在时空视点和知觉视点的选择中不断用过去与现在的"我"作为内聚焦与外聚焦交替出现,隐含叙述... 《洛丽塔》作为一部成功的叙事作品,其艺术魅力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对视点的恰当处理。作者选择第一人称作为小说的主导叙述视点,并在时空视点和知觉视点的选择中不断用过去与现在的"我"作为内聚焦与外聚焦交替出现,隐含叙述者和隐含作者的观念视点。在叙事理论的基础之上,运用认知诗学的研究成果分析该作品在叙事过程中对叙述视点处理的叙述策略,阐释《洛丽塔》在叙述和聚焦上的特征,揭示视点的安排在作品中的感知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丽塔》 认知诗学 叙述 视点 聚焦
下载PDF
理想化认知模型与诗歌语篇连贯 被引量:15
12
作者 陈建生 姚尧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3-27,共5页
国内外对语篇衔接和连贯的研究很多,对诗歌语篇的研究却很少见,且多利用平行、重复等显性衔接手段,从微观角度进行探讨。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诗歌最显著的语篇特征是缺乏显性衔接手段,用隐晦的连贯来增大内涵。这需要调动较多... 国内外对语篇衔接和连贯的研究很多,对诗歌语篇的研究却很少见,且多利用平行、重复等显性衔接手段,从微观角度进行探讨。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诗歌最显著的语篇特征是缺乏显性衔接手段,用隐晦的连贯来增大内涵。这需要调动较多的认知运作,不能简单地将衔接和连贯结合起来处理。本文从认知诗学的研究视角出发,以Lakoff的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为指导,围绕体验性、关联性、创造性等特点,从宏观角度对英国诗人George Herbert的诗歌Virtue连贯性进行解释,指出作者和读者头脑中已有的认知世界知识对构建诗歌语篇连贯的不可或缺性,尝试为探讨诗歌语篇连贯提供一个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诗学 理想化认知模型 语篇连贯 激活
下载PDF
文学批评的认知转向——认知文学研究系列之一 被引量:17
13
作者 熊沐清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9,共9页
认知文学研究是一种跨学科研究,它从认知科学的具体学科中吸取灵感、方法和研究范式,用以研究文学。它包括认知诗学、认知修辞学、认知文体学、认知叙事学、认知文化研究等范式或流派。经过长期的孕育、发轫、生成和发展,现已衍生出认... 认知文学研究是一种跨学科研究,它从认知科学的具体学科中吸取灵感、方法和研究范式,用以研究文学。它包括认知诗学、认知修辞学、认知文体学、认知叙事学、认知文化研究等范式或流派。经过长期的孕育、发轫、生成和发展,现已衍生出认知生态批评、认知后殖民研究、认知酷儿理论、神经认知诗学、认知马克思主义、文学达尔文主义等范式或方法,并已开始在一些国家进入学术体制,成为语言学和文学理论的一个分支或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文学研究 认知诗学 发展史
下载PDF
界面研究的涵义、学科意义及认知诗学的界面性质 被引量:16
14
作者 熊沐清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17,共7页
我们把界面研究视为多种跨学科研究的总称。界面研究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平行型、衍生型、交织型。界面研究不仅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也具有认识论的意义。它是当代科学研究的内在要求,有助于解决单一学科难以解决的问题,有利于推动研究的深... 我们把界面研究视为多种跨学科研究的总称。界面研究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平行型、衍生型、交织型。界面研究不仅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也具有认识论的意义。它是当代科学研究的内在要求,有助于解决单一学科难以解决的问题,有利于推动研究的深化,还能够催生出新的边缘学科。认知诗学是具有典型的界面研究特征的交叉学科,这使它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研究 涵义 意义 认知诗学
下载PDF
认知诗学视角下的意象分析与翻译——以庞德的“在地铁车站”为例 被引量:15
15
作者 丁国旗 范武邱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6-103,共8页
本文依据认知诗学的研究范式,以庞德"在地铁车站"为例,结合先前的研究、庞德创作该诗的动机及他关于"意象"概念的论述,从名词性、名词化、指示结构等方面分析了该诗的认知意象,揭示了文学意象在认知构成上的多维性... 本文依据认知诗学的研究范式,以庞德"在地铁车站"为例,结合先前的研究、庞德创作该诗的动机及他关于"意象"概念的论述,从名词性、名词化、指示结构等方面分析了该诗的认知意象,揭示了文学意象在认知构成上的多维性,及其对翻译中意象再造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 认知诗学 名词性 名词化 指示
原文传递
文学认知研究的精妙科学 被引量:11
16
作者 Peter Stockwell 马菊玲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6,共6页
本文探讨了目前认知诗学发展的一些关键性问题。首先指出认知诗学的研究范畴,强调文本性和文本机理在认知诗学中的核心地位;然后探讨了认知诗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并提出认知诗学研究的几个重要原则;最后指出认知诗学发展的美学和伦理学走... 本文探讨了目前认知诗学发展的一些关键性问题。首先指出认知诗学的研究范畴,强调文本性和文本机理在认知诗学中的核心地位;然后探讨了认知诗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并提出认知诗学研究的几个重要原则;最后指出认知诗学发展的美学和伦理学走向,认为意义、情感和道德三者的结合能使认知诗学综合、全面地研究文学作品,为文学阅读提供更有效的科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诗学 认知诗学范畴 认知诗学原则 美学和伦理学
下载PDF
《人生颂》的认知诗学解读 被引量:13
17
作者 祖利军 《中国外语》 CSSCI 2008年第4期105-109,共5页
作为一首赞颂人生的名诗,《人生颂》不知被专家学者们解读过多少次。然而,以往的解读大多是从词汇、句法、节奏、韵律、修辞等语言学或文体学的角度进行的。本文首次从认知诗学的视角对该诗进行分析,指出这种方法在进一步挖掘诗歌深度... 作为一首赞颂人生的名诗,《人生颂》不知被专家学者们解读过多少次。然而,以往的解读大多是从词汇、句法、节奏、韵律、修辞等语言学或文体学的角度进行的。本文首次从认知诗学的视角对该诗进行分析,指出这种方法在进一步挖掘诗歌深度、内涵及哲理等方面对读者的裨益;同时提出:认知诗学这一全新解读方法不但适用于所有的文学作品,同时会起到弥合文学和语言学之间隔阂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生颂》 认知诗学 概念隐喻 解读
原文传递
从认知诗学角度解读唐诗《枫桥夜泊》 被引量:14
18
作者 夏艳萍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8-50,共3页
从认知诗学的角度出发,论述了图形/背景理论和脚本/图式理论,并运用该理论从作者和读者的角度对唐诗《枫桥夜泊》进行了分析和解读,从而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解读提出新的视角。
关键词 认知诗学 图形 背景 脚本 图式 《枫桥夜泊》
下载PDF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诗性隐喻 被引量:14
19
作者 陈明志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9-24,共6页
认知诗学的概念隐喻理论和意象图式理论为复杂的诗性隐喻提供了从认知切入的崭新的研究视角。传统的隐喻修辞研究关注的是喻体和本体的相似性以及隐喻在诗歌中的功用,认知诗学则指出不能忽略读者理解隐喻以及隐喻在诗歌中产生功用的过... 认知诗学的概念隐喻理论和意象图式理论为复杂的诗性隐喻提供了从认知切入的崭新的研究视角。传统的隐喻修辞研究关注的是喻体和本体的相似性以及隐喻在诗歌中的功用,认知诗学则指出不能忽略读者理解隐喻以及隐喻在诗歌中产生功用的过程。本文以概念隐喻和意向图式为理论依据,分析狄金森诗中各种隐喻的运作机制,可以让读者更加清晰地看到狄金森的隐喻在诗中的多重含义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性隐喻 艾米莉·狄金森 认知诗学
下载PDF
内容依托框架下的英美文学教学认知转向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李雪梅 常俊跃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2年第1期109-112,共4页
认知诗学是研究文学作品的阅读为主要任务的新兴学科,它认为文学阅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文学的心智活动就是日常的心智活动,具有普遍性。大连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英美文学内容依托教学改革,从提高学生的认知和思辨能力出发,取消... 认知诗学是研究文学作品的阅读为主要任务的新兴学科,它认为文学阅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文学的心智活动就是日常的心智活动,具有普遍性。大连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英美文学内容依托教学改革,从提高学生的认知和思辨能力出发,取消文学史+选读的教学模式,以文学阅读为中心编写教材,注重学生的认知阅读体验,聚焦阅读的心智过程,实现英美文学教学的认知转向。此项研究对改革我国当前的课程建设理念、构建我国英语专业未来的课程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专业 内容依托教学 认知阅读转向 认知诗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