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蛇毒清胶囊对眼镜蛇咬伤局部组织坏死的预防作用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曾仲意 李伟雄 +1 位作者 曲敬来 黄彬 《中医药学刊》 2006年第7期1252-1253,共2页
目的:观察中药制剂蛇毒清胶囊对眼镜蛇咬伤患者局部组织坏死的预防作用。方法:眼镜蛇咬伤60m in内且就诊时尚未出现局部坏死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服蛇毒清胶囊,均以7天为1疗程。观察比较2组局部组织坏死率和... 目的:观察中药制剂蛇毒清胶囊对眼镜蛇咬伤患者局部组织坏死的预防作用。方法:眼镜蛇咬伤60m in内且就诊时尚未出现局部坏死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服蛇毒清胶囊,均以7天为1疗程。观察比较2组局部组织坏死率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局部组织坏死率11.62%,对照组坏死率32.56%,2组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疗效有显著差异,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蛇毒清胶囊对眼镜蛇咬伤患者局部组织坏死有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镜蛇咬伤 局部组织坏死 中医药治疗
下载PDF
眼镜蛇咬伤的临床特点与院前急救策略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宾文凯 贺华 +2 位作者 刘斌 李威 吴小林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997-1000,共4页
目的:分析眼镜蛇咬伤中毒临床特点,探讨不同的院前急救措施对眼镜蛇咬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蛇伤中毒科2014-01~2016-01眼镜蛇咬伤患者115例临床数据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就诊时间分为两组:A组(0 h≤就诊时间<8 h)、... 目的:分析眼镜蛇咬伤中毒临床特点,探讨不同的院前急救措施对眼镜蛇咬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蛇伤中毒科2014-01~2016-01眼镜蛇咬伤患者115例临床数据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就诊时间分为两组:A组(0 h≤就诊时间<8 h)、B组(8 h≤就诊时间<24 h),按是否行捆扎分为捆扎组50例与非捆扎组65例,按是否切开分为切开组52例与非切开组63例。患者入院后进行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溃疡评分、肿胀评分、病情评分。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115例患者平均就诊时间10.1 h,最早l h,最晚24 h;植皮56例,未植皮59例,A组的重危型发生率低于B组;②捆扎组血清CK、溃疡评分、肿胀评分明显高于非捆扎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切开组的血清CK、CK-MB、溃疡评分、肿胀评分、病情评分低于非切开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镜蛇咬伤短时间容易引起局部皮肤软组织坏死,早期切开排毒是最佳的预防措施。捆扎不当及就诊时间延长是加重局部组织坏死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镜蛇咬伤 组织坏死 植皮 危险因素
下载PDF
116例福建厦门地区毒蛇咬伤的临床特征及急诊救治分析
3
作者 陈大榕 刘坤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24年第4期347-348,369,共3页
目的:分析116例福建厦门地区毒蛇咬伤的临床特征及急诊救治。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3年6月本院收治的116例毒蛇咬伤患者,根据毒蛇类型将患者分为竹叶青组(95例),眼镜蛇组(13例),蝮蛇组(8例)。比较不同毒蛇咬伤临床特征、救治方法及疗... 目的:分析116例福建厦门地区毒蛇咬伤的临床特征及急诊救治。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3年6月本院收治的116例毒蛇咬伤患者,根据毒蛇类型将患者分为竹叶青组(95例),眼镜蛇组(13例),蝮蛇组(8例)。比较不同毒蛇咬伤临床特征、救治方法及疗效。结果:竹叶青组严重肿胀、局部肿痛、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情况多于眼镜蛇组和蝮蛇组,伤口感染发生率高于眼镜蛇组和蝮蛇组(P<0.05)。竹叶青组中重度型患者所占比例多于眼镜蛇组和蝮蛇组(P<0.05)。采用抗蛇毒血清治疗后,眼镜蛇组治愈11例(84.62%)、蝮蛇组治愈8例(100%)高于竹叶青组治愈53例(55.76%)(P<0.05)。结果:福建厦门地区毒蛇咬伤患者中以竹叶青咬伤占比最高,且病情最严重,采用抗蛇毒血清治疗效果较好,需要对患者做好早期的急救、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同时还要做好蛇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叶青蛇咬伤 眼镜蛇咬伤 临床特征 急诊救治
下载PDF
覆盖式封闭引流技术(VSD)治疗眼镜蛇咬伤后肢体肿胀及溃疡的临床研究
4
作者 苏祖雄 李炳文 +3 位作者 黄国亮 林进师 毛坡 罗毅 《蛇志》 2024年第1期16-20,共5页
目的探讨覆盖式封闭引流技术(VSD)治疗眼镜蛇咬伤后肢体肿胀及溃疡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3年4月我院收治的85例眼镜蛇咬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VSD治疗组(n=45)和对照组(n=40)。VSD治疗组采取覆盖式VSD对眼镜蛇咬伤创面进... 目的探讨覆盖式封闭引流技术(VSD)治疗眼镜蛇咬伤后肢体肿胀及溃疡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3年4月我院收治的85例眼镜蛇咬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VSD治疗组(n=45)和对照组(n=40)。VSD治疗组采取覆盖式VSD对眼镜蛇咬伤创面进行处理,对照组采取常规创面引流处理,两组均给予常规换药、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咬伤部位肢体肿胀及创面溃疡情况、疼痛水平、炎症指标,并比较创面溃疡愈合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7 d后,VSD治疗组的创面溃疡面积、肿胀评分、VAS评分及溃疡愈合时间改善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治疗7 d后,两组患者的炎症因子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而且VSD治疗组的WBC、CK、Mb、AST、CRP指标水平降低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VSD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79,P=0.036)。结论覆盖式VSD治疗眼镜蛇咬伤后肢体肿胀及溃疡的效果明显,可有效控制炎症反应,对促进消肿及溃疡愈合有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引流技术 眼镜蛇咬伤 肢体肿胀 皮肤溃疡
下载PDF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眼镜蛇咬伤辅助诊断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梁明贤 梁斌梅 +3 位作者 梁平 罗威 黄柏霖 黄钰菲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21年第10期12-15,25,共5页
目的:探讨人工神经网络运用于眼镜蛇咬伤辅助诊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7—2019年梧州市中医医院蛇伤科专科医生明确诊断的101例眼镜蛇咬伤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并选取同期101例其他毒蛇咬伤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2018年中国蛇伤救... 目的:探讨人工神经网络运用于眼镜蛇咬伤辅助诊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7—2019年梧州市中医医院蛇伤科专科医生明确诊断的101例眼镜蛇咬伤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并选取同期101例其他毒蛇咬伤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2018年中国蛇伤救治专家共识,结合梧州市中医医院眼镜蛇咬伤诊疗方案,提取病例中12个局部症状特征和10个全身症状特征数据。首先,将特征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建立数据集,并将其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其次,构建概率神经网络(probabilistic neural network,PNN)、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和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进行模型训练和测试;最后采用预测准确率对模型进行性能评价。结果:PNN模型预测准确率为87.14%,RBF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准确率为82.67%,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准确率为86.02%,PNN模型预测眼镜蛇咬伤的性能优于RBF神经网络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结论:基于蛇伤患者局部和全身症状特征,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构建眼镜蛇咬伤辅助诊断模型对眼镜蛇咬伤进行识别理论上是可行的。其中,PNN模型预测准确率最高、泛化能力最好,更适用于眼镜蛇咬伤的辅助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镜蛇咬伤 概率神经网络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 反向传播神经网络 辅助诊断
下载PDF
眼镜蛇咬伤溃疡创面炎症细胞趋化及血管内皮因子表达的研究
6
作者 曾昭 罗威 +2 位作者 严欣健 梁明贤 霍华锋 《蛇志》 2023年第2期147-149,共3页
目的分析眼镜蛇咬伤溃疡创面炎症细胞趋化及血管内皮因子的表达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30例眼镜蛇咬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5例接受常规清创、换药及伤口肿胀处给予50%硫酸镁外敷治疗的患者为甲组,另15例行... 目的分析眼镜蛇咬伤溃疡创面炎症细胞趋化及血管内皮因子的表达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30例眼镜蛇咬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5例接受常规清创、换药及伤口肿胀处给予50%硫酸镁外敷治疗的患者为甲组,另15例行负压封闭吸引技术及伤口肿胀处给予飞龙汤外敷(本院经验方)治疗的患者为乙组,比较两组患者溃疡面炎症细胞趋化[(巨噬细胞、白介素-6(IL-6)、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C反应蛋白(CRP)]及血管内皮因子表达情况、创面疼痛程度及恢复(肿胀消退、创面愈合及住院时间)情况。结果治疗第7 d时,乙组患者的巨噬细胞含量高于甲组,IL-6、NEUT及CRP水平均低于甲组,血管内皮因子表达高于甲组,而且乙组治疗第3天及第7天的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均低于甲组,肿胀消退、创面愈合及住院时间均短于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眼镜蛇咬伤患者溃疡创面予以负压封闭吸引技术配合飞龙汤外敷干预,能有效调节炎症细胞趋化,提高血管内皮因子的表达,促进创面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镜蛇咬伤 溃疡创面 炎症细胞 血管内皮因子 负压封闭吸引技术
下载PDF
眼镜蛇伤患者血清分泌型磷脂酶A2变化及价值探讨 被引量:3
7
作者 吴小林 宾文凯 +2 位作者 李威 蒋华晓 周文浩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15-1018,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分泌型磷脂酶A2(secretory phospholipaseA2,sPLA2)与眼镜蛇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急诊科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治的眼镜蛇咬伤患者52例。按就诊时... 目的探讨血清分泌型磷脂酶A2(secretory phospholipaseA2,sPLA2)与眼镜蛇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急诊科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治的眼镜蛇咬伤患者52例。按就诊时病情程度分为:轻型组及重危型组。按患肢的肿胀程度分为:轻度肿胀组及中重度肿胀组。按就诊时间差异分为A、B两组:就诊时间〈8h组与就诊时间≥8h组。健康成人志愿者20人为对照组。对不同分组进行血清sPLA2、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乳酸(LAC)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水平的测定和比较。计量资料采用成组t检验和秩和检验分析。结果轻型组、重危型组血清sPLA2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型组及重危型组sPLA2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度肿胀组及中重度肿胀组之间血清sPLA2水平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镜蛇伤后患者就诊时间A组、B组血清sPLA2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患者sPLA2水平与LAC、DD、WBC水平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3142、0.2752、0.6534。结论血清sPLA2水平越高,则提示患者中毒症状越重,血清sPLA2对眼镜蛇伤病情的评估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泌型磷脂酶A2 眼镜蛇咬伤 乳酸 D二聚体 C反应蛋白
原文传递
蛇毒清胶囊对眼镜蛇咬伤患者血清CK、LDH、AST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黄彬 曾仲意 +1 位作者 曲敬来 林申 《蛇志》 2004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观察眼镜蛇咬伤后血清 CK、 LDH、 AST活性的变化和蛇毒清胶囊对其的影响。 方法眼镜蛇咬伤 2 h内的患者 12 0例 ,随机分为 2个组 ,均给予常规治疗 ,治疗组加服蛇毒清胶囊 ,均以 7天为 1个疗程。分别于就诊时、咬伤后 2 4 h测定其... 目的观察眼镜蛇咬伤后血清 CK、 LDH、 AST活性的变化和蛇毒清胶囊对其的影响。 方法眼镜蛇咬伤 2 h内的患者 12 0例 ,随机分为 2个组 ,均给予常规治疗 ,治疗组加服蛇毒清胶囊 ,均以 7天为 1个疗程。分别于就诊时、咬伤后 2 4 h测定其血清酶学三项指标 :CK、 LDH、 AST的活性 ,比较 2组酶学的变化和临床疗效。 结果 2组患者在就诊时 (伤后 2 h内 )的酶学三项指标尚未出现明显异常 ,伤后 2 4 h三项指标均明显升高 ,对照组显著高于治疗组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 P <0 .0 5)。 结论蛇毒清胶囊能抑制眼镜蛇咬伤患者血清 CK、 LDH、A ST的升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毒清胶囊 眼镜蛇咬伤 患者 血清 CK LDH AST 活性 治疗
下载PDF
眼镜蛇咬伤患者早期肝肾功能、心肌酶的变化 被引量:3
9
作者 杨霞 陈世德 《蛇志》 2010年第4期345-346,共2页
目的观察眼镜蛇咬伤患者早期肝、肾功能及心肌酶的改变,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眼镜蛇咬伤患者入院时即抽取静脉血2.0 ml,分离血清,按常规方法行肝、肾功能及心肌酶的测定,并与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眼镜蛇咬伤... 目的观察眼镜蛇咬伤患者早期肝、肾功能及心肌酶的改变,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眼镜蛇咬伤患者入院时即抽取静脉血2.0 ml,分离血清,按常规方法行肝、肾功能及心肌酶的测定,并与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眼镜蛇咬伤患者早期肝功能及心肌酶指标显著升高(P<0.05);肾功能检测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通过对眼镜蛇咬伤患者肝、肾功能及心肌酶的测定,了解患者肝脏、肾脏、心肌损害程度,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镜蛇咬伤 肝功能 肾功能 心肌酶
下载PDF
眼镜蛇咬伤致皮肤坏死VSD治疗早期干预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强 曾忠意 曾林生 《智慧健康》 2021年第27期49-51,共3页
目的 分析眼镜蛇咬伤致皮肤坏死的VSD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深圳市中医院2016年3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60例眼镜蛇咬伤致皮肤坏死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患者以生理盐水引流条予以填塞引流治疗,观察组30例予以VSD治疗,对比两组... 目的 分析眼镜蛇咬伤致皮肤坏死的VSD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深圳市中医院2016年3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60例眼镜蛇咬伤致皮肤坏死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患者以生理盐水引流条予以填塞引流治疗,观察组30例予以VSD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指标及血清水平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肿胀消失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植皮或二期缝合时间、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肌酸激酶(CK)、肌红蛋白(Mb)、谷草转氨酶(AST)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临床总有效率相比,观察组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1d、3d、5d后肿胀度分级相比,观察组轻度、中度比对照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比对照组少(P<0.05)。结论 眼镜蛇咬伤致皮肤坏死的VSD治疗效果显著,可缩短患者症状缓解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并促进其血清水平进一步改善,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镜蛇咬伤 皮肤坏死 VSD 血清水平 肿胀 创面愈合
下载PDF
余氏蛇药救治眼镜蛇咬伤的规范化治疗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钟健荣 容彩莲 +3 位作者 何志球 梁碧丹 杨婕 赵燕华 《智慧健康》 2022年第8期45-48,共4页
目的探讨余氏蛇药救治眼镜蛇咬伤规范化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共200例被眼镜蛇咬伤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进行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余氏蛇药治疗。结果两组... 目的探讨余氏蛇药救治眼镜蛇咬伤规范化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共200例被眼镜蛇咬伤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进行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余氏蛇药治疗。结果两组在肢体肿胀、平均住院天数、溃疡组织愈合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炎症指标进行比较,与对照组相比,采用余氏蛇药的实验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肢体肿胀、疼痛积分结果显著下降,患肢肿胀、疼痛消失时间,以及平均治疗时间显著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余氏蛇药的规范化应用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其不仅有效地降低了致残率,而且还大大缩短了患者的住院天数,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也起到了极大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氏蛇药 眼镜蛇咬伤 蛇伤性溃疡 救治 规范化
下载PDF
眼镜蛇及竹叶青蛇咬伤与心肌酶谱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蓝海 李金荣 +2 位作者 覃丽娜 李睿懿 莫燕燕 《蛇志》 2008年第3期187-189,共3页
目的探讨眼镜蛇和竹叶青蛇咬伤后心肌酶谱改变的关系,以提高蛇伤的诊治水平。方法选择在我科住院治疗的眼镜蛇咬伤病人124例及竹叶青蛇咬伤86例,根据其肢体肿胀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组,所有病人在入院时均查心肌酶谱及心电图,心肌... 目的探讨眼镜蛇和竹叶青蛇咬伤后心肌酶谱改变的关系,以提高蛇伤的诊治水平。方法选择在我科住院治疗的眼镜蛇咬伤病人124例及竹叶青蛇咬伤86例,根据其肢体肿胀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组,所有病人在入院时均查心肌酶谱及心电图,心肌酶谱中还增加了肌红蛋白(Mb)、抗心肌钙蛋白T(cTnT)、肌钙蛋白I(cTnI)检测参数。并对实验室检测的心肌酶谱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4例眼镜蛇咬伤病人中,心肌酶谱异常者占87.8%;86例竹叶青蛇咬伤病人中,心肌酶谱异常者占79.4%。中度肿胀组和重度肿胀组心肌酶谱异常发生率为100%;中度组与轻度组比较,心肌酶谱各项指标明显升高(P<0.05);重度组与轻度组比较,心肌酶谱各项指标更显著(P<0.01)。眼镜蛇咬伤中、重度肿胀组,其心电图改变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竹叶青蛇伤组,心电图变化无特殊临床意义。结论我国南方常见的眼镜蛇及竹叶青蛇咬伤,心肌酶谱变化显著,且升高与受伤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可作为诊断和观察病情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镜蛇咬伤 竹叶青蛇咬伤 肢体肿胀 心电图 心肌酶谱
下载PDF
波动式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中华眼镜蛇咬伤患者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路培 龙春萍 黄高宗 《中国医药》 2021年第3期444-447,共4页
目的研究波动式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对中华眼镜蛇咬伤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200例中华眼镜蛇咬伤患者纳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 目的研究波动式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对中华眼镜蛇咬伤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200例中华眼镜蛇咬伤患者纳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2组均接受早期程序化综合治疗,其中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传统VSD,观察组加用波动式VSD,比较2组皮肤坏死积分、上肢肿胀程度和血清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LDH)、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2组皮肤组织坏死范围、坏死深度、水血疱情况及皮肤组织坏死总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伤肢肿胀程度均较治疗前显著减轻,且观察组显著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2 h后,2组血清肌酸激酶及hs-CRP水平均达到顶峰,后逐渐下降,LDH值在治疗24 h后达到顶峰,后逐渐下降,且治疗24、72、96及120 h后,观察组血清肌酸激酶、LDH及hs-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100.0%(100/100)比93.0%(93/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波动式VSD能有效减轻中华眼镜蛇咬伤患者患肢肿胀,促进咬伤皮肤组织恢复,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眼镜蛇咬伤 波动式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肌酸激酶 乳酸脱氢酶 高敏C反应蛋白
下载PDF
祛腐生肌方治疗中华眼镜蛇咬伤溃疡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4
作者 蓝洲 孙少红 +6 位作者 青浙 高玉广 赵旋 陀鹏 雷志强 黎广源 赵玲 《中国中医急症》 2024年第3期488-490,共3页
目的观察祛腐生肌方治疗中华眼镜蛇咬伤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华眼镜蛇咬伤后伤口溃疡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毒蛇咬伤后的常规处理,并清除坏死组织。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祛腐生肌方均... 目的观察祛腐生肌方治疗中华眼镜蛇咬伤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华眼镜蛇咬伤后伤口溃疡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毒蛇咬伤后的常规处理,并清除坏死组织。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祛腐生肌方均匀涂抹在溃疡面上,并外用无菌纱布覆盖和绷带固定妥当。对照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利凡诺尔湿敷溃疡创面。两组患者均每天换药2次,治疗2周。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患者在溃疡肢体肿胀、皮疹、疼痛、愈合有效率、愈合时间、后遗症等方面的比较,治疗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祛腐生肌方对治疗中华眼镜蛇咬伤溃疡后红肿、皮疹、疼痛、愈合有效率、愈合时间、后遗症等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眼镜蛇咬伤 祛腐生肌方 溃疡
下载PDF
Two new species of Curcuma (Zingiberaceae) used as cobra-bite antidotes
15
作者 Arunrat CHAVEERACH Runglawan SUDMOON +3 位作者 Tawatchai TANEE Piya MOKKAMUL Nison SATTAYASAI Jintana SATTAYASAI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0-88,共9页
Two new species of Curcuma, C. sattayasaii A. Chaveerach & R. Sudmoon and C. zedoaroides A. Chaveerach & T. Tanee with rhizomes traditionally used for many decades as cobra-bite antidotes are described and illustrat... Two new species of Curcuma, C. sattayasaii A. Chaveerach & R. Sudmoon and C. zedoaroides A. Chaveerach & T. Tanee with rhizomes traditionally used for many decades as cobra-bite antidotes are described and illustrated. Curcuma sattayasaii is similar to C. longa L., but differs in rhizome horizontally branching on ground; coma bracts pinkish-white or pinkish-pale green; corolla pale yellow with orange tip; labellum pale orange with an orange central band; anther crest very short, broadly ovate, wider than long. Curcuma zedoaroides is similar to C. zedoaria (Christm.) Roscoe, but differs in rhizome branching pattern; the protruding secondary rhizomes curved down; blades oblong to oblong-lanceolate; peduncle glabrous; fertile and coma bracts glabrous; corolla lobes pale yellow to white, lateral lobe ovate, dorsal lobe broadly ovate. The new taxa have been found in a village of Khon Kaen Province, Northeastern Thail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RCUMA Curcuma sattayasaii A. Chaveerach R. Sudmoon Curcuma zedoaroides A. Chaveerach T. Tanee cobra-bite antidote new species Khon Kaen Thailand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