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南沿海晚白垩世火山岩浆活动特征及其构造背景 被引量:76
1
作者 邢光福 陈荣 +4 位作者 杨祝良 周宇章 李龙明 姜杨 陈志洪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7-91,共15页
东南沿海晚白垩世火山岩浆活动微弱,研究程度不高,但构造意义重要。对浙闽沿海晚白垩世小雄组和石牛山组火山岩及其共生侵入岩类进行了较系统研究。测得小雄破火山中央侵入相正长斑岩和石牛山破火山中央侵入相正长花岗斑岩的锆石年龄分... 东南沿海晚白垩世火山岩浆活动微弱,研究程度不高,但构造意义重要。对浙闽沿海晚白垩世小雄组和石牛山组火山岩及其共生侵入岩类进行了较系统研究。测得小雄破火山中央侵入相正长斑岩和石牛山破火山中央侵入相正长花岗斑岩的锆石年龄分别为87.9±1.2Ma和93.8±1.3Ma;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小雄组和石牛山组火山岩及其共生侵入岩类均属后造山A型花岗质岩类,它们是在东南沿海巨型白垩纪A型花岗岩带主体形成之后、岩石圈进一步强烈伸展的背景下形成的,是区域中生代最晚期的酸性火山岩浆活动产物,标志着燕山造山过程最终结束于约90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背景 后造山A型花岗质岩类 晚白垩世火山岩浆活动 浙闽沿海
下载PDF
中国东南沿海老红砂研究综述 被引量:18
2
作者 曾从盛 陈居成 吴幼恭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7年第3期363-370,共8页
老红砂是中国东南沿海独具特色的第四纪沉积物。本文回顾了老红砂的研究历史,综述了所取得的关于老红砂的成因、年代和红化作用等主要研究成果及其存在问题,并提出了今后进一步工作的意见。
关键词 老红砂 研究综述 东南沿海 红砂 砂矿成因
下载PDF
基于葵花-8卫星的东南沿海气溶胶时空分布及其变化 被引量:8
3
作者 李恺霖 张春桂 +2 位作者 王宏 陈笑晨 陈立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18-328,共11页
利用葵花-8(Himawari-8)卫星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数据三级(L3)资料,从年平均、逐月变化、季节变化、逐小时变化分析了东南沿海AOD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结果表明:东南沿海空间分布特征为AOD沿岸线呈带状分布,且随... 利用葵花-8(Himawari-8)卫星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数据三级(L3)资料,从年平均、逐月变化、季节变化、逐小时变化分析了东南沿海AOD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结果表明:东南沿海空间分布特征为AOD沿岸线呈带状分布,且随离岸距离的增加AOD逐渐降低。多年 AOD平均高值区主要分布于福建沿海与台湾西部沿海海区(即台湾海峡两侧)。最低AOD出现在远离陆地的西太平洋海区;由于我国东海沿海近岸泥沙较多等原因,海水反射率很高,但是AOD产品在反演时下垫面仍用很小的值,造成了近岸AOD不真实的大值。东南沿海AOD在3月到达当年最大值,6月AOD为全年最小值;4个季节的AOD分布特征明显不同。春季AOD数值最大,冬季次之,夏秋最小;季节变化原因在春季是大环流背景下平流雾与太阳辐射的作用;夏季受到副高与太阳辐射的影响;秋季受到偏北风、冷空气起的主导作用;冬季受冷高压脊与“狭管效应”的共同作用。由于海陆风作用与海峡上光化学反应的相互影响,东南沿海AOD从08时到15时数值上升,在15时达到一天中最强的时刻,相对大值范围从台湾海峡两岸逐渐向海峡中部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气象学 葵花-8 气溶胶光学厚度 时空变化 东南沿海
下载PDF
台湾海峡地区横向构造及其对东南沿海地震的作用 被引量:4
4
作者 沈金瑞 许世远 傅文杰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35-541,共7页
台湾海峡两岸存在一系列断续分布、横贯台湾海峡的NW向断裂,研究表明为一系列具有走滑运动的横向构造,根据地壳运动、区域变形和断裂特征分为巴士断裂带、台中-晋江断裂带和宁德-三貂角断裂带。中部的台中-晋江断裂带是一条控制地壳运... 台湾海峡两岸存在一系列断续分布、横贯台湾海峡的NW向断裂,研究表明为一系列具有走滑运动的横向构造,根据地壳运动、区域变形和断裂特征分为巴士断裂带、台中-晋江断裂带和宁德-三貂角断裂带。中部的台中-晋江断裂带是一条控制地壳运动南北差异的重要分界断裂,断裂带以北的东南沿海北部和台湾北部地壳整体向东运动,与琉球俯冲带右行走滑运动方向基本相同,形成一致的变形取向;断裂带以南处于华南地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相向运动挤压变形环境,地壳变形比北部强烈。东南沿海地震强度增强趋势、地震南强北弱与该应变场和横向走滑有关:(1)由于该断裂以南比以北地区应力应变场变化大,多场耦合复杂,耦合程度降低,造成蠕动变形不均产生应力闭锁,孕育地震发生。(2)福建东部比台湾海峡地壳均一性差、地球物理场变化明显,组成更为复杂的多元、多场耦合,耦合场稳定性差,容易受横向构造活动干扰,产生弹性变形而孕育地震强度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横向构造 构造藕合作用 台湾海峡 东南沿海
下载PDF
浙东长屿破火山的典型识别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贺振宇 颜丽丽 +1 位作者 褚平利 张进 《华东地质》 2022年第4期448-459,共12页
破火山在中国东南沿海白垩纪巨型硅质火山-侵入杂岩带中大量分布,其成因及相关的火山活动过程是理解中国东南部构造-岩浆与成矿作用的重要科学问题。破火山是近圆形的火山洼地,其形成与大量岩浆喷出的爆炸式火山碎屑流喷发伴随的岩浆房... 破火山在中国东南沿海白垩纪巨型硅质火山-侵入杂岩带中大量分布,其成因及相关的火山活动过程是理解中国东南部构造-岩浆与成矿作用的重要科学问题。破火山是近圆形的火山洼地,其形成与大量岩浆喷出的爆炸式火山碎屑流喷发伴随的岩浆房顶板塌陷有关。对于经历剥蚀的古老破火山,其内部岩石相对围岩来说更年轻,与围岩并列接触并有截然的界线,是识别破火山的重要依据。破火山一般经历多阶段的火山活动过程,包括塌陷前喷发、破火山形成喷发、破火山形成后喷发和破火山复活等,识别这些不同的火山喷发和岩浆活动阶段是理解破火山形成与演化的关键问题。浙东晚白垩世长屿火山具有典型的破火山识别特征:(1)火山岩呈直径约12 km的圆形分布,局部发育破火山内湖相沉积;(2)破火山南部第一阶段流纹质角砾熔结凝灰岩与较老的九里坪组富晶体火山岩在空间上并列,并以正断层带为界,九里坪组火山岩构成了长屿破火山的围岩和可能的基底;(3)长屿3个阶段的火山岩均主要分布在破火山内,具有典型的火山碎屑流相的岩相学特征,在垂向上依次叠置,反映了第一阶段火山活动导致了塌陷破火山的形成,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为破火山形成后喷发,喷发产物进一步填充破火山;(4)破火山内多处发育的流纹岩穹隆代表了破火山内部的多个火山岩浆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火山 硅质火山活动 地质填图 长屿硐天 中国东南沿海
下载PDF
东南沿海经济文化带与海派诗歌简论
6
作者 郑家治 周邦君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89-94,共6页
以经济文化及诗歌风格为依据 ,中国古代到近代的古典诗歌划分为四大经济文化带 ,即河朔边塞牧农经济文化带、中原农业经济文化带、长江农商经济文化带和东南沿海农商渔经济文化带。宋代以前东南沿海经济文化欠发达 ,没有形成经济文化带 ... 以经济文化及诗歌风格为依据 ,中国古代到近代的古典诗歌划分为四大经济文化带 ,即河朔边塞牧农经济文化带、中原农业经济文化带、长江农商经济文化带和东南沿海农商渔经济文化带。宋代以前东南沿海经济文化欠发达 ,没有形成经济文化带 ,其后逐渐发展 ,至清代、近代形成。东南沿海诗歌亦逐渐增多 ,至近代形成了海派诗歌 ,以其特有的内蕴及海派风格独领风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沿海经济文化带 海派诗歌 艺术风格 文学研究 海洋文化 古典诗歌
下载PDF
乡村劳动力迁移的“双拉力”模型及其就地城镇化效应——基于中国东南沿海三个地区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65
7
作者 祁新华 朱宇 周燕萍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5-30,共6页
针对中国东南沿海部分地区未通过大规模人口迁移而实现转型的就地城镇化现象,选择3个就地城镇化发达地区,在问卷调查数据的支撑下,构建了"乡村拉力—城市拉力"("双拉力")概念模型,探讨乡村劳动力迁移行为、迁移意... 针对中国东南沿海部分地区未通过大规模人口迁移而实现转型的就地城镇化现象,选择3个就地城镇化发达地区,在问卷调查数据的支撑下,构建了"乡村拉力—城市拉力"("双拉力")概念模型,探讨乡村劳动力迁移行为、迁移意愿及其城镇化效应。结果显示,居民迁移行为不太频繁,且多数为就地就近的近距离迁移;同时迁移意愿不够强烈,并且倾向于近距离的中小城镇。在"双拉力"模型分析框架内,乡村拉力主要表现为就业机会、收入水平(预期收入)、社会保障与乡土情节,城市拉力包括就业机会与收入水平、居住环境、子女教育等,乡村拉力作用强度远大于城市拉力。在这个来源于乡村的动力机制的作用下,当地居民出于个人比较利益最大化的考虑更倾向于选择就地转型,由此导致了与西方传统城市化模式迥异的就地城镇化现象。进一步论证了就地城镇化产生与发展的本地性与客观必然性,深化了对就地城镇化现象微观机制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劳动力 迁移意愿 就地城镇化 “双拉力”概念模型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控制区的序列变异分析中国东南部沿海凤鲚种群遗传结构 被引量:20
8
作者 阎雪岚 唐文乔 杨金权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3-150,共8页
为了解中国东南部沿海凤鲚(Coilia mystus)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本文分析了长江口(CJ)、钱塘江口(QT)、闽江口(MJ)和九龙江口(JL)4个凤鲚地理群体的mtDNA控制区561bp片段的序列变异。65尾样本共检测到28个单元型。4个群体总的单... 为了解中国东南部沿海凤鲚(Coilia mystus)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本文分析了长江口(CJ)、钱塘江口(QT)、闽江口(MJ)和九龙江口(JL)4个凤鲚地理群体的mtDNA控制区561bp片段的序列变异。65尾样本共检测到28个单元型。4个群体总的单元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均较高(h=0.9433±0.0168,π=0.0317±0.0158),但单个群体的核苷酸多样性水平却很低,其中以CJ最高(π=0.0080±0.0046),MJ最低(π=0.0015±0.0013)。MJ与JL群体之间以及CJ与QT群体之间的平均K2P遗传距离很小,分别为0.3%和0.8%;而CJ、QT分别与MJ、JL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均较大,达到了6%。采用最大似然法(ML)、最大简约法(MP)和邻接法(NJ)分别构建的单元型间的系统发育树揭示,4个凤鲚群体构成CJ-QT和MJ-JL2个支系,且具有极高的支持率。单元型的网络分析也显示这两个支系间有高达28步的突变次数。AMOVA分析显示大部分的遗传变异来自这两支系群体间(90.77%),表明凤鲚群体间存在着显著的地理分化。种群分化指数和基因流分析也表明,支系间群体有着明显的遗传分化(FST>0.9,Nm<0.03)。所有分析结果支持所研究的凤鲚标本属于两个不同的地理种群,且种群的分化至少已达到亚种水平。采用BEAST和TRACER软件得到凤鲚两个亚种的最近共同祖先约在0.34-0.46百万年前,处于更新世晚期,推测可能是第四纪晚期的气候旋回和海平面的升降导致了凤鲚的种群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ilia mystus 东南沿海 线粒体控制区 遗传多样性 单系群
下载PDF
我国东南沿海亚历山大藻休眠孢囊的分布和萌发研究 被引量:20
9
作者 顾海峰 蓝东兆 +2 位作者 方琦 王宗灵 蔡锋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7期1147-1150,共4页
对 4个海域的塔玛亚历山大藻 (Alexandriumtamarense)和链状亚历山大藻 (A .catenella)休眠孢囊的分布及萌发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厦门港仅在X1和X2站位有分布 ,且密度很小 (0 .4个·g-1) ;广西只在G2站位有发现 ,密度较少 (2 .5... 对 4个海域的塔玛亚历山大藻 (Alexandriumtamarense)和链状亚历山大藻 (A .catenella)休眠孢囊的分布及萌发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厦门港仅在X1和X2站位有分布 ,且密度很小 (0 .4个·g-1) ;广西只在G2站位有发现 ,密度较少 (2 .5个·g-1泥样 ) .闽江口有 3个站位有分布 ,M4站位的 4~ 6cm层密度最大 ,达到 6个·g-1泥样 ;长江口的孢囊分布广、密度大 ,DG 2 6站位的 8~ 10cm层孢囊密度达到了 2 3.2个·g-1泥样 .孢囊的分布与沉积物底质类型、沉积速率、海流都有一定的关系 .光照对孢囊萌发没有影响 ,温度升高导致萌发率和存活率均增大 ,而萌发时间缩短 ;在低氧条件下 (0 .0 1mgO2 L-1) ,孢囊萌发率为 0 .亚历山大藻孢囊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终年都会萌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沿海 亚历山大藻 孢囊 分布 萌发
下载PDF
东南沿海中生代安山岩的地质意义 被引量:9
10
作者 邢光福 汪庆华 陶奎元 《火山地质与矿产》 2001年第3期157-162,共6页
在中国东部大陆边缘中生代火山岩带中 ,东南沿海火山岩岩性岩相出露最全 ,火山地质调查研究程度较高。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面积酸性火山岩和与之共生的玄武岩 ,而对安山岩注意不够。作为过渡性岩类 ,安山岩的成因研究对于探讨中生代... 在中国东部大陆边缘中生代火山岩带中 ,东南沿海火山岩岩性岩相出露最全 ,火山地质调查研究程度较高。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面积酸性火山岩和与之共生的玄武岩 ,而对安山岩注意不够。作为过渡性岩类 ,安山岩的成因研究对于探讨中生代火山岩带物质来源、岩浆分异演化、大地构造背景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在东南沿海新生代玄武岩中陆续发现了一些基性麻粒岩包体 ,为研究底侵作用与壳幔作用过程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材料。结合基性麻粒岩包体的研究 ,进行系统的安山岩成因研究 ,对于研究中生代火山岩带成因、进而探讨东部大陆边缘形成演化动力学过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山岩 中生代 火山岩带 东南沿海 中国东部 大地构造 成因
下载PDF
华东武夷山–仙霞岭地区淡水鱼类区系特征及其动物地理区划 被引量:10
11
作者 宋小晶 唐文乔 张亚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331-1338,共8页
武夷山脉–仙霞岭是长江鄱阳湖水系与我国东部独流入海的钱塘江、瓯江、闽江和韩江等水系的分水岭,是中国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本文对武夷山–仙霞岭地区5个水系的111个上游江段鱼类进行了采集,获得标本13,000余号,并结... 武夷山脉–仙霞岭是长江鄱阳湖水系与我国东部独流入海的钱塘江、瓯江、闽江和韩江等水系的分水岭,是中国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本文对武夷山–仙霞岭地区5个水系的111个上游江段鱼类进行了采集,获得标本13,000余号,并结合文献资料对该地区的鱼类区系作了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区共分布有鱼类282种,其中纯淡水土著鱼类239种,隶属于6目23科101属。鲤形目、鲈形目、鲇形目各有181种、29种和22种,分别占纯淡水鱼类的75.73%、12.13%和9.21%,是本地区鱼类组成的主体。东亚特有的江河平原鱼类和南亚暖水性鱼类各有109种和51种,分别占纯淡水鱼类的45.61%和21.34%。5个水系之间鱼类的共有种较多,平均相似度均在50%以上。但东部4条独流入海河流,自北往南江河平原鱼类所占比例逐渐下降,而南亚暖水性鱼类则逐渐增加。鱼类区系的聚类分析显示,鄱阳湖、钱塘江、瓯江和闽江聚为一类,韩江单独构成另一类。分析表明,武夷山脉–仙霞岭并没有对淡水鱼类形成很强的阻隔作用,整个区域都是东洋区的组成部分。但鉴于已经出现的一些南北差异,本文认为可以将东南部的韩江水系划归南东亚亚区的华南小区,鄱阳湖水系与钱塘江、瓯江和闽江水系划归华东小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南沿海 淡水鱼类 物种多样性 区系特征 动物地理区划
原文传递
中国东南大陆沿海火山带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陶奎元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16-22,共7页
本文综述了东南大陆沿海火山带研究的主要进展。指出175~75Ma火山活动具有平行火山带与垂直火山带方向的迁移性。确定火山构造类型、总体布局及其与基底构造的关系。就构造意义而言,火山带实质上是断陷盆地带。明确早期175~120(11O)Ma... 本文综述了东南大陆沿海火山带研究的主要进展。指出175~75Ma火山活动具有平行火山带与垂直火山带方向的迁移性。确定火山构造类型、总体布局及其与基底构造的关系。就构造意义而言,火山带实质上是断陷盆地带。明确早期175~120(11O)Ma为高钾钙碱性火山岩系列且具向酸性岩系列过渡的特征;晚期120(117)Ma以玄武岩—英安流纹岩双峰式火山岩为特征并向碱性岩系列过渡。酸性岩浆起源于由元古界变质杂岩组成的中下地壳,玄武岩起源于上地幔并经演化。阐明了火山岩系基底变质杂岩时代、性质及江山—绍兴、长乐—南澳、莲花山断裂变质带的性质与意义以及火山带岩浆作用动力学模式与区域成矿作用的总体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 沿海 火山带 火山
下载PDF
东南沿海珍珠岩矿床及其成因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耀夫 陈鹤年 +1 位作者 巫全淮 姜耀辉 《资源调查与环境》 1990年第1期75-90,共16页
本区珍珠岩矿床主要产于中生代Ⅲ、Ⅳ旋回初始期和复活期的火山岩中,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的扩张阶段,是“陆壳改造型”岩浆强烈分异的产物,矿床类型可分为牛台式和白水洋式。珍珠岩具有异常高的δ^(18)O值,它取决于低温时水—岩同位素交... 本区珍珠岩矿床主要产于中生代Ⅲ、Ⅳ旋回初始期和复活期的火山岩中,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的扩张阶段,是“陆壳改造型”岩浆强烈分异的产物,矿床类型可分为牛台式和白水洋式。珍珠岩具有异常高的δ^(18)O值,它取决于低温时水—岩同位素交换反应。珍珠岩中Cs矿化十分显著。珍珠岩水的结构种及含量是决定膨胀倍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珠岩 地质地球化学
下载PDF
中国东南沿海叶蜡石矿床成因类型及其地质特征 被引量:14
14
作者 汪灵 《建材地质》 1997年第5期9-12,共4页
东南沿海是我国叶蜡石矿床集中分布的地区,目前已发现叶蜡石矿产地近百处,其中有94个为火山气液型。笔者根据控矿构造和成矿作用特点以及矿床是否存在(伴生)达到边界品位的明矾石和(或)黄铁矿矿体,将火山气液型叶蜡石矿床进一步... 东南沿海是我国叶蜡石矿床集中分布的地区,目前已发现叶蜡石矿产地近百处,其中有94个为火山气液型。笔者根据控矿构造和成矿作用特点以及矿床是否存在(伴生)达到边界品位的明矾石和(或)黄铁矿矿体,将火山气液型叶蜡石矿床进一步划分为富硫火山气液蚀变交代型、贫硫火山气液蚀变交代型和火山气液蚀变充填型等三个亚类型。各亚类型叶蜡石矿床一般都形成于地洼激烈期,它们的地质特征和成矿作用存在较大的差异,其最主要原因是它们的控矿构造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蜡石矿床 矿床成因 类型 地质特征
下载PDF
企业区位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城镇化效应——基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2
15
作者 祁新华 朱宇 +1 位作者 张抚秀 林小阳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0-228,共9页
企业区位选择是理解城镇化内在机制的重要微观视角。应用西方区位因素分析框架,探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企业区位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城镇化效应。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区位选择背离了西方工业区位理论中倾向于选择位于或接近大城市的预期... 企业区位选择是理解城镇化内在机制的重要微观视角。应用西方区位因素分析框架,探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企业区位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城镇化效应。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区位选择背离了西方工业区位理论中倾向于选择位于或接近大城市的预期,而呈现出以镇村行政区域为主以及"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格局;同时,大多数企业没有过搬迁的经历,或属于近距离搬迁且迁移至开发区或大中城市的意愿并不强烈。根据调查结果,探讨了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区位因素(运费、技术成本、交易成本、集聚经济、劳动力、土地成本、资本因素、个人因素等),并揭示了导致该地区就地城镇化现象的微观机制,验证与完善了西方工业区位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区位理论 区位因素 就地城镇化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