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省2013—2016年臭氧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27
1
作者 张祥志 陈文泰 +4 位作者 黄樱 秦艳红 秦玮 杨雪 陆维青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0-59,共10页
利用2013—2016年江苏省国控空气自动站获得的臭氧(O_3)观测数据,探讨江苏省O_3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自2013年以来江苏省大气氧化剂OX(O_3和NO2)和O_3浓度呈逐年升高趋势,升高速率分别为0.98×10-9a-1和3.70μg/(m3·a),O_3... 利用2013—2016年江苏省国控空气自动站获得的臭氧(O_3)观测数据,探讨江苏省O_3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自2013年以来江苏省大气氧化剂OX(O_3和NO2)和O_3浓度呈逐年升高趋势,升高速率分别为0.98×10-9a-1和3.70μg/(m3·a),O_3增幅在我国处于较高水平。在O_3空间分布上,东部沿海O_3浓度相对高于西部内陆,O_3浓度高值由沿海地区逐渐向内陆辐散,呈现出区域性O_3污染。结合经验正交分解进行聚类统计检验,结果显示江苏省O_3分区主要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3类,与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一定的同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省 臭氧 时空分布 经验正交分解 聚类统计检验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的一种动态区划 被引量:6
2
作者 刘晶淼 申红艳 +2 位作者 丁裕国 郑春雨 张文宗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0年第6期1-5,共5页
以京津冀地区的冬小麦农业气候生产潜力为研究对象,根据统计检验聚类方法(CAST)与旋转主分量分析(RP-CA)相结合的气候分类区划新方法,对该区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进行了区划试验,计算验证了理论与实际结果的一致性,从而进一步证明该方法... 以京津冀地区的冬小麦农业气候生产潜力为研究对象,根据统计检验聚类方法(CAST)与旋转主分量分析(RP-CA)相结合的气候分类区划新方法,对该区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进行了区划试验,计算验证了理论与实际结果的一致性,从而进一步证明该方法的合理性及可靠性。同时也印证了CAST和RPCA用于气象场分类区划具有等价性和互补性的事实;此外,各分区具有不同的年际变化特征,也表明区划结果是合理的,从而较好地佐证了这一新的分区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气候生产潜力 聚类统计检验方法 旋转主分量分析 气候区划
下载PDF
基于作物生长模型及CAST分类的华北夏玉米生产力区划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邬定荣 刘建栋 +2 位作者 刘玲 姜朝阳 于强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6-70,共5页
利用试验数据校正并验证了机理性的作物生长模型WOFOST,随后模拟了华北42个站点1961—2006年夏玉米的光温和气候生产潜力。并首次运用新型统计检验聚类方法(CAST),对夏玉米光温及气候生产潜力的要素场分别进行了定量化分区。结果表明,... 利用试验数据校正并验证了机理性的作物生长模型WOFOST,随后模拟了华北42个站点1961—2006年夏玉米的光温和气候生产潜力。并首次运用新型统计检验聚类方法(CAST),对夏玉米光温及气候生产潜力的要素场分别进行了定量化分区。结果表明,华北夏玉米光温及气候生产潜力均分为5个不同荷载中心的区域。与农业气象传统等值线分区方法相比,将作物模型与CAST相结合进行的生产潜力区划可以更客观地反映以荷载中心台站为代表的产量的时空分布特征。这对于指导区域农业气候区划,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生产潜力 夏玉米 统计检验聚类分析 产量区划
下载PDF
基于聚类分析的中国东北地区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1
4
作者 孙倩倩 刘晶淼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年第3期59-65,共7页
利用1961—2010年中国东北地区81个代表站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旋转主分量分析(REOF)和聚类分析(CAST)相结合的方法,对东北地区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东北地区年平均气温呈显著的增加趋势,但... 利用1961—2010年中国东北地区81个代表站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旋转主分量分析(REOF)和聚类分析(CAST)相结合的方法,对东北地区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东北地区年平均气温呈显著的增加趋势,但区域性较为明显,北部和东部地区的升温幅度较小,西部和南部升温幅度较大;年降水量呈减少的趋势,西部地区降水减少的趋势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均气温 降水量 CAST
下载PDF
东北地区土壤湿度的区域性预报模型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孙倩倩 刘晶淼 梁宏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65-1075,共11页
基于东北地区近30 a(1981—2010年)土壤湿度观测资料,采用CAST聚类方法进行土壤湿度区划,对各区域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展开分析,建立土壤湿度的分区预报模型。结果表明:东北地区中部的土壤湿度在近30 a内呈上升趋势,其余部分则呈下... 基于东北地区近30 a(1981—2010年)土壤湿度观测资料,采用CAST聚类方法进行土壤湿度区划,对各区域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展开分析,建立土壤湿度的分区预报模型。结果表明:东北地区中部的土壤湿度在近30 a内呈上升趋势,其余部分则呈下降趋势,但北部的下降趋势较小,西部下降趋势较大;各区域土壤湿度的显著影响因子有所差异,但都与前一旬的土壤湿度和降水量有较大的相关性;利用1981—2007年的数据建立各区域的土壤湿度预报方程,利用2008—2010年的数据对预报方程进行检验,土壤湿度的预报平均相对误差小于13.67%,预测值与观测值较为接近,基本可反映土壤湿度的实际变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湿度 预报模型 聚类统计 东北地区
原文传递
一种新的气候分型区划方法 被引量:45
6
作者 丁裕国 张耀存 刘吉峰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9-136,共8页
从理论上证明统计聚类检验(CAST)与旋转经验正交函数或旋转主分量分析(REOF/RPCA)用于气候聚类分型区划的关联性。研究表明,CAST在一定的意义上可认为是REOF/RPCA用于气象要素场(气候)分型区划的理论基础。由此,作者提出CAST与REOF/RPC... 从理论上证明统计聚类检验(CAST)与旋转经验正交函数或旋转主分量分析(REOF/RPCA)用于气候聚类分型区划的关联性。研究表明,CAST在一定的意义上可认为是REOF/RPCA用于气象要素场(气候)分型区划的理论基础。由此,作者提出CAST与REOF/RPCA相结合的一种新的分型区划方法,并用仿真随机模拟资料和实例计算验证了理论与实际结果的一致性,从而证实了这种分型区划方法的有效性及其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分量分析 统计聚类检验 气候区划
下载PDF
祁连山及周边降水分布聚类检验和典型流域增雨效果评价 被引量:4
7
作者 郭小芹 李光明 +1 位作者 孙占峰 王兴涛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06-714,共9页
祁连山及周边区域地形复杂,降水分布极不均匀,如何科学地分区分型,对把握研究区域降水分布特征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利用该区域31个国家基本站1961—2020年5—9月降水量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PCA)对该区域降水量进行分析,再通过聚类... 祁连山及周边区域地形复杂,降水分布极不均匀,如何科学地分区分型,对把握研究区域降水分布特征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利用该区域31个国家基本站1961—2020年5—9月降水量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PCA)对该区域降水量进行分析,再通过聚类分析(CAST)对该结果进行显著性检验,最后将分区分型结果应用于人工增雨作业效果评估。结果表明:(1)祁连山及周边可分成7个区域(Z1~Z7),累积方差贡献率超过78%。(2)这7个区域分别以乐都、海晏、野牛沟、武威、高台、临泽、刚察为中心点,划分结果与降水量、地理地形、海拔高度显著关联。(3)依托区域历史回归统计方法对人工增雨作业效果进行评价,发现1992—2020年石羊河流域5—9月绝对增雨量、相对增雨率分别为8.91 mm、6.51%,其中7月最高(6.30 mm、21.86%),8月次之(5.44 mm、16.11%)。基于地面降水量的作业效果评价往往受对比区选择的影响,聚类检验方法不仅有助于复杂地形下降水量的分区研究,还为科学选择对比区提供了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类检验 主成分分析 分区分型 增雨效果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