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宋代官服中绶带纹样探析
1
作者 吴志明 杜程 孙涛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5-130,共6页
宋代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程朱理学思想的制约,宋代等级制度更为森严,因此宋代官服品类繁多、等级鲜明。本文以宋代官员所佩绶带为研究对象,梳理并归纳了宋代不同时期“锦绶”的使用制度,分析纹样特点,深入探究其由表象到内隐所传... 宋代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程朱理学思想的制约,宋代等级制度更为森严,因此宋代官服品类繁多、等级鲜明。本文以宋代官员所佩绶带为研究对象,梳理并归纳了宋代不同时期“锦绶”的使用制度,分析纹样特点,深入探究其由表象到内隐所传递的文化内涵。研究表明:该绶带是显现权责之饰物,以外显、内隐的方式体现了朝政官员对等级秩序的认同、对吉祥蕴意的渴望及对官位荣誉的追求。本文研究成果有助于完善宋代等级秩序信息的承传,还原宋代官场生活、审美等方面的本来面貌,以期对绶带纹样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服饰 官服绶带 绶带纹样 宋锦 纹样特点 文化意涵
下载PDF
探索宋朝服饰的审美 被引量:4
2
作者 李雪芬 《纺织报告》 2022年第10期126-128,共3页
在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系中,服饰文化占据重要地位。我国是一个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文明大国,传统服饰历经了千年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综合体现了民族特征和文化特点。文章对宋朝服饰的审美特点进行了综合分析,在一定程度上阐述了服饰文化蕴... 在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系中,服饰文化占据重要地位。我国是一个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文明大国,传统服饰历经了千年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综合体现了民族特征和文化特点。文章对宋朝服饰的审美特点进行了综合分析,在一定程度上阐述了服饰文化蕴含的社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饰文化 宋朝服饰 审美 特点分析
下载PDF
中国宋代与西方19—20世纪纸衣应用比较研究
3
作者 李雅璠 李珏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86,I0003,共7页
中国宋代与19—20世纪的西方都盛行用纸造衣,两种文明对纸衣的应用不约而同地展现出纸材料特殊的物质性,在用户阶层和纸衣的社会特征上也具有共性。而在服装形式、制作方式、日常用途和符号象征上存在差异,甚至呈现出完全相反的两种设... 中国宋代与19—20世纪的西方都盛行用纸造衣,两种文明对纸衣的应用不约而同地展现出纸材料特殊的物质性,在用户阶层和纸衣的社会特征上也具有共性。而在服装形式、制作方式、日常用途和符号象征上存在差异,甚至呈现出完全相反的两种设计观。从中西方纸衣应用的比较中,我们看到了文化再造与传统材料现代化的一般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纸衣 设计 中西方 宋代 19—20世纪
下载PDF
宋代端午节令服饰穿搭风尚与设计特征
4
作者 沈乐怡 蔡丽玲 《服装设计师》 2024年第12期45-50,共6页
服饰是岁时节日转换的重要表现载体,可透视宋代的节令文化和审美风尚。文章从端午节令服饰入手,通过梳理与端午习俗相关的留世古籍文献、文学作品、绘画和墓葬资料,对比不同情景下服饰的异同及设计特征。研究表明:宋代端午着装风尚因穿... 服饰是岁时节日转换的重要表现载体,可透视宋代的节令文化和审美风尚。文章从端午节令服饰入手,通过梳理与端午习俗相关的留世古籍文献、文学作品、绘画和墓葬资料,对比不同情景下服饰的异同及设计特征。研究表明:宋代端午着装风尚因穿着场景而异,礼仪与民俗共存,端午节令服饰可透射出仪礼性、功能性和情感性的设计思想。从多视角阐释了端午服饰穿搭风尚,以及背后的文化价值,增强对宋代社会风貌和民众生活方式的认识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端午服饰 岁时节令 着装风尚 节日文化
下载PDF
宋代儿童的护养、疾病与服饰 被引量:2
5
作者 赵诗琪 陈芳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0年第6期32-38,共7页
在宋代,儿科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出现治疗儿童的私人药铺和幼科医生。大量涌现的儿科著作,专门介绍了小儿初生护养与疾病防治的知识。其中“小儿初生护养”部分,包含新生儿服饰使用方法的内容,涵括襁褓、冷暖、旧衣理论,这些理论对明清... 在宋代,儿科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出现治疗儿童的私人药铺和幼科医生。大量涌现的儿科著作,专门介绍了小儿初生护养与疾病防治的知识。其中“小儿初生护养”部分,包含新生儿服饰使用方法的内容,涵括襁褓、冷暖、旧衣理论,这些理论对明清甚至今天儿科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针对儿童遭受的疾病,背裆、袴、青衣、药囊等服饰能够有效地保护儿童的肌体,配合药物辅助治疗。本文从医学角度,结合宋代的医学文献、图像资料,探究儿童服饰对于儿童生命健康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服饰 宋代 医疗 疾病
下载PDF
宋代袍服摆衩在当代高级服装中的衍生设计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蒯玥 《纺织报告》 2022年第6期38-40,共3页
在黄岩赵伯澐(逝于南宋嘉定九年,即1216年)墓中,墓主赵伯澐的外衣大袖公服内搭一件梅花纹罗圆领衫,后摆自腰以下为双层,两层上端在后腰处缝合,形成可开合的双层重叠结构。四川北宋元祐八年墓中出土的幞头文吏俑、故宫博物院藏北宋徽宗... 在黄岩赵伯澐(逝于南宋嘉定九年,即1216年)墓中,墓主赵伯澐的外衣大袖公服内搭一件梅花纹罗圆领衫,后摆自腰以下为双层,两层上端在后腰处缝合,形成可开合的双层重叠结构。四川北宋元祐八年墓中出土的幞头文吏俑、故宫博物院藏北宋徽宗《听琴图》、南宋梁楷《八高僧图》、南宋初《瑞应图》、元《明皇观马图》中均出现了相同的服装结构。文章以这种袍服开衩为灵感来源,分析此结构的构成形态与内涵,研究此结构在当代中国高级服装中的衍生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级服装 宋代袍服 服装设计 结构
下载PDF
宋代仕女画中的服装形制与色彩运用分析及其视觉文化内涵研究
7
作者 潘子维 《色彩》 2024年第7期102-105,共4页
服装的历史源远流长、发展至今,它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品,不仅折射出人们真实的内心世界,也展现出不同时代下所产生的文化艺术与审美风尚。纵观古今,宋代的文化艺术始终立于中国古典艺术的高峰。笔者以两宋仕女画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文献... 服装的历史源远流长、发展至今,它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品,不仅折射出人们真实的内心世界,也展现出不同时代下所产生的文化艺术与审美风尚。纵观古今,宋代的文化艺术始终立于中国古典艺术的高峰。笔者以两宋仕女画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和历史文物,分析其典型的服装形制结构与色彩运用,旨在更深入地挖掘其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女性服装形制 色彩运用 宋代文化 仕女画 视觉文化内涵
下载PDF
南宋女装的多层次模块化解构与计算机设计 被引量:1
8
作者 王雨薇 常辰玉 +2 位作者 刘锋 史晟 卢致文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4-121,共8页
随着文化自信的不断提升,历史服装的定制市场逐步扩大,对高效率、严形制、可视化的历史服装设计方法需求也日益增强。模块化设计作为服装大规模定制背景下保障服装多样性与标准性的有效手段,文章用模块化设计的方法对南宋时期女性多层... 随着文化自信的不断提升,历史服装的定制市场逐步扩大,对高效率、严形制、可视化的历史服装设计方法需求也日益增强。模块化设计作为服装大规模定制背景下保障服装多样性与标准性的有效手段,文章用模块化设计的方法对南宋时期女性多层次服装结构设计进行研究。基于南宋墓出土数据,对南宋女性日常穿着服装各部位数据两两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选取了其中相关性较高的几组数据计算线性回归方程。同时以身高为变量,以臂展、膝上体长等数据为基线,探讨不同服装衣身长度、袖通长、裤长等数据取值范围及搭配关系,以达到计算机自动生成服装部件的数据尺寸限制。再运用模块化手段,将南宋女性穿着的多层服装分为固定模块和可选模块,同时运用数学思维,对模块的变形和配置进行了分析,最终实现多层次南宋女装的模块化整合,提高了服装定制设计效率,使非专业用户自行设计正确形制的成套服装成为可能。不仅拓宽了模块化设计思维的应用领域,同时也为历史服装智能化结构设计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服装定制 南宋女装 模块化设计 模块配置 计算机辅助设计 服装层次
下载PDF
布幅对汉文化圈传统女装造型的影响——以南宋墓葬出土汉族服装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周思施 赵明 《设计》 2019年第8期100-102,共3页
为探索面料幅宽对汉文化圈传统女装造型的影响。以南宋墓葬出土汉族服装为主要研究对象,辅以和服、韩服这两类最具代表性的汉文化圈传统服饰形制作为补充论证,通过对服饰所用面料幅宽变化追根溯源的考据,结合考古报告中关于南宋墓葬出... 为探索面料幅宽对汉文化圈传统女装造型的影响。以南宋墓葬出土汉族服装为主要研究对象,辅以和服、韩服这两类最具代表性的汉文化圈传统服饰形制作为补充论证,通过对服饰所用面料幅宽变化追根溯源的考据,结合考古报告中关于南宋墓葬出土服装实物测量数据进行的数理分析。得出汉文化圈内的传统女装,其裁剪均是建立在"幅"的基础上,通过匹料的定幅确定拼幅,使传统女装形制定型和衍变。研究面料幅宽对汉文化圈传统女装造型的影响,可为传统服饰文化传承与创新寻求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服饰 服装造型 南宋汉族服装 和服 韩服 幅宽
下载PDF
北宋男服“百工百衣”生成探赜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淑丽 《服装设计师》 2020年第2期162-168,共7页
北宋时期,士、农、工、商、兵、僧道等诸行职业化发展迅速,其男服形成了特色鲜明、标识科学、分类精细、体系完整、管理严苛的“百工百衣”职业服饰风俗。其何以至此呢?基于历史认知与当代职业管理借鉴研究之需要,溯其生成渊源,认为“... 北宋时期,士、农、工、商、兵、僧道等诸行职业化发展迅速,其男服形成了特色鲜明、标识科学、分类精细、体系完整、管理严苛的“百工百衣”职业服饰风俗。其何以至此呢?基于历史认知与当代职业管理借鉴研究之需要,溯其生成渊源,认为“百工”之说起自商周,而其职业服饰自魏晋南北朝已有严格规制。至北宋,工商业各行高度繁荣,文化科技高度发达,理性思辨的宋学风行,统治阶级积极关注民生。综合要素共同作用下,“百工”服饰也超越以往达到了“百工百衣”的职业风貌巅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男服 百工百衣 职业风尚 生成 发达的综合国力
下载PDF
《齐东野语》中的纺织考辨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强 李斌 曹孟莎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0-86,共7页
《齐东野语》蕴含着丰富的纺织信息,经常作为一些纺织技术史文献的佐证,甚至其中有些论述具有首创性,却没有得到学界的系统关注,十分可惜。通过对《齐东野语》中论及纺织的相关信息进行系统深入的考证,研究发现:两宋时期蜀地灯笼锦逐渐... 《齐东野语》蕴含着丰富的纺织信息,经常作为一些纺织技术史文献的佐证,甚至其中有些论述具有首创性,却没有得到学界的系统关注,十分可惜。通过对《齐东野语》中论及纺织的相关信息进行系统深入的考证,研究发现:两宋时期蜀地灯笼锦逐渐成为宫廷贵族享用的奢侈品,曾盛极一时;《齐东野语》中"作文自出机杼难"之"杼"应该指筘较宜,而非传统观点所认为的梭子或梭子与筘的混合;《齐东野语》"绍兴御府书画式"中的书画装潢部件中的织物类型和品种可为鉴赏古代书画作品真伪的依据,且南宋书画装潢各部件较前、后代其所指不同,需要认真区分;《齐东野语》中关于"轻容、方空"的记载成为研究古代这两种织物较详细的文献,不可忽视;关于绢纸的述说极具训诂价值,为提示纸与纺织之间联系提供了语言依据;《齐东野语》对于火浣布即石棉的研究成为不刊之论;《齐东野语·淳绍岁币》对两宋岁币的记载成为古今岁币(或贡币、赐币)换和平此种言论的有力驳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东野语 灯笼锦 机杼 绍兴御府书画式 火浣布 南宋岁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