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沙木罗组沉积构造背景
1
作者 罗安波 范建军 +1 位作者 张博川 段梦龙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155-1168,共14页
班公湖-怒江洋闭合时限的不确定制约了对青藏高原晚中生代演化及班怒成矿带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的认识。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沙木罗组及其与下伏洋壳物质的沉积不整合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通过整理前人的研究资料,详细地总结了沙木罗组... 班公湖-怒江洋闭合时限的不确定制约了对青藏高原晚中生代演化及班怒成矿带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的认识。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沙木罗组及其与下伏洋壳物质的沉积不整合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通过整理前人的研究资料,详细地总结了沙木罗组的年代学和沉积学特征,认为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沙木罗组可分为下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期(牛津期—阿普特期)的浅海陆棚-斜坡相沉积和上部早白垩世末期(阿尔必期)的河口-滨海相沉积。在此基础上,提出沙木罗组下部及其沉积不整合可能是班公湖-怒江洋北向俯冲时大洋岛弧与南羌塘地体碰撞的沉积响应,而沙木罗组上部形成于班公湖-怒江洋闭合及随后拉萨-羌塘软碰撞的背景。因此,班公湖-怒江洋的中西段应该至早白垩世阿尔必期才闭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沙木罗组 洋盆闭合
下载PDF
辽河(岩)群变形期次再讨论 被引量:1
2
作者 仲米山 王海鹏 +1 位作者 鲁红峰 郭洪方 《地质与资源》 CAS 2018年第3期218-223,共6页
辽河(岩)群在辽宁省为十分重要的地层,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还存在诸多有争议的问题,变形期次就是其中重要问题之一.辽河(岩)群中最主要的构造形迹就是东西向展布的区域上透入性面理,它是纵向置换作用形成的,在微观上残留了较多置换过... 辽河(岩)群在辽宁省为十分重要的地层,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还存在诸多有争议的问题,变形期次就是其中重要问题之一.辽河(岩)群中最主要的构造形迹就是东西向展布的区域上透入性面理,它是纵向置换作用形成的,在微观上残留了较多置换过程的痕迹.从辽河(岩)群的的原岩建造来看,它至少经历了类似"大西洋阶段"和"太平洋阶段",不会是夭亡的裂谷.通过全方位构造解析认为,洋盆闭合挤压造山过程是一个漫长的递进变形过程,在这一漫长的递进变形过程中形成的所有构造形迹皆属同一期构造,即辽河(岩)群可归纳为一期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置换 威尔逊旋回 洋盆闭合 全方位构造解析 递进变形 变形期次 辽河群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走滑断裂构造特征、形成演化与成因机制 被引量:65
3
作者 贾承造 马德波 +5 位作者 袁敬一 魏国齐 杨敏 闫磊 田方磊 姜林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1-91,共11页
勘探开发实践证实,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内走滑断裂控制了碳酸盐岩储层的发育与油气的富集。由于克拉通内走滑断裂具有位移小、断距小且埋深大的特点,因而对其构造演化与形成机制的认识仍然存在着诸多争议。为了厘清上述争议,基于大面积高... 勘探开发实践证实,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内走滑断裂控制了碳酸盐岩储层的发育与油气的富集。由于克拉通内走滑断裂具有位移小、断距小且埋深大的特点,因而对其构造演化与形成机制的认识仍然存在着诸多争议。为了厘清上述争议,基于大面积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与二维地震资料,在解析该盆地中部克拉通内走滑断裂几何学、运动学特征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内走滑断裂的形成演化过程,并探究走滑断裂的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走滑断裂具有纵向分层、平面分区、沿走向分段的特点;②深层压扭走滑断裂运动方向规律简单,NE、NNE向走滑断裂为左旋,NNW向走滑断裂为右旋,浅层张扭断裂运动方向差异较大,走滑断裂的位移量为400~1500 m,属于小滑移距的克拉通内走滑断裂;③走滑断裂形成于加里东中期,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早期部分断裂重新活化,不同时期断裂分布有差异;④加里东中期走滑断裂的形成受控于基底结构非均一性与原特提斯洋闭合消减带来的挤压作用力,张扭断裂为加里东中期走滑断裂后期活化产生的R剪切分支断裂或张性破裂断裂,其形成受控于不同时期盆地周缘洋盆消减闭合。结论认为,克拉通内走滑断裂的构造特征、形成演化、成因机制与油气息息相关,取得了油气勘探开发的巨大效益;除了塔里木盆地之外,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也具有相似的地质构造背景,通过对典型盆地的研究,必将丰富和完善中国小陆块、多旋回盆地的克拉通内走滑断裂理论,为发现更多的油气指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克拉通 走滑断裂 构造特征 形成演化 成因机制 基底非均一性 周缘洋盆闭合 油气勘探方向
下载PDF
内蒙古锡林浩特乌拉苏太大石寨组火山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3
4
作者 张晓飞 刘俊来 +5 位作者 冯俊岭 周毅 滕超 张华川 曹军 王必任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66-775,共10页
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对中亚造山带南缘内蒙古锡林浩特乌拉苏太地区发育的大石寨组酸性火山岩进行了野外地质、岩石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等研究。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该火山岩年龄为287.5±1.4Ma... 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对中亚造山带南缘内蒙古锡林浩特乌拉苏太地区发育的大石寨组酸性火山岩进行了野外地质、岩石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等研究。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该火山岩年龄为287.5±1.4Ma(MSWD=3.1),形成于早二叠世早期。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大石寨组火山岩为一套中酸性火山岩,以高硅、富碱、高铝为特征,Ti、Mg、Fe、Ca等元素含量较低。微量元素总体含量较高,具有一致的配分曲线,Rb、Ba、Th、U、K、LREE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于Nb、Ta、HREE等高场强元素明显富集。稀土元素总量偏高,具有一致的右倾海鸥式配分型式。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该套火山岩具有岛弧火山岩的属性。结合大石寨组岩石学及地质学特征,大石寨组火山岩最可能形成于弧后扩张(或弧间)盆地,是早二叠世早期古亚洲洋闭合前洋壳俯冲消减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造山带 锡林浩特 大石寨组 早二叠世早期 弧后盆地 古亚洲洋闭合
下载PDF
Tectonic Framework of Late Paleozoic Intrusions in Xingxingxia: Implications for Final Closure of South Tianshan Ocean in East Tianshan 被引量:6
5
作者 ZHOU Hai CHEN Liang +1 位作者 SUN Yong ZHU Tao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2期604-627,共24页
This work carried out systematic geological field investigation, petrography observation, zircon geochronology and whole rock geochemistry on Late Paleozoic intrusions in the Xingxingxia region near the Xinjiang-Gansu... This work carried out systematic geological field investigation, petrography observation, zircon geochronology and whole rock geochemistry on Late Paleozoic intrusions in the Xingxingxia region near the Xinjiang-Gansu provincial boundary, western China, aiming to constrain the Late Paleozoic tectonic framework of the Xingxingxia region and the final closure time of South Tianshan Ocean in the East Tianshan. The Xingxingxia area is located in the east part of the Tianshan orogen, and adjacent to the north of the Tarim Basin. The Late Paleozoic magma activities in the Xingxingxia region can be mainly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The first stage includes intrusive magma activities under a collision setting between Late Ordovician to the Late Devonian. The second stage is intrusive magma activities under a subduction setting during(304±3)–(278±3) Ma, and the third stage involves intrusive magma activities under a collision and post-collision setting during(268±5)–(259.9±2.6) Ma. The final suture zone of South Tianshan Ocean should be between the Central Tianshan Block and South Tianshan accretionary complex. Based on previous work, both the first stage magma activities(i.e., intrusive magmatic activities between the Late Ordovician to Late Devonian) and the Hongliuhe ophiolitic complex indicate a close event between Central Tianshan Block and South Tianshan Accretionary Complex. The 304±3 Ma dioritic metamorphic gneiss of the XingX ingxia complex and the 278±3 Ma diorite are all island arc calc-alkaline rocks, the 289±3 Ma gabbro is island arc tholeiitic gabbro formed by magma from metasomatic enrichment mantle. All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econd stage of magmatic activities is under a subduction setting. The third stage magma activities i.e. the granitic magma activities of(268±5)–(259.9±2.6) Ma occurred at a transitional setting from compressional to post-collision extensional tectonic setting. Thus, around(268±5)–(260±3) Ma, the final closure of the Sou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tral Tianshan Block Xingxingxia region Late Paleozoic closure of South Tianshan ocean
下载PDF
东准噶尔巴塔玛依内山组火成岩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7
6
作者 杨凯凯 边伟华 +3 位作者 王千军 王璞珺 郎嘉彬 李昭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3341-3358,共18页
以东准噶尔双井子地区巴塔玛依内山组和石钱滩组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矿鉴定、地球化学分析、锆石U-Pb定年和牙形刺挑选等方法,对巴塔玛依内山组和石钱滩组的年代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的形成时间始于348. 7... 以东准噶尔双井子地区巴塔玛依内山组和石钱滩组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矿鉴定、地球化学分析、锆石U-Pb定年和牙形刺挑选等方法,对巴塔玛依内山组和石钱滩组的年代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的形成时间始于348. 7±2. 9Ma,318. 7±4. 2Ma之后结束,侵入岩的形成时间为255. 9±3. 5Ma,这些样品中普遍含有捕获锆石,这些锆石具有岩浆锆石的特征,年龄介于早石炭世杜内期和前寒武纪之间(354. 7~971. 2Ma),与盆地周边发育的岛弧火成岩和蛇绿岩年龄相仿,此外在石钱滩组灰岩内得到4颗牙形刺化石,分属于2个属,分别为Idiognathodus和Streptognathodus。以此为基础,通过搜集整理前人数据,得到如下结论:(1)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地层是穿时的,从早石炭世到晚石炭世连续发育,形成时间介于348. 7±2. 9Ma~300. 4±1. 3Ma之间;(2)巴塔玛依内山组上部的石钱滩组形成于318. 7±4. 2Ma之后的晚石炭世;(3)卡拉麦里蛇绿岩所代表的准噶尔洋盆闭合时间在晚泥盆世法门期和348. 7Ma之间;(4)准噶尔盆地基底可能由岛弧和洋壳组成,且存在前寒武纪基底。本研究旨在确定巴塔玛依内山组和石钱滩组地层时代,并为卡拉麦里洋闭合时限以及盆地基底性质等问题的解决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准噶尔 巴塔玛依内山组 石钱滩组 火山岩 洋盆闭合时间 基底
下载PDF
西藏冈底斯带北缘波果日则地区A型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史少飞 肖渊甫 +3 位作者 袁浩为 魏永峰 邱婵媛 江小强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44-657,共14页
波果日则地区位于西藏冈底斯带北缘的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目前有关班公湖-怒江洋盆的闭合时间存在争议。在波果日则地区出露的A型花岗岩以岩株侵位于卧荣沟组一段,岩性为中-细粒黑云花岗斑岩。岩石具有富SiO2(含量(质量分数,下同)为7... 波果日则地区位于西藏冈底斯带北缘的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目前有关班公湖-怒江洋盆的闭合时间存在争议。在波果日则地区出露的A型花岗岩以岩株侵位于卧荣沟组一段,岩性为中-细粒黑云花岗斑岩。岩石具有富SiO2(含量(质量分数,下同)为70.61%~74.94%)、K2O(4.96%~7.48%),贫Al2O3(11.90%~13.79%),较高FeOT/MgO值(7.47~25.88),较低TiO2(含量为0.16%~0.25%)的特征,属弱过铝质-准铝质碱性系列(A/CNK值为0.90~1.12,A/NK值为1.10~1.34)。稀土元素总含量为(179.80~370.29)×10^-6,(La/Yb)N值为5.36~8.70,Eu异常为0.28~0.61,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表现为右倾的"海鸥"型,属于典型的铝质A型花岗岩。在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蛛网图上,大离子亲石元素和高场强元素Rb、Th、U、K、Zr、Hf明显富集,而Ba、Sr、Nb、Ta、Ti明显亏损。较高的Zr、Nb、Ce和Y含量及较高的Y/Nb、Yb/Ta和Ce/Nb值显示波果日则地区A型花岗岩为A2型花岗岩。岩相学、地球化学和区域地质资料综合显示,波果日则地区A型花岗岩形成于碰撞后岩石圈伸展背景,是下地壳拆沉导致软流圈物质上涌并加热上覆地壳,致使上覆地壳变质泥岩发生部分熔融并经历了一定程度分离结晶作用的产物。A型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10.8±1.3)Ma,表明其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推测班公湖-怒江洋盆至少在早白垩世晚期就已闭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锆石U-PB年龄 A型花岗岩 洋盆闭合时间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西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