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北方气候暖干化对粮食作物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被引量:137
1
作者 邓振镛 王强 +5 位作者 张强 倾继祖 杨启国 袁志鹏 刘文婧 徐金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6278-6288,共11页
东北、华北和西北50a来的平均气温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气候变暖明显,尤其冬季增温最显著。区域增暖的极端最低气温远比极端最高气温的贡献大。东北、华北大部、西北东部降水量明显减少,平均每10a减少20—40mm,尤其春夏季减少最明显。... 东北、华北和西北50a来的平均气温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气候变暖明显,尤其冬季增温最显著。区域增暖的极端最低气温远比极端最高气温的贡献大。东北、华北大部、西北东部降水量明显减少,平均每10a减少20—40mm,尤其春夏季减少最明显。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干旱化趋势非常突出。在综述我国北方现代气候变化基本特征是暖干化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喜凉作物冬小麦、春小麦、马铃薯和喜温作物水稻、玉米、谷子、糜子等7种主要粮食作物的生长发育、品种熟性、种植区域与面积、产量与品质等对气候暖干化的响应特征。揭示了气候暖干化使春播作物播期提早,苗期生长发育速度加快,营养生长期提前,生殖生长期和全生育期延长;秋作物发育期推迟,生殖生长期和全生长期延长;越冬作物播期推迟,越冬死亡率降低,种植风险减少,春初提前返青,生殖生长期提早,全生育期缩短。使作物适宜种植区域向高纬度高海拔扩展;品种熟性向偏中晚熟高产品种发展;喜温作物和越冬作物以及冷凉气候区的作物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在旱作区种植不较耐旱的玉米、春小麦等作物种植面积受到制约。对雨养农业区的作物气候产量影响严重,尤其对不够耐旱的小麦和玉米的气候产量受影响最大;对较耐旱的谷子、糜子、马铃薯等影响较轻。从作物属性而言,对喜温作物水稻、玉米和越冬作物冬小麦有利于气候产量提高;对喜凉作物春小麦和马铃薯的气候产量将产生不利影响。同时,提出了从5个方面应对气候暖干化的技术措施,调整作物种植结构,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根据不同气候年型调整各种作物种植比例;针对不同气候区域发展优势作物和配置作物种植格局;采取不同栽培技术和管理模式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综合配套技术提髙抵御灾害能力。为粮食作物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气候暖干化 粮食作物 气候生态适应性 应对措施 影响
下载PDF
中国黄土高原气候暖干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93
2
作者 姚玉璧 王毅荣 +1 位作者 李耀辉 张秀云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46-152,共7页
应用中国黄土高原7省51个代表性气象站1961年~2000年主要气象要素观测资料和1956年~2000年黄土高原中部主要河流的年径流量,采用EOF和其他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气候和径流量变化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黄土高... 应用中国黄土高原7省51个代表性气象站1961年~2000年主要气象要素观测资料和1956年~2000年黄土高原中部主要河流的年径流量,采用EOF和其他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气候和径流量变化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黄土高原年平均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以每年0.026℃/年的速度上升,增温速度大于全国同期增温速度;年降水量和植物生长季降水量均呈递减的趋势,年降水量递减率为-2.095mm/年,递减率高于全国同期值;年平均气温和夏季平均气温变率呈增大趋势;黄土高原中部7条主要河流径流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年河流径流量以每年0.4851×108m3/年的速度下降.气候暖干化导致土壤含水量下降,风沙加大,植物存活率降低,植被覆盖率下降,地表土质更趋疏松,是黄土高原区域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暖干化 生态环境 中国黄土高原 区域生态环境 黄土高原 气候暖干化 中国 年平均气温 上升趋势 2000年 河流径流量 数理统计方法
下载PDF
气候暖干化对中国北方干热风的影响 被引量:45
3
作者 邓振镛 张强 +3 位作者 倾继祖 徐金芳 黄蕾诺 张树誉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64-671,共8页
综述并阐明了干热风气象灾害在指标类型、时空分布、形成原因、发生环境、危害特征、防御技术等6个方面的内容,干热风危害特点具有明显温度猛增、湿度骤降的突变性和昼夜维持干热天气分不开.气候暖干化是北方现代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气... 综述并阐明了干热风气象灾害在指标类型、时空分布、形成原因、发生环境、危害特征、防御技术等6个方面的内容,干热风危害特点具有明显温度猛增、湿度骤降的突变性和昼夜维持干热天气分不开.气候暖干化是北方现代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气候变暖尤其使极端气温显著升高,气候变干使降水量持续偏少,出现了明显干旱化趋势.干热风发生次数与气候变暖呈显著正相关,与气候变干呈显著反相关.干热风对气候暖干化的响应十分敏感,气候暖干化使干热风发生区域扩大、次数增多、强度增强、危害加重.因此,防御干热风和干旱化危害刻不容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暖干化 中国北方 干热风 影响
下载PDF
甘肃省气候暖干化与农业干旱灾害的联系 被引量:39
4
作者 宁惠芳 林婧婧 陈佩璇 《干旱气象》 2010年第2期198-201,共4页
基于甘肃省59站的1961~2008年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资料,计算了陆面蒸散量、干燥度及线性变化率,揭示了甘肃省气候暖干化的事实,分析了暖干化及与农业干旱灾害的联系。结果指出:甘肃近48a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干燥度呈增... 基于甘肃省59站的1961~2008年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资料,计算了陆面蒸散量、干燥度及线性变化率,揭示了甘肃省气候暖干化的事实,分析了暖干化及与农业干旱灾害的联系。结果指出:甘肃近48a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干燥度呈增大趋势,气候暖干化趋势明显;气候暖干化导致了干旱灾害频繁发生,是农业受旱灾面积扩大,粮食减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气候暖干化趋势 干旱灾害 农业影响
下载PDF
西北地区气候暖干化对作物气候生态适应性的影响 被引量:28
5
作者 邓振镛 张强 +4 位作者 宁惠芳 梁东升 王强 徐金强 王劲松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33-639,共7页
在综述西北地区现代气候变化基本特征是暖干化的基础上,重点揭示了冬小麦、春小麦(夏粮)、玉米、马铃薯、谷子、糜子(秋粮)和棉花、胡麻、冬油菜、酿酒葡萄(经济作物)等10种主要作物的热量指标、水分指标和生长发育状况等对现代气候暖... 在综述西北地区现代气候变化基本特征是暖干化的基础上,重点揭示了冬小麦、春小麦(夏粮)、玉米、马铃薯、谷子、糜子(秋粮)和棉花、胡麻、冬油菜、酿酒葡萄(经济作物)等10种主要作物的热量指标、水分指标和生长发育状况等对现代气候暖干化的响应特征。气候变暖对作物热量生态适应性的影响非常显著,作物需要热量指标比变暖前有提高的趋势;气候变干对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的影响非常敏感,作物需要水分指标比变干前有增多的趋势。气候暖干化对作物气候生态适应性的影响总体来说是利弊并重。对灌溉区作物是利多弊少,建议要创建干旱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来应对;对旱作区作物是弊远大于利,建议要建立一整套旱作农业生产机制来适应气候暖干化。提出了作物气候生态适宜度是气候暖干化对作物产生重大影响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暖干化 农作物 气候生态适应性 西北地区
原文传递
北方农牧交错带干旱灾害及其对暖干气候的响应 被引量:25
6
作者 杜华明 延军平 王鹏涛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4-128,共5页
利用1961-2012年气象数据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反距离加权空间插值(IDW)对北方农牧交错带气温、降水气候要素的时间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运用Is指数和Morlet小波变换等方法研究该区域的干旱状况。结果显示:近52年来,北方... 利用1961-2012年气象数据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反距离加权空间插值(IDW)对北方农牧交错带气温、降水气候要素的时间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运用Is指数和Morlet小波变换等方法研究该区域的干旱状况。结果显示:近52年来,北方农牧交错带气温增温速率为0.32℃/10a,降水量减少速率为7.35mm/10a,气候暖干化趋势明显;气候暖干化导致该区干旱灾害的发生频率增加、强度加剧;干旱灾害主要存在7a和8a的年际变化周期,1989年以前气候偏湿润,1989年以后干旱严重;干旱灾害发生频率最高的是西北段部分,西北段和东北段偏旱与大旱严重,而华北段重旱严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指数 气候暖干化 干旱灾害 MORLET小波 农牧交错带
原文传递
气候暖干化对甘肃省谷子产量的影响及对策 被引量:21
7
作者 曹玲 王强 +3 位作者 邓振镛 郭小芹 马兴祥 宁惠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931-2937,共7页
基于甘肃省甘州(河西温和干旱绿洲灌溉区)、安定(陇中温和半干旱旱作区)、西峰(陇东温和半湿润旱作区)气温、降水和谷子产量资料,计算出各区域谷子生育期内≥0℃、≥5℃、≥10℃、≥15℃、≥20℃活动积温以及生育关键期平均气温和降水量... 基于甘肃省甘州(河西温和干旱绿洲灌溉区)、安定(陇中温和半干旱旱作区)、西峰(陇东温和半湿润旱作区)气温、降水和谷子产量资料,计算出各区域谷子生育期内≥0℃、≥5℃、≥10℃、≥15℃、≥20℃活动积温以及生育关键期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用正交多项式拟合分离出谷子气候产量,并采用线性倾向、累积距平、Mann-Kendall法分析研究区气候和谷子气候产量的变化特征,以及气候变化对谷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候暖干化是甘肃各区域现代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各地气温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呈显著上升趋势,降水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显著减少;该区谷子产量与温度、降水量呈显著相关关系,旱作区谷子产量随生育关键期内气温增高、降水量增多而提高,河西走廊绿洲灌区谷子产量随气温增高而提高;气候暖干化严重影响谷子产量,西峰、安定、甘州谷子产量的气象波动指数分别占实际产量变异系数的73%、72%和54%,变暖后(1993—2008年)较变暖前(1985—1992年)所占百分率明显增大;气候变暖有利于谷子产量增加,与气候变暖前相比,气候变暖后西峰、安定、甘州谷子年均气候产量的增加量分别为30.6、43.1和121.1kg·hm-2.针对甘肃省未来气候继续暖干化的趋势,应进一步扩大谷子种植面积、调整谷子种植结构,同时,要根据不同气候类型区域、不同气候年型选种不同特性的品种,采取不同的种植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暖干化 谷子 产量 对策
原文传递
南盘江流域云南松径向生长对气候暖干化的响应 被引量:12
8
作者 申佳艳 李帅锋 +3 位作者 黄小波 雷志全 施兴全 苏建荣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946-958,共13页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西南地区气候呈现出明显的暖干化特征,但区域优势树种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对气候暖干化的响应存在不确定性。该研究根据树木年代学方法选择研究区域87株云南松样本进行树芯采集,构建云南松树轮年表,结合1952–...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西南地区气候呈现出明显的暖干化特征,但区域优势树种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对气候暖干化的响应存在不确定性。该研究根据树木年代学方法选择研究区域87株云南松样本进行树芯采集,构建云南松树轮年表,结合1952–2016年的气温和降水等气象资料,利用响应分析、多元回归分析以及滑动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影响南盘江流域云南松径向生长的关键气候因子及其对气候暖干化的响应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985年以来,研究区域气候暖干化特征明显,气温上升和降水量下降的速率是1984年前的5和6倍,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的上升速率为0.044、0.041和0.050℃·a–1,年降水量的下降速率为6.02 mm·a–1。气候暖干化使云南松的生长对温度响应的敏感度降低,对水分响应的敏感度增强,气温的解释率由暖干化前的44.95%下降到21.97%,水分的解释率由暖干化前的55.05%上升到78.03%。暖干化增强了当年气候因子对径向生长的影响,减弱了上年气候因子的影响,与径向生长显著相关的当年气候因子增加了3个,当年气候因子对径向生长的解释率增加了16.05%。暖干化减弱了云南松生长的"滞后效应",气候变化对树木生长影响的时效性增强。在5–7月和9–11月,气候变暖使径向生长与气温、水分的响应关系变得不稳定。该研究可为气候暖干化区域云南松林的经营、管理以及区域气候重建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松 年轮 气候暖干化 气候响应 稳定性
原文传递
气候暖干化对半干旱区春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张秀云 王鹤龄 雷俊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69-574,共6页
利用1986─2013年典型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试验资料,结合试验区气象站1958─2013年气候要素观测数据,研究气候变化对春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958─2013年试验区降水... 利用1986─2013年典型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试验资料,结合试验区气象站1958─2013年气候要素观测数据,研究气候变化对春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958─2013年试验区降水量呈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0.966 mm/10 a;降水量年际波动大,变异系数为20.3%。春小麦主要生长发育时段的3─6月降水量也呈减少趋势,3─6月降水量变异系数为33.2%。试验区气温呈极显著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378℃/10 a。春小麦生长季干燥指数也呈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暖干化特征明显。试验区春小麦产量与5月下旬─6月上旬气温呈极显著负相关(r=-0.492,P<0.01),气温偏高,小花分化速度加快,有效小花减少,无效小花增加,结实率降低,导致春小麦产量下降。试验区春小麦产量与其生长季降水呈显著正相关(r=0.306,P<0.05),说明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小麦全生育期降水不足是影响春小麦产量的主要气候因素。而春小麦产量形成对5月中旬─5月下旬降水量的变化尤为敏感,此时段是小花开始分化到花粉母细胞四分体形成时的水分临界期,是春小麦需水关键期,降水量减少,部分花粉和胚珠不育,结实率显著下降,产量降低。结论:降水量是影响春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气候因子;而气温增高是春小麦产量形成的主要限制因子。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气候暖干化背景下,春小麦产量呈下降趋势;气候因素对春小麦发育和产量的负效应增大,产量的不确定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气候暖干旱 春小麦 产量
下载PDF
近50年来榆林市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生产力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方兰 延军平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2年第5期148-152,166,共6页
利用1961~2010年榆林市逐月气温、降水资料,分析了榆林市的气候变化特征;利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了该区域气候生产力,通过二元回归模型分析了气候生产力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榆林全年及四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 利用1961~2010年榆林市逐月气温、降水资料,分析了榆林市的气候变化特征;利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了该区域气候生产力,通过二元回归模型分析了气候生产力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榆林全年及四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尤以冬季平均气温上升显著;降水量年际波动剧烈而总体变化趋势不大;de Martonne干燥度呈现下降趋势。气候生产力呈现微弱的增长趋势,年降水量是影响气候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其与气候生产力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当榆林年均气温上升1℃、年降水量上升1 mm时,榆林气候生产力将上升21.5 kg/(hm2.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暖干化 气候生产力 榆林市
下载PDF
气候暖干化对半干旱区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姚玉璧 王润元 +1 位作者 刘鹏枭 南海燕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94-598,共5页
基于1988~2013年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马铃薯栽培定位试验,结合试验区域气象站1957~2013年气候要素观测资料,开展气候暖干化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957~2013年试验区降水量呈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0.... 基于1988~2013年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马铃薯栽培定位试验,结合试验区域气象站1957~2013年气候要素观测资料,开展气候暖干化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957~2013年试验区降水量呈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0.219 mm(10a)^(-1);20世纪60年代降水量偏多,90年代降水量最少,降水量减少最多的季节为秋季。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28℃(10a)^(-1),20世纪80年代之后气温明显上升。试验区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呈显著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25.602 kg hm^(-2)mm-1(10a)^(-1)。马铃薯水分利用率与6月上、中旬气温、7月上旬气温、8月下旬气温呈显著负相关,气温增高导致产量下降,水分利用效率降低。水分利用率与6月上旬降水量和9月中旬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气候暖干对马铃薯发育和产量形成的负效应增加,马铃薯产量形成的不确定性因素也呈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水分利用效率 气候暖干 半干旱区
原文传递
降水约束条件下的粮食生产适应度评价——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为例 被引量:5
12
作者 孙雪萍 苏筠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34-239,共6页
基于年际间降水波动性与粮食生产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粮食生产适应度评价的概念模型,并建立评价标准,将粮食生产适应度分为1~4级。以位于北方干旱半干旱雨养农业区的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为例,选取乌兰察布市1959—2009年逐年粮食产量... 基于年际间降水波动性与粮食生产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粮食生产适应度评价的概念模型,并建立评价标准,将粮食生产适应度分为1~4级。以位于北方干旱半干旱雨养农业区的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为例,选取乌兰察布市1959—2009年逐年粮食产量、播种面积数据,逐年逐日气温、降水量数据,结合数学统计分析揭示了区域粮食生产适应水平的变化趋势。气象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域降水在波动中有小幅降低,近30年年平均降水量比20世纪60年代减少约30 mm;同期气温升高约3.1℃,区域整体暖干旱化趋势明显。粮食生产状况统计结果显示:这一时段内粮食单产上升趋势明显、气象产量波动较大。基于适应度评价模型,该区粮食生产适应水平大致经历了由4级降至1级、至1995年后又升至3级的高→低→高的变化过程。在区域气候条件变化和技术经济进步的情况下,人们通过不断调整适应措施来应对变化,其间,适应水平呈现高低不同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波动性 粮食生产稳定性 适应度 气候暖干旱化
下载PDF
近51年川滇地区气候暖干化与旱涝灾害趋势判断 被引量:5
13
作者 杜华明 延军平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14-721,共8页
为揭示川滇地区气候特征与旱涝灾害趋势,以川滇地区70个气象站点1961~2011年的逐月气温、降水资料为基础,采用线性回归、五年滑动平均、M-K突变检验、反距离加权空间插值、Z指数法、Morlet小波变换等方法,对川滇地区气候变化特征与旱涝... 为揭示川滇地区气候特征与旱涝灾害趋势,以川滇地区70个气象站点1961~2011年的逐月气温、降水资料为基础,采用线性回归、五年滑动平均、M-K突变检验、反距离加权空间插值、Z指数法、Morlet小波变换等方法,对川滇地区气候变化特征与旱涝灾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1a川滇地区气温以0.21℃/10a的速率增加;降水量以10.76mm/10a的速率减少;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正经历着以增温和变干为趋势的气候变化特征,气候暖干化趋势明显。近51a川滇地区年旱涝灾害总的趋势是向干旱发展,以2000年为转折点,2000年以前该区多涝灾,2000年后多旱灾,这与该区的气温与降水变化一致,气候暖干化的结果直接导致了旱灾加剧。川滇地区春、冬两季旱涝年际周期变化规律强,Z指数呈上升趋势,降水量增加;夏季旱涝周期变化十分显著,旱涝灾害程度加剧,干旱化趋势明显;秋季旱涝变化周期性不强,呈弱干旱化趋势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暖干化 旱涝灾害 Z指数 MORLET小波 川滇地区
原文传递
滇中高原地区耕地利用对气候暖干化的响应
14
作者 童绍玉 周跃 彭海英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1期23-30,共8页
为了研究滇中高原地区的气候变化对当地耕地利用方式产生的影响,构建耕地利用的区域灌溉需水程度指数,定量表达区域耕地种植结构的变化特征和区域耕地利用结构对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98—2019年研究区气候有显著的暖干化趋势... 为了研究滇中高原地区的气候变化对当地耕地利用方式产生的影响,构建耕地利用的区域灌溉需水程度指数,定量表达区域耕地种植结构的变化特征和区域耕地利用结构对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98—2019年研究区气候有显著的暖干化趋势,平均增温速率达0.35℃/10a,降水量平均下降速率为79.15mm/10a,Kira干湿度指数的平均下降速率为0.65/10a;同时,区域耕地利用结构呈“旱化”趋势,灌溉需水量相对较小的作物占比大幅上升,而灌溉需水量相对较大的作物占比快速下降;在播种面积增加的背景下,耕地利用的区域灌溉需水程度指数呈下降趋势;主要作物播种面积、耕地利用的区域灌溉需水程度指数与年平均气温、降水量、Kira干湿度指数有显著相关性,区域耕地利用结构对气候暖干化的响应方式表现为耕地利用结构的“旱化”,且这种响应具有滞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灌溉需水程度指数 灌溉需水量 气候暖干化 滞后相关系数 累积滞后效应 滇中高原
下载PDF
陕西东部地区农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度研究——以棉花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立伟 延军平 +1 位作者 马琪 王晓喆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2-168,174,共8页
本研究在综合分析已有气候变化适应问题研究成果基础上,依据渭南气象资料和棉花单产资料,进行案例分析,建立气候变化适应度的评价方法。评价结果显示:(1)渭南1980—2009年气候有暖干化趋势,对当地的棉花生产有利;在此趋势下,气温(4—10... 本研究在综合分析已有气候变化适应问题研究成果基础上,依据渭南气象资料和棉花单产资料,进行案例分析,建立气候变化适应度的评价方法。评价结果显示:(1)渭南1980—2009年气候有暖干化趋势,对当地的棉花生产有利;在此趋势下,气温(4—10月)和降水(9—10月)较30 a年平均值每升高1℃或每减少10 mm,渭南棉花单产分别增加241 kg/hm2和13 kg/hm2。(2)在气候变化与人类适应能力逐年提高的背景下,渭南的农业气候适应度从20世纪80年代的62.5%增加到21世纪初10 a的93.72%,变差系数由83.7%减小为6.3%;可见渭南的农业气候变化适应度呈现明显的逐年代增加趋势,且波动性也逐渐降低。(3)技术进步对人类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提升有明显的帮助作用,渭南的棉花种植已经能较强适应当地的气候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适应 适应度 气候暖干化 渭南
下载PDF
气候暖干化背景下渭南市农业节水途径与模式研究
16
作者 任志艳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4年第2期69-74,共6页
以陕西省渭南市为研究区,基于渭南市1960~2011年的气象数据,分析了渭南市气候暖干化特征和暖干化背景下渭南市农业水资源利用现状,探索了渭南市农业节水途径及节水模式。研究表明,渭南市应主要通过工程节水、技术节水和管理节水等... 以陕西省渭南市为研究区,基于渭南市1960~2011年的气象数据,分析了渭南市气候暖干化特征和暖干化背景下渭南市农业水资源利用现状,探索了渭南市农业节水途径及节水模式。研究表明,渭南市应主要通过工程节水、技术节水和管理节水等途径,采用因“地”制宜模式、因“时”利导模式、量“水”而行模式和得“补”偿失模式,来实现渭南市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干化 农业节水 途径 模式 渭南市
下载PDF
黄土高原区域气候暖干化对地表能量交换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7
17
作者 张强 黄菁 +1 位作者 张良 张立阳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561-572,共12页
本文将观测试验资料与陆面过程模式模拟资料相结合,对目前4个流行的陆面过程模式的模拟资料进行了验证分析,发现通用陆面模式(CLM)模式的模拟资料在黄土高原地区比较可靠.在此基础上,利用近几十年CLM模式模拟资料和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 本文将观测试验资料与陆面过程模式模拟资料相结合,对目前4个流行的陆面过程模式的模拟资料进行了验证分析,发现通用陆面模式(CLM)模式的模拟资料在黄土高原地区比较可靠.在此基础上,利用近几十年CLM模式模拟资料和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的区域气候和地表能量交换特征的变化规律,研究了该地区地表能量交换对降水和温度变化的响应特征,讨论了该地区气候变化对地表能量交换特征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近几十年来黄土高原区域气候表现为明显的暖干化趋势,从而引起太阳总辐射、地表反射辐射和地表长波向上辐射的增加及地表长波向下辐射的减小,并由此造成地表净辐射通量减少.与之相对应,不仅地表潜热通量呈减小趋势,而且地表感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也呈减小趋势,但地表热量分量的分配比例基本不变.并且发现,地表感热通量的年变化主要由太阳辐射控制,而潜热通量的年变化则受太阳辐射和降水共同影响;地表热量分量的年际变化均对降水变化响应很敏感,而对温度变化响应不太敏感,气候干旱化对地表能量平衡的影响比气温变暖的影响更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区域气候暖干化 陆面过程模拟 陆面能量交换
原文传递
气候变化对三北防护林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被引量:27
18
作者 姜凤岐 于占源 +1 位作者 曾德慧 朱教君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702-1705,共4页
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气候变暖及其影响的研究数据,得出如下结论:中国三北地区气候正经历着暖干化的变化,未来几十年此种趋势将更加明显,位于三北东部的东北地区尤为突出。气候暖干化将带给三北防护林工程3方面的压力:1)干旱区和荒... 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气候变暖及其影响的研究数据,得出如下结论:中国三北地区气候正经历着暖干化的变化,未来几十年此种趋势将更加明显,位于三北东部的东北地区尤为突出。气候暖干化将带给三北防护林工程3方面的压力:1)干旱区和荒漠化面积扩增;2)自然植被分布格局发生变化,自西向东的植被逆向演替,众多的过渡带变化敏感;3)现存的防护林在气候变异的干扰下衰退的风险加剧。应对气候变化,三北防护林建设宜采取如下策略:1)增加建设规模;2)植被疏林化和灌丛化作为过渡带防护林设计的目标;3)在水土流失区以原生化建设模式设计油松人工林;4)制订三北防护林经营技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暖干化 三北工程 植被灌丛化 疏林
原文传递
毛乌素沙漠区气候变化空间分布比较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刘登伟 延军平 张月鸿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1-76,共6页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毛乌素沙漠区气候日趋暖干化。该文应用毛乌素沙漠区内部包括内蒙古(乌审旗)、陕西(府谷)、宁夏(盐池)3个地区1971年~1998年均温,春、夏、秋、冬各季月平均气温及1961年~1998年降水量,春、夏、秋、冬各季月平均降...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毛乌素沙漠区气候日趋暖干化。该文应用毛乌素沙漠区内部包括内蒙古(乌审旗)、陕西(府谷)、宁夏(盐池)3个地区1971年~1998年均温,春、夏、秋、冬各季月平均气温及1961年~1998年降水量,春、夏、秋、冬各季月平均降水量,研究气候暖干化在毛乌素沙漠区内部的空间差异。分析结果表明: ①近30a来整个毛乌素沙漠区气候趋于暖干,但其内部尚存在较明显的差异; ②乌审旗、盐池及府谷年均温显著升高,尤其冬季是3个地区增温幅度最大的时期,且远大于全国的冬季增温率。其中府谷升温幅度较小,乌审旗是者中增温幅度最大的地区; ③乌审旗、盐池及府谷年降水量减少趋势明显,乌审旗减少幅度最大,秋季是3个地区降水减少幅度最大的季节,春、夏、冬三季减少趋势不明显,这3个地区春季降水有明显的相关性。总的来说,乌审旗、盐池及府谷在气候变化方面有一定的差异,但其暖干化的趋势是一致的,尤其是秋季的暖干化趋势更为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漠 气候变化 空间分布 气候暖干化 全球变化
下载PDF
江河源区气候暖干化趋势研究 被引量:17
20
作者 胡良温 杨改河 +1 位作者 冯永忠 任广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41-146,153,共7页
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是近几十年来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但不同区域降水量变化差异较大,温湿变化的差异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同影响。探讨江河源区气候变化趋势,是研究该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内容。文章利用江河源区气象观测资料,分析... 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是近几十年来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但不同区域降水量变化差异较大,温湿变化的差异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同影响。探讨江河源区气候变化趋势,是研究该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内容。文章利用江河源区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近42年来该区域不同站点和整个区域的平均气温、降水量、蒸发量等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61年以来,江河源区全区及各站点的年、季平均气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升幅随站点位置、季节的不同而变化,气温最高年份大多出现在最近十多年间;1980年以来,源区和大多数站点的平均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暖季降水量普遍减少,冷季降水量则有不同程度增加;蒸发量年际间波动大,变化规律复杂,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源区大多数站点和整个源区的平均年蒸发量均表现为上升趋势。气温上升,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大,使江河源区气候呈暖干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河源区 气温 降水量 气候暖干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