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
作者 吴秀臣 裴婷婷 +1 位作者 李小雁 刘鸿雁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9-116,共8页
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将深刻影响区域植被动态、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地化循环、气候反馈及其人类福祉.持续的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及自然和人为干扰的增加深刻地影响树木生长动态的时空格局.本文综述了近几十年全球气候变化的整体概... 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将深刻影响区域植被动态、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地化循环、气候反馈及其人类福祉.持续的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及自然和人为干扰的增加深刻地影响树木生长动态的时空格局.本文综述了近几十年全球气候变化的整体概况,着重探讨了气候变化对树木生长的影响机制以及树木生长对气候系统的反馈,并就树木生长响应气候变化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研究前景进行了探讨.提出未来树木生长响应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应考虑树木生长响应气候变化的时空差异,加强对树木死亡时空格局及内在机理的认识,重点关注不断增加的极端气候事件及火、虫灾干扰对树木生长的非线性影响机制,并融合地面观测、遥感及陆面动态植被模型模拟等多种分析手段综合分析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响应机制的尺度效应及内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木生长 气候变化 响应 气候反馈 时空差异 极端事件 干扰
下载PDF
短寿命气候强迫因子的自然源排放及气候反馈:IPCC AR6解读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华 杨镇江 +8 位作者 苏红娟 张丹瑜婷 安琪 袁畅 李帅 何静怡 谢冰 赵树云 李柯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91-498,共8页
短寿命气候强迫因子(Short-lived Climate Forcers,SLCFs)对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21)第六次评估报告(AR6)首次专门设立了关于SLCFs的独立章节,除了对人为源SLCFs评估以外,报告也包含了对于... 短寿命气候强迫因子(Short-lived Climate Forcers,SLCFs)对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21)第六次评估报告(AR6)首次专门设立了关于SLCFs的独立章节,除了对人为源SLCFs评估以外,报告也包含了对于自然源SLCFs及其气候反馈的评估。特别地,在未来气候变暖和人为SLCFs持续减排的背景下,加深对SLCFs的自然源排放及其气候反馈的认识将更为重要。本文从自然源SLCFs排放评估、历史和未来气候情景下的排放变化、SLCFs的气候反馈几个方面解读了AR6中有关的最新结论。未来气候变暖情形下,闪电源NO_(x)、植被源BVOCs、生物质燃烧排放将会增加,土壤源NO_(x)、沙尘、海盐颗粒物和二甲基硫(Dimethlysulfide,DMS)对于气候变化的敏感性难以定量。同时,气候变化驱动着SLCFs的排放量、大气含量或寿命的改变,这些过程整体上造成的负反馈参数为-0.20 W/m^(2)/℃(-0.41~+0.01 W/m^(2)/℃),可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气候变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寿命气候强迫因子 气候变化 自然源排放 气候反馈 辐射效应
下载PDF
末次冰盛期气候反馈特征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波 曹剑 吴立广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42-1054,共13页
末次冰盛期(Last Glacial Maximum,简称LGM)被认为是较适合用来估算气候系统响应对辐射强迫变化的古气候区间之一.理解LGM时期气候反馈过程有助于进一步限定气候敏感度的范围.本研究利用辐射核方法和参加第三次古气候模式比较计划(Paleo... 末次冰盛期(Last Glacial Maximum,简称LGM)被认为是较适合用来估算气候系统响应对辐射强迫变化的古气候区间之一.理解LGM时期气候反馈过程有助于进一步限定气候敏感度的范围.本研究利用辐射核方法和参加第三次古气候模式比较计划(Paleoclimate Modelling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Ⅲ,简称PMIP3)的8个耦合模式资料,对比研究了LGM时期与abrupt4xCO2(4CO2)情景下的气候反馈特征.结果表明:全球平均而言,不同情景下温度反馈、水汽反馈和反照率反馈的强度存在显著差异,然而这一关系并不存在于云反馈过程中,这可能与情景间/模式间云反馈的不确定性相联系;在不同情景下,不同反馈过程强度也存在明显空间差异.温度反馈过程的差异主要来源于LGM时期大陆冰盖强迫引起的温度变化的高度空间不均一性和海陆分布改变引起的热带对流活动的变化;水汽反馈变化可能与海陆分布变化引起的沃克环流变化以及全球降温相联系;大陆冰盖和海冰存在是导致LGM时期地表反照率反馈增加的主要原因;而云反馈的差异可能与低云云量和模式间不确定性有关.LGM时期单独强迫数值试验将有助于进一步厘清不同气候状态下气候反馈过程差异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冰盛期 abrupt4xCO2 辐射核 气候反馈
原文传递
气候敏感度、气候反馈过程与2℃升温阈值的不确定性问题 被引量:35
4
作者 周天军 陈晓龙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24-634,共11页
气候敏感度是度量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和全球升温幅度关系的重要指标,当前气候模拟和气候预估中的很多不确定性问题,都直接和气候敏感度有关。气候敏感度的大小也决定着预估的气候变暖幅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温室气体减排政策的制订。在简... 气候敏感度是度量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和全球升温幅度关系的重要指标,当前气候模拟和气候预估中的很多不确定性问题,都直接和气候敏感度有关。气候敏感度的大小也决定着预估的气候变暖幅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温室气体减排政策的制订。在简要回顾气候敏感度概念的提出和研究历史基础上,着眼于气候反馈分析,介绍了气候敏感度与辐射强迫和反馈过程的关系,总结了气候系统主要的反馈过程;根据大气层顶的能量平衡关系,利用CMIP5多模式结果介绍了平衡态气候敏感度和瞬态气候响应(包括累积碳排放的瞬态气候响应)的估算原理和方法,总结了气候敏感度不确定性的来源,并以"2℃阈值"问题为例,介绍了气候敏感度对预估结果不确定性的影响。随着观测资料的积累和气候模式的发展,继续减少气候敏感度的不确定性、估算包含碳循环的敏感度、利用地球系统模式规划最优碳排放路径是未来本领域主要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敏感度 辐射强迫 反馈过程 温室气体 气候模式
下载PDF
北极放大效应原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5
作者 武丰民 李文铠 李伟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32-242,共11页
近几十年来北极的增温幅度是全球平均的2倍以上,这种被称为"北极放大"的现象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显著特征之一。从北极局地气候反馈和北极外热输送2个方面总结了北极放大原因的最新进展。局地方面,海冰—反照率正反馈以及云和... 近几十年来北极的增温幅度是全球平均的2倍以上,这种被称为"北极放大"的现象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显著特征之一。从北极局地气候反馈和北极外热输送2个方面总结了北极放大原因的最新进展。局地方面,海冰—反照率正反馈以及云和水汽增加导致的向下长波辐射增强是北极放大的重要原因,而较低的背景温度和相对稳定的大气层结使得温度反馈在北极为正,有利于变暖信号被放大。向极热输送方面,大气环流和洋流的输送作用对北极放大均有贡献,大西洋和太平洋海温的年代际变化和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是驱动大气环流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了尚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放大 反馈机制 向极热输送 海温调制
原文传递
美国2013—2017年北极研究计划 被引量:7
6
作者 王佳存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13年第9期17-22,共6页
当前,北极地区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经济、环境和文化挑战,成为科学研究的重点,以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为此,美国跨部门北极研究政策联合委员会(IARPC)根据法律制定了2013-2017年北极研究计划,确定了今后5年北极研究重点,力争美国在未来保... 当前,北极地区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经济、环境和文化挑战,成为科学研究的重点,以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为此,美国跨部门北极研究政策联合委员会(IARPC)根据法律制定了2013-2017年北极研究计划,确定了今后5年北极研究重点,力争美国在未来保持北极研究的领先地位。该计划重点围绕以下7个研究领域,分别是:海冰与海洋生态系统研究、陆冰与生态系统研究、地表热量、能量以及质量平衡的大气研究、观测系统研究、区域气候模型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气候适应工具研究、人类健康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北极 北极研究计划 海洋生态系统 气候反馈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地区土地覆盖变化对气候的反馈作用数值模拟 被引量:6
7
作者 苟娇娇 王飞 +1 位作者 于恩涛 金凯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50-859,共10页
区域尺度土地覆盖变化是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驱动的结果,同时又对区域气候环境产生反馈。利用欧洲中值数值预报中心(ECMWF)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驱动RegCM4.5区域气候模式,进行了两个时间段(1980-2014、2005-2014)的数值模拟试验。... 区域尺度土地覆盖变化是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驱动的结果,同时又对区域气候环境产生反馈。利用欧洲中值数值预报中心(ECMWF)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驱动RegCM4.5区域气候模式,进行了两个时间段(1980-2014、2005-2014)的数值模拟试验。以1∶250 000土地利用图为基础,结合植被图、土壤图制作具有高精度、极强现势性的土地覆盖资料,区域模式中陆面过程模式采用BATS,模拟了现实的土地覆盖改变对气候要素的影响,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土地覆盖变化对气候的反馈作用。结果表明:(1)RegCM4.5不但能够较好描述黄土高原气温、降水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也能够模拟土地覆盖变化对黄土高原局地气候变化的反馈。(2)不同土地覆盖变化特征对气候反馈作用不同,荒漠化会引起局部地区气温升高和降水减少,并通过正反馈机制,致使自然植被生长发育受阻;水域旱化会导致夏季气温升高和降水增加,从而加剧干旱洪涝灾害风险;草地覆盖增加会导致春夏季降水量与气温的降低,秋冬季降水量与气温升高。(3)土地覆盖变化对气温与降水的影响在夏季较强。该研究可促进对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环境效应的理解,也能深化对土地利用-气候变化之间互馈作用的过程认识,并为区域生态建设对策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土地覆盖变化 气候反馈 黄土高原
下载PDF
Uncertainty in the 2℃ Warming Threshold Related to Climate Sensitivity and Climate Feedback 被引量:1
8
作者 周天军 陈晓龙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15年第6期884-895,共12页
Climate sensitivity is an important index that measu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crease in greenhouse gases and the magnitude of global warming.Uncertainties in climate change projection and climate modeling are... Climate sensitivity is an important index that measu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crease in greenhouse gases and the magnitude of global warming.Uncertainties in climate change projection and climate modeling are mostly related to the climate sensitivity.The climate sensitivities of coupled climate models determine the magnitudes of the projected global warming.In this paper,the authors thoroughly review the literature on climate sensitivity,and discuss issues related to climate feedback processes and the methods used in estimating the equilibrium climate sensitivity and transient climate response(TCR),including the TCR to cumulative CO2 emissions.After presenting a summary of the sources that affect the uncertainty of climate sensitivity,the impact of climate sensitivity on climate change projection is discussed by addressing the uncertainties in 2℃ warming.Challenges that call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 in the research community,in particular the Chinese community,a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sensitivity radiative forcing climate feedback 2℃ threshold greenhouse gases climate model
原文传递
Temperature-Profile/Lapse-Rate Feedback: A Misunderstood Feedback of the Climate System
9
作者 Michael E. Schlesinger C. Bruce Entwistle Bin Li 《Atmospheric and Climate Sciences》 2012年第4期474-478,共5页
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 heretofore assumed condition for no temperature-profile (TP)/lapse-rate feedback, for all altitudes z, or , in fact yields a negative feedback. The correct condition for no TP feedback is for... 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 heretofore assumed condition for no temperature-profile (TP)/lapse-rate feedback, for all altitudes z, or , in fact yields a negative feedback. The correct condition for no TP feedback is for all z, where Ts is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This condition translates into a uniform increase (decrease) in lapse rate with altitude for an increase (decrease) in Ts. The temperature changes caused by a change in solar irradiance and/or planetary albedo satisfy the condition for no TP feedback. The temperature changes caused by a change in greenhouse gas concentration do not satisfy the condition for no TP feedback and, instead, yield a positive feedba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feedback feedback Analysis Lapse-Rate feedback
下载PDF
青藏高原木本植物扩张对生长季地表昼夜温度的影响
10
作者 屈卓然 李小雁 邓元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8816-8829,共14页
木本植物扩张或灌丛化是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近年来青藏高原发生了大规模的木本植物扩张。然而木本植物在青藏高原扩张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局地地表温度(LST)如何影响尚不清楚。基于MODIS土地覆盖产品识别出青藏高原木本植物扩张的... 木本植物扩张或灌丛化是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近年来青藏高原发生了大规模的木本植物扩张。然而木本植物在青藏高原扩张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局地地表温度(LST)如何影响尚不清楚。基于MODIS土地覆盖产品识别出青藏高原木本植物扩张的空间分布,并利用移动窗口搜索法,探究其对生长季昼夜LST的影响规律及成因。结果表明,2001至2018年木本植物扩张的范围和程度均整体呈增加的趋势。在2018年,木本植物扩张使生长季白天LST降低(2.60±0.34)℃,夜间LST增加(0.94±0.22)℃,净效应使日均LST降低(0.83±0.24)℃。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蒸散发增加((+13.46±6.65)mm/a)等引发的降温效应超过了以反照率减少(-0.031±0.003)为代表的增温效应。气候背景对该影响的空间分布具有相当的控制作用,即降水主导着白天LST的改变,但气温在夜间LST变化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总体上,在气温越低、降水率越高、高程越低的地方发生的木本植物扩张更倾向于降低局地LST。与同一年中越湿润的地方越倾向于降温“相悖”的是,在不同的水文年,更干旱的年份对白天LST具有更强的降温作用,这可能是受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从土壤深处吸水能力差距的影响。理解木本植物扩张在改变LST方面的生物物理效应有利于准确预测青藏高原植被变化带来的气候反馈,并为土地利用和管理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本植物扩张 青藏高原 地表温度 气候反馈 土地覆被变化
下载PDF
农业物候动态对地表生物物理过程及气候的反馈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凤山 陈莹 +3 位作者 史文娇 张帅 陶福禄 葛全胜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139-1150,共12页
地表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反馈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目前的研究多关注全球变化对地表过程的影响,而地表动态过程对地表生物物理过程及气候的反馈研究较少。系统认识地表物候动态对生物物理过程及气候的反馈对深化地球系... 地表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反馈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目前的研究多关注全球变化对地表过程的影响,而地表动态过程对地表生物物理过程及气候的反馈研究较少。系统认识地表物候动态对生物物理过程及气候的反馈对深化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农业物候动态的事实、农业物候动态在陆面过程模型中的参数化表达、农业物候动态对地表生物物理过程及气候的反馈等方面进行综述,发现在气候变化和管理措施影响下,以种植期和灌浆期为代表的农业物候期发生了显著的规律性变化;耦合农业物候动态,改善了模型对地表动态过程、生物物理过程和大气过程的数字化表达;农业物候变化对地表净辐射、潜热、感热、反照率和气温、降水、环流等过程产生了影响,并表现出以地表能量分配为主的气候反馈机理。针对农业物候动态对地表生物物理过程及气候效应的时空重要性,需要继续开展以下方面的工作:(1)加强全球变化对地表物候动态的影响及其反馈的综合研究;(2)不同光谱波段地表反射率与农业物候动态的关系研究;(3)农业物候动态引起的作物生理学特征变化在地表生物物理过程中的贡献;(4)重视不同气候区物候动态对气候反馈效应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物候 地表生物物理过程 陆面过程模型 气候反馈
原文传递
Connection Between Atmospheric Latent Energy and Energy Fluxes Simulated by Nine CMIP5 Models 被引量:1
12
作者 韩博 吕世华 +4 位作者 李瑞青 奥银焕 陈昊 高艳红 马迪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15年第3期412-431,共20页
The atmospheric latent energy and incoming energy fluxes of the atmosphere are analyzed here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simulations of nine coupled models from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 (CMIP5) ... The atmospheric latent energy and incoming energy fluxes of the atmosphere are analyzed here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simulations of nine coupled models from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 (CMIP5) and two reanalysis datasets. The globally averaged atmospheric latent energy is found to be highly correlated with several types of energy flux, particularly the surface latent heat flux, atmosphere absorbed solar radiation flux, and surface net radiation flux. On the basis of these connections, a hydrological cycle controlled feedback (HCCF) is hypothesized. Through this feedback, the atmosphere absorbed solar radiation is enhanced and causes intensification of the surface latent heat flux when the atmospheric latent energy is abnormally strong. The representativeness of the HCCF during different periods and over different latitudinal zones is also discussed. Although such a feedback cannot be confirmed by reanalysis, it proves to be a common mechanism for all the models stud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mospheric latent energy CMIP5 hydrological cycle climate feedback
原文传递
Dimethylsulfide and Coral Bleaching: Links to Solar Radiation, Low Level Cloud and the Regulation of Seawater Temperatures and Climate in the Great Barrier Reef
13
作者 Graham Jones Mark Curran +1 位作者 Hilton Swan Elisabeth Deschaseaux 《American Journal of Climate Change》 2017年第2期328-359,共32页
Coral reefs produce atmospheric dimethylsulfide (DMSa) which oxidises to non-sea-salt (nss) sulfate aerosols, precursors of cloud condensation nuclei (CCN) and low level cloud (LLC), reducing solar radiation and regul... Coral reefs produce atmospheric dimethylsulfide (DMSa) which oxidises to non-sea-salt (nss) sulfate aerosols, precursors of cloud condensation nuclei (CCN) and low level cloud (LLC), reducing solar radiation and regulating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SSTs). Here we report measurements of solar radiation, SST, LLC, DMS flux, , and rainfall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a major coral bleaching event at Magnetic Island in the central Great Barrier Reef (GBR). Measurements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made at the nearby fringing reef of Or-pheus Island where coral bleaching did not occur. Extreme solar radiation levels occurred from November to late January and could have reflected cloud radiative effects that increased downwelling of solar radiation. High levels of LLC often coincided with high periodic fluxes of DMS from the unbleached coral reef at Orpheus Island (e.g. 14 - 20 μmol·m-2·d-1), in direct contrast to the very low fluxes of DMS that were emitted from the bleached, human-impacted Magnetic Island fringing reef (nd-0.8 μmol·m-2·d-1) when SSTs were >30°C. Continuous SSTs measurements at the Magnetic Island reef revealed various heating and cooling periods, interspersed with stable SSTs. Cooling periods (negative climate feedback) ranged from -1°C to -3°C (7 day mean -1.6°C), and often seemed to occur during low tides, periodic pulses of DMS flux and LLC, keeping SSTs °C. In contrast warming periods of +1°C to +3°C (positive climate feedback, 7 day mean +1.52°C), seemed to occur during increasing tides, decreasing DMS flux and low to medium levels of LLC which increased solar radiation and caused SSTs over 30°C and corals to bleach. Alternation between these two states or types of feedback is indicated in this research and may be a function of enhanced scattering of solar radiation from nss-sulfate aerosols that originate from oxidation of DMSa produced from the coral reefs in the GBR. The net radiative forcing from clouds can be as high as four times as large as the radiative forcing from a doubling o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METHYLSULFIDE Low Level CLOUD climate feedback CORAL BLEACHING
下载PDF
温室效应与气候变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培基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189-200,共12页
气候学家普遍认为温室气体引起的辐射异常可能构成10年或更长尺度气候变化的支配因子,甚至导致一场大规模的气候变化。温室效应已从CO_2问题扩展到痕量气体问题。大气环流模式发展到能模拟瞬时非平衡态响应。海洋模式可以将热量向深海... 气候学家普遍认为温室气体引起的辐射异常可能构成10年或更长尺度气候变化的支配因子,甚至导致一场大规模的气候变化。温室效应已从CO_2问题扩展到痕量气体问题。大气环流模式发展到能模拟瞬时非平衡态响应。海洋模式可以将热量向深海扩散和沿表层向极地输送,表层环流能够响应气候的变化。新近模拟表明,温室增温已接近可被探测出来的关键阶段。一二十年后增温将超出温度自然波动幅度。但是,现阶段还无法把温室效应从气候自然噪音中区分出来。所谓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化已经存在的说法还仅仅是合乎逻辑的推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效应 气候变化 气候反馈
下载PDF
基于OPI方法的模式城市识别偏差对地表辐射收支的影响分析
15
作者 胡永红 贾根锁 何宇婷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97-907,共11页
城市化影响着局地与区域气候变化。区域气候模式是探讨城市与环境问题演变机制与城市化气候效应的重要研究手段,然而模式地表参数化方法处理地表参数时难以全面反映下垫面状况,可能影响模拟结果的合理性。因此以卫星数据源为基础,分析了... 城市化影响着局地与区域气候变化。区域气候模式是探讨城市与环境问题演变机制与城市化气候效应的重要研究手段,然而模式地表参数化方法处理地表参数时难以全面反映下垫面状况,可能影响模拟结果的合理性。因此以卫星数据源为基础,分析了OPI方法处理下垫面参数导致的偏差,结合其导致的地表辐射收支差异说明不同空间尺度偏差的辐射收支效应,进而通过与CO2排放关联定量分析OPI方法对城市化气候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空间尺度的变大,OPI方法导致的城市面积提取误差也在变大,导致城市下垫面转变成了其周边的土地覆盖类型,增强了城市群区域的反照率,降低了城市区域的辐射收支,弱化了城市气候效应。研究发现城市地表单位面积反照率增加0.01相当于减少了2.82kg的CO2排放,京津冀城市群2009年案例分析表明其弱化程度相当于减少了CO2排放2.28×105 t,扩展到中国区域尺度上则相当于减少了1.81×106 t CO2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覆盖 城市识别 反照率变化 辐射收支 气候反馈
原文传递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特征、机制和展望 被引量:18
16
作者 王婷 孙有斌 刘星星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3期3861-3872,共12页
中更新世转型(mid-Pleistocene transition,MPT)的特征、机理及其影响一直是古气候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综合分析全球代表性的地质记录,揭示出海洋和陆地气候变化在中更新世(距今~1.2至~0.7 Ma)多表现为从准4万年到准10万年的主导周... 中更新世转型(mid-Pleistocene transition,MPT)的特征、机理及其影响一直是古气候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综合分析全球代表性的地质记录,揭示出海洋和陆地气候变化在中更新世(距今~1.2至~0.7 Ma)多表现为从准4万年到准10万年的主导周期转型,但低纬地区水文气候的周期变化不显著.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地球轨道参数变动引起的太阳辐射变化可能是冰期-间冰期气候旋回的根本驱动,而下垫面和大气CO2浓度变化的反馈机制则触发了中更新世气候周期转型并放大冰期-间冰期的波动.因此,MPT是地球气候系统内外部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研究一方面应加强中低纬地区水文循环变化研究,关注中更新世气候转型影响的区域差异;另一方面通过整合气候重建和模拟结果,辨析区域气候变化响应差异的主要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更新世转型(MPT) 冰期-间冰期旋回 轨道要素 气候系统反馈 水文过程
原文传递
大尺度降雨异常对地面过程的影响——一类气候反馈机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国平 符淙斌 叶笃正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23-32,共10页
本文以华北地区春季两个多雨年和两个少雨年为例,研究半干旱地区大范围持续性降雨对地面物理过程的影响。 根据地面边界层热通量和辐射通量的参数化公式以及地面水份倾向方程,计算分析了春季降雨异常增多后地面热状况、热量平衡各分量... 本文以华北地区春季两个多雨年和两个少雨年为例,研究半干旱地区大范围持续性降雨对地面物理过程的影响。 根据地面边界层热通量和辐射通量的参数化公式以及地面水份倾向方程,计算分析了春季降雨异常增多后地面热状况、热量平衡各分量和水文状况的变化,发现降雨异常增多后,地面土壤温度和地面气温明显降低,土壤湿度和地面蒸发潜热明显增大,地面反照率也有所降低。值得指出的是,地面物理状况的变化相对于降雨异常过程有明显的时间上的后延现象,在空间场上有较好的配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 异常 地面过程 气候 大气环流
下载PDF
耦合模式热带太平洋云—气候反馈模拟误差评估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志强 俞永强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57-472,共16页
云—气候反馈是热带海气相互作用的重要过程,同时也是气候模拟的难点。本文利用IPCCAR4提供的耦合模式20世纪模拟试验结果和观测资料,通过滤波和经验正交展开(EOF)的方法将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信号分别提取出来,... 云—气候反馈是热带海气相互作用的重要过程,同时也是气候模拟的难点。本文利用IPCCAR4提供的耦合模式20世纪模拟试验结果和观测资料,通过滤波和经验正交展开(EOF)的方法将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信号分别提取出来,然后再分别计算观测和模式在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上云—辐射和热通量反馈特征,发现在上述两个时间尺度上,耦合模式模拟的云—辐射和热通量的反馈都要比观测和再分析资料的偏弱。反馈偏弱的可能原因是模式中热带大气对流和云对海表温度变化的敏感性比真实大气要偏弱。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耦合模式热带太平洋年代际热力反馈偏弱,但是耦合模式模拟的热带太平洋南北纬10°之间海表温度的年代际增温趋势与观测相当。进一步分析表明,只用年代际热力反馈来解释热带太平洋的气候变化是不够的,还必须考虑动力反馈对于海表温度变化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际变化 云—气候反馈 耦合模式 热通量
下载PDF
末次间冰期全球地表温度变化及物理机制的模拟研究
19
作者 熊力 刘博 孙咏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10-1018,共9页
本研究基于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的末次间冰期模拟试验(lig127k)与工业革命前参照试验(piControl)数据,利用气候反馈响应分析方法,揭示了地球轨道参数改变引起的全球地表温度变化及其关键过程和机制。5个模式的分析结果表... 本研究基于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的末次间冰期模拟试验(lig127k)与工业革命前参照试验(piControl)数据,利用气候反馈响应分析方法,揭示了地球轨道参数改变引起的全球地表温度变化及其关键过程和机制。5个模式的分析结果表明:1)与piControl相比,lig127k试验中地球轨道参数的改变主要影响了大气层顶入射太阳辐射的季节性差异,其中北半球冬季大气层顶入射太阳辐射明显减少,全球平均为-19.60 W/m^(2),而夏季则显著增加,为20.42 W/m^(2),全年平均变化较小,仅为-0.06 W/m^(2);2)lig127k的地表温度也表现为冬季(夏季)显著的降低(升高),其中北半球冬季全球平均降温-0.61 K,夏季增温0.67 K;3)从物理过程分解来看,北半球冬季(夏季)的降温(增温)均主要来自大气层顶入射太阳辐射的贡献,其次来自水汽的正反馈贡献,而云辐射效应则抵消了大部分降温(增温);4)与工业革命前时期相比,在末次间冰期,海陆热力对比在北半球显著加强,而在南半球显著减弱,其中起正贡献的主要过程为陆地/海洋热输送和云辐射效应,而太阳辐射强迫效应和地表湍流热通量则是主要的负贡献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间冰期 地表温度变化 物理机制 气候反馈响应分析方法 地球轨道参数变化 海陆热力对比
原文传递
BCC_AGCM2.1对中国东部地区云辐射特征模拟的偏差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祎 王在志 宇如聪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60-1275,共16页
通过与观测及再分析资料的对比,评估了中国国家气候中心大气环流模式BCC_AGCM2.1对中国东部地区云辐射特征的模拟性能,并着重分析了模拟偏差的原因。在云辐射特征的基本气候态模拟方面,模式能大致再现中国东部中纬度层状云大值带,以及... 通过与观测及再分析资料的对比,评估了中国国家气候中心大气环流模式BCC_AGCM2.1对中国东部地区云辐射特征的模拟性能,并着重分析了模拟偏差的原因。在云辐射特征的基本气候态模拟方面,模式能大致再现中国东部中纬度层状云大值带,以及层状云冷季多、暖季少的季节特征,模拟的短波云辐射强迫也具有与观测相对应的季节变化特征。在云辐射强迫和地面温度相互影响过程的模拟方面,模式也能模拟出与观测相近的相互作用过程,即地面温度降低伴随着层状云云量增多以及负的净云辐射强迫加强,升温时层状云云量减少和净云辐射强迫减弱。但模式模拟的大陆层状云云量系统性偏少(尤其在冷季),使得模式在该处的短波云辐射强迫明显偏弱。初步分析表明,造成层状云模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在中国西南地区对流层低层模式模拟的偏南气流明显偏弱以及陆-气潜热通量偏小。偏南气流偏弱导致低层散度和垂直运动条件不利于中层云的形成。同时偏南气流偏弱也不利于向西南地区的水汽输送,再加上模式模拟地表向上潜热通量偏小,这二者都使得模式模拟中国西南区域对流层低层的水汽含量严重偏少,相对湿度偏低,同样不利于层状云生成和发展。水汽偏少进一步导致在冷异常情况下青藏高原下游云辐射-地表温度反馈模拟偏弱,即呈现冷异常时,水汽条件偏弱限制了云量增加,弱化了进一步降低温度的反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式 中国东部 层状云 云辐射强迫 云-气候反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