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西走廊57年来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08
1
作者 孟秀敬 张士锋 张永勇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482-1492,共11页
采用滑动平均、线性回归等趋势分析方法以及Mann-Kendall、Pettitt和累积距平三种突变检验方法对河西走廊地区1955-2011年的气温和降水两个指标进行研究,从而揭示该地区气候变化的事实及趋势。研究显示河西走廊地区的气温在过去57年呈... 采用滑动平均、线性回归等趋势分析方法以及Mann-Kendall、Pettitt和累积距平三种突变检验方法对河西走廊地区1955-2011年的气温和降水两个指标进行研究,从而揭示该地区气候变化的事实及趋势。研究显示河西走廊地区的气温在过去57年呈显著上升趋势,升温率是IPCC第四次报告中近50年变暖率的两倍,达0.27oC/10a,并且在1986年发生增温突变;四季气温中,冬季气温升高对年气温上升贡献最大。河西走廊年降水量在研究时段内呈显著增加趋势,降水增率为3.95mm/10a,但各个流域增加趋势并不显著;雨季降水量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其年际变化与年降水量一致,雨季降水增量对年降水量增加贡献率大;河西走廊年降水量未发生突变,雨季降水量在1968年发生增加突变。河西走廊温度升高,降水量增加,总体向暖湿化发展,这种变化对该地区水资源脆弱性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趋势 突变 河西走廊
原文传递
河西走廊玉米生态气候分析与适生种植气候区划 被引量:36
2
作者 薛生梁 刘明春 张惠玲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3年第2期12-15,共4页
运用数理统计学原理对河西走廊地区玉米生态气候适应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积分回归分析表明 ,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气象要素是玉米抽雄、吐丝期平均气温、灌浆期≥ 10℃积温和灌浆期日平均气温。抽雄、吐丝期适宜气温指标为 2 1~ 2 3℃ ,以... 运用数理统计学原理对河西走廊地区玉米生态气候适应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积分回归分析表明 ,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气象要素是玉米抽雄、吐丝期平均气温、灌浆期≥ 10℃积温和灌浆期日平均气温。抽雄、吐丝期适宜气温指标为 2 1~ 2 3℃ ,以 2 2℃穗粒数增加最多 ,生物学下限温度为 18℃。灌浆期气温在 18~ 2 0℃时 ,千粒重较高 ,为 2 4 6~ 2 91g。在适宜温度范围内≥ 10℃积温每增减 10 0℃·d ,千粒重增减 16 .5 g。用上述 3个因子通过模糊聚类方法将河西地区划分为 5个玉米适生种植气候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玉米 生态气候 气候区划 数理统计学原理 定量分析 积分回归分析 产量
下载PDF
河西走廊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量:29
3
作者 李传华 朱同斌 +5 位作者 周敏 殷欢欢 王玉涛 孙皓 曹红娟 韩海燕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931-1943,共13页
干旱半干旱区植被NPP变化对全球碳循环有重要影响,该区域NPP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表现出较大的时空异质性,其驱动机制并不十分清楚。选择中国河西走廊,利用随机森林算法估算了2002—2018年的NPP,基于偏导数法计算了气候与人类活动对NPP的影... 干旱半干旱区植被NPP变化对全球碳循环有重要影响,该区域NPP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表现出较大的时空异质性,其驱动机制并不十分清楚。选择中国河西走廊,利用随机森林算法估算了2002—2018年的NPP,基于偏导数法计算了气候与人类活动对NPP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机森林算法能较好的适用于干旱半干旱区NPP估算。(2)2002—2018年间河西走廊年NPP的平均值为153.32 gC m^(-2) a^(-1),总量为37.468 Tg C/a,呈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分布特征,研究期间NPP呈2.37 gC m^(-2) a^(-1)(P=0.09)增长趋势。(3)河西走廊NPP变化52.51%由气候因子贡献,47.49%由人类活动贡献。(4)在气候变化对NPP的影响中,降水主导了该区72.21%的区域,温度对NPP变化量的贡献占73.71%,前者影响着NPP变化格局,后者主导NPP变化数量。升温和增湿均有利于该区NPP增加,随着西北地区气候暖湿化,河西走廊植被会持续改善,该研究有助于理解干旱半干旱区NPP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为适应气候变化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NPP) 随机森林 气候变化 影响因子 河西走廊
下载PDF
河西走廊沿沙漠地区酿酒葡萄生态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23
4
作者 刘明春 张峰 +1 位作者 蒋菊芳 魏育国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43-148,共6页
通过观测试验发现,河西沿沙漠地区具有较东部葡萄产区优越的生态气候条件。表现为;春季气温升高快,农业界限温度间隔日数短,热效率高,树体萌动早;营养和果实生长期光温适宜,相互匹配好,营养生长期日平均气温在15.2~18.2℃,... 通过观测试验发现,河西沿沙漠地区具有较东部葡萄产区优越的生态气候条件。表现为;春季气温升高快,农业界限温度间隔日数短,热效率高,树体萌动早;营养和果实生长期光温适宜,相互匹配好,营养生长期日平均气温在15.2~18.2℃,日照时数在8.9~10.2h,枝叶生长迅速,树势恢复快。果实快速膨大期平均气温20.4~22.3℃,日照时数在8.4~9.3h,期间高温日数少,有利于果实快速膨大,果实生长发育良好;果实成熟期光能资源丰富,日光能系数在5.1~5.4之间,日较差大(12.6~14.5℃),加之降水少、空气干燥,成熟前降温快,利于糖份积累和风味保持,果实品质好。分析了影响酿酒葡萄生育的不利气象灾害,提出了相应的趋利避害措施和提高河西气候资源利用率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葡萄 生态气候条件 河西走廊沿沙漠地区
下载PDF
近50 a来祁连山及河西走廊极端气候的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24
5
作者 贾文雄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59-567,共9页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气候发生的频率增大,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也随之增加。利用20个气象站1960-2009年的日平均气温和日降水量资料,运用线性趋势法、Spline空间插值法、Morlet小波分析法,对祁连山及河西走廊极端气候的时空变化特征进...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气候发生的频率增大,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也随之增加。利用20个气象站1960-2009年的日平均气温和日降水量资料,运用线性趋势法、Spline空间插值法、Morlet小波分析法,对祁连山及河西走廊极端气候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极端高温天数呈显著增加趋势,年际变化率为0.79 d/a,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之后极端高温天气发生的频率较高;极端低温天数呈显著减少趋势,年际变化率为-0.54 d/a,80年代中后期以来极端低温天气发生的频率较低;极端降水天数也呈显著增加趋势,年际变化率为0.02 d/a,70年代中后期之后极端降水天气发生的频率较高。极端气温和降水的年际变化幅度存在区域差异,南部山区比走廊平原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敏感。极端高温天数和极端低温天数在8 a、22 a左右周期变化明显,其中22 a是第一主周期;极端降水天数在6 a、10 a、22 a左右周期变化明显,其中22 a是第一主周期;从22 a的周期变化推测2,010年以后11 a左右极端高温天数偏少,极端低温天数偏多,极端降水天数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候 年际变化 周期变化 祁连山及河西走廊
下载PDF
基于局地气候优化的城市蓝绿空间规划途径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6
作者 成雅田 吴昌广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935-3945,共11页
在高密度、高强度的城市建设模式下,我国大中城市内部均面临着热岛效应加剧、通风能力下降、灰霾天气频发等局地气候环境问题。城市蓝绿空间作为调控城市风热环境、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关键要素,已成为城市空间规划设计领域应对局地气候... 在高密度、高强度的城市建设模式下,我国大中城市内部均面临着热岛效应加剧、通风能力下降、灰霾天气频发等局地气候环境问题。城市蓝绿空间作为调控城市风热环境、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关键要素,已成为城市空间规划设计领域应对局地气候问题的重要研究对象。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城市蓝绿空间局地气候效应研究文献资料的回顾,从城市蓝绿空间规划布局、网络构建两个层面,梳理了冷岛景观特征优化、冷岛空间镶嵌布局、通风廊道网络连通、通风廊道界面管控的规划学途径研究进展,并总结了相关研究的主要成果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从智能仿真平台、评估指标体系、规划设计指南、实施保障机制4方面建立城市蓝绿空间规划应对局地气候问题的研究框架,以期为城市气候适应性规划理论创新提供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蓝绿空间 局地气候 冷岛 通风廊道 规划途径
原文传递
西北干旱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年际变化及其时空和气候因子的贡献——以河西走廊为例 被引量:19
7
作者 李传华 周敏 +5 位作者 王玉涛 朱同斌 孙皓 殷欢欢 曹红娟 韩海燕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265-3275,共11页
干旱半干旱区主导着全球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的年际变化(inter-annual variability,IAV),但该区域NPP-IAV及其驱动机制并不清楚。本文以河西走廊为研究区,使用CASA模型估算2002-2017年的NPP,基于距平通量公... 干旱半干旱区主导着全球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的年际变化(inter-annual variability,IAV),但该区域NPP-IAV及其驱动机制并不清楚。本文以河西走廊为研究区,使用CASA模型估算2002-2017年的NPP,基于距平通量公式计算了该地区NPP-IAV,并定量估算了时间、空间以及气候因子对NPP-IAV的贡献。结果表明:2002-2017年河西走廊NPP呈上升趋势,植被生长状况良好;NPP-IAV呈现先负后正的变化规律;河西走廊NPP-IAV受暖干和冷湿气候影响,前者控制的面积最大(51.01%),但对NPP-IAV的贡献仅占15.38%;后者对NPP-IAV的贡献率最大(48.68%),但面积仅占23.67%;暖干气候主导着河西走廊NPP的分布格局,冷湿气候主导着NPP年际变化;7月NPP对IAV贡献最大,3月最小;草地主导着河西走廊NPP-IAV;荒漠NPP总量最低,但贡献率却高于森林。据此预测,随着中国西北干旱区气候变暖,该地区植被NPP-IAV将进一步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 年际变化 时空贡献 气候驱动 河西走廊
原文传递
河西走廊荒漠-绿洲区气候环境演变特征 被引量:16
8
作者 高振荣 刘晓云 +1 位作者 杨庆华 马廷德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1-38,共8页
根据河西走廊荒漠-绿洲交错区敦煌、金塔及民勤3站1960-2007年气温、降水、蒸发量等观测资料,利用距平时间序列和多阶自回归序列分析方法,探讨荒漠-绿洲交错区的年际气候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在1960-2007年荒漠-绿洲交错区年均气温分为... 根据河西走廊荒漠-绿洲交错区敦煌、金塔及民勤3站1960-2007年气温、降水、蒸发量等观测资料,利用距平时间序列和多阶自回归序列分析方法,探讨荒漠-绿洲交错区的年际气候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在1960-2007年荒漠-绿洲交错区年均气温分为两个主时段,即1967-1986年为一低温时段,1987年开始转为一个相对较长的偏暖时段。目前,年均气温正处在历史的波峰状态,年均蒸发量显著增加。利用荒漠-绿洲交错区1980-2007年灌溉面积、地下水开采状况等资料,分析其历史演变特征,说明了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人类活动与环境的不相适应,大量扩耕、超采地下水是导致荒漠-绿洲交错区气候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绿洲 交错区 气候 环境演变 河西走廊
原文传递
河西走廊东部木本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5
9
作者 魏育国 蒋菊芳 +1 位作者 刘明春 梁从虎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9-114,共6页
运用膨化相关、SPSS统计软件进行逐步回归、方差分析,对河西走廊东部(1980-2004年)木本植物旱柳(Salix mantsudana)和中国槐(Sophora japonica)的物候变化进行分析,探讨各物候期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研究表明:①物候变化趋势表现为芽开... 运用膨化相关、SPSS统计软件进行逐步回归、方差分析,对河西走廊东部(1980-2004年)木本植物旱柳(Salix mantsudana)和中国槐(Sophora japonica)的物候变化进行分析,探讨各物候期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研究表明:①物候变化趋势表现为芽开放、展叶提前,线性倾向率为-0.110 8~-0.356 2;开花、叶变色和落叶期总体推后,线性倾向率为0.479 2~0.710 8;②从各物候间隔期看,绿叶期延长1.046~7.738 d/10 a、营养生长期延长0.877~8.454 d/10 a、干物质积累期延长4.392~7.738 d/10 a和秋季生长期延长0.477~3.015 d/10 a;③木本植物物候与春温呈负相关,春温高,物候提前;与秋温呈正相关,秋温高,物候期推迟。降水与开花、落叶呈显著正相关,而光照因生物本身的发育阶段而异,外界环境因素和生物内在的生物钟机制耦合一起发挥作用。物候变化对局部环境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候期 气候变化 木本植物 旱柳(Salix mantsudana) 中国槐(Sophora japonica) 河西走廊
原文传递
Influence of new town development on the urban heat island-The case of the Bundang area 被引量:10
10
作者 SONG Young-ba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5年第4期641-645,共5页
Five new towns have been developed around the Seoul metropolitan area since 1996 However, these new towns generate lots of traffic and related problems in the areas including those new towns and Seoul as a result of... Five new towns have been developed around the Seoul metropolitan area since 1996 However, these new towns generate lots of traffic and related problems in the areas including those new towns and Seoul as a result of increases in population and a lack of ecological-self-sufficiency. Currently, construction of another new town is under deliberation, and what should be a major consider is the notion that the new town be located within a wide, green zone. Many studies have revealed that green space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urban eco-meteorological capability and air quality.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urban heat island which will be created by the new urban development, and to investigate the local thermal environment and its negative effects caused by a change of land use type and urbanization, Landsat TM images were used for extraction of urban surface temperature according to changes of land use over the last 15 years. These data are analyzed together with digital land use and topographic information. As a study result, it was found the urban heat island of the study area from 1985 to 1999 rapidly developed which showed a difference of mean temperature above +2 0 Before the Bundang new town construction the temperature of the residential area was the same as a forest, but during the new town construction in 1991 analysis revealed the creation of an urban heat island. The temperature of a forest whose size is over 50% of the investigation area was lowest, and thus the presence of a forest is believed to have a direct cooling effect on the urban environment and its surroundings. The mean temperature of the residential and commercial areas in the study was found to be +4 5 higher than the forest, and therefore this part of land use is believed to be the main factor causing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 of the urban heat isl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heat island new town development urban climate landsat TM nand 6 air corridor
下载PDF
气候变化情景下河西酿酒葡萄生态气候种植区划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赵东旭 刘明春 曾婷 《山东农业科学》 2015年第7期38-45,52,共9页
选择甘肃河西走廊19个气象站1951-2010年气象资料,结合酿酒葡萄田间试验点观测和调查资料统计分析得出:河西酿酒葡萄生长季4-9月日照时数为1 374-1 866 h,≥10℃有效积温为1 370-1 850℃,果实糖分累积期气温日较差在10-18℃,光能资源丰... 选择甘肃河西走廊19个气象站1951-2010年气象资料,结合酿酒葡萄田间试验点观测和调查资料统计分析得出:河西酿酒葡萄生长季4-9月日照时数为1 374-1 866 h,≥10℃有效积温为1 370-1 850℃,果实糖分累积期气温日较差在10-18℃,光能资源丰富,日较差大,对酿酒葡萄产量形成和果实着色、色素增加、糖分积累十分有利,具有种植酿酒葡萄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根据近30年气候变化情景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对河西走廊酿酒葡萄种植气候区域进行划分,得出最佳地域分布,对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积极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酿酒葡萄 地理信息 气候区划 河西
下载PDF
中国自然保护地连通性的重要意义与关键议题 被引量:9
12
作者 赵智聪 王沛 《风景园林》 2022年第7期12-17,共6页
自然保护地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影响的关键区域,其功能的有效发挥有赖于连通性良好的自然保护地网络的形成。通过对生境破碎化和气候变化危机背景下自然保护地连通性的重要意义进行阐述,辨析自然保护地连通性相关概念... 自然保护地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影响的关键区域,其功能的有效发挥有赖于连通性良好的自然保护地网络的形成。通过对生境破碎化和气候变化危机背景下自然保护地连通性的重要意义进行阐述,辨析自然保护地连通性相关概念,梳理相关研究和实践,提出中国自然保护地连通性的概念,并从概念层次、生态对象、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4个层面进行辨析,探讨自然保护地连通性与国土空间规划,自然保护地连通性与气候变化,自然保护地连通性评价体系、监测体系、提升路径和保障机制6项关键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保护 自然保护地 连通性 气候变化 生态廊道 国土空间规划 生态保护网络
下载PDF
基于多重指标的气候品质量化评价——以河西东部红枸杞为例 被引量:6
13
作者 郭小芹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77-683,共7页
量化评价方法是科学评价农产品气候品质优劣的关键所在,利用熵权赋值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构建基于多重耦合指标体系的气候品质量化评价模型。以河西走廊东部红枸杞为例,将生长时段内光、温、水等指标作为评价依据,建立适宜条件评价模... 量化评价方法是科学评价农产品气候品质优劣的关键所在,利用熵权赋值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构建基于多重耦合指标体系的气候品质量化评价模型。以河西走廊东部红枸杞为例,将生长时段内光、温、水等指标作为评价依据,建立适宜条件评价模型;将主要气象灾害阈值指标分级度量,建立极端灾害影响评价模型,实现了基于气象评价和产地评价的气候品质综合评价模型。经业务验证,该方法可以作为枸杞气候品质定量评价的依据。同时,为类似农产品气候品质量化评估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标耦合 品质评价 气候条件 极端灾害 红枸杞 河西走廊
原文传递
Refined chronology of prehistoric cultures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re-evaluating human-environment relations in the Hexi Corridor,northwest China 被引量:5
14
作者 Yishi YANG Shanjia ZHANG +8 位作者 Chris OLDKNOW Menghan QIU Tingting CHEN Haiming LI Yifu CUI Lele REN Guoke CHEN Hui WANG Guanghui DO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10期1578-1590,共13页
The reconstruction of high-resolution chronologies for prehistoric cultures is a prerequisite for understanding the history of human evolu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is valuable for expl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high-resolution chronologies for prehistoric cultures is a prerequisite for understanding the history of human evolu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is valuable for exploring the trajectory of transcontinental cultural exchanges in prehistoric time. The Hexi Corridor of northwest China was one of the earliest centers for long-distance culture exchange in the prehistoric world. The timing and sequence of cultural changes in this area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 resulting from the lack of radiometric age control. This paper presents a refined radiocarbon(14 C) chronology to resolve the timing of human occupation and cultural evolution in the Hexi Corridor. Radiocarbon dating of crop remains, which have an annual life cycle, has the advantage of eliminating problems such as the carbon stored in ‘old wood’. As a result,14C dates from crop remains are used to test the validity of the14C dates derived from charcoal, bone and plant remains. The resultant database of ages is modelled using the Bayesian approach. The updated chronology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shows generally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original dates used to constrain cultural evolution in the Hexi Corridor. However, the occupation of the corridor by the Shajing and Shanma Late Bronze Age-Early Iron Age cultures appears to have taken place ~300 years later than previously thought. On the basis of comparing this updated chronology of cultural evolution with palaeoclimatic and historical records,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collapse of the Shajing and Shanma cultures occurred as a result of geopolitical impact rather than climate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yesian modelling Radiocarbon DATING NEOLITHIC and BRONZE Age CHRONOLOGY Geopolitical situation climate change Hexi corridor
原文传递
河西走廊东部大雾气候特征及预报方法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杨晓玲 丁文魁 张义海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3432-3435,共4页
运用河西走廊东部武威市1961-2008年大雾气象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河西走廊东部大雾天气发生的地理分布、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大雾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山区多于川区,南部多于北部;大雾呈逐年减少趋势,一年中大雾发生的频率最高在7... 运用河西走廊东部武威市1961-2008年大雾气象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河西走廊东部大雾天气发生的地理分布、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大雾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山区多于川区,南部多于北部;大雾呈逐年减少趋势,一年中大雾发生的频率最高在7-10月,一日内大雾发生的集中时段是20:00到次日08:00。同时运用ECMWF数值预报格点场资料,采用Press准则进行因子初选,逐步回归预报方法进行因子精选,使用最优子集回归建立大雾预报方程,最终确定了春、夏、秋季大雾预报的全局最优的显著性方程,3个季节预报方程的拟合率分别为85.5%、82.1%、8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雾 气候特征 ECMWF 数值预报 河西走廊
下载PDF
不同气候年型对荒漠植物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蒋菊芳 王润元 +2 位作者 陈雷 王鹤龄 魏育国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24-530,共7页
基于甘肃省武威市农试站对荒漠植物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刺蓬(Cornulaca alaschanica)物候期及生长状况的定点观测资料,运用膨化相关、SPSS统计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与正常年份相比,梭梭春季物候期暖干年... 基于甘肃省武威市农试站对荒漠植物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刺蓬(Cornulaca alaschanica)物候期及生长状况的定点观测资料,运用膨化相关、SPSS统计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与正常年份相比,梭梭春季物候期暖干年较冷湿年提前2~7 d,而秋季物候期暖干年较冷湿年推迟2~11 d。刺蓬物候期暖干年较正常年推迟21~120 d,刺蓬春、夏季物候期冷湿年较正常年提前3~13 d,秋季物候期推迟11 d。(2)梭梭新枝生长长度春秋季暖干年大于冷湿年,而夏季暖干年小于冷湿年。刺蓬生长高度暖干年较正常年偏小,冷湿年较正常年偏大。(3)梭梭生物量冷湿年较暖干年前期偏大,后期偏小。但梭梭年生物量暖干年较冷湿年偏大。刺蓬冷湿年单位面积生物量远大于暖干年。(4)梭梭暖干年覆盖度较冷湿年大,刺蓬覆盖度表现出降水多、覆盖度大,且在时间上具有较好的同步性。(5)生长季气温、降水是荒漠植物梭梭和刺蓬生长的主要影响因子。梭梭更喜温耐旱,而水分条件对刺蓬生长更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年型 荒漠植物 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 刺蓬(Cornulaca alaschanica) 河西走廊
原文传递
Relationships between climate chang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in the Hexi Corridor over the last 2000 years 被引量:3
17
作者 Yanpeng LI Quansheng GE +2 位作者 Huanjiong WANG Haolong LIU Zexing TAO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9期1453-1460,共8页
This case study of the Hexi Corridor, Northwestern China, utilizes statistical methods to estimate quantitatively the interaction at a regional level between climate change, ancient social developments, and political ... This case study of the Hexi Corridor, Northwestern China, utilizes statistical methods to estimate quantitatively the interaction at a regional level between climate change, ancient social developments, and political coping strategies over the past 2000 years. The data is sourced from high-resolution reconstructions of climate series(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and historical records of cultivated land, war, population, and changes in regional administrative systems. The results show that moisture conditions played a more significant role than temperature in driving land reclamation in the Hexi Corridor. Analysis also showed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war frequency and the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in the Corridor over 20-year time intervals. Population growth was found to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cultivated land area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 climate-induced decline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the subsequent fluctuations in population could act as a trigger for social unrest, which is especially true at the mutual decadal time-scales. However, the interaction with administrative reform also suggests that, in the face of social and economic turmoil, a reasonable administrative hierarchy could strengthen the social governance of regional government, and promote social stabil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t a regional level. The study substantiates this notion with empirical quantitative evid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chang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ocial stability Regional ADMINISTRATIVE REFORM Hexi corridor
原文传递
半封闭温室关键系统设计与应用
18
作者 李秀刚 王志冉 +4 位作者 周增产 李新旭 兰立波 高鑫 姚涛 《农业工程》 2024年第3期32-35,共4页
半封闭温室是近年来新兴温室,其中温室气候走廊和正压送风系统是半封闭温室的关键系统设计。通过对半封闭温室内夏季温度分布的均匀性和风道风速测试试验,验证温室的降温能力和送风系统性能。试验结果表明,SFG5-4型风机配套35 m长风道,... 半封闭温室是近年来新兴温室,其中温室气候走廊和正压送风系统是半封闭温室的关键系统设计。通过对半封闭温室内夏季温度分布的均匀性和风道风速测试试验,验证温室的降温能力和送风系统性能。试验结果表明,SFG5-4型风机配套35 m长风道,送风相对均匀,风速4.3~4.7 m/s;对于温度分布规律来说,在同一水平方向上温室内各点的平均温差1.0~1.8℃,在同一高度方向上温室内各点的平均温差2.2~3.5℃,并且3.5 m湿帘比2.0 m湿帘降温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封闭温室 气候走廊 正压送风系统 温度分布 送风试验
下载PDF
丝绸之路天山廊道中段晚全新世环境与古代文明协同演化
19
作者 姚付龙 苏展艺 +2 位作者 夏倩倩 胡晓峰 唐国乾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0-189,共10页
天山廊道古环境变迁与古文明演进的耦合关系是丝绸之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演化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对巴音布鲁克湿地泥炭沉积剖面,以花粉作为古气候代用指标,结合花粉主成分分析结果、考古资料,揭示了天山廊道中段晚全新世植被演... 天山廊道古环境变迁与古文明演进的耦合关系是丝绸之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演化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对巴音布鲁克湿地泥炭沉积剖面,以花粉作为古气候代用指标,结合花粉主成分分析结果、考古资料,揭示了天山廊道中段晚全新世植被演替历史、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演化规律。结果表明:①青铜时期(3877~2697 cal.aBP),花粉组合以荒漠植被为主,PCA轴1得分偏正,PCA轴2得分偏负,气候以冷干为主。人类活动集中于开都河、孔雀河流域。②早期铁器时代至秦汉时期(2697~1756 cal.aBP),荒漠植被花粉含量下降,桦木属(Betula)优势凸显,禾本科(Poaceae)稳中有增,PCA得分与青铜时期相反,气候转变为暖湿。人工驯化类禾本科花粉频现,早期种植业在沙漠边缘绿洲兴起,人类活动中心向西移至轮台县一带。③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十国时期(1756~850 cal.aBP),莎草科(Cyperaceae)、禾本科、云杉属(Picea)花粉含量均增加并达到剖面峰值,湿度变大,进入冷湿期,良好的自然条件使沙漠边缘发育了大片绿洲。人工驯化类禾本科花粉稳定增长,农耕文明进一步发展,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稳定的物质资料,人类活动中心转移至库车河、渭干河流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粉 气候 人类活动 协同演化 天山廊道
下载PDF
气候灾变对河西走廊农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马丁丑 周小燕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2020年第11期1207-1211,1272,共6页
对河西走廊中部地区主要农作物、气候灾变特征现状进行描述,并采用HP滤波法分离作物产量,探讨气候灾变对作物气象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各气候灾变类型中,病虫害对作物产量影响最大,干旱次之。②同一气候条件下,不同灾害对不同作物的... 对河西走廊中部地区主要农作物、气候灾变特征现状进行描述,并采用HP滤波法分离作物产量,探讨气候灾变对作物气象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各气候灾变类型中,病虫害对作物产量影响最大,干旱次之。②同一气候条件下,不同灾害对不同作物的影响程度不同。③较之小麦,玉米产量更易受气象灾害的影响,需加强病虫害防治,并注重对棉花作物的风雹灾防控。基于此,为应对气候灾变、提高作物产量提出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灾变 HP滤波 气象产量 逐步回归 河西走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