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洲中部干旱区气候变化与丝路文明变迁研究:进展与问题 被引量:22
1
作者 陈发虎 董广辉 +5 位作者 陈建徽 郜永祺 黄伟 王涛 陈圣乾 侯居峙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61-572,共12页
亚洲中部干旱区是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最为敏感的地区之一,也是水文变化剧烈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该地区包括了古丝绸之路的主体,在东西方交流和丝路文明兴衰历史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科学评估全球增温背景下亚洲中部干旱区人类社会可... 亚洲中部干旱区是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最为敏感的地区之一,也是水文变化剧烈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该地区包括了古丝绸之路的主体,在东西方交流和丝路文明兴衰历史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科学评估全球增温背景下亚洲中部干旱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风险,是广受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东西方交流和丝路文明发展历史及其与气候环境变化关系的研究,可为认识该地区不同时间尺度人地关系演变的规律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总结东西方交流与丝路文明兴衰历史、亚洲中部干旱区全新世气候变化过程、多时间尺度气候一水文变化机制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与规律等领域的研究进展,提出目前亚洲中部干旱区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时空格局和丝路文明演化的过程,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存在明显不足。破解亚洲中部干旱区气候变化和文化演化研究区域不均衡问题,加强地学与考古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是推进气候变化与丝路文明变迁研究的有效途径。这对理解该地区人地关系演化规律、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中部干旱区 丝绸之路 气候环境变化 文明演化 人地关系
原文传递
湖泊沉积物DNA在气候环境变化和生态系统响应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7
2
作者 马睿 陈建徽 +3 位作者 刘建宝 袁艳丽 周爱锋 丁国强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53-666,共14页
随着气候与生态问题的不断涌现,气候环境变化与生态系统响应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传统方法逐渐难以满足深入研究的需要.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使针对湖泊沉积物的DNA分析逐渐被引入相关研究中,有效弥补了传统研究方法的不足,为... 随着气候与生态问题的不断涌现,气候环境变化与生态系统响应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传统方法逐渐难以满足深入研究的需要.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使针对湖泊沉积物的DNA分析逐渐被引入相关研究中,有效弥补了传统研究方法的不足,为研究者提供了理解过去气候和环境变化、生态系统响应的新视角.湖泊沉积物中的DNA蕴藏着丰富的生物群落演变信息,不仅是重建古气候、古环境变化历史的有力工具,更有助于研究生态系统的长期演化过程及内部机制,探讨气候环境变化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本文分析了保存在湖泊沉积物中DNA的特点,着重介绍湖泊沉积物DNA分析在气候环境变化及生态系统响应研究中的应用,并对该技术目前存在的挑战、可能的解决方案及未来发展潜力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沉积物 DNA 生态系统 气候环境变化 分子生物技术
下载PDF
气候和环境变化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研究--来自中国上市银行的经验证据
3
作者 蔡源 崔婕 《金融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4,69,共11页
本文基于2011年一季度至2021年四季度中国35家上市银行数据,实证分析气候和环境变化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极端气候与空气污染均显著增加了银行系统性风险;气候和环境变化主要通过信息渠道和资金渠道影响银行系统性风险;银... 本文基于2011年一季度至2021年四季度中国35家上市银行数据,实证分析气候和环境变化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极端气候与空气污染均显著增加了银行系统性风险;气候和环境变化主要通过信息渠道和资金渠道影响银行系统性风险;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提高和气候政策不确定性的上升均有利于缓解气候和环境变化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不利影响;气候和环境变化对不同类型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具有异质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和环境变化 商业银行 系统性风险
原文传递
甘肃新生代气候环境变化与哺乳动物群演替 被引量:5
4
作者 颉光普 赵得思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97-607,共11页
甘肃省境内新生代沉积中富含动物化石,以早渐新世晚期、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早期、中中新世晚期、晚中新世、早更新世和晚更新世的哺乳动物化石最为丰富。新生代青藏高原形成、快速隆升,改变了东亚的大气环流和中国的地理格局,使甘肃的... 甘肃省境内新生代沉积中富含动物化石,以早渐新世晚期、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早期、中中新世晚期、晚中新世、早更新世和晚更新世的哺乳动物化石最为丰富。新生代青藏高原形成、快速隆升,改变了东亚的大气环流和中国的地理格局,使甘肃的气候和地理面貌发生了巨变。甘肃省境内的哺乳动物群在这些变化背景下发生了一次次的更替。本文通过对不同时代的动物群所代表的生态特征分析和结合沉积物佐证,推测了甘肃新生代的气候环境演变过程:古新世-早渐新世早期,海拔不高,气候炎热干燥,呈沙漠或干旱的荒漠环境;早渐新世晚期-早中新世早期为半干旱半暖湿气候下的森林环境,间有开阔的草原地带;中中新世晚期森林更加茂密,水体丰富,冬季风开始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晚中新世为炎热半干旱的稀树草原环境,古冬季风盛行;上新世时变得越来越干冷;第四纪开始,青藏高原的抬升活动愈发剧烈,甘肃的海拔高度越来越高,从早期的干冷到中间的短期暖湿反复变化,生物和地貌也随之巨变,适应干冷气候和荒漠草原环境的哺乳动物兴起。晚更新世时甘肃北部以干燥寒冷的草原为主。夹有大面积森林草原或荒漠草原,但此期间气候有波动,出现过温湿气候;南部有茂密的森林,气候暖湿。晚更新世末,气候环境、地理和生物面貌已与现代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新生代 气候环境变化 哺乳动物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以银川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霍晓卫 刘业成 张勇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CSSCI 2016年第1期68-82,共15页
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城市在选址、营建和发展等诸多方面普遍受到气候与环境条件的影响,历史文化名城的遗产体系和核心价值也不同程度地与气候、环境条件密切关联。近年来,在遗产保护工作中考虑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因素影... 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城市在选址、营建和发展等诸多方面普遍受到气候与环境条件的影响,历史文化名城的遗产体系和核心价值也不同程度地与气候、环境条件密切关联。近年来,在遗产保护工作中考虑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因素影响已成为国际遗产保护领域的共识,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研究工作中也应关注气候变化的因素。本文以银川为例梳理了以“名城”为代表的中国历史城市与气候环境的紧密关联,对1951-2010年银川气候变化的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了气候环境变化对于名城遗产体系与核心价值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进而对相应的保护对策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与环境变化 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银川
下载PDF
Cultural evolution and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from 9.5–2.3 ka BP in the Yan-Liao region, China 被引量:2
6
作者 YUAN Yuyi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9年第3期449-464,共16页
With basic information from 8353 archaeological sites, this study describes a holistic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of the prehistoric culture sequence from 9.5 ka BP (ka BP = thousand... With basic information from 8353 archaeological sites, this study describes a holistic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of the prehistoric culture sequence from 9.5 ka BP (ka BP = thousands of years before 0 BP, where "0 BP" is defined as the year AD 1950) to 2.3 ka BP in the region that extends from the Yanshan Mountains to the Liaohe River Plain(i.e., the Yan-Liao region) in northern China. Based on spatial statistics analysis – including the spatial density of the sites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nearest-neighbour analysis, combined with a review of environmental and climatic data – this paper analyses cultural evolution, the spatial-temporal features of the archaeological sites and human activities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is region.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prehistoric cultural evolution in the Yan-Liao region is extensively influenced by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The Xinglongwa, Zhaobaogou and Fuhe cultures, which primarily developed during a habitable period from 8.5 ka BP to 6.0 ka BP with strong summer monsoons, have similar maximum density values, spatial patterns and subsistence strategies dominated by hunting-gathering. Significant changes occurred in the Hongshan and Lower Xiajiadian cultures, with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numbers and densities of sites and a slump in average nearest-neighbour ratio when the environment began to deteriorate starting in 6.0 ka BP. Additionally, with the onset of a weak summer monsoon and the predominance of primitive agriculture, sites of these two cultures present a different type of concentric circle-shaped pattern in space. As the environment continuously deteriorated with increasing aridity and the spread of steppe, more sites were distributed towards the south, and primitive agriculture was replaced by livestock husbandry in the Upper Xiajiadian culture. The most densely populated areas of the studied cultures are centralized within a limited area. The Laohahe River and Jia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HISTORIC CULTURAL evolution archaeological site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Yanshan MOUNTAINS Liaohe River PLAIN
原文传递
极地气溶胶及雪冰中非海盐硫酸根与甲基磺酸 时空分布及环境指示
7
作者 马红梅 孙波 +1 位作者 胡正毅 史贵涛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1-182,共12页
非海盐硫酸根(nssSO_(4)^(2-))和甲基磺酸(MSA)是极地气溶胶和雪冰介质中主要的含硫化合物。空间尺度上,南半球nssSO_(4)^(2-)和MSA具有明显的纬度效应特征;时间尺度上,nssSO_(4)^(2-)和MSA具有季节变化特征(夏高冬低),南极冰芯中MSA和n... 非海盐硫酸根(nssSO_(4)^(2-))和甲基磺酸(MSA)是极地气溶胶和雪冰介质中主要的含硫化合物。空间尺度上,南半球nssSO_(4)^(2-)和MSA具有明显的纬度效应特征;时间尺度上,nssSO_(4)^(2-)和MSA具有季节变化特征(夏高冬低),南极冰芯中MSA和nssSO_(4)^(2-)浓度均在冰期增大,北极冰芯记录出现MSA浓度在冰期减小、但是nssSO_(4)^(2-)浓度在冰期仍然增大的现象。利用极地nssSO_(4)^(2-)和MSA可以指示海洋初级生产力、大气温度、海冰范围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等气候环境信息,并对利用nssSO_(4)^(2-)和MSA开展全球变化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ssSO_(4)^(2-) MSA 极地气溶胶 冰芯 气候环境指示 全球变化
下载PDF
三峡古文化衰退、调适及转型的原因分析
8
作者 史威 朱诚 《自然杂志》 2016年第3期200-208,共9页
长江三峡地区的古文化经历了大溪文化高潮后,于5000BP(BP为距今年代)前后开始衰退(东部显著),且在4000BP后发生全面衰退,该衰退现象恰好对应区域气候由稳定向不稳定的转型过程。气候转型中,其不稳定性增强,大溪文化期表现突出... 长江三峡地区的古文化经历了大溪文化高潮后,于5000BP(BP为距今年代)前后开始衰退(东部显著),且在4000BP后发生全面衰退,该衰退现象恰好对应区域气候由稳定向不稳定的转型过程。气候转型中,其不稳定性增强,大溪文化期表现突出的原始种植业成分基本从经济构成中退出,渔猎经济成分在这一时期占据了绝对优势,生业经济表现出与自然条件的高度依存关系。总体而言,在6000-2000BP,三峡地区生业经济构成存在着由“渔猎一农耕”转型为”渔猎”,继而再转型为”渔猎一盐业”的演变特点,古文化内涵显现出”退中有进”“退中有转”的特征现象。这一方面反映出古文的提高,另一方面则仍烙有极为鲜明的地方自然环境适应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峡地区 气候环境变化 古文化及生业经济 衰退与调适
下载PDF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与环境变化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71
9
作者 张新荣 刘林萍 +2 位作者 方石 姜文超 王金臣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013-2021,共9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作为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文章总结了国内外LUCC与环境变化关系的主要研究成果和方法,继而从气候、碳循环、土壤环境、水环境以及生态环境对土地利用方式的限制等方面...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作为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文章总结了国内外LUCC与环境变化关系的主要研究成果和方法,继而从气候、碳循环、土壤环境、水环境以及生态环境对土地利用方式的限制等方面概括了LUCC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LUCC通过改变大气成分和下垫面性质对气候造成影响;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带来土壤污染、土壤养分迁移等土壤质量问题;并且引起水体的非点源污染,影响区域的产水量和水循环。同时,环境变化对LUCC具有限制作用。不仅通过特定的气候环境直接限制土地的利用方式;还间接通过借助人类生态环境意识的改变,实现对区域土地利用强度与方式的约束。LUCC既是全球环境变化的原因,也是全球环境变化的结果。LUCC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的动态反馈关系。进一步探讨了当前LUCC与环境变化关系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相关研究方法,针对目前存在的缺乏统一的指标体系,研究区域、时空尺度单一,以单要素静态研究为主,实验研究相对薄弱以及动态模拟不够等问题,提出加强跨学科综合交叉研究、注重多尺度探讨LUCC的环境效应、构建一个LUCC环境效应研究的统一指标体系及加强"3S"技术与模拟模型的融合等建议。为寻求更科学更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提供了基础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 气候变化 环境变化 碳循环
下载PDF
城市通风廊道建设背景下北京地区气候环境特征与影响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赫名 彭历 吴铮 《城市建筑》 2021年第1期17-20,共4页
2020—2035年北京市通风廊道将步入精细化建设阶段,本文通过分析北京地区整体风环境数据、landsat-8卫星数据,北京全市街巷总悬浮颗粒物TSP(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浓度排名数据,三类气候环境数据,分析当下北京地区风环境、热环... 2020—2035年北京市通风廊道将步入精细化建设阶段,本文通过分析北京地区整体风环境数据、landsat-8卫星数据,北京全市街巷总悬浮颗粒物TSP(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浓度排名数据,三类气候环境数据,分析当下北京地区风环境、热环境、大气总悬浮颗粒污染物空间分布的特征;总结当下北京市面临的城市通风条件差、城市热岛效应显著、市内空气质量差异显著、局地大气污染严重等问题;阐释北京市城市通风廊道规划建设将如何解决北京气候方面的"痛点"问题,为北京地区气候环境治理及城市通风廊道进一步的精细化规划建设提供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环境变化特征 城市通风廊道规划 风环境 热环境 总悬浮颗粒物TSP浓度 气候环境治理
下载PDF
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 被引量:81
11
作者 郑度 姚檀栋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51-458,共8页
“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其环境资源效应”项目选择青藏高原为典型地区,特别注意高原与毗邻地区的联系,以从全球尺度探讨高原的各种过程,目标集中在大陆碰撞过程和高原隆升过程,以过程为主线贯通碰撞机制、环境变化和资源分布规律的研究;... “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其环境资源效应”项目选择青藏高原为典型地区,特别注意高原与毗邻地区的联系,以从全球尺度探讨高原的各种过程,目标集中在大陆碰撞过程和高原隆升过程,以过程为主线贯通碰撞机制、环境变化和资源分布规律的研究;时间上着重新生代以来,在不同精细时间尺度上定量地描述碰撞和隆升的动态过程及环境变化。运用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及各学科之间有机交叉、综合研究的方法,开展大陆碰撞动力学、环境变化、现代表生过程及各圈层相互作用等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为青藏高原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环境调控提供科学依据。按照统观全局、突出重点的原则,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4个方面:大陆岩石圈碰撞过程及其成矿效应;高原隆升过程与东亚气候环境变化;青藏高原现代表生过程及相互作用机理;青藏高原区域系统相互作用的综合研究。在完成研究计划任务的基础上,项目取得如下的突出研究成果和创新性进展: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初始碰撞时限;青藏高原南北缘山盆岩石圈尺度的构造关系;青藏高原整合构造模型与成矿成藏评价;新生代高原北部重大的构造变形隆升事件序列;高原周边环境变化事件及高原隆升对亚洲季风发展变化的影响;高分辨率气候动态过程及变化趋势;高原主要生态系统碳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高原气候变化及冰冻圈变化与预测;高原土地覆被变化、恢复整治及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大陆岩石圈 碰撞与隆升过程 气候环境变化 现代表生过程
下载PDF
气候环境变化研究中影响粘土矿物形成及其丰度因素的讨论 被引量:34
12
作者 孙庆峰 Christophe Colin +1 位作者 陈发虎 张家武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91-300,共10页
粘土矿物在形成过程中受构造运动、气候、盆地规模、地表母岩、土壤、植被、地貌、介质环境、风以及成岩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对地层中粘土矿物的类型和含量的影响程度不一。构造运动和气候是影响粘土矿物形成的两个主要因素,... 粘土矿物在形成过程中受构造运动、气候、盆地规模、地表母岩、土壤、植被、地貌、介质环境、风以及成岩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对地层中粘土矿物的类型和含量的影响程度不一。构造运动和气候是影响粘土矿物形成的两个主要因素,对沉积物中的粘土矿物形成和含量以及影响粘土矿物形成的其他次要影响因素有着控制作用。在构造活动稳定的状态下,气候则成为影响粘土矿物形成和含量的决定性因素,其他因素尽管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可以看成是相对稳定不变的,粘土矿物携带的主要是气候环境变化的信息。地表水系的复杂程度引起的沉积物的混合程度影响粘土矿物信号的清晰度,沉积埋藏成岩作用对粘土矿物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环境变化 粘土矿物 形成因素 丰度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五百年来的气候与环境变化 被引量:23
13
作者 李平日 曾昭璇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65-70,共6页
利用史籍资料和香港近百年的气温记录,讨论珠江三角洲1488~1893年的小冰期和其后进入现代暖期的气候变化,并推测下世纪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对珠江三角洲的可能影响。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气候 环境变化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安固里淖沉积物记录的气候环境变迁 被引量:25
14
作者 姜加明 吴敬禄 沈吉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46-351,共6页
根据对河北坝上地区安固里淖湖泊沉积物粒度、碳酸盐与TOC含量的分析,探讨了安固里淖近400年来的气候与环境变迁。研究结果表明,安固里淖地区近400年来的气候大致经历了凉干-冷湿-暖干三个气候变化阶段:1634~1801年间的气候凉干期、180... 根据对河北坝上地区安固里淖湖泊沉积物粒度、碳酸盐与TOC含量的分析,探讨了安固里淖近400年来的气候与环境变迁。研究结果表明,安固里淖地区近400年来的气候大致经历了凉干-冷湿-暖干三个气候变化阶段:1634~1801年间的气候凉干期、1801~1889年间的冷湿期以及1889年至今的暖干期,表现为暖干与冷湿相交替的气候演替类型,近百年来干暖化趋势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固里淖 环境代用指标 气候环境变迁
下载PDF
探讨过去人地关系演变机制的“支点”概念模型 被引量:18
15
作者 董广辉 仇梦晗 +1 位作者 李若 陈发虎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29,共15页
人地关系演变的历史、规律和机制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在人类社会演化的不同阶段,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模式存在显著差异,揭示人地关系在时间维度上的演变轨迹和机制可为有效衔接古今人地关系研究提供重要依据。基于对过去人地关... 人地关系演变的历史、规律和机制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在人类社会演化的不同阶段,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模式存在显著差异,揭示人地关系在时间维度上的演变轨迹和机制可为有效衔接古今人地关系研究提供重要依据。基于对过去人地关系研究案例的分析和总结,我们提出"支点"概念模型尝试解释人地关系演变的规律和机制。当特定区域人口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时,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达到平衡状态,随后的气候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变化都有可能打破其平衡状态。人类社会系统在面对生存环境变化压力时可能出现两种不同方式的响应:①通过人口数量的调节适应生存环境变化而达到新的平衡,其特点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模式(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平衡"支点"位置)不变;②通过人类社会组织结构或技术革新方式使社会适应生存环境变化的"韧性"增强,体现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模式发生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韧性呈增强趋势,人地关系演变的主导因素也整体呈现由自然因素向人为因素的偏移。最后,以河南、山西和陕西三省仰韶文化时期(约公元前5000—公元前3000年)至周代(公元前1046—公元前256年)的人地关系研究为例,运用"支点"概念模型分析了其演变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环境相互作用 “支点”概念模型 气候环境变化 人类活动 社会韧性
原文传递
塔里木盆地南缘4kaB.P.以来气候环境演化与古城镇废弃事件关系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钟巍 熊黑钢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43-347,共5页
策勒绿洲沉积地层及地球化学元素的研究表明,虽然近4 ka B.P.来本地区气候环境的干旱状况持续未变,但期间仍有若干次相对湿润与干旱化加剧时期的波动。结合年代学的研究,以约2 000 aB.P.为界,其以前气候以相对湿润... 策勒绿洲沉积地层及地球化学元素的研究表明,虽然近4 ka B.P.来本地区气候环境的干旱状况持续未变,但期间仍有若干次相对湿润与干旱化加剧时期的波动。结合年代学的研究,以约2 000 aB.P.为界,其以前气候以相对湿润为主,而此以后,则以持续干旱为主要特征,且揭示出4 次具有突变性质的气候转干时期,即自约1 500a B.P.开始,类似本地区现今气候环境特征已经出现,自约1 200 a B.P.至1 000 a B.P.、1 000 a B.P.至630 aB.P.期间和200 a B.P.以后,策勒地区沙漠化进程急剧加强。本研究揭示了4 ka B.P.来本地区持续干旱化的特征,并有后期加剧的趋势,而上述气候的转干事件与塔里木盆地古城废弃事件之间具有良好的吻合关系,表明气候环境的自然演化是影响人地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气候环境变化 古城废弃事件 古气候
下载PDF
3.2ka BP以来念青唐古拉山东部则普冰川波动与环境变化 被引量:14
17
作者 焦克勤 Shuji Iwata +2 位作者 姚檀栋 井哲帆 李忠勤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4-79,共6页
基于野外考察和14C年代测定, 确定了3 2 ka BP以来念青唐古拉山东部则普冰川的冰进序列.新冰期冰进可明显分为3次: 即大拿[14C(3 242±101)a BP]、大拿顶[14C(1 920±110)^(1 540±85)aBP]和白同[14C(1 056±115)a BP]... 基于野外考察和14C年代测定, 确定了3 2 ka BP以来念青唐古拉山东部则普冰川的冰进序列.新冰期冰进可明显分为3次: 即大拿[14C(3 242±101)a BP]、大拿顶[14C(1 920±110)^(1 540±85)aBP]和白同[14C(1 056±115)a BP]冰进.新冰期盛时, 则普冰川比现代长 6 9 km, 面积大 17 10 km2,雪线降低约157 m, 温度降低1 0~1 9 ℃. 小冰期可分出2次: 即15世纪或16世纪[14C(580±130)aBP]和19世纪[14C(197±80)a BP, (190±80)a BP]冰进. 小冰期盛时, 则普冰川比现代长 2 0 km, 面积大11 16 km2, 雪线降低约100 m, 温度降低0 65~1 23 ℃. 现代则普冰川, 冰面表碛特别发育, 其厚度亦很大, 冰舌末端退缩难以辨认. 但冰川减薄很强烈, 边缘两侧形成 2~3 道现代侧碛, 并高出现代冰面20~30 m. 对埋藏腐殖质土壤层和木炭碎屑经14C年代测定, 结果表明在(720±210)^(2 010±120)a BP间, 波堆藏布流域存在砍伐森林、开垦田地和放牧的人类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2 KA 则普冰川 环境变化 念青唐古拉山
下载PDF
黄河中游渑池盆地湖泊沉积记录的古气候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14
18
作者 郭志永 翟秋敏 沈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0-162,共13页
渑池盆地位于黄河中游,处在黄土高原向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该区域也是我国东部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交汇地带。文章通过对位于渑池盆地池底村厚约4mm古湖泊沉积剖面进行了^(14)C年代(校正为日历年龄)、有机碳含量、粒度和地球化学元素组... 渑池盆地位于黄河中游,处在黄土高原向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该区域也是我国东部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交汇地带。文章通过对位于渑池盆地池底村厚约4mm古湖泊沉积剖面进行了^(14)C年代(校正为日历年龄)、有机碳含量、粒度和地球化学元素组成等测试分析,重建了研究区19.5cal.kaB.P.以来的气候变化过程。19543~9240cal.aB.P.期间,气候比较干旱,风化淋溶作用较弱,湖泊尚未形成;9240~8039eal.aB.P.为气候过渡时期,气候向暖湿方向转变,古湖泊开始形成;8039~5368cal.aB.P.为暖湿气候类型,对应于全新世大暖期的鼎盛时期,湖盆流域温暖湿润,湖泊的水位较高;5368~3439cal.aB.P.为亚暖湿气候类型;3439~2423cal.aB.P.气候环境比较恶劣,之后气候向干旱化方向发展,又分为两个亚段:3439~2931 cal.aB.P.气候出现剧烈波动,2931~2423cal.aB.P.湖泊干枯。盆地的文化演进与环境变化间存在着耦合关系,环境的变化对应黄河中游地区相继发展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夏商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渑池盆地 湖泊沉积物 气候环境变迁 仰韶文化
下载PDF
九龙江河口平原晚第四纪孢粉组合及气候环境演变 被引量:12
19
作者 陈文瑞 蓝东兆 +1 位作者 陈承惠 于永芬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8年第1期34-42,共9页
本文运用有序系统聚类、对应聚点、最优分割三种数学地质方法,参照孢粉图式将九龙江河口平原海澄ZK5孔剖面划分为8个孢粉带。结合其他钻孔有关资料,得出研究区9个综合孢极组合带,分别反映晚第四纪不同阶段的不同气候环境。通过对应... 本文运用有序系统聚类、对应聚点、最优分割三种数学地质方法,参照孢粉图式将九龙江河口平原海澄ZK5孔剖面划分为8个孢粉带。结合其他钻孔有关资料,得出研究区9个综合孢极组合带,分别反映晚第四纪不同阶段的不同气候环境。通过对应分析结果表明,本区晚第四纪植被演替的决定因素中,湿度比温度更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 气候环境演变 晚第四纪 九龙江河口平原 福建
下载PDF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from n-alkanes in glacially eroded lake sediments in Tibetan Plateau:An example from Ximen Co 被引量:10
20
作者 PU Yang ZHANG HuCai +3 位作者 WANG YongLi LEI GuoLiang NACE Trevor ZHANG ShuPi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1年第14期1503-1510,共8页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was used to identify a series of n-alkanes in the sediments of a typical glacially eroded lake in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By comparing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n-alkanes in...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was used to identify a series of n-alkanes in the sediments of a typical glacially eroded lake in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By comparing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n-alkanes in lake sediments,surface soils and cow manure,it was shown that n-C 27-n-C 33 alkanes in the soil ecosystem of Ximen Co are derived from vascular plant species and that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n-C 27-n-C 33 alkanes remains unchanged during the feeding and digestion processes of herbivores.The relative percentage of C 27,C 29 and C 31 n-alkanes decreased from the bottom to the top of the sediment core showing a trend of degradation of higher plants in the Ximen Co lake region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44 cm core.210 Pb dating,combined with pre-existing AMS 14 C dating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positional core reflects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variations since about 900 years before present.The n-alkane indexes (ACL 27-33,P aq,P wax) are comparable with regional temperature variation,especially recording the Little Ice Age event (LIA).This study highlights that n-alkanes are valid proxies for paleo-climate and paleo-environment reconstruction,despite the same distribution patterns in n-alkane molecular fossils derived from a typical glacially eroded la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沉积物 青藏高原东部 正构烷烃 环境变化 古气候 侵蚀 冰川 合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