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数据挖掘探索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湿热生虫的关系 被引量:1
1
作者 陈秋平 邵明义 +3 位作者 方雨萱 毕倩 崔鸿雁 吕兰青 《河南中医》 2022年第10期1578-1581,共4页
目的:探索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湿热生虫的关系及清热祛湿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可行性。方法:以“幽门螺杆菌”和“中药”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文献,将筛选和规范后的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药物的... 目的:探索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湿热生虫的关系及清热祛湿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可行性。方法:以“幽门螺杆菌”和“中药”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文献,将筛选和规范后的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药物的性味、归经等进行频次统计分析,基于关联规则进行组方规律分析,对方剂进行聚类分析,挖掘出核心药物组合,并在此基础上生成新方。结果:共筛选出92首方剂,141味中药;四气以寒性、温性、平性为主;五味以辛味、苦味、甘味为主;归经以脾经、胃经为主;功效以补虚、清热、理气、化痰、祛湿为主;药物以清热祛湿类药物为主;挖掘出3首核心方,分别由蒲公英、黄连、甘草、木香、半夏、白芍、黄芪、陈皮、白术、茯苓等药物组成。结论:中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以扶正清热祛湿为主,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湿热生虫存在一定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湿热生虫 清热祛湿 数据挖掘
下载PDF
疏肝清热祛湿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2
作者 贺晓芳 邓力军 季菲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85-88,共4页
[目的]探讨疏肝清热祛湿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FALD)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6月~2014年8月在我院门诊确诊为NFALD的患者91例,其中46例为中药治疗组,予口服疏肝清热祛湿中药加减,并予适当饮食、运动干预,控制血糖。另外45例... [目的]探讨疏肝清热祛湿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FALD)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6月~2014年8月在我院门诊确诊为NFALD的患者91例,其中46例为中药治疗组,予口服疏肝清热祛湿中药加减,并予适当饮食、运动干预,控制血糖。另外45例为同期接受常规治疗的NFALD患者,处理措施包括饮食、运动指导,根据患者血糖、血脂情况对症用药控制血糖(二甲双胍片等)、血脂(他汀类)。观察治疗时间3个月,比较2组患者主要症状评分(右胁胀满、右胁疼痛、神疲乏力)、肝功能(ALT、AST、GGT)、血脂(TG、TC)、体质量指数(BMI)、超声诊断弥漫性脂肪肝分度。[结果]1主要症状积分:治疗前,中药治疗组(6.5±1.5)分,对照组(6.4±1.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29,P=0.743);治疗后,中药治疗组(1.8±0.6)分,对照组(2.3±0.7)分,2组症状积分均较前降低(P<0.05),且前者低于后者(t=-3.661,P<0.001)。2BMI:治疗前,中药治疗组26.2±2.3,对照组26.8±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42,P=0.257);治疗后,中药治疗组23.9±2.5,对照组26.1±3.3,仅中药治疗组较治疗前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低于对照组(t=-3.590,P<0.001)。3肝功能与血脂:2组治疗前的血清酶、血脂数值接近(P>0.05),治疗后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中药治疗组的各指标均值低于对照组,其中ALT、AST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B超分度疗效:中药治疗组显效9例,有效24例(共治愈17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71.7%;对照组显效3例,有效20例(共治愈13例),无效22例,总效率51.1%(Z=-2.334,P=0.020)。[结论]中医疏肝清热祛湿法对于NFALD可能具有较好疗效,药效机理可能是基于对包括血脂在内的全身代谢的调整,但由于研究对象样本量有限,且未进行随机化处理,较为准确的结论尚需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的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中医 中药 疏肝清热祛湿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