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泥水中黏土颗粒对钙离子的吸附实验研究及机理探讨 被引量:27
1
作者 张明青 刘炯天 李小兵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47-551,共5页
通过静态(搅拌)实验,研究了吸附时间、pH值、钙离子浓度等因素对钙离子在煤系黏土(主要为高岭土和蒙脱土)表面的吸附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吸附时间的延长,钙离子在2种实验样品表面吸附量先不断增大而后趋于平衡;蒙脱土表面的钙离子吸... 通过静态(搅拌)实验,研究了吸附时间、pH值、钙离子浓度等因素对钙离子在煤系黏土(主要为高岭土和蒙脱土)表面的吸附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吸附时间的延长,钙离子在2种实验样品表面吸附量先不断增大而后趋于平衡;蒙脱土表面的钙离子吸附量随溶液pH值的升高而增加,高岭土表面钙离子的吸附量在溶液pH值介于6.5到7.0时最小,小于6.5时吸附量随pH值的增大而缓慢减小,大于7.0时吸附量随pH的增大而迅速增加;2种吸附过程都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规律.钙离子在样品表面3种可能的吸附形式为一羟基络合、Ca(OH)2沉淀和离子静电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泥水 黏土颗粒 钙离子 吸附机理
下载PDF
酸化返排液对原油乳化液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9
2
作者 郭海军 段明 +3 位作者 张健 高照立 胡星琪 董建畅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0-132,147,共4页
渤海湾QHD32-6海上油田两口油井酸化后返期期间,原油集输系统三相分离器和热处理器水相出口pH值下降。最低降至4.0,返排11小时后恢复正常值7.0。在此期间原油乳状液样稳定性增大,破乳剂(BH-09)的性能显著变差。考察了影响原油乳... 渤海湾QHD32-6海上油田两口油井酸化后返期期间,原油集输系统三相分离器和热处理器水相出口pH值下降。最低降至4.0,返排11小时后恢复正常值7.0。在此期间原油乳状液样稳定性增大,破乳剂(BH-09)的性能显著变差。考察了影响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3个因素。①显微观测表明pH=8.0时乳化水滴在油外相中分布较为均匀,而pH=2.0时乳化水滴出现凝聚倾向,使破乳剂不易进入油水界面;油水界面张力在pH≈7时最高,随pH值降低(7-1)而降低,随pH值升高(7-12)而迅速降低;注碱中和返排酸液引起pH升高,是原油乳状液稳定性增大的主要原因之一。②酸化产生的胶态金属氢氧化物和黏土颗粒使原油乳状液稳定化。③酸液中具有表面活性的添加剂使黏土颗粒亲油化或亲水化,导致原油乳状液稳定性增大。图2表3参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化返排液 原油乳状液 油包水(W/O)乳状液 破乳脱水 稳定性 PH值 黏土颗粒 渤海湾海上油田
下载PDF
蒙脱石粘土/水分散体系中颗粒的性质 被引量:22
3
作者 牟伯中 罗平亚 +1 位作者 李春霞 罗兴树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2,7,共3页
在实验测定了蒙脱石粘土 /水分散体系中颗粒的比表面积、ζ电位及颗粒粒度分布的基础上 ,研究了粘土颗粒在分散体系中的聚集状态、颗粒结构以及颗粒的表面性质 ,为研究粘土分散体系的稳定与聚沉以及体系性质提供参考。
关键词 表面性质 粘土颗粒 粘土水分体系 蒙脱石 油田化学剂
下载PDF
落锥法确定粉土液限和塑限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0
4
作者 郭莹 王琦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569-2574,共6页
针对部分细粒土进行了室内落锥法确定液限和塑限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对于一些细粒土在双对数坐标上圆锥下沉深度与含水率之间的关系并非线性关系,无法依据线性关系确定液、塑限;采用规程建议的3个含水率范围有时根本无法获得有效... 针对部分细粒土进行了室内落锥法确定液限和塑限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对于一些细粒土在双对数坐标上圆锥下沉深度与含水率之间的关系并非线性关系,无法依据线性关系确定液、塑限;采用规程建议的3个含水率范围有时根本无法获得有效试验数据,采用规程建议的3个含水率范围确定得到粉土的液、塑限试验结果的可靠性有待商榷;采用直线段试验数据确定的液、塑限进行分类可能出现相互矛盾甚至错误的结果。进一步试验结果表明:对于黏粒含量高于13%的粉土,由于其抗剪强度以凝聚分量为主,落锥法适用,所测塑性指数能够反映其可塑性;对于部分黏粒含量低于13%的粉土及外观接近粉土的粉砂,由于其抗剪强度以颗粒间摩擦分量为主,落锥法不再适用,所测塑性指数不能反映其可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锥法 粉土 土体分类 液限 塑限 可塑性 黏粒 抗剪强度
下载PDF
河南主要土类耕层土壤酸缓冲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陈翠玲 姚树文 +1 位作者 袁天佑 赵爱丽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066-1067,共2页
对河南主要土类耕层土壤酸缓冲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酸缓冲性能由强到弱依次为潮土、褐土、砂姜黑土、黄褐土、黄棕壤;土壤酸缓冲性能与有机质含量、基础pH值、粘粒含量有关。
关键词 土壤 缓冲性能 有机质 粘粒
下载PDF
粘土颗粒吸附直接染料的分形特征 被引量:8
6
作者 郑雅芹 王毅力 +3 位作者 卢佳 李春成 袁学培 杜白雨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34-646,共13页
粘土颗粒对直接耐晒黑和直接大红染料的吸附均可分为快速的边缘覆盖和慢速的晶层吸附2个过程,整个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式,除了伊利土-直接耐晒黑染料的吸附体系之外,其它体系的吸附过程中以晶层吸附为主的阶段均具有类分... 粘土颗粒对直接耐晒黑和直接大红染料的吸附均可分为快速的边缘覆盖和慢速的晶层吸附2个过程,整个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式,除了伊利土-直接耐晒黑染料的吸附体系之外,其它体系的吸附过程中以晶层吸附为主的阶段均具有类分形特征.体系的非线性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型吸附等温模式,并且除了蒙脱土吸附直接大红染料之外,也可以用分形Langmuir吸附等温模式获得较好的模拟效果.在不同原始浓度下直接大红染料在粘土颗粒表面发生的边缘覆盖和晶层吸附这2个过程的程度是不同的,从而导致了吸附等温线在原始染料为150mg.L-1时出现最大的吸附量,而且颗粒边缘覆盖的直接大红染料的比例较高.染料进入粘土颗粒的晶层后,扩大了晶层间距,改变了其表面微孔几何结构.颗粒表面棱角变得光滑,结构疏松,片层结构逐渐减少,上述效果在蒙脱土颗粒上或直接耐晒黑染料吸附时表现地更为显著.而且吸附染料后蒙脱土颗粒对N2的吸附量比伊利土下降的幅度小,其比表面积、孔体积和平均孔径的下降比例也比伊利土小,其中平均孔径的差异比较明显.吸附染料之后粘土颗粒表面分形维数Ds均升高了,晶层膨胀和开孔作用抵消了"表面粗糙度屏蔽"、"孔阻塞效应"机理降低D的影响,增加了表面粗糙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土颗粒 直接染料 吸附 分形
下载PDF
以黏土颗粒为惰性剂的低爆速乳化炸药爆炸性能及爆轰机理 被引量:8
7
作者 周国安 马宏昊 +3 位作者 沈兆武 杨明 黄泽春 胡立鹏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89-293,302,共6页
以黏土颗粒为惰性添加剂制备出一种新型乳化炸药;采用探针法和铅柱压缩法分别测得该新型乳化炸药的爆速及猛度,并对黏土颗粒降低乳化炸药爆速的机理进行分析;通过水下爆炸试验测得不同配方的水下爆炸参数。结果表明,当黏土颗粒和玻璃微... 以黏土颗粒为惰性添加剂制备出一种新型乳化炸药;采用探针法和铅柱压缩法分别测得该新型乳化炸药的爆速及猛度,并对黏土颗粒降低乳化炸药爆速的机理进行分析;通过水下爆炸试验测得不同配方的水下爆炸参数。结果表明,当黏土颗粒和玻璃微球质量分数分别在0~20%和5%~15%时,新型乳化炸药的爆速为2 815~4 420m/s,猛度为7.9~18.9mm;通过实验结果拟合得到新型乳化炸药爆速、猛度的经验公式分别为:D=4 923.1-9 930a-2 980b(m/s)、Δh=23.3-74a-20b(mm),其中,a、b分别为新型乳化炸药中玻璃微球和黏土颗粒的质量分数;水下爆炸实验结果表明,黏土颗粒含量对水下爆轰参数有着显著影响,当其质量分数达20%时,新型乳化炸药的峰值压力、冲击波冲量、比冲击波能、比气泡能和总能量相比传统乳化炸药分别下降了33.34%、13.19%、67.67%、71.73%和70.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颗粒 乳化炸药 爆轰参数 水下爆炸 爆轰机理
下载PDF
改性黏土除藻的絮凝形态学特征初步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曹西华 宋秀贤 俞志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3-42,共10页
在理论上改性黏土絮凝体的形态变化对其除藻过程有指示作用,可作为改性黏土用量和用法调控的依据,本文探讨了现有絮凝颗粒形态学观测与分析方法在改性黏土除藻效率评价上的适用性。借助激光颗粒表征技术和电子显微成像技术,本文观测了... 在理论上改性黏土絮凝体的形态变化对其除藻过程有指示作用,可作为改性黏土用量和用法调控的依据,本文探讨了现有絮凝颗粒形态学观测与分析方法在改性黏土除藻效率评价上的适用性。借助激光颗粒表征技术和电子显微成像技术,本文观测了改性黏土除藻时的颗粒表面电性、粒径分布、絮凝体结构等絮凝形态学特征,分析了其与除藻效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现有观测方法可以表征改性导致的黏土颗粒Zeta电位反转、改性前后黏土在不同介质中的颗粒粒级分布差异、以及改性黏土与微藻形成絮凝体的多种显微结构;但由于较大粒径絮体对现有方法观测结果的影响更大,各种黏土的粒径特征与其除藻效率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现有观测方法获得的改性黏土颗粒形态特征仍不能反映其消除藻细胞的精细过程,特别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絮凝体形态分析方法而导致现有形态参数还不能指示除藻效率的变化,亟需发展适用于改性黏土法除藻过程的颗粒形态分析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治理 改性黏土 絮凝形态学 絮凝体 观测方法
下载PDF
Effects of Organic Amendments on Soil Physical Attributes and Aggregate-Associated Phosphorus Under Long-Term Rice-Wheat Cropping 被引量:7
9
作者 Tarik MITRAN Pabitra Kumar MANI +1 位作者 Prasanta Kumar BANDYOPADHYAY Nirmalendu BASAK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5期823-832,共10页
The quantification of phosphorus(P) in bulk soil and P distribution in different size fractions of water-stable aggregates(WSAs)are important for assessing potential P loss through runoff. We evaluated available and t... The quantification of phosphorus(P) in bulk soil and P distribution in different size fractions of water-stable aggregates(WSAs)are important for assessing potential P loss through runoff. We evaluated available and total P distribution within WSAs of a sitty clay to clay soil in a long-term fertility experiment of a rice-wheat cropping system in India. Surface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seven plots amended with NPK fertilizers in combination with or without organic amendments, farmyard manure(FYM), green manure(GM), and paddy straw(PS). The plot with no NPK fertilizers or organic amendments was set as a control. The soil samples were separated by wet sieving into four soil aggregate size fractions: large macroaggregates(> 2.0 mm), small macroaggregates(0.25–2.0 mm), fine microaggregates(0.05–0.25 mm), and a silt + clay-sized fraction(< 0.05 mm). Structural indices were higher in the soil receiving organic amendments than in the soil receiving inorganic fertilizer alone. Organically amended soil had a higher proportion of stable macroaggregates than the control and the soil receiving inorganic fertilizer alone, which were rich in microaggregates. Total and available P contents within WSAs were inversely related to the aggregate size, irrespective of treatment. The distribution of available and total P in the soil aggregate size fraction was as follows: silt + clay-size fraction > small macroaggregates > fine microaggregates> large macroaggregates. Within a size class, aggregate-associated available and total P contents in the organically amended soil were in the following order: FYM > PS ≥ GM. The available P content of the microaggregates(< 0.25 mm) was 8-to 10-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macroaggregates(> 0.25 mm), and the total P content of the microaggregates was 4-to 5-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macroaggregates. Cultivation without organic amendments resulted in more microaggregates that could be checked by the application of organic amendments such as FYM and GM, which increased the propor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gregate size fractions clay content crop rotation organic inputs soil aggregates soil particles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原文传递
硫酸盐含量对黄土黏粒特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吕擎峰 谷留杨 +2 位作者 郭连星 刘备 韩启亮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20,共9页
黏粒是黄土粒组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黄土的最活跃部分,盐分的加入使得黄土中黏粒的团聚作用及物理力学性质都有明显的差异,这也决定了盐度在影响黏粒团聚的众多因子中占主导地位。以黄土为研究对象,探究盐分对黄土黏土颗粒团聚的影... 黏粒是黄土粒组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黄土的最活跃部分,盐分的加入使得黄土中黏粒的团聚作用及物理力学性质都有明显的差异,这也决定了盐度在影响黏粒团聚的众多因子中占主导地位。以黄土为研究对象,探究盐分对黄土黏土颗粒团聚的影响和机理。本文在洗盐的基础上配制不同质量比(0、0.3%、0.5%、3.%、5.0%、8.0%)的人工硫酸盐盐渍土,基于粒度分析和界限含水率试验,研究硫酸盐对黏土颗粒的团聚作用的宏观表征,在击实试验的基础上结合XRD、SEM、EDS和BET研究硫酸盐含量对黏土颗粒团聚作用的微观结构和物理化学机理。试验表明:随着含盐量的增加,黏粒的含量减小,液限和塑性指数减小,塑限不变;含盐量大于0.3%时(即盐渍土)随着含盐量的增加,过多的硫酸钠无法溶解以晶体的形式析出,析出的晶体进一步吸收水分子最终形成芒硝晶体,体积会急剧增大,导致最大干密度一直减小,而强烈的水化作用则使最优含水率增大;硫酸盐对黏粒产生团聚作用,当含盐量增加时,芒硝晶体的衍射峰增强,团聚体的含量增多,比表面积减小,吸附能力减弱,扩散层压缩变薄,液限和塑性指数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含量 黏粒 团聚 物理化学机理 微观
下载PDF
真空预压载荷下塑料排水板滤膜淤堵试验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陈庚 洪秀敏 +3 位作者 王波 徐建铭 胡永富 彭中浩 《中国港湾建设》 2016年第1期23-27,共5页
针对塑料排水板在真空预压过程中排水性能衰减的现象开展分析。通过室内模拟试验(T形管试验)发现,黏粒的迁移会在滤膜周围形成黏粒聚集区,造成塑料排水板排水性能的降低,揭示了塑料排水板在真空预压作用下的淤堵机理,即土颗粒及土中间... 针对塑料排水板在真空预压过程中排水性能衰减的现象开展分析。通过室内模拟试验(T形管试验)发现,黏粒的迁移会在滤膜周围形成黏粒聚集区,造成塑料排水板排水性能的降低,揭示了塑料排水板在真空预压作用下的淤堵机理,即土颗粒及土中间隙水在真空吸力作用下向滤膜方向迁移。通过模型槽试验同样发现,真空预压过程中黏土细颗粒会向着排水板方向迁移,造成排水板滤膜与板芯的淤堵,同时还使得滤膜及周围土的渗透系数降低。相比塑料排水板芯板的淤堵,滤膜的淤堵及其附近土体渗透系数的降低,对塑料排水板的排水性能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料排水板 真空预压 渗透系数 黏土颗粒 淤堵
下载PDF
Wear and corrosion behavior of clay containing coating on AM 50 magnesium alloy produced by aluminate-based plasma electrolytic oxidation 被引量:6
12
作者 Farideh DAVOODI Masoud ATAPOUR +1 位作者 Carsten BLAWERT Mikhail ZHELUDKEVICH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12期3719-3738,共20页
This study aims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clay micro particles addition on the microstructure,wear and corrosion behavior of PEO coatings on AM 50 magnesium alloy.PEO coatings were prepared using an aluminate-based ele... This study aims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clay micro particles addition on the microstructure,wear and corrosion behavior of PEO coatings on AM 50 magnesium alloy.PEO coatings were prepared using an aluminate-based electrolyte with and without the presence of 5 g/L clay particles.The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of the coatings were evaluated using SEM,EDS and XRD.The wear investigations were conducted using a ball-on-disk tribometer at 2,5 and 10 N loads.The corrosion behavior of the coatings was examined using polarization and EIS tests in 0.5 wt.%NaCl.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addition of clay particles deteriorated the wear resistance of the coatings under the loads of 5 and 10 N.The SEM examinations of the worn surfaces indicated that a combination of adhesive and abrasive wear mechanisms was activated for the coating with clay particles.The poor wear performance of the clay-incorporated coating was related to its lower adhesion strength and higher roughness.The potentiodynamic polarization examinations revealed that the addition of clay particles slightly decreased the corrosion rate of the coatings.Corrosion resistance of the clay-containing coating was attributed to its compactness,as indicated by the results of EIS te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AR corrosion clay particles plasma electrolytic oxidation Mg alloys
下载PDF
国内外比重计法颗粒分析试验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施鲁莎 邓东升 +2 位作者 别学清 王圣萍 徐桂中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4期39-43,共5页
为了解国内颗粒分析方法与国际上通用的方法之间的相关性,分别根据国际通用规范ASTM(D422)和我国的《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对多种天然土样和纯粘土矿物开展颗粒分析试验,探讨两者之间的异同.试验结果表明:ASTM法获... 为了解国内颗粒分析方法与国际上通用的方法之间的相关性,分别根据国际通用规范ASTM(D422)和我国的《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对多种天然土样和纯粘土矿物开展颗粒分析试验,探讨两者之间的异同.试验结果表明:ASTM法获得的粒径分布曲线位于GB/T法上方,两者之间的差异主要发生在粒径为0.005~0.075mm间,并且差异随粒径的减小而增大,随土样的液限的增加而增加.此外,ASTM法与GB/T法对蒙脱土的影响较大,对高岭土的影响较小.最后,分别建立了采用ASTM法与GB/T法获得的粒径小于0.005mm颗粒含量和粒径小于0.002mm颗粒含量相互间转化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分析 比重计法 粘土粒 粘土矿物 液限
下载PDF
不同黏土成分乳状液超声破乳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曹广胜 赵小萱 +2 位作者 张希文 张宁 李丹 《化学工程师》 CAS 2023年第2期45-49,共5页
针对超声波破乳机理,利用不同种类黏土,在不同时间、黏土用量、功率条件下对超声波破乳进行实验,根据实验所得油水分离结果进行分析与研究。以无黏土加入的超声波破乳实验为参照,合理地解释了在加入黏土颗粒的情况下超声波破乳不能达到... 针对超声波破乳机理,利用不同种类黏土,在不同时间、黏土用量、功率条件下对超声波破乳进行实验,根据实验所得油水分离结果进行分析与研究。以无黏土加入的超声波破乳实验为参照,合理地解释了在加入黏土颗粒的情况下超声波破乳不能达到预期分离效果的原因。研究表明,加入黏土后,除实验用高岭土随着用量的增加破乳能力降低,蒙脱土、伊利土、石英砂粉末均在少量加入情况下就能够对超声波破乳产生较大影响。在对黏土影响破乳机理进行进一步研究后,发现并验证了黏土颗粒主要是通过自身与表面活性剂的协同作用来影响油水乳状液稳定性,对超声波油水分离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化 黏土颗粒 超声波 油水分离
下载PDF
颗粒黏土矿物材料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刚伟 付桂珍 《中国粉体技术》 CAS 2008年第6期58-60,共3页
对颗粒状黏土矿物作为吸附剂在重金属废水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指出了颗粒状黏土矿物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并展望其应用前景,认为颗粒状黏土矿物吸附材料将是取代传统废水处理材料的一个理想选择,必将得到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 黏土矿物 颗粒 吸附 重金属废水
下载PDF
Empirical formulae for electric double-layer repulsion between two arbitrarily inclined clay particles 被引量:3
16
作者 Xiangyu Shang Juming Lu +2 位作者 Lianfei Kuang Chen Yang Guoqing Zhou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E CSCD 2018年第6期1183-1189,共7页
To understand the mesoscopic mechanism of clayey soil in view of macroscopic behavior, it is essential to quantitatively calculate the electric double-layer repulsion between arbitrarily inclined clay particles.Howeve... To understand the mesoscopic mechanism of clayey soil in view of macroscopic behavior, it is essential to quantitatively calculate the electric double-layer repulsion between arbitrarily inclined clay particles.However, suitable calculation methods with high efficiency and accuracy are still rare at present in literature. Based on a great number of numerical calculations of the repulsion between two inclined platy clay particles, explicit empirical formulae for estimating electric double-layer repulsion between clay particles are put forward. Comparison between the empirical solutions and corresponding numerical results shows that the proposed formulae have a reasonable accuracy, and application of the presented formula is easy and effici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ay particles Electric double-layer repulsion Numerical analysis Empirical formula
下载PDF
西辽河平原两种常见土壤颗粒中黏土矿物的组成特征
17
作者 李丰义 宋桂云 +1 位作者 张庆昕 范富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09-1016,共8页
【目的】土壤是由大小和形态各异的颗粒构成,各级颗粒包含丰富的黏土矿物演化信息。明确西辽河平原黏土矿物组成及演化特征有助于了解该地区土壤发育程度及肥力状况,为当地土壤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西辽河平原分布较多... 【目的】土壤是由大小和形态各异的颗粒构成,各级颗粒包含丰富的黏土矿物演化信息。明确西辽河平原黏土矿物组成及演化特征有助于了解该地区土壤发育程度及肥力状况,为当地土壤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西辽河平原分布较多的栗钙土和盐碱土为研究对象,采集表层土壤并分离不同粒级的土壤颗粒(<2、0.45~2、0.1~0.45μm),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化学分析等方法研究黏土矿物组成及相关土壤指标。【结果】XRD分析结果表明,西辽河平原栗钙土和盐碱土的黏土矿物均以伊利石-蛭石-绿泥石为主,栗钙土中伴有少量高岭石和伊/蒙混层矿物,而盐碱土中含有少量高岭石、蒙脱石和1.4 nm过渡矿物;随粒径减小,栗钙土和盐碱土颗粒中绿泥石、高岭石、蒙脱石(伊/蒙混层矿物)和1.4 nm过渡矿物含量均减少,伊利石和蛭石含量增加;伊利石结晶度在栗钙土、盐碱土以及不同粒级的土壤颗粒中也存在明显差异。盐碱土中伊利石结晶程度较栗钙土弱。随粒径减小,栗钙土和盐碱土中伊利石结晶程度均变弱。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西辽河平原盐碱土中Na_(2)O的含量明显高于栗钙土,栗钙土和盐碱土颗粒的风化程度均随粒径减小而增加。【结论】化学组成和风化程度的差异导致研究区黏土矿物类型存在从伊利石向蒙脱石过渡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矿物 土壤颗粒 西辽河平原 X射线衍射
原文传递
晋江围海工程黏性原状土冲刷率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吴月勇 陈国平 +2 位作者 严士常 周雅 钟雄华 《水道港口》 2016年第6期635-640,共6页
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对福建晋江围海工程的6组粉沙、8组细沙、7组中粗沙原状土样进行冲刷率试验。根据实测的冲刷率和床面切应力来分析原状泥沙的冲刷率表达式。考虑中值粒径对冲刷率表达式的影响,分别得出了粉沙、细沙、中粗沙的冲刷率... 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对福建晋江围海工程的6组粉沙、8组细沙、7组中粗沙原状土样进行冲刷率试验。根据实测的冲刷率和床面切应力来分析原状泥沙的冲刷率表达式。考虑中值粒径对冲刷率表达式的影响,分别得出了粉沙、细沙、中粗沙的冲刷率表达式中的能量指数和冲刷系数。结果表明:粉沙、细沙、中粗沙的冲刷率分别与相对剩余切应力的0.5次方、1次方、1.25次方成正比,且随着粒径的增大,冲刷系数逐渐减小,中粗沙的冲刷系数仅为粉沙的十分之一。此外,粒径较小的粉沙和细沙的冲刷系数有随土样黏性颗粒含量的增加而成非线性减小的趋势,黏性颗粒含量较小的中粗沙的冲刷系数则随着黏性颗粒含量的增加无明显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性原状土 中值粒径 冲刷率 冲刷系数 黏性颗粒
下载PDF
陕西土壤的矿物组成与阳离子交换量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徐明岗 安战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89年第2期87-92,共6页
差热分析和X衍射分析结果表明,陕西五种土壤粘粒矿物组成都是以伊利石为主,并含有一定量的高岭石、绿泥石和蒙脱石。黄褐土、黄绵土、黑垆土粘粒矿物在剖面分异不明显。塿土、黄棕壤表层与亚层粘粒矿物组成有一定差异。粘粒及其它各粒... 差热分析和X衍射分析结果表明,陕西五种土壤粘粒矿物组成都是以伊利石为主,并含有一定量的高岭石、绿泥石和蒙脱石。黄褐土、黄绵土、黑垆土粘粒矿物在剖面分异不明显。塿土、黄棕壤表层与亚层粘粒矿物组成有一定差异。粘粒及其它各粒级矿物质的矿物组成都与其阳离子交换量结果很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粒 阳离子交换量 矿物组成 黑垆土 塿土 黄褐土
下载PDF
煤系地层岩石样品中黏土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20
作者 毋兰冰 张勤 +2 位作者 董三宝 陈刚 裴银刚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23年第7期29-32,共4页
针对煤系地层岩石样品中黏土含量测定方法的选择问题,采用焙烧+沉降分离法进行分析。首先采用焙烧法除去样品中的有机质并收集残留灰分,然后采用沉降分离法进一步对残留灰分进行黏土提纯,并以长庆油田苏里格区域石盒子组地层提取的煤岩... 针对煤系地层岩石样品中黏土含量测定方法的选择问题,采用焙烧+沉降分离法进行分析。首先采用焙烧法除去样品中的有机质并收集残留灰分,然后采用沉降分离法进一步对残留灰分进行黏土提纯,并以长庆油田苏里格区域石盒子组地层提取的煤岩样品黏土提纯过程为例,同时采用焙烧+沉降分离法与XRD分析法对其进行综合评判检验。结果表明:焙烧+沉降分离法与XRD分析法所得结果较为接近。因此,焙烧+沉淀分离法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安全、高效、经济的测定煤系地层岩石中黏土矿物含量的目标,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颗粒 煤系地层 分离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