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儒家礼仁之治施政方略的主要命题及其思维方式——以《五经正义》为典型个案
1
作者 张鸿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35-240,共6页
刚柔并济、礼乐相须、仁义相成、德刑相辅、宽猛相济、劳逸相参等命题,共同构成了《五经正义》礼仁之治施政方略的主要内容,相关政治范畴也构成阴阳互补、刚柔并济的关系。这就在维护尊卑贵贱的前提下,以张扬"仁义"的形式,囊... 刚柔并济、礼乐相须、仁义相成、德刑相辅、宽猛相济、劳逸相参等命题,共同构成了《五经正义》礼仁之治施政方略的主要内容,相关政治范畴也构成阴阳互补、刚柔并济的关系。这就在维护尊卑贵贱的前提下,以张扬"仁义"的形式,囊括了包括刚克、猛政、严刑、役使在内的各种统治手段,并为政策选择上的灵活性提供了理论指导。在评说儒家的"仁政"、"合和"时,必须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否则就难免导出皮毛之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颖达 《五经正义》 儒家经典 施政方略 思维方式
下载PDF
儒墨道元典与管理艺术
2
作者 刘会胜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83-88,共6页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而宝贵的管理智慧,引领华夏民族的千载传承,涵蕴礼仪之邦的实用精神。这些管理韬略包含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世学问之中,散见在先哲对自然、社会及人生的哲学思考之中,具有深邃的内涵和广泛的意义。经...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而宝贵的管理智慧,引领华夏民族的千载传承,涵蕴礼仪之邦的实用精神。这些管理韬略包含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世学问之中,散见在先哲对自然、社会及人生的哲学思考之中,具有深邃的内涵和广泛的意义。经由儒、墨、道三家文化元典的阐释,三家在管理核心、管理途径、管理关键上均形成了极具特色的管理艺术。通过对儒墨道文化元典的追根溯源和解读,可以体悟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艺术的内在枢机,揭示群己关系的驾驭与平衡,以追寻现代管理与领导艺术的规律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墨道元典 管理艺术 核心 途径 关键
下载PDF
孔颖达以“道”为核心的政治教育思想
3
作者 张鸿 张分田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7-40,共4页
唐代著名教育家孔颖达以"道"为核心的政治教育思想主要有以"六经之道"为本的教育理论、以"尧舜之道"为核心的教育目标、修习"大学之道"的教育过程和"以正道训民"的政治教化等四个层... 唐代著名教育家孔颖达以"道"为核心的政治教育思想主要有以"六经之道"为本的教育理论、以"尧舜之道"为核心的教育目标、修习"大学之道"的教育过程和"以正道训民"的政治教化等四个层面的内容。他的经学教育的实质是政治教育,其目的是通过灌输儒家的理想政治模式理论及其核心价值体系,养成合格君主,培育政治精英,教化平民百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颖达 儒家经典 政治教育 理想政治模式理论
下载PDF
儒家经典中的“诚”与“信”
4
作者 吴天明 席嘉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11期25-27,共3页
"诚"与"信"在儒家经典中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诚"侧重于内心的真诚不欺,"信"侧重于外在的践行承诺。儒家提倡"诚"与"信"的统一,即"内诚外信",但更重... "诚"与"信"在儒家经典中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诚"侧重于内心的真诚不欺,"信"侧重于外在的践行承诺。儒家提倡"诚"与"信"的统一,即"内诚外信",但更重视的是"诚",因此在二者发生矛盾时为了"诚"甚至可以牺牲"信"。这种观念迄今对国人的诚信观仍是有影响的,因此在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中,既要重视道德诚信,也不能忽视契约诚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经典 诚信观 大学生教育
下载PDF
伊斯兰教的中国化与“以儒诠经” 被引量:14
5
作者 马明良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2009年第5期53-60,共8页
在我国的佛、道、伊、基几大宗教中,除道教以外,其他都属于外来宗教。外来宗教在中国都经历了本土化的进程。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本土化,一方面由其信仰主体中国穆斯林完成,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学者的学术活动。其中,穆斯林学者的学术活动起... 在我国的佛、道、伊、基几大宗教中,除道教以外,其他都属于外来宗教。外来宗教在中国都经历了本土化的进程。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本土化,一方面由其信仰主体中国穆斯林完成,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学者的学术活动。其中,穆斯林学者的学术活动起了重要作用。这主要是指具有"依智提哈德"(法律创制)资格的中国穆斯林学者(如明清之际的刘智、王岱舆等)面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新环境、新挑战,依据伊斯兰教的一整套立法原则和规程所做的创新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研究 “以儒诠经” 伊斯兰教的本土化
下载PDF
回儒对话:云南伊斯兰学派个案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5
6
作者 姚继德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7-42,共6页
中国伊斯兰学派的形成有着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其中,明清之际发生的“以儒诠经”文化运动、云南伊斯兰学派的“儒化”及云南学派在中国“回儒对话”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地方性知识所具有的全球意义角度来看,中国历史上开展“回儒对... 中国伊斯兰学派的形成有着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其中,明清之际发生的“以儒诠经”文化运动、云南伊斯兰学派的“儒化”及云南学派在中国“回儒对话”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地方性知识所具有的全球意义角度来看,中国历史上开展“回儒对话”的成功经验,应当成为当今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和平友好对话的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儒对话 以儒诠经 本土化 云南学派 范例
下载PDF
以儒释伊和以伊释儒的有机结合——对王岱舆以儒诠经思想的一种理解 被引量:4
7
作者 刘贡南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44-150,共7页
以儒释伊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使用了宋儒的语词和概念;二是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这些语词和概念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三是这些语词、概念及其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使伊斯兰教哲学被深深地打上了儒家思想的印记。以伊释儒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其... 以儒释伊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使用了宋儒的语词和概念;二是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这些语词和概念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三是这些语词、概念及其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使伊斯兰教哲学被深深地打上了儒家思想的印记。以伊释儒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其所借用的儒学概念范畴的思想内涵进行改造;二是这种改造基于伊儒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和儒学本身存在的问题;三是这种改造为儒学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对伊斯兰教的立场坚定不移,对伊儒思想的异同严格区分,对儒学面对的问题适度同情,对儒学的整体思想全面观照,则是王岱舆将这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儒诠经 以儒释伊 以伊释儒
下载PDF
朱熹的圣经解释学
8
作者 陈乔见 Wang Xiaonong(译) 《孔学堂》 2024年第1期38-50,144-156,共26页
朱熹的解经学认为圣经(圣人之言)体现着融贯一致的天地之理,这是解经得以可能与必要的先验条件,也表明解经的目的是通过圣人之言把握天地之理。就具体方法而言,朱熹一方面充分吸收汉唐注疏的训诂成果,但也认识到注疏学之陋,不足以理解... 朱熹的解经学认为圣经(圣人之言)体现着融贯一致的天地之理,这是解经得以可能与必要的先验条件,也表明解经的目的是通过圣人之言把握天地之理。就具体方法而言,朱熹一方面充分吸收汉唐注疏的训诂成果,但也认识到注疏学之陋,不足以理解圣人之意和天地之理;另一方面他与其他宋代学者一样强调义理之学,但却也十分警惕宋人好为高论新说的空疏之敝。一方面主张随文(经)解义,另一方面也强调理会意味,切己体验。虽说追求圣人原意和圣经本意是朱熹解经的首要目标,但他也认为有的解释未必是圣经本旨,却也是一极有价值之解释,因为它揭示了某种道理。虽说朱熹具有强烈的圣经贤传意识,但他也认为对于以往错误的解释不应当由人情回护,而应辩其是非曲直。在不疑与有疑、训诂与义理、原意与发明、善意原则与人性原则之间,朱熹总是保持着某种张力与平衡,使得解释成为一项既有规范亦不乏创造的意义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解释 圣经 圣人之心 天地之理
下载PDF
经学与中国哲学
9
作者 张广保 《周易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7-96,共10页
中国哲学界近年一直在热议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这充分反映了学界对20世纪初模仿西方哲学范式创建起来的中国哲学体系的反思。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独特思想论题在其他文明中并未被突显出来,因此,中国哲学的问题意识应当奠基于中华文... 中国哲学界近年一直在热议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这充分反映了学界对20世纪初模仿西方哲学范式创建起来的中国哲学体系的反思。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独特思想论题在其他文明中并未被突显出来,因此,中国哲学的问题意识应当奠基于中华文明独特的精神传统,而不是以古希腊罗马哲学为范本外在地设定一套哲学问题。中华文明是奠基于宗法血缘关系基础上的礼乐文明,而经学原典就是对礼乐文明的载述,所以中国哲学的创建应当奠基于经学之上,抛弃六经建立的中国哲学史叙事只能是无根之学。六经载述礼乐文明建立在象思维的基础之上,用象的思维来观照世界是中华精神传统中最具原创性的思维方式。只有从象思维的角度去追询才能真正进入经典的思想世界,进而从六经中挖掘出独特的哲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合法性 问题意识 经学与哲学 礼乐文明 象思维
原文传递
“以儒诠经”活动及其对当代文明对话的启示意义 被引量:4
10
作者 马明良 《回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01-106,共6页
“以儒诠经”活动是一种高度的文明自觉;“以儒诠经”者都是学贯东西的大师级的学者,对其成果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以儒诠经”的尝试对当前的文明交往和文明对话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为我们当代学人进行文明对话提供了成功... “以儒诠经”活动是一种高度的文明自觉;“以儒诠经”者都是学贯东西的大师级的学者,对其成果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以儒诠经”的尝试对当前的文明交往和文明对话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为我们当代学人进行文明对话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儒诠经 伊斯兰文明 中华文明 沟通 现实价值
原文传递
自律与智慧之源——论中国儒家的“听文化”
11
作者 韩博韬 《国际儒学(中英文)》 2023年第3期27-38,177,共13页
《乐记》是中国先秦儒家“听文化”最高峰的侧面之一,另一侧面是“孔门儒学”。儒家“听文化”具有双重历史效果,一是构造权威,二是引起争鸣。科举制与“前科举制”的重要区别在于对“听文化”的态度,中古儒家选材从“综合考察”到“试... 《乐记》是中国先秦儒家“听文化”最高峰的侧面之一,另一侧面是“孔门儒学”。儒家“听文化”具有双重历史效果,一是构造权威,二是引起争鸣。科举制与“前科举制”的重要区别在于对“听文化”的态度,中古儒家选材从“综合考察”到“试卷定音”是一大转变。考察《说文解字》“耳部”“目部”“言部”字及音乐三要素对人的影响分别可从文化学、心理学角度说明“听文化”的本质是理性。音乐是一门可使人更智慧的学问,但由于“礼学”的显赫、“音乐思维”在我国历史上并未得到像近代西方那样的市民化、音乐训练本身的高成本、绘画艺术的竞争,儒家乐学在历史上始终难成气候。当代儒学教育应当更加注重“儒学哲学教育”。信息的获取主要来自“听”,自律是人在面对外在复杂信息时,进行内在情智秩序合理化调整的道德实践。中国的“聖”(智慧),“目”并不在其中,所以应当理解为自律的信息接收(耳)与自律的信息输出(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文化 先秦儒门经典 中古儒家选材 儒家乐学 当代中国儒学哲学教育
原文传递
论廖平《论语微言述》残本的引书与引文
12
作者 张林杰 《宜宾学院学报》 2023年第10期10-16,共7页
大约成书于清末最后几年的《论语微言述》残本是经学大师廖平在论语学方面的一部重要作品。该残本在注解《论语》时引用了大量书籍,其引书呈以经部为主,尤其以十三经为主,兼及史、子、集各部的特点;在引文上呈所选引文的妥当性、对部分... 大约成书于清末最后几年的《论语微言述》残本是经学大师廖平在论语学方面的一部重要作品。该残本在注解《论语》时引用了大量书籍,其引书呈以经部为主,尤其以十三经为主,兼及史、子、集各部的特点;在引文上呈所选引文的妥当性、对部分引文的补充性说明、不同出处引文的并列使用问题等特点。加强对这些引书、引文的研究,或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解读该残本,并理清廖平的解经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微言述》残本 引书 引文 儒家十三经
下载PDF
再论晚清云南、甘肃回民起义的社会历史背景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永福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1期30-35,共6页
晚清咸同之际的回民起义是在传统社会面临转型使命却又背负着巨大的人口压力的背景下发生的 ,是当时西部各种社会矛盾综合作用的产物。本文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 ,从比较研究的角度 ,认为清初以来的云南、甘肃回族社会 ,在文化同一性的前... 晚清咸同之际的回民起义是在传统社会面临转型使命却又背负着巨大的人口压力的背景下发生的 ,是当时西部各种社会矛盾综合作用的产物。本文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 ,从比较研究的角度 ,认为清初以来的云南、甘肃回族社会 ,在文化同一性的前提下 ,基于具体的社会环境不同 ,其发展历程及指向不尽一致 ;清政府在甘肃、云南的统治政策使上述指向的差异更加明显 ;回民起义前 ,云南、甘肃两地回族与汉族的关系日形紧张 ,矛盾的一面日渐发展。所有这些 ,都不同程度的作用于回民起义 ,使云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云南 甘肃 清代回族社会 门宦制度 “以儒释经” 回汉关系
下载PDF
陈澧今古文《五经》论
14
作者 张纹华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5-9,92,共6页
陈澧丰富、系统的今古文《五经》论,不仅弥补了此前与同期广东经学家疏于阐述《五经》的不足,为广东经今古文学研究留下珍贵的学术遗产,而且其论呈现的去广东经今古文学门户、与汉宋学相调和的特点,成为咸同年间广东儒学开始步入总结期... 陈澧丰富、系统的今古文《五经》论,不仅弥补了此前与同期广东经学家疏于阐述《五经》的不足,为广东经今古文学研究留下珍贵的学术遗产,而且其论呈现的去广东经今古文学门户、与汉宋学相调和的特点,成为咸同年间广东儒学开始步入总结期的标志,反映了广东儒学家试图集汉宋学、经今古文学之力以应对儒学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澧 经今古文学 《五经》 广东近代儒学
下载PDF
汉代经学博士与经典学术权威的政治制造
15
作者 王洪军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143-148,共6页
汉高祖刘邦及其布衣卿相建立汉帝国后,采取了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儒生儒学在汉初的政治建设和思想建设中并未发挥更大的政治作用。除稷嗣君叔孙通、贾太傅而外,诸儒生博士鲜有政治影响力。经学大师在民间锲而不舍地传授着儒家经典,已经... 汉高祖刘邦及其布衣卿相建立汉帝国后,采取了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儒生儒学在汉初的政治建设和思想建设中并未发挥更大的政治作用。除稷嗣君叔孙通、贾太傅而外,诸儒生博士鲜有政治影响力。经学大师在民间锲而不舍地传授着儒家经典,已经入仕的经学宗师和儒家私学弟子在政治上遥相呼应,经过几代儒生坚持不懈的政治努力,汉武帝立五经博士于学官,五经遂成为官学的教材,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汉代的指导思想。五经博士不仅仅培养了大量的彬彬汉吏,由于经学权威的应运而生,在国家官僚体系内部形成了以学术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相关利益共同体的发展与衰微决定了汉代经学的发展趋势,也影响了汉代政治的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经学博士 儒学经典 学术权威 政治制造
下载PDF
重新认识古文《尚书·说命》与傅说思想的意义
16
作者 李学功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7-100,共4页
傅说研究,确乎是个难题。它的困难在于,因年代久远而造成的"文献不足"。因此,探讨其思想,有似"缘木求鱼",几近奢求。鉴于资料的匮乏,不妨放宽傅说研究的思考视域和文献检索的视野范围,重新审视古文《尚书.说命》的... 傅说研究,确乎是个难题。它的困难在于,因年代久远而造成的"文献不足"。因此,探讨其思想,有似"缘木求鱼",几近奢求。鉴于资料的匮乏,不妨放宽傅说研究的思考视域和文献检索的视野范围,重新审视古文《尚书.说命》的文本意义。古文《尚书.说命》传流千年本身,说明它已不单纯是一个史学问题,更是一个文化问题,其文本自有不容忽视之价值。傅说思想因古文《尚书.说命》而带来的由"形"而"神",对于认识殷人思想的关注方向,无疑是一个重要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说 思想 《尚书·说命》 文本价值
下载PDF
唐代鸿儒——孔颖达
17
作者 栗希荣 胡恩堂 《衡水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40-42,共3页
孔颖达是隋唐著名的经学家、教育家。其学识渊博,尤以精通五经称于世,奉敕编撰的《五经正义》,对中国封建社会后半期的思想和文化,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又因屡兼教育要职,其丰富的教育思想对后世教育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关键词 孔颖达 《五经正义》 经学 儒学
下载PDF
经史尊卑论三题 被引量:5
18
作者 汪高鑫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23,共10页
在中国学术史上,经史关系源远流长,经史尊卑确有纷争。本文以《汉志》“史附于经”现象、宋代“荣经陋史”观和明清“六经皆史”说三个涉及到经史尊卑的重要论题展开讨论,认为《汉志》“史附于经”只是一种目录分类现象,没有反映汉代经... 在中国学术史上,经史关系源远流长,经史尊卑确有纷争。本文以《汉志》“史附于经”现象、宋代“荣经陋史”观和明清“六经皆史”说三个涉及到经史尊卑的重要论题展开讨论,认为《汉志》“史附于经”只是一种目录分类现象,没有反映汉代经学与史学已经学科分离的客观事实,不能作为汉代史学依附于经学的依据,也不能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着先后、尊卑和主从依附的关系。宋代义理之学提倡以经为本、先经后史,有一种普遍重经、荣经的倾向,但就其代表性学派程朱理学的经史观念而言,其荣经是实,陋史则不确;尊经是实,卑史则不尽然。明清学者重视阐发“六经皆史”,普遍主张道器合一、理事合一与经史合一,然而与明代王阳明主张经与史同具于吾心、王世贞以经史区分典籍、李贽以否定儒学权威为目的的学说旨趣不同,清代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主旨思想,是要后世史学效法“六经”切于人事的学术精神、崇尚“六经”“圆而神”、“方以智”的撰述旨趣,以经世致用和史学变革为目的;明儒不以尊卑论经史,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也无贬低经学之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附于经 荣经陋史 六经皆史
下载PDF
从郭店楚简看先秦时期对儒家六经功用的认识 被引量:5
19
作者 郭丹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2-86,共5页
本文就郭店楚简有关篇章,并结合上博楚简《孔子诗论》等出土简帛文献,对照今本先秦两汉如《国语.楚语上》、《庄子.天下》、《荀子.儒效》、《礼记.经解》等纸质传世文献,考察先秦时期人们对儒家六经功用的认识,以及对各经内容的评定,... 本文就郭店楚简有关篇章,并结合上博楚简《孔子诗论》等出土简帛文献,对照今本先秦两汉如《国语.楚语上》、《庄子.天下》、《荀子.儒效》、《礼记.经解》等纸质传世文献,考察先秦时期人们对儒家六经功用的认识,以及对各经内容的评定,认为二者已基本相同。由此为我们考察经学思想在先秦时期的形成及发展脉络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店楚简 先秦六经 功用
下载PDF
传统之源——兼谈“六经”的价值 被引量:3
20
作者 姜广辉 吴国龙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12,共8页
"六经"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最早源头,也是华夏民族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虽然历史上也曾有外来文化汇入中国文化的情况,但这个最初之"源"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一直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本文之所以采用"传统之源"的... "六经"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最早源头,也是华夏民族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虽然历史上也曾有外来文化汇入中国文化的情况,但这个最初之"源"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一直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本文之所以采用"传统之源"的题目,意在澄清中国文化之"源"乃是"六经",诸子百家只是其"流"。我们可以将中国哲学史划分为这样两个阶段:"先秦的元典时代"和"汉以后的经学时代"。这个"元典"既包括"六经"的"元典",也包括继起的诸子学"元典"。而"六经"又是诸子学之"源"。胡适等人所谓"截断众流"的中国哲学史写作方法是不可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传统之源 六经 价值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