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众品位与中国古典戏剧大团圆结局 被引量:14
1
作者 单有方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27-130,共4页
中国古典戏剧大团圆结局的模式大量地出现在宋以后的戏剧之中。作为一种舞台表演艺术,观众的好恶势必影响甚至决定戏剧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由于中国传统的观众的精神需求和审美价值取向是大团圆,因此,戏剧作家就会更多地关注大众品位,其... 中国古典戏剧大团圆结局的模式大量地出现在宋以后的戏剧之中。作为一种舞台表演艺术,观众的好恶势必影响甚至决定戏剧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由于中国传统的观众的精神需求和审美价值取向是大团圆,因此,戏剧作家就会更多地关注大众品位,其作品就会更乐于描写大团圆。只有这样,戏剧才能更好地体现其自身存在的价值,这种艺术结构也是文学样式多样化原则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戏剧 审美价值 大众品位 大团圆结局
下载PDF
古典戏剧大团圆结尾的多维透视 被引量:11
2
作者 陈才训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73-78,共6页
中国古典戏剧结尾的大团圆,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以"中和"为美、审美的伦理道德化、戏剧欣赏的娱乐性追求、强烈的结果期待意识及尚圆传统、对社会现实生活缺陷的补偿、统治者的提倡。
关键词 古典戏剧 大团圆 多维透视
下载PDF
中国戏剧的历史分期及其意义
3
作者 张福海 《民族艺术研究》 2023年第6期5-15,共11页
中国戏剧历史是由古典戏剧、近代戏剧和现代主义戏剧三个历史时期构成的。1902年是近代戏剧的开端,而非古典戏剧的终结,20世纪末古典戏剧在新的世纪转换为新的身份赖以存在下去;近代戏剧史是向现代戏剧史过渡的阶段,历经海派京剧、国剧... 中国戏剧历史是由古典戏剧、近代戏剧和现代主义戏剧三个历史时期构成的。1902年是近代戏剧的开端,而非古典戏剧的终结,20世纪末古典戏剧在新的世纪转换为新的身份赖以存在下去;近代戏剧史是向现代戏剧史过渡的阶段,历经海派京剧、国剧运动、延安京剧改革等各个不同阶段,至20世纪80年代中国戏剧因变革的要求而产生持久性的深重危机,重建再造中囯戏剧,实现中国戏剧的现代性遂成为中国戏剧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剧 历史分期 近代戏剧 古典戏剧 现代主义戏剧
下载PDF
中国古典戏剧中的结果期待意识 被引量:3
4
作者 陈才训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5年第2期64-67,76,共5页
结果期待意识作为一种极富民族特色的审美心理,它对中国古典戏剧的结构特征、表演程式及内容等都产生了明显影响。戏剧的题目、副末开场、楔子、冲场、小收煞、角色行当的符号化等都体现了这一审美心理。“补恨传奇”的出现;大团圆结尾... 结果期待意识作为一种极富民族特色的审美心理,它对中国古典戏剧的结构特征、表演程式及内容等都产生了明显影响。戏剧的题目、副末开场、楔子、冲场、小收煞、角色行当的符号化等都体现了这一审美心理。“补恨传奇”的出现;大团圆结尾的长盛不衰,李渔等戏剧理论家“减头绪”、“贵减裁”等艺术主张,也是结果期待意识的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果期待意识 古典戏剧 影响
下载PDF
一个艰难终结的时代——中国近代戏剧改良运动的现实思考 被引量:1
5
作者 张福海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5年第6期75-80,共6页
中国现时期的戏剧仍属于近代性质,实现中国戏剧的现代性,是中国戏剧不可回避的道路。中国戏剧曾走过百余年的改良和变革的里程,在今天的审美环境中,戏剧理应摆脱非艺术因素的影响,回到自身,走向成熟,创造新的戏剧形态,发挥戏剧的审美功... 中国现时期的戏剧仍属于近代性质,实现中国戏剧的现代性,是中国戏剧不可回避的道路。中国戏剧曾走过百余年的改良和变革的里程,在今天的审美环境中,戏剧理应摆脱非艺术因素的影响,回到自身,走向成熟,创造新的戏剧形态,发挥戏剧的审美功能,实现人们今天的审美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改良运动 戏剧的现代性 古典戏剧 近代戏剧
下载PDF
从《青楼集》探究歌妓对元曲发展所起的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张衬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3期60-61,共2页
《青楼集》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专述歌妓的著作,作者冲破了长期鄙妓思想的束缚,把歌妓作为主要对象立说著书,从书中我们看出歌妓对戏曲的分类、戏曲的流传以及对剧作家的创作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元曲的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古典戏曲 元曲 歌妓
下载PDF
论“Drama”概念的界限和潜能 被引量:1
7
作者 陈琳(译)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28,共15页
至少在德语中,“剧本(drama)”与“戏剧(theatre)”两个概念泾渭分明。那些并不遵循法国和德国1600至1850年间发展并勃兴的“古典剧本(classical drama)”之规范的,历史上的和当代的戏剧文本(theatre texts),依旧应认定是“剧本(dramas... 至少在德语中,“剧本(drama)”与“戏剧(theatre)”两个概念泾渭分明。那些并不遵循法国和德国1600至1850年间发展并勃兴的“古典剧本(classical drama)”之规范的,历史上的和当代的戏剧文本(theatre texts),依旧应认定是“剧本(dramas)”。历史上一系列对剧本(drama)下定义的尝试都显示出剧本(drama)从未是一个稳定的概念,故而无论是本质主义的还是结构主义的一切试图固定对其之解释及对其下定义的努力,都必须对应着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语境才可理解。汉斯-蒂斯·雷曼颇具影响力的专著Postdramatic Theater(通行翻译为李亦男的《后戏剧剧场》,约斯特建议本文译者直译为《后剧本戏剧》)所用的“后剧本的(postdramatic)”这一概念不应该被用以描述成“为戏剧而创作的文本”,因为该概念绝对化了“古典剧本”的规范,并至少在趋势上促进了国际上剧本(drama)和戏剧(thratre)研究中的欧洲中心主义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剧本 古典剧本 当代剧本写作 后剧本戏剧
原文传递
中国古典戏曲中的时间问题 被引量:1
8
作者 曹广涛 《韶关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53-58,共6页
中国传统戏曲关于时刻时段的划分,主要有"年月日时(每个时辰约相当于两小时)刻"五种;在测时手段上,中国古代戏曲主要以日月星辰、香火、自然物候(主要是雄鸡)、水漏测时;在播时方法上,中国古代戏曲主要用钟鼓楼、更夫报时。... 中国传统戏曲关于时刻时段的划分,主要有"年月日时(每个时辰约相当于两小时)刻"五种;在测时手段上,中国古代戏曲主要以日月星辰、香火、自然物候(主要是雄鸡)、水漏测时;在播时方法上,中国古代戏曲主要用钟鼓楼、更夫报时。对于时间的文化审美传统,中国古代戏曲文本关于漏刻的美称之多、更漏报时出现的频率之高、钟楼更夫的感受之深、使用"铜壶银漏"的唯美时尚之盛,显示了中国古代人深厚的时间文化情结。在中国古典戏剧文本中,有一些时间人性化的例子,这体现了中国古典戏曲中的时间文化审美的另一个层面,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时代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戏剧 时间形态 时间文化 时间美学
下载PDF
关于中国古典戏曲中悲剧标准的探讨
9
作者 张春丽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05-111,共7页
中国古典戏曲中究竟有没有悲剧?这是一个争论了将近一个世纪的问题。一百年来,关于这个问题的观点差异较大,难有定论,其主要原因是判断悲剧的标准难于确定。"悲剧"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有它的本质特征和标准。我们在对有关悲剧... 中国古典戏曲中究竟有没有悲剧?这是一个争论了将近一个世纪的问题。一百年来,关于这个问题的观点差异较大,难有定论,其主要原因是判断悲剧的标准难于确定。"悲剧"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有它的本质特征和标准。我们在对有关悲剧理论进行史的考察,对一些公认的悲剧作品进行分析后,才能抽绎出悲剧的本质特征。悲剧精神从美学本质上对悲剧进行定位,可作为判断悲剧的一个根本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戏曲 悲剧标淮 悲剧精神
下载PDF
再论古典戏曲的文学阶段与非文学阶段——答安葵先生 被引量:2
10
作者 吕效平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38-142,共5页
安葵先生著文批评本文作者的戏曲研究“距实践太远”,两人的区别确实在他们的学术研究与实践的“距离”上。安葵一方面不能把研究上升到思辨的高度,其“理论”平庸地依附于“实践”,缺乏学术品格;一方面还服从政治实用主义的要求,把“... 安葵先生著文批评本文作者的戏曲研究“距实践太远”,两人的区别确实在他们的学术研究与实践的“距离”上。安葵一方面不能把研究上升到思辨的高度,其“理论”平庸地依附于“实践”,缺乏学术品格;一方面还服从政治实用主义的要求,把“弘扬”(民族文化)放在“求真”之上,缺乏与其研究对象的必要距离。其实,中国古典戏曲虽然曾经和欧洲古典戏剧一样是文学本质的戏剧,但前者始终是以“语言”描绘人物的艺术,而后者则始终是“情节”构建的艺术,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戏曲最终嬗变成为表演本质的戏剧的道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戏曲 语言艺术 情节艺术
原文传递
中国古典戏剧与现代戏剧的舞美呈现——以《窦娥冤》《雷雨》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冯婷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9年第5期134-136,共3页
中国古典戏剧与现代戏剧是中国戏剧史上的重要类型,在两个不同源头的戏剧种类中,艺术家在舞美艺术上呈现了各具特色的舞美表达。以古典戏剧《窦娥冤》与现代戏剧《雷雨》为例,从审美角度对比二者舞美形式,透视出中国古典戏剧与现代戏剧... 中国古典戏剧与现代戏剧是中国戏剧史上的重要类型,在两个不同源头的戏剧种类中,艺术家在舞美艺术上呈现了各具特色的舞美表达。以古典戏剧《窦娥冤》与现代戏剧《雷雨》为例,从审美角度对比二者舞美形式,透视出中国古典戏剧与现代戏剧在舞台美术上存在内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戏剧 现代戏剧 舞美 《雷雨》 《窦娥冤》
下载PDF
略论中国古典戏曲中的咒语现象 被引量:1
12
作者 卢迪 王政 《兰州学刊》 CSSCI 2014年第5期85-89,共5页
在中国古典戏曲描写中,"咒语"常出现在唱词和科白里。就形态上看,可分为自咒与他咒两种类型;就内涵上看则涉及爱情生活、巫术攻侵、战事、佛道文化等等方面。对这些咒语事象作民俗文化学角度的考察,探究它们的形式、内涵、源... 在中国古典戏曲描写中,"咒语"常出现在唱词和科白里。就形态上看,可分为自咒与他咒两种类型;就内涵上看则涉及爱情生活、巫术攻侵、战事、佛道文化等等方面。对这些咒语事象作民俗文化学角度的考察,探究它们的形式、内涵、源流、变化及其在其它文体文献中的反映,可以见出文学母题学的传承性意义,以及戏曲作品"叙事单元"模态化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戏曲 咒语 民俗内涵
下载PDF
西方戏剧对中国古典戏曲“现代化”进程的催化
13
作者 潘薇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19-24,共6页
古典戏曲是中国特有的民族艺术形式,它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发展推进,正一步步走向“现代化”。在这个过程中,西方戏剧对中国古老戏曲“现代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中国古老的戏曲艺术应该在发挥戏曲独特的审美价值的同时,汲取戏剧中各... 古典戏曲是中国特有的民族艺术形式,它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发展推进,正一步步走向“现代化”。在这个过程中,西方戏剧对中国古老戏曲“现代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中国古老的戏曲艺术应该在发挥戏曲独特的审美价值的同时,汲取戏剧中各种有利因素,使中国古老的戏曲艺术发挥更灿烂的光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戏曲 西方戏剧 现代化 催化
下载PDF
论华夏古典戏曲“大团圆”文化心理范式的生命艺术体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鹏飞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53-57,共5页
中国古典戏曲追求"以喜衬悲、由苦生乐、悲苦交融"的生命艺术情怀,它特别注重彰显剧作家和观众的文化心理愿望,通过悲喜融通的手法和凄苦之后的喜乐团圆煞尾,使观众不致因浓厚的悲剧气氛而过分的忧伤惆怅。概因国人崇尚把美... 中国古典戏曲追求"以喜衬悲、由苦生乐、悲苦交融"的生命艺术情怀,它特别注重彰显剧作家和观众的文化心理愿望,通过悲喜融通的手法和凄苦之后的喜乐团圆煞尾,使观众不致因浓厚的悲剧气氛而过分的忧伤惆怅。概因国人崇尚把美好的生活愿望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它体现在娱乐性的戏曲舞台上便会在某种程度上建构着悲剧情结多以喜剧"大团圆"结局的审美演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戏曲 大团圆情结 心理范式 文化表征 生命情韵
下载PDF
论儒家“中和之美”对中国古典戏曲叙事范式的文化观照
15
作者 张鹏飞 《兰州学刊》 CSSCI 2010年第4期137-140,共4页
中国古典戏曲尊崇"大团圆"结构模式当与华夏民族传统思维的整体性、求同性、直观性的"天人合一"的"中和"期待视野调谐融和。它蕴含着国人对以人的肢体、语汇、舞蹈、音乐、绘画、雕塑等为传播媒介的艺术... 中国古典戏曲尊崇"大团圆"结构模式当与华夏民族传统思维的整体性、求同性、直观性的"天人合一"的"中和"期待视野调谐融和。它蕴含着国人对以人的肢体、语汇、舞蹈、音乐、绘画、雕塑等为传播媒介的艺术表达体例的独特悟化以及炎黄子民千百年来所形成的哲学观念、文化心理、叙事视角、生命品位等在艺术演绎人生现实上的审美映射并彰显着悠观风卷云舒式的诗意栖居的生命情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之美 儒家文化 古典戏曲 叙事范式 审美观照
下载PDF
才子佳人 大团圆——传统戏曲
16
作者 耿静静 刘春明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22-,24,共2页
翻阅中国古典戏曲名篇《牡丹亭》《西厢记》《荆钗记》,翻阅《赵氏孤儿》《琵琶记》《窦娥冤》等,我们不难发现"才子佳人""大团圆"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大量出现在元明清的戏曲里。本文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精... 翻阅中国古典戏曲名篇《牡丹亭》《西厢记》《荆钗记》,翻阅《赵氏孤儿》《琵琶记》《窦娥冤》等,我们不难发现"才子佳人""大团圆"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大量出现在元明清的戏曲里。本文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理念,从文化的角度对这种模式进行了分析,旨在客观地认识中国古典戏曲中的"才子佳人""大团圆"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戏曲 才子佳人 大团圆 传统文化
下载PDF
大众性:普遍化·日常化·泛化——中外古典正剧类似性特征一论
17
作者 龙建春 《台州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42-45,共4页
中外古典正剧类似性特征研究,是鉴于中外戏剧的差异性比较过多而作的一个"有异"的类似性系列探讨。如果用真正全球性的眼光和戏剧性的标准来打量中外古典正剧,首先在戏剧要素上就体现出了大众性特征,它主要表现在人物的普遍... 中外古典正剧类似性特征研究,是鉴于中外戏剧的差异性比较过多而作的一个"有异"的类似性系列探讨。如果用真正全球性的眼光和戏剧性的标准来打量中外古典正剧,首先在戏剧要素上就体现出了大众性特征,它主要表现在人物的普遍化、冲突的日常化和内容的泛化这三个方面,这是戏剧的艺术本质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正剧 大众性 普遍化 日常化 泛化
下载PDF
“小说化”叙述方式对中国古代戏曲悲剧的影响
18
作者 杨再红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5期30-34,共5页
迥异于西方戏剧的叙述方式是中国古代戏曲尤其是戏曲悲剧独特风貌形成的直接原因。从今天的文体观来看,古代戏曲中实有着小说与戏剧叙述方式共生的现象而又倾向于前者,突出表现在叙述者的存在、开放式叙事与史传式结构等几个方面,这种&q... 迥异于西方戏剧的叙述方式是中国古代戏曲尤其是戏曲悲剧独特风貌形成的直接原因。从今天的文体观来看,古代戏曲中实有着小说与戏剧叙述方式共生的现象而又倾向于前者,突出表现在叙述者的存在、开放式叙事与史传式结构等几个方面,这种"小说化"的叙述方式给古代戏曲悲剧带来了两点影响,表现在文本存在形态的复杂性和兴亡悲剧的杰出成就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戏曲 叙述方式 小说化
下载PDF
从《李笠翁曲话》英译看汉语典籍英译 被引量:8
19
作者 朱源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8-51,共4页
本文以《李笠翁曲话》主要章节的标题英译为例。借鉴中外具有代表性的翻译理论,归纳、阐释了汉语典籍英译的基本步骤,以期在这一领域探索出具有指导性的基本规律。以便在此类翻译实践中具有更大的自觉性与目的性。
关键词 汉语典籍英译 《李笠翁曲话》 中国古典戏曲理论 翻译理论
下载PDF
戏曲的经典化形式:折子戏 被引量:6
20
作者 陈刚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9-107,共9页
折子戏是中国古典戏曲中可以与杂剧、传奇并列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它代表了传奇向一种新的戏曲样式的发展。折子戏的产生,约在明代中后期。折子戏的形成与发展,与传奇自身的发展要求、人们的审美需要、戏曲的基本精神以及它作为表演... 折子戏是中国古典戏曲中可以与杂剧、传奇并列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它代表了传奇向一种新的戏曲样式的发展。折子戏的产生,约在明代中后期。折子戏的形成与发展,与传奇自身的发展要求、人们的审美需要、戏曲的基本精神以及它作为表演艺术的特点密切关联。折子戏最初脱胎于全本戏,在长期的创作、表演和接受过程中被加工、完善、淘沥、选择,最终成为戏曲经典,堪称戏曲的经典化形式。折子戏,依其题材内容和情感倾向,大体可分为悲剧、喜剧和闹剧三种类型;根据唱、念、做、打的表演方法,呈现出四种主要的形态。折子戏在艺术形式、表演技巧、审美效果以及推动戏曲的全面进步等许多方面显示出相当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戏曲 折子戏 传奇 经典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