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典儒家慈善文化体系概说 被引量:16
1
作者 康晓光 《社会保障评论》 CSSCI 2018年第4期99-110,共12页
慈善的核心内涵是利他,人类的利他行为需要价值观念与慈善文化的支撑。对现代中国慈善文化基本问题的解答有赖于对一个前提性问题的回答,即传统中国慈善文化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其拥有怎样的内涵、逻辑与功能?本文认为传统中国慈善文化... 慈善的核心内涵是利他,人类的利他行为需要价值观念与慈善文化的支撑。对现代中国慈善文化基本问题的解答有赖于对一个前提性问题的回答,即传统中国慈善文化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其拥有怎样的内涵、逻辑与功能?本文认为传统中国慈善文化的表现形态即古典儒家慈善文化,并将其构成要素及结构体系阐述为,以天人合一的宇宙论为逻辑起点,论述了以仁为本的人性论,推导出成贤成圣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和谐的社会理想,进而提出了原理层面和实践层面的方法论,即行仁之方和成己之道,最后回归儒家追求不朽和天人合一的超越精神。儒家慈善文化存在"一以贯之"的内在逻辑,其为最广义的"利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慈善文化 古典儒家 利他
下载PDF
从关怀伦理视角论古典儒家的道德教育基础与教师职责——基于儒家义务论与儒家美德伦理学的反思
2
作者 李明书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48-55,共8页
儒家与西方伦理学的比较自康德义务论至美德论的发展已有一段时间,受到康德义务论与美德论诠释儒家的影响,古典儒家的道德教育基础易于被视为理性的道德原则与美德,而教师的职责即在于教导学生如何实践道德原则与美德。关怀伦理学视角... 儒家与西方伦理学的比较自康德义务论至美德论的发展已有一段时间,受到康德义务论与美德论诠释儒家的影响,古典儒家的道德教育基础易于被视为理性的道德原则与美德,而教师的职责即在于教导学生如何实践道德原则与美德。关怀伦理学视角进入儒家研究领域之后,认为道德教育的基础是自然情感的关怀,以关怀为基础,才能真诚地行使道德原则与美德。以关怀伦理视角反思义务论与美德论,可证明古典儒家的道德教育也是以关怀为基础,而教师的职责应是教导学生发挥关怀的情感以从事道德的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怀伦理 古典儒家 道德教育 教师 职责
下载PDF
天下无无父母之国:古典儒学视域下的一种家国关系
3
作者 张辉 《国际儒学(中英文)》 2023年第4期27-35,180,共10页
学界以往常以“家国同构”或“家国一体”来描述儒学对家国关系的理解,这一理解模式无法解释家、国之间实际存在的断裂与二者间的冲突。在古典儒学思想中,家和国并不完全一致,甚至还存在明显冲突。在面临二者的冲突时,孔孟都主张将家庭... 学界以往常以“家国同构”或“家国一体”来描述儒学对家国关系的理解,这一理解模式无法解释家、国之间实际存在的断裂与二者间的冲突。在古典儒学思想中,家和国并不完全一致,甚至还存在明显冲突。在面临二者的冲突时,孔孟都主张将家庭伦理置于政治责任之上,优先考虑维护伦理亲情,在尽可能减少对国伤害的前提下保全家庭的完整。在古典儒学观念中,家庭更具有先在性和原初性,家庭中的血缘亲情具有必然性,是道德原则的本源,也是构建社会伦理和国家政治秩序的基础,而国家并不是一个必然的存在。古典儒学对家国关系的这一理解在后世的政治实践中不时出场,不断提醒人们国家存在的根本目的,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家的权威对家庭利益的任意侵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儒学 家国关系 家国同构 家庭优先 血缘亲情
原文传递
原始儒家“仁欲”的形上之思 被引量:2
4
作者 吴先伍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4-79,171,共6页
虽然原始儒家也讲"物欲",但"仁欲"更加值得关注。仁欲与物欲相比,存在着物质与道德、欠少与盈余、为我与为他、命与性、有限与无限等诸多差别。西方重视物欲,导致西方重视认识外部世界,利用外部世界为自我服务,形... 虽然原始儒家也讲"物欲",但"仁欲"更加值得关注。仁欲与物欲相比,存在着物质与道德、欠少与盈余、为我与为他、命与性、有限与无限等诸多差别。西方重视物欲,导致西方重视认识外部世界,利用外部世界为自我服务,形成了自我中心主义的传统,因此西方本体论形而上学虽然要超越现实世界,但它是自我对现实世界的超越,而不超越自我本身。原始儒家重仁欲,重视对他者的仁爱,这是以他者为中心的,由于他者处在现实之中,因此,仁欲形而上学并非要超越现实世界,而是要超越自我,从而呈现了一幅与西方不同的形而上学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儒家 物欲 仁欲 形上学
下载PDF
“具体形上学”对传统儒家形上学的推进 被引量:2
5
作者 陈赟 《贵州文史丛刊》 2019年第3期1-8,共8页
杨国荣先生的'具体形上学'是立足于现代的智识脉络与问题意识,在世界哲学视域中,对儒家形上学所作的重要推进。这一推进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其一,揭示各种形而上学的病理,着眼于形而上学的具体性,具体形而上学的出发点,不是... 杨国荣先生的'具体形上学'是立足于现代的智识脉络与问题意识,在世界哲学视域中,对儒家形上学所作的重要推进。这一推进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其一,揭示各种形而上学的病理,着眼于形而上学的具体性,具体形而上学的出发点,不是直接或无中介地考察存在,而是考察存在对人的显现,而存在对人的显现本质上又是人显现存在的方式,因而人的知行活动,人自身之在,都是开显存在的方式,由此形而上学被视为人的一种视域;其二,'具体形上学'的'原则的原则'可以说是'只有这一个世界',古典儒学的形而上与形而下就不能在本体与现象两层存有的意义上加以理解,而是被理解为这一个世界的不同显现方式;其三,对于唯一的这一个世界而言,存在者之间的关联对人而言,被理解为一种意义关联,世界整体就是一个意义结构或意义网络,简言之,就是意义世界,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生成中的儒学的新貌。杨国荣先生的具体形上学,拒绝了各种抽象的形而上学,拒绝了本质主义的儒学;在世界哲学视域中,在儒学的当代发展的脉络中,具体形上学乃是生成中的儒学,是接续儒学从中国的哲学到东亚的哲学再到世界哲学的发展的最新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国荣 具体形上学 意义世界 古典儒学
下载PDF
The Basic Character of the Virtue Theory of Mencius' Philosophy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Classical Confucianism
6
作者 CHEN Lai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13年第1期4-21,共18页
Mencius takes humaneness as the primary moral idea, and makes new annotations to some classical Confucian moral ideas, such as rightness, courtesy and intelligence. The main traditional topic of virtue has, in Mencius... Mencius takes humaneness as the primary moral idea, and makes new annotations to some classical Confucian moral ideas, such as rightness, courtesy and intelligence. The main traditional topic of virtue has, in Mencius, been transformed gradually form virtuous conduct to virtue. The four minds-four virtues theory of Mencius marks the formation of virtue ethics in classical Confucian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NCIUS classical confucianism virtuous conduct virtue ethics
原文传递
当罗尔斯遭遇孔子——评白彤东《旧邦新命:古今中西参照下的古典儒家政治哲学》 被引量:1
7
作者 任锋 《开放时代》 CSSCI 2010年第11期151-158,共8页
将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引入当代儒学政治思考有其积极价值,而从先秦儒学的特殊合理立场导出对自由民主的认可与修正,显示出保守主义儒学与现代自由主义可能的相容性和深刻的思维差异。只有经过现代政治思考的充分洗礼与反诘,儒学传统... 将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引入当代儒学政治思考有其积极价值,而从先秦儒学的特殊合理立场导出对自由民主的认可与修正,显示出保守主义儒学与现代自由主义可能的相容性和深刻的思维差异。只有经过现代政治思考的充分洗礼与反诘,儒学传统才能克服内在强劲的保守化冲动,在自由平等、公正多元的价值基础上确定旧邦新命的现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儒家 政治哲学 罗尔斯 保守主义
原文传递
原始儒家文学教化说与天下观
8
作者 李如涛 唐玉 文爱军(英文译校)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1期44-47,共4页
原始儒家文学教化说与汉武帝以后儒家教化说不同.今人对于儒家文学教化说的误解表现在没有领会原始儒家文学教化说的真正内涵。具体而论,一是将“温柔敦厚”与“思元邪”等同;二是没有认识到原始儒家文学教化说背后的天下观支撑在汉... 原始儒家文学教化说与汉武帝以后儒家教化说不同.今人对于儒家文学教化说的误解表现在没有领会原始儒家文学教化说的真正内涵。具体而论,一是将“温柔敦厚”与“思元邪”等同;二是没有认识到原始儒家文学教化说背后的天下观支撑在汉武帝以后的式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儒家 文学教化说 天下观
下载PDF
汉初经学与早期道教生命理念的异同——《韩诗外传》、《神仙传》生死考验故事研究
9
作者 于淑娟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68-172,共5页
汉初经学中的亚宗教生死考验故事与道教传记中的宗教生死考验故事分别源于先秦儒家、道家的思想传统,都以故事的形式传达出通过生死考验是达到理想境界的重要环节。两类生死考验故事因为创作方法、创作目的、思想基础不同,呈现出以对话... 汉初经学中的亚宗教生死考验故事与道教传记中的宗教生死考验故事分别源于先秦儒家、道家的思想传统,都以故事的形式传达出通过生死考验是达到理想境界的重要环节。两类生死考验故事因为创作方法、创作目的、思想基础不同,呈现出以对话为主体和以描述性语言为主体、简略和生动的不同叙事特征。在审美内涵上,宗教生死考验故事呈现出喜剧的底色,而经学亚宗教生死考验故事则传达着崇高的悲壮。道教生死考验故事的部分内容及观念深受儒学的影响,反映出道教对于儒学的自觉接受和吸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 经学 生死考验
下载PDF
修齐治平:北朝君臣的经典征引与儒家文化认同进程
10
作者 段锐超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21-27,共7页
儒家文化认同是北朝文化认同的核心。北朝君臣学习、接纳儒家文化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意识和文化修养,将"圣人之言"作为理论指南,用以指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在诏书、上表或朝议之中援引或化用儒家典籍语句... 儒家文化认同是北朝文化认同的核心。北朝君臣学习、接纳儒家文化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意识和文化修养,将"圣人之言"作为理论指南,用以指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在诏书、上表或朝议之中援引或化用儒家典籍语句或思想是其集中表现。虽然其间的历程艰难曲折,但这种经典征引的从零星到普遍化、习惯化的趋势,表明儒家思想作为北朝核心统治思想的地位逐渐确立,文化认同趋于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 儒家文化认同 儒家经典征引 修齐治平
下载PDF
“忠恕—絜矩之道”与社会和谐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增田 诸伟奇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10-14,共5页
孔子的“忠恕之道”和《大学》的“絜矩之道”是原始儒家关于人际行为的重要规范。“忠恕之道”是孔子践仁的基本行为原则,“絜矩之道”是对“忠恕之道”的继承与发展。“忠恕—絜矩之道”的推行,有效维系了我国传统社会的人际和谐。人... 孔子的“忠恕之道”和《大学》的“絜矩之道”是原始儒家关于人际行为的重要规范。“忠恕之道”是孔子践仁的基本行为原则,“絜矩之道”是对“忠恕之道”的继承与发展。“忠恕—絜矩之道”的推行,有效维系了我国传统社会的人际和谐。人际关系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维度,因此,对于当今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儒家 忠恕—絮矩之道 和谐社会
下载PDF
刘基思想的儒家定位
12
作者 张宏敏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79-84,共6页
对于刘基及其思想的学术定位是我们研究刘基及其著作亟待解决的问题。刘基作为传统儒者,博览全书,涉猎广泛,对经史子集、诸子百家皆有研究,可以说是一位"通天地人"的"通儒"之士。刘基的儒学思想主要包括对孔孟之道... 对于刘基及其思想的学术定位是我们研究刘基及其著作亟待解决的问题。刘基作为传统儒者,博览全书,涉猎广泛,对经史子集、诸子百家皆有研究,可以说是一位"通天地人"的"通儒"之士。刘基的儒学思想主要包括对孔孟之道的推崇,对儒家君臣之道、孝道、交友之道的思考;通过对刘基儒学思想的梳理,我们有理由得出如下结论:刘基是一位"古典的儒家与学以致用的儒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基 孔孟之道 古典儒家 儒学
下载PDF
论雅言词研究与词典编纂 被引量:5
13
作者 季忠平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3-117,共5页
雅言词是指中古文献中为达到典雅的修辞目的而使用的源自儒家经典的词语。对它的专题研究是中古汉语词汇研究亟待填补的空白。从《汉语大词典》的编纂实践来看,雅言词的典据渊源、构成方式、意义及其历时演变等对于词典编纂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雅言词 中古汉语 儒家经典 词典 《汉语大词典》
下载PDF
东汉豪族的儒家经典人生观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子龙 杨春密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108-111,共4页
东汉豪族在政府有意倡导的儒家思想影响下,不断文质化。他们在积极和政权融合的同时,与当时的社会思潮不断相互作用,逐步形成了以天下为己任、重名节、重诗书、通经入仕、崇德守道等普遍信仰。这就是儒家经典人生观,具体由忠孝一体,以... 东汉豪族在政府有意倡导的儒家思想影响下,不断文质化。他们在积极和政权融合的同时,与当时的社会思潮不断相互作用,逐步形成了以天下为己任、重名节、重诗书、通经入仕、崇德守道等普遍信仰。这就是儒家经典人生观,具体由忠孝一体,以道自任,求名爱誉,舍生取义等观念共同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豪族 人生观 儒家经典人生观
下载PDF
论儒道文化典籍中的精神概念及其现实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迟成勇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1-4,共4页
"精神"概念从词源学的角度,可分解为"精"、"神"二字。关于"精"、"神"二字,早在儒家典籍与道家典籍中就出现,而且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或意义。"精"主要有精细、精... "精神"概念从词源学的角度,可分解为"精"、"神"二字。关于"精"、"神"二字,早在儒家典籍与道家典籍中就出现,而且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或意义。"精"主要有精细、精气、精粹、精华、精微等意思;"神"主要有鬼神、神灵、微妙的变化、人的精神作用或人的智慧等含义。"精神"概念,主要指天地万物的精气、活力,事物运动发展的精微的内在动力。考辨古典精神概念,不仅有助于推动相关学科建设,而且有助于深化民族精神理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道文化典籍 精神 现实意义
下载PDF
伊斯兰教的中国化与“以儒诠经” 被引量:14
16
作者 马明良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2009年第5期53-60,共8页
在我国的佛、道、伊、基几大宗教中,除道教以外,其他都属于外来宗教。外来宗教在中国都经历了本土化的进程。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本土化,一方面由其信仰主体中国穆斯林完成,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学者的学术活动。其中,穆斯林学者的学术活动起... 在我国的佛、道、伊、基几大宗教中,除道教以外,其他都属于外来宗教。外来宗教在中国都经历了本土化的进程。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本土化,一方面由其信仰主体中国穆斯林完成,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学者的学术活动。其中,穆斯林学者的学术活动起了重要作用。这主要是指具有"依智提哈德"(法律创制)资格的中国穆斯林学者(如明清之际的刘智、王岱舆等)面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新环境、新挑战,依据伊斯兰教的一整套立法原则和规程所做的创新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研究 “以儒诠经” 伊斯兰教的本土化
下载PDF
回儒对话:云南伊斯兰学派个案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5
17
作者 姚继德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7-42,共6页
中国伊斯兰学派的形成有着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其中,明清之际发生的“以儒诠经”文化运动、云南伊斯兰学派的“儒化”及云南学派在中国“回儒对话”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地方性知识所具有的全球意义角度来看,中国历史上开展“回儒对... 中国伊斯兰学派的形成有着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其中,明清之际发生的“以儒诠经”文化运动、云南伊斯兰学派的“儒化”及云南学派在中国“回儒对话”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地方性知识所具有的全球意义角度来看,中国历史上开展“回儒对话”的成功经验,应当成为当今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和平友好对话的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儒对话 以儒诠经 本土化 云南学派 范例
下载PDF
以儒释伊和以伊释儒的有机结合——对王岱舆以儒诠经思想的一种理解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贡南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44-150,共7页
以儒释伊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使用了宋儒的语词和概念;二是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这些语词和概念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三是这些语词、概念及其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使伊斯兰教哲学被深深地打上了儒家思想的印记。以伊释儒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其... 以儒释伊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使用了宋儒的语词和概念;二是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这些语词和概念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三是这些语词、概念及其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使伊斯兰教哲学被深深地打上了儒家思想的印记。以伊释儒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其所借用的儒学概念范畴的思想内涵进行改造;二是这种改造基于伊儒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和儒学本身存在的问题;三是这种改造为儒学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对伊斯兰教的立场坚定不移,对伊儒思想的异同严格区分,对儒学面对的问题适度同情,对儒学的整体思想全面观照,则是王岱舆将这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儒诠经 以儒释伊 以伊释儒
下载PDF
经史尊卑论三题 被引量:5
19
作者 汪高鑫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23,共10页
在中国学术史上,经史关系源远流长,经史尊卑确有纷争。本文以《汉志》“史附于经”现象、宋代“荣经陋史”观和明清“六经皆史”说三个涉及到经史尊卑的重要论题展开讨论,认为《汉志》“史附于经”只是一种目录分类现象,没有反映汉代经... 在中国学术史上,经史关系源远流长,经史尊卑确有纷争。本文以《汉志》“史附于经”现象、宋代“荣经陋史”观和明清“六经皆史”说三个涉及到经史尊卑的重要论题展开讨论,认为《汉志》“史附于经”只是一种目录分类现象,没有反映汉代经学与史学已经学科分离的客观事实,不能作为汉代史学依附于经学的依据,也不能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着先后、尊卑和主从依附的关系。宋代义理之学提倡以经为本、先经后史,有一种普遍重经、荣经的倾向,但就其代表性学派程朱理学的经史观念而言,其荣经是实,陋史则不确;尊经是实,卑史则不尽然。明清学者重视阐发“六经皆史”,普遍主张道器合一、理事合一与经史合一,然而与明代王阳明主张经与史同具于吾心、王世贞以经史区分典籍、李贽以否定儒学权威为目的的学说旨趣不同,清代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主旨思想,是要后世史学效法“六经”切于人事的学术精神、崇尚“六经”“圆而神”、“方以智”的撰述旨趣,以经世致用和史学变革为目的;明儒不以尊卑论经史,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也无贬低经学之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附于经 荣经陋史 六经皆史
下载PDF
朱熹的圣经解释学
20
作者 陈乔见 Wang Xiaonong(译) 《孔学堂》 2024年第1期38-50,144-156,共26页
朱熹的解经学认为圣经(圣人之言)体现着融贯一致的天地之理,这是解经得以可能与必要的先验条件,也表明解经的目的是通过圣人之言把握天地之理。就具体方法而言,朱熹一方面充分吸收汉唐注疏的训诂成果,但也认识到注疏学之陋,不足以理解... 朱熹的解经学认为圣经(圣人之言)体现着融贯一致的天地之理,这是解经得以可能与必要的先验条件,也表明解经的目的是通过圣人之言把握天地之理。就具体方法而言,朱熹一方面充分吸收汉唐注疏的训诂成果,但也认识到注疏学之陋,不足以理解圣人之意和天地之理;另一方面他与其他宋代学者一样强调义理之学,但却也十分警惕宋人好为高论新说的空疏之敝。一方面主张随文(经)解义,另一方面也强调理会意味,切己体验。虽说追求圣人原意和圣经本意是朱熹解经的首要目标,但他也认为有的解释未必是圣经本旨,却也是一极有价值之解释,因为它揭示了某种道理。虽说朱熹具有强烈的圣经贤传意识,但他也认为对于以往错误的解释不应当由人情回护,而应辩其是非曲直。在不疑与有疑、训诂与义理、原意与发明、善意原则与人性原则之间,朱熹总是保持着某种张力与平衡,使得解释成为一项既有规范亦不乏创造的意义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解释 圣经 圣人之心 天地之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