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传承经典学精华”角度探析中医经典思维对未来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被引量:20
1
作者 唐心恬 李训一 +1 位作者 朱默里 菅广峰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1年第31期143-146,163,共5页
本文从“传承经典学精华”的角度出发,阐释了中医经典思维在中医辨证体系中的重要根基作用,对目前中医经典思维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理性分析,并且进一步探讨现代临床教学模式对中医经典思维培养的影响。本文强调了中医经典思维... 本文从“传承经典学精华”的角度出发,阐释了中医经典思维在中医辨证体系中的重要根基作用,对目前中医经典思维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理性分析,并且进一步探讨现代临床教学模式对中医经典思维培养的影响。本文强调了中医经典思维在中医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提出未来中医药院校临床中医经典思维培养的发展道路及发展策略,这对于中医药未来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方法与策略 经典思维 传承精华 人才培养
下载PDF
《雷雨》与曹禺的叠翻诗学 被引量:1
2
作者 汪余礼 吴鹰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8-92,共15页
经反复细读,可以发现曹禺早期名剧《雷雨》中隐含着一种独特的叠翻诗学。所谓“叠翻诗学”,在此指的是营构戏剧诗境的一种艺术智慧:在剧作者的艺术构思及其外化过程中,戏剧情境的运动呈现“连续翻转(或翻升),惊奇不断;双管齐下、境界层... 经反复细读,可以发现曹禺早期名剧《雷雨》中隐含着一种独特的叠翻诗学。所谓“叠翻诗学”,在此指的是营构戏剧诗境的一种艺术智慧:在剧作者的艺术构思及其外化过程中,戏剧情境的运动呈现“连续翻转(或翻升),惊奇不断;双管齐下、境界层深”的趋向,一方面是剧情跌宕起伏,愈翻愈奇,以强烈的戏剧性紧紧吸住观众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是剧意不断深化,通天尽人,以浓郁的诗意紧紧抓住观众的心魂。叠翻为表,诗境为里;表里融合,光辉频现。通过一系列叠翻,《雷雨》远远超越了“暴露大家庭的罪恶”这一社会学层次,也超越了“纯粹的戏剧性”这一戏剧学层面,达到了戏剧性与诗性密切融合的审美境界,从而具备了经典性内质。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的“突转”相比,《雷雨》中的“叠翻”更为复杂:“突转”作为一个“点”,有助于营构曲折的情节,造成戏剧性效果;“叠翻”作为一个“模块”,至少有助于开显人性的深渊,或催开生命的火花,达到戏剧性与诗性高度融合的审美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雨》 戏剧诗境 叠翻诗学 通天尽人 经典性内质
原文传递
经典文化五题议 被引量:3
3
作者 肖云儒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84-87,共4页
共时态地看,经典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最高文明成果组建的精神平台,构成一个时代文化的标高;历史态地看,经典文化是几千年文化精粹连缀成的等高线,是民族的精神原典,其生成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能在许多层面上惠泽后人。认为在改编... 共时态地看,经典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最高文明成果组建的精神平台,构成一个时代文化的标高;历史态地看,经典文化是几千年文化精粹连缀成的等高线,是民族的精神原典,其生成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能在许多层面上惠泽后人。认为在改编经典文艺作品时应从表现风格和价值坐标来把握,半个世纪来,“左潮”、“西潮”、“商潮”、“网潮”对先进文化有不同程度的冲击,这为保持经典文化提出了新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文化 文化精粹 改编 文化传播
下载PDF
中国古典名著精髓与现代意识融合的实践与探索
4
作者 楚冬玲 马新莉 《林区教学》 2015年第12期28-29,共2页
理工科院校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必要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思维、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开设中国古典名著选修课程,增强学生对中国古典名著知识的解读能力,把名著文本解读与现代意识和职场... 理工科院校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必要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思维、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开设中国古典名著选修课程,增强学生对中国古典名著知识的解读能力,把名著文本解读与现代意识和职场素养相结合,是理工科院校构建人文素质教育体系,营造浓厚人文环境的必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名著精髓 现代意识 古为今用 职场素养
下载PDF
从现代语言观看文学翻译过程中的动态性
5
作者 蔡圣勤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162-164,共3页
由于两种语言形式的同义性使得保全真理的相互替换性有了可能,由此翻译才得以实施。现代语言观使人们看到人类自身对语言的认知不足,从而可以推断出语言翻译的实质是重写和改写。正是连绵不断解释与重释,才使得经典得以流芳百世,因此翻... 由于两种语言形式的同义性使得保全真理的相互替换性有了可能,由此翻译才得以实施。现代语言观使人们看到人类自身对语言的认知不足,从而可以推断出语言翻译的实质是重写和改写。正是连绵不断解释与重释,才使得经典得以流芳百世,因此翻译的动态性是使之长生的根本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文本 现代语言观 翻译的本质 认知特点 动态性
下载PDF
《黄帝内经》胃气理论内涵及其对中医护理的指导作用
6
作者 贾璐 姜婧 +4 位作者 肖雅霖 叶飞 郭浩林 李雅璇 李卫红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0期1902-1905,共4页
梳理《黄帝内经》中有关胃气的文献记载,总结凝练胃气理论的内涵。胃气是脾胃功能在脉象上的反映,是指胃受纳腐熟水谷化生的精微之气,是以降为顺的胃腑气机。从病情观察、饮食护理、情志护理3个方面阐述《黄帝内经》胃气理论对中医护理... 梳理《黄帝内经》中有关胃气的文献记载,总结凝练胃气理论的内涵。胃气是脾胃功能在脉象上的反映,是指胃受纳腐熟水谷化生的精微之气,是以降为顺的胃腑气机。从病情观察、饮食护理、情志护理3个方面阐述《黄帝内经》胃气理论对中医护理的指导作用,认为顾护胃气的原则体现于中医护理的各个方面,该理论对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发挥中医护理的特色优势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中医护理 胃气 脉象 精微之气 胃主通降
下载PDF
论《内经》“脱营失精” 被引量:2
7
作者 纪敏 侯凤霞 马月香 《山东中医杂志》 2016年第5期375-376,共2页
对《素问·疏五过论》"脱营失精"病名的由来、发病机制、与现代疾病的关系及其治疗进行论述。社会地位由高贵而后卑贱,由富有而后贫穷,人生处境由好转坏,内心产生极大落差,进而发展为"脱营"或"失精"... 对《素问·疏五过论》"脱营失精"病名的由来、发病机制、与现代疾病的关系及其治疗进行论述。社会地位由高贵而后卑贱,由富有而后贫穷,人生处境由好转坏,内心产生极大落差,进而发展为"脱营"或"失精"。偏于"营阴(血)失脱"谓之"脱营",偏于"精气(液)失脱"谓之"失精"。病机可分虚实两端,虚者因精微化生不足,实者因郁火内扰;该病之初包含现代意义上的抑郁症,进一步加重则易形成癌症。治疗时,初期或抑郁症阶段,虚者治以补益五脏,实者治以解郁化火;加重形成癌症者,则应补虚与解毒相辅相成。此外,"脱营""失精"病包含情志因素,在治疗时应注意疏导患者的情绪,鼓励患者树立乐观豁达的心态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经 脱营 失精 发病机制 疾病转归 辨证施治
下载PDF
《宗经》篇与《诗经》的历史文化本质
8
作者 郑丽娟 《开封大学学报》 2007年第2期4-6,共3页
《文心雕龙.宗经》篇认为"经"是"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是总结了历代文化精髓的经典。《诗经》则由于其艺术特性而最能深入人心。但"五四"新文化运动颠覆了《诗经》的经典地位,造成了《诗经》研究的偏... 《文心雕龙.宗经》篇认为"经"是"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是总结了历代文化精髓的经典。《诗经》则由于其艺术特性而最能深入人心。但"五四"新文化运动颠覆了《诗经》的经典地位,造成了《诗经》研究的偏差。今天,我们应联系经学史的发展过程,重申《诗经》的这一历史文化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经》 《诗经》 经典 文化本质
下载PDF
在“清微淡远”的背后——虞山琴派的风格评价问题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小龙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2012年第4期90-98,共9页
过去人们多以"清微淡远"来评价虞山琴派的风格。它最初出现于清乾隆年间琴人王坦的《琴旨》。但虞山琴派的创始者严天池、徐青山主倡的琴学风格却并未直接提及"清微淡远"。虞山派创立之始,一方面强调琴乐的道德作用... 过去人们多以"清微淡远"来评价虞山琴派的风格。它最初出现于清乾隆年间琴人王坦的《琴旨》。但虞山琴派的创始者严天池、徐青山主倡的琴学风格却并未直接提及"清微淡远"。虞山派创立之始,一方面强调琴乐的道德作用,但另一方面更强调琴乐的音乐性,将琴乐的技法进行了细致的精研和规范。"强调音乐、规范技巧"可以说是虞山琴派的指导思想和风格特征。将"清微淡远"与虞山派琴风联系起来,是清代康乾间历史背景下的必然,也是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人集体意识的反映。虞山琴派真正的思想主导,仍需今人进一步加以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虞山琴派 清微淡远 严天池 徐上瀛 溪山琴况 王坦 琴旨
下载PDF
浅谈道家思想对《内经》理论体系形成的影响
10
作者 许龙泉 《东疆学刊》 2002年第1期54-56,共3页
在影响《内经》理论体系形成的先秦六家学派的哲学思想中,阴阳家和道德家处于最显著的地位。其中道家的“气道(通)乃生”和“道法自然”的思想对《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精气学说为基础的气化生理理... 在影响《内经》理论体系形成的先秦六家学派的哲学思想中,阴阳家和道德家处于最显著的地位。其中道家的“气道(通)乃生”和“道法自然”的思想对《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精气学说为基础的气化生理理论的建立和以“道法自然”为宗旨的养生治则理论的确立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思想 《内经》 精气学说
下载PDF
“白血”之古籍探微
11
作者 金译涵 周贤梅 《山东中医杂志》 2019年第6期508-510,共3页
“白血”一词首次出现在《素问·至真要大论》。通过检索古籍,分析归纳历代医家对“白血”一词的有关论述,归纳针对其本质的探讨,有“肺血”“肾精”“脾痰”三种观点。对《内经》原文条分缕析,认为“白血”实乃燥气所胜、金实乘木... “白血”一词首次出现在《素问·至真要大论》。通过检索古籍,分析归纳历代医家对“白血”一词的有关论述,归纳针对其本质的探讨,有“肺血”“肾精”“脾痰”三种观点。对《内经》原文条分缕析,认为“白血”实乃燥气所胜、金实乘木,所吐之“肺血肺阴”,并总结历代医家关于“白血”之治法,以丰富对“白血”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白血 肺血 肾精 脾痰 金实乘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