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4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生态文明的历史方位 被引量:33
1
作者 张云飞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5-11,共7页
生态文明不是取代工业文明的新的文明形态,而是贯穿所有文明形态(从渔猎社会到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智能文明)始终的一种基本结构。智能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只有形成新的生态文明,智能社会才是可持续的。
关键词 社会形态 文明形态 文明结构 工业文明 智能文明 生态文明
原文传递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逻辑--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被引量:25
2
作者 代玉启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11,156,共9页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不是采取西方化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也不是照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设想,而是立足中国人民的鲜活实践、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形成的、使科学社会主义焕发强大生机活力的跨越式发展之...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不是采取西方化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也不是照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设想,而是立足中国人民的鲜活实践、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形成的、使科学社会主义焕发强大生机活力的跨越式发展之路。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之魂;作为源头活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之根;作为基本底色的精神谱系,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之梁;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时代精华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直接思想武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受独特民族文化的深厚滋养而孕育出人类文明新形态,并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而不断彰显出世界意义,为全方位、立体式解决人类问题、为证明和优化现代化的多元模式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文化 中国共产党 文明形态 现代性
下载PDF
关于生态文明社会形态的哲学思考 被引量:23
3
作者 赖章盛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7-40,共4页
生态文明这一概念可以有广义(社会形态)与狭义(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之分,但广义的生态文明社会形态概念的确立显得更为迫切,且意义重大。广义生态文明概念的确立,有利于社会文明的全面转型,有利于新的文明形态的全面构建。
关键词 人与自然 生态文明 社会形态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学阐释 被引量:10
4
作者 崔延强 张子扬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6,共13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和科学总结。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文化主体性的守正创新,以“两个结合”为深厚底蕴,坚持...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和科学总结。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文化主体性的守正创新,以“两个结合”为深厚底蕴,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融通,将“魂脉”与“根脉”相结合,在认识论、历史观和辩证法层面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创新。习近平文化思想正面回应了西方文明的现代性困境,聚焦西方现代文明的自反性问题和价值异化倾向,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科学论断。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坚持主体性与多样性相融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贯通,在实践中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展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哲学意蕴,必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展现思想伟力,在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中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两个结合” 文化主体性 文明形态 全球文明倡议
下载PDF
社会形态与文明形态辨析——唯物史观研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被引量:14
5
作者 徐春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1-23,共3页
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文明形态”和“社会形态”是两个内容重叠又没有厘清区别的概念。科学发展观所蕴涵的追求人—自然—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我们研究生态文明不能忽略经济社会形态对自然的影响,研究社会形态不应忽... 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文明形态”和“社会形态”是两个内容重叠又没有厘清区别的概念。科学发展观所蕴涵的追求人—自然—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我们研究生态文明不能忽略经济社会形态对自然的影响,研究社会形态不应忽略人与自然的不同作用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形态 社会形态 唯物史观
下载PDF
论中国式现代化人权发展道路 被引量:8
6
作者 汪习根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2-40,158,共10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现代化。在价值意蕴上,中国式现代化人权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与人权保障相互融通的必然产物。在核心要义上,中国式现代化人权发展道路凸显了人权主体的普遍性、人权内容的普惠性、人权性质的双重...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现代化。在价值意蕴上,中国式现代化人权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与人权保障相互融通的必然产物。在核心要义上,中国式现代化人权发展道路凸显了人权主体的普遍性、人权内容的普惠性、人权性质的双重性、人权维度的代际性和人权关系的和谐性。在本质要求上,中国式现代化人权发展道路在政治导向、制度依托、权利向度和全球视角四个方面创造了人类人权文明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人权 人权道路 文明形态
原文传递
网络文明时代的人类社会形态与秩序构建 被引量:10
7
作者 何哲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4-74,共11页
网络社会作为当前人类社会最为重大的历史性转型和新的社会形态,其核心特点在于产生了新的空间域态、新的社会结构和新的社会个体。在网络社会时代,社会信息更为充裕,生产合作更为远距离和跨时空,生存空间由现实空间向虚拟+现实混合态共... 网络社会作为当前人类社会最为重大的历史性转型和新的社会形态,其核心特点在于产生了新的空间域态、新的社会结构和新的社会个体。在网络社会时代,社会信息更为充裕,生产合作更为远距离和跨时空,生存空间由现实空间向虚拟+现实混合态共存,社会结构更加扁平,社会组成由简单静态结构向复杂动态结构转变。在此基础上,经济社会行为相应产生了几个重大转变:一是,市场不再是唯一有效的——大面积的生产调度也可能有效;二是,竞争不再是唯一有效的——直接合作也可能有效;三是,专业分工不再是唯一有效的——多样性行为可能也有效;四是,排他性的产权不再是唯一有效的——共有产权可能也有效;五是,代议民主不再是唯一有效的——直接民主可能也有效。这五个方面的转变,意味着一种新的人类文明体系即将形成。进一步,本文分析了新的人类文明构建过程中中国的担当,认为中国在人类新的文明体系构建过程中具有内在优势,应该积极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明 社会形态 秩序 构建
原文传递
列宁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8
作者 赵荣锋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24年第2期71-83,共13页
任何一种崭新文明形态的出现,都有其深刻的出场语境与逻辑脉络,勾勒出文明形态历史演进的发展轨迹。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出场,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文明思想由理论转变为实践的历史性飞跃。列宁继承和发... 任何一种崭新文明形态的出现,都有其深刻的出场语境与逻辑脉络,勾勒出文明形态历史演进的发展轨迹。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出场,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文明思想由理论转变为实践的历史性飞跃。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思想,在对资本主义文明辩证扬弃的基础上,结合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特殊性,揭示了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的出场逻辑。列宁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思想从主体力量、发展路径和逻辑结构三个方面,阐明了推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实践进路。列宁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中指明了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形塑了社会主义文明的基本结构,展现了社会主义文明的光明前景,为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完善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与价值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宁 社会主义文明 文明形态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下载PDF
循环经济:生态文明的基本经济形态 被引量:8
9
作者 伍世安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11,共7页
循环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而非循环技术,是为解决无限的人类欲望与有限的资源环境矛盾的基本经济活动;循环经济是对市场经济的兼容而非取代,因为市场经济存在循环经济成长的基因,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循环经济可以孕育出生态文明,后... 循环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而非循环技术,是为解决无限的人类欲望与有限的资源环境矛盾的基本经济活动;循环经济是对市场经济的兼容而非取代,因为市场经济存在循环经济成长的基因,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循环经济可以孕育出生态文明,后工业文明的经济形态既不是自给自足经济,也不是计划经济;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立意高远、简单明了、系统全面、指向明确、包容性强,是生态文明的基本经济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循环经济 经济形态
下载PDF
人类文明新形态视域下人的发展研究述评
10
作者 郭晨娟 吴文新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02-106,共5页
对人的发展这个论题,学界目前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相结合的人的发展研究仍有深入探讨的空间,亟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从国内外学界关于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人的发展之关系、关于人的发展与文明... 对人的发展这个论题,学界目前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相结合的人的发展研究仍有深入探讨的空间,亟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从国内外学界关于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人的发展之关系、关于人的发展与文明之关系和关于人的发展这三个角度,对研究现状作系统梳理,把对人的发展研究和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并对人类文明新形态视域下人的发展进行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文明新形态 人的发展 文明形态
下载PDF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文明史变革意蕴——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坤 《经济问题》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共7页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具有深刻的文明史变革意蕴。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法论之下,文明的本质和内核不是宗教文化等社会意识要素,而是物质生产和财富创造,由此确立了“富裕”作为文明标尺这一“经济事实”,从“匮乏”...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具有深刻的文明史变革意蕴。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法论之下,文明的本质和内核不是宗教文化等社会意识要素,而是物质生产和财富创造,由此确立了“富裕”作为文明标尺这一“经济事实”,从“匮乏”走向“富裕”是文明演进的核心线索。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开辟的文明的“近经济”阐释的理论空间中,“文明社会”史与私有制历史同期、“富裕”与“贫困”并存成了人类文明史最大的经济悖论,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则把这一经济悖论推向了极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制度基础和制度优势之下,不仅体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而且体现人民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协调,破解了文明的经济悖论,实现了对整个人类文明史的伟大变革,由此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文明形态 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
下载PDF
我对三星堆文化特征成因的认识 被引量:7
12
作者 赵殿增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4-41,156,共9页
三星堆文化是在良好的自然社会环境和比较封闭的地理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特殊而滞后的文化形态。具有自身特色和文化传统的“三星堆神权古国”是出现神奇的三星堆文化的内在原因;而“早期丝绸之路”所产生的广泛文化交流,则是三星堆文化... 三星堆文化是在良好的自然社会环境和比较封闭的地理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特殊而滞后的文化形态。具有自身特色和文化传统的“三星堆神权古国”是出现神奇的三星堆文化的内在原因;而“早期丝绸之路”所产生的广泛文化交流,则是三星堆文化面貌丰富多彩的外部原因。神权古国的祭祀活动中心是三星堆文化特征产生的主要原因,过度的社会财富消耗是三星堆衰落的根本原由。神圣的信仰是它的精神主体、神奇的艺术是其表现形式、神秘的历史是所产生的后果,共同造就了灿烂的三星堆文化。三星堆文化是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文化类型,具有其特定的历史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星堆文化 神权古国 早期丝路 文明形态 历史地位
原文传递
中华文明的特质形态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被引量:3
13
作者 江林昌 《中原文化研究》 2023年第1期5-12,共8页
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孕育了1万年来南北两大农牧生产区;在此基础上,5000年前又形成了8个文明区。这两大农牧区与8个文明区是中华文明特质形态的基础,也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孕育了1万年来南北两大农牧生产区;在此基础上,5000年前又形成了8个文明区。这两大农牧区与8个文明区是中华文明特质形态的基础,也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厚历史文化依据。中华文明研究要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以百年考古所取得的成果为依据,结合历史学、文献学等学科,就中华文明史上一些重大历史课题展开深入探讨,从而为当今的国家文化战略、时代命题提供强有力的学理支撑。在研究过程中,要坚持“两个结合”,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关怀人类,面向未来,建构中华文明“三大体系”,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 多元一体 “两个结合” “三大体系”
下载PDF
马克思《克罗茨纳赫笔记》的历史唯物主义文明观贡献及研究启示
14
作者 姚国荐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73-79,共7页
当今学界普遍认为,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创立的标志。然而,这一事实并不足以解释马克思唯物史观产生的必然性。1843年马克思所著的《克罗茨纳赫笔记》是探究唯物史观起源问题的关键,其... 当今学界普遍认为,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创立的标志。然而,这一事实并不足以解释马克思唯物史观产生的必然性。1843年马克思所著的《克罗茨纳赫笔记》是探究唯物史观起源问题的关键,其中丰富的人类历史研究痕迹充分证明了马克思对人类文明发展相关问题的长期关注,也使我们得以完整地窥见唯物史观的雏形--“历史唯物主义文明观”。在MEGA2《克罗茨纳赫笔记》的原始文本中,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曾以三个梯队的考察内容将历史唯物主义文明观的基本思想层层加以推进。他运用了后来在历史唯物主义文明观研究中常用的历史考察法和交叉笔记法进行考察,最终勾勒出历史唯物主义文明观的哲学路径。总之,《克罗茨纳赫笔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起源的重要窗口,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把握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罗茨纳赫笔记》 MEGA2 历史唯物主义文明观 马克思早期思想 文明形态
下载PDF
再探现代性问题:“加速现代性”的出场逻辑及其合理形态
15
作者 郝志昌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6-116,共11页
现代性批判话语在今天不仅需要关注资本逻辑,更需要关注加速逻辑。加速逻辑在现代社会日益凸显并成为支配性力量,它联袂资本逻辑不断塑造和更新现代性的叙事体系与风格,最终导致加速现代性的出场。加速现代性有其进步的一面,但也带来了... 现代性批判话语在今天不仅需要关注资本逻辑,更需要关注加速逻辑。加速逻辑在现代社会日益凸显并成为支配性力量,它联袂资本逻辑不断塑造和更新现代性的叙事体系与风格,最终导致加速现代性的出场。加速现代性有其进步的一面,但也带来了新的危机与挑战,即主体时间的日益贫困与内在经验的不断萎缩。其实质是:加速现代性的出场让传统的雇佣劳动制发生了转变——“劳动力”在实体性的市场被购买转变成了“注意力”在虚拟性的平台被“招募”,以及“制造甘愿”的资本主义制造的恰恰是体验而非经验。加速现代性合理形态的建构,需要在制度优势的基础上规范加速逻辑。在人类文明演绎的大逻辑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及其所确证的人民逻辑,为加速逻辑规制了原则性的、“新文明”式的边界意识,更给予了人类现代性新的、合理的叙事体系与良性筹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逻辑 资本逻辑 现代性 文明形态 人民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论人类信息活动方式与文明形态、价值观念变革的一致性 被引量:6
16
作者 邬焜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1-4,共4页
人类的不同文明时代是以不同的信息处理、创制和传播方式为其技术前提的。农业文明时代的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制、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是以建立在自我传播和亲身传播基础上的,短程而分散的,通过团体和组织传播信息的活动方式为其技术前提的... 人类的不同文明时代是以不同的信息处理、创制和传播方式为其技术前提的。农业文明时代的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制、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是以建立在自我传播和亲身传播基础上的,短程而分散的,通过团体和组织传播信息的活动方式为其技术前提的,在这种体制和信息活动方式之下,难以形成大众化、一元化的价值观念体系;工业文明时代的高度统一的大规模经济体制、高度国家集权的政治体制,以自上而下权威制控的大众传播信息活动方式为其技术前提,在这种体制和信息活动方式之下,很容易形成以多数民众为基础的大众化、一元化的价值观念体系;信息社会文明时代的全新的经济、政治体制则以计算机网络化的信息活动方式为其技术前提,网络化的信息处理、创制和传播方式在其形式上具有交互性、平行性、开放性、全球性、多元性、自由性、共享性、平等性和非权威主义的基本特征。正是这种网络化信息活动方式的发展和普及,有可能使人类价值观念模式的变革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相对于不同的文明时代,人类信息处理、创制和传播的时间方向也从指向历史、关注现在,转变到了创新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活动方式 文明形态 价值观念 时间方向
下载PDF
从世界历史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本质及价值
17
作者 邹志鹏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2-18,共7页
世界历史的发展与人类现代化的进程在历史上和逻辑上具有内在一致性。马克思从世界历史的宏观视野洞察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总体走向和发展规律,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提供了基本遵循。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中国... 世界历史的发展与人类现代化的进程在历史上和逻辑上具有内在一致性。马克思从世界历史的宏观视野洞察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总体走向和发展规律,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提供了基本遵循。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特殊的历史场域,“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美苏对抗的冷战格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浪潮以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不同时代和发展阶段形塑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特征。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大潮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遵循了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规定性,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规定性,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规定性,不但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还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历史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共同富裕 文明形态
下载PDF
欧洲文明新形态及其家具风格的演变
18
作者 许美琪 《家具》 2024年第2期92-98,共7页
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罗马帝国灭亡前后,被罗马人称之为的蛮族—日耳曼部族逐渐接受了罗马文明的教化,皈依了基督教,公元800年的神圣罗马帝国把欧洲文明的3个主要成分即日耳曼部族、古典传统和基督教,融为一体... 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罗马帝国灭亡前后,被罗马人称之为的蛮族—日耳曼部族逐渐接受了罗马文明的教化,皈依了基督教,公元800年的神圣罗马帝国把欧洲文明的3个主要成分即日耳曼部族、古典传统和基督教,融为一体,自此进入到新的欧洲文明。与此同时,作为物质文明之一的家具,它的风格也出现了不断演变,中世纪早期从仿罗马式到哥特式,进入文艺复兴时期,又产生了新的家具类型,形成了一种新的“罗马”古典主义,较后又受到伊斯兰“阿拉伯式”的影响,产生了一种“反古典”式家具,在欧洲普遍流行,一直持续到16世纪;17世纪两个主要的家具风格是意大利的巴洛克风格和“路易十四”的法国古典巴洛克风格;17世纪末,它们都屈从于一种新的更深刻的“反古典派”—洛可可风格,对西方家具来说,一种新的元素—不对称性被引进来了;18世纪后期,新古典主义兴起,古典家具的形式在文艺复兴时期的重新展现又发生了,并且传播开来。它们展示了一幅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生动画卷,从物质文明的维度上,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交相辉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文明 形态 家具风格演变
下载PDF
作为修饰词的“中国式”:中国式现代化的要义和意涵
19
作者 郎友兴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11,155,共9页
学术界已经对“中国式现代化”概念包括内涵、特征、意义等作了较多的分析,但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复合性的概念,由“中国式”和“现代化”两个组合而成,其核心在于作为修饰词的“中国式”,需要从“中国式”角度加以理解、阐释。... 学术界已经对“中国式现代化”概念包括内涵、特征、意义等作了较多的分析,但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复合性的概念,由“中国式”和“现代化”两个组合而成,其核心在于作为修饰词的“中国式”,需要从“中国式”角度加以理解、阐释。本文从作为修饰词的“中国式”角度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要义及其意涵。“中国式现代化”的要义就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概念的提出,蕴含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与定型,蕴含着出现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 社会主义 文明形态
下载PDF
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与文明形态
20
作者 曹劲松 《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0-138,148,共10页
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的历史进程中,保护好长江流域的文化资源、传承好长江文化的历史文脉、弘扬好长江文化的时代精神,对于传承与赓续中华文明,激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创造,持续扩大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有着重要... 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的历史进程中,保护好长江流域的文化资源、传承好长江文化的历史文脉、弘扬好长江文化的时代精神,对于传承与赓续中华文明,激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创造,持续扩大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有着重要意义。长江文化的历史文脉悠长,从文化主体的自我认知、他者认知、历史认知和发展认知的维度出发,长江文脉所蕴含的和谐共生、求同存异、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构筑了现代文明的价值脊梁。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就是要以其生态长江、活力长江、安澜长江、人文长江的鲜明价值指向汇聚共识、凝聚力量,在推进长江文化的繁荣发展中,结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新果实。以长江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展现长江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社会和美共享、人与世界和睦共处、人与技术和融共进的实践形态,既体现长江文脉在新时空的有机延展,又凸显长江文化时代价值的生机勃发,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面向世界的窗口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舞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文化 历史文脉 时代价值 文明形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