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55篇文章
< 1 2 1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走向生土建筑的未来 被引量:115
1
作者 王军 吕东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1年第2期147-149,共3页
论述了生态文明时代带来的历史机遇与挑战 ,指出发掘生土建筑的地域文化精华 ,生土建筑的现代探索 。
关键词 生土建筑体系 生态型居住模式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哲学意蕴与时代价值 被引量:82
2
作者 赵建军 杨博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04-109,共6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简称"两山论")是习近平总书记2005年提出的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理念的生动比喻。这一发展理念为人与自然由冲突走向和谐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就是人与自然双重价值的共同实现。守望绿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简称"两山论")是习近平总书记2005年提出的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理念的生动比喻。这一发展理念为人与自然由冲突走向和谐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就是人与自然双重价值的共同实现。守望绿色,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生态自然观 生态文明 绿色发展
原文传递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方法及空间格局演变 被引量:82
3
作者 宓泽锋 曾刚 +2 位作者 尚勇敏 陈思雨 朱菲菲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5-21,共7页
通过结合熵权TOPSIS法和协调度模型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并从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显示:1我国自然系统的建设相对缓慢,生态文明整体格局的变化主要受其他系统的影响;2高水平协调发展的省份极为缺乏,协调度... 通过结合熵权TOPSIS法和协调度模型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并从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显示:1我国自然系统的建设相对缓慢,生态文明整体格局的变化主要受其他系统的影响;2高水平协调发展的省份极为缺乏,协调度高的省份总体水平普遍不高;3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逐渐步入新常态,给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重大影响,经济系统的促进作用变弱,自然和社会系统的作用得到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耦合协调度 协调发展 中国
原文传递
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化发展水平测度及其差异 被引量:62
4
作者 熊曦 张陶 +2 位作者 段宜嘉 方晓萍 周家宇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96-102,共7页
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化发展意义重大。发展新阶段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地区需要认清其绿色化发展的整体水平,比照差距,寻找原因,推动各地区科学、有序和高质量发展。文章从绿色生态、绿色生活、绿色生产等三个层面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绿... 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化发展意义重大。发展新阶段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地区需要认清其绿色化发展的整体水平,比照差距,寻找原因,推动各地区科学、有序和高质量发展。文章从绿色生态、绿色生活、绿色生产等三个层面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化发展水平的测度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对其空间差异展开了实证。研究认为,各地区绿色化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其形成的原因具有异质性,而经济实力、产业结构以及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开放开发程度是对其产生显著影响的因素,对此,新阶段应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深入推进地区城镇化水平、推动地区开放开发,以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绿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绿色发展 高质量发展 长江中游城市群
原文传递
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测度与分析 被引量:59
5
作者 成金华 陈军 李悦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36-50,共15页
本文构建了涵盖资源能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绿色制度实施四个维度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对2006~2011年中国及各省份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研究表明,考察期内全国总体和地区生态文明均呈现稳步上升... 本文构建了涵盖资源能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绿色制度实施四个维度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对2006~2011年中国及各省份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研究表明,考察期内全国总体和地区生态文明均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但在不同区域之间,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及其变化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发达地区生态文明绝对水平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中国生态文明呈现由高到低逐渐递减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发展水平 区域差异
原文传递
生态文明与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被引量:59
6
作者 陈建成 程宝栋 印中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2008年第4期139-142,共4页
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新型文明形态,影响着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发展。生态文明的内涵主要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 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新型文明形态,影响着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发展。生态文明的内涵主要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规模巨大的循环经济体,是可再生、可降解的绿色能源,是生态文化的主要源泉和重要阵地,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生态文明的本质决定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本文回顾了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促进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①建立完备的森林生态补偿体系;②建立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③繁荣具有创意的森林文化体系;④完善先进实用的林业科技支撑体系;⑤建立科学的林业法规、政策制定与评估体系;⑥强化林业工程建设的管理、监督与参与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林业 可持续发展 对策
下载PDF
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背景下的政府环境审计发展路径研究 被引量:52
7
作者 徐薇 陈鑫 《审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9,共7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环境生态问题,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政府环境审计服务于国家环境治理,在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中被赋予新的职能和定位,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审视当前政府环境审计的现实状况,在审计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环境生态问题,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政府环境审计服务于国家环境治理,在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中被赋予新的职能和定位,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审视当前政府环境审计的现实状况,在审计理念、审计技术、审计规范和国际合作等方面仍存在不足。针对现实问题,依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指引,在国家行政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以及政府审计制度不断完善的背景之下,政府环境审计的发展路径应聚焦于强化环境责任审计理念、创新环境审计技术方法、完善环境审计法规体系和加强环境审计国际合作等方面,以推动政府环境审计的革新,切实发挥政府环境审计职能,监督并推进政府受托公共环境责任的履行,有效提升国家环境治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环境审计 生态文明 路径
下载PDF
生态文明背景下循环经济理论的深化研究 被引量:51
8
作者 诸大建 朱远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3年第2期207-218,共12页
文章认为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需要从过去的1.0版向2.0版升级,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3个方面,提出了生态文明背景下深化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方向和设想。指出循环经济的理论依据是强可持续性的生态经济学而不是弱可持续性的新古典经济学... 文章认为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需要从过去的1.0版向2.0版升级,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3个方面,提出了生态文明背景下深化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方向和设想。指出循环经济的理论依据是强可持续性的生态经济学而不是弱可持续性的新古典经济学,从生态规模、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率的角度强调了循环经济的理论意义;指出循环经济的具体内涵要从一般意义的3R原则,深入到具有绿色发展意义的3类循环,即废物循环、产品循环、服务循环或资产循环;从战略、科技和政策上指出中国发展循环经济,要走聪明增长的C模式道路而不是发达国家减少增长的B模式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经济 生态文明 绿色发展 生态经济学
原文传递
基于生态文明的区域发展新模式与新路径 被引量:48
9
作者 曾刚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5期33-43,共11页
生态文明是一种依靠自然、利用自然而又特别注意保护自然的一种新文明形态,是对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超越,具有独立性、整体性、相对性、反思性和过程性等特征。基于生态文明的区域发展是立足于区域复合生态系统良性运行和优... 生态文明是一种依靠自然、利用自然而又特别注意保护自然的一种新文明形态,是对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超越,具有独立性、整体性、相对性、反思性和过程性等特征。基于生态文明的区域发展是立足于区域复合生态系统良性运行和优化、着眼于区域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区域发展模式。上海崇明生态岛的建设实践表明,由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环境友好、生态健康、管理科学等5个专题领域,以及社会进步、产业模式、经济绩效、资源效率、环境质量、生态风险、管理能力、公众参与和社会安全等15个评价主题以及人均社会发展财政支出、有机产品生产率、单位GDP能耗、COD排放量、新能源使用比例、湿地保有率、生命线完好率等24个核心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对于指导生态区域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作为上海市欠发达地区,崇明生态岛建设面临着更好地保护其特色优势水资源、生态资源,优先发展环境友好型的清洁能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提高土地等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基于现代科技的生态旅游、循环经济,重构生态社区文化和生活方式等艰巨任务。崇明生态岛建设不仅解决了上海欠发达地区经济对外依存度高这一"老大难"问题,而且还将为新时期其他落后地区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新区域发展模式,为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作出新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生态区域 和谐发展 区域发展模式 发展路径
下载PDF
论生态文明观 被引量:40
10
作者 张琳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2期231-235,共5页
时代的发展是在对以往发展模式不断扬弃的基础上进行的 ,迄今为止的人类发展史经历了从采猎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大体四个大的发展阶段。本文试图在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基础上 ,探讨新的时代背景下后工业文明时代所需... 时代的发展是在对以往发展模式不断扬弃的基础上进行的 ,迄今为止的人类发展史经历了从采猎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大体四个大的发展阶段。本文试图在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基础上 ,探讨新的时代背景下后工业文明时代所需要确立的新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就是可持续发展观念 ,而生态文明观则是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和伦理基础。本文认为 ,只有建立生态文明观 ,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的转型思考 被引量:45
11
作者 赵佩佩 顾浩 孙加凤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5-100,共6页
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以及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转型提升期,城乡规划编制的理念、重点与技术方法等也面临相应的转变。研究结合实例,从促进城乡协调差异化发展、探索先发地区的存量规划模式、探索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和低碳生态社区规... 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以及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转型提升期,城乡规划编制的理念、重点与技术方法等也面临相应的转变。研究结合实例,从促进城乡协调差异化发展、探索先发地区的存量规划模式、探索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和低碳生态社区规划等方面探讨新时期城乡规划的转型应对之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以人为本 生态文明 科学发展 规划转型
下载PDF
京津冀生态文明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时序与空间演变 被引量:43
12
作者 孙钰 姜宁宁 崔寅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8-147,共10页
构建反映生态文明与城市化发展内涵的两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以均方差决策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借助Arc GIS软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定量分析京津冀13市2007—2016年生态文明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变化趋势... 构建反映生态文明与城市化发展内涵的两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以均方差决策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借助Arc GIS软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定量分析京津冀13市2007—2016年生态文明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生态文明与城市化系统耦合协调度逐年提升,从2007年13市均处于拮抗发展阶段,到2016年实现较低水平协调,多数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滞后于城市化进程。②生态文明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全局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局部空间自相关性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处于高-高集聚区与低-低集聚区的城市最多,北京、廊坊和保定三地的局部空间自相关性最为显著,此三地对周围临近城市的辐射能力更强。基于分析结论,提出实现京津冀13市生态文明与城市化高质量耦合协调发展的策略:①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市化进程,强力推进京津冀"弱势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同频共振",推动京津两地优势资源向河北溢出和辐射。②强化三地的区域协作,促进共同发展,充分利用高水平集聚区的示范效应,带动和提升低水平集聚区协调发展,加强三地环境治理的联防联控,构建共建共治发展平台。③根据耦合协调度"中间高、南北低"的空间分布差异,三地政府还需根据自身特色,因地制宜研判和明确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城市化 协调发展 京津冀
下载PDF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43
13
作者 刘凯 吴怡 +1 位作者 陶雅萌 王成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0-56,共7页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和新目标,需要生态经济文明、生态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文明三个子系统协同推进与共同发展。降低碳排放强度是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政府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和必然选择。研究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和新目标,需要生态经济文明、生态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文明三个子系统协同推进与共同发展。降低碳排放强度是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政府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和必然选择。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尤其从不同维度厘清生态文明建设不同子系统对碳排放强度的具体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利用2004—2016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在STIRPAT模型基础上建立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生态经济文明、生态社会文明、生态环境文明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中国各省域碳排放强度的Moran’sI指数在0.425~0.473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相互之间的碳排放强度可以相互影响,其原因在于相邻省域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并且自然和经济社会特征具有一定相似性。②生态经济文明、生态社会文明、生态环境文明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是-4.743139、2.865884、-0.3246447,生态经济文明和生态环境文明可以降低碳排放强度,生态社会文明提高了碳排放强度。通过生态文明建设降低碳排放强度需要三个子系统均对碳排放强度产生负向影响,需要进一步转变生态社会文明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全面降低碳排放强度。③生态社会文明空间溢出效应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生态经济文明、生态环境文明空间溢出效应的相关系数分别是2.046531、-3.238323,生态经济文明上升造成了周边省域碳排放强度上升,生态环境文明上升促进了周边省域碳排放强度下降。相邻省域之间需要确立共同的生态经济文明目标,建立跨省域减少碳排放合作机制,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提高的同时共同致力于碳排放强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碳排放 绿色发展 空间杜宾模型
下载PDF
新时代发展观:中国及人类进程视域下的生态文明观 被引量:40
14
作者 张智光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15,共9页
探索中国乃至人类发展观的演进规律,由此论证中国新时代的发展观——生态文明发展观,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根据系统科学和生态文明理论,运用系统分析与系统综合方法,从中国治国历程和人类文明史两个视域的多条轨线,梳理发展... 探索中国乃至人类发展观的演进规律,由此论证中国新时代的发展观——生态文明发展观,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根据系统科学和生态文明理论,运用系统分析与系统综合方法,从中国治国历程和人类文明史两个视域的多条轨线,梳理发展观的演进脉络和规律,并揭示生态文明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从治国历程来看,我国发展观的演进符合系统论的观点,遵循从政治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直至自然系统逐层拓展的逻辑顺序,经历了政治发展观、经济发展观、社会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发展观四个阶段。从人类文明史来看,通过对原始文明、农业文明、传统工业文明、新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等时期的发展观进行梳理,发现其包含多维度的演进规律。在认识观维度,经历了敬畏自然观、改造自然观、征服自然观、尊重自然观和"天人合一"观等演进过程。在共生观维度,经历了生态依赖观、产业拓展观、产业强利观、生态弱害观、绿色共生观等演进过程。在科学观维度,经历了天然和人工生物文明观、天然和人工化学文明观、天然和人工物理文明观、天然和人工超生物文明观等演进过程。在产业观维度,经历了采猎文明观、农耕文明观、粗放工业文明观(对应于简单线性经济模式)、集约工业文明观(对应于末端治理经济模式)、防病式和健康式后工业文明观(分别对应于循环经济和超循环经济模式)等演进过程。上述对中国和人类发展观演进规律的研究,得出了殊途同归的共同结论:生态文明发展观是当今和未来的新发展观。由此得到生态文明发展观的全面和深刻的内涵:从多层次系统构成的角度看,它包含生态政治文明观、生态经济文明观、生态社会文明观和生态环境文明观等内涵;从多维度观念构成的角度看,它包含"天人合一"的认识观、从浅绿到深绿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发展观 共生理论 系统论 新时代
下载PDF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城乡规划转型发展 被引量:38
15
作者 李迅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A02期77-83,共7页
中国的城乡规划正处在新的发展环境之下,人类文明在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已经迈入生态文明的新阶段。党和政府提出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 中国的城乡规划正处在新的发展环境之下,人类文明在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已经迈入生态文明的新阶段。党和政府提出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新要求。针对城市发展的现状需求和未来趋势,中国的城市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国家开展了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城乡规划取得了成效,同时也存在着问题。在生态文明视野下,城乡规划理念需要转变,规划目标需要提升,规划内容需要优化,规划技术需要创新,规划政策需要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城乡规划 转型发展
下载PDF
Progress of Air Pollution Control in China and It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ra 被引量:37
16
作者 Xi Lu Shaojun Zhang +7 位作者 Jia Xing Yunjie Wang Wenhui Chen Dian Ding Ye Wu Shuxiao Wang Lei Duan Jiming Hao 《Engineering》 SCIE EI 2020年第12期1423-1431,共9页
China’s past economic growth has substantially relied on fossil fuels,causing serious air pollution issues.Decoupling economic growth and pollution has become the focus in develop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hina.... China’s past economic growth has substantially relied on fossil fuels,causing serious air pollution issues.Decoupling economic growth and pollution has become the focus in develop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hina.We have analyzed the three-decade progress of air pollution controls in China,highlighting a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from emission control toward air quality management.Emission control of sulfur dioxide(SO2)resolved the deteriorating acid rain issue in China in 2007.Since 2013,control actions on multiple precursors and sectors have targeted the reduction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2.5),marking a transition to an air-quality-oriented strategy.Increasing ozone(O3)pollution further requires O3 and PM2.5 integrated control strategies with an emphasis on their complex photochemical interactions.Fundamental improvement of air quality in China,as a key indicator for the succes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demands the deep de-carbonization of China’s energy system as well as more synergistic pathways to address air pollution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 simultaneous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r pollution contro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M2.5 Low-carbon development OZONE
下载PDF
论信息文明与信息时代人的素质——兼论信息、创新的哲学本质 被引量:30
17
作者 杨文祥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1期57-63,共7页
信息文明是信息时代人类社会所创造的历史文明,这是一种以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经济为基础的最新型的人类文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是一种物质型文明取代另一种物质型文明,而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的过渡,则是物质型文明向信息文明... 信息文明是信息时代人类社会所创造的历史文明,这是一种以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经济为基础的最新型的人类文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是一种物质型文明取代另一种物质型文明,而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的过渡,则是物质型文明向信息文明的整体飞跃。这一飞跃比以往的任何一次历史性的跨越都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文化学角度研究人的素质建设与管理,对信息、创新、信息文明的本质,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历史特征,信息时代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结构的要求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 文明 创新 社会发展 素质建设
下载PDF
中国生态保护政策发展历程及其演进特征 被引量:37
18
作者 侯鹏 高吉喜 +6 位作者 陈妍 翟俊 肖如林 张文国 孙晨曦 王永财 侯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656-1667,共12页
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伴随着环境保护事业和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发展完善,生态保护政策制度体系发生着显著变化。通过对党和国家的重大决定、重要会议及政策法规文件的广泛调... 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伴随着环境保护事业和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发展完善,生态保护政策制度体系发生着显著变化。通过对党和国家的重大决定、重要会议及政策法规文件的广泛调研和梳理,重点从基本国策确立、生态保护观念转变和政策制度变迁等3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生态保护政策发展历程及其演进特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确立,是生态保护政策制度体系之根基。从生态保护思想启蒙阶段将生态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到可持续发展阶段将生态保护作为文明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再到生态文明阶段将人与自然视为生命共同体,这些生态保护观念的转变是生态保护最根本的政策,对于形成生态友好的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和开发利用自然行为具有决定性作用。纲领性政策、生态空间管控政策、生态补偿政策、责任追究政策等生态保护政策制度的制订实施,是在客观判断我国当时基本国情基础上对生态保护观念的实践,对于推动生态保护事业发展、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 生态文明 政策制度 发展历程
下载PDF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35
19
作者 廖慧璇 籍永丽 彭少麟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253-1258,共6页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世界各国的发展共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核心是经济发展、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统一。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的基础。只有准确衡量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才能从整体上以承载...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世界各国的发展共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核心是经济发展、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统一。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的基础。只有准确衡量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才能从整体上以承载力为约束对国土空间进行科学规划,引导社会经济活动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基础上科学发展,从而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文章综述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四大类资源承载力(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和生物资源承载力)和两大类环境承载力(包括空气环境和水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性。在综合我国国家标准文件和研究论文的基础上,总结了四大类资源承载力和两大类环境承载力的主要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更进一步,结合我国的资源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实践现状,从研究内容和指标体系构建两方面着眼,指出应尽快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评价标准和综合评价体系,并通过简化评价过程来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资源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 监测评价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述评 被引量:33
20
作者 张景奇 孙萍 徐建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37-142,185,共7页
生态文明是21世纪人类文明的主导,党的"十八大"将其上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同等的高度。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始于1980年代,并在2010年代后进入高峰期。在长达30余年的研究过程中,有关城市生... 生态文明是21世纪人类文明的主导,党的"十八大"将其上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同等的高度。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始于1980年代,并在2010年代后进入高峰期。在长达30余年的研究过程中,有关城市生态文明的内涵界定、建设内容、评价体系及其在具体实践中与国土资源开发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逐渐完善,但仍存在着一些值得改进之处,因此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应尽快界定我国社会主义城市生态文明内涵,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分区域、分角色、分时段解构城市生态文明,并重视技术方法和治理理论的衔接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评价体系 生态城市 城市发展 国土开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