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事单行法思路及其消极影响之克服——以民法典编纂为视角 被引量:8
1
作者 柳经纬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8-53,共16页
民事单行法思路是我国民法发展过程中与民法法典化思路相对的立法思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事立法选择了单行法的思路,制定了一大批民事法律,实现了民事领域'有法可依'的法制目标,但这也对民法典编纂工作产生了消极影响。为克... 民事单行法思路是我国民法发展过程中与民法法典化思路相对的立法思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事立法选择了单行法的思路,制定了一大批民事法律,实现了民事领域'有法可依'的法制目标,但这也对民法典编纂工作产生了消极影响。为克服民事单行法思路的消极影响,实现民法典编纂的既定目标,至为重要的就是,应尊重民法的知识体系,完善民法典的体系设计,正确处理民法典编纂与现行民事法律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法 民法典 单行法思路 法典化思路
原文传递
借名买房协议执行排除效力的司法困境与民法进路
2
作者 钱程 《巢湖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8-45,共8页
司法解释的原则性规定以及各地指导意见的不统一,导致借名买房协议执行排除效力的司法实践陷入困境。既有的事实物权说有违反实在法规定之嫌,而债权说直接以合同的相对性论证借名人对出名人只享有债权存在逻辑的断层。应在借名买房行为... 司法解释的原则性规定以及各地指导意见的不统一,导致借名买房协议执行排除效力的司法实践陷入困境。既有的事实物权说有违反实在法规定之嫌,而债权说直接以合同的相对性论证借名人对出名人只享有债权存在逻辑的断层。应在借名买房行为的复合结构基础上明晰借名买房协议执行排除效力的理论进路:首先讨论房屋买卖合同的双方主体并明确案涉房屋物权归出名人所有;进而明确借名买房协议有效时,借名人享有的是要求出名人在条件具备时变更不动产登记以转移房屋所有权的债权;借名买房协议无效时,借名人享有的是要求出名人返还购房价款等费用的债权;最后将借名人享有的债权与申请执行人享有的权利进行比较,若借名买房协议无效或申请执行人享有物权,则该债权无法排除执行;若借名买房协议有效,需法官进行综合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借名买房协议 排除执行 司法困境 民法进路
下载PDF
司法迁就转向法治治理:基层法院参与乡村治理的路径 被引量:2
3
作者 洪泉寿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93-100,共8页
乡村社会属于熟人社会,在调整人们关系中民间法发挥举足轻重作用,由此便引致了基层法院审判职能困惑、司法方式随意、审判依据虚无及审判权威缺失等问题。实际上,我国当前乡村司法法治化条件业已成熟,如持续广泛的普法教育,提升了基层... 乡村社会属于熟人社会,在调整人们关系中民间法发挥举足轻重作用,由此便引致了基层法院审判职能困惑、司法方式随意、审判依据虚无及审判权威缺失等问题。实际上,我国当前乡村司法法治化条件业已成熟,如持续广泛的普法教育,提升了基层民众的法治意识及诉讼能力;变动的乡村社会规范结构,改变了礼法等思想的支配地位和影响范围;转变的乡村社会矛盾,涌现出大量的新型民间争端;优化的基层法官队伍,彰显出优良的职业操守和职业素养。不过,坚守法治之路并不代表着绝对垄断司法专业化、绝对运用审判技术、完全排斥诉讼契约、全盘放弃调解方式,村司法法治化道路必然是一条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迁就 乡村民事争端 法治进路 基层司法 乡村法治化
下载PDF
民法典编纂背景下的法教义学:定位与进路 被引量:1
4
作者 蒋言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8-44,共7页
法教义学是以对实定法的确信为前提,以法解释、体系化和形式推理为内容的法学方法论,与民法典相辅相成,是法学科学性的重要保证。在民法典编纂的背景下,法教义学可与社科法学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和谐并存,成为未来中国民法研究的主要范式... 法教义学是以对实定法的确信为前提,以法解释、体系化和形式推理为内容的法学方法论,与民法典相辅相成,是法学科学性的重要保证。在民法典编纂的背景下,法教义学可与社科法学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和谐并存,成为未来中国民法研究的主要范式,并通过相互借鉴实现自身的革新。在这一定位下,法教义学发展需遵循正确处理继受与本土化之间的关系、确立中国司法裁判为目标的实践面向、从法解释发展为解释与续造并举等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法典 法教义学 定位 进路
下载PDF
近代中国的“以礼入法”及其补正——以清末民初民事习惯法典化为例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张洪涛 《比较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7-141,共15页
面对民事习惯在"个人习惯—社会习惯(地域性习俗—全国性惯例)—国家法"的演进过程中,受人口、地域和司法导入机制的影响而形成的国情困境,中国近代立法者不得不选择一种自上而下的道德实用主义道路,"复制"了历史上... 面对民事习惯在"个人习惯—社会习惯(地域性习俗—全国性惯例)—国家法"的演进过程中,受人口、地域和司法导入机制的影响而形成的国情困境,中国近代立法者不得不选择一种自上而下的道德实用主义道路,"复制"了历史上的"以礼入法"过程:将民事习惯法典化的国情困境道德化,归因于习惯自身的碎片化、封建落后、不合时宜;并借助于道德化/意识形态化的节约机制等功能,快速实现了民法典的现代化,但又使民法典走上了去中国化的脱嵌化的道路。为此,中国法治需要一种自下而上的能将法治推进到技术操作层面的技术实用主义意识形态,也需要一种将民事习惯法典化嵌入到中国社会进行透视的嵌入性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习惯法典化 国情困境 “以礼入法” 道德实用主义 技术实用主义 嵌入性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