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2年夏季长江流域气象干旱特征及成因初探 被引量:38
1
作者 冯宝飞 邱辉 纪国良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6-15,共10页
2022年夏季,长江流域发生了罕见的高温干旱事件,科学合理地辨识本次干旱发展过程对于开展干旱预测预警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长江流域1960~2022年的逐日雨量资料和全球再分析数据,从干旱总体特征、演变过程、标准化降水指数(SPI)空间分布... 2022年夏季,长江流域发生了罕见的高温干旱事件,科学合理地辨识本次干旱发展过程对于开展干旱预测预警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长江流域1960~2022年的逐日雨量资料和全球再分析数据,从干旱总体特征、演变过程、标准化降水指数(SPI)空间分布、天气气候状况的角度分析了本次干旱的时空演变特征和成因,并探讨了水利工程在应对干旱事件中的积极作用。结果表明:2022年夏季长江流域干旱事件具有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干旱强度大的特征,流域内多站高温、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长江流域出现全流域中旱、部分地区重旱,其中8月出现全流域重旱、部分地区特旱的特征。6月中旬起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与大陆高压合并后控制范围更广,7~8月几乎一直控制整个长江流域,同时欧亚大陆中高纬西风带环流较平直,青藏高原低涡活动偏弱,流域水汽输送以辐散为主,台风活动明显偏少,共同导致长江流域出现持续高温少雨天气。研究成果可为探明干旱形成的物理机制、干旱预测预警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干旱 极端气候 大气环流 2022年长江流域干旱
下载PDF
北江天然径流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0
2
作者 黎坤 江涛 刘德地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0-25,57,共7页
分析了最近45年来北江天然径流量的变化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江天然年径流量具有阶段性特征,1984年后,发生明显变化,持续丰水和持续枯水时段开始变长,年际变化存在21年和11年的周期;锋面低槽形成大暴雨是北江主汛... 分析了最近45年来北江天然径流量的变化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江天然年径流量具有阶段性特征,1984年后,发生明显变化,持续丰水和持续枯水时段开始变长,年际变化存在21年和11年的周期;锋面低槽形成大暴雨是北江主汛期径流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大罗山、石坑崆是北江的两级迎水坡,其形成的多雨中心圈是北江径流量补充的主要来源;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次年北江年径流量普遍增大,拉尼娜现象出现的当年北江径流量普遍增大;太阳黑子的急剧变化,改变了地球的热力系统,对大气环流产生影响,这是太阳黑子影响流域径流量的一个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径流量 大气环流 厄尔尼诺 太阳黑子 北江
下载PDF
西南地区两次典型大暴雨环境场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易升杰 郑飞 肖天贵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3-85,共13页
四川盆地位于青藏高原的东侧,受其地理位置的影响,该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复杂多变。尤其暴雨预报,是气象工作者一直面临的难题。本文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格点化的降水资料(CN05.1)以及常规气象观测站探空资料... 四川盆地位于青藏高原的东侧,受其地理位置的影响,该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复杂多变。尤其暴雨预报,是气象工作者一直面临的难题。本文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格点化的降水资料(CN05.1)以及常规气象观测站探空资料,从环流背景、水汽条件、动力和热力条件对比分析了2015年夏季四川盆地7月13~15日("7.13"过程)和8月16~18日("8.16"过程)两次暴雨过程的环境场,以期加深对四川盆地暴雨机制的认识。结果表明:1)相对稳定的大尺度环流形势为两次大暴雨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背景场。2)两次过程均存在明显的高空急流和低空急流,并且"8.16"过程高空急流明显强于"7.13"过程,这也是两次过程降水强度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之一。"7.13"过程主要以低空北向急流输送孟加拉湾水汽到四川南部;"8.16"过程低空急流输送孟加拉湾水汽受四川东北部、重庆上空西南涡影响,主要以气旋性环流输送水汽到暴雨上空。3)从暴雨预报的指示意义上分析,两次暴雨过程大气均处于不稳定状态,假相当位温对于暴雨的强度和落区有较好指示。位涡扰动向低层传输,位涡的增大预示着强降水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环流背景 水汽条件 大气不稳定
下载PDF
Primary study on pattern of general circulation of atmosphere before uplif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n eastern Asia 被引量:9
4
作者 江新胜 潘忠习 付清平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1年第8期680-688,共10页
The Tibetan Plateau is a key factor for the pattern of the general circulation of the atmosphere (GCA) in eastern Asia. The pattern of the GCA after the uplift of the plateau is well known, while the pattern of the GC... The Tibetan Plateau is a key factor for the pattern of the general circulation of the atmosphere (GCA) in eastern Asia. The pattern of the GCA after the uplift of the plateau is well known, while the pattern of the GCA before the uplift of the plateau is lack of direct evidences. Based on the knowability of desert, a section recording wind directions across the Cretaceous northern hemisphere mid-low latitude desert belt is measured and the pattern of the GCA in the Cretaceous is reveal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eastern Asia was really controlled by the planetary circulation before the uplift of the plateau, i.e. westerlies in the north and northeast trades in the south. The convert belt between westerlies and trades had drifted northwards and southwards. The possibility of existence of paleo-monsoon is also dealt with and a possibly imposed paleo-monsoon is sugges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fore the uplif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Cretaceous desert belt the pattern of the general circulation of the atmosphere in eastern Asia
原文传递
论森林生态系统与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6
5
作者 杨新华 郭荣发 《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1-15,共5页
降水与森林生态系统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因为降水量决定森林植被的存在与否 ,其次才是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文功能发挥调节降水。但这种反作用是有限的 (如增加降水频率 ,减弱雨强而对年降水量无显著影响 )。事实上 ,规律性的大气环流与... 降水与森林生态系统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因为降水量决定森林植被的存在与否 ,其次才是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文功能发挥调节降水。但这种反作用是有限的 (如增加降水频率 ,减弱雨强而对年降水量无显著影响 )。事实上 ,规律性的大气环流与大地形及局部地形共同决定水汽的输送路径和输送量 ,从而决定降水总量。植树造林的根本目的是利用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文生态功能和森林植被—土壤系统的水分涵养功能而产生的“时滞”效应 ,为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创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生态系统 降水 水循环 大气环流 水汽平衡 水文效应
下载PDF
Uncertainties of ENSO-related Regional Hadley Circulation Anomalies within Eight Reanalysis Datasets
6
作者 Yadi LI Xichen LI +3 位作者 Juan FENG Yi ZHOU Wenzhu WANG Yurong HOU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15-140,共26页
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the leading mode of global interannual variability,usually intensifies the Hadley Circulation(HC),and meanwhile constrains its meridional extension,leading to an equatorward movement... 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the leading mode of global interannual variability,usually intensifies the Hadley Circulation(HC),and meanwhile constrains its meridional extension,leading to an equatorward movement of the jet system.Previous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the response of HC to ENSO events using different reanalysis datasets and evaluated their capability in capturing the main features of ENSO-associated HC anomalies.However,these studies mainly focused on the global HC,represented by a zonal-mean mass stream function(MSF).Comparatively fewer studies have evaluated HC responses from a regional perspective,partly due to the prerequisite of the Stokes MSF,which prevents us from integrating a regional HC.In this study,we adopt a recently developed technique to construct th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HC and evaluate the capability of eight state-of-the-art reanalyses in reproducing the regional HC response to ENSO events.Results show that all eight reanalyses reproduce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HC responses well,with an intensified HC around the central-eastern Pacific but weakened circulations around the Indo-Pacific warm pool and tropical Atlantic.The spatial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HC anomalies among the different datasets is always larger than 0.93.However,these datasets may not capture the amplitudes of the HC responses well.This uncertainty is especially large for ENSO-associated equatorially asymmetric HC anomalies,with the maximum amplitude in 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CFSR)being about 2.7 times the minimum valu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Reanalysis(20CR).One should be careful when using reanalysis data to evaluate the intensity of ENSO-associated HC anomal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gional Hadley circulation ENSO atmosphere-ocean interaction reanalysis data
下载PDF
A Simulation Study of the Effect of Geomagnetic Activity on the Global Circulation in the Earth’s Middle Atmosphere
7
作者 Igor Mingalev Galina Mingaleva Victor Mingalev 《Atmospheric and Climate Sciences》 2013年第3期8-19,共12页
To investigate how geomagnetic activity affects the formation of the large-scale global circulation of the middle atmosphere, the non-hydrostatic model of the global wind system of the Earth’s atmosphere, developed e... To investigate how geomagnetic activity affects the formation of the large-scale global circulation of the middle atmosphere, the non-hydrostatic model of the global wind system of the Earth’s atmosphere, developed earlier in the Polar Geophysical Institute, is utilized. The model produces three-dimensional global distributions of the zonal, meridional, and vertical components of the wind velocity and neutral gas density in the troposphere, stratosphere, mesosphere, and lower thermosphere. Simulations are performed for the winter period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16 January) and for two distinct values of geomagnetic activity (Kp = 1 and Kp = 4). The simul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geomagnetic activity ought to influence considerably on the formation of global wind system in the stratosphere, mesosphere, and lower thermosphere. The influence on the middle atmosphere is conditioned by the vertical transport of air from the lower thermosphere to the mesosphere and stratosphere and vice versa. This transport may be rather distinct under different geomagnetic activity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DDLE atmosphere GLOBAL circulation NUMERICAL SIMULATION
下载PDF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IN A MODEL ATMOSPHERE
8
作者 李发明 吴爱明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01年第1期93-101,共9页
By using the simulation results of an AGCM, which had been run from 1945 to 1993 forced by COADS SST, the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the model atmosphere was investigated and compared with that of NCEP reanalysis dat... By using the simulation results of an AGCM, which had been run from 1945 to 1993 forced by COADS SST, the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the model atmosphere was investigated and compared with that of NCEP reanalysis data. It was found that,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exists significantly in both the tropical Pacific wind fields and the mid-high latitud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of the model atmosphere. The tendency of time variat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the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the model atmosphere are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observation. Relative to the mid-high latitud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the simulation of tropical Pacific wind is more satisfying, which suggests that anomalous variation of SST is still the main factor for the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tropical Pacific wind. It might have mor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tropical wind than on the mid-high latitude atmosphere. However, there is still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imulation and observation. They could be attributed to both the simulation capability of the model and absence of other factors in the model which are important for the interdecadal climate vari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el atmosphere SST anomalies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mid-high latitud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下载PDF
强制炉气循环电炉风量的计算 被引量:1
9
作者 陶传焕 全林康 +1 位作者 瞿康 田钰 《工业加热》 CAS 1997年第3期14-16,共3页
强制炉气循环电炉一般用于加热铝镁合金构件等工件要求温度均匀性较高、且炉温较低,以对流传热为主的场合。这类电炉设计的主要问题是确定风机的风量、风压及合理组织炉内气流的循环。
关键词 电炉 风量计算 铝镁合金 热处理炉 强制炉气循环
下载PDF
构建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的人文氛围
10
作者 吴芳 苏国辉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年第31期9-11,共3页
从高校图书馆流通部门工作现状入手,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探讨了图书馆流通部门如何确立人性化服务理念,搞好流通服务窗口建设,构建流通人文氛围并全面提升服务质量。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流通服务 先进文化 人性化服务 人文氛围
下载PDF
濮阳市一次短历时强降水诊断分析
11
作者 王春玲 崔力 +1 位作者 杜丽娅 许庆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36期278-280,308,共4页
利用常规天气图、NCEP全球分析资料(FNL)、自动站观测资料、新一代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3年7月18日05:00~09:00濮阳市出现的一次短历时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降水过程是由高空三层的暖切变、584 dagpm线... 利用常规天气图、NCEP全球分析资料(FNL)、自动站观测资料、新一代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3年7月18日05:00~09:00濮阳市出现的一次短历时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降水过程是由高空三层的暖切变、584 dagpm线边缘的暖湿气流、地面西南倒槽北上及华北冷空气向南扩散共同影响造成的。高空三层东西向暖切变在濮阳市上空的重合,既提供了动力抬升,又有利于暖湿气流的辐合及上升;高空三层西南暖湿气流的叠加,提供了深厚的水汽通道;西南倒槽顶部冷暖空气交汇处具有较大的斜压性,有利于强降水的产生。强降水发生时高空有充足的水汽输送及其在濮阳上空的辐合,该地又有近于饱和的湿层配合,为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在湿度层结深厚且具有热力不稳定、对流不稳定的气层中,有垂直风切变的触发,很容易产生短时强天气。濮阳位于等θse线密集带南部边缘大值区内,斜压性大,有利于气旋性涡度发展,致使上升运动增强,可使降水强度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环流形势 水汽条件 大气层结 多普勒雷达
下载PDF
AN EXPERIMENTAL SIMULATION ON THE MECHANICAL EFFECT OF TIBETAN PLATEAU ON ZONAL CIRCULATION OF STRATIFIED ATMOSPHERE
12
作者 陈瑞荣 李国庆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1982年第10期1091-1102,共12页
The present work is intended to simulate, in a rotating annulus of stratified liquid, the me-chanical effect of the Xizang (Tibetan) Plateau on the zonal circulation. The main featuresof three flow patterns around the... The present work is intended to simulate, in a rotating annulus of stratified liquid, the me-chanical effect of the Xizang (Tibetan) Plateau on the zonal circulation. The main featuresof three flow patterns around the plateau for different Rossby number R and rotating Eulernumber E are analysed. and a division diagram of the flow pattern in (R, E) plane is given.It has been found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similarity criterions R and E of the experimentalfluid are the same as those existing in the atmosphere for monthly mean states in spring, au-tumn and winter month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satisfied for the following weathersystems over the plateau and its vicinities: the low vortex, trough and shear line over thesoutheast part of the plateau, the tilted ridge over the northwest part of the plateau, the troughpatterns over the upstream and dewnstream of the plateau, the vertical circulation structure, thejets on both north and southeast sides of the plateau, and so on. This shows that the mechanicaleffec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on the general circulation over East Asia deserves close atten-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 EXPERIMENTAL SIMULATION ON THE MECHANICAL EFFECT OF TIBETAN PLATEAU ON ZONAL circulation OF STRATIFIED atmosphere
原文传递
热带大气对非绝热加热的响应及其与ENSO循环关系
13
作者 陈华 霍也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05-609,共5页
通过求解赤道β平面上的线性运动方程,研究了热带大气对主要由海洋热状况异常导致的大气非绝热加热的响应,并探讨了该过程与ENSO循环的关系。结果表明,非绝热加热的直接作用及其产生的Kelvin波、Rossby短波是大气零阶的扰动位势和纬向... 通过求解赤道β平面上的线性运动方程,研究了热带大气对主要由海洋热状况异常导致的大气非绝热加热的响应,并探讨了该过程与ENSO循环的关系。结果表明,非绝热加热的直接作用及其产生的Kelvin波、Rossby短波是大气零阶的扰动位势和纬向风速变化的原因。在El Nino期间,大洋西部首先发展出正的大气位势异常。但随着海洋热状况的正异常的持续,随之在大洋西部即开始孕育和发展,导致热带太平洋海气耦合系统回归正常状态,甚至是转向La Nina的大气异常状态或系统,其标识是非绝热的异常加热所激发的大气Kelvin波的产生和东传,并伴随正位势异常的大值向东移动和大洋西部正的位势异常减弱,信风由此而增强。在La Nina的盛期,海洋热状况存在负异常(即弱于平均状态),则将有相反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 热带大气 非绝热加热 ENSO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大气水汽资源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65
14
作者 梁宏 刘晶淼 李世奎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26-534,F0003,共10页
利用2001年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地基GPS观测资料、M O DIS卫星遥感资料和N CEP格点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大气水汽分布及其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大气总水汽量的年变化在0.3~3.0cm之间,高原其它地... 利用2001年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地基GPS观测资料、M O DIS卫星遥感资料和N CEP格点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大气水汽分布及其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大气总水汽量的年变化在0.3~3.0cm之间,高原其它地区大气总水汽量的年变化在0.2~2.0cm之间;青藏高原东南部河谷的导流作用非常显著,是暖湿气流进入青藏高原内部地区的重要途径;地理纬度和海拔高度决定了青藏高原地区南湿北干的大气水汽分布特征,而大气环流变化则是造成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大气水汽分布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大气总水汽量 季节变化 大气环流
下载PDF
青藏高原气象学的研究进展和问题 被引量:48
15
作者 钱正安 焦彦军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7年第3期207-216,共10页
分高原天气学、高原气候学、高原及邻近地区的大气环流、以及高原数值预报和模拟四方面简要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也兼及国外)青藏高原气象学的主要进展,也提出今后研究中应注意的有关问题。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象学 气候学 大气环流 数值预报
下载PDF
北极涛动与东北冬季温度的联系 被引量:40
16
作者 李春 方之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27-934,共8页
利用1950—1999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东北地区冬季温度资料,借助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相关分析、合成分析以及关联表方法,研究了北极涛动指数(Arctic Oscillation Indices,AOI)与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温度的联系。结果表明,AOI具有明... 利用1950—1999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东北地区冬季温度资料,借助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相关分析、合成分析以及关联表方法,研究了北极涛动指数(Arctic Oscillation Indices,AOI)与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温度的联系。结果表明,AOI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趋势系数R=0.35),其振幅在1968/1969年之前较小,而在1968/1969年之后明显增大,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并且AOI与东北地区冬季温度具有一致的上升趋势(相关系数R=0.59)。研究表明,AO的异常变化通过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东亚地区极地东风以及东亚冬季风异常,进而影响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温度异常,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涛动 大气环流 东北地区 温度
下载PDF
LASG/IAP大气环流谱模式对陆面过程的敏感性试验 被引量:32
17
作者 包庆 刘屹岷 +3 位作者 周天军 王在志 吴国雄 王鹏飞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77-1090,共14页
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最近发展的高分辨率全球大气环流谱模式SAMIL-R42L26,分别与两个陆面模式———NCAR通用陆面模式CLM和简化的简单生物圈模式SSiB进行耦合。在比较了两个陆面过... 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最近发展的高分辨率全球大气环流谱模式SAMIL-R42L26,分别与两个陆面模式———NCAR通用陆面模式CLM和简化的简单生物圈模式SSiB进行耦合。在比较了两个陆面过程模式,指出CLM改进方面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两个陆气耦合模式所模拟的陆气通量交换结果,指出新版本的陆气耦合模式(SAMIL-R42L26与CLM耦合)对表面感热、温度、降水率、潜热通量和海平面气压场的模拟能力大大提高,尤其对于夏季表面感热通量场,使亚洲北部和东南部、格陵兰岛以及北美洲大部分地区的数值从100 W/m2降低到接近60 W/m2,与NCEP再分析资料一致。新版本的陆气耦合模式模拟陆地表面能量收支趋于平衡,为下一步发展海-陆-气-冰耦合气候系统模式提供保障。采用CLM陆面模式,SAMIL-R42L26能较好地模拟亚洲季风区地表感热和潜热的季节演变趋势,而采用SSiB陆面模式的结果,则存在较大误差。文中的结果表明,不同的陆面模式所模拟的大气下垫面(包括洋面)通量发生的变化,通过陆气耦合过程产生的影响不仅仅是局地性的,而且是全球范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模式 陆面模式 陆气通量
下载PDF
北极涛动年代际变化与华北夏季降水的联系 被引量:25
18
作者 李春 罗德海 +1 位作者 方之芳 周后福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55-762,共8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华北夏季降水资料,研究了北极涛动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进而研究与华北夏季降水异常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北极涛动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并在1969年发生了气候突变。北极涛动年代际异常与亚洲...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华北夏季降水资料,研究了北极涛动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进而研究与华北夏季降水异常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北极涛动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并在1969年发生了气候突变。北极涛动年代际异常与亚洲中纬度高度场异常、850 hPa风场的年代际异常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在年代际尺度上,北极涛动与贝加尔湖地区阻塞高压发生频率、东亚夏季风强度和华北夏季降水的关系较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涛动 大气环流 阻塞高压 东亚夏季风 华北夏季降水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一个大洋环流模式和相应的海气耦合模式的评估 I.热带太平洋年平均状态 被引量:19
19
作者 张学洪 俞永强 +3 位作者 宇如聪 刘海龙 周天军 李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949-970,共22页
评估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环流模式L30T63和海气耦合模式FGCM 0模拟的热带太平洋年平均状态 ,资料取自L30T63由观测的大气强迫驱动的Control试验、由NCARCCM3大气强迫驱动的Sp... 评估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环流模式L30T63和海气耦合模式FGCM 0模拟的热带太平洋年平均状态 ,资料取自L30T63由观测的大气强迫驱动的Control试验、由NCARCCM3大气强迫驱动的Spinup试验、以及相应的海气耦合模式FGCM 0。主要的结论是 :( 1 )在“准确”的海表强迫下 ,Control模拟的海面温度和温跃层与观测结果相当接近 ,模式的固有误差是赤道冷舌过分西伸和东南太平洋温跃层偏浅。 ( 2 )Spinup能模拟出合理的热带太平洋上层海洋环流 ,但存在两个问题 ,即 :暖池区海面温度显著偏高、沿赤道的梯度过大 ;赤道温跃层偏浅、东西向坡度偏小 ,它们分别与CCM3提供的海表短波辐射通量和风应力的系统误差有关。这两个问题很可能是海气耦合模式FGCM 0运行初期误差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 3)FGCM 0模拟的赤道暖池区上层 1 0 0m的平均温度比观测低 3℃。分析表明FGCM 0夸大了暖池区海洋动力过程的降温作用 ,使得模拟的“暖池”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冷舌的属性。FGCM 0模拟的热带南太平洋温跃层比观测结果偏浅数十米到 1 0 0m ,以致赤道两侧的上层海洋温度分布趋于对称 ,成为“doubleITCZ”现象在上层海洋中的表现。风应力旋度的系统误差和垂直混合随深度衰减过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太平洋 海表温度 温跃层 海洋环流模式 海气耦合模式
下载PDF
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事件的协调发展 被引量:13
20
作者 巢纪平 袁绍宇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47-252,共6页
对次表层海温距平的分布和变化的分析表明,在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都存在海温距平的偶极子模态,即在赤道附近大洋东、西两个部分的海温距平在不少年份呈反符号分布。进一步分析表明,两大洋海温距平的偶极子模态间有密切的联系。在分析它们... 对次表层海温距平的分布和变化的分析表明,在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都存在海温距平的偶极子模态,即在赤道附近大洋东、西两个部分的海温距平在不少年份呈反符号分布。进一步分析表明,两大洋海温距平的偶极子模态间有密切的联系。在分析它们和850hPa纬向风距平后指出,正是Walker环流异常把两大洋的海温距平变化联系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 太平洋 偶极子 异常Walker环流 海-气相互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