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含固体颗粒竖直弯管段塞流/乳沫状流冲蚀速率预测 被引量:7
1
作者 曹学文 彭文山 +2 位作者 胥锟 樊茵 李金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9-128,共10页
气液混输管道中流体流动复杂,流体对管壁冲刷严重,管道中含有固体颗粒极大地加剧了管内介质对管壁的冲击,极易造成管道冲蚀破坏。为研究含固体颗粒管道在段塞流/乳沫状流下的冲蚀速率,提出一种基于段塞体颗粒分布的冲蚀计算方法,在Euler... 气液混输管道中流体流动复杂,流体对管壁冲刷严重,管道中含有固体颗粒极大地加剧了管内介质对管壁的冲击,极易造成管道冲蚀破坏。为研究含固体颗粒管道在段塞流/乳沫状流下的冲蚀速率,提出一种基于段塞体颗粒分布的冲蚀计算方法,在Eulerian坐标系下求解气液混合相连续相流场,Lagrangian坐标系下求解颗粒离散相运动轨迹,利用Oka,et al冲蚀模型及Grant和Tabakoff颗粒-壁面碰撞模型计算管壁冲蚀速率。结果表明:提出的CFD冲蚀计算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值最接近,且与Chen等的简化计算方法相比,精确度有较大提高;竖直弯管段塞流/乳沫状流中的固体颗粒主要位于段塞体和液膜中,段塞体和液膜中的固体颗粒分布不均匀,段塞体中固体颗粒含量较多;固体颗粒在段塞体中的分布系数约为0.8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颗粒 冲蚀 弯管 段塞流 乳沫状流 段塞体 段赛单元 颗粒分布
下载PDF
垂直同心环空管内上升弹状流向团状流的转换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军 陈听宽 +1 位作者 罗毓珊 王海军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1-34,共4页
对垂直同心环形管内上升气液弹状流向团状流的转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根据弹状流及团状流的流动特性 ,并考虑同心环形管的结构特征 ,建立了垂直同心环形管上升气液团状流向环状流转换的新的理论模型。通过文中的实验数据及其他研究者的... 对垂直同心环形管内上升气液弹状流向团状流的转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根据弹状流及团状流的流动特性 ,并考虑同心环形管的结构特征 ,建立了垂直同心环形管上升气液团状流向环状流转换的新的理论模型。通过文中的实验数据及其他研究者的实验数据对该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了检验 ,并与其他研究者的模型进行了比较 ,最后还对环形管结构参数对转换的影响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同心环空管 弹状流 团状流 流型转换
下载PDF
瞬变运动条件对竖直管内搅混流向环状流转变边界的影响研究
3
作者 马文慧 曹夏昕 谢添舟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98-704,共7页
船舶在航行过程中处于海洋瞬变运动环境,两相流动常处于瞬变运动状态,两相流型可能与陆基条件时不同,进而影响流动传热特性,准确判别瞬变运动条件下两相流型对两相阻力和传热的计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摇摆和升潜两种典型海洋运动条... 船舶在航行过程中处于海洋瞬变运动环境,两相流动常处于瞬变运动状态,两相流型可能与陆基条件时不同,进而影响流动传热特性,准确判别瞬变运动条件下两相流型对两相阻力和传热的计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摇摆和升潜两种典型海洋运动条件,引入运动产生的瞬变外力场,构建了瞬变运动条件下搅混流-环状流转变准则,该准则也可适用于竖直向上和倾斜流动。通过静止和瞬变运动条件下实验数据对转变准则模型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与实验结果符合很好。通过对转变准则进行分析,绘制了搅混流-环状流转变曲线,获得了运动参数对流型转变边界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摇摆运动 升潜条件 搅混流 环状流 转变准则
下载PDF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irlift pump under vertical solid-water-gas flow conditions for conveying centimetric-sized coal particles
4
作者 Parviz Enany Carsten Drebenshted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Technology》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53-66,共14页
In this study,the installation of an airlift pump with inner diameter of 102 mm and length of 5.64 m was utilized to consider the conveying process of non-spherical coal particles with density of 1340 kg/m3 and graini... In this study,the installation of an airlift pump with inner diameter of 102 mm and length of 5.64 m was utilized to consider the conveying process of non-spherical coal particles with density of 1340 kg/m3 and graining 25-44.5 mm.The test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magnitude of increase in the solid transport rate due to the changes in the three tested parameters between compressed air velocity,submergence ratio,and feeding coal possibility was not the same,which are stand in range of 20%,75%,and 40%,respectively.Hence,creating the optimal airlift pump performance is highly dependent on submergence ratio.More importantly,we measured the solid volume fraction using the method of one-way valves in order to minimize the disadvantages of conventional devices,such as fast speed camera and conductivity ring sensor.The results confirmed that the volume fraction of the solid phase in the transfer process was always less than 12%.To validate present experimental data,the existing empirical correlations together with the theoretical equations related to the multiphase flow was used.The overall agreement between the theory and experimental solid delivery results was particularly good instead of the first stage of conveying process.This drawback can be corrected by omitting the role of friction and shear stress at low air income velocity.It was also found that the model developed by Kalenik failed to predict the performance of our airlift operation in terms of the mass flow rate of the coal partic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rtical velocity Non-spherical particle Submergence ratio Three-phase flow churn flow Superficial velocity
下载PDF
竖直管内弹状流向搅混流转变界限的判定 被引量:4
5
作者 曹夏昕 阎昌琪 +2 位作者 孙立成 孙中宁 黄渭堂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z1期68-72,共5页
本文对两种不同管径的竖直管内弹状流向搅混流转变界限的判定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发现,在弹状流向搅混流转变的过程中,管内压力会随气体流量的增加出现先降低后上升的非单调性变化。通过对管内压力和摩阻变化的理论分析,并在可视化观... 本文对两种不同管径的竖直管内弹状流向搅混流转变界限的判定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发现,在弹状流向搅混流转变的过程中,管内压力会随气体流量的增加出现先降低后上升的非单调性变化。通过对管内压力和摩阻变化的理论分析,并在可视化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压力变化曲线的转折点即为搅混流产生的起始点。然后根据实验数据,绘出两种不同管径下的搅混流转变界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直管 弹状流 搅混流 转变界限
下载PDF
摇摆运动对弹状流向搅拌流转变边界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谢添舟 徐建军 +1 位作者 卓文彬 陈炳德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589-1594,共6页
流型的精确识别对于改进两相压降的计算精度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静止时实验数据对现有弹状流向搅拌流的转变准则进行了验证评价。在此基础上选择符合最好的转变准则,引入摇摆运动产生的瞬变外力场,构建了摇摆条件下弹状流搅拌流转变... 流型的精确识别对于改进两相压降的计算精度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静止时实验数据对现有弹状流向搅拌流的转变准则进行了验证评价。在此基础上选择符合最好的转变准则,引入摇摆运动产生的瞬变外力场,构建了摇摆条件下弹状流搅拌流转变准则,利用摇摆条件下的实验数据进行了验证。对转变准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现有工况范围内,随摇摆振幅的增大,弹状流向搅拌流转变略有提前,而摇摆周期对流型转变的影响可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摇摆运动 弹状流 搅拌流 流型转变边界
下载PDF
气液团状流内界面波运动模型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王科 马江 白博峰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116-2119,共4页
为了揭示团状流中夹带液滴的产生机理,本文建立了气液团状流内界面波运动模型。该模型可以预测界面波沿壁而的运动规律及界面波特性(波幅、波速)的变化特点,理论解释团状流扰动性大的特点。结果表明:当气速较小或液速较大时,界面波在运... 为了揭示团状流中夹带液滴的产生机理,本文建立了气液团状流内界面波运动模型。该模型可以预测界面波沿壁而的运动规律及界面波特性(波幅、波速)的变化特点,理论解释团状流扰动性大的特点。结果表明:当气速较小或液速较大时,界面波在运动过程中存在反转现象,当进入环状流时,反转现象消失。界面波波速与最大波幅均随气、液速度的增大而增大,而临界波幅主要受气速的影响。通过与实验结果对比,证明该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界面波在团状流条件下的运动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状流 界面波 动力学模型 液泛
原文传递
搅拌流内大振幅界面波特性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王科 叶晶 白博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286-2292,共7页
针对竖直管内不同工况下气液两相搅拌流内的大振幅界面波特征参数(波形、波幅、波长和频率等)及运动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系统分析了流动参数对大振幅界面波特征参数及运动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由于重力和气流剪切力在大振幅界面波... 针对竖直管内不同工况下气液两相搅拌流内的大振幅界面波特征参数(波形、波幅、波长和频率等)及运动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系统分析了流动参数对大振幅界面波特征参数及运动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由于重力和气流剪切力在大振幅界面波不同运动阶段的影响程度不同,大振幅界面波在运动过程中存在与气流先逆向后同向的运动特点,证明了液泛现象普遍存在于搅拌流内,揭示了造成搅拌流液膜振荡剧烈的原因;搅拌流内,大振幅界面波波形符合正态分布函数特征,且波幅较环状流内扰动波波幅大,但是波幅和波长变化趋势与环状流内扰动波变化趋势相似,即波幅和波长随着气速的增大而减小,随液量的增大而增大,且当气速较小时,临界波幅随着液量的增加逐渐趋于定值;而大振幅界面波平均产生频率随气速和液速的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两相流 搅拌流 界面波 波动特性 液膜 液泛
下载PDF
单压吸收式制冷系统气泡泵理论模型与验证 被引量:2
9
作者 叶鹏 刘道平 梁俣 《低温与超导》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79-82,共4页
应用两相流理论,对单压吸收式制冷系统中气泡泵在绝热块状流工况下的工作特性进行理论分析,建立了气泡泵的理论模型,并对以饱和水为工质的气泡泵稳态工作运行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气泡泵提升管内的两相流流型与加热功率和沉浸... 应用两相流理论,对单压吸收式制冷系统中气泡泵在绝热块状流工况下的工作特性进行理论分析,建立了气泡泵的理论模型,并对以饱和水为工质的气泡泵稳态工作运行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气泡泵提升管内的两相流流型与加热功率和沉浸比有关,随着加热功率或沉浸比的增加,提升管中两相流流型将发生改变,气泡泵提升效率先增大后减小,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曲线逐渐偏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泡泵 理论模型 沉浸比 块状流
下载PDF
卧式热虹吸再沸器出口管线振动分析及改造 被引量:2
10
作者 袁娟 《中外能源》 CAS 2019年第5期86-90,共5页
热虹吸再沸器的详细工程设计影响石油化工装置的稳定运行,一台完整的热虹吸再沸器的工艺设计包括结构设计、压力平衡计算和流型稳定性分析。某MTO装置开工过程中一台进料汽化器的出口管线发生振动,从而影响装置开车。为解决此问题,借助... 热虹吸再沸器的详细工程设计影响石油化工装置的稳定运行,一台完整的热虹吸再沸器的工艺设计包括结构设计、压力平衡计算和流型稳定性分析。某MTO装置开工过程中一台进料汽化器的出口管线发生振动,从而影响装置开车。为解决此问题,借助传热设计软件HTRI7.0对该换热器进行分析和改造:卧式热虹吸再沸器的安装高度与再沸器的出口汽化率(或者说流型)紧密相关;卧式热虹吸再沸器的出口管线较长,管线布置要求较多,对于再沸器的流型影响较大,在工艺系统和结构设计过程中应仔细核算;与自然循环的再沸器相连的塔器设备的液位对再沸器的安装高度有影响,在进行结构设计过程中,应注意消除软件给出的所有不稳定性或振动的警告。发现再沸器的震动原因为推动力太大,导致再沸器出口管线两相流流体的流型为块状流从而引起塔器不稳定运行,可以在再沸器的入口管线增加手动调节阀调节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卧式热虹吸再沸器 出口管线 振动 块状流
下载PDF
竖直环形流道内流动沸腾传热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立成 阎昌琪 曹夏昕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78-682,共5页
在沸腾传热实验中,一般壁面的加热方式有电加热和流体加热两种,在两种方式下的沸腾传热特性存在差异.针对流体加热方式下的沸腾传热问题,采用水加热方法,对水在竖直环形流道内的流动沸腾传热特性进行了可视化研究,并结合环状流模型、液... 在沸腾传热实验中,一般壁面的加热方式有电加热和流体加热两种,在两种方式下的沸腾传热特性存在差异.针对流体加热方式下的沸腾传热问题,采用水加热方法,对水在竖直环形流道内的流动沸腾传热特性进行了可视化研究,并结合环状流模型、液泛原理和紊流普朗特数理论,给出了传热计算模型.实验段环隙宽度有5和3 mm两种,质量流速分别为16.8~55.3 kg/(m2s)和15.3~62.1 kg/(m2s).实验结果表明,饱和沸腾区域以搅混流为主,液泛现象是搅混流形成的内在机理,搅混使传热得以增强;基于环状流模型的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符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流动沸腾 竖直环形流道 搅混流 水加热方法
下载PDF
大管径垂直管道内高压汽液混合流动的数值研究
12
作者 黄娜 周云龙 高聚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48-1355,共8页
采用流体体积模型(VOF)对高压环境下190 mm大管径垂直管内水蒸汽-水混合流动进行数值研究。数值计算得到了5.07,10.13与17.23 MPa高压下大管径垂直管内汽液流型分布图及搅混流态的相分布图和速度场分布,并与常压下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 采用流体体积模型(VOF)对高压环境下190 mm大管径垂直管内水蒸汽-水混合流动进行数值研究。数值计算得到了5.07,10.13与17.23 MPa高压下大管径垂直管内汽液流型分布图及搅混流态的相分布图和速度场分布,并与常压下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以研究压力环境带来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高压环境下大管径垂直管内的流型图与Hewitt和Roberts流型图的吻合度较差。高压环境下大管径垂直管内没有出现雾状流;泡状流和搅混流的发生区域扩大;弹状流的发生区域被压缩得很小;环状流的变化最小。随着压力的增大,大管径垂直管内汽液搅混流中界面波的高度有所降低;液膜铺展在壁面的面积扩大;系统的稳定性提高。速度场分布是管道中心处速度较大;近壁面处速度场发生振荡;壁面处速度迅速减小至零。随着压力的增大,近壁面处速度场振荡的紊乱程度减轻。根据汽液两相流动特性,分析了发生以上现象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相流 搅混流 VOF 数值分析
下载PDF
气液两相搅拌流内夹带液滴产生机理及粒径分布
13
作者 王科 叶晶 白博峰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0期3490-3497,共8页
对竖直管内气液两相搅拌流内夹带液滴产生机理,截面液相分布及夹带液滴粒径分布进行深入的实验研究,讨论了搅拌流内夹带液滴产生方式,揭示了夹带液滴产生方式对夹带液滴粒径大小影响规律,获得了搅拌流内液滴粒径分布特性.结果表明,不同... 对竖直管内气液两相搅拌流内夹带液滴产生机理,截面液相分布及夹带液滴粒径分布进行深入的实验研究,讨论了搅拌流内夹带液滴产生方式,揭示了夹带液滴产生方式对夹带液滴粒径大小影响规律,获得了搅拌流内液滴粒径分布特性.结果表明,不同的流动条件下,搅拌流内存在液桥破裂、袋式破碎和丝带式破碎3种夹带液滴产生方式.在弹状流向搅拌流转变时,液桥被气相来流冲破产生大液块;当气速较低时,夹带液滴以袋式破碎为主,夹带液滴粒径较大,气相场液滴浓度较高,液滴夹带效果显著;随着气速的增加,袋式破碎机理受到抑制,丝带式破碎机理作用逐渐显著并最终占主导地位,夹带液滴粒径较小,且气相场液滴浓度在搅拌流向环状流转变点附近达到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两相流 搅拌流 液滴夹带 液滴粒径 液泛
原文传递
窄矩形通道内搅混流和环状流相界面参数的计算方法
14
作者 程林海 谷海峰 +2 位作者 刘安泰 虞想 张君毅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566-1574,共9页
空泡份额和界面浓度是两相流动中重要的相界面参数,准确获取窄矩形通道内搅混流和环状流工况下空泡份额和界面浓度是构建和完善两流体模型的关键。本文针对横截面为65 mm×2 mm的矩形通道开展了气液两相流动特性可视化实验研究,气... 空泡份额和界面浓度是两相流动中重要的相界面参数,准确获取窄矩形通道内搅混流和环状流工况下空泡份额和界面浓度是构建和完善两流体模型的关键。本文针对横截面为65 mm×2 mm的矩形通道开展了气液两相流动特性可视化实验研究,气相折算速度j_(g)=1~9 m/s,液相折算速度j_(f)=0.1~1.5 m/s,流型包含搅混流和环状流。提出了基于高速摄像法获取搅混流和环状流下空泡份额和界面浓度的分析计算方法,利用该方法所得空泡份额与窄矩形通道内经验关系式计算值的相对偏差约在10%以内。此计算方法可为研究复杂流型下窄矩形通道内的相界面参数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搅混流 环状流 空泡份额 界面浓度 窄矩形通道
下载PDF
高压环境下垂直管内汽液搅混流相界面特征
15
作者 黄娜 周云龙 高聚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5-62,共8页
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基于流体体积模型(VOF)分别对5.07,10.13,17.22 MPa高压环境下垂直管内水蒸汽-水搅混流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环境压力、汽速和液速对汽液搅混流界面波临界振幅、形成周期和相界面稳定性的影响。采用通过实验结果验证的... 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基于流体体积模型(VOF)分别对5.07,10.13,17.22 MPa高压环境下垂直管内水蒸汽-水搅混流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环境压力、汽速和液速对汽液搅混流界面波临界振幅、形成周期和相界面稳定性的影响。采用通过实验结果验证的数学模型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显示,伴随压力的增大,汽液相界面的稳定性得到显著提高,界面波的形成周期也随之延长。界面波临界振幅随环境压力的增大而增大,液速的降低或汽速的提高有利于降低界面波临界振幅,但是环境压力越大,这种影响越小。根据汽液两相流动特性,分析认为出现以上现象是由于汽液物性的不同所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相流 搅混流 相界面特征 流体体积模型 垂直管
下载PDF
高参数热力设备中临界热流密度预测模型研究
16
作者 林睿南 王昊 +2 位作者 安建川 肖飞 王科 《石油化工设备技术》 CAS 2021年第6期5-10,I0001,I0002,共8页
沸腾换热装置广泛存在于石油、化工等工业领域中。目前针对临界热负荷预测模型中环状流初始夹带份额的假设缺乏理论依据。基于搅拌流内相关实验结果和理论认识,系统分析初始夹带份额对临界热负荷预测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搅拌流区内夹... 沸腾换热装置广泛存在于石油、化工等工业领域中。目前针对临界热负荷预测模型中环状流初始夹带份额的假设缺乏理论依据。基于搅拌流内相关实验结果和理论认识,系统分析初始夹带份额对临界热负荷预测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搅拌流区内夹带液滴尺寸较大且具有较大的动量,对下游环状流流场特征产生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当质量流量较高时,初始夹带份额的选取对临界热负荷预测精度、出口干度影响剧烈。因此,文章提出了将临界热负荷预测模型的计算起始点由环状流起始点提前至搅拌流起始点的改进思想。改进后的液膜流动模型不仅预测精度较高,且更符合实际物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搅拌流 液膜流动模型 临界热负荷 液滴夹带
下载PDF
过渡流态对气举举升效率的影响与预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淼 刘琦 +2 位作者 高纯良 马文海 高飞 《新疆石油天然气》 CAS 2008年第2期66-69,共4页
在低压气水同产井中,段塞流转向环雾流的转变通常发生在上升过程中,它通常被认为是利用气举排水采气时产水量不稳定波动的根源。了解并且准确预测段塞流到环雾流的整个转变过程,可对低压产水气井采取高效气举排液起到关键性的帮助。本... 在低压气水同产井中,段塞流转向环雾流的转变通常发生在上升过程中,它通常被认为是利用气举排水采气时产水量不稳定波动的根源。了解并且准确预测段塞流到环雾流的整个转变过程,可对低压产水气井采取高效气举排液起到关键性的帮助。本文通过引用现场和实验室数据,证实从段塞流到环状流的转变过程是极不稳定的流动状态,严重影响气举携液效率,应该采取措施避免其发生。此外,笔者介绍了一种预测过渡流发生的方法,现场实例验证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判断其发生的时间,由此可以及时制定或改变相应的措施予以避免:相对于产气水量大的气井,气举主要是采用段塞流的形式排液;而相对于产液体积小的气井,气举排液方式通常采用环雾流的形式排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井积液 段塞流 环雾流 过渡流 气举效率
下载PDF
垂直下降管内油气水三相间歇-环状流转换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蔡继勇 陈听宽 罗毓珊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1期44-48,共5页
对垂直下降管内油气水三相间歇流向环状流的转换进行了详细的实验研究,提出了发生转换的新判别式,着重研究了流体粘度对转换的影响,预测模型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此模型优于其他文献中提出的预测模型,具有较广的适用范围.
关键词 垂直下降管 油气水三相流 间歇流 环状流 转换
下载PDF
体热源沸腾池的建模及其验证 被引量:1
19
作者 石晓波 罗锐 王洲 《核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5-60,共6页
在事故保护系统和自动停堆系统失效的假设下,快堆中一大类事故可能会发展到熔融池和沸腾池阶段,此阶段的特征是:液态钢和液态燃料为池内主要成分,以燃料的裂变热为体热源,整个池子被附着在冷壁面上的UO2固化壳包裹,当其中钢的温度超过... 在事故保护系统和自动停堆系统失效的假设下,快堆中一大类事故可能会发展到熔融池和沸腾池阶段,此阶段的特征是:液态钢和液态燃料为池内主要成分,以燃料的裂变热为体热源,整个池子被附着在冷壁面上的UO2固化壳包裹,当其中钢的温度超过沸点时,便开始沸腾。建立了一个半经验模型来描述体热源沸腾池的行为。模型中,用漂移速度模型来预测空泡份额分布,用修正后的Greene关系式计算平均传热系数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验结果确定局部传热系数,用焓方法求解包裹沸腾池的固化壳的温度场及厚度。对SCARABEE BF2实验(单组分UO2沸腾池)及BE+2(UO2 钢混合沸腾池)进行了模拟计算,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沸腾 热源 验证 建模 局部传热系数 平均传热系数 半经验模型 系统失效 保护系统 主要成分 液态燃料 空泡份额 速度模型 模拟计算 计算结果 UO2 液态钢 实验 关系式 温度场 单组分 事故 包裹 固化 熔融 混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