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加味止痒合剂治疗慢性瘙痒性皮肤病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彬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8-100,共3页
目的:探讨加味止痒合剂治疗慢性瘙痒性皮肤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以加味止痒合剂水煎内服、外洗并冰黄肤乐软膏外用,对照组以肤痒颗粒内服并冰黄肤乐软膏外用,观察234例慢性瘙痒性皮肤病患者(皮肤瘙痒症78例、慢性湿疹89例、神经性... 目的:探讨加味止痒合剂治疗慢性瘙痒性皮肤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以加味止痒合剂水煎内服、外洗并冰黄肤乐软膏外用,对照组以肤痒颗粒内服并冰黄肤乐软膏外用,观察234例慢性瘙痒性皮肤病患者(皮肤瘙痒症78例、慢性湿疹89例、神经性皮炎67例)疗效情况,借助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作为评判疗效工具,分别以治疗第2周、治疗第4周的疗效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治疗第4周总有效数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加味止痒合剂是治疗慢性瘙痒性皮肤病有效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味止痒合剂 慢性瘙痒性 皮肤病 临床研究
下载PDF
野黄芩素纳米晶体的制备及治疗慢性瘙痒模型药效评价
2
作者 刘新颖 王富江 葛海涛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946-2954,共9页
目的制备野黄芩素纳米晶体(scutellarein nanocrystals,Scu-NCs),进行药剂学性质研究,并考察其对小鼠皮肤干燥瘙痒模型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反溶剂沉淀技术制备Scu-NCs,并通过冷冻干燥技术将其固化成固体粉末;测定ScuNCs的平均粒径、分... 目的制备野黄芩素纳米晶体(scutellarein nanocrystals,Scu-NCs),进行药剂学性质研究,并考察其对小鼠皮肤干燥瘙痒模型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反溶剂沉淀技术制备Scu-NCs,并通过冷冻干燥技术将其固化成固体粉末;测定ScuNCs的平均粒径、分散系数、ζ电位并观察其微观结构;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分析其晶型及化学结构的变化;测试其体外药物溶出速率和其凝胶剂的体外释放度;评价野黄芩素及Scu-NCs凝胶剂经皮给药对丙酮/乙醚和水(acetone-ether-water,AEW)诱导的小鼠干皮瘙痒模型的止痒作用。结果制备得到的Scu-NCs平均粒径为(379.1±1.7)nm,多分散系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值为0.238±0.081,ζ电位为(25.50±0.25)mV;野黄芩素纳米化后野黄芩素的晶型和化学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ScuNCs冷冻干燥后粒径无明显变化;野黄芩素纳米化后提高了药物2 h内的溶出速率、溶出度及Scu-NCs凝胶剂6 h内的体外释放度;与AEW模型组相比,野黄芩素、Scu-NCs凝胶剂给药组可明显降低小鼠1 h内抓挠次数,抑制颈背部表皮增厚及皮肤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表达,且Scu-NCs对AEW模型抑制效果更明显。结论Scu-NCs粒径较小且均匀,其纳米化后晶型和化学结构没有发生明显改变;将野黄芩素制备成纳米晶体后,可明显改善药物的溶出度与体外释放度,对皮肤局部慢性瘙痒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黄芩素 纳米晶体 凝胶 慢性瘙痒 外用制剂 反溶剂沉淀技术 冷冻干燥技术 白细胞介素 肿瘤坏死因子-α
原文传递
慢性瘙痒的中医药治疗 被引量:6
3
作者 杨顶权 《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 2015年第6期625-632,共8页
瘙痒是皮肤科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慢性瘙痒尤其是皮肤瘙痒症的治疗是皮肤科医生面临的难题,中医治疗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中医除了内服外用中药外,还有极具特色的针灸综合疗法。本文回顾了近年来有关中医内服外用中药及针灸综合治疗... 瘙痒是皮肤科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慢性瘙痒尤其是皮肤瘙痒症的治疗是皮肤科医生面临的难题,中医治疗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中医除了内服外用中药外,还有极具特色的针灸综合疗法。本文回顾了近年来有关中医内服外用中药及针灸综合治疗慢性瘙痒的临床报道,为治疗慢性瘙痒提供一些分析及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瘙痒 皮肤瘙痒症 中药治疗 针灸综合治疗
下载PDF
刍议柴胡与慢性瘙痒 被引量:1
4
作者 钟林 郭静 《中医药学报》 CAS 2022年第11期5-8,共4页
慢性瘙痒是人们攻克疼痛之后的又一大难题,其病因复杂,难以根治。慢性瘙痒性疾病的反复发作,会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从而加重瘙痒,形成恶性循环,给人们的身心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目前研究发现柴胡的主要活性成分柴胡皂苷具... 慢性瘙痒是人们攻克疼痛之后的又一大难题,其病因复杂,难以根治。慢性瘙痒性疾病的反复发作,会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从而加重瘙痒,形成恶性循环,给人们的身心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目前研究发现柴胡的主要活性成分柴胡皂苷具有改善焦虑、调节免疫等功效,可用于慢性瘙痒的治疗,故本文将对运用柴胡治疗慢性瘙痒性疾病作一综述,旨在为临床治疗慢性瘙痒性疾病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胡 慢性瘙痒 治疗
下载PDF
两种方法构建小鼠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朱晓筱 周兰兰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591-1596,共6页
目的探讨2,4-二硝基氟苯(2,4-dinitrofluorobenzene,DNFB)诱导不同建模周期的过敏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模型的差异,为在皮肤瘙痒和炎症的研究中明确和选择更适合的动物模型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DNFB作为致敏剂... 目的探讨2,4-二硝基氟苯(2,4-dinitrofluorobenzene,DNFB)诱导不同建模周期的过敏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模型的差异,为在皮肤瘙痒和炎症的研究中明确和选择更适合的动物模型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DNFB作为致敏剂,0.5%DNFB构建2周ACD模型,敏化5 d后,造模部位间隔1 d给药1次,重复4次;0.15%DNFB构建5周ACD模型,敏化1周后,DNFB涂抹造模部位,每周2次,持续4周。每次涂抹DNFB 24 h后记录行为学视频60 min。造模结束后,ELISA检测血清中Ig-E水平,且造模处皮肤进行组织病理学染色并观察。结果两种建模的ACD小鼠整个建模过程都伴随着皮肤反复接触DNFB后的严重刮擦反应,且抓挠次数明显增多(P<0.01)。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两种造模方法均存在表皮增厚(P<0.01),角化过度和炎症性细胞浸润(P<0.01),且血清中Ig-E水平显著升高。结论DNFB引起的ACD模型非常稳定,两种建模周期均表现出瘙痒、皮肤损伤和免疫炎症反应,而5周模型可能有更典型的症状,且有足够时间观察药物的作用,这为进一步研究瘙痒和炎症相关药物提供实验基础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接触性皮炎 2 4-二硝基氟苯 慢性瘙痒 免疫炎症 肥大细胞 动物模型
下载PDF
不同频率电针和药物治疗慢性痒的疗效及对血清IL-6、IP-10水平的影响
6
作者 李凌霄 王青青 +2 位作者 葛雯嫱 李熳 方勇 《针灸临床杂志》 2021年第6期32-36,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EA)和药物治疗慢性痒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细胞因子IL-6(Interleukin-6)、IP-10(IFN-γ-inducible protein-10)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化法,将37例慢性痒患者随机分为3组,其中高频电针组14例、低频电针组12...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EA)和药物治疗慢性痒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细胞因子IL-6(Interleukin-6)、IP-10(IFN-γ-inducible protein-10)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化法,将37例慢性痒患者随机分为3组,其中高频电针组14例、低频电针组12例、药物(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组11例。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对3组患者进行数字评分(NRS)、瘙痒严重程度量表评分(ISS),同时测定患者血清IL-6、IP-10的水平。结果:高频电针组总有效率100%(13/13),优于低频电针组(70%,7/10)及药物治疗组(60%,6/10);3组患者治疗后NRS、ISS评分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频电针组治疗后NRS、ISS评分较低频电针组、药物治疗组显著较低(P<0.05);3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6含量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频电针组血清IL-6含量均明显低于低频电针组、药物治疗组(P<0.05);3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P-10含量均升高(P<0.05),高频电针组血清IP-10含量均明显高于低频电针组、药物治疗组(P<0.05)。结论:电针治疗慢性痒临床疗效好,能缓解瘙痒程度,降低抓挠频率,改善生活质量,IL-6、IP-10可能参与了不同频率电针及药物治疗慢性痒的机制,其中高频电针效果最佳,值得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高频 瘙痒 慢性痒
下载PDF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联合卤米松乳膏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吴定苏 练思玉 +1 位作者 李晓英 曾抗 《哈尔滨医药》 2016年第S1期12-13,共2页
目的:探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联合卤米松乳膏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的效果。方法将134例瘙痒性皮肤病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7例给予卤米松乳膏治疗;观察组67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联合卤米松乳膏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的效果。方法将134例瘙痒性皮肤病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7例给予卤米松乳膏治疗;观察组67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在治疗2、4周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4周后症状和体征积分分别是(2.05±1.08)分、(0.08±0.07)分,均低于对照组的(3.79±2.13)分、(1.25±0.58)分(t=1.354、t=2.816,P<0.05),观察组总有效为95.5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10%(X2=8.1518,P<0.05)。结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联合卤米松乳膏治疗瘙痒性皮肤病,无副作用,安全、可靠,疗效肯定,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瘙痒性 皮肤病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 卤米松乳膏
下载PDF
复方醋酸曲安奈德治疗慢性瘙痒性皮肤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5
8
作者 王梅 刘海胜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年第23期127-128,共2页
目的对复方醋酸曲安奈德在慢性瘙痒性皮肤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74例慢性瘙痒性皮肤病患者分成甲组与乙组,前者予以复方醋酸曲安奈德溶液,后者予以醋酸曲安奈德溶液,并对两组患者的效果进行观察... 目的对复方醋酸曲安奈德在慢性瘙痒性皮肤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74例慢性瘙痒性皮肤病患者分成甲组与乙组,前者予以复方醋酸曲安奈德溶液,后者予以醋酸曲安奈德溶液,并对两组患者的效果进行观察。结果甲组中患者的总有效率(89.2%)比乙组中患者的总有效率(62.2%)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瘙痒性皮肤病患者予以复方醋酸曲安奈德治疗,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瘙痒性皮肤病 复方醋酸曲安奈德 疗效
下载PDF
Modulation of Pain and Itch by Spinal Glia 被引量:13
9
作者 Makoto Tsuda 《Neuroscience Bulletin》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期178-185,共8页
Chronic pain and itch are a pathological operation of the somatosensory system at the levels of primary sensory neurons, spinal cord and brain. Pain and itch are clearly distinct sensations, and recent studies have re... Chronic pain and itch are a pathological operation of the somatosensory system at the levels of primary sensory neurons, spinal cord and brain. Pain and itch are clearly distinct sensations, and recent studies have revealed the separate neuronal pathways that are involved in each sensation. However,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these sensations turn into a pathological chronic state are poorly understood. A proposed mechanism underlying chronic pain and itch involves abnormal excitability in dorsal horn neurons in the spinal cord. Furthermore, an increasing body of evidence from models of chronic pain and itch has indicated that synaptic hyperexcitability in the spinal dorsal horn might not be a consequence simply of changes in neurons, but rather of multiple alterations in glial cells. Thus, understanding the key roles of glial cells may provide us with exciting insights into the mechanisms of chronicity of pain and itch, and lead to new targets for treating chronic pain and it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uropathic pain chronic itch Microglia Astrocytes Spinal dorsal horn
原文传递
Chemokine Receptor CXCR3 in the Spinal Cord Contributes to Chronic Itch in Mice 被引量:9
10
作者 Peng-Bo Jing De-Li Cao +4 位作者 Si-Si Li Meixuan Zhu Xue-Qiang Bai Xiao-Bo Wu Yong-Jing Gao 《Neuroscience Bulletin》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期54-63,共10页
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chemokine receptor CXCR3 and its ligand CXCL10 in the dorsal root ganglion mediate itch in experimental 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ACD). CXCR3 in the spinal cord also con- tribut... 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chemokine receptor CXCR3 and its ligand CXCL10 in the dorsal root ganglion mediate itch in experimental 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ACD). CXCR3 in the spinal cord also con- tributes to the maintenance of neuropathic pain. However, whether spinal CXCR3 is involved in acute or chronic itch remains unclear. Here, we report that Cxcr3-/- mice showed normal scratching in acute itch models but reduced scratching in chronic itch models of dry skin and ACD. In contrast, both formalin-induced acute pain and 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induced chronic inflammatory pain were reduced in Cxcr3-/- mice. In addition, the expression of CXCR3 and CXCL10 was increased in the spinal cord in the dry skin model induced by acetone and diethyl ether followed by water (AEW). Intrathecal injection of a CXCR3 antagonist alleviated AEW-induced itch. Further- more, touch-elicited itch (alloknesis) after compound 48/80 or AEW treatment was suppressed in Cxcr3-/- mice. Finally, AEW-induced astrocyte activation was inhibited in Cxcr3-/- mice. Taken together, these data suggest that spinal CXCR3 mediates chronic itch and alloknesis, and targeting CXCR3 may provide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chronic prurit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ronic itch Alloknesis Dry skin CXCR3 CXCL10 - Spinal cord
原文传递
中央杏仁核生长抑素阳性神经元参与小鼠急性痒和慢性痒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梁怡 饶茜 +2 位作者 荆雪 金鑫 米志宽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3期255-261,共7页
目的:观察急性痒和慢性痒小鼠中央杏仁核(CeA)内生长抑素(SST)阳性神经元的激活情况,为其参与痒觉信息的调控提供形态学证据。方法:在小鼠颈背部皮内注射组胺(His)或氯喹(CQ)建立急性痒模型;应用二苯基环丙烯酮(DCP)建立接触性皮炎慢性... 目的:观察急性痒和慢性痒小鼠中央杏仁核(CeA)内生长抑素(SST)阳性神经元的激活情况,为其参与痒觉信息的调控提供形态学证据。方法:在小鼠颈背部皮内注射组胺(His)或氯喹(CQ)建立急性痒模型;应用二苯基环丙烯酮(DCP)建立接触性皮炎慢性痒模型。进一步结合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分别观察急性和慢性痒小鼠CeA内SST阳性神经元的激活情况。结果:对照组小鼠30 min内抓挠次数为(16.33±5.13)次;His组小鼠30 min内抓挠次数为(110.66±22.00)次;CQ组小鼠30 min内抓挠次数为(120.33±19.50)次。急性痒模型组小鼠抓挠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DCP模型组小鼠搔抓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搔抓次数(P<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在急性痒状态下,对照组CeA内SST/FOS双标神经元占SST阳性神经元的(3.1±0.99)%;His组CeA内SST/FOS双标神经元占SST阳性神经元的(20.23±1.76)%;CQ组CeA内SST/FOS双标神经元占SST阳性神经元的(19.90±2.58)%;在慢性痒状态下,对照组CeA内SST/FOS双标神经元占SST阳性神经元的(3.73±2.05)%;DCP组CeA内SST/FOS双标神经元占SST阳性神经元的(23.93±4.02)%。结论:急性和慢性痒状态下,小鼠CeA内SST阳性神经元激活,为CeA内SST阳性神经元参与痒觉的信息传递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杏仁核 生长抑素 急性痒 慢性痒 小鼠
下载PDF
和肤止痒方对AEW诱导的慢性瘙痒小鼠皮肤屏障功能及AQP3、Caspase-14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丽娟 吴亚运 +2 位作者 赵亚 赵瑞芝 卢传坚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47-351,共5页
目的:探讨和肤止痒方对丙酮-乙醚-水溶液(AEW)诱导慢性瘙痒小鼠经表皮失水(TEWL)以及皮肤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2只BALB/c小鼠根据体质量按随机数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肤止痒方低、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每组7只。采用AE... 目的:探讨和肤止痒方对丙酮-乙醚-水溶液(AEW)诱导慢性瘙痒小鼠经表皮失水(TEWL)以及皮肤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2只BALB/c小鼠根据体质量按随机数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肤止痒方低、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每组7只。采用AEW诱导慢性瘙痒小鼠模型,观察和肤止痒方对模型小鼠止痒作用,测定TEWL、皮肤屏障强度,HE染色观察皮肤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皮肤组织中水通道蛋白3(AQP3)和Caspase-14蛋白表达水平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抓挠次数显著增加,皮肤屏障功能强度显著降低,TEWL显著升高,皮肤中AQP3、Caspase-14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和肤止痒方中、高剂量组小鼠的搔抓次数显著减少,皮肤屏障强度显著增加,TEWL显著降低,皮肤中AQP3、Caspase-14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P<0.01)。结论:和肤止痒方可能通过上调皮肤中AQP3、Caspase-14蛋白表达水平,进而减少TEWL,增强皮肤屏障功能,以达到防治慢性瘙痒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瘙痒 和肤止痒方 经表皮失水 皮肤屏障功能 水通道蛋白3 Caspase-14
原文传递
皮肤源性急慢性瘙痒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邱彩雄 李康良 +2 位作者 何爽 黄春华 伍冠一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2年第33期45-48,共4页
皮肤源性瘙痒动物模型常用于药物止痒实验研究。组胺、右旋糖酐、化合物48/80等致痒物质常用于诱导组胺依赖急性瘙痒模型,氯喹、P物质、5-羟色胺等诱导非组胺依赖瘙痒模型。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等皮肤炎症性疾病模型同时也是慢性瘙痒动... 皮肤源性瘙痒动物模型常用于药物止痒实验研究。组胺、右旋糖酐、化合物48/80等致痒物质常用于诱导组胺依赖急性瘙痒模型,氯喹、P物质、5-羟色胺等诱导非组胺依赖瘙痒模型。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等皮肤炎症性疾病模型同时也是慢性瘙痒动物模型。本文综述了皮肤源性急慢性瘙痒动物模型实验应用研究进展,发现动物品系、瘙痒物质类型和浓度、给药方式等都能影响动物瘙痒行为的效果,不同模型的瘙痒特点和持续各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源性瘙痒 动物模型 急性瘙痒 慢性瘙痒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及VEGF在AEW诱发的干皮症痒模型小鼠脊髓水平的表达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雪婷 曾丽萍 +1 位作者 邹泽红 陶爱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01-405,共5页
目的利用已建立的丙酮/二乙醚溶液和水造成小鼠干皮症模型(AEW模型),在C57BL/6小鼠身上诱发慢性痒,检测促炎症细胞因子、抗炎症细胞因子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颈段脊髓的表达,并探讨它们在AEW诱发的干皮症慢性痒发病机制中的... 目的利用已建立的丙酮/二乙醚溶液和水造成小鼠干皮症模型(AEW模型),在C57BL/6小鼠身上诱发慢性痒,检测促炎症细胞因子、抗炎症细胞因子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颈段脊髓的表达,并探讨它们在AEW诱发的干皮症慢性痒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外用丙酮/二乙醚混合液(1∶1)和水7天建立C57BL/6小鼠的AEW模型,观察小鼠搔抓行为学,定量PCR分析促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12a、IL-18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抗炎症细胞因子IL-4、IL-11和IL-13,以及VEGF-a、VEGF-b和VEGF-c在颈部脊髓的mRNA表达水平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EW模型组小鼠的自发性搔抓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促炎症因子IL-1β、IL-6、IL-12a和TNF-αmRNA在脊髓表达升高,而抗炎症因子IL-11和IL-13 mRNA在脊髓表达则显著降低,三种VEGF中,只有VEGF-a在脊髓表达显著增加。结论在干皮症慢性痒模型鼠的脊髓,促炎症因子和VEGF-a表达显著增加,抗炎症因子表达显著降低,针对这些因子及其受体的干预手段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57BE/6小鼠 干皮症 AEW模型 慢性痒 促炎症因子 抗炎症因子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下载PDF
瘙痒介质在AEW诱发的小鼠干皮症模型中的表达 被引量:1
15
作者 金锦花 李科岩 +1 位作者 王玉慧 薛富善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6期5-10,共6页
目的采用丙酮-乙醚-水(acetone-ether-water, AEW)贯序涂抹法建立小鼠干皮症慢性瘙痒模型,检测皮肤和背根神经节(DRG)中MrgprA3和TRPA1 m RNA的表达,初步探讨MrgprA3和TRPA1在AEW诱发的干皮症慢性瘙痒模型中的作用。方法 9周龄C57BL/6雄... 目的采用丙酮-乙醚-水(acetone-ether-water, AEW)贯序涂抹法建立小鼠干皮症慢性瘙痒模型,检测皮肤和背根神经节(DRG)中MrgprA3和TRPA1 m RNA的表达,初步探讨MrgprA3和TRPA1在AEW诱发的干皮症慢性瘙痒模型中的作用。方法 9周龄C57BL/6雄鼠12只,随机平均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颈背部皮肤涂抹丙酮/乙醚(1:1)和水,连续7 d制造小鼠干皮症慢性瘙痒模型;对照组小鼠涂抹蒸馏水,时间频率与模型组相同。观察小鼠搔抓行为学,皮肤组织学(HE染色)、肥大细胞浸润情况(甲苯胺蓝染色),RT-qPCR分析MrgprA3和TRPA1在颈段背根神经节(DRG)和病损皮肤中m RNA表达水平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抓挠次数显著多于对照组(P<0.01);模型组小鼠病损部位皮肤水分明显减少,皮肤干燥、脱屑,病理提示表皮增厚明显,真皮层肥大细胞浸润不明显;颈部病损皮肤和颈部脊神经节中MrgprA3和TRPA1m RNA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利用丙酮-乙醚和水贯序涂抹法成功建立小鼠干皮症慢性瘙痒模型,MrgprA3和TRPA1参与了AEW慢性瘙痒模型的产生和传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皮症 丙酮-乙醚和水贯序涂抹法 慢性瘙痒 瞬时受体电位通道蛋白A1 MAS相关的G蛋白偶联受体A3
下载PDF
微管不稳定蛋白stathmin在炎症性皮肤病引起的慢性瘙痒患者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茹丽艳 蔡涛 +3 位作者 余维华 柯美玲 赵楠 Vishnu Prasad Adhikari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99-503,共5页
目的:研究微管不稳定蛋白stathmin在炎症性皮肤病引起的慢性瘙痒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35例炎症性皮肤病引起的慢性瘙痒患者的皮损标本和3例正常人的皮肤标本。用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法检测皮肤活检标本中stat... 目的:研究微管不稳定蛋白stathmin在炎症性皮肤病引起的慢性瘙痒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35例炎症性皮肤病引起的慢性瘙痒患者的皮损标本和3例正常人的皮肤标本。用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法检测皮肤活检标本中stathmin的表达。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staining,HE染色)检测患者表皮组织中病理结构的变化。结果:IHC法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的皮肤相比,stathmin在患者皮损中表皮角质形成细胞、毛囊上皮细胞和免疫炎症细胞中高表达。HE染色显示慢性瘙痒患者皮损处增厚、角化过度,并伴有炎症性细胞浸润。结论:研究结果初步表明stathmin在慢性瘙痒的机制中发挥作用。Stathmin通过在角质形成细胞、上皮细胞和免疫炎症细胞中的表达影响皮肤屏障功能,促进慢性瘙痒的进程。Stathmin可能是慢性瘙痒治疗的新靶点,对慢性瘙痒的治疗和新药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管不稳定蛋白 慢性瘙痒 角质形成细胞 上皮细胞 免疫炎症细胞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