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髓损伤后慢性中枢性疼痛与脊髓背角P物质关系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刘志芳 戴红 +2 位作者 高秀来 肖忠新 景鹏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3年第12期719-721,共3页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 (SCI)后慢性中枢性疼痛 (CCP)与P物质的关系。方法选取SD大鼠 2 8只 ,分为正常组 (A组 )、假手术组 (B组 ) ,以及用WADE法复制出SCI后无CCP组 (C组 )和CCP组 (D组 )。取大鼠T13 和L2 脊髓节段 ,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 (SCI)后慢性中枢性疼痛 (CCP)与P物质的关系。方法选取SD大鼠 2 8只 ,分为正常组 (A组 )、假手术组 (B组 ) ,以及用WADE法复制出SCI后无CCP组 (C组 )和CCP组 (D组 )。取大鼠T13 和L2 脊髓节段 ,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法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观察脊髓背角P物质 (SP)的变化。结果各组大鼠T13 和L2 节段脊髓背角SP含量比较为 :D组较C组减少 (P <0 .0 5 ) ,较A组和B组明显减少 (P <0 .0 1) ;C组较A组和B组减少 (P <0 .0 5 ) ;A组与B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SCI后CCP大鼠脊髓背角SP可能对CCP有某种程度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慢性中枢性疼痛 脊髓背角 P物质 免疫组织化学法 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
下载PDF
外周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慢性中枢性疼痛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5
2
作者 谢永刚 张小洺 姚尚龙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577-580,共4页
目的探讨外周电刺激抑制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的可能机制。方法将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的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成不插入不锈钢针组(A组)、在相应穴位插入不锈钢针而不行外周电刺激(PES)组(B组)、在相应穴位插入不锈钢针行PES组(C组),每... 目的探讨外周电刺激抑制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的可能机制。方法将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的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成不插入不锈钢针组(A组)、在相应穴位插入不锈钢针而不行外周电刺激(PES)组(B组)、在相应穴位插入不锈钢针行PES组(C组),每组8只,另选取正常大鼠8只作为对照组(D组)。通过机械性痛敏压力阈值(PWPT)和热痛敏潜伏期(PWL)对其伤害性刺激的痛觉过敏进行评价,同时观察其自发痛行为现象(包括自噬、搔抓等),然后,经后肢和背部标准穴位插入不锈钢针对中枢性疼痛大鼠行PES,通过免疫组化检测脊髓背角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亚单位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其他两组相比,C组大鼠中枢性疼痛得以缓解,PWPT及PWL显著增高(P<0.01),且NR-1表达显著降低(P<0.01),3组大鼠脊髓背角NR-1表达比正常大鼠明显增多(P<0.01)。结论外周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电刺激 脊髓损伤 中枢性疼痛 NR-1亚单位 抑制作用
原文传递
脊髓损伤中枢性疼痛大鼠损伤节段上WDR神经元的电生理变化 被引量:3
3
作者 赵晓东 郑泓溶 +1 位作者 赵峰 熊开宇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1期12-14,共3页
为研究脊髓损伤后慢性中枢性疼痛 (CCP)的发生机制 ,将大鼠以重物坠落法造成脊髓损伤CCP模型 ,记录损伤平面上广动力范围 (WDR)神经元诱发放电的变化 ,并以正常大鼠为对照进行比较。发现 :具有CCP大鼠的WDR神经元的诱发电位晚成分的放... 为研究脊髓损伤后慢性中枢性疼痛 (CCP)的发生机制 ,将大鼠以重物坠落法造成脊髓损伤CCP模型 ,记录损伤平面上广动力范围 (WDR)神经元诱发放电的变化 ,并以正常大鼠为对照进行比较。发现 :具有CCP大鼠的WDR神经元的诱发电位晚成分的放电阈值、潜伏期、放电频率、放电数与对照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早成分除放电数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外 ,其他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提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中枢性疼痛 大鼠 损伤 WDR神经元 电生理
下载PDF
脊髓损伤的慢性中枢性疼痛与代谢性谷氨酸受体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志芳 戴红 +2 位作者 肖忠新 高秀来 景鹏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908-911,F0005,共5页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慢性中枢性疼痛(chroniccentralpain,CCP)与脊髓背角Ⅰ组Ⅰ型代谢性谷氨酸受体1(mGluR1)的关系。方法:选取SD大鼠28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A组)、假手术组(B组)、脊髓损伤后无CCP组(C组)和脊髓损伤后CCP组(D组)。取...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慢性中枢性疼痛(chroniccentralpain,CCP)与脊髓背角Ⅰ组Ⅰ型代谢性谷氨酸受体1(mGluR1)的关系。方法:选取SD大鼠28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A组)、假手术组(B组)、脊髓损伤后无CCP组(C组)和脊髓损伤后CCP组(D组)。取4组大鼠T13和L2脊髓,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结合图像分析其脊髓背角mGluR1含量的变化。结果:脊髓损伤的16只大鼠中,9只出现了CCP(D组),发生率为56.25%。D组T13和L2节段脊髓背角的mGluR1含量与C组比较呈显著性增加(P<0.05),与A组和B组比较呈非常显著性增加(P<0.01);C组与A组和B组比较呈显著性增加(P<0.05)。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WADE法建立的脊髓损伤后CCP大鼠模型适用于脊髓损伤后CCP发生机制的实验研究;mGluR1参与了脊髓损伤后脊髓中枢兴奋性升高的过程,与脊髓损伤后CCP的发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中枢性疼痛 WADE法 脊髓背角 代谢性谷氨酸受体 免疫组织化学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