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病理性近视不同机制黄斑出血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1
作者 顾操 沈炜 +3 位作者 孙伟峰 崔骁 许冰 潘东艳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9年第6期414-417,共4页
目的探讨病理性近视不同机制黄斑出血的临床特点和视力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高度近视黄斑部出血患者,随访至少3个月。所有患者均用眼底、血管造影和光学相干层析成像评估黄斑出血的病因。比较有脉络膜新... 目的探讨病理性近视不同机制黄斑出血的临床特点和视力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高度近视黄斑部出血患者,随访至少3个月。所有患者均用眼底、血管造影和光学相干层析成像评估黄斑出血的病因。比较有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患者和无CNV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IOP)、年龄、性别、屈光度和眼底特征。结果共纳入患者33例,其中CNV患者18例行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15例无CNV的患者保守治疗。CNV组年龄明显高于非CNV组(P<0.05)。非CNV组漆裂纹更常见,而CNV组Fuchs斑和脉络膜视网膜萎缩更常见,2组间的性别、屈光度、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个月后,2组视力均明显改善,但改善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度近视的CNV黄斑出血者较无CNV者年龄大,且常合并Fuchs斑和脉络膜视网膜萎缩。CNV出血抗VEGF治疗或非CNV出血保守治疗均有明显的视力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近视 脉络膜新生血管 漆裂纹 Fuchs斑 脉络膜视网膜萎缩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高度近视眼底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及发展模式的meta分析
2
作者 杨晓春 唐奕 +1 位作者 冯德飞 谭歆荟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4-161,共8页
探索整理高度近视(High Myopia,HM)眼底病变的影像学成像特点和发展规律,为临床监测HM眼底病变的发生发展提供参考.检索2010—2022年发表的有关HM眼底病变的相关文献,对不同检测模式下HM眼底病变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分析... 探索整理高度近视(High Myopia,HM)眼底病变的影像学成像特点和发展规律,为临床监测HM眼底病变的发生发展提供参考.检索2010—2022年发表的有关HM眼底病变的相关文献,对不同检测模式下HM眼底病变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分析了HM眼底病变的多种影像学成像特征及其发展模式.近视萎缩性黄斑病变、牵拉性黄斑病变分别与新生血管性病变存在相互交织转化,最终促进HM眼底病变的恶化,影响患者视功能.因此,眼底影像学手段的综合应用对各种HM眼底病变的临床诊断和研究提供了重要帮助,利用多模手段有助于从多方面对HM眼底病变进行早期甄别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黄斑病变 后巩膜葡萄肿 脉络膜视网膜萎缩
原文传递
近视性黄斑病变黄斑结构和微循环的变化及其与视力的相关性分析
3
作者 张春侠 王庆旭 +2 位作者 于广委 李娜 王东林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052-2058,共7页
目的:观察近视性黄斑病变(MM)黄斑区形态结构和微循环的变化,探讨其相关性及对视力的影响。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6-10/2018-12于眼科检查的高度近视患者165例189眼,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154例154眼纳入研究。根据病理性近视荟... 目的:观察近视性黄斑病变(MM)黄斑区形态结构和微循环的变化,探讨其相关性及对视力的影响。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6-10/2018-12于眼科检查的高度近视患者165例189眼,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154例154眼纳入研究。根据病理性近视荟萃分析(META-PM)分类方法将患者分为M0组(分类0,41眼),M1组(分类1,53眼),M2组(分类2和分类3,52眼),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mCNV)组(43眼)。所有受检者均进行OCTA检查。对比组间视网膜不同分层形态学参数和微循环指标的差异,形态学参数与微循环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视力与其他参数的相关性。结果:M0组、M1组、M2组中心区全层视网膜厚度(FRT),外层视网膜厚度(ORT)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M2组、mCNV组中心区表层视网膜血流密度(SVD)、深层视网膜血流密度(DVD)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M0组、M1组、M2组、mCNV组旁中心区FRT、ORT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M2组、mCNV组旁中心区内层视网膜厚度(IRT)、SVD、DVD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M0组、M1组、M2组、mCNV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CVD)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近视性黄斑病变不合并CNV眼中心区视网膜及脉络膜血流密度与对应的视网膜脉络膜厚度呈正相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轴长(AL)、弥漫性或斑片状脉络膜视网膜萎缩是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影响因素(均P<0.01)。结论:近视性黄斑病变视网膜形态学改变早于微循环改变,且外层视网膜厚度改变早于内层视网膜厚度改变。中心区视网膜和脉络膜血流密度与对应的视网膜脉络膜厚度呈正相关。BCVA的影响因素主要为AL和近视性黄斑病变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性黄斑病变 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 血流密度 脉络膜视网膜萎缩
下载PDF
超声分析病理性近视眼球后血流变化及其与病理性近视特征性改变的关系 被引量:1
4
作者 黄明可 任艳竹 +3 位作者 张婉婷 侯立亭 徐洪缨 穆红梅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8年第1期34-37,共4页
目的应用超声分析病理性近视眼球后血流变化特征,探讨其与病理性近视特征性改变(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眼轴及视网膜脉络膜萎缩等)的关系。方法选取20例正常视力者(正常组,40只眼)、20例中低度近视者(中低度近视组,40只眼)及20例病理... 目的应用超声分析病理性近视眼球后血流变化特征,探讨其与病理性近视特征性改变(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眼轴及视网膜脉络膜萎缩等)的关系。方法选取20例正常视力者(正常组,40只眼)、20例中低度近视者(中低度近视组,40只眼)及20例病理性近视者(病理性近视组,40只眼),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记录其等效球镜度数、眼轴、最佳矫正视力、视网膜脉络膜萎缩程度及眼球后多普勒血流参数,并对病理性近视眼球后血流行偏相关性分析。结果病理性近视组与中低度近视组和正常组比较,眼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数(RI)、视网膜中央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EDV、RI,以及睫状后动脉PSV、EDV、R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低度近视组各参数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偏相关性分析显示视网膜中央动脉PSV与眼轴和年龄均呈负相关(r=-0.40、-0.33,均P<0.05),RI与年龄呈负相关(r=-0.43,P<0.05),睫状后动脉PSV与年龄、最佳矫正视力及视网膜脉络膜萎缩程度均相关(r=-0.57、0.43、-0.42,均P<0.05)。结论病理性眼球后血流的改变具有一定特征性,其与眼轴、最佳矫正视力及视网膜脉络膜萎缩程度均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病理性近视 视网膜脉络膜萎缩 眼轴 最佳矫正视力
下载PDF
不同年龄超高度近视眼弧形斑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刘维锋 林瀚 朱璇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52-654,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段超高度近视眼弧形斑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超高度近视眼(球镜度数>-9.00 D、散光度数<-2.00 D)65例118眼的视力、屈光度、近视弧形态等资料。按照不同年龄分3组,10~18岁为A组、>18~40岁为B组、>40~73岁...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段超高度近视眼弧形斑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超高度近视眼(球镜度数>-9.00 D、散光度数<-2.00 D)65例118眼的视力、屈光度、近视弧形态等资料。按照不同年龄分3组,10~18岁为A组、>18~40岁为B组、>40~73岁为C组,分析3组的视盘面积、近视弧面积、白色脉络膜萎缩弧面积、近视弧类型的变化。按照白色脉络膜萎缩弧面积将50岁以下的入组患眼分成D组、E组、F组,分析矫正视力。利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B组、C组3组视盘面积分别为(1.98±0.52)mm^2、(2.73±0.86)mm^2、(2.35±0.75)mm^2,近视弧面积分别为(3.71±1.42)mm^2、(8.98±3.68)mm^2、(10.30±7.60)mm^2,白色脉络膜萎缩弧面积分别为(0.06±0.30)mm^2、(2.79±3.45)mm^2、(3.35±4.29)mm^2,方差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96,P=0.00;F=18.91,P=0.00;F=13.86,P=0.00)。54.2%为单侧近视弧,45.8%为全周近视弧;A组、B组、C组内全周弧所占的比例分别为8.7%、48.0%、61.7%。D组、E组、F组矫正视力分别为0.63±0.33、0.57±0.28、0.34±0.32,方差分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4,P=0.00)。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超高度近视眼视盘形态变化小,近视弧、白色脉络膜萎缩弧明显增大、全周弧出现概率增大,白色脉络膜萎缩弧与矫正视力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度近视 年龄 视盘 近视弧 脉络膜萎缩弧
下载PDF
高度近视患者弥漫性脉络膜视网膜萎缩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
6
作者 孙敬文 刘妍 郝静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8-122,共5页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HM)患者进展为弥漫性脉络膜视网膜萎缩(DCA)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8年10月至2022年10月于哈尔滨二四二医院眼科收治的169例338眼HM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组时均进行全面眼...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HM)患者进展为弥漫性脉络膜视网膜萎缩(DCA)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8年10月至2022年10月于哈尔滨二四二医院眼科收治的169例338眼HM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组时均进行全面眼科检查,根据近视眼黄斑病变国际摄影分类及分级系统评估HM患者DCA患病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M患者发生DCA的危险因素,基于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构建HM患者发生DCA的预测模型,Hosmer-Lemeshow(H-L)检验预测模型的校准度。结果169例338眼HM患者中34例68眼为DCA组,135例270眼为非DCA组,DCA组和非DCA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DCA组患者眼轴长度(AL)、模式标准差(PSD)、碳酸酐酶2(CAII)抗体阳性比例均大于非DCA组,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野平均缺损(MD)、等效球镜度(SE)、视网膜深层微血管密度(MVD)、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均小于非DC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年龄较大、AL较长、CAII抗体阳性均是HM患者发生DCA的危险因素(均为P<0.05),视网膜深层MVD较大、25(OH)D较高均是其保护因素(均为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预测模型预测HM患者发生DCA的曲线下面积为0.864(95%CI:0.802~0.911,P<0.001),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5.29%、88.15%。H-L检验预测模型预测HM患者发生DCA与实际结果具有较好的符合度(P>0.05)。结论HM患者发生DCA受年龄、AL、CAII抗体、视网膜深层MVD和25(OH)D水平影响,通过以上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DCA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弥漫性脉络膜视网膜萎缩 眼轴长度 微血管密度 血清25羟维生素D 视网膜自身抗体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弥漫性脉络膜视网膜萎缩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牛羽凝 何海龙 +2 位作者 陈炫宇 方雨新 金子兵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91-494,共4页
弥漫性脉络膜视网膜萎缩(DCA)是一类近视性黄斑病变,表现为视网膜后极部出现黄白色萎缩样改变。DCA是诊断病理性近视的重要临界特征,该疾病的早期干预与治疗对延缓病理性近视进展和降低视功能损伤有重要的意义。利用眼科影像学检查可诊... 弥漫性脉络膜视网膜萎缩(DCA)是一类近视性黄斑病变,表现为视网膜后极部出现黄白色萎缩样改变。DCA是诊断病理性近视的重要临界特征,该疾病的早期干预与治疗对延缓病理性近视进展和降低视功能损伤有重要的意义。利用眼科影像学检查可诊断该疾病,彩色眼底照相最为简便而直观。脉络膜厚度亦是诊断DCA的关键指标,而目前尚未明确定义该疾病的脉络膜厚度诊断临界值。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对病变影像学资料的分析更加客观、准确。未来期望通过人工智能的手段积极建立DCA的标准量化评估体系,以实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病理性近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脉络膜视网膜萎缩 近视性黄斑病变 病理性近视 预测 综述
原文传递
高度近视眼底形态学与视力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刘艳芳 刘维锋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5年第8期1409-1412,共4页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眼视功能与近视弧和视网膜厚度形态改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等效球镜-6^-27D的高度近视55例104眼,按最佳矫正视力分为A,B,C组,对视盘面积、近视弧面积、最大水平视盘长度、最大水平近视弧长度、脉络膜萎缩弧面积、...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眼视功能与近视弧和视网膜厚度形态改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等效球镜-6^-27D的高度近视55例104眼,按最佳矫正视力分为A,B,C组,对视盘面积、近视弧面积、最大水平视盘长度、最大水平近视弧长度、脉络膜萎缩弧面积、6mm平均中央视网膜厚度、视网膜中央厚度、6mm视网膜体积进行分析,采用SPSS 13.0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结果:A,B,C三组近视弧面积分别是8.29±4.82,4.31±3.05,2.49±2.60mm2;近视弧宽度分别是1.88±0.83,1.31±0.66,0.86±0.61mm,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B,C三组脉络膜萎缩弧面积分别是4.26±4.27,1.23±1.74,0.62±1.53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58,P<0.01);A,B,C三组视盘面积、视盘水平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P=0.33;F=0.44,P=0.64)。A组6mm平均视网膜度、6mm视网膜体积较B,C组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8,P=0.01;F=3.35,P=0.03),但B,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C三组视网膜中心厚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脉络膜萎缩弧、6mm平均视网膜厚度、6mm视网膜体积可以帮助评估高度近视视功能的改变,近视弧扩大提示高度近视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近视弧 脉络膜萎缩弧 视网膜 视功能
下载PDF
近视眼底萎缩弧和对比敏感度的联系 被引量:2
9
作者 傅智伏 李晓芳 张铭志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05年第1期14-16,共3页
目的探讨近视眼底萎缩弧和对比敏感度之间的联系。方法近视眼病例46人,72眼,正视患者12人,24眼;萎缩弧类型:Ⅰ级,近视弧仅限于视盘颢侧,Ⅱ级,近视弧达视盘颞侧及上下相象,Ⅲ级,近视弧达到视盘鼻侧;以 HRT-2测量计算出近视弧的面积;眼底... 目的探讨近视眼底萎缩弧和对比敏感度之间的联系。方法近视眼病例46人,72眼,正视患者12人,24眼;萎缩弧类型:Ⅰ级,近视弧仅限于视盘颢侧,Ⅱ级,近视弧达视盘颞侧及上下相象,Ⅲ级,近视弧达到视盘鼻侧;以 HRT-2测量计算出近视弧的面积;眼底照相并测量萎缩弧颞侧的宽度(W1)以及视盘颞侧缘到黄斑中心凹的距离(W2),W1除 W2得近视弧宽度指数。矫正视力后测量各频率的对比敏感度。结果从Ⅰ级到Ⅲ级近视萎缩弧,对比敏感度值呈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降低,尤其以12、18 cpd 降低更为明显。近视弧面积和宽度指数与对比敏感度值存在负相关(P<0.05),而后者与对比敏感度的联系更密切(R 值更大)。结论与正常人比较,出现眼底萎缩弧的近视患者其对比敏感度各频率均降低,以12、18 cpd 对比敏感度降低最为显著。近视眼底萎缩弧越宽、面积越大对比敏感度降低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敏感度 萎缩 近视眼 眼底 视盘 患者 降低 负相关 宽度 指数
下载PDF
中青年高度近视患者三年眼底形态特征变化研究(英文)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莉莉 刘维锋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7年第5期825-828,共4页
目的:评估中青年高度近视眼近视弧和视网膜形态的3a变化。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2例32眼35~45岁过-9.00D的高度近视眼,对比3a前、3a后视盘、近视弧、脉络膜萎缩弧、近视弧种类、平均视网膜厚度和视网膜总体积的变化。结果:经统计3年前... 目的:评估中青年高度近视眼近视弧和视网膜形态的3a变化。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2例32眼35~45岁过-9.00D的高度近视眼,对比3a前、3a后视盘、近视弧、脉络膜萎缩弧、近视弧种类、平均视网膜厚度和视网膜总体积的变化。结果:经统计3年前、后视盘面积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5,P=0.35);3年后近视弧和脉络膜萎缩弧面积分别增加0.69±0.71mm2、0.57±0.97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9,P=0.001;t=-2.33,P=0.03)。3年前、后近视弧种类、平均视网膜厚度和视网膜总体积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于-9.00DS的中青年高度近视患者三年主要改变指标是近视弧和脉络膜萎缩弧面积的增加,可作为临床随诊监测的形态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弧 脉络膜萎缩弧 高度近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