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组分阳离子染料在壳聚糖生物炭上的竞争吸附机理研究
1
作者 田海彤 郭耀骏 +3 位作者 赵妍舒 张明阳 张谦 刘新辙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40-1545,共6页
研究了壳聚糖生物炭(CB)对水溶液中阳离子染料龙胆紫(GV)和孔雀石绿(MG)的吸附机理。通过吸附等温线对一元体系和二元体系中阳离子染料GV和MG在生物炭上吸附行为进行分析。一元体系中,吸附平衡实验研究发现,Langmuir模型可对CB吸附GV和M... 研究了壳聚糖生物炭(CB)对水溶液中阳离子染料龙胆紫(GV)和孔雀石绿(MG)的吸附机理。通过吸附等温线对一元体系和二元体系中阳离子染料GV和MG在生物炭上吸附行为进行分析。一元体系中,吸附平衡实验研究发现,Langmuir模型可对CB吸附GV和MG的吸附行为进行描述,表明其为单层吸附。而二元体系中,extended-Langmuir模型和Langmuir-Freundlich模型可对CB吸附GV和MG的吸附行为进行描述,表明GV和MG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也就是说吸附位点上染料分子的吸附取决于其他吸附位点上染料分子的存在情况,发生了多层吸附现象。二元体系中,染料浓度较低时发生“协同作用”,浓度较高时发生“拮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生物炭 阳离子染料 吸附等温线 二元体系 拮抗作用
下载PDF
壳聚糖-生物炭复合材料对U(Ⅵ)的吸附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高翔 谢水波 +2 位作者 刘迎久 曾涛涛 莫官海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350-1358,共9页
以壳聚糖(CTS)和生物炭(AC)为原料,采用原位沉淀法制备了壳聚糖-生物炭(CTS-AC)复合材料,研究了吸附时间、铀初始浓度、初始pH值、温度和干扰离子等因素对CTS-AC吸附U(Ⅵ)的影响,探讨了CTS-AC对U(Ⅵ)的吸附动力学、等温线,采用傅里叶红... 以壳聚糖(CTS)和生物炭(AC)为原料,采用原位沉淀法制备了壳聚糖-生物炭(CTS-AC)复合材料,研究了吸附时间、铀初始浓度、初始pH值、温度和干扰离子等因素对CTS-AC吸附U(Ⅵ)的影响,探讨了CTS-AC对U(Ⅵ)的吸附动力学、等温线,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EDS)及比表面积分析(BET)等手段进行了相关机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CTS-AC吸附U(Ⅵ)的最佳条件为:pH=4、CTS-AC投加量0.8~1 g/L、吸附时间240 min,在此条件下,最大吸附率可达94.85%。CTS-AC对U(Ⅵ)的吸附等温线模型符合Langmuir模型,U(Ⅵ)的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模型;高浓度Cu^2+对CTS-AC吸附U(Ⅵ)的抑制作用明显;FT-IR、XRD和EDS结果表明,CTS的负载未改变AC的原结构,仅增大了其孔径、增加了结合位点。CTS-AC对U(Ⅵ)的吸附机制为配位作用以及离子交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生物炭 U(Ⅵ) 吸附机理
下载PDF
壳聚糖复合磁性生物炭吸附去除水中Cu(Ⅱ)的性能和机理 被引量:7
3
作者 李杰 高洪涛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8年第2期16-20,共5页
以粉碎松树枝粉末为原料高温热解制备生物炭,然后采用水热方法与Fe3O4和壳聚糖复合,制备复合吸附剂,并将其用于水中Cu(Ⅱ)的吸附去除。研究发现复合吸附剂可有效去除Cu(Ⅱ),反应1.5h后可达到吸附平衡,其最大平衡吸附量为74.83mg·g-... 以粉碎松树枝粉末为原料高温热解制备生物炭,然后采用水热方法与Fe3O4和壳聚糖复合,制备复合吸附剂,并将其用于水中Cu(Ⅱ)的吸附去除。研究发现复合吸附剂可有效去除Cu(Ⅱ),反应1.5h后可达到吸附平衡,其最大平衡吸附量为74.83mg·g-1。对其吸附机理研究表明,Cu(Ⅱ)在复合吸附剂表面的吸附过程包括表面扩散、颗粒内部扩散和吸附平衡扩散三个阶段,其吸附反应动力学可采用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拟合,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对其反应热力学研究表明Cu(Ⅱ)在复合生物炭表面的吸附主要为物理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生物炭 Cu(Ⅱ) 吸附性能 吸附机理
下载PDF
诺氟沙星在壳聚糖-生物炭复合材料上的解吸行为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郎印海 刘犇 +1 位作者 何淑雯 赵华轩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9-25,共7页
吸附材料再生可以实现吸附材料的循环使用,降低处理成本。本文研究了壳聚糖-生物炭复合材料上诺氟沙星(NOR)解吸的影响因素,考察了NOR解吸动力学过程,并通过多次再生实验探讨了其重复使用潜力。结果表明,以NaOH为解吸剂时有利于促进壳聚... 吸附材料再生可以实现吸附材料的循环使用,降低处理成本。本文研究了壳聚糖-生物炭复合材料上诺氟沙星(NOR)解吸的影响因素,考察了NOR解吸动力学过程,并通过多次再生实验探讨了其重复使用潜力。结果表明,以NaOH为解吸剂时有利于促进壳聚糖-生物炭复合材料上NOR的解吸,随NaOH浓度的提高,NOR的解吸率增大。溶液离子强度提高了NOR的解吸率,离子强度为0.1mol/L时NOR的解吸效果最好。热力学参数ΔG和ΔS表明该解吸过程是自发进行的吸热反应。NOR在壳聚糖-生物炭复合材料上的解吸主要受慢解吸和极慢解吸控制。双常数方程和Elovich方程可较好描述复合材料上NOR的解吸动力学行为。壳聚糖-生物炭复合材料重复使用6次后,NOR的解吸率为66.88%,吸附量为8.675mg/g,表明壳聚糖-生物炭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可循环利用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生物炭复合材料 诺氟沙星 解吸动力学 再生次数
下载PDF
壳聚糖改性生物炭促进盐胁迫下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
5
作者 王乙富 《分子植物育种》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6493-6499,共7页
本研究旨在探究壳聚糖改性生物炭在盐胁迫条件下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通过对小麦种子在不同处理组中的发芽率、株高、鲜重、干重、可溶性蛋白含量等指标的测定,以及对其抗氧化能力、叶绿素含量和离子平衡的分析,课题组评估... 本研究旨在探究壳聚糖改性生物炭在盐胁迫条件下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通过对小麦种子在不同处理组中的发芽率、株高、鲜重、干重、可溶性蛋白含量等指标的测定,以及对其抗氧化能力、叶绿素含量和离子平衡的分析,课题组评估了壳聚糖改性生物炭对小麦幼苗在盐胁迫条件下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施用壳聚糖改性生物炭显著提高了盐胁迫下小麦种子的萌发率,并促进了幼苗的生长和发育。此外,壳聚糖改性生物炭还有效提高了小麦的抗氧化能力,降低了氧化应激的程度,改善了光合作用和叶绿素合成。同时,壳聚糖改性生物炭调节了小麦根部的离子平衡,降低了Na^(+)含量,增加了K^(+)含量,维持了细胞内离子稳态。综合而言,壳聚糖改性生物炭通过多种机制的协同作用,提高了盐胁迫下小麦种子的萌发能力和幼苗的生长表现,为解决盐碱地土壤对小麦种植的限制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土壤改良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改性生物炭 盐胁迫 小麦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原文传递
壳聚糖-生物炭微球对甲基红的吸附及微球菌剂的吸附增益效应 被引量:3
6
作者 杜敬霆 孙朋飞 +1 位作者 赵宇华 张昕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28-236,共9页
以典型偶氮染料甲基红为吸附对象,将壳聚糖和生物炭混合制成微球制剂,对该制剂吸附甲基红的潜力、机制及添加微生物后微球菌剂的吸附增益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得的壳聚糖-生物炭微球具有良好的吸附特性,在染料初始质量浓度为500 m... 以典型偶氮染料甲基红为吸附对象,将壳聚糖和生物炭混合制成微球制剂,对该制剂吸附甲基红的潜力、机制及添加微生物后微球菌剂的吸附增益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得的壳聚糖-生物炭微球具有良好的吸附特性,在染料初始质量浓度为500 mg/L、p H 3.0和20℃条件下,微球对甲基红的最大吸附量为460 mg/g.Freundlich等温方程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模型与该吸附过程拟合良好.利用Elovich方程与颗粒内扩散方程对微球的吸附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证实该吸附过程为自发过程,内部扩散为该过程的限速步骤.通过热力学方程计算得到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参数ΔG0、ΔH0和ΔS0分别为-24.35 k J/mol(30℃)、-21.36 k J/mol和8.45 J/(mol K).表明此吸附过程为放热过程,较高温度可降低微球吸附的自发性并抑制微球对甲基红的吸附作用.利用神经网络对影响吸附过程的4个因素(p H值,温度,初始浓度,吸附时间)进行建模分析,发现温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最大,相对重要性为32.76%,时间次之(为25.56%),其余依次为p H(23.36%)和初始浓度(18.32%).包埋微生物的微球菌剂与无微生物的纯壳聚糖-生物炭微球相比,脱色率提高了29%;与微生物单独脱色相比,脱色率提高了76%,表明生物吸附材料与微生物混合制备成菌剂的吸附增益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红 壳聚糖 生物炭微球 吸附机制 菌剂 增益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