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十六烷基壳聚糖纳米微球负载紫杉醇的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代昭 孙多先 郭瑶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0-122,共3页
目的 研究适用于水体系的紫杉醇的负载载体。方法 壳聚糖经烷基改性制得烷基取代的壳聚糖衍生物 ,该衍生物在水中可自动形成粒径分布在 10 0 nm左右的纳米微球 ,并在磷酸缓冲液 (p H=7.4 )中对负载紫杉醇的纳米微球进行了体外释放研... 目的 研究适用于水体系的紫杉醇的负载载体。方法 壳聚糖经烷基改性制得烷基取代的壳聚糖衍生物 ,该衍生物在水中可自动形成粒径分布在 10 0 nm左右的纳米微球 ,并在磷酸缓冲液 (p H=7.4 )中对负载紫杉醇的纳米微球进行了体外释放研究。结果 随着烷基取代度的增加 ,紫杉醇的体外释放平衡浓度降低 ,体外释放的半释放时间延长。结论 十六烷基壳聚糖纳米微球是一个优良的紫杉醇的水分散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杉醇 十六烷基壳聚糖 壳聚糖 纳米微球 负载体系
下载PDF
多壁碳纳米管/壳聚糖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催化性能 被引量:13
2
作者 赵廷凯 李光明 +1 位作者 刘乐浩 李铁虎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732-1736,共5页
采用混酸法制备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以及采用超声凝聚法制备壳聚糖纳米粒子,再通过静电自组装的方法制备碳纳米管/壳聚糖(相对分子质量(Mr)不小于5万和不小于10万)、碳纳米管/高密度壳聚糖、碳纳米管/羧化壳聚糖、多壁碳纳米管/壳聚糖盐... 采用混酸法制备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以及采用超声凝聚法制备壳聚糖纳米粒子,再通过静电自组装的方法制备碳纳米管/壳聚糖(相对分子质量(Mr)不小于5万和不小于10万)、碳纳米管/高密度壳聚糖、碳纳米管/羧化壳聚糖、多壁碳纳米管/壳聚糖盐酸盐复合材料。通过SEM、HRTEM及XRD对产品进行微观结构分析,利用循环伏安法对H2O2在碳纳米管/壳聚糖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壳聚糖盐酸盐对碳纳米管具有较好的包覆效果,包覆层厚度约为3.5nm,静置12h后具有良好的溶液分散性;碳纳米管/壳聚糖盐酸盐修饰玻碳电极改善了H2O2的氧化还原电流,同时还降低了H2O2的氧化还原的过电势,对其电化学催化性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壁碳纳米管 壳聚糖 静电自组装 电催化性能
下载PDF
壳聚糖对黄瓜种子萌发及幼苗抗冷性的效应 被引量:13
3
作者 舒英杰 时侠清 +1 位作者 张子学 隋益虎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2-25,共4页
以黄瓜(津春4号)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壳聚糖溶液在不同温度下浸种,对黄瓜种子萌发及幼苗抗冷性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浓度的壳聚糖溶液浸种均能不同程度的提高黄瓜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提高黄... 以黄瓜(津春4号)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壳聚糖溶液在不同温度下浸种,对黄瓜种子萌发及幼苗抗冷性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浓度的壳聚糖溶液浸种均能不同程度的提高黄瓜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提高黄瓜幼苗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降低细胞膜透性、丙二醛(MDA);对幼苗脯氨酸含量的影响不明显。其中以0.3%壳聚糖溶液浸种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黄瓜种子 萌发 幼苗 抗冷性
下载PDF
CS/TPP纳米微胶囊的制备及其载药性能 被引量:15
4
作者 杨文静 王婷 何农跃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25-628,共4页
利用离子凝胶法,以三聚磷酸钠(TPP)为交联剂,由壳聚糖(CS)制备了CS/TPP纳米微胶囊.用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和粒径分析仪进行了表征,并以牛血清蛋白(BSA)作为模型药物,考察了所制备的CS/TPP纳米微胶囊的包载和缓释性能.结果表明,CS/TPP... 利用离子凝胶法,以三聚磷酸钠(TPP)为交联剂,由壳聚糖(CS)制备了CS/TPP纳米微胶囊.用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和粒径分析仪进行了表征,并以牛血清蛋白(BSA)作为模型药物,考察了所制备的CS/TPP纳米微胶囊的包载和缓释性能.结果表明,CS/TPP纳米微胶囊的红外光谱相对于CS和TPP的红外光谱发生了很大变化,说明CS和TPP通过正负电荷吸引聚合成囊;粒径分析表明,离子凝胶法可以得到粒径约430 nm的均匀分散的壳聚糖纳米微胶囊,经冷冻干燥后粒径变为300 nm左右;微胶囊包封率最高可达79.74%,模型药物的持续释放时间可达7 d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三聚磷酸钠 药物缓释
下载PDF
壳聚糖/聚乙二醇/丙烯酸吸附剂对Cu^2+、Co^2+和Ni^2+的吸附选择性和重复利用性 被引量:14
5
作者 俞洁 郑继东 +3 位作者 陆泉芳 杨恕修 王星 张晓敏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03-1012,共10页
采用扫描电镜(SEM)和红外光谱(FT-IR)对辉光放电电解等离子体(GDEP)技术引发制备的壳聚糖/聚乙二醇/丙烯酸(CS/PEG/AA)聚合物吸附剂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该吸附剂对Cu^(2+)、Co^(2+)和Ni^(2+)的吸附选择性、重复利用性和解吸... 采用扫描电镜(SEM)和红外光谱(FT-IR)对辉光放电电解等离子体(GDEP)技术引发制备的壳聚糖/聚乙二醇/丙烯酸(CS/PEG/AA)聚合物吸附剂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该吸附剂对Cu^(2+)、Co^(2+)和Ni^(2+)的吸附选择性、重复利用性和解吸动力学行为,同时结合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探讨了可能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CS、PEG和AA发生接枝共聚形成聚合物,其表面呈现疏松、多孔的三维网络结构;吸附最佳pH为4.8;在含有Cu^(2+)、Co^(2+)和Ni^(2+)的混合溶液中,CS/PEG/AA对Cu^(2+)有较好的吸附选择性;在EDTA-4Na洗脱液中CS/PEG/AA具有优异的再生和重复利用性,解吸动力学符合解吸准二级模型;Cu^(2+)在CS/PEG/AA上的吸附是由离子交换、配位螯合等共同作用的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cs) 吸附剂 重金属离子 吸附选择性 重复利用性 吸附机理
原文传递
基于壳聚糖载体的蛋白质药物纳米颗粒制备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吴萍 何晓晓 +3 位作者 王柯敏 谭蔚泓 郑明彬 彭姣凤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71-73,共3页
采用基于壳聚糖(CS)与聚阴离子(多聚磷酸纳)间静电作用的离子凝胶化方法,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型,在室温下制备了包载蛋白质的亲水性壳聚糖纳米颗粒.对BSA-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形成条件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在pH值为5.0,CS与TPP的质量比... 采用基于壳聚糖(CS)与聚阴离子(多聚磷酸纳)间静电作用的离子凝胶化方法,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型,在室温下制备了包载蛋白质的亲水性壳聚糖纳米颗粒.对BSA-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形成条件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在pH值为5.0,CS与TPP的质量比为4,壳聚糖分子量为40 kDa的最优化的条件下可制备粒径小于100 nm的BSA-壳聚糖纳米颗粒,对BSA的包封率达到50%以上.并将该体系初步应用于蛋白类药物丙种球蛋白-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研究,这种壳聚糖纳米颗粒对丙种球蛋白具有良好的缓释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 药物载体 壳聚糖 丙种球蛋白
下载PDF
mCMC-PEG/mCS-PEG双极膜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11
7
作者 陈妮娜 陈日耀 +2 位作者 郑曦 陈晓 陈震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068-1075,共8页
以Fe3+改性羧甲基纤维素(mCMC)和聚乙二醇(PEG)共混为阳膜;以戊二醛改性壳聚糖(mCS)和聚乙二醇共混为阴膜,制备了mCMC-PEG/mCS-PEG双极膜.以FTIR测定了膜红外光谱,以扫描电镜观察了膜表面和界面层的形态,以TG进行膜的热重分析.测定了mCM... 以Fe3+改性羧甲基纤维素(mCMC)和聚乙二醇(PEG)共混为阳膜;以戊二醛改性壳聚糖(mCS)和聚乙二醇共混为阴膜,制备了mCMC-PEG/mCS-PEG双极膜.以FTIR测定了膜红外光谱,以扫描电镜观察了膜表面和界面层的形态,以TG进行膜的热重分析.测定了mCMC-PEG和mCS-PEG不同比例共混膜的含水率、离子交换容量、溶胀度,及mCMC-PEG/mCS-PEG双极膜的电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双极膜材料中引入亲水性的聚乙二醇后,因分子间的相容性增大,故而提高了双极膜的离子交换容量,并减小了膜的溶胀性.当CMC∶PEG质量比等于10∶1和CS∶PEG质量比等于2∶1时所制得的双极膜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在酸碱溶液中机械强度高、溶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极膜 羧甲基纤维素(CMC) 聚乙二醇(PEG) 壳聚糖(cs)
下载PDF
界面聚合制备壳聚糖和均苯三甲酰氯复合纳滤膜 被引量:9
8
作者 张浩勤 张婕 +2 位作者 朱艳青 刘金盾 方文骥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22-526,共5页
以低分子量有机物脱盐为目标,实验以壳聚糖(CS)和均苯三甲酰氯(TMC)为反应单体,通过界面聚合反应在聚砜(PSF)/聚醚砜(PES)共混超滤膜上形成复合层制备纳滤膜。SEM扫描结果表明,该界面聚合反应可以在基膜的表面形成致密选择层;而红外检... 以低分子量有机物脱盐为目标,实验以壳聚糖(CS)和均苯三甲酰氯(TMC)为反应单体,通过界面聚合反应在聚砜(PSF)/聚醚砜(PES)共混超滤膜上形成复合层制备纳滤膜。SEM扫描结果表明,该界面聚合反应可以在基膜的表面形成致密选择层;而红外检测结果表明该反应主要是CS分子上的-NH2与TMC分子上的酰氯基发生了酰化反应。实验结果表明:CS在醋酸水溶液中质量分数增大,TMC在正己烷中质量分数增大,界面聚合时间增长和热处理温度增高,都会导致膜的通量降低,同时膜对有机物和电解质的截留率增大。实验优化的界面聚合工艺条件为:CS0.5%(wt);TMC0.2%(wt);CS溶液浸没基膜10min后与TMC溶液进行界面聚合反应2min,在70℃下热处理10min后浸泡在0.2%SDS溶液中2h后晾干。在优化条件下,膜对PEG2000的截留率可达到92%,对NaCl、MgCl2、MgSO4和Na2SO4的截留率分别为7.8%、19.4%、23%和32.8%,该膜对于低分子量有机物与电解质的分离可能会有较好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均苯三甲酰氯 界面聚合 复合纳滤膜
下载PDF
壳聚糖与聚乙烯醇磁性水凝胶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谢玮玮 杜国平 +2 位作者 章志斌 刘桂华 刘兵发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7-50,98,共5页
采用反复冷冻-融化技术(冻融)制备了Fe3O4/PVA/CS磁性水凝胶,并以相同方法制备了不交联、不掺磁的PVA/CS共混水凝胶和交联、不掺磁的PVA/CS交联水凝胶,研究对比了三类水凝胶的溶胀性能、再溶胀性能和力学性能随组分配比及冻融次数的变... 采用反复冷冻-融化技术(冻融)制备了Fe3O4/PVA/CS磁性水凝胶,并以相同方法制备了不交联、不掺磁的PVA/CS共混水凝胶和交联、不掺磁的PVA/CS交联水凝胶,研究对比了三类水凝胶的溶胀性能、再溶胀性能和力学性能随组分配比及冻融次数的变化行为,并研究了Fe3O4/PVA/CS磁性水凝胶的磁性能。结果表明:随着交联剂和Fe3O4的加入和冻融次数的增加,水凝胶的溶胀率减小,再溶胀速率减缓,但力学性能却呈现出增大趋势。Fe3O4/PVA/CS磁性水凝胶各个样品的磁滞回线皆剩磁很少,矫顽力很小,且剩磁和矫顽力的大小取决于Fe3O4掺量的大小,与冻融次数基本无关,随着Fe3O4掺量的增加剩磁和矫顽力都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米Fe3O4 聚乙烯醇(PVA) 壳聚糖(cs) 磁性水凝胶 冻融
下载PDF
壳聚糖的改性及抑菌性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宋玉民 常彩萍 +1 位作者 达文燕 栾尼娜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1-74,共4页
在氮气保护下,以硝酸铈铵为氧化还原引发剂,冰乙酸为溶剂,通过壳聚糖(CS)与盐酸聚六亚甲基胍盐衍生物(PHGH)的接枝共聚反应,制备出了具有较好水溶性的CS/PHGH材料.采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对该材料进行了表征,并对其抑菌性实验进行了研究... 在氮气保护下,以硝酸铈铵为氧化还原引发剂,冰乙酸为溶剂,通过壳聚糖(CS)与盐酸聚六亚甲基胍盐衍生物(PHGH)的接枝共聚反应,制备出了具有较好水溶性的CS/PHGH材料.采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对该材料进行了表征,并对其抑菌性实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合成的水溶性CS/PHGH对真菌、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的抑制作用均优于壳聚糖,尤其对真菌的抑菌效果最灵敏,其最小抑菌浓度(MIC)为0.39 mg.mL-1,抑菌圈直径为21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cs) 盐酸聚六亚甲基胍(PHGH) 接枝共聚 抑菌性
下载PDF
静电自组装碳纳米管/壳聚糖复合材料 被引量:8
11
作者 马如飞 李铁虎 +1 位作者 庄强 赵廷凯 《炭素技术》 CAS CSCD 2009年第2期9-12,共4页
采用化学氧化法制备了表面带负电荷的多壁碳纳米管水溶胶,通过静电作用力与带正电荷的壳聚糖自组装,制备出生物兼容性的碳纳米管/壳聚糖复合材料。通过调节pH值控制氧化碳纳米管和壳聚糖的Zeta势(表面电势),从而改变颗粒表面电荷类型和... 采用化学氧化法制备了表面带负电荷的多壁碳纳米管水溶胶,通过静电作用力与带正电荷的壳聚糖自组装,制备出生物兼容性的碳纳米管/壳聚糖复合材料。通过调节pH值控制氧化碳纳米管和壳聚糖的Zeta势(表面电势),从而改变颗粒表面电荷类型和电势强弱,以及复合体系黏度发生的变化,使用NDJ-79旋转黏度计、红外光谱(FTIR)、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和热重分析仪(TGA)对碳纳米管/壳聚糖复合材料进行表征,发现pH=5时碳纳米管/壳聚糖复合体系的黏度最低,表明碳纳米管与壳聚糖具有强的静电作用,得到性能稳定的碳纳米管/壳聚糖复合材料,厚度约4nm规整非晶薄层壳聚糖;热重分析表明复合材料中壳聚糖的质量分数达到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壳聚糖 静电自组装 Zeta势
下载PDF
基膜改性的壳聚糖/聚丙烯腈渗透汽化中空纤维复合膜 被引量:3
12
作者 尹燕 崔永芳 +1 位作者 葛继均 周花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2-24,28,共4页
采用粒子填充的聚丙烯腈 (PAN)作为基膜材料 ,纺制成中空纤维 .对基膜进行拉伸、热定型等后处理 ,并在此基础上研制了壳聚糖 /聚丙烯腈中空纤维复合膜 ,考察了基膜的改性及不同操作条件对复合膜分离性能的影响 .发现采用该基膜制备的复... 采用粒子填充的聚丙烯腈 (PAN)作为基膜材料 ,纺制成中空纤维 .对基膜进行拉伸、热定型等后处理 ,并在此基础上研制了壳聚糖 /聚丙烯腈中空纤维复合膜 ,考察了基膜的改性及不同操作条件对复合膜分离性能的影响 .发现采用该基膜制备的复合膜对乙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聚丙烯腈 渗透汽化 中空纤维复合膜
下载PDF
载高乌甲素可注射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温敏水凝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马君义 陈香玲 +3 位作者 盛爱霞 邱雅静 梁艳丽 张继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1696-1703,共8页
目的制备载高乌甲素(LA)的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CS/β-GP)温敏水凝胶,并研究其凝胶形成的相转变机制和体外释药性能。方法以生物可降解壳聚糖为载体,以β-甘油磷酸钠为促凝剂制备载高乌甲素可注射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温敏水凝胶,采用... 目的制备载高乌甲素(LA)的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CS/β-GP)温敏水凝胶,并研究其凝胶形成的相转变机制和体外释药性能。方法以生物可降解壳聚糖为载体,以β-甘油磷酸钠为促凝剂制备载高乌甲素可注射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温敏水凝胶,采用动态透析法考察其体外释药性能,运用流变学方法研究凝胶形成的相转变机制。结果优化的制备载高乌甲素可注射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温敏水凝胶的工艺条件为:β-甘油磷酸钠质量浓度560 mg·m L-1、壳聚糖质量浓度22 mg·m L-1、酸溶剂为0.1 mol·L-1冰乙酸、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体积比8.75∶1.25,在37℃下其凝胶化时间为338 s。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水凝胶对高乌甲素具有缓释作用,其释药行为符合Higuchi模型和Korsmeyer-Peppas模型,为溶散释放。流变学研究表明,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温敏水凝胶属于触变体系,具有类似非牛顿流体的剪切变稀的性质,表现出一种"类固体"的凝胶行为。结论成功制备了具有较好弹性及强度的载高乌甲素可注射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温敏水凝胶,且其体外释药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敏水凝胶 壳聚糖 β-甘油磷酸钠 高乌甲素
原文传递
聚多巴胺诱导层层自组装抗紫外聚丙烯无纺布 被引量:7
14
作者 冯霞 刘正懿 +3 位作者 胡俊成 孙琦 陈莉 赵义平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17,共5页
为提高聚丙烯(PP)无纺布的抗紫外性能,用浸涂法在PP无纺布表面涂覆聚多巴胺(PDA)层,再将壳聚糖(CS)接枝在PDA表面使无纺布表面带正电;利用CS和氧化石墨烯(GO)的静电吸附作用制备不同自组装层数的抗紫外PP无纺布.通过FTIR、TEM、SEM和UP... 为提高聚丙烯(PP)无纺布的抗紫外性能,用浸涂法在PP无纺布表面涂覆聚多巴胺(PDA)层,再将壳聚糖(CS)接枝在PDA表面使无纺布表面带正电;利用CS和氧化石墨烯(GO)的静电吸附作用制备不同自组装层数的抗紫外PP无纺布.通过FTIR、TEM、SEM和UPF等测试方法对所制备的无纺布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GO与CS成功组装在PP无纺布表面,且自组装10层GO/CS后样品UPF值提高近500倍,达到2 000,UVA和UVB的透过率仅为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无纺布 聚多巴胺 层层自组装 抗紫外 氧化石墨烯 壳聚糖
下载PDF
黄芩苷-血根碱离子对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7
15
作者 赵静 曾建国 +3 位作者 邹剑锋 刘德明 肖俐 徐丽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76-682,共7页
目的以离子凝胶法制备黄芩苷-血根碱离子对壳聚糖纳米粒(BSI-CS-NPs)。方法以单因素为主要考察方法,筛选最佳处方和制备工艺;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BSI-CS-NPs的形态,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粒径大小和Zeta电位,HPLC法检测包封率和载... 目的以离子凝胶法制备黄芩苷-血根碱离子对壳聚糖纳米粒(BSI-CS-NPs)。方法以单因素为主要考察方法,筛选最佳处方和制备工艺;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BSI-CS-NPs的形态,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粒径大小和Zeta电位,HPLC法检测包封率和载药量。结果所制BSI-CS-NPs外观圆整,粒度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326.4 nm,Zeta电位为45.7 mV,包封率为68.73%,载药量为26.68%。相比黄芩苷-血根碱离子对原料药,BSI-CS-NPs 2 h的药物累积释放率减少了约36.51%,12 h累积释放率为92.29%。结论离子凝胶法适用于BSI-CS-NPs的制备,且具有缓释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苷-血根碱离子对化合物 壳聚糖 纳米粒 离子凝胶法 缓释
原文传递
接枝改性SAMS-CMC-CS双极膜及在电合成高铁酸盐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6
作者 任羽西 郑曦 +3 位作者 陈日耀 陈力勤 陈晓 陈震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65-269,共5页
采用双阴极室隔膜电解槽,以SAMS-CMC-CS双极膜为隔膜,多孔圆筒铸铁为阳极,结合变频不对称脉冲方波技术电合成高铁酸盐。扫描电镜观察,膜的截面形貌。FT-IR分析表明膜中含有-SO3-、-COO-、-N=CHR官能团。膜特性研究表明:该膜溶胀度较小,... 采用双阴极室隔膜电解槽,以SAMS-CMC-CS双极膜为隔膜,多孔圆筒铸铁为阳极,结合变频不对称脉冲方波技术电合成高铁酸盐。扫描电镜观察,膜的截面形貌。FT-IR分析表明膜中含有-SO3-、-COO-、-N=CHR官能团。膜特性研究表明:该膜溶胀度较小,可有效地阻止FeO42-向阴极室扩散还原。双极膜中的水解离后产生的OH-及时地传输入阳极室中,以补充电生成FeO42-时消耗的OH-。电解6h,平均电流效率6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极膜(BM) 甲基烯丙基磺酸钠(SAMS) 壳聚糖(cs) 羧甲基纤维素(CMC) 胶体滴定 高铁酸盐(FeO42-)
下载PDF
兔脂肪干细胞(ADSCs)与聚羟基乙酸/壳聚糖(PLGA/CS)支架材料生物相容性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春波 王红 +5 位作者 陈增淦 陈统一 张峰 周建平 崔磊 尹静波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10-616,共7页
目的探讨兔脂肪来源于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cells,ADSCs)作为种子细胞复合新型聚羟基乙酸(polylaetic-co—glycolicacid,PLGA)/壳聚糖(chitosan,CS)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为进一步构建组织工程化脂肪组织提供实验依据... 目的探讨兔脂肪来源于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cells,ADSCs)作为种子细胞复合新型聚羟基乙酸(polylaetic-co—glycolicacid,PLGA)/壳聚糖(chitosan,CS)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为进一步构建组织工程化脂肪组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雄性新西兰大白兔腹股沟脂肪组织,I型胶原酶消化分离出ADSCs进行培养,贴壁细胞至3~5代,评价其多向分化能力。将干细胞收集重悬后,以l×10^7/mL的密度接种于多孔PLGA/CS支架,形成细胞一支架材料复合物。培养7天后,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黏附生长和基质分泌情况,评价细胞与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Dil荧光标记检测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分布;Hochest33258检测细胞在支架上的生长情况。接种1和7天后,分别对细胞一材料复合物行AnnexinV/PI双染色法检测材料对细胞的毒性作用。用成脂诱导条件培养基诱导分化ADSCs及ADSCs支架材料复合物,7天后,尼罗红荧光染色液检测ADSCs在不同环境下的成脂分化能力。结果原代培养的ADSCs呈成纤维细胞样外观,在相应诱导条件下能够分化为脂肪细胞和骨细胞。细胞接种于PLGA/CS支架材料上第8天分裂增殖达到高峰,扫描电子显微镜下提示ADSCs在支架表面贴附生长良好,并向孔隙内壁充分延伸,细胞周围形成丰富的基质成分。活死双染结合共聚焦显微镜显示材料对细胞活性无影响,尼罗红染色可见成脂诱导后的ADSCs细胞质内有红色脂滴颗粒形成。结论多孔PLGA/CS支架与兔ADSC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作为构建组织工程脂肪组织的支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干细胞(ADScs) 生物相容性 组织工程 聚羟基乙醇(PLGA) 壳聚糖(cs)
下载PDF
Preparation of CS-CMC Bipolar Membran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lectro-generated FeO_4^(2-) 被引量:5
18
作者 Yu Xi REN Zhen CHEN Ri Yao CHEN Xi ZHEN Ya Ming GENG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11期1527-1530,共4页
CS-CMC bipolar membrane was prepared and the cross-section photograph of CS-CMC BM was observed by SEM. FT-IR spectrum indicated that CS-CMC BM contained -N=CRH2^+ and -COO^- functional groups. The charge density of ... CS-CMC bipolar membrane was prepared and the cross-section photograph of CS-CMC BM was observed by SEM. FT-IR spectrum indicated that CS-CMC BM contained -N=CRH2^+ and -COO^- functional groups. The charge density of -N--CRH2^+ in CS membrane was about 14.13 mmol/g and the charge density of -COO in CMC membrane was about 9.01 mmol/g. The electrochemistry properties of CS-CMC BM were also studied. CS-CMC BM not only can effectively stop FeO4^2- from diffusing into the cathode chamber, but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upply of OH" consumed during the electro-generated FeO4^2-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polar membrane (BM) cylinder electrolysis bath carboxymethylcellulose (CMC) chitosan cs ferrate (FeO4^2-) colloid titration.
下载PDF
褪黑素载药纳米粒的优化设计及研制 被引量:4
19
作者 徐强 董明敏 +2 位作者 庄银凤 窦永华 王国伟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041-1045,共5页
目的 :探讨采用复合乳液 -溶剂挥发法制备褪黑素载药纳米粒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 :以聚乳酸、壳聚糖可降解生物材料为载体 ,明胶为分散剂 ,span - 80和tween - 80混合液为微乳液 ,根据微粒的表面形态、粒径大小分布、包封率、载药量选... 目的 :探讨采用复合乳液 -溶剂挥发法制备褪黑素载药纳米粒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 :以聚乳酸、壳聚糖可降解生物材料为载体 ,明胶为分散剂 ,span - 80和tween - 80混合液为微乳液 ,根据微粒的表面形态、粒径大小分布、包封率、载药量选择最佳工艺条件 ,制备褪黑素载药纳米粒。结果与结论 :原子力显微镜下可见纳米粒表面圆滑 ,分布均匀。正交设计效应曲线图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搅拌速度、溶剂挥发温度、聚乳酸与褪黑素投药比、壳聚糖浓度是影响制备工艺的主要因素。在 30℃ ,10 0 0r/min搅拌速度 ,搅拌时间 4 5min ,m(褪黑素 ) :m(聚乳酸 )为 1:5 ,V(Tween - 80 ) :V(Span - 80 )为 5 :1,壳聚糖质量浓度为 1%条件下 ,可制备成平均粒径为 4 5 .84nm ,包封率为 38.33% ,载药量为 8.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褪黑素 聚乳酸 壳聚糖 纳米粒 微乳液
下载PDF
包载rhBMP-2和SDF-1的双层纳米微球的构建及体外释药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沈鹏 乔友备 +4 位作者 马瑞 张瑞 马文瑞 张少锋 吴江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1-166,共6页
目的:构建搭载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和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 BMP-2)的双层纳米微球缓释系统,研究其体外释药特性。方法: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聚乳酸/壳聚糖(PLA/CS)双层纳米微球,通过正交试验获得最佳制备参数;动态光... 目的:构建搭载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和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 BMP-2)的双层纳米微球缓释系统,研究其体外释药特性。方法: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聚乳酸/壳聚糖(PLA/CS)双层纳米微球,通过正交试验获得最佳制备参数;动态光散射法测定纳米微球的粒径,电镜观察纳米微球的形态;在乳化过程中将rh BMP-2和SDF-1依次加入纳米微球中,计算其包封率和载药量,透析袋扩散法检测其体外缓释效果。结果:制备的双层纳米微球外形圆整,表面光滑,平均粒径为(542.33±14.38)nm,微球之间无粘连。rh BMP-2包封率为(82.41±1.05)%,载药量为(24.67±0.43)ng/mg;SDF-1包封率为(75.58±0.84)%,载药量为(22.63±0.41)ng/mg。药物释放持续至少30 d,呈"双相释放"。第30天时累计释放的rh BMP-2和SDF-1分别为72.85%和91.01%。结论:成功制备了包裹SDF-1和rh BMP-2的双层载药微球,形态良好,包封率较高,体外缓释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PLA) 壳聚糖(cs)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 BMP-2)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 药物控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