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扬子鳄鞣制皮革和鳞片的DNA提取方法 被引量:33
1
作者 史燕 吴孝兵 +1 位作者 晏鹏 赵哲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97-301,共5页
运用一种改进的提取方法 ,作者从鞣制皮革中成功地提取了总DNA ,同时还对尾尖皮、鳞片、盐腌生皮等皮质进行了DNA提取 ;用 12SrRNA基因扩增的通用引物、扬子鳄鉴别引物、微卫星引物及RAPD引物进行PCR扩增 ,并对部分扩增结果进行测序 ,... 运用一种改进的提取方法 ,作者从鞣制皮革中成功地提取了总DNA ,同时还对尾尖皮、鳞片、盐腌生皮等皮质进行了DNA提取 ;用 12SrRNA基因扩增的通用引物、扬子鳄鉴别引物、微卫星引物及RAPD引物进行PCR扩增 ,并对部分扩增结果进行测序 ,以检验提取效果。结果证明 ,几种皮质标本都可提取出DNA ,其中尾尖皮和鳞片的提取效果较好 ,用四种引物都可扩增出明显亮带 ;盐腌生皮和鞣制皮提取结果也很好 ,并且用12SrRNA通用引物、扬子鳄鉴别引物扩增的亮带较明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鳄 皮革 鳞片 DNA 提取 PCR
下载PDF
夏秋两季饲养条件下扬子鳄的行为谱和活动节律初步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张方 吴孝兵 +1 位作者 朱家龙 章松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88-494,共7页
2003年夏秋两季(7-11月间),采用扫描取样法和目标动物取样法,对饲养条件下扬子鳄的个体行为和活动 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夏秋两季饲养条件下扬子鳄的个体行为主要包括休息行为(水中休息、陆地休息、晒 太阳、挠痒、打哈欠、伸懒腰)... 2003年夏秋两季(7-11月间),采用扫描取样法和目标动物取样法,对饲养条件下扬子鳄的个体行为和活动 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夏秋两季饲养条件下扬子鳄的个体行为主要包括休息行为(水中休息、陆地休息、晒 太阳、挠痒、打哈欠、伸懒腰);运动行为(游泳、潜水、爬行、摆尾);摄食行为(摄食、漱口);冲突行为(打斗、对视);嬉 戏行为(嬉戏、堆积);吼叫行为;排泄行为等。 夏季,扬子鳄休息行为的时间最多,日变化规律显示:早晨6:00-7:00为休息高峰期;下午12:30-13:30为潜 水高峰期。秋季,用于晒太阳的时间最多,秋季早晨6:00-7:30为潜水高峰期,且一天中扬于鳄晒太阳活动出现三 次高峰即10:30-11:00,13:30-14:00,16:30-17:00。统计结果表明,夏秋两季潜水、晒太阳和休息3种个体行为差 异性较为显著。在30℃-36℃之间,扬子鳄潜水时间和温度之间呈线性关系。研究结果同时表明,长期人工饲养 对扬子鳄的某些弹性行为如摄食行为等产生了较大影响。在行为描述的基础上,对扬子鳄的有关行为机制进行了 探讨。而影响扬子鳄行为表达的生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和食物资源;非生物因素主要包括空间和生境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鳄 行为 活动节律
下载PDF
扬子鳄视觉器官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吴孝兵 陈壁辉 王朝林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3年第3期244-250,共7页
本文用光镜和电镜研究了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的组织学,同时测量了其眼球的一些光学参数.扬子鳄眼球呈扁圆球形,角膜径与球径的比值为1:1.44;晶状体与角膜的比值为1:1.40。角膜内具鲍氏膜;虹膜内的括约肌、睫状体内的睫状肌均属... 本文用光镜和电镜研究了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的组织学,同时测量了其眼球的一些光学参数.扬子鳄眼球呈扁圆球形,角膜径与球径的比值为1:1.44;晶状体与角膜的比值为1:1.40。角膜内具鲍氏膜;虹膜内的括约肌、睫状体内的睫状肌均属横纹肌,视细胞椭圆体内线粒体嵴突与线粒体长轴相平行,这与报道的其它鳄类不同。虹膜内未见扩瞳肌纤维,角膜缘缺巩膜小骨片,晶状体环垫薄,因而其视觉调节能力仍然很弱。视网膜中视细胞由视杆细胞、单锥细胞、双锥细胞组成,其中以视杆细胞占多数。视细胞与神经节细胞核比值平均为2.5:1,表明扬子鳄的组织结构与其弱光视觉相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鳄 显微结构 视觉 组织学
下载PDF
我国扬子鳄种群及栖息地保护现状 被引量:14
4
作者 周永康 余本付 +1 位作者 吴孝兵 聂继山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3-136,共4页
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是我国特有的古老而珍稀的爬行动物,现阶段野生扬子鳄的分布区域进一步萎缩,成为彼此孤立的点状,残存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趋于恶化,野生鳄数量估计为120~150条,老年化程度高。扬子鳄的保护管理依据现实状况及... 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是我国特有的古老而珍稀的爬行动物,现阶段野生扬子鳄的分布区域进一步萎缩,成为彼此孤立的点状,残存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趋于恶化,野生鳄数量估计为120~150条,老年化程度高。扬子鳄的保护管理依据现实状况及时加以调整,加大了野外保护力度,逐步改善野生鳄的栖息生境,实施野外放归工程,初步遏制了野生鳄数量迅速下滑的局面。人工饲养种群数量已逾10 000条,当前人工饲养繁殖的重点是管理好有限的遗传多样性资源。扬子鳄的研究主要涉及形态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态学、生理生化、细胞及分子生物学,人工饲养繁殖技术等方面。营养生理和保护遗传学的应用研究有待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鳄 种群 栖息地 保护 现状
原文传递
人工养殖扬子鳄野放初期的活动观察 被引量:8
5
作者 丁由中 王小明 +3 位作者 王正寰 吴建盛 John THORBJARNARSON 邵民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7-31,共5页
20 0 3年 4月 2 7日 ,将经过兽医检查挑选出来的两雌一雄人工养殖的健康成年扬子鳄 (Alligatorsinensis)释放到安徽宣城红星扬子鳄保护点 ,利用无线电遥测技术测定其释放初期 4周内的活动区域 ,共记录3 72个位点 ;还通过白天望远镜观察... 20 0 3年 4月 2 7日 ,将经过兽医检查挑选出来的两雌一雄人工养殖的健康成年扬子鳄 (Alligatorsinensis)释放到安徽宣城红星扬子鳄保护点 ,利用无线电遥测技术测定其释放初期 4周内的活动区域 ,共记录3 72个位点 ;还通过白天望远镜观察和夜间灯光计数法观察了它们的活动情况。结果显示 :3条扬子鳄经过 3~1 4d后处于不同的稳定区域内 ,具领域特征 ;雄性个体的活动区域大于雌性 ,日活动区域面积的变化也大于雌性 ;局部环境选择上均趋向靠近岸边并具有茂密植被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鳄 野放 适应 活动区域
下载PDF
南陵县扬子鳄的种群数量及栖息地质量 被引量:11
6
作者 何利军 丁由中 +6 位作者 李秀洪 胡林英 王小明 邵民 谢万树 John Thorbjarnarson 顾长明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1-35,共5页
198 6~ 1 998年 ,在安徽省南陵县对扬子鳄种群资源及分布区栖息地状况进行了 4次调查 ,1 999年对该县扬子鳄部分栖息地的质量做了研究。结果显示 ,南陵县扬子鳄野生种群目前只 30头左右 ,每 4年平均递减率约 38% ,分布于 6个镇 ,7个行... 198 6~ 1 998年 ,在安徽省南陵县对扬子鳄种群资源及分布区栖息地状况进行了 4次调查 ,1 999年对该县扬子鳄部分栖息地的质量做了研究。结果显示 ,南陵县扬子鳄野生种群目前只 30头左右 ,每 4年平均递减率约 38% ,分布于 6个镇 ,7个行政村中 ,75 %的栖息地已经消失。其中东河、三里、石铺三镇生活有全县 80 %的扬子鳄 ,而石铺镇扬子鳄密度最大。引起扬子鳄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栖息地破坏 ,同时对鳄的捕杀、污染、天灾也是重要因素。其野外栖息地主要为两种类型 ,农耕区普通池塘和丘陵山地的山塘、水库。耕作区食物、栖息条件较好 ,人鳄矛盾较小的局部水域依然是扬子鳄最佳选择 ,但这类水域农药化肥污染已构成对扬子鳄的潜在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鳄 种群数量 栖息地质量 南陵 安徽
下载PDF
影响野生扬子鳄生存的环境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张方 江红星 +3 位作者 吴陆生 薛辉 吴孝兵 邵明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4期374-377,共4页
通过对被保护物种生存环境的分析是探知该物种灭绝和种群数量下降的重要手段.2002年9月间,作者在参加南陵县野生扬子鳄栖息地生境的考察工作的基础上,以安徽省南陵县野生扬子鳄生存环境作为对象,对野生扬子鳄的生存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评... 通过对被保护物种生存环境的分析是探知该物种灭绝和种群数量下降的重要手段.2002年9月间,作者在参加南陵县野生扬子鳄栖息地生境的考察工作的基础上,以安徽省南陵县野生扬子鳄生存环境作为对象,对野生扬子鳄的生存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影响野生扬子鳄生存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为食物、隐蔽条件和水体以及人的活动.在安徽省南陵县二个官方指定的保护点中长乐点尽管食物、隐蔽条件和水三大生境基本要素都较为理想,但因为没有足够的栖息地因此这里并不适合野生扬子鳄种群的生存.比较而言,如对楂林点野生扬子鳄的生存环境进行一定的人工修饰,此地应该有着较为合适的生存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鳄 生存环境 安徽 南陵县 食物 隐蔽条件 水体
下载PDF
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状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吴荣 周永康 《安徽林业科技》 2015年第5期37-41,共5页
本文调查了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扬子鳄的种群保护及保护区管理现状,分析了当前保护区保护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提出将保护区的发展同社区的发展相协调,把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结合起来,推动扬子鳄养殖业发展,并加强内部管... 本文调查了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扬子鳄的种群保护及保护区管理现状,分析了当前保护区保护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提出将保护区的发展同社区的发展相协调,把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结合起来,推动扬子鳄养殖业发展,并加强内部管理,深挖人才潜力等对策,以期从根本上扭转扬子鳄栖息地长期遭受破坏所形成的被动局面,促进野生种群的不断复壮、人工饲养种群数量实现迅速增长,从而推动扬子鳄保护事业迈向快速、可持续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鳄 自然保护区 现状 分析
下载PDF
使用SSR和mtVNTR分子标记识别扬子鳄个体 被引量:5
9
作者 黄磊 王义权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01-506,共6页
扬子鳄是中国特有的濒危物种,为有效避免种群衰退,最大限度地保持该物种现有的遗传多样性,有必要对种群的个体进行个体识别研究,以便重建遗传谱系,指导现有繁育工作。应用SSR(Simplesequencere-peats)与mtVNTR(Variablenumbertandemrepe... 扬子鳄是中国特有的濒危物种,为有效避免种群衰退,最大限度地保持该物种现有的遗传多样性,有必要对种群的个体进行个体识别研究,以便重建遗传谱系,指导现有繁育工作。应用SSR(Simplesequencere-peats)与mtVNTR(VariablenumbertandemrepeatsonmitochondrialDNA)两种分子标记对扬子鳄39个个体进行了个体识别分析,结果显示:8个SSR座位的累计个体识别率与累计父权排除率分别达0·9968、0·7697,mtVNTR的个体识别率为0·9146,联合SSR与mtVNTR两种分子标记的累计个体识别率理论值达0·9997,并在实际分析中将39个扬子鳄个体完全区分开,其区分能力较RAPD(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AFLP(Amplified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及mtDNA控制区5′端序列分析等分子标记要高。此外,SSR和mtVN-TR还可对某些低频等位基因及其携带个体做有效的筛查,这对今后进行大量扬子鳄个体的分子标记识别和群体的遗传谱系建立等工作将具有一定实际意义[动物学报51(3):501-506,2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记识别 扬子鳄 SSR MTDNA控制区 分子标记 遗传谱系 遗传多样性 识别率 濒危物种 种群衰退 个体识别 识别分析 序列分析 等位基因 实际意义 累计 理论值 动物
下载PDF
试论野生水牛、四不像鹿和中国鼍在黄河中下游的绝迹 被引量:8
10
作者 周跃云 何业恒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82-187,共6页
本文利用考古、文献以及实地调查等资料 ,论述了全新世中期及其以前 ,野生水牛、四不像鹿和中国鼍都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起源和栖息地。这些动物的大量存在 ,反映出当时气候温和多雨、河湖密布的景象 ;到了全新世晚期特别是西汉以来 ,随... 本文利用考古、文献以及实地调查等资料 ,论述了全新世中期及其以前 ,野生水牛、四不像鹿和中国鼍都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起源和栖息地。这些动物的大量存在 ,反映出当时气候温和多雨、河湖密布的景象 ;到了全新世晚期特别是西汉以来 ,随着它们的绝迹 ,表明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 ,到现在这里已是水贵如油、风沙肆虐。探讨这些变化特别是干旱的由来 ,对于保持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平衡是十分有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下游 全新世中期 野生水牛 四不像鹿 中国鼍 绝迹 生态环境
下载PDF
扬子鳄皮肤腺结构与发育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5
11
作者 陈壁辉 蒋小林 王朝林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1年第1期16-21,共6页
扬子鳄有三种皮肤腺:背腺、泄殖腔麝腺和下颌腺。背腺位于背中线左右两侧第二行鳞片下方,其确切位置个体间差异很大,如表1。幼鳄背腺形态多种多样,但显示出是一种退化器官,未观察到腺开口,也未观察到半成鳄和成鳄的背腺,因此扬子鳄背腺... 扬子鳄有三种皮肤腺:背腺、泄殖腔麝腺和下颌腺。背腺位于背中线左右两侧第二行鳞片下方,其确切位置个体间差异很大,如表1。幼鳄背腺形态多种多样,但显示出是一种退化器官,未观察到腺开口,也未观察到半成鳄和成鳄的背腺,因此扬子鳄背腺可能不具功能。泄殖腔麝腺位于泄殖腔腹唇内,梨形,腺管开口于泄殖腔腹壁,成体腺腔很大,腺的底部壁较厚,腺细胞明显地分成若干小叶,其它部位壁较薄,小叶不明显,属全泌腺,分泌油脂物,繁殖期特别发达,但性未成熟个体亦具功能,是一种信息素下颌腺位于下颌后方两侧皮肤内,圆柱状,脉管开口于下颌腹侧皮肤表面,成体腺腔不规则,腺壁厚,从包囊到腺腔,腺细胞可明显地分成三个区,属全泌腺,分泌油脂物,在繁殖期特别发达,此腺到性成熟才具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鳄 皮肤腺 形态学 发育
下载PDF
交配期扬子鳄合唱吼叫的集群作用及其生物学意义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先艳 王丁 +2 位作者 吴孝兵 汪仁平 王朝林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63-668,共6页
吼叫是扬子鳄(Alligatorsinensis)经常发生的行为之一,而目前有关吼叫行为生物学意义的资料还很缺乏。本文通过对安徽省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繁殖区内扬子鳄吼叫行为的监测和观察发现,5-10月,扬子鳄常在水池边形成合唱吼叫(即两条以上鳄... 吼叫是扬子鳄(Alligatorsinensis)经常发生的行为之一,而目前有关吼叫行为生物学意义的资料还很缺乏。本文通过对安徽省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繁殖区内扬子鳄吼叫行为的监测和观察发现,5-10月,扬子鳄常在水池边形成合唱吼叫(即两条以上鳄在同一时间段内一起吼叫);并且在交配期(6月份)吼叫声会引起四处分散栖息的个体向同一水体聚集,与非交配期相比具有明显的集群作用;交配期合唱吼叫具有6∶00-7∶00和11∶00-12∶00两个明显的高峰时间段,与其随后的交配高峰(夜间12∶00左右)都相差12h以上。分析表明,扬子鳄在交配期形成合唱吼叫的主要作用可能在于召集其它个体(包括雌性和雄性)形成集群,为集群后的水中寻找配偶和多次交配做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鳄 合唱吼叫 集群 交配
下载PDF
保护生物学在中国的发展 被引量:5
13
作者 杨兆芬 《武夷科学》 2003年第1期205-210,共6页
本文简要回顾了保护生物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并以中国政府对中国特产的一级保护动物白鳍豚、大熊猫、朱和扬子鳄所做的保护工作,揭示了保护生物学研究的综合性和我国在保护生物学工作上所取得的成就。
关键词 保护生物学 中国 白鳍豚 大熊猫 朱( ) 扬子鳄
下载PDF
扬子鳄源粘质沙雷氏菌XCYZE株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分析
14
作者 朱鹏 周永康 +11 位作者 姜纪 李佳佳 易平四 章松 张雪松 周奎厚 王应超 石涵 陈洪超 卜孝林 王雅婷 徐前明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30,共5页
目的查明一例源于安徽省扬子鳄管理中心的幼鳄死因。方法从幼鳄脑部组织坏死灶采集病料,进行细菌分离与鉴定,并对其致病性进行分析。结果菌落在血琼脂平板上生长呈红色的革兰氏阴性菌;生理生化试验显示该菌在葡萄糖、甘露醇、乳糖、柠... 目的查明一例源于安徽省扬子鳄管理中心的幼鳄死因。方法从幼鳄脑部组织坏死灶采集病料,进行细菌分离与鉴定,并对其致病性进行分析。结果菌落在血琼脂平板上生长呈红色的革兰氏阴性菌;生理生化试验显示该菌在葡萄糖、甘露醇、乳糖、柠檬酸盐和硫化氢等中均呈阳性;PCR扩增其16S rDNA基因,其大小约1500 bp,经遗传进化树分析,与已报道的粘质沙雷氏菌GRD1株在同一分支;其致病性试验可导致实验鼠在36 h内全部死亡,出现严重肺出血、肝脏肿大、脾脏肿大、腹水现象等。结论从扬子鳄脑内分离的病原是粘质沙雷氏菌,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且对多种抗菌药具有一定的耐药性。本试验为野生动物或者人类感染粘质沙雷氏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鳄 粘质沙雷氏菌 鉴定 致病性 耐药性
下载PDF
扬子鳄CXCL8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表达量测定
15
作者 刘聪 陶启荣 +4 位作者 赵晓燕 费荣梅 周永康 章松 张雪松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41-649,共9页
为进一步了解扬子鳄CXCL8的功能及在痛风症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从扬子鳄肝组织中克隆出CXCL8基因,进行相关生物信息分析、序列比对和进化树绘制;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表达CXCL8蛋白,制备并得到小鼠抗扬子鳄CXCL8多克隆抗体;对不同时期扬子鳄... 为进一步了解扬子鳄CXCL8的功能及在痛风症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从扬子鳄肝组织中克隆出CXCL8基因,进行相关生物信息分析、序列比对和进化树绘制;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表达CXCL8蛋白,制备并得到小鼠抗扬子鳄CXCL8多克隆抗体;对不同时期扬子鳄组织中CXCL8的转录水平进行检测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扬子鳄CXCL8基因ORF序列长度为291 bp,共编码96个氨基酸,蛋白分子质量为10.67 ku。序列比对和进化树结果显示,扬子鳄CXCL8基因与密西西比鳄的同源性高达95%,具有很强的亲缘关系,处于同一进化分支。制备得到的多克隆抗体效价高达1︰102400,免疫原性良好,CXCL8在肾和小肠组织中呈现高表达,且冬眠末期表达量高于冬眠初期,表达量测定结果与扬子鳄痛风症高发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本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扬子鳄CXCL8基因对痛风症的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为扬子鳄痛风症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鳄 CXCL8 序列分析 原核表达 多克隆抗体
原文传递
基于电路理论的扬子鳄保护区块间生态廊道和节点识别研究
16
作者 吴楠 王甜 +3 位作者 程鹏 陈凝 张浏 宋婷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28-1238,共11页
野外适宜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化是扬子鳄保护面临的最大挑战,构建并维护好栖息地间的生态廊道是重要的保护对策。基于电路理论,利用Linkage Mapper工具和Circuitscape程序,以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8个区块作为生态源地,选取6个扬... 野外适宜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化是扬子鳄保护面临的最大挑战,构建并维护好栖息地间的生态廊道是重要的保护对策。基于电路理论,利用Linkage Mapper工具和Circuitscape程序,以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8个区块作为生态源地,选取6个扬子鳄生境适宜性要素来构建综合阻力面,模拟区块间的生态廊道,识别生态“夹点”和“障碍点”,针对性提出保护和修复策略以优化保护区块间的生态连通性。研究结果如下:(1)识别生态廊道共14条,呈“东长西短”状态。关键生态廊道7条,有效连通了研究区西南部的长乐、中桥、双坑和红星片区;(2)识别生态夹点12处,面积82.35 km^(2)。提出了自然保护为主,辅以扬子鳄适宜生境营造的保护策略,同时要关注部分夹点受人类活动干扰的风险;(3)识别生态障碍点19处,面积92.49 km^(2)。主要位于交通干线、城镇用地或周围辐射区域。提出了设置动物迁徙通道、推广生态农业、优化居民点布局、化解人鳄矛盾等修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路理论 扬子鳄 生态廊道 生态夹点 生态障碍点 保护修复策略
原文传递
Complete mitochondrial DNA sequence of Chinese alligator, Alligator sinensis, and phylogeny of crocodiles 被引量:5
17
作者 WUXiaobing WANGYiquan +3 位作者 ZHOUKaiya ZHUWeiquan NIEJishan WANGChaoli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3年第19期2050-2054,共5页
The 16746-neucleotide (nt) sequence of mitochondrial DNA (mtDNA) of Chinese alligator, Alligator sinensis, was determined using the Long-PCR and primer walking methods. As is typical in vertebrates, the mtDNA encodes ... The 16746-neucleotide (nt) sequence of mitochondrial DNA (mtDNA) of Chinese alligator, Alligator sinensis, was determined using the Long-PCR and primer walking methods. As is typical in vertebrates, the mtDNA encodes 13 proteins, 2 rRNA, 22 tRNA genes, and a noncoding control region. The composition of bases is respectively 29.43% A, 24.59% T, 14.86% G, 31.12% C. The gene arrangement differs from the common vertebrate gene arrangement, but is similar to that of other crocodiles. DNA sequence data from 12S rRNA, 16S rRNA, protein-coding genes and combined sequence data were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phylogeny of reptiles with the MP and ML methods. With this large data set and an appropriate range of outgroup taxa, the authors demonstrate that Chinese alligator is most closely related to American alligator among three crocodilian species, which suppors the traditional viewpoint. According to the branch lengths of ML tree from the combined data set, the primary divergence between Alligator and Caiman genus was dated at about 74.9 Ma, the split between Chinese alligator and American alligator was dated at 50.9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 RNA 中国 鳄鱼 系统发育 基因 完整序列 扩散时间
原文传递
Establishment and cryopreservation of liver, heart and muscle cell lines derived from the Chinese alligator (Alligator sinensis) 被引量:5
18
作者 ZENG ChangJun YE Qing FANG ShengGuo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1年第24期2576-2579,共4页
The Chinese alligator, Alligator sinensis, is a critically endangered species. A conservation project of gene resources for an endangered species first involves the preservation of organs, tissues, gametes, genomic DN... The Chinese alligator, Alligator sinensis, is a critically endangered species. A conservation project of gene resources for an endangered species first involves the preservation of organs, tissues, gametes, genomic DNA libraries and cell lines. The present study is the first to establish and cryopreserve cell lines of liver, heart and muscle tissues from the Chinese alligator. The study revealed that there was a large discrepancy in cell migration time in primary cultures among liver (11-12 d), heart (13-14 d) and muscle (17-18 d) tissue pieces. The differences in time in primary cell culture suggested that it was relatively easy to build visceral-derived cell lines for reptiles. Biological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population doubling time for thawed cells was approxi- mately 36 h. Karyotyping revealed that the frequency of Chinese alligator cells showing chromosome number as 2n=32 was 88.6%-93.4%. Chinese alligator cell lines established here provide a vital resource for research and are likely to be useful for protection of this rare and critically endangered species. Furtherm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se methods may supply technical and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preserving genetic resources at the cellular level for other reptile spe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组织 冷冻保存 扬子鳄 细胞株 肝脏 心脏 濒危物种 原代细胞培养
原文传递
扬子鳄体温与环境温度关系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汪仁平 夏同胜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6-79,共4页
在人工饲养下,对非繁殖的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体温及其所处的环境温度进行了测定,并对其体温与环境温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经过一年的测量,得出体长为(116.83±32.26)cm(n=183)的扬子鳄年均体温为(18.81±8.08)... 在人工饲养下,对非繁殖的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体温及其所处的环境温度进行了测定,并对其体温与环境温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经过一年的测量,得出体长为(116.83±32.26)cm(n=183)的扬子鳄年均体温为(18.81±8.08)℃(n=183),雄性体温为(20.81±9.69)℃(n=42),雌性体温为(17.81±8.56)℃(n=69);在活动期(4~11月),扬子鳄的体温为(25.54±5.24)℃(n=89),水温为(25.42±5.20)(n=89),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冬眠期(12月至翌年3月),扬子鳄的体温为(10.78±1.90)℃(n=94),冬眠期的地表温为(10.64±1.74)℃(n=94),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扬子鳄的体温受其周围环境温度的显著影响,而不受其体长及性别的影响。即扬子鳄的体温由其长期接触的环境介质的温度决定,其中水环境是控制活动期鳄体温波动的最重要介质。初步推测扬子鳄的偏爱体温范围是28~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鳄 体温 环境温度
下载PDF
扬子鳄性别定向的全自动孵化 被引量:5
20
作者 方黎明 方盛国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3-107,共5页
2013和2014年,利用爬行动物卵全自动孵化器和温湿度全自动记录仪分别在所设置的26.5℃、27.5℃、28.5℃、29℃、30℃、31℃、32℃、33℃、34℃、34.5℃、35.5℃和36.0℃共12个温度梯度对288枚扬子鳄的受精卵进行了人工孵化,结果发现:(... 2013和2014年,利用爬行动物卵全自动孵化器和温湿度全自动记录仪分别在所设置的26.5℃、27.5℃、28.5℃、29℃、30℃、31℃、32℃、33℃、34℃、34.5℃、35.5℃和36.0℃共12个温度梯度对288枚扬子鳄的受精卵进行了人工孵化,结果发现:(1)扬子鳄卵可以在全自动孵化条件下成功孵化出幼鳄,并在29℃~34℃孵化温度区间具有最高的出壳成活率;(2)孵化温度≤27.5℃或≥35.5℃时,均不能孵化出成活的扬子鳄;(3)扬子鳄全雌个体的性别定向孵化温度初步确定为29℃,其受精卵的孵化成活率为91.67%;(4)扬子鳄全雄个体的性别定向孵化温度初步确定为34℃,其受精卵的孵化成活率为87.50%。由于浙江扬子鳄人工湿地种群已出现了性比失调问题,所以该结果将为有关部门规模化定向孵化雌性个体以解决种群的性比结构问题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鳄 性比 人工孵化 性别定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