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_2M-1型心肺复苏器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立祥 张承英 +2 位作者 王发强 张健鹏 汪琪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1997年第3期145-147,共3页
目的:观察F2M1型心肺复苏器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根据胸泵原理,利用自行研制的F2M1型心肺复苏器与徒手胸外心脏按压相比较,用于抢救9例心脏骤停患者,观察其血压、潮气量及心电图变化。结果:F2M1型... 目的:观察F2M1型心肺复苏器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根据胸泵原理,利用自行研制的F2M1型心肺复苏器与徒手胸外心脏按压相比较,用于抢救9例心脏骤停患者,观察其血压、潮气量及心电图变化。结果:F2M1型心肺复苏器与徒手按压时患者收缩压(分别为15.1±3.0kPa和5.7±1.6kPa,1kPa=7.5mmHg)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舒张压(分别为7.0±2.5kPa和1.8±0.9kPa)差异极显著(P<0.001)。不同部位进行人工通气的潮气量对比,F2M1型心肺复苏器潮气量大于徒手按压法,尤以按压剑突下及上腹部潮气量增加最为显著。心电图观察对比,应用F2M1型心肺复苏器较徒手按压有利于室性自主心律和窦性心律的恢复。结论:F2M1型心肺复苏器显著提高了心脏骤停患者的血压、潮气量和窦性心律的恢复,有利于急症患者的抢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器 胸外心脏按压 心脏骤停 急救
下载PDF
食管调搏作为临时起搏器治疗心跳骤停53例临床分析
2
作者 卢永萍 冯艳 +2 位作者 潘颖 王菊文 王曼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0年第4期274-275,共2页
食管调搏(TEP)对室上速的诊断和治疗作用大家非常熟悉,也常见有人报道,但TEP作为临时起搏器抢救突发心跳骤停患者却十分罕见。本研究就此问题探讨TEP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食管调搏 临时起搏器 心跳骤停 胸外心脏按压 临床分析
下载PDF
胸外心脏按压机制探讨 被引量:95
3
作者 何忠杰 林洪远 +1 位作者 赵宇 陈东 《急诊医学》 CSCD 1998年第6期371-375,共5页
目的:探讨临床心跳骤停病人行胸外按压时的血流动力学机制。方法:13例使用Swan-Ganz导管和有创血压监测的危重病人在呼吸心跳停止后给予高浓度吸氧,并持续胸外按压(频率80~170次/min)心肺复苏,分段测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1... 目的:探讨临床心跳骤停病人行胸外按压时的血流动力学机制。方法:13例使用Swan-Ganz导管和有创血压监测的危重病人在呼吸心跳停止后给予高浓度吸氧,并持续胸外按压(频率80~170次/min)心肺复苏,分段测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1.心排量(0.98~4.18L/min,平均2.34±1.19L/min)在按压的前1~3min内呈先升后降变化;2.所测各处右房压、肺动脉压、外周动脉压不等,心脏灌注压为5.60±6.80/0.80±1.87(平均压2.00±3.33)kPa。由于收缩压差大,舒张压差小,故按压期可能为心脏的灌注期;3.心排量在按压频率100~150次/min范围可获得较高心排量,高频率的作用在于使胸壁、胸腔、大血管(动脉、静脉)、心腔之间产生了最佳的频率共振,达到了较理想的心排量,可能最佳胸外按压频率在120~140次/min之间,能有2倍于常规频率(80~100次/min)的能量传递;4.肺循环阻力(PVR)大于外周循环阻力(SVR),右心室功(RVW)及右室每搏功(RVSW)下降幅度小于左心室功(LVW)、左室每搏功(LVSW),说明胸外按压更多影响在肺循环和右心腔部分。结论:胸外心脏按压在高频率时存在频率共振机制,最佳的共振频率可能在120~140次/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外心脏按压 心肺复苏 心跳骤停
原文传递
危重病人心肺复苏的氧代谢研究 被引量:24
4
作者 何忠杰 郭旭升 +7 位作者 陈东 张宪 李东伟 党伟 文宇 彭国球 程尉新 林洪远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6期376-379,共4页
目的 评估胸外按压对全身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的影响。方法 外科ICU内 16例使用机械通气和血流动力学监测的病人 ,在呼吸心跳停止后继续维持高浓度氧的机械通气 ,同时进行持续胸外心脏按压 (频率 12 0~ 140次 /min) 30min。在此期间 ... 目的 评估胸外按压对全身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的影响。方法 外科ICU内 16例使用机械通气和血流动力学监测的病人 ,在呼吸心跳停止后继续维持高浓度氧的机械通气 ,同时进行持续胸外心脏按压 (频率 12 0~ 140次 /min) 30min。在此期间 ,每隔 5min测心排血量指标和动脉、混合静脉血气 ,并做氧代谢计算。结果  1.心排血量平均为 (2 0 6± 1 0 3)L/min时 ,氧代谢为 :动脉血氧含量 (CaO2 ) :(11 0± 3 0 )ml/dl;静脉氧含量 (CvO2 ) :(4 6± 2 3)ml/dl;动 -静脉血氧含量差 (avDO2 ) :(6 9± 2 6 )ml/dl;氧载 (O2 AV) :(2 16± 88)ml/min ;氧耗 (VO2 ) :(135± 5 9)ml/min ;氧提取率 (O2 ER) :0 6 5± 0 14;肺泡 毛细血管血氧分压差 (A aDO2 ) :(4 73± 178)mmHg ;动 -静脉分流率 (Qs/Qt) :(39 9± 15 2 ) %。氧载为生理的 1/4 ,氧耗为生理的 1/2 ,氧提取率为生理的 2~ 3倍 ,氧耗与氧载未脱依赖关系 ;但在个别病人可见上述生命支持可满足 (动脉氧分压PaO2 >6 0mmHg ,PaCO2 <40~ 5 0mmHg)。结论  1.胸外心脏按压在高频率 12 0~ 140次 /min ,可获得较高心排量 ,进而得到好的氧载。 2 .本组临床所获的氧载仍低于生理危险线 ,氧耗与氧载未脱依赖关系。 3.依据急诊心搏骤停病人肺部并发症疾患少的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 氧代谢 心肺复苏 胸外心脏按压
原文传递
胸外心脏按压是否需要改进 被引量:11
5
作者 何忠杰 沈文筠 +6 位作者 林洪远 张星火 黄若宇 姚金风 陆翠玲 翁志华 李晓静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1993年第2期77-78,共2页
通过对5例难以成活的患者,以两组人员进行胸外心脏按压(ECM),又以不同频率按压,比较其对循环支持的效果。初步认为:在正规熟练的胸外按压基础上,提高按压频率,心排量可高于开胸心脏按摩(OCCM),与直接心室机械激动(DMVA)的结果相似。肯... 通过对5例难以成活的患者,以两组人员进行胸外心脏按压(ECM),又以不同频率按压,比较其对循环支持的效果。初步认为:在正规熟练的胸外按压基础上,提高按压频率,心排量可高于开胸心脏按摩(OCCM),与直接心室机械激动(DMVA)的结果相似。肯定了胸外心脏按压的普及、简便、大范围使用的优点,目前仍视为临床复苏的主要方法,并提出了对标准心肺复苏的改进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外心脏按压 心脏按摩
下载PDF
人体心脏按压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观察 被引量:5
6
作者 何忠杰 张宪 +1 位作者 吴煜 尹长富 《急诊医学》 CSCD 1993年第3期169-172,共4页
7例难以成活的病人:1.其中5例以经过 CPR 技术培训者和对照组比较各自对心排量的影响。发现受训组优于对照组(P<0.05);再由受训组以三种频率比较发现:随着按压频率增加,心排量升高(P<0.01),每搏量亦升高(P<0.05)。可以达到死... 7例难以成活的病人:1.其中5例以经过 CPR 技术培训者和对照组比较各自对心排量的影响。发现受训组优于对照组(P<0.05);再由受训组以三种频率比较发现:随着按压频率增加,心排量升高(P<0.01),每搏量亦升高(P<0.05)。可以达到死亡前的一半左右。2.另2例比较了胸外与开胸按压的结果:胸外按压可以获得高于开胸的心排量(P<0.05),右室功为开胸按压的2~3倍。结论:110~130次/分的按压频率可以获得更好的心排量。胸外按压简便、易掌握、易普及而实用的优点应得到更大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按压 复苏术 血流动力学
原文传递
人体心脏按压存在压力传导梯度 被引量:4
7
作者 何忠杰 党广博 +2 位作者 尹长富 张宪 常玉明 《急诊医学》 CSCD 1995年第3期149-152,共4页
为了对人体心脏按压的压力传导机制作进一步研究,本文对7例危重病人(脑外伤4例,GCS均为3分,多发伤3例,平均ISS为22.3分)在高级生命支持下,心肺停止后进行常规抢救过程中,通过Swan-Ganz导管和有创股动脉压监测得到右房压(RAP... 为了对人体心脏按压的压力传导机制作进一步研究,本文对7例危重病人(脑外伤4例,GCS均为3分,多发伤3例,平均ISS为22.3分)在高级生命支持下,心肺停止后进行常规抢救过程中,通过Swan-Ganz导管和有创股动脉压监测得到右房压(RAP),肺动脉压(PAP),股动脉压(FAP)。闭式胸外按压结果为:RAPe46.4±9.5/6.3±6.0;PAPe62.9±16.7/10.0±3.8;FAPe103.6±27.0/14.6±5.9,开胸按压时:RAPo21.7±3.0/9.0±5.6;PAPo29.9±4.2/11.9±4.6;FAPo46.9±5.0/17.6±8.9;单位为mmHg。通过比较发现:1.胸外按压产生的收缩压大于开胸按压(P<0.005),而舒张压反而低于开胸条件下之值;2.力量是维持收缩压的主要因素,而频率是维持舒张压的主要因素;3.在胸外或开胸按压下,上述三处压力不等。FAP、PAP间接代表了左室压、右室压,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承受和传导压力的梯度:即左室压>右室压>右房压。这一发现有利于对心脏按压力量传导机制及其条件下血液动力学改变机制的认识和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压力梯度 心脏按压 心肺骤停
原文传递
CPR初期持续胸外按压与即刻气管插管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对照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健秀 郑晓蕾 +1 位作者 张开泰 牛颖丽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16年第9期696-698,共3页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CPR)初期持续胸外按压与即刻气管插管对CPR患者预后的影响差异。方法:选取166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根据CPR电除颤前或药物复苏前对患者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将其分为早期持续胸外按压组和即刻气管插管组。即刻气管插...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CPR)初期持续胸外按压与即刻气管插管对CPR患者预后的影响差异。方法:选取166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根据CPR电除颤前或药物复苏前对患者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将其分为早期持续胸外按压组和即刻气管插管组。即刻气管插管组患者先行气管插管,用时≤4min,插管成功后再行胸外按压;持续胸外按压组患者早期持续胸外按压,然后实施气管插管,用时平均6-10min;2组其余措施均按CPR常规处理。结果:即刻气管插管组64例,复苏成功24例,成功率为37.5%;出院存活15例,出院率为23.4%。早期持续胸外按压组102例,复苏成功61例,成功率为59.8%;出院存活49例,出院率为48.0%;2组复苏成功率和出院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PR,早期持续胸外按压较即刻气管插管相比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骤停 气管插管 胸外按压 心肺复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