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6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藜麦特性及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11
1
作者 王晨静 赵习武 +1 位作者 陆国权 毛前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96-301,共6页
藜麦Chenopodium quinoa为藜科Chenopodiaceae藜属Chenopodium的1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已有5 000多年的栽植历史。藜麦品种多样,资源丰富,以其极高的营养价值和多种开发利用价值近年来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根据国内... 藜麦Chenopodium quinoa为藜科Chenopodiaceae藜属Chenopodium的1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已有5 000多年的栽植历史。藜麦品种多样,资源丰富,以其极高的营养价值和多种开发利用价值近年来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了藜麦喜湿热强光、稍耐冻、短日照,穗状花序、自花授粉、种子繁殖及生长期等生物学特性,耐盐碱、干旱、霜冻、病虫害等生理学特性和总多酚、皂甙、黄酮类、多糖、蛋白质与氨基酸、矿质营养素及其他化学成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阐述了藜麦在食用、工业、农用、药用、观赏价值等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建议加强藜麦品种资源、抗逆性、化学成分等方面的研究,发掘藜麦潜在的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生物学特性 生理学特性 化学成分 开发利用 综述
下载PDF
藜麦生物学特性及应用 被引量:91
2
作者 杨发荣 黄杰 +3 位作者 魏玉明 李敏权 何学功 郑健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07-613,共7页
藜麦(Chenopodium quinoa)为苋科藜亚科藜属一年生双子叶草本植物,起源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已有5 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藜麦籽实富含蛋白质、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矿物质及膳食纤维,且低脂、低糖、零胆固醇,利用价值高,是未来... 藜麦(Chenopodium quinoa)为苋科藜亚科藜属一年生双子叶草本植物,起源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已有5 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藜麦籽实富含蛋白质、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矿物质及膳食纤维,且低脂、低糖、零胆固醇,利用价值高,是未来最具潜力的作物之一。本文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系统论述了藜麦的资源分布、生物学特性、抗逆生理特性、营养成分及栽培技术等,并阐述了藜麦产品开发应用、国内引种栽培技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建议开展藜麦种质资源和营养化学成分方面的研究,选育适合不同海拔地区种植的品种,充分挖掘营养价值,使其成为将来国民保健型植源性食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生物学特性 抗逆生理 营养成分
下载PDF
藜麦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被引量:65
3
作者 顾娴 黄杰 +2 位作者 魏玉明 金茜 杨发荣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30期201-204,共4页
藜麦(Chenopodium quinoa),苋科藜属植物,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高原地区,具有大约5000~7000年的种植历史,是当地印加人备受推崇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近些年因为其全面的营养价值和均衡的氨基酸比例以及药用保健价值收到追捧,引起了... 藜麦(Chenopodium quinoa),苋科藜属植物,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高原地区,具有大约5000~7000年的种植历史,是当地印加人备受推崇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近些年因为其全面的营养价值和均衡的氨基酸比例以及药用保健价值收到追捧,引起了许多科研工作者的兴趣。为了给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些研究方向的参考,通过对国内外对藜麦的研究文献进行汇总,归纳了在藜麦的引种栽培、营养成分分析、产品开发利用、遗传谱系研究、抗逆性研究、抗病虫害研究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了一些在研究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如藜麦在低海拔地区产量和品质降低、藜麦的多种药用保健作用、藜麦副产物的利用等,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并分析了藜麦作为一种杂粮作物在中国西北地区的引种栽培以及发展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营养成分 产品开发 发展潜力
下载PDF
藜麦新品种陇藜1号的选育及应用前景 被引量:56
4
作者 杨发荣 《甘肃农业科技》 2015年第12期1-5,共5页
陇藜1号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畜草与绿色农业研究所采用系统育种和栽培驯化相结合的方法选育而成的国内首个藜麦新品种。在2013—2014年进行的多点区域试验中,陇藜1号2 a 10点(次)平均折合产量为2 100.0 kg/hm^2,比对照品种静乐藜麦增产... 陇藜1号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畜草与绿色农业研究所采用系统育种和栽培驯化相结合的方法选育而成的国内首个藜麦新品种。在2013—2014年进行的多点区域试验中,陇藜1号2 a 10点(次)平均折合产量为2 100.0 kg/hm^2,比对照品种静乐藜麦增产9.6%。陇藜1号属中晚熟品种,植株呈扫帚状,株高181.2-223.6 cm,生育期128-140d,分枝数23-27个。种子为圆形药片状,千粒重2.40-3.46 g。籽粒含粗蛋白171.5-187.8 g/kg、脂肪56.5-59.3 g/kg、赖氨酸5.5-6.9 g/kg、全磷4.5-6.8 g/kg。陇藜1号在田间表现为抗霜霉病和叶斑病,总体抗病能力强。陇藜1号植株抗倒伏,再生能力强。具有耐寒、耐旱、耐盐碱、耐瘠薄等特性,适应性广。适宜在甘肃省无霜期大于120 d,降水量250 mm以上,海拔1 500-3 000 m的山地、川地及灌溉区域种植。并对藜麦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新品种 陇藜1号 选育 应用前景
下载PDF
混合盐碱胁迫对藜麦种子萌发和幼苗抗氧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0
5
作者 赵颖 魏小红 +7 位作者 赫亚龙 赵枭飞 韩厅 岳凯 辛夏青 宿梅飞 马文静 骆巧娟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6-167,共12页
针对西北地区藜麦栽培土壤限制问题,研究盐碱胁迫对藜麦种子萌发及抗性相关酶特性的影响,探讨藜麦对盐碱土壤的适应机制,为藜麦在盐碱地的栽培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将中性盐(NaCl、Na_2SO_4)和碱性盐(NaHCO_3、NaCO_3)按不同比例混合模拟... 针对西北地区藜麦栽培土壤限制问题,研究盐碱胁迫对藜麦种子萌发及抗性相关酶特性的影响,探讨藜麦对盐碱土壤的适应机制,为藜麦在盐碱地的栽培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将中性盐(NaCl、Na_2SO_4)和碱性盐(NaHCO_3、NaCO_3)按不同比例混合模拟出20种混合盐碱条件对藜麦种子进行胁迫,分析盐碱胁迫下藜麦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抗氧化酶活性及同工酶表达。结果表明:5种盐碱胁迫均引起藜麦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降低,且随着盐浓度的增加,萌发受到显著抑制(P<0.05),对藜麦种子萌发影响较大。A,B处理组各浓度盐碱胁迫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谷光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GR)活性均高于CK;C,D,E处理组SOD活性均低于CK,但GR活性在50mmol·L-1盐碱浓度时高于CK。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在盐碱浓度为50mmol·L-1时最高,随盐浓度增加POD活性比CK降低4倍,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随盐碱浓度的增加而下降。SDS-PAGE分析发现,盐碱胁迫可诱导SOD,POD,CAT,GR同工酶出现新的条带,但随着盐碱浓度的增加,酶带的表达量降低。上述结果说明,盐碱胁迫抑制藜麦种子萌发,其中Na_2SO_4和NaHCO_3对藜麦种子萌发抑制效应明显。本试验条件下,藜麦的耐盐碱阈值为50mmol·L-1,其中盐碱浓度是影响藜麦种子萌发的主要因素,盐组分值对藜麦种子萌发影响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盐碱胁迫 萌发 抗氧化酶 同工酶
下载PDF
藜麦叶片黄酮类物质的提取及基因型差异 被引量:37
6
作者 陆敏佳 蒋玉蓉 +2 位作者 陈国林 毛前 陆国权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34-540,共7页
为了优化藜麦Chenopodium quinoa叶片黄酮的乙醇提取工艺和分析基因型间的差异,为藜麦黄酮的开发和高黄酮的品种筛选提供理论依据,采用3因子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探讨了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和浸提时间等因素对藜麦叶片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为了优化藜麦Chenopodium quinoa叶片黄酮的乙醇提取工艺和分析基因型间的差异,为藜麦黄酮的开发和高黄酮的品种筛选提供理论依据,采用3因子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探讨了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和浸提时间等因素对藜麦叶片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并采用最佳提取条件,对10个不同基因型品种藜麦的叶片黄酮得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藜麦叶片黄酮最佳提取条件为体积分数70%乙醇,1∶40料液比,80℃水浴下回流浸提0.5 h。在优化条件下,1次提取工艺得率达85%以上。各因素对叶片黄酮提取率的影响程度依次为:浸提时间>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比较结果发现:藜麦叶片黄酮得率存在明显基因型差异,其中品种PI814932的叶片黄酮类物质得率最高,达0.933%。所测藜麦品种的叶片黄酮平均得率为0.619%,变异系数为34.44%。研究表明:乙醇回流法适于提取藜麦总黄酮类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学 藜麦 黄酮 提取条件 基因型差异
下载PDF
藜麦的驯化栽培与遗传育种 被引量:36
7
作者 林春 刘正杰 +2 位作者 董玉梅 Michel Vales 毛自朝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009-1022,共14页
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Willd.)起源于南美洲提提喀喀湖区,是苋科(Amaranthaceae)藜属(Chenopodium)一年生作物。因其营养全面且对多种非生物逆境胁迫具有抗性,被认为是尚未被充分开发且具有高应用潜力的作物,深受育种学家的关注。近... 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Willd.)起源于南美洲提提喀喀湖区,是苋科(Amaranthaceae)藜属(Chenopodium)一年生作物。因其营养全面且对多种非生物逆境胁迫具有抗性,被认为是尚未被充分开发且具有高应用潜力的作物,深受育种学家的关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和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对藜麦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加之藜麦能有效缓解全球粮食安全,对其栽培与育种等研究已成为热点。为了加深对藜麦的认识和推动其产业的发展,本文结合本课题组多年来对源于安第斯山藜麦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价与利用的实践,从藜麦营养价值与应用、起源与分布、遗传研究、品种选育进展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总结,以期为我国藜麦新品种(系)的培育与栽培、产业可持续发展、贫困地区人群增收及新增我国粮食生产途径等方面提供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驯化 栽培 遗传育种
下载PDF
藜麦营养成分分析及黄酮提取物的抗氧化和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33
8
作者 李玉英 王玉玲 王转花 《山西农业科学》 2018年第5期729-733,741,共6页
以3种山西静乐黑色(Black quinoa,BQ)、红色(Red quinoa,RQ)、白色(White quinoa,WQ)藜麦种子为材料,系统研究藜麦基本营养成分、黄酮含量,并探讨藜麦黄酮的体外抗氧化和抗菌活性。结果表明,藜麦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氨基酸的种类和比... 以3种山西静乐黑色(Black quinoa,BQ)、红色(Red quinoa,RQ)、白色(White quinoa,WQ)藜麦种子为材料,系统研究藜麦基本营养成分、黄酮含量,并探讨藜麦黄酮的体外抗氧化和抗菌活性。结果表明,藜麦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氨基酸的种类和比例可以满足人体基本需求,其中,赖氨酸和组氨酸含量较高,3种藜麦种子中水分、灰分、淀粉、脂肪含量差异不大,蛋白质和黄酮含量随着颜色的加深而增加;藜麦中的黄酮化合物主要为槲皮素和山奈酚,含量分别为15.06~35.25,15.56~20.46 mg/100 g。抗氧化检测结果表明,藜麦黄酮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对DPPH清除能力高于Vc,羟自由基(·OH)清除能力以及Fe3+还原力略低于Vc,而且深色种子有更高的黄酮含量和抗氧化活性。抑菌试验表明,藜麦黄酮提取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对大肠杆菌最为敏感。研究可为藜麦黄酮的开发奠定理论基础,也为地方特色植物资源的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营养成分 黄酮 抗氧化 抗菌
下载PDF
藜麦饲用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分析 被引量:32
9
作者 张琴萍 邢宝 +5 位作者 周帮伟 孙梦涵 么杨 杨修仕 任贵兴 秦培友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2-168,共7页
藜麦是一种粮饲兼用型作物,其籽粒被视为营养全面的粮食,茎叶可作为饲草饲喂牲畜。当前藜麦食用价值已经得到广泛的研究与认可,但是其饲用发展潜力仍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藜麦饲用研究的相关数据,对藜麦的饲用... 藜麦是一种粮饲兼用型作物,其籽粒被视为营养全面的粮食,茎叶可作为饲草饲喂牲畜。当前藜麦食用价值已经得到广泛的研究与认可,但是其饲用发展潜力仍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藜麦饲用研究的相关数据,对藜麦的饲用价值和饲用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对限制藜麦饲用开发的关键因素及应用前景进行归纳。结果表明,藜麦全株的营养价值较高,生物产量较大,具有广泛的环境适应性,是良好的饲草替代品。在灌浆期收获,藜麦全株饲用价值高且适口性好,适宜作为青绿饲料和青贮原料。由于当前市场缺乏高产、稳产、低皂苷和低纤维素的饲用藜麦品种,限制了其广泛的饲料应用。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充分开发利用藜麦这一优质饲草,对解决优质饲料短缺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饲用价值 饲喂试验 皂苷
下载PDF
“粮食之母”、“超级食物”——藜麦“落户”青海 被引量:32
10
作者 刘洋 熊国富 +1 位作者 闫殿海 毛玉金 《青海农林科技》 2014年第4期95-98,共4页
藜麦(Chenopodium quinoa)为藜科(Chenopodiaceae)藜属(Chenopodium)的1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以其极高的营养价值和多种开发利用价值近年来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2014年,在青海西宁、乌兰、德令哈和格尔木市进行了适... 藜麦(Chenopodium quinoa)为藜科(Chenopodiaceae)藜属(Chenopodium)的1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以其极高的营养价值和多种开发利用价值近年来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2014年,在青海西宁、乌兰、德令哈和格尔木市进行了适应性种植,长势良好,丰收在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种植 开发利用 青海
下载PDF
藜麦不同生育期营养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 被引量:25
11
作者 魏玉明 杨发荣 +2 位作者 刘文瑜 黄杰 金茜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8年第7期1720-1727,共8页
为探究藜麦(Chenopodium quinoa)生育期营养物质积累与分配动态规律,促进藜麦营养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本研究以"陇藜1号"为研究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苗期、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茎秆、籽粒、叶片、果穗以及全株粗蛋白含量(... 为探究藜麦(Chenopodium quinoa)生育期营养物质积累与分配动态规律,促进藜麦营养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本研究以"陇藜1号"为研究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苗期、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茎秆、籽粒、叶片、果穗以及全株粗蛋白含量(CP)、粗脂肪(EE)、磷(P)、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变化及转运差异,并对不同时期饲用品质进行比较,为藜麦生长期间营养价值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呈先慢后快再慢的积累规律;果穗及籽粒中干物质含量(DM)最大值分别出现在灌浆期和成熟期,不同生育期各器官生物产量及营养价值差异显著(P<0.05),叶片干物质的移动率最高,干物质输出率最大,转运率最高,根系干物质移动率和转运率最低;DM、NDF、ADF和P在生育期内均表现出先降低后上升的变化过程。整个生育时期内各器官营养物质转运率大小表现为叶片>果穗>茎秆>根系,各生育时期不同器官间营养成分转运差异较大,总体表现为成熟期>开花期>灌浆期>苗期,相对饲用价值苗期>灌浆期>开花期>成熟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生育时期 干物质 营养物质 积累 分配 转运率
下载PDF
不同海拔藜麦的营养成分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25
12
作者 徐天才 和桂青 +3 位作者 李兆光 赵菊 苏泽春 薛润光 《中国农学通报》 2017年第17期129-133,共5页
探讨不同海拔种植的藜麦籽中营养成分与海拔之间的关系,为滇西北的藜麦规范化栽培和产品原料来源提供科学依据。选取4个不同海拔高度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海拔对藜麦籽中的蛋白质、灰分、氨基酸、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 探讨不同海拔种植的藜麦籽中营养成分与海拔之间的关系,为滇西北的藜麦规范化栽培和产品原料来源提供科学依据。选取4个不同海拔高度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海拔对藜麦籽中的蛋白质、灰分、氨基酸、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藜麦籽的总糖、灰分、锰、钾、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酪氨酸、精氨酸和氨基酸总含量是随着海拔的增高而增加;粗纤维、棕榈酸、α-亚麻酸、铜含量是随海拔增加而下降。藜麦营养成分的含量与种植海拔有密切关系,应根据实际需要合理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海拔 营养成分 差异性 Α-亚麻酸
下载PDF
藜麦尾孢叶斑病的病原鉴定 被引量:19
13
作者 殷辉 周建波 +6 位作者 吕红 常芳娟 秦楠 翟世玉 邢鲲 赵飞 赵晓军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08-414,共7页
藜麦(Chenopodium quinoa)是藜科藜属1年生双子叶植物[1],作为一种新型粮食作物在南美洲、欧洲、大洋洲、亚洲等90多个国家种植或试种[2]。2014年以来,在我国的山西、青海、甘肃、河北等省份开始规模化种植[3];山西省静乐县是我国藜麦... 藜麦(Chenopodium quinoa)是藜科藜属1年生双子叶植物[1],作为一种新型粮食作物在南美洲、欧洲、大洋洲、亚洲等90多个国家种植或试种[2]。2014年以来,在我国的山西、青海、甘肃、河北等省份开始规模化种植[3];山西省静乐县是我国藜麦规模化种植最早的基地[3],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及连作栽培导致病害日趋严重,尤其是叶部病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enopodium quinoa CERCOSPORA Fresen CERCOSPORA cf. chenopodii Passalora Fr. leaf SPOT
原文传递
氮肥与腐殖酸配施对藜麦根系抗旱生理效应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1
14
作者 庞春花 贺笑 +2 位作者 张永清 华艳宏 康书瑜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84-188,共5页
以"藜麦1号"为实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纯氮用量分别为N:0g/kg、低氮0. 05g/kg、中氮0. 1g/kg、高氮0. 2g/kg)下配施腐殖酸(HA:1g/kg)对藜麦根系抗旱生理指标及产量的影响,旨在为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藜麦... 以"藜麦1号"为实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纯氮用量分别为N:0g/kg、低氮0. 05g/kg、中氮0. 1g/kg、高氮0. 2g/kg)下配施腐殖酸(HA:1g/kg)对藜麦根系抗旱生理指标及产量的影响,旨在为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藜麦高产及优良种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氮肥配施腐殖酸可使藜麦根系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提高,对藜麦体内的丙二醛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降低。其中N2H(中氮+腐殖酸)处理最佳,较单施氮肥产量增加10. 06%-30. 72%,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可缓解干旱对藜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对提高藜麦产量有明显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氮肥 腐殖酸 抗旱生理指标 产量
原文传递
藜麦的发展与应用潜力分析 被引量:21
15
作者 高睿 李志坚 +1 位作者 秦培友 周帮伟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77-80,共4页
藜麦凭借高蛋白含量、丰富氨基酸构成等优异的营养价值,已在食用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其饲用价值一直被忽略。因其较高的粗蛋白质含量和较低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意味着其在家畜饲喂方面也拥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文章综合分... 藜麦凭借高蛋白含量、丰富氨基酸构成等优异的营养价值,已在食用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其饲用价值一直被忽略。因其较高的粗蛋白质含量和较低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意味着其在家畜饲喂方面也拥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文章综合分析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国内的藜麦籽实中的营养品质和应用以及饲草方向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指出藜麦在我国进一步推广种植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我国藜麦在饲草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种植规模 用途 籽实品质 饲草价值
下载PDF
青海藜麦的发展现状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被引量:20
16
作者 刘洋 闫殿海 +5 位作者 张玉清 党斌 姚有华 毛玉金 张宏亮 迟德钊 《青海农林科技》 2015年第4期31-34,共4页
藜麦(Chenopodium quinoa)是青海新兴的作物,虽引进种植时间不长但种植面积迅速上升,加之其营养丰富,有望成为新的主粮作物。分析了藜麦在青海的发展优势,并对藜麦的大面积生产中存在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展望了藜麦在青海的发展。
关键词 藜麦 发展现状 问题 展望
下载PDF
拉萨藜麦的营养成分分析与比较 被引量:18
17
作者 邓俊琳 夏陈 +5 位作者 张盈娇 陈建 杰布 林长彬 李娟 朱永清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7年第9期55-58,共4页
目的:研究拉萨成功引种并种植的藜麦(贡扎8号)的品质。方法:对拉萨种植的贡扎8号藜表与甘肃种植的陇藜1号的全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并与国内外已报道的其他产地的藜麦营养成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拉萨种植的贡扎8号与甘肃种植的陇藜1号营... 目的:研究拉萨成功引种并种植的藜麦(贡扎8号)的品质。方法:对拉萨种植的贡扎8号藜表与甘肃种植的陇藜1号的全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并与国内外已报道的其他产地的藜麦营养成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拉萨种植的贡扎8号与甘肃种植的陇藜1号营养成分、矿物质含量相近。拉萨种植的贡扎8号的粗脂肪、粗纤维、矿质元素P的含量略高于陇藜1号,其余成分略低于陇藜1号。贡扎8号的蛋白质含量为12.8%,矿物元素Fe和Ca分别高达9.97、42.5 mg/100g,K和Na含量分别为725.54、4.78 mg/100g。结论:藜麦贡扎8号可以种植于拉萨,且品质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营养成分 对比分析
下载PDF
西藏南美藜(Chenopodium quinoa Willd)病害初步研究 被引量:18
18
作者 旺姆 贡布扎西 +1 位作者 刘云龙 张中义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2期88-91,共4页
本文研究报道1993~1994年南美黎在西藏病害的发生情况,经鉴定有真菌病害7种,病毒病害1种。并提出防治建议。
关键词 谷类作物 南美黎 病害 寄主植物 西藏
下载PDF
中国藜麦种质资源分布及研究现状 被引量:18
19
作者 王丽娜 任翠梅 +4 位作者 王明泽 顾鑫 杨丽 张宏宇 齐国超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0年第12期142-145,共4页
为促进中国藜麦产业发展,本文概述了藜麦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以及国内藜麦种质资源分布、引种及研究现状,简要分析了藜麦引种存在的种质资源匮乏、品种混乱、种质资源创新不足等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包括加强对藜麦科研和产业... 为促进中国藜麦产业发展,本文概述了藜麦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以及国内藜麦种质资源分布、引种及研究现状,简要分析了藜麦引种存在的种质资源匮乏、品种混乱、种质资源创新不足等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包括加强对藜麦科研和产业的投入,深入开展藜麦新品种繁育及新型种质资源的创制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种质资源 引种 适应性
下载PDF
外源NO对混合盐碱胁迫下藜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7
20
作者 赵颖 魏小红 李桃桃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2-101,共10页
通过将中性盐(NaCl、Na 2SO 4)和碱性盐(NaHCO 3、Na 2CO 3)按碱性盐比例增加方式模拟出5种混合盐碱胁迫(pH 7.33~10.39),采用50、100、150、200μmol·L-1硝普钠(SNP)为外源NO供体对藜麦种子进行处理,分析外源NO对混合盐碱胁迫下... 通过将中性盐(NaCl、Na 2SO 4)和碱性盐(NaHCO 3、Na 2CO 3)按碱性盐比例增加方式模拟出5种混合盐碱胁迫(pH 7.33~10.39),采用50、100、150、200μmol·L-1硝普钠(SNP)为外源NO供体对藜麦种子进行处理,分析外源NO对混合盐碱胁迫下藜麦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盐碱胁迫显著抑制藜麦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的生长发育,且当混合盐碱溶液pH>9时,藜麦种子在萌发的第7天开始腐烂。各浓度SNP均显著促进混合盐碱胁迫下藜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其中100和150μmol·L-1 SNP处理效果最佳。A(NaCl∶Na 2SO 4=1∶1)、B(NaCl∶Na 2SO 4∶NaHCO 3=1∶2∶1)胁迫下施加SNP,藜麦幼苗根长最大增加了74.08%和70.77%,生物量最高增加了1.72和3.97倍。C(NaCl∶Na 2SO 4∶NaHCO 3∶Na 2CO 3=1∶9∶9:1)、D(NaCl∶Na 2SO 4∶NaHCO 3∶Na 2CO 3=1∶1∶1∶1)、E(NaCl∶Na 2SO 4∶NaHCO 3∶Na 2CO 3=9∶1∶1∶9)胁迫下施加SNP阻止种子的腐烂,根长分别是CK的1.03、0.83和0.60倍,生物量分别是CK的1.13、1.13和0.82倍。随SNP浓度增加,盐碱胁迫下幼苗脯氨酸含量及SOD、POD、CAT、APX活性先增加后降低,MDA含量先降低后增加。以上结果说明SNP对藜麦萌发生长的调控具有浓度效应,可通过增加渗透调节和抗氧化酶活性来缓解细胞损伤,从而促进幼苗生长。本研究为SNP提高藜麦耐盐碱性和揭示其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一氧化氮 混合盐碱 藜麦 萌发期 抗氧化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