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高级生产者服务业视角的成渝地区城市网络体系 被引量:49
1
作者 谭一(氵+名) 杨永春 +1 位作者 冷炳荣 李甜甜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24-732,共9页
基于高级生产者服务业视角,建立了成渝地区17个最小分析单元(FUR,Functional Urban Region)×149家公司的量化矩阵,进行了基于服务值、连通性和网络性特征的分析,研究了成渝地区的城市网络体系结构及其特征。其中,FUR为重庆都市发... 基于高级生产者服务业视角,建立了成渝地区17个最小分析单元(FUR,Functional Urban Region)×149家公司的量化矩阵,进行了基于服务值、连通性和网络性特征的分析,研究了成渝地区的城市网络体系结构及其特征。其中,FUR为重庆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走廊地区和绝大部分地级市。结果表明:成都市和重庆都市发达经济圈在成渝地区城市网络体系中构成双一级核心;次核心绵阳市在显著连接数量上领先于除一级核心以外的其他城市或地区;其余城市或地区在城市网络中的地位虽略有差别,但相互联系,共同发展。成渝地区的生产者服务业发展还仅仅停留在起步阶段,基于高级生产者服务业视角的城市网络体系还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成渝地区经济基础相对发达的城市并未连接成片,区域中心城市之间地域的经济联系比较落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级生产者服务业(APS) 成渝地区 城市网络体系
原文传递
成渝地区臭氧污染特征分析 被引量:23
2
作者 张青 宫正宇 +1 位作者 孟晓艳 颜鲁河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1期9-11,共3页
利用2013-2015年大气质量监测数据,分析了成渝地区臭氧污染年变化、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结果发现,成渝地区臭氧污染已成为全国除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外的另一个高发区域,特别是成都地区,臭氧污染加剧。成渝地区臭氧浓度在12... 利用2013-2015年大气质量监测数据,分析了成渝地区臭氧污染年变化、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结果发现,成渝地区臭氧污染已成为全国除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外的另一个高发区域,特别是成都地区,臭氧污染加剧。成渝地区臭氧浓度在12:00-19:00出现高值,常年臭氧浓度夏季>春季>秋季>冬季。臭氧的产生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中NO_x和VOC光学反应产生的二次污染物。成渝地区的高热、静风天气有利于臭氧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 臭氧(O3) 氮氧化物(NO_x)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
下载PDF
成渝地区城际铁路网络特性与脆弱性分析 被引量:20
3
作者 张光远 张帆 刘泳博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6-42,共7页
为研究成渝地区城际铁路网络的网络特性和脆弱性,利用复杂网络理论的拓扑规则,选取成渝地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下的城际铁路网络进行建模,并从节点度、平均路径长度和聚类系数等指标进行网络特性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PageRank算法挖掘网... 为研究成渝地区城际铁路网络的网络特性和脆弱性,利用复杂网络理论的拓扑规则,选取成渝地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下的城际铁路网络进行建模,并从节点度、平均路径长度和聚类系数等指标进行网络特性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PageRank算法挖掘网络中的重要节点,模拟随机攻击和蓄意攻击,对网络的脆弱性和鲁棒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成渝城际铁路网络具有小世界和无标度网络特性;重庆、成都、自贡等为重要节点;在随机攻击下城际铁路网络呈现鲁棒性,蓄意攻击下呈现脆弱性。因此,在日常运营中应重点关注关键节点,为成渝地区城际铁路安全高效地运营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 城际铁路 复杂网络 网络特性 PAGERANK算法 脆弱性
下载PDF
成渝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典型模式及经验借鉴 被引量:14
4
作者 段小梅 黄志亮 《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7-100,共4页
对目前成渝两地已有的典型模式进行经验总结,对其问题进行探索和寻求解决途径。
关键词 成渝地区 城乡统筹 模式 经验
下载PDF
成渝地区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时空演化格局及关键驱动因素 被引量:15
5
作者 陈敏 李振亮 +4 位作者 段林丰 蒲茜 吕平江 何敏 陈军辉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72-1081,共10页
为摸清成渝地区工业大气污染的时空变化规律和关键影响因素,构建了2013—2019年成渝地区社会经济和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数据库,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冷热点分析方法,解析了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时空演化格局,并采用对数平均迪氏(LMDI)分... 为摸清成渝地区工业大气污染的时空变化规律和关键影响因素,构建了2013—2019年成渝地区社会经济和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数据库,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冷热点分析方法,解析了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时空演化格局,并采用对数平均迪氏(LMDI)分解模型探究关键驱动因素.结果显示:①成渝地区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整体呈明显下降趋势,高排放城市减少,低排放城市增多,高排放区由大面积圈层式分布逐渐向成都平原经济区南部区域和川南经济区北部区域零星式分布转变.②成渝地区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状态,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且空间关联程度呈增大趋势.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的空间分布趋于极化,且呈现明显的“西热-东冷”分异格局.③经济发展始终是不同阶段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增量的首要驱动因素,生产技术进步与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是减排的主要控制因素,高排放-低减排城市需注重工业生产技术和末端治理技术的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对减排的贡献受区域产业发展政策的影响,工业内部结构效应对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具有促进作用,与近年来钢铁、水泥、玻璃、陶瓷等传统重工业行业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逐年提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 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 时空格局 驱动因素 LMDI分解模型
下载PDF
成渝典型地区土壤硒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刘才泽 王永华 +1 位作者 曾琴琴 雷风华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89-1295,共7页
成渝地区位于我国西南部,地处我国东北至西南缺硒区带与东南侧高硒区之间的过渡带上。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显示,区内重庆秀山工作区表层土壤Se含量为(0.158~3.14)×10-6,平均为0.457×10-6。富硒土壤分布与下覆黑色岩系——下寒... 成渝地区位于我国西南部,地处我国东北至西南缺硒区带与东南侧高硒区之间的过渡带上。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显示,区内重庆秀山工作区表层土壤Se含量为(0.158~3.14)×10-6,平均为0.457×10-6。富硒土壤分布与下覆黑色岩系——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炭质页岩和中二叠统植物碎屑灰岩、有机质灰岩密切相关,也反映出与古生代不同时期的海侵事件有关。而川东北"红层"地区土壤相对缺硒,巴中和南充工作区表层土壤Se含量分别为(0.084~0.510)×10-6和(0.033~0.349)×10-6,平均值为0.154×10-6和0.140×10-6,反映了晚三叠世海退,沉积环境由前期的海相转为侏罗纪—白垩纪的陆相,湖泊相砂岩—粉砂岩中硒总体低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硒 黑色岩系 西南红层 成渝地区
下载PDF
金融科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以成渝地区2011—2019年经验数据为例 被引量:11
7
作者 李优树 郑慧 姜皓蓝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8-28,共11页
将金融科技纳入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框架,从理论上探讨金融科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并基于成渝地区的相关数据,应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对理论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金融科技显著推动了成渝地区产业结构升... 将金融科技纳入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框架,从理论上探讨金融科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并基于成渝地区的相关数据,应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对理论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金融科技显著推动了成渝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即使在考虑了产业结构升级有较强的路径依赖和消除内生性问题后,前者还是对后者产生显著性影响。其次,金融科技可通过资本积累、技术创新和收入差距三个效应,进而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其中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最强。进一步研究还发现金融科技的不同维度会对成渝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产生差异性影响。因此,应推进金融科技的发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为成渝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注入新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科技 产业结构升级 成渝地区
下载PDF
成渝地区统筹城乡发展进程测度与发展阶段判断 被引量:10
8
作者 白志礼 冯瀚文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2010年第1期22-28,共7页
城乡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最终目标,城乡一体化评价是对城乡融合这一复杂系统工程的综合反映。成都市市域城乡一体化现状优于重庆市市域,成都市辖区城乡统筹发展呈现聚集态势,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不断增强,而重庆市辖区内发展较快的... 城乡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最终目标,城乡一体化评价是对城乡融合这一复杂系统工程的综合反映。成都市市域城乡一体化现状优于重庆市市域,成都市辖区城乡统筹发展呈现聚集态势,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不断增强,而重庆市辖区内发展较快的区域多处于城乡一体化发展加速阶段;两市辖区内的城乡融合发展都不平衡,较大部分地区仍处在城乡一体化缓慢发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 城乡统筹 城乡一体化 城乡融合
下载PDF
利用夜光遥感影像进行城市化监测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海军 孔祥冬 +3 位作者 武克军 张勃 卓壮 任琪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35-239,共5页
成渝地区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利用该地区夜晚灯光的分布和亮度变化来模拟区域城市扩展情况。对近21年的DMSP/OLS夜光遥感数据的相互定标、梯度分割、灰度阈值分类,提取出城市空间分布,同时采用面积比值法进行提取精度评估。基于Geo-Spat... 成渝地区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利用该地区夜晚灯光的分布和亮度变化来模拟区域城市扩展情况。对近21年的DMSP/OLS夜光遥感数据的相互定标、梯度分割、灰度阈值分类,提取出城市空间分布,同时采用面积比值法进行提取精度评估。基于Geo-Spatial Analyst模块对成渝地区城市分布的矢量图形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结合该区域的交通网,来监测区域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结构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梯度分割和灰度阈值分类的组合方式,提高了对图像城市区的识别精度,精度An达到了0.052;成渝双核城市化扩展呈现不同特点,成都以及毗邻区主要呈现以绵阳—成都—乐山为主轴的东北西南向扩展特点,从2003年以后开始,该地区城市扩展范围增加明显。而重庆地区则是重庆为内核向四周扩展;成都和重庆的城市扩展呈现了独特的扩展结构,成都及其毗邻区呈现以成都外环、彭州-乐至-中江-眉山-都江堰、绵阳-遂宁-内江-自贡-乐山,的三环卫星城网络结构。而重庆的扩展结构呈现星型,以重庆为中心向外辐射,辐射方向主要是西北和西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 夜光遥感图像 梯度分割 城市化监测
下载PDF
成渝地区一次区域重污染过程来源解析及减排效果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文丁 朱怡静 +5 位作者 皮冬勤 陈亚飞 张稳定 陈焕盛 吴剑斌 晏平仲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5-87,共13页
基于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NAQPMS)及耦合的污染来源追踪模块模拟2017年12月16日至2018年1月3日成渝地区一次区域重污染过程,定量解析成渝地区主要城市PM2.5来源,评估过程中应急减排的成效。结果表明,天气静稳和风向辐合是造成此次... 基于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NAQPMS)及耦合的污染来源追踪模块模拟2017年12月16日至2018年1月3日成渝地区一次区域重污染过程,定量解析成渝地区主要城市PM2.5来源,评估过程中应急减排的成效。结果表明,天气静稳和风向辐合是造成此次重污染过程的重要因素,污染峰值阶段,成渝地区多个城市PM2.5日均质量浓度超过150μg/m3,达到重度污染级别。污染过程中,成都市PM2.5本地排放的贡献率为42%,眉山和德阳贡献率将近30%;重庆市PM2.5本地排放的贡献率为60%,外来输送以湖北、湖南和其他地区为主,贡献率为24%,成都和重庆市的工业源和交通源的贡献最大。区域联防联控应急减排对成渝各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效果显著,成渝地区PM2.5浓度降低率为5%~11%,对于未实施应急预警方案的地区(如眉山市)受周边城市减排影响,浓度降低可达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 重污染 天气成因 源解析 减排评估
下载PDF
成渝地区城市森林树种选择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陈俊华 黎燕琼 +3 位作者 郑绍伟 谢天姿 周大松 慕长龙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0-136,共7页
【目的】筛选适宜成渝地区的优良造林树种,为本区域城市森林造林提供树种参考依据.【方法】以成渝地区的乡土树种作为研究对象,将生态学特性、生态功能、景观功能和经济价值作为城市森林树种选择的主要依据.采用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和查... 【目的】筛选适宜成渝地区的优良造林树种,为本区域城市森林造林提供树种参考依据.【方法】以成渝地区的乡土树种作为研究对象,将生态学特性、生态功能、景观功能和经济价值作为城市森林树种选择的主要依据.采用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和查阅资料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初步拟定82个树种,选取形态特性、生长速度、土壤适宜性、滞尘能力、降温效果、叶形叶色、造林成本等17个指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层次分析法对成渝地区的城市森林树种进行评价筛选.【结论】香樟、银木、银杏、栾树、桂花、香椿、木芙蓉等17个树种可作为成渝地区城镇森林营建的骨干树种;羊蹄甲、龙爪槐、峨眉含笑、深山含笑、杜英等36个树种可作为主要配置树种;紫叶李、旱柳、柳杉、柏木、侧柏、重阳木、日本五针松、水杉等29个树种可作为补充配置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 城市森林 树种选择 层次分析法 评价指标
下载PDF
关于推进成渝地区水网建设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5
12
作者 姜大川 赵钟楠 +1 位作者 何奇峰 韩沂桦 《中国水利》 2023年第9期4-6,共3页
水网建设对于加快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意义重大。在分析成渝地区水网建设面临形势与要求的基础上,明确了成渝地区水网建设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提出构建“周水济腹、西水东引、南北拓源、统筹调配、调控有力”的成渝地区水网总... 水网建设对于加快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意义重大。在分析成渝地区水网建设面临形势与要求的基础上,明确了成渝地区水网建设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提出构建“周水济腹、西水东引、南北拓源、统筹调配、调控有力”的成渝地区水网总体格局,并从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数字孪生水网、深化农业水价改革等方面,提出推进成渝地区水网建设的有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网建设 水安全 高质量发展 一体化 成渝地区
下载PDF
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视角下跨区域要素流动与产业协作治理路径研究——以成渝地区阆中市、苍溪县、南部县三县(市)为例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长辉 周君 王雪娇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1-56,共6页
促进产业要素的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是区域产业协作的核心要义。当前,各类要素的跨区域流动日益频繁,但由于各行政区的产业政策差异较大,对市场主体的资源调度、产业选择和布局优化产生干扰,影响了产业要素的自由流动,这成为新时期产业... 促进产业要素的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是区域产业协作的核心要义。当前,各类要素的跨区域流动日益频繁,但由于各行政区的产业政策差异较大,对市场主体的资源调度、产业选择和布局优化产生干扰,影响了产业要素的自由流动,这成为新时期产业协作的核心困境。文章借鉴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的主要理念和实践逻辑,试图通过调整差异化的产业政策和发展权限,破解产业要素流动的行政阻隔,并从政绩考核、利益共享、要素空间统筹和空间示范载体搭建4个方面提出跨区域要素流动与产业协作的创新路径,在此基础上以成渝地区阆中市、苍溪县、南部县三县(市)为例,探讨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视角下三县(市)要素畅通与产业协作的实践,以期为其他地区的跨区域要素流动与产业协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协作 要素流动 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 成渝地区
下载PDF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康养“后花园”建设策略研究--基于康养体验感知价值的视角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旭辉 李杰 李博 《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25-41,共17页
关注消费者康养感知价值对提升消费者康养体验满意度、塑造城市康养品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感知价值自提出以来就被大量运用于对消费者的行为研究,既包括有形的产品市场,也包括无形的服务市场,甚至被运用于扶贫对象的感知价值领域。... 关注消费者康养感知价值对提升消费者康养体验满意度、塑造城市康养品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感知价值自提出以来就被大量运用于对消费者的行为研究,既包括有形的产品市场,也包括无形的服务市场,甚至被运用于扶贫对象的感知价值领域。就研究共性而言,当前研究主要限于对单一产品或服务感知价值的分析,对于涵盖多种产品和服务形态的康养城市消费者感知价值的研究还较为缺乏。研究依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康养“后花园”城市攀枝花市独特的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从康养环境、康养设施、康养消费、康养产品、康养服务、康养品牌以及康养+产业7个维度构建消费者康养感知价值构成因素模型。通过网络问卷的方式对川渝地区消费者关于攀枝花康养体验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考察了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通过SPSS24.0软件对2020年7月收集的成渝地区1039份有效问卷进行信度、效度检验,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康养品牌感知价值是影响消费者总体满意度最为直接、重要的因素,是研究考察的7个因素中唯一对康养体验总体满意度具有直接、统计方面显著正向影响的因素;其它六种因素均通过影响康养品牌感知价值而对总体满意度产生影响,且在影响强度和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康养消费感知价值、康养服务感知价值、康养+产业感知价值对消费者康养品牌感知价值具有直接、显著的正向影响,康养环境感知价值、康养设施感知价值以及康养产品感知价值主要通过间接方式产生正向影响;此外,康养体验总体满意度越高,消费者再次消费的意愿以及向亲朋好友进行推荐的意愿也更加强烈。据此,研究对于加强康养城市品牌塑造,加快推进“康养+”产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强化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养体验 感知价值 成渝地区 阳光康养 品牌塑造 要素融合
下载PDF
基于成渝地区科技资源服务云平台的产品协同开发策略与技术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根莱 赵秀粉 +1 位作者 谢正旺 林师锋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9年第5期143-146,148,共5页
本文介绍了产品协同开发的基本模式与原理,分析了企业间协同开发的现状,提出了企业现行协同开发模式的弊端;针对成渝地区企业经济发展背景,研究了科技资源服务云平台的需求及其运营模式;根据需求与模式分析提出了科技资源服务云平台的... 本文介绍了产品协同开发的基本模式与原理,分析了企业间协同开发的现状,提出了企业现行协同开发模式的弊端;针对成渝地区企业经济发展背景,研究了科技资源服务云平台的需求及其运营模式;根据需求与模式分析提出了科技资源服务云平台的必要组成部分与重要功能;研究了基于云计算的科技资源服务云平台的实现方案,提出了一种7层云计算系统架构,并将基于云平台的协同开发与传统的协同开发进行了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 科技资源 服务云平台 协同开发
下载PDF
成渝地区城乡融合发展动力识别、类型划分与路径探索
16
作者 谢鑫 李和平 刘晓瑜 《城市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9-60,共12页
基于内部动力系统、外部动力系统构建城乡融合发展动力评价体系,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2020年我国成渝地区132个区县的城乡融合发展动力进行识别,根据识别结果提炼出城乡一体、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和收缩重构四种县域城乡融合类型,并针对... 基于内部动力系统、外部动力系统构建城乡融合发展动力评价体系,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2020年我国成渝地区132个区县的城乡融合发展动力进行识别,根据识别结果提炼出城乡一体、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和收缩重构四种县域城乡融合类型,并针对不同融合类型提出差异化的城乡融合发展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成渝地区西部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较高,但对照全国情况来看没有明显优势。除成渝都市圈附近和成渝中轴城际交通走廊沿线的区县外,成渝地区大部分区县内部与外部动力均不足,城乡融合发展类型以收缩重构型为主。城乡一体型县域应按照“功能互补、生活等值”方式加强城镇与乡村的双向互促发展。以城带乡型县域应按照“以工代农、以城带乡”方式,利用城镇规模效应带动乡村外源发展。以乡促城型县域应按照“农业升级、以农促工”方式,通过农业链条延伸促进城镇涉农企业发展。收缩重构型县域应按照“择优发展、绿色发展”方式探索乡村有序重构和生态价值转化。研究结论可为成渝地区因地制宜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 动力机制 发展类型 发展路径 BP神经网络 成渝地区
原文传递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县域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
17
作者 谯群瑶 《台湾农业探索》 2024年第4期46-53,共8页
【目的/意义】深化对中国西部经济圈人口分布规律的认识,旨在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战略规划及公共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过程】以区县为单元,考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人口空间分布与演变趋势,基于2000—2020... 【目的/意义】深化对中国西部经济圈人口分布规律的认识,旨在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战略规划及公共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过程】以区县为单元,考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人口空间分布与演变趋势,基于2000—2020年三次人口普查数据和县域统计年鉴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和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分析该地区人口分布演变的特征与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结论】(1)人口集中分布在成渝两市的中心城区,呈现“双黄蛋”的整体形态;(2)人口在成渝聚集的趋势不断增强,并且逐渐向周边区县扩张;(3)人口重心大致由东向西偏北方向移动,但仍处于四川盆地中部;(4)第三产业增加值高对人口密度分布产生正向激励作用,而第二产业增加值以及普通中学专任教师数的增加则与人口密度分布呈负相关关系,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地区的平均高程以及平均坡地坡度对人口密度分布的影响则较为复杂,同时具有正向和反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 人口分布 时空演变 区县尺度
下载PDF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学前教育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18
作者 蒋宗珍 粟梅 陈颖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78-82,128,共6页
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学前教育作为教育的开端,其质量的提升对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入挖掘学前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要价值,梳理学前教育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即体制机制不健全、资源不... 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学前教育作为教育的开端,其质量的提升对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入挖掘学前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要价值,梳理学前教育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即体制机制不健全、资源不均衡、路径不明晰等,提出3条有效路径:一是构建协同共治机制,二是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三是构建成果共赢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 学前教育 协同发展 路径
下载PDF
“流空间”视角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网络结构研究
19
作者 孙芳城 张娜 +1 位作者 胡钰苓 唐菁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7-162,共16页
引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向世界级城市群迈进,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以区域内循环助推国内大循环,对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城市网络结构视角,采用铁路公路客运班次、区域... 引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向世界级城市群迈进,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以区域内循环助推国内大循环,对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城市网络结构视角,采用铁路公路客运班次、区域外向功能影响量、人口迁徙量和百度指数数据,在构建交通、经济、人口和信息城市空间联系网络的基础上,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工具的可视化功能,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差异进行刻画,进而针对各网络从不同视角提出网络结构优化策略和建议。结果表明(:1)城市网络表现出以“成都和重庆”为主的双核心圈层放射状空间结构,总体网络联系空间呈“非均衡”格局。(2)城市体系雏形初显,网络结构不具备稳定性,韧性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整体指标测算显示各城市网络紧密性总体表现为人口>信息>经济>交通。(3)“核心-边缘”效应均显著,“塌陷”现象明显,缺乏强有力的次级中心城市。(4)凝聚子群分布形态差异性强,子群内城市的地域空间分布基本符合地理邻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结构 流空间 中心度 凝聚子群 成渝地区
原文传递
成渝地区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20
作者 姚勇 宋怡轩 +2 位作者 张文超 郭旭 何永青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0期1-6,26,共7页
基于2016-2022年成渝地区闪电定位监测数据,采用数理统计、Arc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成渝地区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成渝地区雷电活动主要以负闪为主,年平均占比为92.7%,负闪频次占比年变化呈显著下降趋势;季节变化明显,夏季... 基于2016-2022年成渝地区闪电定位监测数据,采用数理统计、Arc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成渝地区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成渝地区雷电活动主要以负闪为主,年平均占比为92.7%,负闪频次占比年变化呈显著下降趋势;季节变化明显,夏季占比最高,达76.4%,月变化曲线呈单峰型,7、8月份雷电活动最活跃;日变化呈双峰型,雷电活动主要发生在23:00至次日4:00,占比达31.7%,10:00-12:00为雷电活动谷值。雷电流幅值出现最高频次区间范围为7~17 kA,95%的雷电强度小于50 kA,90%小于40 kA。成渝地区雷电高发区主要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区,其中密度高值区位于重庆西南部的永川、璧山、江津、綦江以及主城区,密度普遍大于6次/km^(2) ,次高值区分布在重庆云阳、四川内江、资阳、遂宁、南充、广元的部分地方,密度普遍大于3次/km^(2) 。研究结果对成渝地区雷电监测预报预警工作提供了实质性的数据支持,尤其在夏季汛期需重点关注,以提高对雷电灾害的应对和防范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活动 时空分布 ARCGIS 成渝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