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度对聚酰胺与金属铝晶面相互作用影响的计算分析
1
作者 曲华 刘韶庆 +2 位作者 夏树伟 宋坤林 张涛 《当代化工研究》 CAS 2024年第18期1-4,共4页
为了探明聚酰胺树脂与铝合金的界面反应机理,本文选取代表性的聚酰胺66(PA66)化合物,通过理论计算分析了温度对PA66聚合物与金属Al晶面相互作用的影响。发现在300~650 K温度范围内,PA66分子链与金属Al(011)晶面的相互作用能随温度升高... 为了探明聚酰胺树脂与铝合金的界面反应机理,本文选取代表性的聚酰胺66(PA66)化合物,通过理论计算分析了温度对PA66聚合物与金属Al晶面相互作用的影响。发现在300~650 K温度范围内,PA66分子链与金属Al(011)晶面的相互作用能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增大,但在550~650 K温度范围内增大趋势变缓,归因于聚合物熔化后分子无规则运动加剧,对界面结合产生干扰。综合考虑PA66分子在金属Al表面的扩散效率及二者相互作用能的变化,可知550 K为较佳的化学键合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反应 化学吸附 聚酰胺 金属铝 相互作用能
下载PDF
双金属催化剂表面上的化学吸附 被引量:1
2
作者 张耀举 张涛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0年第3期24-28,共5页
本文应用Einstein和Schrieffer的化学吸附理论和复平面能量积分技术研究了紧束缚近似下原子(或分子)吸附在双过渡金属(纯净的和含杂的)上的化学吸附特征。对杂质,本文用了Koster和slater模型。数值运算例子通过对CO分别吸附在Ni/Cu、Cu... 本文应用Einstein和Schrieffer的化学吸附理论和复平面能量积分技术研究了紧束缚近似下原子(或分子)吸附在双过渡金属(纯净的和含杂的)上的化学吸附特征。对杂质,本文用了Koster和slater模型。数值运算例子通过对CO分别吸附在Ni/Cu、Cu/Ni、Cu/Ni(C_0)和Cu/Ni(Cu)上而给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催化剂 化学吸附能 催化剂
下载PDF
H原子在Au_xAg_(1-x)表面上的化学吸附
3
作者 吕景和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CAS 1995年第1期25-28,共4页
采用相干势近似(CPA)和Einstein-Schrieffer化学吸附理论计算了H原子在AuxAg1-x合金表面上的化学吸附能.计算结果表明,化学吸附能△E随着Au体浓度Xb的增加而减小;Ag在清洁合金表面的偏析导致化学吸附能△E增加;化学吸附诱导表面... 采用相干势近似(CPA)和Einstein-Schrieffer化学吸附理论计算了H原子在AuxAg1-x合金表面上的化学吸附能.计算结果表明,化学吸附能△E随着Au体浓度Xb的增加而减小;Ag在清洁合金表面的偏析导致化学吸附能△E增加;化学吸附诱导表面偏析的影响在化学吸附中不能被忽略,化学吸附能随H原子覆盖度θ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吸附 合金 化学吸附能 表面偏析
下载PDF
H在DBA表面上的化学吸附能计算
4
作者 徐铁军 丛书林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CAS 1994年第3期18-22,共5页
采用Einstein-Schriffer化学吸附理论和复能积分技术在平均了矩阵近似(ATA)下计算了氢原子在无序二元合全(DBA)CuxAu1-x,,CuxPt1-x,NixAu1-x和NixPt1-x表面上的化学吸... 采用Einstein-Schriffer化学吸附理论和复能积分技术在平均了矩阵近似(ATA)下计算了氢原子在无序二元合全(DBA)CuxAu1-x,,CuxPt1-x,NixAu1-x和NixPt1-x表面上的化学吸附能.计算结果表明:(1)H/CuxAu1-x和H/NixAu1-x系统的化学吸附能分别随着CU浓度和Ni浓度的增加而减小;(2)对于H/CuxPt1-x系统,在X=0.4处化学吸附最稳定;(3)H在NixPt1-x表面上的化学吸附在X=0.2处是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吸附 化学吸附能 无序二元合金(DBA)
下载PDF
液相氢还原沉钒制备V_(2)O_(3)及其动力学研究
5
作者 胡艺博 张一敏 +2 位作者 薛楠楠 胡鹏程 张刘洪 《中国有色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2-50,共9页
V_(2)O_(3)是制备氮化钒、氮化钒铁和钒铁重要原料。液相氢还原可直接从富钒液制备出V_(2)O_(3),具有短流程、绿色环保、能耗低的优点。本研究选择低成本的蒽醌和镍粉作为催化剂来替代PdCl_(2),蒽醌沉钒的主要产物为VO_(2)(H_(2)O)_(0.... V_(2)O_(3)是制备氮化钒、氮化钒铁和钒铁重要原料。液相氢还原可直接从富钒液制备出V_(2)O_(3),具有短流程、绿色环保、能耗低的优点。本研究选择低成本的蒽醌和镍粉作为催化剂来替代PdCl_(2),蒽醌沉钒的主要产物为VO_(2)(H_(2)O)_(0.5),无法制备出V_(2)O_(3);镍粉沉钒能获得和PdCl_(2)相同的V_(2)O_(3)产物,沉钒率为99.87%。蒽醌、镍粉与PdCl_(2)催化液相氢还原反应活化能分别为188.83 kJ/mol、140.09 kJ/mol和38.07 kJ/mol。H_(2)分子在Ni或Pd表面发生裂解,同时H原子的s轨道与Pd、Ni的p轨道和d轨道发生了杂化,形成还原性较强的Pd—H或Ni—H键,Pd和Ni对氢气的化学吸附能分别为1.34 eV和2.04 eV;H_(2)在250-300℃发生裂解,其解吸活化能为9.699 4 kJ/mol。本研究采用镍粉可替代PdCl_(2)制备出纯度99.21%的V_(2)O_(3)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氢还原 沉钒 V_(2)O_(3) 催化剂 动力学 化学吸附能 镍粉
下载PDF
Pt在DBA表面的化学吸附能和电荷转移 被引量:1
6
作者 张辉 刘士阳 魏国柱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014-1017,共4页
采用格林函数方法和Anderson Newns(AN)模型研究原子Pt在无序二元合金(DBA)表面的化学吸附能和电荷转移,其中普遍的去耦合方法被采用以消除Pt的不同d电子之间通过与DBA表面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耦合效应·结果表明:Pt对DBA表面偏析有很... 采用格林函数方法和Anderson Newns(AN)模型研究原子Pt在无序二元合金(DBA)表面的化学吸附能和电荷转移,其中普遍的去耦合方法被采用以消除Pt的不同d电子之间通过与DBA表面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耦合效应·结果表明:Pt对DBA表面偏析有很大的抑制作用;化学吸附系统Pt/NixCu1-x随Ni的体内原子分数的增加而趋于稳定·化学吸附促进了吸附离子Pt与合金衬底间的电荷转移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吸附能 电荷转移 表面偏析 无序二元合金 相干势近似
下载PDF
化学吸附与表面多层偏析的相互影响:H/Au-Ag 被引量:1
7
作者 张辉 张国英 +1 位作者 魏国柱 刘士阳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7-200,共4页
采用格林函数(GF)方法和多重耦合自洽相干势近似(CPA)方法,研究了氢在Au Ag多层偏析无序二元合金表面的化学吸附,详细地讨论了DBA表面的多层偏析和化学吸附间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化学吸附引起的表面偏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合金... 采用格林函数(GF)方法和多重耦合自洽相干势近似(CPA)方法,研究了氢在Au Ag多层偏析无序二元合金表面的化学吸附,详细地讨论了DBA表面的多层偏析和化学吸附间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化学吸附引起的表面偏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合金表面成分和化学吸附能·对于H/Au Ag系统,可以看到随着计入的原子层数的增加,化学吸附能值表现出波动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偏析 化学吸附能 无序二元合金 相干势近似 吸附质 格林函数
下载PDF
Mode-specific and bond-selective dissociative chemisorption of CHD_3 and CH_2D_2 on Ni(111) revisited using a new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 被引量:1
8
作者 Xueyao Zhou Bin Jiang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9期1134-1142,共9页
Dissociative chemisorption of methane on a nickel surface is a prototypical system for studying mode-specific chemistry in gassurface reactions.We recently developed a fifteen-dimensional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 for ... Dissociative chemisorption of methane on a nickel surface is a prototypical system for studying mode-specific chemistry in gassurface reactions.We recently developed a fifteen-dimensional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 for this system which has proven to be chemically accurate in reproducing the measured absolute dissociative sticking probabilities of CHD_3in thermal conditions and with vibrational excitation on Ni(111)at high incident energies.Here,using this new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we explored mode specificity and bond selectivity for CHD_3and CH_2D_2dissociative chemisorption at low incidence energies down to^50 k J/mol via a quasi-classical trajectory method.Our calculated dissociation probabilities are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ones with an average shift in translational energy of^8 k J/mol.Our results very well reproduce the C–H/C–D branching ratio upon the C–H local mode excitation,which can be rationalized by the sudden vector projection model.Quantitatively,however,the calculated dissociative sticking probabilities are systematically larger than experimental ones,due presumably to the artificial zero point energy leakage into reaction coordinate.Further high-dimensional quantum dynamics calculations are necessary for acquiring a chemically accurate description of methane dissociative chemisorption at low incident energ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e specificity bond selectivity methane dissociation chemisorption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
原文传递
聚乙烯吡咯烷酮对亚微米级铜晶体的形貌控制机制
9
作者 万兴元 王一雍 +2 位作者 金辉 宁哲 邵品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969-3977,共9页
利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调控亚微米级铜晶体的形貌,借助SEM、XRD及激光粒度分析仪对铜晶体微观性能进行了表征,采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结合Gibbs-Wulff定律(晶体生长平衡理论)推测PVP分子在Cu各晶面的吸附行为及铜晶体的形貌变化规律... 利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调控亚微米级铜晶体的形貌,借助SEM、XRD及激光粒度分析仪对铜晶体微观性能进行了表征,采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结合Gibbs-Wulff定律(晶体生长平衡理论)推测PVP分子在Cu各晶面的吸附行为及铜晶体的形貌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经PVP改性后,铜晶体由截角八面体转变为近球形。PVP在铜各晶面主要发生化学吸附,吸附强弱顺序为:(111)>(200)>(220)。PVP对亚微米级铜晶体的形貌控制机制在于PVP与Cu形成具有共价性的不稳定配合物,抑制了(111)、(200)和(220)晶面的生长,显露了更多的晶面,导致了Cu晶体更趋近于球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P Gibbs-Wulff定律 化学吸附 吸附能 表面能
原文传递
氢在Ⅲ-Ⅴ族化合物半导体上的化学吸附能
10
作者 张继平 孙建军 《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1994年第3期26-30,共5页
本文应用格林函数方法计算氢在一组Ⅲ-Ⅴ族化合物半导体上的化学吸附能(ΔE)和衬底向吸附原子的电荷转移(Δq)。半导体衬底用一维半无限sp轨道交替排列模型描述。结果表明,ΔE与半导体的禁带宽度和其表面指数密切相关。另外... 本文应用格林函数方法计算氢在一组Ⅲ-Ⅴ族化合物半导体上的化学吸附能(ΔE)和衬底向吸附原子的电荷转移(Δq)。半导体衬底用一维半无限sp轨道交替排列模型描述。结果表明,ΔE与半导体的禁带宽度和其表面指数密切相关。另外,当半导体表面格点上的原子分别为类-s原子和类-p原子时,ΔE也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吸附能 能带 Ⅲ-Ⅴ族化合物 半导体
下载PDF
氢在Ⅲ-Ⅴ族化合物上吸附能的计算
11
作者 张建平 苏玉玲 张耀举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409-412,共4页
应用Green函数方法,计算氢在一组Ⅲ-Ⅴ族化合物的化学吸附能(ΔE)和衬底向吸附原子的电荷转移(Δq)。结果标明,ΔE与半导体的禁带宽度和表面指数密切相关。
关键词 化学吸附能 能带 衬底 氢原子 半导体
下载PDF
关于CO在含Ru二元无序合金表面化学吸附稳定性的研究
12
作者 张莹 康彩芬 郭胜利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8年第3期32-35,共4页
本文采用Sulston等人发展的一维紧束缚半无限二元无序合金模型(DBA)和格林函数方法,在相关势近似(CPA)下利用Einstein-Schriefer(ES)化学吸附理论,通过CO分别在CoRu、RuNi及RuC... 本文采用Sulston等人发展的一维紧束缚半无限二元无序合金模型(DBA)和格林函数方法,在相关势近似(CPA)下利用Einstein-Schriefer(ES)化学吸附理论,通过CO分别在CoRu、RuNi及RuCu合金表面吸附能的计算,讨论了CO在以上3种合金表面化学吸附的稳定性.结果表明:(1)CO在CoRu合金表面化学吸附稳定性随Ru含量的增加而降低,近似呈线性变化;(2)CO在RuNi表面的化学吸附,在Ru含量小于20%情况下,吸附稳定性随Ru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当Ru含量大于20%而继续增加时,吸附稳定性呈减弱趋势;在Ru与Ni含量比例为28处,吸附最为稳定.(3)CO在RuCu表面化学吸附时,对应Ru与Cu含量比例为64化学吸附能有一最大负值,表明此时CO化学吸附最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束缚近似 一氧化碳 合金 表面 化学吸附能
下载PDF
CO在Pt/Si和Pd/Si上的化学吸附
13
作者 徐国定 戴宪起 张涛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5年第2期30-33,共4页
本文根据单电子化学吸附理论,利用格林函数方法和复能积分技术,研究了CO在Pt/Si和Pd/Si上的化学吸附,用sp杂化轨道模型描述衬底,用紧束缚的d轨道模型描述金属。计算结果表明:(1)化学吸附能随Si上金属的层数增... 本文根据单电子化学吸附理论,利用格林函数方法和复能积分技术,研究了CO在Pt/Si和Pd/Si上的化学吸附,用sp杂化轨道模型描述衬底,用紧束缚的d轨道模型描述金属。计算结果表明:(1)化学吸附能随Si上金属的层数增加而单调下降;(2)△ε<0eV的杂质效应表现为使化学吸附减弱;△ε>0eV的杂质效应表现为杂质位于表面第一层时加强了化学吸附,杂质位于其它层时减弱了化学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能 表面现象 物理化学
下载PDF
杂质对ZnO/Ni反担载催化剂表面H化学吸附的影响
14
作者 张莹 陈健 籍远明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7年第4期36-39,共4页
本文在紧束缚近似下,利用格林函数方法和ES化学吸附理论研究杂质对H在反担载催化剂ZnO/Ni表面化学吸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微扰Δε<0的杂质削弱化学吸附,Δε>0的杂质增强化学吸附,并且杂质位于载体第一层时对化学... 本文在紧束缚近似下,利用格林函数方法和ES化学吸附理论研究杂质对H在反担载催化剂ZnO/Ni表面化学吸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微扰Δε<0的杂质削弱化学吸附,Δε>0的杂质增强化学吸附,并且杂质位于载体第一层时对化学吸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吸附能 催化剂 杂质 氧化锌 反担载催化剂
下载PDF
CO在无序二元合金表面上化学吸附研究
15
作者 张莹 许海波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68-72,共5页
在紧束缚近似下,用相关势近似(CPA)和Einstein-Schrieffer(ES)单电子化学吸附理论讨论了CO在无序二元合金NixCu1-x,PtxNi1-x和PtxCu1-x表面上的化学吸附特性,结果表明:CO在NixCu1-x和PtxCu1-x表面上化学吸附稳定性随Ni和Pt含量的... 在紧束缚近似下,用相关势近似(CPA)和Einstein-Schrieffer(ES)单电子化学吸附理论讨论了CO在无序二元合金NixCu1-x,PtxNi1-x和PtxCu1-x表面上的化学吸附特性,结果表明:CO在NixCu1-x和PtxCu1-x表面上化学吸附稳定性随Ni和Pt含量的增加而增强;CO在PtxNi1-x表面上化学吸附时,当Pt与Ni的含量比例(摩尔比)为2:8时,吸附最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BA 一氧化碳 合金 化学吸附能
下载PDF
CO在双金属催化剂上的化学吸附
16
作者 孙建军 张涛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2年第1期35-39,共5页
本文用Anderson-Newns模型及一维紧束缚近似,研究了CO在双金属催化剂Pd/Cu上的化学吸附.通过对CO-Cu及CO-Pd/Cu两个不同吸附系统的电荷转移和化学吸附能的计算比较,结果表明,由于Pd在Cu上的覆盖,改变了CO和衬底之间的电荷流向,从而加强... 本文用Anderson-Newns模型及一维紧束缚近似,研究了CO在双金属催化剂Pd/Cu上的化学吸附.通过对CO-Cu及CO-Pd/Cu两个不同吸附系统的电荷转移和化学吸附能的计算比较,结果表明,由于Pd在Cu上的覆盖,改变了CO和衬底之间的电荷流向,从而加强了对CO的吸附作用,改善了催化剂对CO的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 催化剂 一氧化碳 化学吸附
下载PDF
Dissociative chemisorption dynamics of small molecules on metal surfaces 被引量:1
17
作者 JIANG Bin XIE DaiQian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2014年第1期87-99,共13页
Much progress has been achieved for both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studies on the dissociative chemisorption of molecules on surfaces.Quantum state-resolved experimental data has provided unprecedented details for ... Much progress has been achieved for both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studies on the dissociative chemisorption of molecules on surfaces.Quantum state-resolved experimental data has provided unprecedented details for these fundamental steps in heterogeneous catalysis,while the quantitative dynamics is still not fully understood in theory.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s relies on accurate dynamical calculations,in which the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 and adequate quantum mechanical implementation are desired.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current methodologi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s and the quantum mechanical treatments,some of which are promising for future applications.The challenges in this field are also addre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sociative chemisorption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 quantum dynamics heterogeneous CATALYSIS
原文传递
Ge在Si(100)-2×1表面化学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陆顺其 王茺 +2 位作者 靳映霞 卜琼琼 杨宇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37-1042,共6页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构造了具有非对称二聚体结构的Si(100)-2×1重构表面,在系统研究了其表面结构及特性的基础上,计算了Ge在不同吸附位置的表面吸附能,以及吸附前后的表面投影态密度。计算结果表明:Ge原子在基位(pedestal)吸附最稳...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构造了具有非对称二聚体结构的Si(100)-2×1重构表面,在系统研究了其表面结构及特性的基础上,计算了Ge在不同吸附位置的表面吸附能,以及吸附前后的表面投影态密度。计算结果表明:Ge原子在基位(pedestal)吸附最稳定。另外,在吸附Ge原子之后,我们得到了一个具有完整对称性的特殊Si原子二聚体结构。此结构中相邻的两个二聚体链互相平行且分别与Si表面平行,每对二聚体Si原子呈对称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吸附 表面吸附能 密度泛函理论
下载PDF
Ab initio STUDY OF DISSOCIATIVE ADSORPTION FOR A HYDROGEN MOLECULE NEAR THE STEP ON THE METAL LITHIUM SURFACE
19
作者 蔡政亭 关大任 +1 位作者 邓从豪 王泽新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89年第17期1437-1441,共5页
I. INTRODUCTION The chemi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reactivity near the ledge on the stepped surface as a defect on solid surface are worth noticing. In many cases, defects on metal surface not only control the adso... I. INTRODUCTION The chemi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reactivity near the ledge on the stepped surface as a defect on solid surface are worth noticing. In many cases, defects on metal surface not only control the adsoprtion rate of the gas molecule, but also have an impotant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of a veriety of catalysates. For example, studying the catalytic oxid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sociative chemisorption of H2 on Li SURFACE ab INITIO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 the role of the STEP
原文传递
Ab initio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 FOR DISSOCIATIVE CHEMISORPTION OF A HYDROGEN MOLECULE ON THE GRAPHITE (0001) SURFACE
20
作者 关大任 蔡政亭 +2 位作者 丁世良 邓从豪 王泽新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89年第12期1015-1019,共5页
Ⅰ. INTRODUCTIONSome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after forming graphite monolayer, the catalytic activites of some metal catalysts were reduced and lost. But mechanism of this process is still poorly understood. On the ot... Ⅰ. INTRODUCTIONSome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after forming graphite monolayer, the catalytic activites of some metal catalysts were reduced and lost. But mechanism of this process is still poorly understood. On the other hand, the reaction of hydrogengraphite syste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ield of exploiting and the use of energy source. Therefore, this system has attracted attention in further studying the kinetics of its reaction. Demidovish et al. studied EPR on the dissociative adsorption of H<sub>2</sub> on graphite surfacet. Dihydrogen recombination, being an inver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2-graphite SURFACE system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 dissociative chemisorption REACTION mechanism.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