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1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胶原调制磷酸钙矿化成核位点的红外光谱研究 被引量:22
1
作者 黄兆龙 张伟 崔福斋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39-542,共4页
对胶原、胶原 /CaCl2 、胶原 /羟基磷灰石等几种体系的红外光谱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胶原矿化后 ,红外光谱中胶原的酰胺Ⅰ ,Ⅱ ,Ⅲ带的吸收强度显著降低 ,Ⅱ ,Ⅲ带接近消失 ,Ⅰ带发生红移现象。提出胶原中的羧基 (COOH )、羰基 (CO )为... 对胶原、胶原 /CaCl2 、胶原 /羟基磷灰石等几种体系的红外光谱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胶原矿化后 ,红外光谱中胶原的酰胺Ⅰ ,Ⅱ ,Ⅲ带的吸收强度显著降低 ,Ⅱ ,Ⅲ带接近消失 ,Ⅰ带发生红移现象。提出胶原中的羧基 (COOH )、羰基 (CO )为胶原矿化的两类成核位点 ,钙盐在成核位点上结晶。脱钙胶原(胶原 /羟基磷灰石经盐酸处理 )的红外光谱与纯胶原相似 ,酰胺Ⅰ ,Ⅱ ,Ⅲ带的吸收强度恢复正常 ,表明 :钙盐对胶原中酰胺基的影响是由于钙盐在该成核位点上结晶而导致的“包裹”作用。根据酰胺 3个吸收带的不同振动方式 ,用“包裹”作用解释了胶原 /钙盐复合物中 ,酰胺Ⅰ与Ⅱ ,Ⅲ带的降低程度不同的原因。分析了胶原 /磷酸钙生物矿化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 羟基磷灰石 磷酸钙 生物矿化 红外光谱 成核位点 作用机制
下载PDF
钻井液与水泥浆化学不兼容原因初探 被引量:25
2
作者 马勇 郭小阳 +2 位作者 姚坤全 唐庚 丛长江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2010年第6期46-48,共3页
钻井液和水泥浆化学兼容性差不但影响顶替效率,而且危及固井作业安全,这是导致深井超深井固井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和引发固井工程事故的隐患。为了探索钻井液对水泥浆产生化学污染的本质,以川渝油气田某区块一口典型井的φ177.8mm尾管固... 钻井液和水泥浆化学兼容性差不但影响顶替效率,而且危及固井作业安全,这是导致深井超深井固井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和引发固井工程事故的隐患。为了探索钻井液对水泥浆产生化学污染的本质,以川渝油气田某区块一口典型井的φ177.8mm尾管固井作业为例,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将该井采用的钻井液处理剂与现场水泥浆进行污染稠化实验。实验研究表明:钻井液污染水泥浆的主要原因是钻井液中某些处理剂与水泥浆外加剂之间相互作用,引发凝胶效应,导致浆体稠度迅速增大和稠化时间大幅度缩短,并非水泥浆真正凝结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液 水泥浆 化学污染 固井 污染稠化 相互作用 凝胶效应
下载PDF
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 Theory and experiment 被引量:24
3
作者 Dewen ZHAO Xinchun LU 《Friction》 SCIE EI CAS 2013年第4期306-326,共21页
For several decades,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CMP)has been the most widely used planarization method in integrated circuits manufacturing.The final polishing results are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related to the car... For several decades,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CMP)has been the most widely used planarization method in integrated circuits manufacturing.The final polishing results are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related to the carrier structure,the polishing pad,the slurry,and the process parameters.As both chemical and mechanical actions affect the effectiveness of CMP,and these actions are themselves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the CMP mechanism is complex and has been a hot research area for many years.This review provides a basic description of the development,challenges,and key technologies associated with CMP.We summarize theoretical CMP model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kinematics,empirical,its mechanism(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atomic scale,particle scale,and wafer scale),and its chemical-mechanical synergy.Experimental approaches to the CMP mechanism of material removal and planarization are further discussed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particle wear effect,chemical-mechanical synergy,and wafer-pad interfacial intera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CMP) CMP model planarization mechanism wafer-pad interaction UNIFORMITY
原文传递
Uniform design ray in the assessment of combined toxicities of multi-component mixtures 被引量:22
4
作者 Shu-Shen Liu Qian-Fen Xiao +1 位作者 Jin Zhang Mo Yu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1期52-58,共7页
Multi-component mixture(MCM) is a complicated chemical system that contains a great deal of mixture rays with various mixture ratios, and each ray includes many mixtures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levels.Currently, ... Multi-component mixture(MCM) is a complicated chemical system that contains a great deal of mixture rays with various mixture ratios, and each ray includes many mixtures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levels.Currently, in combined toxicity field, almost all studies on MCM focus on the mixtures designed by the equivalenteffect concentration ratio(EECR) procedure. However, the EECR mixtures cannot represent the whole mixture system because the EECR mixtures are located on one mixture ray in concentration space formed by multiple components. In our view, some optimal experimental design such as the uniform design(UD) should be used to effectively select many representative mixture rays from the MCM system,instead of single EECR ray. The uniform design ray(UDray) integrating UD idea with fixed-ratio ray design can systematically and comprehensively measure the combined toxicity changes in the MCM system. This review introduces the operation method, construction of uniform table and corresponding usable table, and some cases of application of the UD-ray to help readers easily use UD-ray in their MCM toxicity assess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emical mixture Uniform design Ray design Mixture ratio. Concentration-responserelationship Toxicity interaction
原文传递
微波与化学反应相互作用中的关键问题讨论 被引量:16
5
作者 杨晓庆 黄卡玛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02-809,共8页
微波作为一种高效的加热方法已经在化工各个领域内广泛应用,但是微波和化学反应的相互作用机理还没有真正被认识,这严重制约了高功率微波在化学工业上的进一步应用。从微波与化学反应相互作用的几个关键问题:化学反应的复等效介电系数,... 微波作为一种高效的加热方法已经在化工各个领域内广泛应用,但是微波和化学反应的相互作用机理还没有真正被认识,这严重制约了高功率微波在化学工业上的进一步应用。从微波与化学反应相互作用的几个关键问题:化学反应的复等效介电系数,微波加热化学反应的数值模拟以及微波非热效应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讨论。这些工作将对相关机理研究提供帮助,并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微波化工应用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 化学反应 相互作用 复等效介电系数 数值模拟 非热效应
下载PDF
取代基咪唑啉与铁原子化学吸附作用能的量子化学计算 被引量:11
6
作者 王大喜 肖鹤鸣 《分子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02-105,共4页
用量子化学方法计算了6个咪唑啉型化合物及其与铁原子的化学吸附作用能,探讨了这种作用能与缓蚀性能的关系.得到咪唑啉环上氮与铁的配位键长、双原子作用能以及重叠集居数.研究发现具有p-π共轭体系的咪唑啉以及在环上引入供电子... 用量子化学方法计算了6个咪唑啉型化合物及其与铁原子的化学吸附作用能,探讨了这种作用能与缓蚀性能的关系.得到咪唑啉环上氮与铁的配位键长、双原子作用能以及重叠集居数.研究发现具有p-π共轭体系的咪唑啉以及在环上引入供电子基团或取代芳烃,能增强氮与铁原子的化学吸附作用力.计算结果可为设计性能较好的新型咪唑啉缓蚀剂提供有用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咪唑啉 缓蚀性能 量子化学 化学吸附作用能
下载PDF
染料结构与其絮凝脱色效果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7
7
作者 余颖 李莹 +2 位作者 庄源益 辛宝平 邹其猛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CAS CSSCI CSCD 2000年第1期16-19,共4页
在对活性、酸性和碱性等 1 0种水溶性染料水样絮凝脱色和平衡渗析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初步探讨了染料结构与其絮凝脱色率之间的定性关系。PAN -DCD絮凝剂对 1 0种染料的最佳脱色pH范围 <5,尤其在pH值 <4更佳。在最佳pH条件... 在对活性、酸性和碱性等 1 0种水溶性染料水样絮凝脱色和平衡渗析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初步探讨了染料结构与其絮凝脱色率之间的定性关系。PAN -DCD絮凝剂对 1 0种染料的最佳脱色pH范围 <5,尤其在pH值 <4更佳。在最佳pH条件下 ,絮凝剂加入量增加 ,脱色率升高。染料分子上磺酸基数目多者脱色效果好 ,分子中疏水性基团大则脱色率高 ,含蒽醌环的染料脱色率大于萘环者 ,也大于含苯环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料结构 絮凝 脱色 废水处理
下载PDF
长期菌渣化肥配施对稻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交互效应 被引量:17
8
作者 陈文博 王旭东 +4 位作者 石思博 季诗域 叶正钱 任泽涛 刘璋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1-30,共10页
【目的】探讨长期尺度上不同比例菌渣化肥配施对水稻Oryza sativa生育时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在水稻田间长期定位试验条件下,设置化肥水平为常规施肥量的0%(C0)、50%(C50)、100%(C100),菌渣相对用量0%(F0)、50%(F50)、100%(F100... 【目的】探讨长期尺度上不同比例菌渣化肥配施对水稻Oryza sativa生育时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在水稻田间长期定位试验条件下,设置化肥水平为常规施肥量的0%(C0)、50%(C50)、100%(C100),菌渣相对用量0%(F0)、50%(F50)、100%(F100)各3个水平,共9个处理,分析了水稻主要生育时期各处理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活性变化,以及菌渣化肥配施对土壤酶活性的交互效应。【结果】土壤酶活性随水稻生育时期的变化呈现出明显规律性,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活性分别为3.01~10.20 mL·g^−1、0.20~2.04 mg·g^−1、0.54~4.80 mg·g^−1;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各处理间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具有显著差异(P<0.05)。菌渣化肥配施对水稻移栽前期的土壤脲酶活性提高有促进作用,且增强了水稻灌浆期和收获期的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其中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脲酶活性在C100F50处理最高,而蔗糖酶活性在C50F100处理最高。通径分析表明:有效磷、碱解氮和全氮分别对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脲酶影响最大,通径系数分别为0.69、1.80和0.69。菌渣化肥配施主要通过提高碱解氮质量分数促进土壤酶活性。交互性分析表明:菌渣化肥配施效应高于化肥和菌渣单施,并且对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均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菌渣化肥配施能够显著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活性,并且随施用量增加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本试验条件下,C100F50处理是提高土壤酶活性和促进碳氮循环的最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渣 化肥 酶活性 交互效应 稻田土壤
下载PDF
变温核磁共振对壳聚糖/磷酸甘油盐温敏性水凝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曾蓉 冯志程 +4 位作者 SMITH Ray 邵正中 陈新 杨宇红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1期2459-2465,共7页
采用变温核磁共振技术对壳聚糖/磷酸甘油盐温敏性水凝胶体系的凝胶化过程进行跟踪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壳聚糖中氢和磷酸甘油盐中磷的化学位移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化,其中壳聚糖中氢的化学位移向高场移动而磷酸甘油盐中磷的化学位移向低... 采用变温核磁共振技术对壳聚糖/磷酸甘油盐温敏性水凝胶体系的凝胶化过程进行跟踪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壳聚糖中氢和磷酸甘油盐中磷的化学位移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化,其中壳聚糖中氢的化学位移向高场移动而磷酸甘油盐中磷的化学位移向低场移动.在凝胶温度附近,壳聚糖中H-2(D)的化学位移变化出现转折点,表明其所处的化学环境发生了突变.随着体系中磷酸甘油盐含量的增加或者pH值的增大,壳聚糖中H-2(D)的化学位移愈加偏向高场,体系的凝胶温度则越低.由此,我们提出如下壳聚糖/磷酸甘油盐温敏性水凝胶的凝胶机理:随着温度的升高,壳聚糖通过氨基正离子与磷酸甘油盐形成的静电吸引被破坏,随之由于壳聚糖分子链间形成大量氢键而发生凝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水凝胶 化学位移 氢谱 磷谱 氢键 静电相互作用
下载PDF
从静电作用探讨化学键的本质及其教学实践 被引量:12
10
作者 马欣怡 沈甸 《化学教育(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7-39,共3页
当前中学的化学键教学中,过分强调Lewis "八隅体结构",忽视静电作用力,导致学生不能认识到化学键的本质,且传统教学方法中,元素的二分法导致化学键的二分法,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借鉴国外相关研究,在考虑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 当前中学的化学键教学中,过分强调Lewis "八隅体结构",忽视静电作用力,导致学生不能认识到化学键的本质,且传统教学方法中,元素的二分法导致化学键的二分法,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借鉴国外相关研究,在考虑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尝试从强调化学键静电作用的本质和引入电负性的角度设计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化学键本质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键 静电作用 电负性 化学教学
原文传递
高炉煤气特征组分分析及其对脱硫过程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李翔 王学谦 +5 位作者 李鹏飞 王郎郎 宁平 马懿星 曹睿 钟磊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6629-6639,共11页
高炉煤气(BFG)作为炼铁过程中副产的可燃气体,具有明显的资源回收价值,但其同时存在热值低、成分复杂等问题。目前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对羰基硫(COS)、硫化氢(H2S)等有害成分的脱除,而鲜有对高炉煤气特征组分的研究或报道。研究者对高炉煤... 高炉煤气(BFG)作为炼铁过程中副产的可燃气体,具有明显的资源回收价值,但其同时存在热值低、成分复杂等问题。目前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对羰基硫(COS)、硫化氢(H2S)等有害成分的脱除,而鲜有对高炉煤气特征组分的研究或报道。研究者对高炉煤气特征组分的来源、生成路径等不明朗,导致在研究过程中忽略了煤气复杂组分的相互影响,很多技术在工业应用时问题频发。本文阐述并分析了高炉煤气特征组分的来源及生成路径,进而讨论了高炉煤气特征组分对脱硫过程的影响。高炉原料、燃料和空气在高温条件下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粉尘、N_(2)、O_(2)、CO、CO_(2)、H_(2)、CH_(4)、H_(2)O、HCl、HCN、硫化物等共同组成高炉荒煤气,荒煤气中的O_(2)、COx、H_(2)、H_(2)O、HCl、硫化物等化学成分对COS转化或H2S脱除过程产生影响,导致催化剂中毒或转化率下降。本文通过分析探讨特征组分在高炉煤气产生和脱硫净化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及影响规律,为超低排放背景下高炉煤气的净化和资源化提供方向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煤气特征组分 来源 反应 脱硫 化学过程 相互作用规律
下载PDF
方剂配伍影响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2
作者 杨亚 肖盛元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0年第5期699-707,共9页
目的:了解中药复方在煎煮过程中化学成分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方法:查阅近期的相关研究文献,通过对其中部分研究成果进行归类,总结中药复方配伍在煎煮过程中化学成分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研究方法。结果:目前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植... 目的:了解中药复方在煎煮过程中化学成分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方法:查阅近期的相关研究文献,通过对其中部分研究成果进行归类,总结中药复方配伍在煎煮过程中化学成分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研究方法。结果:目前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植物化学方法、色谱分析方法、质谱分析方法、色谱质谱分析方法等。与单味药材煎煮(单煎)相比,合煎(复方煎剂)的化学成分发生的变化,总结起来包括有以下4个方面:(1)复方汤剂的化学成分与药材单煎的汤剂基本保持一致;(2)复方汤剂的某些化学成分与药材单煎的汤剂相比含量升高;(3)复方汤剂的某些化学成分与药材单煎的汤剂相比含量降低;(4)复方汤剂的化学成分在煎煮过程中发生化学成分转化,产生新的物质。结论:方剂配伍对复方的化学成分确实存在一定的影响,导致复方汤剂中化学组分的含量,或种类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中药复方配伍的协同作用的物质基础之一。目前,进行方剂配伍的化学机制的研究还不够系统,方法还不够完善,采用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方剂配伍和单味药材进行全成分比较,可能是研究方剂配伍的化学机制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复方 配伍 煎煮过程
下载PDF
糊精在重晶石和萤石表面吸附特性及作用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晔 邓小莉 许时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317-322,共6页
本工作系统地研究了聚合碳水化合物——糊精在重晶石和萤石表面的吸附特性。发现糊精在矿物表面的吸附强烈地依赖于矿浆pH值。糊精在矿物表面吸附密度最大值为:对于萤石在pH值大于12.0,而对于重晶石在pH为9.7和强酸性范... 本工作系统地研究了聚合碳水化合物——糊精在重晶石和萤石表面的吸附特性。发现糊精在矿物表面的吸附强烈地依赖于矿浆pH值。糊精在矿物表面吸附密度最大值为:对于萤石在pH值大于12.0,而对于重晶石在pH为9.7和强酸性范围内。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Auger电子能谱(AES)测定发现:经糊精处理前后,重晶石表面Ba元素Auger参数变化显著(-0.75eV),这表明糊精与重晶石表面的作用为化学作用;而糊精与萤石作用前后Ca元素的Auger参数变化为-0.20eV,化学作用很弱,更可能是物理作用,如氢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糊精 吸附 重晶石 萤石 废水处理 矿山污水
下载PDF
有机二硫化物润滑添加剂抗磨极压性能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新芳 王学业 +4 位作者 文小红 龙清平 刘万强 谭援强 李建军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044-1050,共7页
用量子化学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12种有机二硫化物和铁原子簇的分子轨道指数及其与铁原子簇的化学吸附作用能, 探讨了这种作用能与抗磨性能的关系; 运用轨道能量近似原则讨论了有机二硫化物与铁原子的作用方式; 以前线电子密度、超离域... 用量子化学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12种有机二硫化物和铁原子簇的分子轨道指数及其与铁原子簇的化学吸附作用能, 探讨了这种作用能与抗磨性能的关系; 运用轨道能量近似原则讨论了有机二硫化物与铁原子的作用方式; 以前线电子密度、超离域性指数和原子净电荷作为判据分析了12种有机二硫化物与铁原子间键合的强弱、反应性的大小等表征有机二硫化物与金属作用强弱的参数。结果表明: 有机二硫化物与铁接触时, 在较缓和条件下, SS键优先断裂与金属发生化学吸附形成配位键, 起到抗磨作用; 在高负荷下, 与金属发生常规条件下不能发生的化学反应, 即CS键断裂生成无机膜, 起到极压作用; 且随着碳链的增长, 有机二硫化物的抗磨性能愈来愈好, 但极压性能愈来愈差; 运用量子化学计算得到的预测结果与摩擦学试验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可为同类极压添加剂化合物的分子设计提供较为可靠的参考依据和理论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二硫化物 润滑添加剂 抗磨极压性能 密度泛函理论 化学吸附 作用能 分子轨道指数 铁原子簇 构效关系
下载PDF
肠道菌群与药物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雅婷 孙月梅 +5 位作者 张娟红 霍妍 李雪 李文斌 赵安鹏 王荣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650-1655,共6页
人类的皮肤、口腔、鼻咽部和肠道等部位定植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和其寄居环境一起组成了动态的微生态系统,其中肠道中的微生物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与肠道环境一起形成了人体中最重要的微生态系统。肠道菌群与人体的共生关系使... 人类的皮肤、口腔、鼻咽部和肠道等部位定植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和其寄居环境一起组成了动态的微生态系统,其中肠道中的微生物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与肠道环境一起形成了人体中最重要的微生态系统。肠道菌群与人体的共生关系使其在宿主的消化吸收、稳态维持、生理病理状态、药物吸收代谢等多个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影响。肠道菌群和药物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药物进入体内后会对肠道菌群的种类数量产生影响;肠道菌群会对中药成分及化学药物的药物成分产生活化、失活或毒化的代谢效果。本文阐述了肠道菌群-药物的相互影响,以及肠道菌群对药物代谢的影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菌群动力学 药物代谢 中药成分 化学变化 相互作用
下载PDF
静电场辅助冷冻对面筋蛋白品质及分子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艳艳 王冰蕊 +3 位作者 丁江涛 刘兴丽 王宏伟 张华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0-35,共6页
研究静电场辅助冷冻对面筋蛋白流变特性和热特性的影响,分析其分子结构及离子键、氢键、疏水相互作用和二硫键,探究静电场辅助冷冻对面筋蛋白品质的改善作用。结果表明,与传统冷冻方式相比,静电场辅助冷冻提高了面筋蛋白的黏弹特性、变... 研究静电场辅助冷冻对面筋蛋白流变特性和热特性的影响,分析其分子结构及离子键、氢键、疏水相互作用和二硫键,探究静电场辅助冷冻对面筋蛋白品质的改善作用。结果表明,与传统冷冻方式相比,静电场辅助冷冻提高了面筋蛋白的黏弹特性、变性温度(Tp)和变性焓(ΔH)。化学作用力分析表明,氢键的含量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而离子键、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的变化则与之相反。600 V电压静电场处理后,面筋蛋白的二级结构及二硫键的构型分布更加均匀,且α-螺旋的含量增加,二硫键构型中g-g-g构型的含量增加。扫描电镜分析表明,施加300、600 V的静电场后,面筋蛋白的网络结构具有更小的孔隙且分布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场辅助冷冻 面筋蛋白 流变特性 化学作用力 微观结构
下载PDF
腐殖质来源、特征及其与土壤中重金属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秦晴晴 张琢 宋子文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99-1910,共12页
近年来,土壤重金属污染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腐殖质(HS)作为土壤有机质的主体部分,含有羧基、酚羟基等众多官能团,能够通过络合、吸附、氧化还原等作用影响重金属离子的活性和迁移转化规律.为了更... 近年来,土壤重金属污染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腐殖质(HS)作为土壤有机质的主体部分,含有羧基、酚羟基等众多官能团,能够通过络合、吸附、氧化还原等作用影响重金属离子的活性和迁移转化规律.为了更好地了解HS和HS与土壤重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本文对HS的来源、分类、化学特征做了详细的概述,重点介绍了HS与土壤中重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并分析了HS对重金属活性的影响,最后提出了HS在土壤重金属迁移转化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殖质 化学特征 重金属 相互作用
下载PDF
中药甘草的药代动力学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8
作者 陈江飞 徐萍 +1 位作者 朱素燕 胡毅坚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0年第10期1174-1182,共9页
甘草是最古老和最常用的中草药之一,药理作用多样且临床应用广泛,但甘草也会引起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了解甘草的化学成分、体内处置以及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对于它的临床安全、合理使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并讨论了近几十年来关... 甘草是最古老和最常用的中草药之一,药理作用多样且临床应用广泛,但甘草也会引起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了解甘草的化学成分、体内处置以及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对于它的临床安全、合理使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并讨论了近几十年来关于甘草的药代动力学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研究,促进对甘草的全面认识,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化学成分 药代动力学 药物相互作用
下载PDF
Reinforced polysulfide barrier by g-C_(3)N_(4)/CNT composite towards superior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被引量:7
19
作者 Xiangliang Wang Gaoran Li +7 位作者 Minjie Li Ruiping Liu Haibo Li Tengyu Li Mingzhu Sun Yirui Deng Ming Feng Zhongwei Chen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2期234-240,I0008,共8页
The notorious shuttle effect has long been obstructing lithium-sulfur(Li-S) batteries from yielding the expected high energy density and long lifespan.Herein,we develop a multifunctional polysulfide barrier reinforced... The notorious shuttle effect has long been obstructing lithium-sulfur(Li-S) batteries from yielding the expected high energy density and long lifespan.Herein,we develop a multifunctional polysulfide barrier reinforced by the graphitic carbon nitride/carbon nanotube(g-C_3 N_4/CNT) composite toward inhibited shuttling behavior and improved battery performance.The obtained g-C_3 N_4 delivers a unique spongelike architecture with massive ion transfer pathways and fully exposed active interfaces,while the abundant C-N heteroatomic structures impose strong chemical immobilization toward lithium polysulfides.Combined with the highly conductive agent,the g-C_3 N_4/CNT reinforced separator is endowed with great capability of confining and reutilizing the active sulfur within the cathode,thus contributing to an efficient and stable sulfur electrochemistry.Benefiting from these synergistic attributes,Li-S cells based on g-C_3 N_4/CNT separator exhibit an excellent cyclability with a minimum decay rate of 0.03% per cycle over 500 cycles and decent rate capability up to 2 C.Moreover,a high areal capacity of 7.69 mAh cm^(-2)can be achieved under a raised sulfur loading up to 10.1 mg cm^(-2).demonstrating a facile and efficient pathway toward superior Li-S batte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phitic carbon nitride Reinforced separator Lithium sulfur battery chemical interaction Synergistic effect
下载PDF
有机无机肥料对小麦的肥效及其交互作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黄德明 徐建铭 +4 位作者 徐秋明 刘素华 张廷顺 张义民 谭宝义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69-75,共7页
在京郊大同肥力水平土壤上,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小麦增产量最高,其增量在中、高肥力试验点上大于低肥力试验点.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时的增产作用是它们各自增产效应之和,它们之间的交互效应不显著.在高肥力土壤上甚至有负的交互效应,... 在京郊大同肥力水平土壤上,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小麦增产量最高,其增量在中、高肥力试验点上大于低肥力试验点.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时的增产作用是它们各自增产效应之和,它们之间的交互效应不显著.在高肥力土壤上甚至有负的交互效应,即配台施用时的增产量小于分施时各自增产量之和.根据肥料试验,本文提出了京郊不同肥力水平土壤上小麦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量,并发现在低肥力土壤上随着有机肥的施用,化肥氮的用量增加,化肥磷用量可减少;在高肥力土壤上随有机肥的施用,化肥氮用量减少,化肥磷用量增加;在中等肥力土壤上配合有机肥的施用,氮磷化肥用量均个应减少,应略为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化肥 小麦 肥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