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化学共沉淀法制备镁铝尖晶石粉末的研究 被引量:29
1
作者 马亚鲁 《无机盐工业》 CAS 1998年第1期3-4,共2页
以MgCl2·6H2O和AlCl3·6H2O为主要原料,利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MgO-Al2O3系中唯一稳定的二元化合物MgAl2O4粉末。与机械球磨混合法相比,湿化学法制备的均匀超细MgAl2O4粉末,具有纯... 以MgCl2·6H2O和AlCl3·6H2O为主要原料,利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MgO-Al2O3系中唯一稳定的二元化合物MgAl2O4粉末。与机械球磨混合法相比,湿化学法制备的均匀超细MgAl2O4粉末,具有纯度高、比表面积大、且活性高、易于较低温度(900℃)下煅烧获得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末 化学共沉淀 机械球磨混合 镁铝尖晶石 沉淀
下载PDF
化学共沉淀法制备纳米四氧化三铁粒子 被引量:24
2
作者 黄菁菁 徐祖顺 易昌凤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0-52,共3页
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纳米四氧化三铁粒子,应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对磁性粒子的结构、粒径、形貌进行了表征,并讨论铁盐溶液浓度、沉淀剂浓度及超声波对粒子粒径的影响.
关键词 化学共沉淀法 四氧化三铁 超声波
下载PDF
铝取代氢氧化镍制备、结构与电化学性能(Ⅰ)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15
3
作者 冷拥军 王凤军 +3 位作者 刘兵 廖小珍 孝英 马紫峰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77-80,共4页
采用化学共沉淀方法制备了取代含量从 0 %~ 30 %Al取代氢氧化镍 ,并详细地讨论了取代Al含量对样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Al含量的增加 ,样品的活化性能和高倍率放电性能变差 ,但当Al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 ,样品将呈现出一种... 采用化学共沉淀方法制备了取代含量从 0 %~ 30 %Al取代氢氧化镍 ,并详细地讨论了取代Al含量对样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Al含量的增加 ,样品的活化性能和高倍率放电性能变差 ,但当Al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 ,样品将呈现出一种不同于 β相的新相结构———α相 ,该相具有较高的放电平台 ,且放电曲线平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化镍 电化学性能 MH-NI电池 镍电极
下载PDF
纳米Fe_3O_4/聚苯乙烯均匀分散体系的制备及结构 被引量:14
4
作者 章永化 陈守明 +4 位作者 陈建华 熊红兵 张启卫 沈辉 龚克成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1717-1720,共4页
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Fe_3O_4纳米颗粒,以油酸为表面活性剂,苯乙烯为载液,制备了稳定的纳米Fe_3O_4可聚合磁流体,将可聚合磁流体经自由基引发聚合制成纳米Fe_3O_4/聚苯乙烯均匀分散体系,用WAXRD研究了Fe_3O_4纳米粒子的结晶情况;用FTIR... 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Fe_3O_4纳米颗粒,以油酸为表面活性剂,苯乙烯为载液,制备了稳定的纳米Fe_3O_4可聚合磁流体,将可聚合磁流体经自由基引发聚合制成纳米Fe_3O_4/聚苯乙烯均匀分散体系,用WAXRD研究了Fe_3O_4纳米粒子的结晶情况;用FTIR研究了油酸表面改性前后Fe_3O_4粒子表面官能团的变化;用TEM研究了Fe_3O_4颗粒的粒径大小及其在苯乙烯单体和聚苯乙烯中的分散情况;用DSC和TGA研究了纳米Fe_3O_4/聚苯乙烯均匀分散体系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_g)和热稳定性,结果表明,合成的纳米Fe_3O_4为立方晶型,平均粒径在10nm左右,油酸分子在Fe_3O_4表面是化学吸附,经表面处理的Fe_3O_4超细颗粒在苯乙烯和聚苯乙烯基体中分散较均匀。界面粘结较好,含1.8%Fe_3O_4纳米颗粒的聚苯乙烯的最大热失重温度比聚苯乙烯提高了13 K,Fe_3O_4/聚苯乙烯复合体系的饱和磁化强度σ_s为17.43 emu/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FE3O4 聚苯乙烯 均匀分散体系 制备 结构 可聚合磁流体 磁性材料
下载PDF
化学共沉淀法制备纳米ITO粉体及结构表征 被引量:13
5
作者 张艳峰 张久兴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73-574,共2页
 以InCl3·5H2O和SnCl4·5H2O为原料,在掺杂浓度In2O3与SnO2的质量比为9∶1的条件下,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合成了纳米ITO粉体。利用TEM、XRD、IR、粒度分布仪等实验手段对粉体的形貌、物相、粒度进行了表征,讨论了煅烧温度对粉体...  以InCl3·5H2O和SnCl4·5H2O为原料,在掺杂浓度In2O3与SnO2的质量比为9∶1的条件下,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合成了纳米ITO粉体。利用TEM、XRD、IR、粒度分布仪等实验手段对粉体的形貌、物相、粒度进行了表征,讨论了煅烧温度对粉体物相和粒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煅烧温度>300℃时,可以获得立方In2O3结构的球形纳米ITO粉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TO 纳米粉体 结构表征 化学共沉淀 TEM XRD 粒度
下载PDF
铁取代氢氧化镍制备、结构与电化学性能——Ⅰ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10
6
作者 冷拥军 马紫峰 +3 位作者 张存根 张鉴清 周锦鑫 曹楚南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322-324,327,共4页
采用化学共沉淀方法制备了取代量为0% ~40% 的Fe取代氢氧化镍,并详细地讨论了取代Fe含量对样品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Fe含量的增加,样品的活化性能和高倍率放电性能变差,但当Fe含量增加到19.1% ,... 采用化学共沉淀方法制备了取代量为0% ~40% 的Fe取代氢氧化镍,并详细地讨论了取代Fe含量对样品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Fe含量的增加,样品的活化性能和高倍率放电性能变差,但当Fe含量增加到19.1% ,样品为单一的α相(不同于β相),该相具有较高的放电平台,且放电曲线平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共沉淀法 氢氧化镍 电化学性能 电极
下载PDF
化学共沉淀法制备的Ba_(0.5)Sr_(0.5)Co_(0.8)Fe_(0.2-x)CexO_3微波吸收特性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云月厚 刘本康 +1 位作者 张常在 张伟 《稀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3-58,共6页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Ba0.5Sr0.5Co0.8Fe0.2-xCexO3(x=0,0.01,0.025,0.05)复合氧化物,用XRD分析了材料的相结构,并用AV3618型微波矢量网络分析仪测试了样品在8.2GHz^12.5GHz范围内的微波吸收特性,结果表明,在1100℃煅烧后样品呈现出...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Ba0.5Sr0.5Co0.8Fe0.2-xCexO3(x=0,0.01,0.025,0.05)复合氧化物,用XRD分析了材料的相结构,并用AV3618型微波矢量网络分析仪测试了样品在8.2GHz^12.5GHz范围内的微波吸收特性,结果表明,在1100℃煅烧后样品呈现出单一的钙钛矿型结构,铈的含量影响材料的吸波性能,当x=0.025时,Ba0.5Sr0.5Co0.8Fe0.2-xCexO3的吸波性能最佳,材料涂层厚度为1mm时,在测试频段内有三个吸收峰,最高的吸收峰位于9.06GHz处,吸收峰值达36.83dB,18dB以上频带宽度达2.2GHz,适量掺杂铈是提高该复合氧化物吸波性能的一种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共沉淀法 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 吸波特性
下载PDF
沉淀氧化法制备Fe_3O_4磁流体 被引量:6
8
作者 刘骏 《武汉工业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2期42-44,共3页
采用沉淀氧化法制备了四氧化三铁磁流体,通过外加磁场对磁流体进行磁性能测试,并用XRD衍射、红外检测对制得的磁流体进行检测分析。
关键词 磁流体 四氧化三铁 沉淀氧化法
下载PDF
液相共沉淀法制备纳米ITO粉体 被引量:7
9
作者 张久兴 张艳峰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51-454,共4页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以InCl3?5H2O和SnCl4?5H2O为原料,在掺杂浓度In2O3与SnO2的质量比为9:1的条件下,合成了平均粒径80nm的ITO粉体。利用TEM,XRD,DSC-TG,IR,ζ电位分析仪等实验方法对粉体的形貌、物相、结构等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以InCl3?5H2O和SnCl4?5H2O为原料,在掺杂浓度In2O3与SnO2的质量比为9:1的条件下,合成了平均粒径80nm的ITO粉体。利用TEM,XRD,DSC-TG,IR,ζ电位分析仪等实验方法对粉体的形貌、物相、结构等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当前驱体煅烧温度为600℃时,可以获得晶化良好的立方In2O3结构的In2O3和SnO2固溶体。根据ζ电位测定和TEM的观察结果,当反应的最终pH值为9时,粉体的分散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TO 纳米粉体 化学共沉淀法
下载PDF
氧化锆增韧的纳米复合渗透陶瓷粉体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柴枫 徐凌 +2 位作者 廖运茂 巢永烈 杨禾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18-521,共4页
目的 :研制合成Al2 O3 nZrO2 纳米复合陶瓷粉体 ,以获得其粉体体系全面而真实的粉体颗粒信息。方法 :采用包裹共沉淀法与湿法球磨相结合的方法合成Al2 O3 nZrO2 纳米复合陶瓷粉体 ,对Al2 O3 nZrO2 纳米复合粉体的颗粒形状 尺寸、粒度... 目的 :研制合成Al2 O3 nZrO2 纳米复合陶瓷粉体 ,以获得其粉体体系全面而真实的粉体颗粒信息。方法 :采用包裹共沉淀法与湿法球磨相结合的方法合成Al2 O3 nZrO2 纳米复合陶瓷粉体 ,对Al2 O3 nZrO2 纳米复合粉体的颗粒形状 尺寸、粒度分布、晶相组成、化学成分等重要表征进行研究分析。并与GI -Ⅱ型α-Al2 O3及In CeramR Zirconia等两种氧化铝陶瓷粉体的性能进行比较研究 ,结果 :①XRD衍射图剖析结果 ,所研制合成的Al2 O3 nZrO2 纳米复合渗透陶瓷粉体晶相组成为α Al2 O3、t ZrO2 及m ZrO2 ;②Al2 O3 nZrO2 纳米复合渗透陶瓷粉体密度为 4.12g cm3;③粉体粒度分布范围为 0 .0 2~ 3.0 μm之间 ,并且粒径小于 0 .5 μm的超细颗粒的相对体积含量达 2 0 %左右 ;④SEM观察及粒度分布测试结果表明Al2 O3 nZrO2 纳米复合渗透陶瓷粉体的微观形貌较规则 ,纵横比接近 1.2。结论 :所合成Al2 O3 nZrO2 粉体化学组成稳定 ,均质性好 ;粉体粒度级配合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体性能 包裹共沉淀法 纳米复合陶瓷 氧化锆增韧 湿法球磨
下载PDF
Fe掺杂纳米复合Ag-SnO_2电接触材料耐电压性能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俊勃 胡大方 +2 位作者 杨敏鸽 张燕 丁秉钧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4-28,共5页
利用化学共沉淀和常压烧结等方法制备出纳米复合Ag-SnO2和Fe掺杂Ag-SnO2触头合金,对合金触头进行了耐电压实验和SEM形貌观察。实验结果发现制备的触头合金呈现纳米第二相弥散均匀分布在Ag基体中。纳米复合电接触材料耐电压强度分布比商... 利用化学共沉淀和常压烧结等方法制备出纳米复合Ag-SnO2和Fe掺杂Ag-SnO2触头合金,对合金触头进行了耐电压实验和SEM形貌观察。实验结果发现制备的触头合金呈现纳米第二相弥散均匀分布在Ag基体中。纳米复合电接触材料耐电压强度分布比商业用AgSnO2In2O3集中,但平均耐电压强度比商用低9.8%~29.7%。放电后,纳米复合电接触材料表面蚀坑凸凹起伏程度小,烧蚀轻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共沉淀 常压烧结 Fe掺杂SnO2 纳米复合Ag-SnO2电接触合金 耐电压强度
下载PDF
Al取代α-Ni(OH)_2的有机溶剂法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10
12
作者 肖慧明 王建明 +2 位作者 陈惠 潘滔 张鉴清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53-555,共3页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在醇水溶剂体系中合成了Al取代的α Ni(OH)2。应用AAS、ICP AES技术测定了样品中元素Ni和Al的含量,并运用XRD、FTIR和TG DSC等现代分析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所得产品的密度为1.68g·cm-3,放电中点电位为370...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在醇水溶剂体系中合成了Al取代的α Ni(OH)2。应用AAS、ICP AES技术测定了样品中元素Ni和Al的含量,并运用XRD、FTIR和TG DSC等现代分析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所得产品的密度为1.68g·cm-3,放电中点电位为370mV,电化学比容量达303mA·h·g-1。经372个大电流充放电循环,样品的电化学容量循环衰减率仅为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 有机溶剂 电化学性能 化学共沉淀 结构 碱性可充电池 Α-NI(OH)2
下载PDF
纳米磁性流体的制备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8
13
作者 武倩 张世忠 +1 位作者 刘慧勇 洪若瑜 《中国粉体技术》 CAS CSCD 2018年第5期13-19,共7页
以纳米磁性流体在众多领域的应用潜力为出发点,结合相关研究成果,综述纳米磁性流体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以纳米磁性流体的稳定性、磁性能等为考察的重点,对各种制备方法进行评价与展望。化学共沉淀法因其成本低、操作简单,所得纳米磁性... 以纳米磁性流体在众多领域的应用潜力为出发点,结合相关研究成果,综述纳米磁性流体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以纳米磁性流体的稳定性、磁性能等为考察的重点,对各种制备方法进行评价与展望。化学共沉淀法因其成本低、操作简单,所得纳米磁性流体稳定性好,是未来研究的重点,但需解决制得的纳米磁性颗粒易团聚的问题。氟醚油基纳米磁性流体与其他油基纳米磁性流体相比,耐高温等性能更优,可以用于苛刻环境下的润滑、密封,将成为纳米流体制备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无毒、单分散、稳定的水基纳米磁性流体因在磁共振造影等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而具有可观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流体 化学共沉淀法 氟醚油基 水基
下载PDF
纳米Fe_3O_4粒子的制备及表面包覆 被引量:3
14
作者 胡迎花 罗志聪 陈克正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6期477-480,共4页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和氧化沉淀法制备磁性纳米Fe3O4粒子,并用柠檬酸三钠为表面活性剂包覆制备纳米Fe3O4粒子,同时利用包覆磁性粒子制备水基纳米磁性液体。对两种方法制备的纳米Fe3O4粒子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及化学共沉淀法制备的Fe3O4在...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和氧化沉淀法制备磁性纳米Fe3O4粒子,并用柠檬酸三钠为表面活性剂包覆制备纳米Fe3O4粒子,同时利用包覆磁性粒子制备水基纳米磁性液体。对两种方法制备的纳米Fe3O4粒子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及化学共沉淀法制备的Fe3O4在包覆前后等电点的变化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化学共沉淀法制备的纳米Fe3O4粒子平均粒径约为20 nm且分布比较均匀,表面活性剂包覆后,等电点由原来的pH=6.70移向pH=2.35,证实了Fe3O4粒子表面被柠檬酸离子所包覆,且制得的磁性液体的稳定性比较高;而氧化沉淀法制备Fe3O4纳米粒子粒径分布是从几十纳米到上百纳米,制得的磁性液体出现很明显的团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FE3O4粒子 化学共沉淀法 氧化沉淀法 磁性液体 表面包覆
下载PDF
共沉淀法制备磁性液体的粒度和纯度控制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军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119-122,共4页
提出化学共沉淀法制备Fe3O4磁性液体的工艺流程包括溶液配制、化学反应和包覆分散三个阶段,其技术关键是控制Fe3O4磁性微粒的纯度、粒度和分散性。从理论和实验的角度,详细分析了在各阶段各种工艺参数对磁性颗粒纯度控制和粒度控制的影... 提出化学共沉淀法制备Fe3O4磁性液体的工艺流程包括溶液配制、化学反应和包覆分散三个阶段,其技术关键是控制Fe3O4磁性微粒的纯度、粒度和分散性。从理论和实验的角度,详细分析了在各阶段各种工艺参数对磁性颗粒纯度控制和粒度控制的影响原理、影响程度和影响规律。说明各阶段不同工艺参数的合理匹配,是能够成功地制备出品质优良的磁性液体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沉淀法 磁性液体 粒度控制 纯度控制 三氧化四铁 功能材料
下载PDF
稀土La对化学共沉淀法制备纳米SnO_2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杨敏鸽 王俊勃 +1 位作者 张燕 丁秉钧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F05期161-163,共3页
以SnCl4和LaCl3为原料,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混杂La的纳米SnO2,运用DSC-TG、XRD和TEM等对混杂La的SnO2纳米粉末的物相和粒度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混杂La的SnO2粉末,焙烧温度在400-650℃时,主要成分为SnO... 以SnCl4和LaCl3为原料,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混杂La的纳米SnO2,运用DSC-TG、XRD和TEM等对混杂La的SnO2纳米粉末的物相和粒度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混杂La的SnO2粉末,焙烧温度在400-650℃时,主要成分为SnO2,750℃以上焙烧,主要成分为La2Sn2O7和SnO2。(2)La混杂是通过阻碍SnO2由非晶体向晶体转变来抑制纳米颗粒长大,一旦晶体形成,并达到一个临界尺寸值时,La元素便开始脱溶析出,并反应生成La2Sn2O7,其对纳米晶粒长大的阻碍作用消失,晶粒将迅速长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SNO2 La Sn(OH)4 化学共沉淀
下载PDF
稳定性油基纳米Fe_3O_4磁性流体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谭易明 邵慧萍 +2 位作者 季业 林涛 郭志猛 《粉末冶金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63-166,共4页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纳米Fe3O4磁性颗粒,在强超声振荡下将其分散在煤油中。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技术,研究不同用量表面活性剂对Fe3O4磁性颗粒分散的状况以及对饱和磁化强度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VSM振动磁强计对纳米磁流体颗...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纳米Fe3O4磁性颗粒,在强超声振荡下将其分散在煤油中。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技术,研究不同用量表面活性剂对Fe3O4磁性颗粒分散的状况以及对饱和磁化强度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VSM振动磁强计对纳米磁流体颗粒的分散稳定性、饱和磁化强度、纯度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Fe3+与Fe2+摩尔比约为3∶2、最佳反应温度40~45℃,表面活性剂油酸用量为0.6~0.9ml/g(Fe3O4)的条件下合成的油基磁流体分散均匀、性能稳定;测得的Fe3O4比饱和磁化强度为83.33 A.m2.kg-1,矫顽力为3.40 kA.m-1,具有超顺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共沉淀法 Fe3O4磁性颗粒 油酸 磁流体 稳定性
下载PDF
核壳结构Fe_3O_4@SiO_2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 被引量:7
18
作者 郑浩然 刘刚 +2 位作者 吴惠霞 杨红 杨仕平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87-591,共5页
In this paper,chemical co-precipitation method was employed to synthesize Fe3O4 nanoparticles which can be well dispersed in water by using citric acid as a surfactant.Afterwards,by using Fe3O4 nanoparticles as seeds ... In this paper,chemical co-precipitation method was employed to synthesize Fe3O4 nanoparticles which can be well dispersed in water by using citric acid as a surfactant.Afterwards,by using Fe3O4 nanoparticles as seeds in a Triton X-100/hexanol/cyclohexane/water reverse microemulsion system,the core-shell structural Fe3O4@SiO2 nanocomposite particles were prepared via hydrolysis and condensation of tetraethyl orthosilicate(TEOS) under the catalysis of alkali.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tirring methods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TEOS on the morphology of Fe3O4@SiO2 nanoparticles were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chanical stirring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morphology of composite nanoparticles to form a good dispersion and spherical morphology of core-shell nanoparticles.With the increase of TEOS concentration,the thickness of the SiO2 shell increases,and the morphology of the composite particles becomes more unifor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共沉淀法 FE3O4纳米粒子 反相微乳液 Fe3O4@SiO2复合纳米粒子
下载PDF
Eu^(3+)/Tb^(3+)/MoO_4^(2–)掺杂钨酸钙体系荧光粉的结构及其发光性能 被引量:7
19
作者 杨成钢 黄清明 +2 位作者 林清桂 俞瀚 俞建长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5-80,共6页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合成了Ca0.75Mg0.2Tb0.02Eu0.03(WO4)1-x(Mo O4)x(x=0~1.0)系列荧光粉,并对荧光粉的晶体结构和发光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不同Mo O42–掺杂量的样品均为四方相Ca0.75Mg0.2Tb0.02Eu0.03(WO4)1-x(Mo O4)x固溶体。在27...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合成了Ca0.75Mg0.2Tb0.02Eu0.03(WO4)1-x(Mo O4)x(x=0~1.0)系列荧光粉,并对荧光粉的晶体结构和发光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不同Mo O42–掺杂量的样品均为四方相Ca0.75Mg0.2Tb0.02Eu0.03(WO4)1-x(Mo O4)x固溶体。在273 nm波长紫外光激发下,随着x的增大,Eu3+离子的发光强度先增强后减弱,当x=0.6时发光强度最强,为未掺杂Mo O42–样品的6倍。Mo O42–共掺杂改变了稀土离子周围的配位环境和局部晶体场的对称性,促进Eu3+离子4f电子的超敏跃迁,提高Eu3+的O2–→Eu3+电荷迁移跃迁,增加基体、Tb3+离子与Eu3+离子之间的能量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共沉淀法 钨酸钙 钼酸根离子掺杂 发光性能
原文传递
添加剂对化学共沉积法AgSnO_2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熊经先 张天锦 +1 位作者 肖建旭 蒋德志 《电工材料》 CAS 2015年第3期3-5,9,共4页
采用化学共沉积方法分别制备不含添加剂和含0.5%(质量分数)Cu O、Bi2O3、In2O3添加剂的Ag Sn O2(12)粉末,经等静压、烧结、挤压、拉拔至Φ1.38 mm规格线材后最终制成3×0.8+1.5×1.5规格的铆钉型触头,对线材硬度、电阻率、抗拉... 采用化学共沉积方法分别制备不含添加剂和含0.5%(质量分数)Cu O、Bi2O3、In2O3添加剂的Ag Sn O2(12)粉末,经等静压、烧结、挤压、拉拔至Φ1.38 mm规格线材后最终制成3×0.8+1.5×1.5规格的铆钉型触头,对线材硬度、电阻率、抗拉强度、断后伸长率及其制打的铆钉型触头表面质量进行了检测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共沉积 硬度 电阻率 断后伸长率 表面质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