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5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郯庐断裂带中段全新世活断层的特征滑动行为与特征地震 被引量:55
1
作者 晁洪太 李家灵 +1 位作者 崔昭文 赵清玉 《内陆地震》 1994年第4期297-304,共8页
郯庐断裂带中段全新世活断层由3个独立的破裂段组成。从各破裂段的运动性质、位移分布看,断层的运动属特征地震型滑动。地震活动以强震活动为主,强震具有周期性原地重复发生的特点,且其强度基本相同;中强地震缺失或很少发生;b值... 郯庐断裂带中段全新世活断层由3个独立的破裂段组成。从各破裂段的运动性质、位移分布看,断层的运动属特征地震型滑动。地震活动以强震活动为主,强震具有周期性原地重复发生的特点,且其强度基本相同;中强地震缺失或很少发生;b值在高震级范围内具低b值的非线性关系。这些特点正是特征地震的典型表现.根据郯庐断裂带中段活断层全新世以来的活动特点看,未来该区仍然以特征地震方式活动.按郯庐带的强震复发间隔和各段的最新一次活动时代推算,未来一段时期内新沂-宿迁段复发大震的可能性较大,安丘段次之,莒县-郯城段复发大震的可能性则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全新世 活断层 滑动 地震
下载PDF
岩石的微观结构特征与其力学行为启示 被引量:28
2
作者 冯文凯 黄润秋 许强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6-29,共4页
岩石的微观结构特征往往能很好反映其宏观特性,深入研究其微观结构特征对宏观特性的把控及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常见砂、泥岩微观结构特征进行的电镜扫描实验,从微观结构特征上充分解释了其软化特性、抗冲击特性及波的传播特性... 岩石的微观结构特征往往能很好反映其宏观特性,深入研究其微观结构特征对宏观特性的把控及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常见砂、泥岩微观结构特征进行的电镜扫描实验,从微观结构特征上充分解释了其软化特性、抗冲击特性及波的传播特性等宏观力学特性方面表现的异同,并据此建议工程施工爆破中针对硬岩应注意爆破药量和爆破方式对岩石强度的影响,软岩应特别注意水的影响。同时,认为地震中硬脆岩石的大规模破坏和破碎可能与其微观结构也存在一定联系并建议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 微观结构 电镜扫描 宏观力学特性 施工爆破 地震
下载PDF
2014年云南鲁甸M_S6.5地震异常及预测 被引量:25
3
作者 付虹 钱晓东 +6 位作者 毛玉平 苏有锦 刘翔 李琼 张立 赵小艳 邬成栋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1-188,共8页
通过分析2014年云南鲁甸MS6.5地震前震情跟踪过程中的显著异常,认为云南境内M≥6.5地震的长时间平静、M≥6地震的丛集活动以及M≥3地震月频次高值是震前云南地区地震活动异常的显著特征;滇东北地区M≥5地震活动的韵律特征、2008年后3、... 通过分析2014年云南鲁甸MS6.5地震前震情跟踪过程中的显著异常,认为云南境内M≥6.5地震的长时间平静、M≥6地震的丛集活动以及M≥3地震月频次高值是震前云南地区地震活动异常的显著特征;滇东北地区M≥5地震活动的韵律特征、2008年后3、4级地震活动显著增强以及2014年以来滇东北地区的高水位异常是判定滇东北地区存在M≥6地震的主要依据。在多个地震同时孕育的过程中,对判定哪个危险区先发震是困难的,但每次地震都有新的前兆异常出现,为成组地震连发过程中,新地震的识别提供了依据。云南地区3级地震月频次异常和前兆突变异常增多是鲁甸MS6.5地震短期阶段最显著的异常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甸MS6.5地震 前兆异常 异常特征 地震预测
下载PDF
云南M≥5地震震前异常的统计特征 被引量:23
4
作者 付虹 李永莉 +1 位作者 赵小艳 刘丽芳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35-339,共5页
通过对1970年以来云南38组M≥5地震震前异常的综合分析,得到云南5级以上地震的异常共性特征:震前小震频度普遍增强;6级以上地震的异常持续时间比5级地震长;异常分布越广可能未来地震的震级越大;部分前兆观测项目趋势异常结束、新的突变... 通过对1970年以来云南38组M≥5地震震前异常的综合分析,得到云南5级以上地震的异常共性特征:震前小震频度普遍增强;6级以上地震的异常持续时间比5级地震长;异常分布越广可能未来地震的震级越大;部分前兆观测项目趋势异常结束、新的突变异常增多,是地震孕育进入短临阶段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例分析 异常特征 地震预报 云南
下载PDF
活动断裂的变形特征及其大地震复发周期的估算 被引量:22
5
作者 李海兵 司家亮 +3 位作者 潘家伟 邱祝礼 孙知明 裴军令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968-1991,共24页
活动断裂是晚更新世10-12万年以来一直在活动,现在正在活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会发生活动的各类断裂。活动断裂控制着大地震的发生,是不同类型地震的发震构造。从活动断裂的变形特征来看,不同性质的活动断裂具有不同的发震构造模型,研究... 活动断裂是晚更新世10-12万年以来一直在活动,现在正在活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会发生活动的各类断裂。活动断裂控制着大地震的发生,是不同类型地震的发震构造。从活动断裂的变形特征来看,不同性质的活动断裂具有不同的发震构造模型,研究这些问题对认识强震的发震条件,划分潜在的震源区或地震危险区,评估发震构造和发震地点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国内外对不同类型活动断裂的认识,结合近10年来在青藏高原地区对活动断裂的研究,总结了活动断裂的基本变形特征和对大地震复发周期估算的认识。研究表明,东昆仑断裂库塞湖段类似2001年Ms8.1级大地震的强震复发周期为250-350年,阿尔金断裂康西瓦段类似Ms7.4级大地震的强震复发周期为370-500年,而在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地区,类似2008年5月12日Ms8.0级汶川大地震的强震复发周期为3000-6000年。这些结果可能暗示着走滑断裂大地震的复发周期远短于逆冲断裂大地震的长复发周期,这是值得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裂 变形特征 滑移速率 特征地震 复发周期
下载PDF
面向灾后水体遥感信息提取的知识决策树构建及应用 被引量:22
6
作者 陈超 傅姣琪 +2 位作者 随欣欣 鲁旭 谭安辉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92-801,共10页
灾害发生以后,悬浮物质、波浪和水深等"同物异谱"会导致水体信息提取不完整,而阴影、沥青路面、浓密植被等"异物同谱"也会降低水体信息提取精度。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特征知识引导的灾后水体信息提取方法。首先,分... 灾害发生以后,悬浮物质、波浪和水深等"同物异谱"会导致水体信息提取不完整,而阴影、沥青路面、浓密植被等"异物同谱"也会降低水体信息提取精度。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特征知识引导的灾后水体信息提取方法。首先,分析水体遥感图像特征(光谱特征、几何特征、纹理特征、空间关系特征),构建灾后水体信息提取知识决策树;其次,对遥感图像进行面向对象分割,获取对象基元,并计算特征参数;然后,在知识决策树的支持下提取灾后水体信息;最后,对水体信息提取结果进行后处理,以去除噪声和填充孔洞。选取"5·12汶川地震"遥感图像开展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水体信息提取结果位置准确,边界清晰,生产者精度和用户精度分别为0.85和0.94,该方法能够有效提取复杂背景下的灾后水体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征知识 决策树 汶川地震 灾后水体信息 精度评价
原文传递
Characteristics of strong earthquake evolution around the eastern boundary faults of the Sichuan-Yunnan rhombic block 被引量:18
7
作者 CHENG Jia LIU Jie +2 位作者 GAN WeiJun YU HuaiZhong LI G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1年第11期1716-1729,共14页
Based on the existing materials of fault segmentation,characteristic earthquakes,and their empirical relationships,we calculated the parameters of the fault segments,such as length,width,magnitudes of characteristic e... Based on the existing materials of fault segmentation,characteristic earthquakes,and their empirical relationships,we calculated the parameters of the fault segments,such as length,width,magnitudes of characteristic earthquakes,etc.Constrained by GPS velocity field,the slip rates of these fault segments in depth were inversed using the 3-D half-space elastic dislocation model.As not all of the recurrence periods and co-seismic displacements of characteristic earthquakes are known,we selected the fault segments with these two parameters known and calculated the accumulation rate of average co-seismic displacement,which shows the faults' slip rate in seismogenic layer.Then,the slip rate in depth was compared with that in seismogenic laye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was obtained,and this relationship was used to get the recurrence periods and co-seismic displacements of all fault segments.After the studies above,we calculated the co-seismic deformation field of all the earthquakes larger than M s 6.8 from AD 1700 one by one and inversed the potential displacement in the co-seismic deformation field.Then,we divided the potential displacement by the slip rate from GPS inversion to get the influences of these fault segments,added the influences into the elapsed time of the characteristic earthquakes,and obtained the earthquake hazard degree of all the segments we studied in the form of the ratio of elapsed time to recurrence period;so,we name the ratio as the Impending Earthquake Risk (IER).Historical earthquake cases show that the fault segment is in safety when the IER is less than 1 but in danger after the IER becomes larger than 1.In 2009,the IER is larger than 1 on the following segments,1.35 on the Tagong segment of Xianshuihe fault,1 on the Menggu-Dongchuan segment,1.04 on the Dongchuan-Xundian segment,and 1.09 on the Yiliang-Chengjiang segment of Xiaojiang fau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ern boundary faults of Sichuan-Yunnan rhombic block fault segment characteristic earthquake recurrence period earthquake Interaction Impending earthquake Risk
原文传递
2007年5~6月滇西南地区M≥5成组地震活动中、短临异常特征及预测 被引量:19
8
作者 付虹 王世芹 +2 位作者 秦嘉政 邬成栋 苏有锦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03-310,共8页
给出了2007年滇西南地区中等地震丛集活动的跟踪预测过程,以及云南地区地震活动异常和前兆异常的动态演化图像。这组中等地震中期阶段的异常特征主要是:云南地区长达3年多和滇西南地区长达12年的6级地震平静,小震调制比、高水位和部分... 给出了2007年滇西南地区中等地震丛集活动的跟踪预测过程,以及云南地区地震活动异常和前兆异常的动态演化图像。这组中等地震中期阶段的异常特征主要是:云南地区长达3年多和滇西南地区长达12年的6级地震平静,小震调制比、高水位和部分前兆的趋势异常显示滇西南从2006年以来处于应力水平相对较高状态;中短期阶段在滇西南出现3级地震活动增强,并形成空区,小的单元体破裂后把能量集中到更大单元体,发生更大地震;短临阶段小震活动不断向震中迁移,空区被打破。中等地震丛集活动过程中,每次新的M≥5地震发生前,滇西南均出现3级震群活动,前兆均有新的异常过程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南 中等地震丛集 异常特征 地震预测
下载PDF
龙门山断裂带茂汶—汶川段的长期强震潜势 被引量:14
9
作者 白兰香 闻学泽 《四川地震》 1994年第3期51-58,共8页
茂汶—汶川断裂段是龙门山断裂带中历史地震活动强度最大的一段,自1657年Ⅸ度地震以来,已有337年未发生过M≥6级的强震。为了分析该段未来的长期地震潜势,本文较系统地分析了那里的破坏性地震及有感地震资料,并进一步应用... 茂汶—汶川断裂段是龙门山断裂带中历史地震活动强度最大的一段,自1657年Ⅸ度地震以来,已有337年未发生过M≥6级的强震。为了分析该段未来的长期地震潜势,本文较系统地分析了那里的破坏性地震及有感地震资料,并进一步应用中国大陆特征地震轮回模式及其复发时间概率模型估算了该断裂段当前特征地震轮回的平均时间间隔,以及从1995年起未来百年内复发强震的概率;同时分析了以概率表征的地震复发危险性随时间推移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未来50—100年内该断裂段复发强震的危险性为中等及中—高水平,但近几年内发震的可能性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地震 地震 发震概率 强震 龙门山断裂
下载PDF
汶川强震区群发性泥石流特征研究——以四川省都江堰龙池“8·13”群发泥石流为例 被引量:16
10
作者 马煜 余斌 +1 位作者 李彩侠 曾晋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18-223,共6页
汶川地震导致大量崩塌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为泥石流发生提供了丰富的物源,强降雨过后,汶川强震区的群发性泥石流出现了高发区。在2008-2010年的三个雨季里,强震区暴发了多处群发性泥石流灾害,龙池所在的龙溪河流域"8·13&qu... 汶川地震导致大量崩塌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为泥石流发生提供了丰富的物源,强降雨过后,汶川强震区的群发性泥石流出现了高发区。在2008-2010年的三个雨季里,强震区暴发了多处群发性泥石流灾害,龙池所在的龙溪河流域"8·13"群发泥石流灾害就是其中之一。首先对龙池龙溪河流域2010年8月13日暴发的45条泥石流沟进行简单的灾害阐述,其次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阐述了群发泥石流的特征:①成因多样,主因为地震和降雨综合的作用;②规模不一,以中小型为主,流体性质多集中为过渡性—粘性;③隐蔽性强,泥石流活动多集中在极小流域,主要为沟谷型泥石流;④泥石流活动集中在断裂带附近;⑤危害方式以冲蚀、淤埋和堵塞河道为主,且具有灾害链作用和叠加-放大作用。最后针对震区群发泥石流的活动特征,提出增强减灾措施的针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发泥石流 活动特征 汶川地震 四川都江堰 “8·13”龙池
下载PDF
围压下岩石破坏声发射测试系统及震级频度关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焦文捷 马瑾 +1 位作者 吴秀泉 刘力强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54-60,共7页
震级频度关系的Gutenburg-Richter公式近年来受到了挑战,一些学者在不同条件下都发现了b值的非线性表现。本文利用自己装配的实验系统对围压下岩石破裂声发射活动的震级频度关系和时间序列特征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AE事件的震级频度关... 震级频度关系的Gutenburg-Richter公式近年来受到了挑战,一些学者在不同条件下都发现了b值的非线性表现。本文利用自己装配的实验系统对围压下岩石破裂声发射活动的震级频度关系和时间序列特征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AE事件的震级频度关系在某个中强震级K′之前基本符合b值规律,其b值的大小与破裂方式有关。在摩擦滑动中AE序列具有低b值的特征。从K′起震级频度关系出现明显的非线性现象。根据非线性表现的不同,可将其分为第一型和第二型两类。在AE序列中,也存在着“特征震级”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发射 震级 频度关系 B值
下载PDF
大地震前后实测地应力状态变化及其意义--以龙门山断裂带为例 被引量:13
12
作者 秦向辉 陈群策 +4 位作者 谭成轩 张重远 丰成君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8年第3期309-320,共12页
实测地应力状态在连续地震事件前后的变化特征,对于应用地应力实测数据探索开展地震预报等研究有重要意义,但一直以来缺少典型实例研究。以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的跷碛和映秀地区为研究区,利用该地区汶川地震前至芦山地震后获得的地应力... 实测地应力状态在连续地震事件前后的变化特征,对于应用地应力实测数据探索开展地震预报等研究有重要意义,但一直以来缺少典型实例研究。以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的跷碛和映秀地区为研究区,利用该地区汶川地震前至芦山地震后获得的地应力实测数据,分析了表征地应力状态的特征参数在汶川和芦山地震事件前后变化特征,探讨了其对地震预报研究的意义。研究表明,跷碛地区地应力状态特征参数K_(HV)、K_(Hh)和μ_m变化表现为芦山地震后值(QQ-14)大于汶川地震前(QQ-99),QQ-99结果大于汶川地震后值(QQ-09),而主应力梯度系数变化为QQ-09>QQ-14>QQ-99;分析认为K_(HV)、K_(Hh)和μ_m变化规律能准确反映汶川和芦山地震事件前后跷碛地区构造应力场演化特征,而仅用主应力随深度变化梯度系数变化特征,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构造应力场调整变化情况;映秀地区,除K_(Hh)外,主应力随深度变化梯度系数、K_(HV)和μ_m均表现为汶川地震后结果大于震前,其变化反映的应力场调整变化特征需要补充数据检验;利用地应力状态参数变化规律开展地震预报探索研究时,长期的、可对比的高质量地应力测量数据是研究有所突破的关键。研究成果对于龙门山地区构造应力场和减灾防灾研究有重要意义,对于应用地应力数据探索开展地震预报研究等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应力 地震 特征参数 龙门山断裂带 地震预报
下载PDF
川滇甘陕地区设计反应谱特征周期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赵培培 王振宇 +1 位作者 薄景山 张建毅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7-104,共8页
以四川、云南、甘肃和陕西地区263个有详细场地资料的强震台站获得的2 388条强震记录为基础资料,对每一条水平向强震记录采用差分进化算法确定了加速度反应谱的特征周期。在考虑震级、震中距和场地类别基础上,统计不同震级、震中距和场... 以四川、云南、甘肃和陕西地区263个有详细场地资料的强震台站获得的2 388条强震记录为基础资料,对每一条水平向强震记录采用差分进化算法确定了加速度反应谱的特征周期。在考虑震级、震中距和场地类别基础上,统计不同震级、震中距和场地类别的特征周期值,并研究其对特征周期的影响。统计结果表明:这一地区,水平向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的均值随震级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场地类别的增加而增大;Ⅱ类场地的特征周期随着震中距的增大而增大;远场比近场的反应谱特征周期偏大;这一地区大震远场反应谱特征周期的统计结果较我国抗震设计规范规定的大震远场反应谱特征周期值偏高,研究结果对进一步合理确定加速度反应谱的特征周期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谱 特征周期 场地类别 震级 震中距
下载PDF
鲜水河断裂带的断错地貌及其地震学意义 被引量:11
14
作者 钱洪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43-49,共7页
断层的近代位错必将在地貌形态上留下深刻的印记,因而凭借断错地貌现象有可能得到关于活断层上地震活动性的重要信息。鲜水河断裂带上的断错地貌现象表明,断层以间歇性的地震滑动为特征,而且服从于大小相当的地震在原地重复发生的特征... 断层的近代位错必将在地貌形态上留下深刻的印记,因而凭借断错地貌现象有可能得到关于活断层上地震活动性的重要信息。鲜水河断裂带上的断错地貌现象表明,断层以间歇性的地震滑动为特征,而且服从于大小相当的地震在原地重复发生的特征地震模式。断错水系的演化图象则进一步提供了在一定时段内,同一地点滑动速率基本稳定的线索。于是,可以把断错地貌的研究作为地震活动性研究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 断裂 断错地貌 地震学
下载PDF
川西理塘断裂带奔戈-村戈段古地震事件及其非均匀性活动特征 被引量:11
15
作者 张克旗 吴中海 +3 位作者 周春景 田婷婷 李跃华 李家存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95-1303,共9页
在对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的理塘左旋走滑活动断裂带野外调查研究中,在其奔戈-村戈段开挖了两个探槽LT1301和SLT1204。在对两个探槽上所揭示出的古地震事件进行详细划分的基础上,结合所获得的10个OSL年代样品和13个14C年代样品的测试年龄... 在对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的理塘左旋走滑活动断裂带野外调查研究中,在其奔戈-村戈段开挖了两个探槽LT1301和SLT1204。在对两个探槽上所揭示出的古地震事件进行详细划分的基础上,结合所获得的10个OSL年代样品和13个14C年代样品的测试年龄,对理塘断裂带北段的古地震事件发生时代进行了厘定。结果表明2个探槽共揭示出至少4次古地震事件,其中小规模的探槽LT1301仅揭示出1次古地震,可能为发生于公元1729年的历史地震,或是可能发生于距现在950a^1.0ka之间的一次大地震,由于关键部位年代数据不足,上述两种可能性尚无法明确。较大的探槽SLT1204揭示出包含有探槽LT1301中古地震事件在内的古地震4次,最早的古地震事件I发生于9.9ka之前,而事件II、III和IV则发生在公元1729年~4.8kaBP之间,复发间隔为约1.6ka。川西理塘断裂带北段的古地震研究结果表明,该断裂的大地震复发具有非线性特征,不符合特征地震模式,其中全新世晚期的大地震活动频率明显增大,表明它正处于丛集活动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塘断裂带 光释光测年 14C测年 古地震事件 特征地震
下载PDF
“7·22”云南盐津地震房屋震害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郭阳照 黄慧敏 +2 位作者 郭永恒 吴从晓 周云 《震灾防御技术》 2006年第4期353-358,共6页
本文根据地震现场的考查情况,介绍了2006年7月22日云南盐津5.1级地震的灾害概况,归纳和分析了灾区生土墙结构、石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和木构架结构房屋的震害特征及其破坏原因,并对我国村镇房屋的防震减灾研究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 盐津地震 房屋震害 震害特征 抗震
下载PDF
地震动频谱特性和持时对IDA结果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潘志宏 洪博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55-159,199,共6页
地震动记录的选择是增量动力分析的基础性工作。为了研究地震动记录的频谱特性和持时对增量动力分析结果的影响,总结了四种常用的计算地震动记录特征周期方法,建立了地震记录分组,进行了反应谱比较,以建立的地震记录分组为地震输入,结... 地震动记录的选择是增量动力分析的基础性工作。为了研究地震动记录的频谱特性和持时对增量动力分析结果的影响,总结了四种常用的计算地震动记录特征周期方法,建立了地震记录分组,进行了反应谱比较,以建立的地震记录分组为地震输入,结合算例进行了IDA分析,比较了IDA曲线和地震易损性曲线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按两种地震持时原则输入进行IDA分析,分析了地震记录持时对IDA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震记录频谱特性对IDA的数值大小和离散程度存在较大影响,足够的持时输入有助于获得稳定性好的IDA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记录 增量动力方法 特征周期 地震持时
下载PDF
汶川M_S8.0地震前ELF异常电磁辐射传播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于海雁 周洪娟 乔晓林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41-648,共8页
对法国DEMETER卫星记录的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前10天连续轨道的电磁数据进行了时-频功率谱分析,发现在震前第6天存在低于截止频率的窄带电磁辐射.为进一步分析该电磁辐射的传播特性,采用奇异值分解方法在时-频域下分析了电磁辐... 对法国DEMETER卫星记录的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前10天连续轨道的电磁数据进行了时-频功率谱分析,发现在震前第6天存在低于截止频率的窄带电磁辐射.为进一步分析该电磁辐射的传播特性,采用奇异值分解方法在时-频域下分析了电磁辐射的极化特性、波矢量特性等电磁波传播特性,发现该电磁辐射呈现出很强的平面波特征,传播方向呈现上行传播.而在震前10天连续轨道数据的分析中,在非震区上空并未发现类似的异常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化特性 电磁辐射 地震
下载PDF
页岩的地球物理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张键 刘建仪 +1 位作者 刘豇瑜 冯青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5期96-99,共4页
页岩的地球物理特征研究表明,页岩的地震特征主要表现在页岩地震响应的复杂性、各向异性和相干性;页岩的地球物理测井响应特点则包括常规的测井响应特征和特殊测井响应特征。页岩的常规测井曲线响应特征表现为高伽马、高声波时差、高电... 页岩的地球物理特征研究表明,页岩的地震特征主要表现在页岩地震响应的复杂性、各向异性和相干性;页岩的地球物理测井响应特点则包括常规的测井响应特征和特殊测井响应特征。页岩的常规测井曲线响应特征表现为高伽马、高声波时差、高电阻、低密度、井径扩大等,而特殊测井响应特点则表现在能够更准确的识别页岩,并能够获得更多的基础数据来计算相关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地球物理特征 地震 测井
下载PDF
单层球面网壳与支承结构整体强震失效特征 被引量:8
20
作者 于志伟 支旭东 +1 位作者 范峰 沈世钊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519-1523,共5页
为了研究支承结构对单层球面网壳在强震作用下失效特征的影响,建立了更为精细化的数值模型.采用动力荷载域全过程分析方法研究了单层球面网壳与支承结构整体在强震作用下的特征响应,得到了考虑下部支承结构的单层球面网壳在强震作用下... 为了研究支承结构对单层球面网壳在强震作用下失效特征的影响,建立了更为精细化的数值模型.采用动力荷载域全过程分析方法研究了单层球面网壳与支承结构整体在强震作用下的特征响应,得到了考虑下部支承结构的单层球面网壳在强震作用下两种不同的失效特征,并建立了网壳结构极限承载力的判别准则,研究了下部支承结构、矢跨比、屋面质量等参数对网壳结构在强震作用下动力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下部支承对网壳结构在强震作用下的失效特征有显著的影响;随网壳矢跨比和屋面质量减小,结构的极限承载力显著提高,并且塑性程度加深,延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壳结构 支承结构 失效特征 极限承载力 强震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