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桐城派因时而变的史学思想
1
作者 董根明 陶知行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8-115,共8页
桐城派“义理、考据、辞章”兼修,在千余名桐城派作家群体中,有史著者380余人,各类史著近二千种。桐城派之所以取得如此显著的史学成就,与其因时而变的史学思想不无关系。桐城派史学思想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段、四种主流史学观念的演... 桐城派“义理、考据、辞章”兼修,在千余名桐城派作家群体中,有史著者380余人,各类史著近二千种。桐城派之所以取得如此显著的史学成就,与其因时而变的史学思想不无关系。桐城派史学思想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段、四种主流史学观念的演化,即清前期,从遗民史学到认同清廷统治的义理史学观;清中后期,因海疆危机而激发的边疆史地学意识;清末民初,经由西学传播而萌生的史学进化论思想。从遗民史学、义理史学、边疆史地学到进化史观,这种因时而变的史学思想使桐城派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时代之变与时代之需,体现了有清一代史学发展的基本脉络与趋向,彰显了中国传统史学因应时代之变的学术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城派 因时而变 遗民史学 边疆史地 进化史观
下载PDF
革命时期毛泽东“因时而变”的品格及其当代价值
2
作者 柳青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69-75,共7页
首先详细阐释了"因时而变"品格的具体含义;其次分别从"因时而变"是形势变动后的内在思想转变,也是时局复杂时的外在策略调整,更是对待生活的人生哲学这三个方面论述毛泽东"因时而变"品格在革命时期的具... 首先详细阐释了"因时而变"品格的具体含义;其次分别从"因时而变"是形势变动后的内在思想转变,也是时局复杂时的外在策略调整,更是对待生活的人生哲学这三个方面论述毛泽东"因时而变"品格在革命时期的具体表现;最后从党和个人的角度探讨了"因时而变"品格的当代价值。毛泽东"因时而变"的品格展示出他作为一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的高度历史自觉性和洞若观火的处世智慧,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因时而变 中国共产党
下载PDF
论齐国政略特色
3
作者 韩玉德 万宗喜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5年第2期91-96,共6页
太公与管仲是齐国社会发展史中的两位最具影响力的大政治家,其政治理念与治国方略带有鲜明的齐法家特色,不仅与周公、孔子等懦家有原则区别,而且与三晋法家(秦法家属于三晋法家)也有显著不同。
关键词 与时变化 君民一体 以法治国 予之为取 知人善任
下载PDF
中国民间说唱文学的流布规则
4
作者 王玉霞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51-154,共4页
民间说唱文学是土生土长的口头传承文学。它的流布规则一是没有文本而依靠严格的师徒间口耳相传的师承规则;二是依循中国民众的思维定式及模式化艺术欣赏规则;三是贴近现实生活和创作因时而变的发展规则。
关键词 民间说唱文学 口耳相传 师承 模式化 因时而变
下载PDF
中国山水诗意识代变及山水诗艺术内蕴探析——以唐宋山水诗为举隅
5
作者 陈显锋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158-164,共7页
山水诗意识的确立是代变的演进。先秦以来,许多文献涉及到人类与自然山水的关系,魏晋时期才形成山水诗。谢灵运、谢眺对山水诗形成贡献最大。唐代诗人白居易为第一个使用山水诗名称者,但古代文献有山水诗之实,而无山水诗之类。山水诗意... 山水诗意识的确立是代变的演进。先秦以来,许多文献涉及到人类与自然山水的关系,魏晋时期才形成山水诗。谢灵运、谢眺对山水诗形成贡献最大。唐代诗人白居易为第一个使用山水诗名称者,但古代文献有山水诗之实,而无山水诗之类。山水诗意识代变为文体体类在近代才确定下来。标题指向性、对象真实性、山水主体性、审美目标性是山水诗概念内涵的四要素,是取舍山水诗的量规。山水诗内涵之美须有恰当的表现方式,是艺术手段的丰富性、艺术方式的适宜性及艺术时空的差异性的共同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诗 代变 概念 艺术内蕴
下载PDF
语言演变及语体完形与“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被引量:17
6
作者 刘顺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4-115,共12页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文学史观,但研究者在关注文体的演化盛衰时,却常常忽视对于文体演变之可能与必要的考察,故而文学史书写在最为基础的层面上却最缺乏历史感。韵律单位、词汇与语法结构的演化是文学语言...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文学史观,但研究者在关注文体的演化盛衰时,却常常忽视对于文体演变之可能与必要的考察,故而文学史书写在最为基础的层面上却最缺乏历史感。韵律单位、词汇与语法结构的演化是文学语言演化的主要呈现方式,"文体代兴"的可能以及特定文体的兴衰存续由此而定。语体作为话语交际是标志距离的产物,既能展现共时与历时的古今差异,亦能兼顾文体成形的外缘与内因,在"文体代兴"之必要的分析上,是较功能与风格概念更为适切的概念。语体完形是话语交际的必然要求,也是文体演化的内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代兴 语言演化 语体完形 进化论偏好
下载PDF
“宋词一代之胜说”释疑 被引量:3
7
作者 沈松勤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1期89-97,共9页
“宋词一代之胜说”是“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说”的组成部分,起源于元代,流行于明清,至王国维、胡适更赋予其理论色彩,被视作“惟一正确的中国文学史观”。这一文学史观以“文体代兴”为核心,并具有以理念为本体的“非历史化”特征,其目的... “宋词一代之胜说”是“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说”的组成部分,起源于元代,流行于明清,至王国维、胡适更赋予其理论色彩,被视作“惟一正确的中国文学史观”。这一文学史观以“文体代兴”为核心,并具有以理念为本体的“非历史化”特征,其目的是为了强调文学的新变,不乏历史意义。但它将文学的发展简单归之于文体的发展,把文体演变史等同于整个文学发展史,既忽略了文学发展的丰富性与多元化特征,又难以真正认识文体本身的演进规律。就文学史实而言,在宋代常见的诗、文、词三种文体中,无论繁荣发达还是代表性都与词无缘。宋词虽取得了宋诗、宋文无法替代的成就,却始终没有占据“一代之胜”的历史地位。因此,在宋代文学史的研究中,不宜使用这个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词 文体代兴 非历史化 中国 文学史观
下载PDF
《诗薮》的诗歌发展观
8
作者 周效柱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74-77,共4页
"体以代变"、"格以代降"是胡应麟在其诗学专著《诗薮》中提出的诗学发展观,所谓"体以代变",是指中国诗歌的发展变化受时代的制约与影响,"格以代降",是指诗格"一代不如一代"。这是一... "体以代变"、"格以代降"是胡应麟在其诗学专著《诗薮》中提出的诗学发展观,所谓"体以代变",是指中国诗歌的发展变化受时代的制约与影响,"格以代降",是指诗格"一代不如一代"。这是一种精辟的文学史观,虽然承认诗文以代而变的必然趋势,但同时又深深地打上了崇古卑今的烙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薮》 体以代变 格以代降 诗歌发展观
下载PDF
“《易》尚随时”观对白居易思想和创作的影响
9
作者 梁艳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78-83,共6页
"《易》尚随时"是白居易对《周易》时位观的概括,表现了一种"变"和"不变"之"变",以至于合和的境界。这种观念对白居易的出处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白居易"善应"的处事态度和理... "《易》尚随时"是白居易对《周易》时位观的概括,表现了一种"变"和"不变"之"变",以至于合和的境界。这种观念对白居易的出处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白居易"善应"的处事态度和理性的思维,"善应"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变",理性的思维则是一种"不变"。在理性的影响下,白居易才将"变"和"善应"演绎成了一种"不变"的人生哲学。在这样的人生哲学的指导下,白居易的闲适诗创作更为明显地体现了他的"《易》尚随时"观,从"不偏执"的创作心态和"合和"境界的诗美追求两个方面体现了《易经》中的智慧和美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尚随时 时位观 白居易 闲适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