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位改变在行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检查患者的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刘华敏 王芳军 +2 位作者 杨燕娟 刘晓玉 孙芳 《护理学报》 2018年第8期42-44,共3页
目的观察改变体位在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检查前准备中的效果,以提高胃镜检查效率。方法将行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检查患者112例,按就诊顺序单双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6例。对照组检查前给予常规准备,干预组在常规准备... 目的观察改变体位在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检查前准备中的效果,以提高胃镜检查效率。方法将行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检查患者112例,按就诊顺序单双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6例。对照组检查前给予常规准备,干预组在常规准备的基础上进行体位改变。结果干预组胃镜下视野清晰度等级、检查耗时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位改变法可以提高放大胃镜检查患者胃镜下视野清晰度,缩短检查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大胃镜检查 检查准备 体位改变
下载PDF
腹腔内注入空气后CT扫描对判断肝脏位置变化的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姚鼎铭 陈晓霞 +5 位作者 王贵生 滑蓉蓉 梅语 代俊楠 郭轶智 刘云霞 《武警医学》 CAS 2023年第6期465-468,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注入空气后CT扫描对判断肝脏位置变化的价值。方法选择2019-06至2022-06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行气腹术后CT扫描患者36例,观察不同体位肝脏位置变化,测量肝脏在不同体位其边缘与腹壁间的距离。结果36例行气腹造影术后,... 目的探讨腹腔注入空气后CT扫描对判断肝脏位置变化的价值。方法选择2019-06至2022-06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行气腹术后CT扫描患者36例,观察不同体位肝脏位置变化,测量肝脏在不同体位其边缘与腹壁间的距离。结果36例行气腹造影术后,肝脏位置变化显示清晰,仰卧位:肠粘连组肝脏前缘距离前腹壁平均距离(4.95±1.28)cm,无肠粘连组肝脏前缘距离前腹壁平均距离(4.64±1.11)cm,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54,P=0.456)。左斜位:肠粘连组肝脏前缘距离右前腹壁平均距离(5.62±1.05)cm,无肠粘连组肝脏前缘距离右前腹壁平均距离(5.44±0.53)cm,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09,P=0.547)。右斜位:肠粘连组肝脏前缘距离左前腹壁平均距离(5.62±1.50)cm,无肠粘连组肝脏前缘距离左前腹壁平均距离(4.95±0.80)cm,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78,P=0.124)。俯卧位:肠粘连组肝脏后缘距离后腹壁平均距离(4.18±0.89)cm,无肠粘连组肝脏后缘距离后腹壁平均距离(4.03±1.28)cm,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01,P=0.691)。结论气腹术后CT扫描示:肝脏位置变化明显,距离腹壁间隙较大,四个体位中,其中左斜位、右斜位肝脏移动距离较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腹 肝脏位置变化 体位 CT检查
下载PDF
全麻和硬膜外阻滞下升桥侧卧位手术时血流动力学改变比较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傅诚章 林雅芳 +2 位作者 惠宁宁 蒋秀红 梁萍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7年第3期203-206,共4页
为了比较全麻和硬膜外阻滞两种麻醉方法在升桥侧卧位手术时对人体循环功能的影响,以选择合理的麻醉方法,提高麻醉和手术的安全性。采用无创性连续心排血量监测仪(BOMED-NCCOM—3),选择30例肾结石手术患者,分为全麻... 为了比较全麻和硬膜外阻滞两种麻醉方法在升桥侧卧位手术时对人体循环功能的影响,以选择合理的麻醉方法,提高麻醉和手术的安全性。采用无创性连续心排血量监测仪(BOMED-NCCOM—3),选择30例肾结石手术患者,分为全麻组和硬膜外阻滞组,分别在麻醉和手术前、后仰卧和升桥侧卧位下对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了监测。结果发现:①全麻下升桥侧卧位手术对人体循环影响轻微。②硬膜外阻滞下平面达T5~12时,仰卧位时循环系统各项参数无明显变化,改升桥侧卧位后发现心排血量(CO)、心脏指数(CI)、每搏量(SV)、每搏指数(SI)、体循环血管阻力(SVR)等6项循环参数均有明显变化。对其适应证及注意事项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体位改变 循环功能 硬膜外麻醉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心率变异性与中医寒热虚实证的相关性 被引量:11
4
作者 孔祥亮 何新慧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48-351,共4页
目的研究心率变异性(HRV)在仰卧平静、仰卧心算与直立平静3种状态下的变化特点及与中医寒热虚实辨证的关系。方法通过比较233例中西医学诊断明确、不同中医证型患者HRV在3种状态下的频域综合变化,分析实热证组(64例)、虚寒证组(16例)、... 目的研究心率变异性(HRV)在仰卧平静、仰卧心算与直立平静3种状态下的变化特点及与中医寒热虚实辨证的关系。方法通过比较233例中西医学诊断明确、不同中医证型患者HRV在3种状态下的频域综合变化,分析实热证组(64例)、虚寒证组(16例)、寒热错杂证组(38例)、阴虚火旺证组(67例)、阴阳两虚证组(48例)HRV各指标的变化。结果反映交感神经活动的低频功率(LF)、低频功率归化值(LFNU)增大与阳证、热证明显相关,反映副交感神经活动的高频功率(HF)、高频功率归化值(HFNU)增大与阴证、寒证明显相关;LF/HF增大反映阳证、热证,LF/HF减小反映阴证、寒证;心算状态对阳证、热证的诊断有加权作用;直立状态对虚证、寒证的诊断有加权作用。结论HRV三态变化规律对中医寒热虚实辨证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率变异性 心算状态 体位变化 寒热虚实 辨证分型
原文传递
基于EIT的不同体位下肺通气、肺灌注区域分布和通气/灌注匹配研究
5
作者 韩悌昕 刘亦凡 +5 位作者 代萌 王普 叶健安 赵志博 招展奇 付峰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24年第5期1-7,共7页
目的:基于电阻抗断层成像(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EIT)比较不同体位下的肺通气、肺灌注区域分布和通气/灌注(V/Q)匹配情况。方法:选取10只健康实验猪,采集其仰卧位、俯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下的EIT肺部通气和血流灌注数... 目的:基于电阻抗断层成像(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EIT)比较不同体位下的肺通气、肺灌注区域分布和通气/灌注(V/Q)匹配情况。方法:选取10只健康实验猪,采集其仰卧位、俯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下的EIT肺部通气和血流灌注数据。使用MATLAB R2022b,基于EIDORS v3.9进行EIT数据分析和图像重构,以最大像素值20%作为阈值确定具有通气和灌注的有效区域,并进行V/Q匹配区域计算。比较不同体位下V/Q匹配评价指标(匹配分数%、死腔分数%、分流分数%)及通气、灌注区域在不同感兴趣区域(ROI1、ROI2、ROI3、ROI4)内的分布。结果:实验动物在不同体位下的匹配分数%、死腔分数%、分流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体位下,通气、灌注的区域分布发生改变,通气区域在ROI1、ROI2、ROI3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灌注区域在ROI1、ROI2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仰卧位和俯卧位下,通气、灌注区域分布呈现出与重力依赖区分布一致的现象,而在右侧卧位和左侧卧位下,通气、灌注区域分布则呈现出与重力依赖区分布相反的现象。结论:同一实验对象在不同体位下的全局V/Q匹配参数具有较好的检验一致性;测量体位的变化将导致肺重力依赖区的变化,进而影响局部肺通气和肺灌注区域的分布;EIT能够对体位改变导致的肺通气、肺灌注改变进行测定,明确体位变化对肺通气、肺灌注和V/Q匹配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抗断层成像 体位变化 肺通气 肺灌注 V/Q匹配
下载PDF
体位护理在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林红浪 冯文 李友兰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0年第8期1068-1069,共2页
目的评价体位护理对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的干预效果。方法两组均进行心电监护仪持续监测血压、心电图、心率、血氧饱和度,分别在1h(平卧位后1h),5h(左侧卧位后1h),9h(俯卧位后1h),13h(右侧卧位后1h),17h(再次仰卧位后1h)进行血气分析,监... 目的评价体位护理对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的干预效果。方法两组均进行心电监护仪持续监测血压、心电图、心率、血氧饱和度,分别在1h(平卧位后1h),5h(左侧卧位后1h),9h(俯卧位后1h),13h(右侧卧位后1h),17h(再次仰卧位后1h)进行血气分析,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记录SpO2、PaO2、PaCO2,两组在相同时间点进行比较。同时观察呼吸情况、青紫、呻吟、肺部啰音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结果观察组SpO2、PaO2(mmHg)在1、5、9、13、17h的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PaCO2在1、5、9、13、17h的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观察组的呼吸困难、青紫、呻吟、肺部啰音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对MAS新生儿实施变更体位的护理措施能有效地改善患儿的氧合状况,减少肺部并发症,提高治愈率,缩短治疗时间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胎粪吸入综合征 护理 更换体位
下载PDF
转变体位联合常规护理对新生儿肺炎患儿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陈二凤 黄美霞 连文芳 《中外医学研究》 2022年第15期77-81,共5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肺炎护理期间应用转变体位联合常规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1年9月在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确诊的新生儿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共纳入7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采... 目的:探讨新生儿肺炎护理期间应用转变体位联合常规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1年9月在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确诊的新生儿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共纳入7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联合应用常规护理和转变体位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护理有效率、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家属护理满意度评分、生命体征、免疫功能、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护理有效率(97.22%)高于对照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71,P<0.05)。观察组湿啰音、体温不稳定、气促、咳嗽等相关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心率、呼吸频率低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属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IgA、IgG、IgM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8.33%)低于对照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21,P<0.05)。结论:新生儿肺炎护理期间应用常规护理联合转变体位护理有利于促进患儿临床症状尽早消失,对于改善免疫功能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促进患儿家属满意度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变体位护理 常规护理 新生儿肺炎 护理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