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0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Landsat数据和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的城市扩展提取:以天津市为例 被引量:49
1
作者 柴宝惠 李培军 +1 位作者 张瑞洁 赵鹏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75-485,共11页
以天津市为例,将多时相的Landsat TM/ETM+影像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结合起来提取城市建成区扩展信息,并进行验证和分析。首先,利用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得到城市建成区的大致范围,利用这个范围内的Landsat TM/ETM+数据和多波段纹理进... 以天津市为例,将多时相的Landsat TM/ETM+影像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结合起来提取城市建成区扩展信息,并进行验证和分析。首先,利用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得到城市建成区的大致范围,利用这个范围内的Landsat TM/ETM+数据和多波段纹理进行图像分类,得到城市建成区的空间分布。然后,利用分类后比较法得到城市建成区的变化信息,将提取的建成区变化结果与利用DMSP/OLS数据得到的城市建成区扩展信息以及基于统计数据的城市建成区变化趋势进行对比,验证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结合DMSP/OLS数据和Landsat数据的光谱特征以及提取的多波段纹理特征,可有效地减少裸土与城市建成区的混淆,与只利用光谱信息的建成区提取及变化检测相比,得到更高的精度。因此,结合Landsat TM/ETM+数据和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提供了一种进行大型城市建成区扩展检测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扩展 LANDSAT TM/ETM+影像 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 变化检测 图像分类
下载PDF
基于遥感影像和矢量数据的水系变化检测 被引量:26
2
作者 张剑清 朱丽娜 潘励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663-666,共4页
介绍了基于遥感影像和矢量数据的水系变化检测方法。根据矢量的拓扑结构,将水系分为主干河流、湖泊和支流水系网。对主干河流采用"模式分类、区域生长、形态学处理、边缘提取、缓冲区检测"的流程,对湖泊采用"区域生长、... 介绍了基于遥感影像和矢量数据的水系变化检测方法。根据矢量的拓扑结构,将水系分为主干河流、湖泊和支流水系网。对主干河流采用"模式分类、区域生长、形态学处理、边缘提取、缓冲区检测"的流程,对湖泊采用"区域生长、形态学处理、多边形面积相减"的处理,对支流水系网采用"金字塔分解和多尺度模板匹配、Ziplock Snakes模型优化、缓冲区检测"的策略。实验结果验证了上述方案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化检测 模式分类 区域生长 Ziplock Snakes 缓冲区检测
下载PDF
精明收缩视角下乡村人居空间变化特征及类型划分——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 被引量:27
3
作者 李红波 刘美豆 +1 位作者 胡晓亮 陈晓华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39-955,共17页
为应对快速城镇化带来的乡村人口收缩的现实,苏南地区提出了一系列引导乡村空间收缩发展的政策。以常熟市为例,基于2005年和2017年乡村人口统计数据和农村居民点矢量数据,定量分析县、镇、村不同尺度下乡村人居空间变迁特征及差异并进... 为应对快速城镇化带来的乡村人口收缩的现实,苏南地区提出了一系列引导乡村空间收缩发展的政策。以常熟市为例,基于2005年和2017年乡村人口统计数据和农村居民点矢量数据,定量分析县、镇、村不同尺度下乡村人居空间变迁特征及差异并进行了类型划分。研究发现,常熟市乡村人居空间利用集而不约;乡村人居活动和乡村人居空间的变化特征存在不同尺度的差异性;镇域层面人居空间变化存在城镇化主导型、产业主导型、交通主导型、产业-交通复合主导型、政策主导型等五种类型;城镇化、产业、交通和政策是引起乡村人居空间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论可以从精明收缩视角为苏南地区乡村人居空间的转型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人居空间 精明收缩 动态变化 类型划分 常熟
原文传递
气候变化风险的新型分类 被引量:20
4
作者 张月鸿 吴绍洪 +2 位作者 戴尔阜 尹云鹤 刘登伟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63-774,共12页
风险分类是对气候变化风险进行系统风险评估和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本文首先按部门和领域识别了主要的气候变化风险,然后采用国际风险管理理事会(International Risk Gov-ernance Council,IRGC)的新型风险分类体系(简单风险、复杂风险、... 风险分类是对气候变化风险进行系统风险评估和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本文首先按部门和领域识别了主要的气候变化风险,然后采用国际风险管理理事会(International Risk Gov-ernance Council,IRGC)的新型风险分类体系(简单风险、复杂风险、不确定风险和模糊风险)进行分类:提出以"不确定性"作为分类依据;把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中描述不确定性的主要术语——"信度"和"可能性"作为分类特征参数,分别构建了四类风险的模糊隶属函数,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从定量角度对气候变化风险进行分类;同时利用IPCC的两个定性指标"达成一致的程度和证据量"对定量分类方法进行补充,初步建立了气候变化风险的分类方法体系。获得的气候变化风险分类的初步结果,可以为风险管理机构选择不同类别的评估和管理方法进行风险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风险分类 不确定性
下载PDF
湿地变化监测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8
5
作者 祁增营 王京 左正立 《遥感信息》 CSCD 2012年第6期124-132,共9页
从湿地变化监测与分类方法、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分析、湿地生态环境退化研究、湿地生态系统模型研究、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和以往研究中取得的主要成果等几个方面,总结了当前已有的湿地变化监测和分类的各种方法,并举例说明湿地变化... 从湿地变化监测与分类方法、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分析、湿地生态环境退化研究、湿地生态系统模型研究、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和以往研究中取得的主要成果等几个方面,总结了当前已有的湿地变化监测和分类的各种方法,并举例说明湿地变化监测的主要研究领域。同时,针对当前卫星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发展特点,指出以大时空尺度、高时空分辨率和高精度数值模拟为代表的遥感手段,与水文、生态、地理等手段有机结合将成为未来湿地变化监测研究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变化 分类 景观格局 生态环境
下载PDF
构建时空融合模型进行水稻遥感识别 被引量:17
6
作者 孙佩军 张锦水 +2 位作者 潘耀忠 谢登峰 袁周米琪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28-343,共16页
传统变化检测手段进行水稻遥感识别受"云污染"和影像间配准误差导致的变化检测误差累积及"椒盐"现象的影响,水稻遥感识别精度低。本文提出时空融合模型(Temporal-Spatial-Fusion Model,TSFM)进行水稻遥感识别,旨在... 传统变化检测手段进行水稻遥感识别受"云污染"和影像间配准误差导致的变化检测误差累积及"椒盐"现象的影响,水稻遥感识别精度低。本文提出时空融合模型(Temporal-Spatial-Fusion Model,TSFM)进行水稻遥感识别,旨在综合像元在时间、空间维度上的信息定义像元的水稻时空归属度,根据时空归属度划分阈值提取水稻。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窗口尺度下,TSFM在整体和"云污染"区域对水稻提取均达到了较高精度。当窗口尺度为3×3时,水稻提取的用户精度、制图精度和总体精度分别达到93.4%、83.5%和87.9%。在不同窗口尺度下水稻提取的用户精度、制图精度、总体精度均高于分类后比较PCC(Post-Classification Comparison)和多数投票法(Majority Voting,MV);在"云污染"区域,水稻识别总体精度均在92.0%以上,水稻制图精度比PCC、MV分别至少提高了14.0%、7.6%。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变化检测作物遥感识别存在的误差累积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云污染"和"椒盐"现象对识别结果的影响。另外,初步探讨了TSFM水稻提取精度与景观特征关系,发现在景观规整区域适宜采用较小的窗口,在破碎区域适宜采用较大的窗口。该方法的成功实施,为大范围开展秋粮作物遥感识别,消除"云"影响进行了前期实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识别 时空归属度 变化检测 景观特征 分类精度 水稻
原文传递
基于图象纹理分析的纱线质量检测 被引量:7
7
作者 李晓昆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55-56,62,共3页
为了使纱线质量检测自动化,提出一个高效的基于纹理分析的自动判别算法。算法主要由图象预处理,特征提取和判别函数组成。它能快速实时对纱线检验图象进行正确的质量分级。
关键词 纱线 质量检测 图象纹理分析 图象识别
下载PDF
差分主成分分析法在辽河三角洲景观变化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8
作者 杨翠芬 田村正行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92-598,共7页
差分主成分分析法是应用遥感数据检测景观变化的一种新方法.为了提高检测精度,我们利用TM卫星遥感数据,改进了主成分分析法和图像差值法,提出了差分主成分分析法.并以辽河三角洲地区为例,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与传统的... 差分主成分分析法是应用遥感数据检测景观变化的一种新方法.为了提高检测精度,我们利用TM卫星遥感数据,改进了主成分分析法和图像差值法,提出了差分主成分分析法.并以辽河三角洲地区为例,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与传统的检测法-分类后比较法相比,差分主成分分析法具有较高的检测精度,总检测精度为0.89,Kappa指数为0.82;(2)在1984~2000年的16年间,辽河三角洲地区有近22%的景观发生了变化,主要包括芦苇湿地的减少、水稻田的增加以及城镇用地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分主成分分析法 遥感数据 景观景观 辽河三角洲
下载PDF
基于随机森林的高分影像分类及土地利用变化检测 被引量:14
9
作者 窦世卿 宋莹莹 +3 位作者 徐勇 苗林林 陈治宇 郑贺刚 《无线电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901-908,共8页
以2017年4月WorldView-2(WV2)号和2020年11月SuperView-1(SV1)号2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选取桂林市六塘镇为试验区,使用改进的双峰分裂阈值法进行建筑物阴影的检测和去除,融合影像的光谱信息、纹理信息和几何信息等特征,利用随机... 以2017年4月WorldView-2(WV2)号和2020年11月SuperView-1(SV1)号2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选取桂林市六塘镇为试验区,使用改进的双峰分裂阈值法进行建筑物阴影的检测和去除,融合影像的光谱信息、纹理信息和几何信息等特征,利用随机森林方法,将研究区按照建筑用地、林地、耕地、裸地、水域5个类别进行分类,并基于分类结果进行变化检测。结果表明:(1)2017年和2020年影像的总体分类精度分别为98.616%,98.138%,Kappa系数分别为0.977,0.949;(2)2017—2020年,研究区内林地的面积增加了,其余4个地类的面积均减少;(3)三年间,裸地的变化最为显著,占2017年裸地总面积的50.268%,其中,由裸地转变为林地的面积为35.310 hm 2,占2017年裸地总面积的79.015%,同时也有12.799 hm 2的林地变化为裸地,仅占2017年林地面积的3.1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影像 阴影检测 随机森林 变化检测 分类
下载PDF
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方法探讨 被引量:13
10
作者 黄亮 左小清 於雪琴 《测绘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03-206,共4页
利用同一区域不同时相的遥感影像进行变化检测的应用一直是遥感应用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对遥感变化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和新进展进行了一定的归纳和总结,对以往分类方法进行了介绍,分别对基于像素、基于对象以及结合特定理论的变化检测... 利用同一区域不同时相的遥感影像进行变化检测的应用一直是遥感应用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对遥感变化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和新进展进行了一定的归纳和总结,对以往分类方法进行了介绍,分别对基于像素、基于对象以及结合特定理论的变化检测方法进行了重点讨论,并对每种方法涉及的理论和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化检测 遥感影像 监督分类 非监督分类
原文传递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分类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李阔 何霄嘉 +1 位作者 许吟隆 郑大玮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26,共9页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呈现出变暖的主要特征,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日趋严重,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在全球范围内显著上升。适应气候变化是现阶段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重要方面,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分类研究是清晰认识适应气候变化的基础,是...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呈现出变暖的主要特征,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日趋严重,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在全球范围内显著上升。适应气候变化是现阶段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重要方面,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分类研究是清晰认识适应气候变化的基础,是实现适应技术集成并构建合理有效的适应技术体系的手段。本文通过对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分类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不同的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分类方式,气候变化影响过程、区域、领域、适应目的、适应机制、适应时效、适应程度、适应层面等,针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梳理了中国不同区域与不同领域的适应气候变化技术清单。从气候变化影响过程来看,可以将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分为气候变化影响发生前、发生过程中、发生后三类;从区域与领域气候变化影响来看,可以将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分为八大区域与七大领域;本研究重点针对八大区域与农业、水资源、生态环境三大领域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发现,现阶段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分类研究尚存在一些问题,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分类的导向不明确,造成对适应技术认识的不清晰;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的分类往往与分层混淆在一起,导致人们对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的认识和理解出现偏差;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分类对适应行动的指导作用存在不足。综合来看,对适应气候变化技术进行精细分类,可以为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的筛选、集成、效益评估奠定基础,推进适应气候变化行动高效有序开展,为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体系构建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适应技术 分类 影响评估
下载PDF
指向教学行为转变的知识分类:一种分析框架 被引量:12
12
作者 范敏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0-44,共5页
教师的知识分类观影响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建立一种科学、合理的知识分类框架是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完善学生素质结构的重要途径。根据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可以将知识分为事实性知识、方法性知识以及价值性知识三类。这种知识的... 教师的知识分类观影响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建立一种科学、合理的知识分类框架是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完善学生素质结构的重要途径。根据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可以将知识分为事实性知识、方法性知识以及价值性知识三类。这种知识的分类,为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提供给了一种分析框架:它有利于教师整体理解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能够诊断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师教学行为改进提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行为 转变 知识分类 分析框架
下载PDF
年际尺度上土地覆盖类型时空分异及其对气候和地形的响应 被引量:12
13
作者 任正超 朱华忠 柳小妮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205-214,I0007,共11页
为了更加深刻地理解气候和地形条件对土地覆盖的作用机理,该研究以2001年-2009年逐年的MODIS Land Cover(MCD12Q1)为主要数据源,参考中国土地覆盖分类体系整合国际上通用的5种(IGBP、UMD、LAI-fPAR、NPP和PFT)土地覆盖分类体系,分析年... 为了更加深刻地理解气候和地形条件对土地覆盖的作用机理,该研究以2001年-2009年逐年的MODIS Land Cover(MCD12Q1)为主要数据源,参考中国土地覆盖分类体系整合国际上通用的5种(IGBP、UMD、LAI-fPAR、NPP和PFT)土地覆盖分类体系,分析年际尺度上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地覆盖时空分异及其对气候和地形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IGBP较其他4种更适合年际尺度上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覆盖的时空分异研究。2001年-2009年,5种分类体系中农田和草地增加,水体湿地和荒漠减少,聚落保持不变,森林有增有减,并且土地覆盖类型间相互发生转换,其在空间上的转移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自然条件变化和人类活动相适应。6种土地覆盖类型对自然条件的响应与光、热、水在时空格局上的分配以及人类活动作用的强弱相一致。研究结果可为区域或全球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地形 分类 土地覆盖 时空分异
下载PDF
面向对象的遥感变化检测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伟 《北京测绘》 2013年第1期11-15,30,共6页
通过分析传统的遥感变化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面向对象的遥感变化检测方法。本文利用某地ETM+两个时相的遥感影像,将面向对象和传统变化检测方法进行定性定量的比较,从而得出面向对象的遥感变化检测方法的优势。该方法采用了基于... 通过分析传统的遥感变化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面向对象的遥感变化检测方法。本文利用某地ETM+两个时相的遥感影像,将面向对象和传统变化检测方法进行定性定量的比较,从而得出面向对象的遥感变化检测方法的优势。该方法采用了基于相邻影像区域合并异质性最小的面向对象的多尺度分割方法和模糊分类的方法对变化检测图像进行处理,从而提高了变化检测结果的精度。最终得到较理想的实验分析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变化检测 面向对象 多尺度分割
下载PDF
基于遥感技术的城市扩展变化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江清霞 张玮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07年第3期81-84,共4页
以1975年的MSS影像、1992年的TM影像和2004年的中巴资源卫星影像为数据源,对北京市建成区近30 a的扩展变化进行动态监测,运用计算机监督分类技术提取了北京市建成区30 a来的扩展变化信息,并分析出北京市建成区的变化是以老市区为中心向... 以1975年的MSS影像、1992年的TM影像和2004年的中巴资源卫星影像为数据源,对北京市建成区近30 a的扩展变化进行动态监测,运用计算机监督分类技术提取了北京市建成区30 a来的扩展变化信息,并分析出北京市建成区的变化是以老市区为中心向四周辐射蔓延的规律,为北京市未来城市规划与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扩展变化 监督分类
下载PDF
基于Landsat数据的黄河三角洲湿地提取及近30年动态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徐振田 Ali Shahzad +4 位作者 张莎 白雲 王霄鹏 刘琦 张佳华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0-79,共10页
为深入了解黄河三角洲湿地近30a时空分布和动态变化特征,以山东省东营市为研究区,利用1986、1992、1998、2004、2010、2016年六个时期的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综合利用光谱指数(MNDWI、NDVI)、目视解译、主成分分析(PCA)等方法,构建... 为深入了解黄河三角洲湿地近30a时空分布和动态变化特征,以山东省东营市为研究区,利用1986、1992、1998、2004、2010、2016年六个时期的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综合利用光谱指数(MNDWI、NDVI)、目视解译、主成分分析(PCA)等方法,构建层次分类判别方法,提取研究区土地覆盖和湿地分类信息,分析研究区域近30a来的土地覆盖和湿地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采用提出的层次分类判别方法提高了分类精度,6个时期的土地覆盖和湿地分类总体精度均高于85%;2)1986-2016的近30a间东营地区土地覆盖和湿地分布及面积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自然湿地退化现象严重,其中滩涂面积减少872.06 km^2,包括237.06 km^2转化为养殖池塘,114.79 km^2转化为盐田;沼泽湿地面积减少297.10 km^2,其中221.66 km^2转化为农田,河流面积基本变化不大。同时,盐田、养殖池塘、水库坑塘三类人工湿地面积分别增加了225.11 km^2、402.71 km^2,423.51km^2,呈现显著增加态势。自然与人工湿地总面积变化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湿地 动态变化 层次分类 Landsat数据 光谱指数
原文传递
广西西江流域大雾的气候特征及大雾类型分类 被引量:8
17
作者 黄子航 黄干淇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7年第2期22-26,共5页
通过对1985-2014年西江干线流域7个气象站能见度观测资料的分析,得出西江流域大雾的气候变化分布规律:西江流域大雾的空间分布不均匀,局地性明显,上游少,下游多;西江流域平均雾日最多为1995年,最少为2014年;一年各个月份均有大雾生成,... 通过对1985-2014年西江干线流域7个气象站能见度观测资料的分析,得出西江流域大雾的气候变化分布规律:西江流域大雾的空间分布不均匀,局地性明显,上游少,下游多;西江流域平均雾日最多为1995年,最少为2014年;一年各个月份均有大雾生成,峰值主要集中在春季和冬季;大雾主要在凌晨生成;利用2005-2014年西江流域大雾按照天气学原理进行分类,西江流域大雾多为平流雾,142天,辐射雾72天,锋面雾48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特征 气候变化 环流形势 分类
下载PDF
酱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窖池内酵母变化趋势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晓丹 庞博 +3 位作者 陆安谋 陈孟强 梁芳 邱树毅 《酿酒科技》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13,共5页
对酱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窖池内发酵酒醅上、中、下3层的酵母菌变化趋势进行研究,通过传统微生物培养法对酱香型白酒整个生产周期(一年)中酵母变化趋势进行测定,发现不同位置、不同时段的酵母数量差异明显,同一工艺轮次中总体上的酵母菌... 对酱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窖池内发酵酒醅上、中、下3层的酵母菌变化趋势进行研究,通过传统微生物培养法对酱香型白酒整个生产周期(一年)中酵母变化趋势进行测定,发现不同位置、不同时段的酵母数量差异明显,同一工艺轮次中总体上的酵母菌数量变化趋势是:上层酒醅>中层酒醅>下层酒醅(CFU),上、中层酒醅酵母数量最多可达6个数量级,下层酒醅酵母数量最多达5个数量级,随着还原糖的消耗,以及酸类物质的反馈抑制,各层酵母数分别呈下降趋势。不同酱香型白酒生产车间在堆积过程和窖内发酵过程中酵母数量差异也不大,呈现此消彼长的趋势。窖内酵母归为五大属:酿酒酵母、毕赤氏酵母、假丝酵母、伊萨酵母及红酵母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酒醅 酵母 变化趋势 归类 酱香型白酒
下载PDF
深度学习的遥感变化检测综述:文献计量与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杨彬 毛银 +3 位作者 陈晋 刘建强 陈杰 闫凯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988-2005,共18页
遥感变化检测可以获取地表变化信息,对于理解人与自然相互作用,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遥感成像技术的提升和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高光谱、高时间、高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已广泛应用,促进了深度学习的遥感变化检测发展以及... 遥感变化检测可以获取地表变化信息,对于理解人与自然相互作用,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遥感成像技术的提升和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高光谱、高时间、高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已广泛应用,促进了深度学习的遥感变化检测发展以及多领域成功应用。与传统遥感变化检测不同,基于深度学习的变化检测提取遥感影像的深度差异特征,无需构建特征工程,检测精度和效率均有所提高。本文结合文献计量学全面分析本领域研究现状和热点,发现基于深度学习的变化检测在国内机构学者的主导下快速发展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大都基于高分辨率图像和CNN网络,并成功应用于土地利用/覆盖和建筑变化检测等。在此基础上,从像素、对象和场景3个粒度对基于深度学习的遥感变化检测方法分类介绍,阐述开展像素、对象和场景的特征提取以及后续网络分析过程,其中基于对象和场景的方法具有优势。最后,归纳总结目前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可能发展方向。由于遥感平台的发展和应用需求的增加,多模态异质变化检测是未来发展趋势。另外,深度学习的方法还需要克服非理想样本问题,关注多元变化信息获取,以及推进变化检测的广泛应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变化检测 深度学习 文献计量 方法分类 挑战及发展 综述
原文传递
Land Use Land Cover Analysis for Godavari Basin in Maharashtra Using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and Remote Sensing
20
作者 Pallavi Saraf Dattatray G. Regulwar 《Journal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2024年第1期21-31,共11页
The dynamic transformation of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has emerged as a crucial aspect in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continual monitoring of environmental shifts. 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la... The dynamic transformation of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has emerged as a crucial aspect in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continual monitoring of environmental shifts. 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LULC) changes within the catchment area of the Godavari River, assessing the repercussions of land and water resource exploitation. Utilizing LANDSAT satellite images from 2009, 2014, and 2019, this research employed 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through the Quantum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QGIS) software’s SCP plugin. Maximum likelihood classification algorithm was used for the assessment of supervised land use classification. Seven distinct LULC classes—forest, irrigated cropland, agricultural land (fallow), barren land, shrub land, water, and urban land—are delineated for classification purposes. The study revealed substantial changes in the Godavari basin’s land use patterns over the ten-year period from 2009 to 2019. Spatial and temporal dynamics of land use/cover changes (2009-2019) were quantified using three Satellite/Landsat images, a 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algorithm and the post classification change detection technique in GIS. The total study area of the Godavari basin in Maharashtra encompasses 5138175.48 hectares. Notably, the built-up area increased from 0.14% in 2009 to 1.94% in 2019. The proportion of irrigated cropland, which was 62.32% in 2009, declined to 41.52% in 2019. Shrub land witnessed a noteworthy increase from 0.05% to 2.05% over the last decade. The key findings underscored significant declines in barren land, agricultural land, and irrigated cropland, juxtaposed with an expansion in forest land, shrub land, and urban land. The classification methodology achieved an overall accuracy of 80%, with a Kappa Statistic of 71.9% for the satellite images. The overall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along with the Kappa value for 2009, 2014 and 2019 supervised land use land cover classification was good enough to detect the changing scenarios of Godavar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Remote Sensing Land Use Land Cover change change Detection 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